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2010-12-14 50页 doc 622KB 2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052956

暂无简介

举报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 ——就《“我的中医能力是靠自己拼命啃出来的” 一文读后感》答网友 拙作《“我的中医能力是啃出来的”一文读后感》,是有感于目前的自学、师授热而发。其中,关于究竟应该怎样学习中医的具体问题,语焉不详。承蒙网友厚爱,提出一些质疑,今一倂答复并阐述己见,希望大家指正。 一、中医教育改革是挽救中医危亡的根本保证 首先应该声明的是,本人绝对没有否认自学、师授的意思。相反,本人也是自学出身,因而深知自学之“在黑暗中摸索”的艰辛。本人也授徒,因而也深知跟师学习的偏狭。本人所忧郁的,正是这...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 ——就《“我的中医能力是靠自己拼命啃出来的” 一文》答网友 拙作《“我的中医能力是啃出来的”一文读后感》,是有感于目前的自学、师授热而发。其中,关于究竟应该怎样学习中医的具体问题,语焉不详。承蒙网友厚爱,提出一些质疑,今一倂答复并阐述己见,希望大家指正。 一、中医教育改革是挽救中医危亡的根本保证 首先应该声明的是,本人绝对没有否认自学、师授的意思。相反,本人也是自学出身,因而深知自学之“在黑暗中摸索”的艰辛。本人也授徒,因而也深知跟师学习的偏狭。本人所忧郁的,正是这种学习方法所造成的“头发白了才能成功”的现象。 本文的标题为什么要强调“今天”?因为,“今天”与“昨天”,是大不一样的。在信息闭塞的古代社会,父子相传、师徒私授,是保存学问的必经之途,甚至是唯一途径。事实上,不仅医学,大凡各种学问、艺术、工艺乃至各种实用技术,在古代都是这样保存下来的。即使贵为“国学”的儒家经典,也同样是如此才能流传于今。因而才有“守家法”、“尊师重道”、“侍师如父”等说法。这种教授方法,既然产生于信息闭塞的农业社会,因而其知识面的狭窄、局限,便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其学习效率的低下。毕竟能够跟随名师学习,只是少数人不多的机会,而名师的一生,又不可能教大量的高徒。显然,在今天知识爆炸、信息交流畅通无阻的现代社会,盲目的提倡拜师学习,实在是无异于叫现代人返回穴居。 目前,中医事业后继无人,特别是具有临床经验的学者日益减少,中医的灭亡已在眼前。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改革中医教育,使更多的人在较短的时间内成才,确是中医界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在这里,我呼吁:中医界一切有临床经验的有识之士,大家立即行动起来,为这一项工作献计献策,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培养大量的中医人才,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事业能够永续发展! 二、中医教育失败的原因及其对策 我认为,中医教育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是没有设立医案课程。本来,中医基本理论只是入门知识,教学不必花费过多学时。理论学习结束后,就应及时转入医案学习。包括病机、诊断、处方等各种纸上推演作业,都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大部分阶段。而由于近代中医教育照搬西医模式,忽视了中医学科本身的要求和特点,结果造成了中医临床能力的阙如。 其次,是教材编写过于浅显,不能满足指导临床实践的需要。在历次统编教材中,最不成功的,恐怕要算是伤寒教材了。伤寒教材在编写伊始,便采用柯琴《来苏集》作为蓝本。柯氏借“错简"说否认全书各条文之间的有机联系,又以所谓”六经提纲“说概括各篇。由于这两个预设前提阻断了全书内在规律的探索空间,又由于该教材客观上”独尊天下“的作为晋级、评职、考试的特殊地位,因而扼杀了学者独立思考的精神,造成了半个世纪以来《伤寒论》研究停滞不前的局面。更重要的是,历次各版伤寒教材,都有与临床联系不够紧密的缺点,致使伤寒学成为脱离临床实践、只是为晋级评职服务的雾里看花、中看不中用的“显学”。 目前的统编教材,忽于辨证论治基本知识的学习,而是照搬西医课程设置方法,把教学与学习的重点放在分科分病型上面,结果造成了“按图索骥”式的临床指导原则。实质上使辨证论治这个中医学的灵魂,被束之高阁。这一点,也是中医院校毕业生临床实践能力不过关的又一重要原因。在这里,我建议在大学设立“辨证论治”课,作为临床实践阶段的主要课程。