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血管

血管

2010-12-03 50页 ppt 7MB 69阅读

用户头像

is_628790

暂无简介

举报
血管nullnull课程名称: 生理学 参考教材:《生理学》姚泰 主编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授课内容:心血管系统 授课专业:2006级 本科 学 时:16 主 讲:张忠芳 http://physiol.med.stu.edu.cn/slnullThe Heartnull血管的一般结构nullnull主A、肺A大AA小A微A毛细血管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VV 腔V弹性贮器血管分配血管阻力血管容量血管交换血管阻力血管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null弹性贮器血管(弹性)——大动脉 ...
血管
nullnull课程名称: 生理学 参考教材:《生理学》姚泰 主编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授课内容:心血管系统 授课专业:2006级 本科 学 时:16 主 讲:张忠芳 http://physiol.med.stu.edu.cn/slnullThe Heartnull血管的一般结构nullnull主A、肺A大AA小A微A毛细血管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VV 腔V弹性贮器血管分配血管阻力血管容量血管交换血管阻力血管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null弹性贮器血管(弹性)——大动脉 富含弹性纤维,缓冲心缩压和维持心舒压 分配血管(收缩)——中动脉 富含平滑肌,运输血液、分配血流的功能 阻力血管(管径)——小(微)动脉、小(微)静脉 富含平滑肌,改变血流阻力,控制血流量 (约占总的外周阻力47%)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null交换血管(通透性)——真毛细血管 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容量血管(易扩张)——静脉(微静脉~大静脉) 起贮血库作用(容纳循环血量60-70%) 短路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间的直接吻合支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null血液在血管内的分布体循环静脉系统:64% 体循环动脉系统:13% 肺循环:9% 心脏:7% 体循环毛细血管:7%null血流动力学血流量(Q):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 血流量与血管两端的压力差成正比,与血流阻力成反比。 Q= P1-P2 / R null血流动力学血流方式: 层流 laminar flow:液体中各质点流动方向均与血管长轴平行一致。轴心处流速快,血细胞浓度高 湍流 turbulent flow: 血流速度加快到一定程度,液体中各质点流动方向不一致。此时, 血流量Q与血管两端压力差的平方根成正比。 null血流动力学血流阻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 血流阻力与血管的长度和血液粘滞度成正比,与血管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 R= 8L/r4null血压 blood pressure: 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侧压强)。 单位:Pa(牛顿/米2,N/m2); mmHg;cmH2O 1mmHg =133Pa =0.133 kPa =1.36 cmH2O血流动力学null血管系统内有血液的充盈(物质基础) 心脏射血(释放能量)血压形成的基本因素null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反映循环系统中血液充盈的程度(7mmHg),取决于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之间的相对关系: 循环血量 = 血管容量时,平均充盈压 = 大气压 血压形成的基本因素循环血量>血管容量,则平均充盈压>大气压:血管充盈 循环血量<血管容量,则平均充盈压<大气压:血管塌陷null心脏射血 心缩期 动能:推动血液流动      势能:形成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并使血 管壁扩张,成为血液的势能。  心舒期:管壁回趟,势能→动能,使血液在血管中 持续流动。血流阻力越大,势能消耗越多。   血压形成的基本因素null大动脉的弹性作用各段血管的压力梯度各段血管的压力梯度主动脉:100mmHg 小动脉:85mmHg 毛细血管:30mmHg 静脉起始端:10mmHg 心房(大静脉):≈ 0 各段血管横截面积与血压关系各段血管横截面积与血压关系BA动脉血压动脉血压动脉血压(BP):动脉内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强 BP随心动周期而呈周期性变化: 收缩压(sp): 100-120mmHg 舒张压(dp): 60-80mmHg脉(搏)压 = 收缩压-舒张压 正常值: 30~40mmHg (4.0~5.3 kPa) 平均动脉压 = 舒张压 + 1/3 脉搏压 正常值: 100mmHg (13.3 kPa)null主动脉血压波形null血压测量高血压: 收缩压 > 140mmHg 舒张压 >90mmHg 低血压: 收缩压 < 90mmHg 舒张压 < 50mmHgnull前提条件:足够的血液充盈 闭合的血流环路 决定因素:心室射血对血流产生的动力 外周血管口径变化对血流产生的阻力 动脉血压的形成null心室舒张心室收缩射血入主A 大A弹性回缩 (势能释放)推动血液继续流动舒张压(DP)收缩压(SP)↓推血(1/3)流动 + 大A扩张(2/3) (动能消耗)  (势能贮存)↓↓动脉血压的形成null①血管内有足够量的血液充盈(物质基础) ②心脏射血(条件)1/3 动能、2/3 势能 ③外周阻力 动力>阻力 ④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 1. 使心室间断的射血变为动脉内持续的血液流动 2. 