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养生就是手边事

2010-12-13 35页 doc 158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244154

暂无简介

举报
养生就是手边事人类生存的根本是元气 心脏为什么会跳动?血液为什么会流动?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都暗藏着一个重要的中医观念——就是 “气”。此中的“气”,就是中医所说的“元气,先天之气”,是一种不可见的特殊的物质形式,如同已被人类认识和肯定的经络。中医理论认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无血不存,血无气不行,二者相互依存,形成了心脏的跳动和血液的流动。   《史记?扁鹊传》中讲述了一个故事,说神医扁鹊周游列国,有一次路过一个叫虢国的小国。路人纷纷传说虢国太子在早上鸡鸣时分,突然莫名死了,因为距当时还不到半天时间,尸体还没有收殓。然而扁鹊知道太子...
养生就是手边事
人类生存的根本是元气 心脏为什么会跳动?血液为什么会流动?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都暗藏着一个重要的中医观念——就是 “气”。此中的“气”,就是中医所说的“元气,先天之气”,是一种不可见的特殊的物质形式,如同已被人类认识和肯定的经络。中医理论认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无血不存,血无气不行,二者相互依存,形成了心脏的跳动和血液的流动。   《史记?扁鹊传》中讲述了一个故事,说神医扁鹊周游列国,有一次路过一个叫虢国的小国。路人纷纷传说虢国太子在早上鸡鸣时分,突然莫名死了,因为距当时还不到半天时间,尸体还没有收殓。然而扁鹊知道太子并没有死,他请求为太子诊治。扁鹊在太子的头、胸、手、脚等处扎了几针,然后太子就“活转”过来了。一时之间,举国轰动,人们纷纷传说扁鹊能将死人医活。可是扁鹊却说道:“并非我能起死回生,其实是他自己救了自己,因为他自身尚有元气,有着自我恢复的能力,我所做的只是扶了他一把而已。”   我们常常听说,这个人是元气不足,要补元气。可究竟什么是元气?   元气是中医的一个概念,流传了两千多年,用现代的西医语言来描述元气就是:每个人的生命力是不同的,这个生命力是人体的各脏器功能的综合指标。元气产生于生命形成的同时,来源于父母的遗传,存在于人体的肾脏。元气为人体健康的先天之本,是生命的原动力,元气充裕则身体健康,元气不足或受损则生病,元气耗尽则生命终结。在人类的生命过程中,元气从出生开始,一直到最后离开这个世界,是一个不断被消耗的过程。可以说,正是我们身体里的元气维持了生命的全过程。   中医学中讲元气,就是“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就是说你受于“天”。简单理解就是,当每个人生下来以后,我们的身体里就有爸爸妈妈的先天之气,被称为“元气”。除了这种与生俱来的,同时还有后天的呼吸之气和水谷之气,通过这些来维持每个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人是天地的产物,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阴和阳的有机结合,它是一个阴和阳的统一体。在阴气和阳气的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二”,形成了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的阴阳两极。如果只有阴和阳,没有“三”,是不会有万物的。那么,老子所谓的“三”又是什么呢?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地气的上升与天气的下降,构成了一种“运气”的状态,这种运动着的气的状态,是地球上一切生物产生的根本原因。   古人讲气聚则生,气散则亡。用中国文化的观点来说:构建整个自然界的一切物体,构成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最小物质就叫做气。因此,中医学始终是建立在人和自然和谐的前提下,如果离开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就没法谈中医学的养生。关于元气,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念产生的。想一想,当我们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只有身体的那根脐带是跟妈妈通着的,“哇哇”一哭落地以后,我们自身的气,就和天地之间构成了一种特有的相关性。   中医中素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古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元气是任何疾病得以根除的根本,清代名医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就说“诊病决死生者,不视病之轻重,而视元气之存亡,则百不失一矣”,意思是说,诊病过程中,决定患者生死的不是患病的轻重,而是患者自身元气的存亡。元气足,病重也能康复;元气弱,小病也能要了人的性命。   对付疾病的真正勇士,不是医生,不是药物,不是现代化的医疗设备,而是你自身既有的元气!医生的就是点燃患者的元气,使之返回正常的状态,元气恢复了,它就能排兵布阵,挥戈舞戟,将疾病一网打尽,于是,人体就能康复如初。追本溯源,生病是因为元气损伤所致,所以康复的根本就在于使元气恢复正常。   在中医中,恢复元气有多种方法,有食疗、按摩、针灸、药疗等,方法万千该如何抉择呢?我们应该优先使用食疗的方法,而不是像很多人那样盲目吃补药,为什么呢?“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这十分形象地说明了“药皆三分毒”,吃进一味药就给身体带进一分毒,所以我们应该“多食慎药”,尽量从饮食中摄入一些能量。可吃也不能盲目,而是要有选择地吃。例如,羊肉要是和西瓜同时吃,那就伤元气。同样地,吃鸡肉就不要吃芹菜,吃了鹅肉呢,就别吃鸡肉……要想养我们的元气,像这样的细节一定不可以忽视。   抗衰补气小贴士   含儿茶素的绿茶,能抗氧化;   番茄有茄红素,有助减少心血管病变;   苹果富含维生素C和果胶,可降低血中胆固醇和血糖;   含大量维生素E的杏仁,有益心脏;   蓝莓含花青素,能扫除自由基;   芥菜有维生素A和维生素C,有助男女荷尔蒙正常代谢;   深海鱼能减少血管阻塞;   番薯是天然女性荷尔蒙来源;   小麦胚芽含维生素E;   大豆能预防骨质疏松。 