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树突细胞与抗HIV免疫

树突细胞与抗HIV免疫

2010-12-08 4页 pdf 148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8333

暂无简介

举报
树突细胞与抗HIV免疫 250 4 The W orld Bank.Confronting A1DS,Oxford:Oxlord University Presst1997:ll3 5 Albert AE et at.Am J PublicHealth,1998{88<4):643 ~ 646 6 GrasMJ et at.Ned TijdschrGeneeskdt1997|14(25); 1238~ 124l 7 Ndinya Acholajo et at.1nt J STDs& A1Ds,1997:8 (8)-...
树突细胞与抗HIV免疫
250 4 The W orld Bank.Confronting A1DS,Oxford:Oxlord University Presst1997:ll3 5 Albert AE et at.Am J PublicHealth,1998{88<4):643 ~ 646 6 GrasMJ et at.Ned TijdschrGeneeskdt1997|14(25); 1238~ 124l 7 Ndinya Acholajo et at.1nt J STDs& A1Ds,1997:8 (8)-506~514 8 Denis Jm 】A1DS,19971l1(7):903~ 909 9 Wolitski RJ㈨ 】.A1Ds Care,1998|1O(5):599~ 610 10 Robert B et al AlDS 1997;11:1499~ 1502 11 Franklyn N et al AIDS,1996;10:291~ 298 12 Brook DW et at.Am J Addict,1998;7(2):115~ l27 13 Siega]HA ㈨ at Sex Transat Dis.1996;23(4):277~ 282 14 Liebertha]KC et aL W est J Nuts Res,1997|19(4)r 4Z4~ 44l 2000年 12胃第 27卷第 6期 15 Nuwaha F et at.Sex Transm Dis.1999|26(9) 491~ 495 16 Bedimo AI et a【.J Assoc N— AIDS Care,1 998:9 (3):48~ 58 17 Murphy JJ et a1.Fam Plann Perspect.1998|30f6):z76 ~ 280,303 18 Se hus[er M A ⋯ 1 J Adolesc Health.1998{23(4):221 ~ Z31 19 Civic D ⋯ 】A1DS Educ Prey.1999|11(4):343~352 20 Santettljs et a】.Faro Plann Perspect.1996l 28(3):101 ~ 107 21 M atin BV et al Am J Conlatunity Psycho[,1998}2B (” :53~ 71 22 Anderson JE d al Faat Plann Perspect,l999|31(1): 24~ 28 23 M nyika KS et at.Int J STDs& AIDS.1997:8(3):176 ~ 83 一 吲 树突细胞与抗HIv免疫 7 7f。 j 重庆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所 (4000]0) 李用国综述 任 红审校 摘 要 :树突细胞 (Dc)是 目前发现 的抗原提呈细胞 中功能最 强的一娄 ,其最显著的特征是 能激活韧始型 T细胞 感染 H1V的艾 滋病患者 ,其体内的 DC也会被感染 感染后的 DC,一方 面在早期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 ;另一方面.箍病情进展 ,DC的数量减少 、功能降低 t进而引起机 体免疫功能的下降。通过叠氨胸苷 (AZT)、蛋白酶抑制剂和细胞固子治疗可抑制病毒复制 、恢复 Dc功能.并使艾滋病患者的免疫缺陷减轻,病情得到改善 关键词:树尧细胞;HIV感染 免疫作用 ;}拘 树突细胞 (Dendritic cells.DC)是目前 发现的抗原提呈细胞中功能最强的一类 一因 其形态上具有膜样或刺突样突起而得名。与 另两类抗原提呈细胞 (巨噬细胞和 B细胞) 相 比,其激活 T细胞的能力是它们 的 1。0~ 10 000倍 ;而更显著的区别在于,DC能刺激 初始型T细胞增殖 ,因而 DC在免疫应答.