“辨证论治”和“医案选读”两门重点课程的设置,将会使五十余年以来,从理论到理论的中医教学模式,转变为由理论到实践并以临床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 再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目前中医事业面临着两个重要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中医教育失败的原因及其对策。第二个问题是中医院校毕业生,怎样尽快的掌握临床操作技能?前一篇文章,谈了我对第一个问题的看法。现在,再谈一下我对第二个问题的设想。 我们不能等到中医教育改革大功告成,然后再培育出大量人才。如果目前几十万中医院校毕业生中的、哪怕是其中的少数人,能够掌握中医临床技术,那么中医事业就会大有希望。怎样使他们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达到这个目的?这是我近年来,经常苦苦思索,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其解决方法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在,介绍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供同道参考: 第一步,重新研读《伤寒论》。如果每天精讲2—3条条文,约半年可进行完这门课程。 第二步,研读以下五种医案: 1.朱丹溪医案 2.《寓意草》 3.《谢映楼医案》 4.《古今医案按》 5.叶氏医案选读 以上进度以每种3-5个月计,约需两年可进行完。 第三步,各种类型的医案练习,集中进行1-2年。另外尚可选编一部分医案练习作为课外作业,与以上课程同时或交叉进行。 以上学习过程共需3-4年。应达到以下目标: 1.熟悉《伤寒论》全书结构及其内容,尤其是辨证论治方法。 2.熟悉并掌握中医发展史上主要流派的辨证论治特点并能够运用于临床实践。 以上方案从时间来看是可行的。从教学质量来讲,主要取决于以上六门课程的选编及讲解、评析水平。 对于《伤寒论》的研读,必须遵守三个原则: 第一,要用历史的观点研究《伤寒论》,即:要把原书放到一定的历史环境下来理解,而不是盲目的把它看成脱离客观条件的“先圣遗训”。 第二,对于原书的理解,要遵从“读白文”的原则,独立思考并得出结论。在没有得出可信的结论之前,不盲从前人的注释。 第三,对于原书理论体系的解读,还要坚持“以经解经”和“孤证不立”的原则,即最可信的证据要从原书条文之间互证取得。对于确实无法根据条文进行互证并得出结论的疑点,可以从同时代或接近于该时代的医学及其它文献引证,作为第二证据。除这两种引证方法外,其他说法均不能作为证据立论。对于引用的证据,至少要求两个以上证据,否则不予採信。“以经解经”与“孤证不立”是清代乾嘉学派在整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时,提出的基本原则。在科学文明昌盛的今天,这也应该是我们研究中医古典文献时,所应遵循的最低原则。 其所以把《伤寒论》特别提出来作为一门重点研读课程,是因为该书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通过这样深入细致地学习,就能够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至于选用以上五种医案的理由,拟另文阐述。 三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关于选择医案读本的要求 医案素为古人所重,自《史记·仓公传》载仓公医案十九例至今,历代医案可谓汗牛充栋。那么,究竟哪些医案值得我们作为 学习的基本教材。我认为,以下三点可以作为选择标准: 第一,医案学习应以研究前人的辨证施治的基本功夫包括四诊和辨证思路为目的。换句话说,“看名医怎样处理日常门诊业务”,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所在。凡符合这个条件即反映辨证施治基本功的古代医案,应为首选。至于那些奇治险症之类医案,原则上概不入选。我们学习前人医案,须知“平淡处方见真功夫”的道理,而不应以猎奇为目的,才能打好临床操作基础功。 第二,以技术全面、不偏于一隅者为首选。以技术虽然偏颇但确有特色并在中医史上形成一定门派的医家为次选,以便于熟悉、掌握中医史上主要流派的实践经验。 第三,有些医案是专为后学示范实践技能而写,其成功者也应列为首选。 根据以上原则,选择了前述五种医案作为基本读本。 四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关于朱丹溪及其医案 作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概括地说,有三个特点: 首先,是医疗技术全面。