天地间有三宝,人有精、气、神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在天,有三宝:日、月、星。在地,有三宝:水、火、风。于是结合大自然最神圣的产物——人类,中医学把“精、气、神”视为人生“三宝”,认为它们是人体能获得健康长寿至为宝贵的基本物质。在《红楼梦》里,贾母给宝玉选择妻子时,黛玉和宝钗都是不差上下的,但就是在健康程度上,明显薛宝钗更胜一筹。黛玉的气血不畅,忧思伤脾,气郁伤肺,这些都在她的容颜上留下了不健康的痕迹,所以贾母说,恐怕她也是一个不会长寿的人。可见,通过看一个人的外在特征,可以看出体内的精、气、神是不是充足。一个人如果神采飞扬、气宇轩昂,那多半就说明这个人精气足,身体也会相当的健康。   什么是“精、气、神”?   其实它离我们的生活特别近。通常我们与人初次相逢,就会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相貌对这人的性情啊,人生阅历啊,或者是人品啊略作推测。这种所谓的“望相”就是最大众的一种“望神”,这种情况下,我们看重的并非是一个人的相貌如何,而是这个人外上所表现出的“内在”怎么样。那么,带动这种内在的又是什么呢?这就是“精、气、神”。一个人身体越是健康,就会越发显得有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最容易看出“神” 的状态,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面部,尤其是眼睛,所以在很多形容人的时候,会用“神采奕奕”这样的动人词语。   健康小评判   人体的各脏器功能都有一个健康指标,它包括:   最佳的健康指标——健康指标的上线;   最低程度的健康指标——健康指标的下线;   阈值——就是健康上线和健康下线中间的值,阈值越大,代表人的调节能力越强。   一般来说,健康值的上线越高,往往代表人的健康越强,人的生命力越强;如果健康下线程度偏低,并且低过下线的值,人体就进入了亚健康状态。   一个婴儿握拳的力量能够负担他自身的体重,也就是说,假如你把一根手指放进婴儿的手中,他就会本能地紧紧握住,这个力量能够将婴儿拎起来。想一想,是不是很神奇。其实,这个现象一点也不奇怪。《老子》中说,婴儿是非常柔弱的,但是他握着的拳头却是异常坚固的。《黄帝内经》就说明了,婴儿刚刚降生,根本没有损耗来自天然的真气,也就是元精、元气和元神。所以,婴儿的肝气很旺,肾精充足,他们的拳头就会很有力。也正因为这种“精之至也”,婴儿的小生殖器也会常常勃起,那也就是肾精非常充足的表现。   人体的“三宝”,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当这三者处在协调状态时,则人体就精充、气足、神全,这样的人能健康长寿。精、气充足的人,往往就能够生神,就好像是水与植物的关系,只有水分充足,植物才会枝繁叶茂、欣欣向荣。神,是精的产物,没有精,则神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必将枯竭凋萎,神是依靠精的滋养而旺盛起来的。但神反过来又会主宰人体的气,使气的运动自如,升降出入正常,不致乱成一团,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气机协调”。   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的原始物质,每个人体内,不论男女,都有这种物质。《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夫精者,身之本也。”这种基本物质是先天带来的,是父母结合之后,遗传给子女的基本物质。精在人体内是维护人的生命的高级物质,即精液。精有阴精、阳精、元精之分。人吃食物,入胃后,经消化、吸收营养,先化成胃津。胃津送入心的左下耳房(心分四房:左上、下耳房和右上、下耳房)化成红血,红血入任脉化成阴精,阴精入睾丸宫化成阳精,阳精内有精虫。人之五脏都各有其精,故有五脏之精华皆聚于二目之说。   人之所以能有生命活动,除了“精”这一基本物质本源外,还需要有气之参与,才是有生命的。气这种物质,一般也是无形的。没有气的精,则不称其为精,是无生命力的;有了气,人体才有各种运动变化,才能生长、行动、繁殖。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抵抗病邪,增强脏腑功能之作用。现代人的生活中,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都可导致元气的虚、陷、滞、逆等症候,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   神,指的是依附于人体的精神活动、思想意识。人要是没有神,即便精与气都是充足的,生命的活动也是不完全的,或者说,也是不能得到健康长寿的。   我们每个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天真的,是有着充足精、气、神的,所谓“精满气足神旺”,只是太多后天的损耗让这些本来身体里的健康法宝,缺失了、虚弱了。一般来说,人在青年时期精气旺盛,收支平衡,故无疲困之忧;而人到中年则精气渐亏,入不敷出。越往后“赤字”则越大,身体则日衰,因此,我们讲究养生,就是指导自己如何通过自我修炼,养精蓄锐,把亏损了的精气补回来。治身如同治家,要重视勤俭节约,勤能多入,俭可少出,养生就要求能够珍惜三宝,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既能有收入,又要适当开支,用之得当。 “同气相求”是保养身体的精髓   讲养生,最宝贵的就是能够“同气相求”。《易?乾》中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大家都知道,人类与一般生物不一样,是具有两重性的。一个是他的自然属性,人与一般动物一样的地方是他也是自然界的一员,他依靠自然以生存,失去了自然,也就没有生存的条件,这就是他的自然属性;一个是社会属性,人有意识、思维,其内部的心理活动是十分丰富,也是十分复杂的。古人的养生,都是要求我们对于生命有着更深刻、更负责任的眼光和态度,要我们向前看三步,又向后寻思三步。   人在年轻的时候,会因为疏忽大意而胡乱折腾自己,三年五年或十年八年,其后果在年轻时往往也常常难以感觉。这道理就好像家中的钱财尚未用尽还是有钱可用的,仿佛并没感觉到有何差别,这时人体尚能维持健康,然而一旦发病,等待你的可能就是漫漫寻医路,正像俗话说的: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所以,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对自己身体的保养,不能忘记《易经》中指出的,大自然中万事万物同气相求的原理。   天地之间,具有相同特性的事物是息息相通的,它们可以相互帮助,相互感应。