缓冲血压波动: 缓冲收缩压SP(势能贮存); 维持舒张压DP(势能释放)动脉血压形成机制null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心舒末期A血量↑(不明显)→ DP↑(不明显)收缩压↑ (明显)↓血流速度↑ ↓ 每搏出量↑→心缩期射入A血量↑→血压↑脉压↑null 心率↑→心舒期缩短→心舒末期A血量↑→血压↑舒张压↑ (明显)搏出量↓→收缩压↑(不明显)↓回心血量↓脉压↓↓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null 外周阻力↑→心舒期血流速度↓→心舒期A血量↑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null 大动脉管壁弹性↓→ 缓冲SP↓ ; 维持DP↓导致SP↑(明显) DP↓→脉压↑↑↓↓弹性收缩期管壁可扩张性舒张期回缩力张力血流快、存留少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null 循环血量/血管容积的比例改变 如: 失血性休克→循环血量↓ →血压↓(显著) 过敏性休克→血管容积↑→回心血量↓→血压↓体循环平均压↓ →血压(Bp)下降↓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null小结: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nullYES or NO ?YES or NO ?主动脉的管壁坚厚,富含弹性纤维,有明显的可扩张性和弹性,称为容量血管 血流阻力与血管的长度和血液的粘滞度成正比,与血管半径的2次方成反比。 在一般情况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老年人的动脉管壁组织发生变性,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减弱,故脉搏压增大。 下列那个因素可导致脉压增大?下列那个因素可导致脉压增大?心动过速 高血压 大出血 主动脉瓣狭窄 心衰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的高低取决于: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的高低取决于: A.压力感受器 和之间的相对关系 B.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C.血量和循环系统容量之间的相对关系 D.心输出量和之间的相对关系 E.回心血量和心脏射血能力之间的相对关系生理情况下影响收缩压的主要因素是:生理情况下影响收缩压的主要因素是: A.心率的变化 B.心输出量的变化 C.外周阻力的变化 D.循环血量的变化 E,大动脉管壁弹性的变化null1. 概念:在一个心动周期中,随心室的的收缩和舒张引起动脉的扩张和回缩,并可沿着动脉壁下传的节律的动脉波动 2. 影响因素:心输出量,动脉的弹性,外周阻力等 3. 波形: 上升支: 心室快速射血 前段:减慢射血 降中峡和降中波:心室舒张和血液冲击主A瓣 后段:心室舒张下降支:动脉脉搏null外周静脉压(PVP): 各器官或肢体的静脉血压 中心静脉压(CVP): 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 正常值:4~12cmH2O静脉血压SVCIVCCVP 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血管内血液受到重力影响,产生一定的静水压,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表现为各部分血管静水压的不同。null平卧位,各部分血管与心脏处大相同的水平,静水压大致相同。 直立位,心脏水平以上的器官,血管内的静水压较平卧时降低;心脏水平以下的器官,血管内静水压较平卧时升高。体位能明显影响静水压的高低null 心脏射血能力 ↑ 中心静脉压↓ 静脉回流速度 ↑ 中心静脉压↑ 中心静脉压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的生理意义中心静脉压的生理意义反映心血管功能状态的指标 动脉压低,CVP也低 → 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动脉压低,CVP高 → 心功能不全 控制补液量和速度的指标null静脉回流单位时间内的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 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之差 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null(1)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静脉回流血量↑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静脉回流血量↓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null(2)心肌收缩力 心缩力↑→射血分数↑→心室舒张期室内压↓静脉回流量↑←抽吸力↑←静脉回流量↓←中心静脉压↑ 心缩力↓→射血分数↓→心室舒张期室内压↑ (心衰时)颈静脉怒张、肝淤血肿大、下肢水肿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null(3)骨骼肌的挤压: 肌肉收缩挤压静脉→静脉血向心脏方向回流 + 静脉瓣膜的防止倒流=肌肉泵。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例如: 长期站立 + 静脉瓣膜的损伤→下肢静脉曲张。 立正久站→下肢静脉回心量↓+ 精神紧张→虚脱。   null (4)呼吸运动:静脉回心血量↑↓心房与静脉压差↑↓心房 + 大静脉扩张↓胸 内 负 压 ↑↓胸廓扩大↑↓吸 气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null (5)体位: 直立→下肢静脉回心血量↓ (约多容纳500ml) 卧位时下肢静脉回心血量>直立 卧位迅速转为立位→静脉回心血量↓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null (5)体位: ①患肢抬高→有利于静脉回流,防止水肿   ②心衰取半卧位→下肢静脉回心血量↓ (∵平卧回心血量↑→前负荷↑→肺淤血↑→呼吸困难)   ③久蹲突然站立→血滞留下肢→静脉回心血量减 少→心输量↓→血压↓→脑、视网膜供血不足 →暂时的头晕、昏厥,视物不清。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null 影响因素 静脉回心血量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 心肌收缩力↑ ↑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收缩时↑,舒张时↓ 呼吸运动 吸气时↑,呼气时↓ 重力和体位的影响 立→卧↑,卧→立↓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nullYES or NO?YES or NO?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直捷通路经常处于开放状态而有血液流通,所以这一通路的主要机能是进行物质交换。 