特 别是初次免疫应答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Dc 在抗感染免疫 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 视 ,特别是 DC的抗病毒免疫的研究已见大 量 的报 道 .本 文 就 近 年 研究 最 多 的 DC 抗 ·244 · HIV 的作 用进行综 述 1.DC与抗 HlV 免疫 HIV感染后出现的病毒血症 ,一般来讲 能暂时被免疫系统所控制 .但不能完全被清 除,并能持续存在许多年 .最终发展为艾滋 病 。作为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DC在 HIV感染早期能起免疫保护作用 ;但作为 HIV。1感染的靶细胞和病毒储存源 ,DC叉 可引起继发性 T细胞感染.并导致免疫功能 下降。然而 .通过抗病毒治疗能使 DC数量增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国外医学 ·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加 ,功能也 可以得 到恢 复 。 1.1 HIV感染 DC HIV与 DC的作用具有双重意义 :一方 面,DC将捕获的 HIV抗原提呈给 T细胞 , 并诱导抗 HIV的特异性细胞毒性 T淋巴细 胞 (CTL)反应 ,这对早期控制 HIV感染非 常重要;另一方面,HIV可感染 DC,并作为 病毒储存源 I起 T细胞感染 目前的研究证 实,DC是 HIV感染 的重要 靶细 胞 由于 HIV感染主要是通过血液和性接触传播,因 此表皮和粘膜 中的 DC很可能是早期被 HIV 感染的细胞群。 。用类 人猿 免疫 缺陷病毒 (SIV)经生殖道感染猴 ,也发现 DC是虽初 被感染的细胞 。皮肤 、粘膜和血液中的DC 可携带病毒,并将其迁移至淋巴结等次级淋 巴组织 HIV感染 DC的机制尚不清楚,有学者 认为 DC表面表达的多种趋化因子受体 (如 CCR5等)可作为 HIV共同受体介导 HIv感 染 , 如 巨 噬 细 胞 趋 向性 的 HIV 可 以 通 过 CCR5感染 DC 。此外,HIV可以免疫复合 物形式,通过 Fc受体或补体结合在滤泡 DC (FDC)表面 而被 DC摄取,使 FDC感染 ; FDC 释 放 的 趋 化 因 子 使 CD4一T 细胞 向 FDC迁 移 .FDC与 CD4 T 细 胞结 合 后, CD4 T 细胞反过来 激活 DC。这 种 DC与 CD4 T细胞 间的作用可引起 HIV大量复制 和释放 ,并将 HIV传递给 CD4 T细胞.使 T细胞也被感染“ 。 1.2 HIV感染 IX;的结果 1.2.1 DC数量减少和功能的降低 DC感染 HIv后 即可使 Dc数量减少、 功能降低 .提示无症状患者的 DC在 T细胞 减少之前就 已经减少 艾滋病早期,髓源干 细胞 CD34一T细胞在 GM—CSF和 TNF—a存 在情况下培养产生正常数量的 DC,部分 DC 被 HIV感染 ,但能刺激同种 T细胞增殖 。然 而 ,在进展期患者中,髓源干细胞几乎不转 化为 DC.也不引起 T细胞增殖。随病情进 展 .产生 IX;的能力逐渐减少或消失。 DC减少可 由病毒感染直接导致细胞病 变 ,也可 由高水平 CTI 杀伤引起 。体外实验 中.DC可作为CTL靶细胞导致 HIV感染的 DC溶解死亡。CTL可杀伤病毒增殖性感染 的 DC,但对潜伏或低复制病毒感染的DC无 效 。此外,TNF a和 FASL也可能参与 了杀 伤过程。 目前认为,DC的抗原提呈功能缺陷是 T 细胞功能降低和减少的主要因素,从 HIV感染 者外周血分离出的 DC,其 MHC I表达和刺激 同种 T细胞增殖的能力降低 这种低刺激不仅 反映了DC的减少,同时也反映了DC提呈功 能和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的下降 在动物实验中,DC刺激 T细胞增殖的 能力降低,但 T细胞功能却正常。在劳斯白 血病病毒 (RLV)感染中,DC失去了 MHC 类分 子和刺激 CD4 T细胞增殖的能力, 但仍 保留 MHC I类分 子刺 激正常 CD8 T 细胞反应的能力。与 HIV相关的作用方式可 能有两种 :第一 ,在 HIV感染早期 出现 CTI 反应,伴随 CD4 T细胞对回忆抗原低水平 增殖。DC刺激能力降低 .使 CD4 T细胞减 少 出现更多的 CTL可反 映 DC保持刺激 CD8 细胞的能力 第二 ,IX;自身也可作为 CTI 的靶细 胞 ,导致 DC溶解 死亡 。在 HIV 感染早期产生 CTI 反应和持续抗体升高 ;在 疾病进展期 ,DC受到 HIV 的直接损害及病 毒特异性 CTL的杀伤溶解 ,导致患者的免疫 系统遭到破坏、病情恶化 1.2.2 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 在 HIV感染过程中,DC获得 HIV病毒 抗原后提呈给 T细胞并诱导特异性 CTI 反 应,这对早期控制病毒感染非常重要。