同理,正常状态下,人体的内在环境都是相互补充、协调、制约的,一旦出现一些不足或有余,人体往往会自己进行调节达到平衡,但如果这种失衡不能够被机体及时调整,人就会出现各种病症了。   传统文化认为,人的自然寿命是“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可见,人是能够做到“长命百岁”的。我国医学名著《黄帝内经》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指出:“余闻上古志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说的就是,在上古时代的圣贤人,由于自始至终都在学习一种运用养生之道,即便是年纪到了100多岁,形体、动作也不显得衰老;而现代的人们,却因为不注意养生,有些还不到50岁,就出现很多衰老的迹象。   自然客观规律告诉我们,人类因为直立行走导致了呼吸方式和运动姿态的改变,从而内在的脏器功能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而且很多的疾病也在侵蚀人类的健康。比如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心脑血管病,这就是因为站立的姿势使人类大脑出现缺血、缺氧,久而久之,心脑血管病就慢慢遍布人类社会,成为可怕的疾病。虽然自然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违背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全新的养生观念来指导我们的行为,用一些简单可行的方法来改善我们的身体状态。   《易经》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阴阳运动与平衡。从生物化学而论,健康正是代表着平衡,包括酸碱平衡,气血调和,阴阳协调,各种系统均能相互调节,发挥互助互制之功能。反之,不健康乃生物体从最初轻微之症候逐渐发展成定型的疾病,或所谓慢性,退化性,无法恢复,无法痊愈;或快速进展成恶性癌病变,或急性危症等,甚至于死亡。显而易见,健康的最高目标就是均衡且个体能处于高能量状态。   对于在生活中处处备受压力困扰的现代人而言,追求同气相求,也是追求一种内在的平衡。生命的阴阳平衡,讲究的是脏腑平衡、寒热平衡、气血平衡,实质上就是阳气与阴精(精、血、津、液)的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这就要求阴阳必须保持协调,不可过分也不能偏衰,控制人体内部各种功能与物质的协调。中医强调阴阳要平衡,心肝脾肺肾都是相互有关系的,所以在体内注意平衡,周围也要注意平衡。   人的生命活动是依照一定规律进行的,各种生理活动都有自己平衡运动的规律,如睡眠、消化、体温、激素分泌等,即人要健康长寿,就要注意劳逸适度。所以,在生活中人必须注意掌握各种生命活动的“平衡术”。现在许多人的疾病都是因过劳少动引起的,他们忙于工作,忽略了自己身体上的一些征兆,在这些隐形的征兆中,衰老与全身乏力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如今随着社会的激烈竞争,很多人为了完成繁重的工作需要加班,一些IT行业的人更是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这也不难看出,为什么我国过劳死的人很多都是来自这个行业。睡眠不足,第一个后果就是免疫力的低下,身体的自愈力也很差,这时候,一点邪风入侵,人就会生病。熬夜之后,势必要吃夜宵,这又严重地损伤着胃肠。人的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寿命很短,平均两天左右就会再生一次,而这个过程都是在夜间胃肠休息的时候发生的,可是如果这时恰好在进食,那么胃肠就容易功能紊乱。不仅如此,长期的不规律作息,消耗的不仅仅是身体里的精气神,更糟糕的是它会增加人患上各种疾病的机会。   所以,要健康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同气相求。”在生活工作中凡事不宜太过,只有顺应自然规律,协调阴阳,才能“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各,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身体里有着不可思议的自愈能力   西医学鼻祖希波克拉底早就说过:“最好的医生是身体的本能。”其实,我们都知道,没有包治百病的神医,真正重要的其实就是正确使用人体,把我们身体里本身就有的自愈潜能完全激发出来。举个小例子,假如不小心把皮肤蹭破了,还出了血,这时候怎么办?止血,然后伤口自己结痂了,一段时间过去,痂脱了,皮肤恢复成原来的样子,一点痕迹都没有。这一切之所以可以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完成,就是因为人体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自愈能力。   人体能修复而自愈的,绝不仅仅是外伤,内脏器官的损伤也有一定的自愈能力。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生病,但中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三分治,七分养”,强调的就是不要过分依赖药物。所谓“养”,就是前面咱们说过的,要养元气,目的呢,就是为了激发人体自我修复的能力。一旦这种能力被完全激发出来,我们就可以百病不生、长命百岁。实在是万不得已,身体已经到了调不起来那股元气的时候,我们才需要借助药物。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人体抗病防病的能力就是免疫力,免疫力强,就不会得病,这种观点当然有它的道理,但是不完整。免疫力只是自愈力的一个部分,需要与身体的修复系统、排毒系统、神经系统、抗氧化系统、抗压力的应急系统合作,才能够完成保卫健康的任务。自我调节比什么都重要,只有充分地去激发自我潜能,才可以在需要的时候焕发活力,同时,要激发人体自我修复的潜能,却只能靠自己。有些人,稍不舒服就赶紧自己给自己弄一把药来吃,其实在许多情况下,医学能做的,通常只是给人体创造自愈的条件,给它以休整的时间,因此,我们不能过度干预身体本身的机能——那实际上是在帮倒忙。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我们的身体远比大脑聪明。比如说,我们感到了不舒服或者是在生病时,身体最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这时,无须更多的给予,只要给它充裕的时间,适当的条件,我们了不起的身体就会自动启动修复系统,它们会调动全身的细胞,最终达到自愈的目的。