安静时,骨骼肌中全部真毛细血管处于开放状态。 深吸气时中心静脉压升高 null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微动脉:总闸门 后微动脉:分闸门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分闸门 真毛细血管: 通血毛细血管:直捷通路 动-静脉吻合支: 微静脉:后闸门微循环毛细血管的类型毛细血管的类型连续内皮毛细血管:通透性小 有孔毛细血管:通透性略有增大 非连续内皮毛细血管:允许蛋白通过null4连续内皮毛细血管皮肤、骨骼肌、平滑肌、心肌、肺等 小分子物质和脂溶性气体分子可以通过 血浆蛋白不能通过null6有孔内皮毛细血管胃肠粘膜、腺体、肾小球和肾小管周围 内皮上分布有小孔 对水和小分子溶质的通透性高于连续内皮 血浆蛋白通透性低null8窦状毛细血管 肝脏、骨髓、脾的血窦 蛋白质和其他大分子物质可自由通过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调节进入毛细血管的血量和血压Fig 19.3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通路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通路直捷通路(多见于骨骼肌) “优势通路” 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 血流特点:途径短、血流快、常呈开放状态 特点:经常开放,血流速度快,物质交换少 功能:保证微循环的部分血液快速经静脉回流 生理意义:利于血液快速回流入心。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通路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通路动静脉短路(皮肤、内脏多见)“非营养通路” 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血流特点:管壁厚、途径短、血流快、常呈 关闭状态,血流量随环境温度而异。 生理意义:调节体温,参与循环血量调节及血流再分配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通路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通路迂回通路 “营养通路”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 血流特点:管壁薄、通透性高、血流慢、流域广、交替开放。 生理意义:利于物质交换微循环的血流特征微循环的血流特征血管内压低 血流速度慢 潜在血容量大 灌流量易变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微动脉(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微循环的总闸门 其舒缩活动控制着这一功能单位的血流量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微循环的分闸门 其舒缩活动控制着真毛细血管网的血流量 微静脉(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微循环的后闸门 其舒缩活动控制着经毛细血管网流入静脉的血流量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小动脉、微动脉、微静脉、小静脉均受交感肾上腺素能缩血管神经和体液支配。 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主要受体液因素的调节: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血管升压素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缩。 代谢产物CO2、腺苷、乳酸及H+可使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null微循环的自身调节局部代谢产物↑ 组织胺↑,Po2 ↓后微A和毛细血管 前括约肌舒张真毛细血管开放 血流量及流速↑ 后微A和毛细血管 前括约肌收缩局部代谢产物↓ 组织胺↓,Po2 ↑真毛细血管关闭 血流量及流速↓ 缩血管物质null微循环结构成分与功能null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特液;是细胞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中介。 成分:胶原纤维、透明质酸,呈胶冻状,不能自由流动,占99%; 可自由流动的液态组织液占1%。 毛细血管壁 (回流)血浆 组织液(生成) 组织液组织液的生成组织液的生成组织液的生成有效滤过压= 生成压-回流压 =(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动脉端:(30 + 15)-(25 + 10)= 10 mmHg 静脉端:(12 + 15)-(25 + 10)= - 8 mmHg 有效滤过压>0 →组织液生成(动脉端) 有效滤过压<0 →组织液回流(静脉端)组织液的生成null跨毛细血管壁的液体静流量12null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 主要因素 生成量 回流量 例 症 毛细血管压 ↑ ↑ ↓ 炎症、充血性心功 不全等所致的水肿 血浆胶体 ↑ ↓ 营养不良、肾炎等 渗透压 ↓ 血浆蛋白↓所致水肿 淋巴回 ↑ ↓ 丝虫病、癌症等 流受阻 使受阻部位远端水肿 毛细血管 ↑ ↓ 过敏、细菌感染 通透性 ↑ 所致的局部水肿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组织间隙中的组织液通过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2-4L/天 毛细血管血压↑→ 组织液生成↑→组织液压力↑ → 淋巴液生成↑ 血浆胶体渗透压↓→淋巴液生成↑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淋巴液生成↑ 毛细淋巴管压力↓→淋巴液生成↑ 13null16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17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淋巴回流可将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回收进入血液循环 淋巴回流可以将小肠吸收的脂肪及其他营养物质运送至血液循环 淋巴回流具有免疫防御功能null
/
本文档为【血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