用外 周血 DC体外与 HIV接触 2~48小时,能诱 发初始型 T细胞增殖和 CTI 反应,杀伤感 染的靶细胞。在体外用 HIV抗原/重组蛋白 或肽冲击 DC,能诱导 T细胞增殖和 CTL反 应 ;在体内.DC与主要抗原决定簇的接触和 · 24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转运也能激发 CTL反应。 HIV感染 的另一个 主要免疫学特征是 产生抗病毒抗体。体外研究发现,在外周血 中如果 没有 DC和 巨噬细 胞 ,B细胞 与 T 细 胞的作用几乎不产生抗体 .而在培养基中加 人 DC后 就会产生抗 体。 。 1.2.3 继发 T 细胞感染 目前的研究证实,HIV感染 T细胞是由 DC作为中介将病毒传播给 T细胞其可能的 传播途径有两种 t一部分 DC接触 HIV,并 通过粘附分子使两者结合在一起 ,然后将获 得的病毒传播给激活的 T细胞。 ;另一部分 DC被 HIV感染 ,在 CD40I 作用下使 T细 胞感染 ,并迅速传播给其他 T细胞,引起进 ~ 步感染和刺激 。这种作用很 可能是 DC 与 T细胞通过共同受体 CXCR4形成稳定连 接 ,使 HIV在 Dc与 T细胞间传递,并大量 感染和复制 。髓灞cDC与感染 的T细胞或 病 毒颗 粒接触 可 引起新 的 DC感染 这种 接 触不仅进一步刺激 T细胞,而且使感染的 T 细胞释放到血液中,引起进一步感染和刺激 。 髓源未成熟DC与感染的T细胞作用会产生 大量强传染性 的病毒.而成熟的 DC则相对 较 弱““。 2.药 物治疗作 用对 DC的影 响 叠氮胸苷 (AZT)的治疗可使艾滋病患 者血中的 T细胞数短暂增加和感染细胞数 减少。同时,AZT治疗对 DC也产生作用,包 括:短暂 DC数升高,感染细胞数下降和 DC 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刺激活性增加 。类 似的治疗包括桉苷类药物和蛋白酶抑制剂 在这两类药物 的临床对 照实验中,通过对 HIV 1感染者淋 巴结内 FIX;结合病毒颗粒 和免疫病理变化的检测发现,在蛋白酶抑制 剂治疗组患者 的淋巴结 内几乎找不到 FDC 病毒颗粒 ,而在核苷类药物治疗组 (5例)中 有 3例可以检测到病毒 。蛋白酶抑制剂治疗 组患者相应的病理变化也明显优于核苷类药 · 246· 2000年 12月第 27卷第 6期 物治疗组“ 。 在 RI V感染鼠模型中,用II 一1 2治疗使 髓 源 DC刺激 同种 T 细 胞反 应 的能 力增 强 . DC的刺激活性得到恢复⋯ 。使 用 II 一1 6也 可 抑制 CD4 T细胞 内 HIV l的复制 ,封 锁病毒进入抗原提呈细胞的途径.并使细胞 内前病毒 减少 。 3.结 语 13(2是一 类 功 能 最 强 的抗 原 提 呈细 胞 , 并能有效激恬初始型 T细胞 与其他抗原提 呈细胞相比有如下特点:(1)能合成大量的 MHCⅡ类 分子 ;(2)具有表达摄 取和转运抗 原的特殊膜受体 ,如 DEC 205;(3)能有效 摄取和处理抗原.然后迁移至 T细胞区域 , 具有一个成熟过程 ;(4)能有效激活初始型 T细胞 ;(5)激活 T细胞效率高。 Dc对 HIv易感 .而且可能是在体内接 触 HIv最早的细胞之一 由于部分 DC分布 在血液、皮肤和牯膜表面,因此与 HIV接触 后很容易被感染 感染 HIV 的 DC主要显示 两种作用 t(1)加工病毒抗原并提呈给免疫 系统 ,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2)DC不但 自 身被感染,而且能使被其激活的 T细胞感 染。最终.通过病毒直接作用或特异性 CTI 反应使 DC和 T 细胞丧失 。 由于 DC被感染数量、水平及 [K二与 T 细胞信号传递的变化.其免疫活性主要表现 为以下几种方式 :HIV感染早期,DC刺激高 水平抗原特异性 CTI 反应和进行性 产生抗 体。随疾病进展,DC、T细胞感染比率增高, 数量减少而功能也随之下降 通过 AZT 蛋 白酶抑制刺、IL l2和IL—l 6等药物治疗可改 善 DC的功能 ,并使艾滋病患者的免疫缺陷 减轻,病情得到缓解。 