现代科学也已经证实,人体自身有能力治愈60%~70%的不适和疾病。当人们不适或生病时,身体可以从自身找到30~40种最对症的“灵药”来治疗自己。   除了给身体制造良好的环境用来对抗疾病之外,我们还可以自己动手给身体施加更多的“法力”。就拿最常见的感冒来说吧。感冒了,就赶快按一按穴位,双手轻轻按揉印堂、太阳、迎香,接着分抹前额,再按压合谷、外关,这样反复几次,身体出汗了就可以了,感冒带来的不适感就缓解了很多。同时,每个感冒的人都听过,“感冒了快多喝水”!没错,这也是我们的身体排毒恢复的一个重要环节。   众所周知,西医的各种药见效都比较快,但是这些“神速”的药物是把双刃剑,它们有些会对身体的其他脏器造成损害。遇到一些不太严重的小毛病,我们还是可以重新去信赖一下在自己祖国传承了上千年的,简单又有效的按摩方法!有病时,或许只是需要你静下心来,躺下来听听音乐,睡几个大觉,把饮食调配合理,把气血养足,把经络打通,其他的就交给身体自己处理好了。   对待疾病的五大治疗原则   1.提高免疫力。   2.排除毒素。   3.缓解压力。   4.增加修补需要的营养。   5.延缓衰老。   我们身体里的自愈力包含了免疫力、排异力、修复力(愈合和再生能力)、内分泌调节力、应激力、协同力等,出自于人体的自愈系统,这个系统则是经过了自然界亿万年的洗礼,不断历练形成的。自愈系统则包括免疫系统、应激系统、修复系统(愈合和再生系统)、内分泌系统等若干个子系统,或者更完整地说,包括了整个生命系统:在疾病中,消化能力的微妙变化(口腔、味蕾、唾液、牙齿、胃酸、酶、肠道蠕动、排泄)、睡眠系统、五官、内分泌、皮肤、肌肉、体温都会发生变化,以应当时需要。   自愈力有天生和后天之分,前者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当中都可以遇到。至于后天的自愈力,是指接触到各种病原微生物,从而对这种病原产生的免疫力。或者经过不断训练而产生的能力。通常情况下,在人体正常的机能受到外来病菌的干扰时,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就会产生一系列反应,包括吞噬病毒、产生抗体等。最常见的发烧、腹泻等病症是免疫细胞抗击病毒的反应过程。从小开始,就应该训练这个系统,那是陪伴我们一生的体内的医生。可以说,训练好这个系统的能力,才是一生的保障。   当然,我们说的这种神奇的身体自愈力的作用也是相对的。要是生了病,光靠自愈力硬抗是不可取的,当免疫细胞抵挡不住病毒时,我们就需要借助药物,不过最好的药物依然是以适当的食物为主。可以说,在一般情况下,通过营养素的补充,可以对抗大多数疾病。自愈力的发挥,需要各种条件,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水、氧气、食物,因为这些是自愈力发挥所需要的各种。   现代人普遍工作和生活在压力巨大的环境里,心理焦虑、身体疲劳,加上膳食结构的不合理,继而又不断受到噪声、辐射、空气污染以及饮食污染的侵害,再加上吸烟、酗酒和不当用药等因素,身体确实容易处于亚健康状态,患病概率越来越高。因此,我们更要信赖自己的身体,更应将巩固和提高自愈力看做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 懂得内求才能呵护生命   《黄帝内经》为什么是“内经”?道理显而易见,就是要我们懂得,生命的健康无须外求,都在内部。简单理解,就是说人生病了,怎么去治疗?并非是简单地吃药,而是要寻找到内部的不平衡,找到发病的根本原因。想想,我们古代有多少皇帝四处去寻找仙丹,以求长生不死。可根据统计,历史上有20多位皇帝都是吃了仙丹草药而死的。他们就是走偏了,养生不是靠那些仙丹、那些草药,那都是外求,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现代的人,更是不懂得这个道理,生病了,为了好得快,立刻大量服用西药。发烧就吃退烧的,头痛就吃止痛的。现代化的医院和四处可见的昼夜药店,已经让我们忘记了内求,忘记了我们的健康是需要自己把握的。   在中医里有个术语:“诸病于内,必形于外。”同样的道理,我们分布在体外的很多穴位,也能作用于内。例如,胃痛这样的小毛病,最有效果的就是按摩胃经上穴位——梁丘、足三里、丰隆、下巨虚这四个穴位。对于急性的胃痛,马上按压梁丘穴,就能立即止痛。再比如,有些男性工作压力一大就会觉得胸口发闷,气短,去医院检查也往往没有结果,但是难受的感觉却挥之不去。这里就用得上三焦经的消泺穴,它位于人体的手臂外侧,在清冷渊穴与臑会穴连线中点处。按压这里能够缓解头痛,肩背痛、还能缓解胸口憋闷的迹象。这些是什么?这些都是内求的过程。   病,是什么?其实就是失衡,身体的失衡,心灵的失衡。我们可以吃药,可以用药物来作些基础的、快速的调整,但深层的、内在的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完成、去保养。这才是养生,才是获取健康最根本的东西。   中医要求人内观,向内看、向内求。为什么呢?就是要我们自己关注自己,自己战胜自己,生命就在自己的手中,更是在自己内心之中。光是从外界寻求帮助,那是不够的,养生就是要我们自己向内寻求。说到这些,可能读者要问,中医不就是治病吗?其实,中医远非治病这么简单。养生,其实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更是对现实的一种。我们养生,养的不仅是身体,还有我们的心。这是一个整体的东西,不是哪个地方,哪个方面。   举个例子,很多人嫌中医效果慢,坚持不了多久就放弃了,甚至出现了对这门医学的怀疑。比如,有人问:“为什么都是经络上的按摩,有些人却效果显著,有些人却无动于衷?”其实,探究其中的奥秘,很简单,就是“身临其境”。当自己按摩的时候,自己的手就像是自己的内心,要不断地与身体交流、沟通,彼此体会。我们说内观,不仅是身体,当然还会涉及我们的心。内观,然后静心澄志,精神内守,也会给身体带来很多好处。   亚健康其实“亚”掉的并非只有身体,在日常生活里,我们都忙于去做很多事情,却忘记了聆听自己内在的声音,久而久之,必然亏欠了。对身体一味索要,没有做到真正的养,没有试着去体会,去内观、去向内部探索。一旦遇到自己不明白的,看不到的,感觉不清楚的,就立刻用所谓的现代科学去否定它,或者是在有些想起来的时候简单地去尝试一下,觉得没有立即看到效果也粗鲁地否定它。这是什么?其实还是人们习惯了外求的方式,这也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造成的一些连锁反应。   比如说,一个朋友最近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晚上出现腿部抽筋,医院说这是缺钙,他就赶快买了进口的高级钙片来补。一段时间过去了,没什么效果,腿还是抽筋。其实,补钙是一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应该内求,应该想想身体出现这种情况,到底想说明什么。