参 考 文 献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国外医学 ·流行 病学传染病学丹册 Spira AI et al J Exp Med.1995;183:2t5~ 225 Rubbert A et al』Immunof,1988;160:3933 Heath SL et a__Nature,1995}377±740 Knight SC £c al AIDS Res Hum Retrovlr.1995 11 (SupplI, 90 ZhangZQ et LProc Nat)Acad Sci USA,1998f27:96 (9):5169~ 5172 RobeztsM ct al_A)DS,I 994 8:1 097~ 11()J Fujlwara M et a__』Viro],1999I 73(5)}3603~3607 Granel¨ P A et a__Curr Bio].1999114;9<1):21~ 29 Hladlk F et l_J ViroJ,1999 73f7).5833~ 5842 Frank 1 et 』Viro【,1999i 73( ):3449~ 3454 Patterson S et a1 R拈 Viro1.1996:14 7 10§~ 】14 Rulz L et al AfDS.I999;I3 c1):FI~8 Kelleher R et a__Eur J]mmuno],1999;20(7):2309~ 2318 Truong M J l J Viro[.1999}73(8):7008~ 701 3 岬一7 。 基因疫苗临床研究进展 解放军第三0二 医院传染病研究所基因治疗研 究中心(100039) R;j l 综述 陈菊梅审校 摘 要 :自 1993年 .Uliner等开始对流感病毒基因疫苗进行研究以来 .在短短的几年中基因 疫苗的研究不仅从病毒性疾病扩展到各种微生物感染 引起的传染病 ,而且在肿瘤和 自身免疫性疾 病 的治疗中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基因疫苗 f/Ⅱ期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人体对基因疫苗的接 种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基因疫苗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体渡和细胞免疫 直答,特别是 能有效地诱导 CTI 的细胞免疫应答,因此在难治性传染病 (如艾滋病和慢性病毒性肝炎 )、肿瘤 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预防和沿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深A研究和推广 、 关键词: ; · 开巧 【 詹r侮 l 993年,Ulmer等⋯率先应用流感病毒 基 因进 行基 因疫 苗 的研究 ,随后 ,针对 各种 传染病病原体抗原进行的基因疫苗研究得到 广泛开展。在经过短短几年的实验室和临床 前研究之后 ,迅速进入到人体试验的 I/I期 临床研究阶段 ,并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因 为基因疫苗具有容易生产 价格低廉 储存 期长 不需冷链运输及能够诱导细胞免疫应 答等优点,因而被称为疫苗研究的第三次革 命。基因疫苗不仅是预防和治疗各种传染病 的有效方法 ,而且也是抗肿瘤治疗和 自身免 疫性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1.基 因疫 苗的研 究背景 基因疫苗就是将抗原的编码基因构建真 核细胞表达载体,以这种表达载体的 DNA 通过皮下、肌肉注射或颗粒轰击技术进行免 疫 ,目的基因在体内表达,诱导机体产生针 对这种抗原的体液和细胞免疫 ,达到预防和 治疗 疾病的 目的。CD8 的 CTI 是 预防和清 除细胞内病原体感染的主要免疫 因素,但用 亚单位疫苗常常难于诱导。与亚单位疫苗相 比.基 因疫苗的优势就是在有效诱导体液免 疫的同时,主要诱导细胞免疫应答 。 初期的基因疫苗研究是构建某种抗原的 重组表达载体 ,皮下或肌肉注射质粒 DNA, 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 答。由于各种疾病的复杂性 ,近年来的基因 疫苗研究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如以病原 体的不同基因作为基因疫苗靶基因,构建了 一 系列包含不同基因的多基因表达载体,可 以同时诱导机体产生针对不同抗原的体液和 细胞免疫应答 另外 ,对于基因疫苗的免疫 佐剂也 进行 了广泛 的研究 ,发现 Tht细胞 因 子.特别是 IL—I2、IL—l8等基因可作为免疫 佐剂.抑制基因疫苗的体液免疫应答 ,促进 ·247· 9 0 1 2 3 4 _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本文档为【树突细胞与抗HIV免疫】,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