说明什么呢?有经验的中医就会告诉你,这是脾经出了问题,脾经阻塞了,你吃再多的钙也根本无法吸收。要解决它很简单,每天按摩大都、商丘两个穴位各3分钟,就解决了。果然,这个朋友坚持了一段时间,腿抽筋的问题就彻底解决了。所以说,吃药只适用于猛症,对于这种日积月累身体的疲惫,我们必须懂得去内观,若仅看到腿在抽筋就盲目地补钙,那就根本找不到问题的根源,解决不了身体的状况。   还有些人,平常总是在酒桌上谈生意,应酬很多,抽烟喝酒,经常熬夜,时间长了肝当然就有些虚弱。所以,现在很多人都被痛风困扰。痛风,其实说到底就是人体的肝功能弱,身体里的毒不能及时排出,淤积时间一久,人就容易患痛风。很显然,这也是需要内观、内求的病症,要是仅仅从哪儿疼简单地去解释,恐怕依旧不能看出身体真正“所思所想”吧。   很多人因为自身的优秀,对自己要求非常苛刻,对他人要求也很严格,甚至有时固执己见。可以说对自己、对他人,对周围的所有事物都保持着一种脱离了现实的尽善尽美的要求,这种情绪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中国人说过犹不及,也是这个道理。我们要求内观,向内部去看去听,但这绝非是要求我们一味苛求。心理学上,把做人做事的标准定得过高,高到不切合实际,而且带有明显的强迫倾向的心态称为完美主义。可是没有“瑕疵”的事物在这个世界上是根本不存在的,盲目地追求一个虚幻的境界只能是劳而无功。可见,我们说内观不仅仅是对身体的一种自我观察,很多时候也是一种性格上的自我觉醒,我们谈养生,就是要调节身心,达到平衡,在和谐中找到健康。   一些手部穴位的保健作用   劳宫穴:位于手掌心横纹中,仰掌握拳时中指尖所指处。按摩此穴可以治疗癫痫、呕吐、口臭、呃逆、口舌生疮等。   鱼际穴:位于第一掌骨中点。按摩此穴可理气、清肺利咽喉,主治支气管哮喘、急性扁桃体炎、小儿疳积及咳嗽、咳血、头痛等。   少府穴:握拳小指尖下即是。按摩此穴可以治疗心痛、心烦、心悸、遗尿、小便不利等。 没事拍拍手也能变健康   人体的手有78个反射区,如心、肝、脾、胃、肾、大肠、小肠、膀胱、前列腺等;还有针对症状治疗的高血压、低血压、遗尿、失眠、多梦、胆囊炎、左头痛、右头痛等相应的敏感点。大拇指是脾胃二经的反射区,食指是肝经胆经的反射区,中指是心包经小肠经的反射区,无名指是肺和大肠经的反射区,小指是肾与膀胱、心经的反射区。人体经络是健康的总开关,手是全身主要经脉的集中区之一,十二正经的一半在手上,而且说到防病治病的经络要穴五输穴(井、荥、输、经、合穴)均在小臂或小腿以下和手指端脚趾端。如手上的少商、少冲等井穴和足上大敦、太冲等肝经井穴荥穴以及肾经涌泉太溪井穴原穴等。   可以说,手指、足趾与五脏相对应,手指更是检测五脏健康水平的晴雨表。手掌是末梢神经的集中区,手抚摸的触觉极为灵敏,因此拍手和按摩有强化神经系统之功能。手掌手背手指皮下是微细血管的密集处(如指甲皱可检测微循环),因而拍手的强力按摩,有畅通、促进微循环的功能。当手掌中心温度高于体温0.2℃~0.8℃,双手的劳宫大穴可随意念发出强烈的气能(一般人经过训练都能做到)并可接收“天地之气”,因此双手合十重复拍击,有调整身心、沟通能量、祛病健身的妙用。   建议大家可以在走路或散步的时候自己边走边击掌,这样就能起到很好的养生作用。因为我们的手掌上有很多的反射区,联系着全身上下的很多脏器,通过不断地反复震荡刺激而促使神经中枢作出调节,从而祛病保健康。比如,感冒了,拍拍手,感到出汗了,接着拍,直到汗流浃背,这样感冒很快就会康复;再比如,有些人心脏功能不太好、心律不齐,坚持拍手两三个月也会有所改善;经常感觉手指酸麻或颤抖的拍手一两个月会痊愈;高血压患者没事就拍手坚持一阵子血压也会下降:低血压的拍手血压会上升;痛风、头晕、头痛、过敏性鼻炎通过拍手可逐渐痊愈;便秘的人练拍手功可逐渐改善而趋于正常……一定有读者要起怀疑了,为什么就拍拍手身体竟然有如此大的改变呢?其实,很简单,较长时间的拍手可以震荡气脉,带动人体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含任督二脉)的循环,把身上的污秽毒素通过排泄器官排出去,若是亚健康可趋于健康,倘若反射区所对应的脏器有病,通过反复拍手震荡刺激可逐渐改变病态而走向健康。   正确拍手的方式有几种   一坐着拍,二站着拍,三边走边拍,四原地踏步拍,五跳着拍。后三种比较好,因为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均参与活动,效果较好。   拍手时心情愉快,全身容易放松,姿势不受限制,力度好掌握。总之,方法很简便,是手部自我按摩的好方法,具有一定自我保健防病治病的作用。标准的拍手功也并不复杂,每个人都能掌握。我们首先使用大的力量来拍手,发出的声音清脆响亮,方法是十指张开,两手的手掌对手掌、手指对手指用力拍,这就是“实心掌拍法”,这样做打击面完全,刺激量大,保健效果更理想。拍击的场所最好在空旷之处,也可以戴上手套以减少噪声。需要注意的是,这样有力量的拍手功要饭后隔半小时才可以做。还有一种拍手功,拍时将手掌弓起,拍下去时只拍到手指尖及手掌的边缘部分,缩小了打击面,效果差一些。   拍手法是一种自我按摩疗法,各种疾病只要坚持训练都有明显效果。因为个人体质的不同,在练习拍手后个人情况也都会不一样,有些人手上拍出白粉,有的人拍出一些小裂口,而糖尿病患者则容易拍出有油和黏液的汗水,还有人的手拍后发青紫。但这些都不用过分担心,那些小的裂口能很快自愈,其他的情况也不会有什么损害。另外,手部运动对脑的功能进化也有重要作用,所谓十指连心,心灵手巧。经常活动手指还有增智开慧的效果。拍手又是手部全面的活动和操练,对健身健脑开智有独特作用。 指下有乾坤,找对地方是关键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因为这样或那样感觉到身体有些不舒服,这时,观察双手就能看出问题所在,而适当地按摩手部则可以进行自我治疗或养护。如果在感到不适时按摩手上的某个“反射点”,就可以影响身上的某个器官,缓解一些轻微的疼痛。手部有344个穴位和70多个反射区,随时都能做手疗按摩。比如感觉胃不舒服的时候,可以于饭前半小时在左手心,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36次,可促进胃液、消化酶的分泌;饭后半小时,可稍加力再顺时针按36次,促进胃排空食物,使胃不受累。脾的保养在左手,可触摸手心面紧靠大拇指指根的部位,力度为轻擦皮肤,顺时针摩擦64次。肝的对应反射区与脾相同,不同的是反射区在右手,逆时针轻擦47下,一些眼睛不好的人要是坚持摩擦这个部位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另外,经常擦手背,可使脊柱伸弯自如,颈椎活动更灵活。   手为阳气之源,许多经络都起源于手部,经络系统可以说是全身的信息流,所以,按摩手部经络,可调节内脏阳气的盛衰状况。往往脑子出现病症,就会反映在手上,手慢、手抖或手指无力,一些60多岁的老年人经常会出现脑腔梗,就是体内一些老化的小毛细血管堵塞,导致双手无力,写字没力气,甚至笔都拿不动。所以,为了防止这些情况的发生,平常就要经常运动双手,因为手脑是相通的,所谓十指连心就是这个道理。建议大家,在锻炼手脑灵活性的时候要配合轻叩头部,按摩头皮及点按健脑穴位。   实用手部按摩小偏方   眼睛过度疲劳时,可以先在自己手部的无名指和中指下面的手掌上转圈按摩,然后朝这两个手指的方向移动,还要在这两个手指之间按摩。   当耳朵出现耳鸣时,可以按摩自己掌上无名指和小指下面的点,同时按摩手背上与它相应的点。   感冒了鼻子感觉不通气,这时自上而下转圈按摩除大拇指以外的四个手指,这会使鼻黏膜放松。   痛经可以选择按摩卵巢反射点。它在手掌内侧,紧挨着手关节的外骨。然后按摩两个大拇指尖,最后按摩肾上腺反射点(在手掌中间)。   如果你出现头痛,可按摩拇指上端有肉的部位(就在指甲背后),再按摩颈部反射点(拇指和手掌的连接部位)。先按摩手掌的内侧,再在拇指关节周围按摩。   我们的手上有6条经络,进行手指运动时十指交叉,对身体也有好处。按摩手的不同部位,都会对身心有益:按摩手心有助于改善心肺血液循环和防止动脉硬化。揉搓大拇指可兴奋神经功能,维持体液酸碱平衡,治疗肝脏疾患。揉搓食指可以调节消化系统功能,健脾胃、舒肝利胆,治疗肺脏疾患。按摩中指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患,治疗心脏病。按摩无名指能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提高灵敏性,治疗脾脏疾患和癫痫。按摩小指可以增强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功能,预防感冒及治疗其他感染疾患和肾脏疾患。按摩大小鱼际能预防便秘、腹泻和痔疮。   防止驾车瞌睡的手部按摩法   首先,按摩手部的少冲穴。这样能够减轻疲劳引起的头痛不舒服,有助于醒脑提神。按摩时要求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左手小拇指指甲两侧的凹陷处,以垂直方式轻轻揉捏此穴位。此穴位是脑部的反射区,要慢慢地出力揉捏,不要用蛮力,左右手可以互相按摩。   其次,按摩手部的大鱼际穴。这样可以增强人体的脾胃功能,避免昏沉欲睡。按摩时要求右手大拇指按压左手大拇指骨下掌面隆起的像鸡腿肉的这块区域,称做大鱼际,也是脾的反射区。先按左手,再按右手。按摩的方法很简单,拇指按下去后轻揉每个地方,感觉痛的地方可以多揉。选择这个部位是脾的经脉的穴位,按压感觉到疼就起到活血化淤、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使脾发挥运送营养的功能,改善打瞌睡这一方面的症状。   手部的自我按摩好处很多,保健时仍有几个原则要注意,首先是按摩穴位时不能过度用力。其次,按摩完了,不要立刻用冷水洗手,以免因毛孔张大,让寒气有机可乘。 认识手部重要穴位,可治疗全身疾病   中医经络学认为人体最重要的12条正经中,与手部紧密相关的就有6条,手部与此相关的穴位有23个。此外,手上还分布有经外奇穴34个“全息穴(区)” ,也就是说,仅仅在手部就有99个穴位(区),按摩或按压这些穴位,几乎可以治疗全身疾病。   劳宫穴在掌心横纹中,屈指握拳时中指指尖所点处,按摩它能起到清心和胃、消除面疮的作用。鱼际穴位于手掌面第一掌骨中点,拇指下隆起处,有泻热宣肺、散淤润肤的作用。少府穴在屈指握拳时,尾指指尖所点处,有清心泻火、活血润肤的作用。神门穴位于手腕和手掌关节处小指那一侧的腕横纹中,合谷穴位于手背部第一、二掌骨之间,按摩它们,能够促进面部血液循环、解除疲乏、振作精神、提神醒脑。   手掌按摩非常方便,自己平时可以经常做。按摩时可以用大拇指找准穴位和压痛点,顺时针揉一刻钟,直至发热为止;也可以把手掌来回搓热后,再按摩手上的具体穴位;还可以用木头滚轴、保健球等来刺激手掌穴位。按摩前最好先洗手,再搽点护肤品,以起到润滑作用;按摩时力度宜稍轻,动作和缓;按摩后最好饮一两杯清水,促进新陈代谢。   按压手掌时应注意几项原则:掌部穴位是一个小区而不是一个点;穴位如出现压痛、酸、麻、胀等现象,具有病理诊断价值;在治疗穴区可用拇指或食指以轻、柔、缓、慢的指力进行按揉;按揉可走直线也可画圈;初次按揉后局部若出现酸、微痛、胀等感觉,这是指力大的缘故,以后应减轻力度;可以随时进行,重点可放在全息穴,例如中指根部以下部位。   除了按压手掌之外,还可以采用梳子梳手心的方法。可以先在手心上涂一层护肤油,选一把圆头梳子,不要选择尖利梳齿的梳子,以免把手心皮肤划破。然后按着顺序来梳,先从上往下梳,再从右往左横梳,继而再顺时针梳一圈;第二遍相反。每天坚持按摩,就能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 “鸣天鼓”是上千年的养生良方   “鸣天鼓”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自我按摩保健方法,意即击探天鼓。该法最早见于丘处机的《颐身集》,原书这样描述:“两手掩耳,即以第二指压中指上,用第二指弹脑后两骨做响声,谓之鸣天鼓(可去风池邪气)”。在后世的《河间六书》中记载:“双手闭耳如鼓音,是谓鸣天鼓也。由脉气流行而闭之于耳,气不得泄,冲鼓耳中。故闻之也。”《圣济总录》、《修龄要旨》和《养生十六宜》中也都有“鸣天鼓”的记载;被称为我国传统健身术的“八段锦”和“易筋经”也都采用了“鸣天鼓”这个方法。   “鸣天鼓”是中国流传千年的古老强肾按摩法。中医学认为,肾开窍于耳,肾气足则听觉灵敏;耳通于脑,脑为髓之海,髓海赖肾的精气化生和濡养,肾虚则髓海不足,就易致头晕、耳鸣。鸣天鼓则通过掩耳和叩击对耳产生刺激,因此,达到调补肾元、强本固肾的功效,经常做鸣天鼓可对头晕、健忘、耳鸣等肾虚症状均有一定的预防和康复作用。   所谓“鸣”,就是把双手劳宫穴放到双耳上,用食指轻轻叩击头部的玉枕、风池、脑户等穴位时会听见格外响亮的声音,就像有什么在鸣击自己的头部。做鸣天鼓时,双手将耳朵完全覆盖,它就不能收声了,不能靠空气来传声了。声音就靠骨头传声为主,食指敲打枕骨,内骨传声,此时我们听到声音就跟敲鼓一样了。因此,一定要以耳部所能承受的程度来决定敲击的强度,不可过强,一般敲击20~40下就行了。玉枕、风池、脑户3个穴位是人体重要的保健穴位,我们适度地去经常敲打能防治头痛、头晕、脖子疼、眼睛红肿、流泪、鼻出血、耳聋、耳鸣、中风、口眼歪斜等病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中耳炎或鼓膜穿孔的朋友不适合做鸣天鼓这样的保健活动。   做鸣天鼓,根据中医子午流注原理,最好选择在每天下午5点到7点肾气充足的时候。同时,在练习时要求顶平项直,这样人体的经络及肾气才可得到调理,督脉得到疏通。督脉贯脊属肾,肾藏精,为元气之海,与人的生长代谢息息相关,因此,补益肾气有利于延缓衰老,延年益寿。除了做有保健作用的鸣天鼓之外,还可以用10根手指肚敲击整个头部,从前发际到后发际。头上的经络众多,有膀胱经、胆经、三焦经、胃经,穴位则有好几十个。反复敲击两分钟,然后用10根手指肚梳头两分钟,也是从前发际到后发际(一定不能用指甲)。敲、梳以后,通常可以看到满指油污,这是头皮内的污浊从穴位和毛孔排出了。经过这番“推敲”,经络无阻,血管畅通,头发也能保持乌黑。   中医认为牙齿和耳朵与人的寿命密切相关,所以,人在步入老年之后就容易出现耳背、牙齿松动、脱落等迹象,要保护我们的牙齿和耳朵就要通过一些有效的运动,做鸣天鼓不仅能延缓衰老,还能强身健体,预防疾病,是中医公认的养生长寿之道。   除了关爱我们的耳朵,每天晨起叩天钟,则是关爱自己的牙齿了。牙齿强健故而身体好。民谚“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说的就是叩天钟。这叩天钟,就是叩齿,跟鸣天鼓一样也是古代盛行的一种养生术。每天早晨上下牙齿反复相互咬叩60~360次,不仅能强健牙齿,对身体其他器官也有很好的锻炼。叩天钟和鸣天鼓都是非常简单的养生之法,值得大家一试。只需利用早晨或睡前的一点时间,不管是在上班途中,还是躺在床上都可以做,坚持下来不仅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还能延缓衰老。 头部按摩,懂穴位、会手法最重要   中医学认为头是“诸阳之会”、“清净之府”,认为我们身体五脏六腑的精华之血,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人体各部分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都有赖于头面部的保健。但正因为头部非常重要,所以它一旦被邪气所侵袭,人就容易生病。头部是所有紧张与情绪的中心地带,当头感受各种内外邪之后,或当完成紧张工作之余,都会出现头痛、疲乏、失眠、嗜睡等症状。头部按摩会触及很多末梢神经反射点,从而达到深层放松的效果。它还能有效平静思绪的起伏,缓和过度的精神兴奋。因此,头部的保健极为重要。头部按摩对大脑有健脑安神、聪耳明目的作用,能够增强记忆、缓解疲劳、消除紧张、焦虑,使大脑重新获得充足的精力和体力。   十大按摩手法   擦法: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肤表面往返摩擦。动作应缓慢,不要用力,要有节奏地进行,切不可以忽快忽慢,要均匀适度。这种手法能起到舒筋活骨的作用,可以提高皮肤温度,洁肤,使皮肤具有光泽,改善汗腺与皮脂腺的功能。   按法:用中指的指腹在合适的穴位有节奏地,一起一落地进行按摩。要求用手腕的力量带动操作部位,配合呼吸有节奏地平衡操作。力度应由轻到重,逐渐增加。用力的轻重,应视按压的部位不同,也应考虑被按摩者的舒适程度。按法能够疏通经络,开导闭塞,化滞镇痛,舒展皮肤。可以降低过度的神经兴奋,放松肌肉,改善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变淋巴管内的淤滞状态。   摩法:用手指或指腹在所选定的穴位或体表的某部位上做与皮肤平行的轻缓的回旋移动。要求按摩时动作轻柔、缓和,不要时轻时重。这种手法有和中理气的作用,能消积导滞,消炎退热,消肿散寒,调节气血,止痛消皱。能改善汗腺和皮脂腺的功能,提高局部皮肤温度,促使衰老细胞脱落,加速血液、淋巴循环。   拿捏法:将拇指与食指,中指或用拇指与其余四指弯曲成弧形,在所选定的穴位或肌肉丰满的部位,一握一松地用力拿捏,常用于颈背部斜方肌或肩部三角肌部位的按摩。拿与捏的区别在于,从手形上看,拿法是呈弧形的,捏法是呈钳形的。拿法施力的面积比较大,捏法则比较小。操作时,以手指的活力来带动操作部位。拿法刺激性较小。操作时应舒缓有力,动作要连贯、协调,由轻渐重。拿捏法能开导闭塞的经脉,调和气血,疏松肌腱。可以加强血液的循环,改善局部新陈代谢,增强关节的灵活性和肌肉的收缩能力。   拍法:双手或单手手掌附着于皮肤,上下交替,有节奏地轻拍所选定的穴位或某一部位。动作要用力适度,不可重拍,要注意节奏,要用腕力而不是臂力。能行气止痛,放松肌肉,消除疲劳。   敲法:两手合掌上下做有节奏的击打。按摩时要求腕关节放松,手指要有反弹力,速度可快可慢,以被敲部位感觉舒服为宜。能镇静安神,消除肌肉疲劳。   捏提法:用拇指和食指捏起面部皮肤做一个瞬间动作。力度要轻,捏提面部皮肤的面积要小,一捏一放要有规律。这种按摩手法能够刺激皮肤,防止肌肉松弛,延缓皮肤衰老。刺激皮脂腺体与汗腺,保持皮肤光滑、润泽。   啄法:双手自然弯曲,指端在面部皮肤上做快速的连续点状接触,方向与面部垂直,以雀啄式做上下击打动作。啄法全靠腕力,两手指尖触及被按摩处,用力不可过重,尤其是对于眼部的时候,应以被按摩部位感觉舒服为宜。此法用力轻而缓慢,能起到抑制神经、镇静安神的作用。用于眼部,有消除眼部疲劳、预防眼袋的作用。   震颤法:一手托下颌,一手扶头顶,通过其手臂肌肉的收缩来形成震动的感觉,由指尖传达到被按摩处。按摩时用力不可过重,应以被按摩部位感觉舒服为宜。能够解除肌肉疲劳,增加皮肤弹性。   揉法:用手指指腹或手掌轻按住一定的穴位或皮肤部位,做轻柔的小幅度环形按摩。揉动幅度的大小视其按摩部位范围而定,揉动时手指(掌)应始终接触皮肤,使被按摩部位皮肤随着揉动而滑移,以感觉平和、舒适、深透为宜。这种按摩手法可以调和气血,宽胸理气,消肿止痛,并能加强血液循环,提高皮肤及组织的再生能力。 耳为宗脉之所聚,按摩它很重要   十二经脉皆通过于耳,因此才说“耳为宗脉之所聚”。耳与脏腑、经络、腺体的关系密切,人体某一脏腑和部位发生病变时,可通过经络反应到耳郭相应点上。早在《黄帝内经》前,就有古代医家累积了大量有关耳穴与整体相互关系的经验; 约2500年前,《黄帝内经》上有30余处应用耳穴诊治疾病的记载。经常局部按摩、拉引刺激双耳,可促进血液、淋巴和组织间的代谢,调理人体脏腑机能,达到健身强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人体各部位在耳郭的分布好似一个倒置的胎儿,正对耳孔开口处的凹陷叫耳甲腔,此处相当于胸腔内脏器官,经常刺激这个部位,对心脑肺和血液系统有补益作用。耳甲腔的上方凹陷叫耳甲艇,按摩此处有助消化,并有强肾健脾之功;耳垂相当于面部,当内火上炎而致齿耳肿痛,或面部生疖时,可用双手拇指揉捏耳垂,直至双耳发红发热。每日2次,经常按捏耳垂,还有美容养颜作用。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郭的上缘为上尖端处,按摩此处有退热、镇痛、消炎、降压作用。耳郭的外周耳轮相当于躯干四肢,耳轮顶端凹陷处叫足趾,颈肩腰腿痛患者宜多按压耳轮。   观察耳朵发现疾病   察颜色   人体发生病理改变反应在耳郭上的颜色变化有点状或片状发白,点状或片状充血红晕,或暗红色,也有圆圈发红中间发白,或呈暗灰色,且压之能退色。耳郭的色泽变化常见于消化系统疾患(胃炎、十二指肠或胃溃疡、消化道出血、肝炎、肠炎、痢疾)、呼吸系统疾患(哮喘、支气管炎、肺炎)、泌尿系统疾患(肾炎、膀胱炎、尿道炎)、肌肉关节病(关节炎等),以及高血压、妇科疾病等。耳郭发红充血、有光泽者,多见于急性炎症;出现白色点状或片状变化、缺少光泽者,多见于慢性疾患。   察形变   人体病变反应在耳郭上的形状变化有针尖样凹陷,也有结节样,条索状隆起样或棱形样改变。耳郭的局部形变常见心血管疾患(先天性心脏病)、消化系统疾患(肝病、胃病、胆结石等)以及一些疑难病症(肿瘤等)。   察丘疹   人体的其他部位发生病变后反应在耳郭表面的变化,可见红色或白色样丘疹,亦有呈鸡皮疙瘩样的疱疹。耳郭的丘疹样改变常见于呼吸系统疾患(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泌尿系统疾患(慢性肾炎、尿道炎、膀胱炎)、消化系统疾患(肠炎、痢疾、胃炎、阑尾炎)以及有关的妇科病症。丘疹充血、发红者,多属急性炎症;丘疹色白、无光者,多见于慢性疾患。   察皮屑   耳郭发生脱屑且不易擦去就是全身疾患在耳郭上的反应。脱屑的出现,多见于皮肤病、大肠、直肠疾患(痔疮、便秘)以及更年期综合征等。   耳穴中还有许多穴位是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命名的,如交感、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等,这些穴位的功能与现代医学的理论是一致的。如交感穴,是现代研究发现此穴有近似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而命名的;又如肾上腺穴,是现代研究发现此穴有近似肾上腺的功能而命名的。如胃肠疾患与植物神经系统有关,可取“交感”穴;又如肾上腺所分泌的激素有抗过敏、抗炎、抗风湿等作用,可取“肾上腺”穴来抗过敏、抗炎、抗风湿等。如腰腿痛,取“外生殖器”穴;胃痛,取“腕”穴;甲状腺疾患,取“肘”穴;肝昏迷,取“耳尖”、“结节”放血;老花眼,取“枕”穴等。   耳部按摩八法   拉耳垂法   双手食指放耳屏内侧后,用拇、食指提拉耳屏、耳垂,自内向外提拉,手法由轻到重,牵拉的力量以不感疼痛为限,每次3~5分钟。此法可并治头痛、头昏、神经衰弱、耳鸣等疾病。   手摩耳轮法   双手握空拳,以拇、食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推摩,直至耳轮充血发热。此法有健脑、强肾、聪耳、明目之功,可防治阳痿、尿频、便秘、腰腿痛、颈椎病、心慌、胸闷、头痛、头昏等病症。   提拉耳尖法   用双手拇、食指夹捏耳廊尖端,向上提、揪、揉、捏、摩擦15~20次,使局部发热发红。此法有镇静、止痛、清脑明目、退热、抗过敏、养肾等功效,可防治高血压、失眠、咽喉炎和皮肤病。   搓弹双耳法   两手分别轻捏双耳的耳垂,再搓摩至发红发热。然后揪住耳垂往下拉,再放松。每天2~3次,每次20下。此法可促进耳朵的血液循环,健肾壮腰。   双手拉耳法   左手过头顶向上牵拉右侧耳朵数十次,然后右手牵拉左耳数十次。这一锻炼还可促进颌下腺、舌下腺的分泌,减轻喉咙疼痛,治疗慢性咽炎。   双手掩耳法   两手掌掩两耳郭,手指托后脑壳,用食指压中指弹击24下,可听到“隆隆”之声。此刺激可活跃肾脏,有健脑、明目、强肾之功效。   全耳按摩法   双手掌心摩擦发热后,向后按摩耳正面,再向前反折按摩耳背面,反复按摩5~6次。此法可疏通经络,对肾脏及全身脏器均有保健作用。   双手扫耳法   以双手把耳朵由后面向前扫,这时会听到“嚓嚓”的声音。每次20下,每日数次,只要长期坚持,必能强肾健身。   按摩耳朵也有一些禁忌:严重的心脏病患者不宜使用,更不宜采用强刺激。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及伴有高度贫血者不宜针刺。外耳患有显著的炎症,如湿疹、溃疡、冻疮破溃等情况暂不宜针刺。妇女怀孕期间,迫切需耳针治疗者应慎用,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则应忌用。妇女月经期内,文献记载不宜行针,但在多年的实践中观察,大多数均无不利影响,个别有经期缩短或月经骤停,停针后在下月来潮即自行恢复,后继续治疗,由于对耳针刺激有了适应性,月经不再受影响。子宫功能性出血、痛经患者行经期内治疗,同样有治疗作用。 水润润的双眼,靠揉捏耳垂练成   人体各器官组织在耳部都有相应的刺激点,当我们动手刺激某个耳穴,就可以促进相应部位的循环。因此经常按摩耳部能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理脏腑。特别是可以缓解肥胖、失眠等都市人易患的亚健康症状。同时,一些患有近视、青光、散光等眼部疾病的人,除了药物治疗以外,按摩耳垂也是一种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就连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也曾评价自我按摩:“其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日,功不可量,其力百倍。”   提捏耳垂法   两手拇指和食指内侧各夹取两侧耳垂,一边揉捏(使之有轻度涨痛),一边环形提拿(使耳部微痛为宜),提捏1分钟,使两耳发热、潮红。另外,也可以轻轻按压头部,对那些有酸胀感的地方可重点按压。   提捏耳垂还可以缓解疲惫,预防掉头发,因为从耳穴理论看,耳垂处有头、颈、腕踝关节的投射区。在睡前,揉揉百会穴,再按一下颈部的风池穴,按压这些穴位对于缓解疲劳和精神压力、养护头发有好处。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耳垂部位为眼区,按摩耳垂可以起到补肾的作用。肾为先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可化生先天之气,即元气。所以,按摩耳垂可以达到加强元气、激发和推动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耳还与肝胆之经有密切关系,按摩耳朵有清肝胆之火的作用,所以对高血压也有预防作用。   人体内有缓解眼疲劳、保护视力功效的穴位非常多,在早、午、晚的空暇时间里,也可以忙里偷闲,运用中医既有效又操作简便的“护目法”慰劳一下长时间工作的双眼,让它们工作起来更加得力。双手搓至发热,然后迅速敷盖在眼上,可改善眼周血液循环,缓解视疲劳。眼保健穴位分为近端和远端穴位,在眼睛周围和附近的穴位称为近端穴位;在躯体、四肢等部位的穴位称为远端穴位。常见又容易找到的近端有四白、承泣、攒竹、鱼腰、丝竹等穴。譬如说,眉毛所在的部位就有3个很好用的护眼穴位,古人认为眉毛如鱼,攒竹穴在两眉头凹陷中;鱼腰穴在眉毛中点凹陷处;眉毛尽处则是丝竹穴。   有一些患了老年性白内障的人可以通过按摩来缓解症状,选定攒竹、丝竹空、睛明、耳垂和光明5个穴位进行点按,实施百日,双目视物较前清晰,眼眶的酸痛感减轻很多。按摩时要心平气和,全身放松,先以食指和中指点按攒竹和丝竹空二穴,左手按左边,右手按右边,各点按108次。以食指点按睛明穴,左手按左边,右手按右边,各点按108次。拇指和食指捏耳垂正中,左
/
本文档为【养生就是手边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