丹溪师从罗知悌。罗系刘完素再传弟子,旁通张从正、李东垣二家之学。因而授丹溪“以刘、张、李诸书,为之敷扬三家之旨而一断于经”(戴良:《丹溪翁传》)。以传世丹溪医案及医论观之,丹溪于刘之寒凉,张之汗、吐、下法以及东垣之温阳升补,均能运用自如而并不偏倚于一法并于内、外、儿、妇以至于喉、目、皮肤各科均有涉猎。这里应澄清一种误解:丹溪的“阴常不足,阳常有余”说法,重点在“阳常有余”。 实为刘完素观点的衍义与发挥,并且金元时代医家所说的“阴”,只是相当于后世说法的“血”,而不同于温病学派所说的“阴”,丹溪有“血属阴难成易亏”说。戴元礼所说“阳即言气,阴即言血”(《脉因证治》),均说明了“阴”之古今含义的不同。因而其医案用二冬、二地、玄参、石斛者绝少。今人有指丹溪为“滋阴派的创始人”者,其实是毫无根据的、想当然的说法。 第二个特点为广泛授徒,教学有方。 丹溪授徒众多,“一时学者声随影响,翁教之亹亹忘疲”(《丹溪翁传》)。今存于各家著作中的丹溪论述各科病症辨治方法,文本约十余种。其文字均大同小异,而内容几乎完全相同。所传医案大多与其正文相对应而附于其后,有“举例为证”的意味。这两部分可视为当年的讲课内容。这些文本内容简明易学,提纲携领。可以说,朱丹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广泛授徒而又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的医家。 丹溪比较全面的医术,是广泛授徒的基本条件。早于丹溪的刘、张、李虽然也授徒,但传之未能久,医术的偏颇与病症门类较少是其重要的原因。 第三,朱丹溪在中医史上影响所及,“源远流长”四字足以当之。自金元至明清,在温病学派兴起之前,除丹溪传授的戴元礼、王履、刘纯及私淑于朱门的虞抟、王纶、陈无咎、徐彦纯等人,在医界几乎占统治地位的影响外,新安地区医家,如汪机、程充、方广、徐春圃、孙一奎、程国彭、吴澄等人,均与丹溪学派有直接或间接的学术传承关系。即使在温病学派形成并蔚然成风后的清代中后期,丹溪学派仍有相当大的影响。作为一代巨擘的叶天士,其学术思想及遣方用药,与丹溪亦有密切的、学术上的继承关系。 几乎与叶氏同期的、《古今医案按》的作者俞震说:“观丹溪诸案,思深而法备,真有周旋中规、折旋中矩之妙。较之刘、李,诚出其右。后人犹欲诋毁之,何异蚍蜉撼树、斥鷃笑鲲鹏哉!”这代表了清代医家对于丹溪的普遍看法。总之,可以毫不夸大地说,自金元以后的中医发展史上,丹溪学派盈天下。丹溪学说尤其医案,是中医临床操作技能的源头。因此,学习中医传统的临床技术,首先就要学习传世的丹溪医案。 丹溪四十岁始弃文学医,而后拜罗知悌为师,从而接触到刘、张、李书稿,其时已是四十四岁。自此以后,医术大进,终成大器。无论如何,仅就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也足以激励我们今天努力继续学习,永不止步。 五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寓意草》与《谢映庐医案》 喻嘉言的《寓意草》一书,以其“先议病,后议药”的口号,而为后世医家所熟知。这个口号,是针对当时医者不知辨证,只知依据方书按图索骥、投方治病而提出的。这种情况,可以说是自古而然并且普遍存在的现象。但事实上,常见的情况,并非是“不知”,而是“不会”辨证治病。俞震曰:”治病之难,难于识病也“。《医门棒喝》曰:“治病不难于用药,最难于辨证。”吴评:“治病不难于用药,最难于辨证一语,真阅历已深、艰辛备尝之心得语也。”可见,辨证而后论治,从来都是医家的最大难题。喻氏于全书的三十余篇治案中,示范了必须“先议病”之理,其案例均可称为精华。但作者以时医不知辨证为前提,因而反复劝诫必须“先议病”,而非如何议病,甚至为此而故意略去方药,故在具体的辨证方法上,常语焉不详,因此,本书只能算是提倡辨证论治的开山之作。 《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的说法,实质上,是提出了治病必须把辨证论治放在首位这一重要原则,因而在后世引起了久远的影响。该书的不足之处,是缺乏辨治的具体内容。针对《寓意草》的这个缺憾,后来便有了多种仿《寓意草》之作,试图充实辨证方面的内容。这些著作中,最成功者,当数谢映庐的《得心集》医案。该书特点有三: 首先,是谢氏作为一个临床医家,不拘泥于当时门派的影响,不偏倚于一端,而能融会各家之长,为我所用。 其次,作者平生不喜临时组方,而是坚持尽量使用成方。这一特点,对于初学者认识、掌握常用方剂,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凡学医者都有这样得体会:对于从书本上学习过并熟悉的方剂,在临床实践中,却感到不知如何使用。谢氏医案对于成方的使用,提供了一个感性认识的情景场合,很好地满足了这一需要。 第三,是行文简洁,描述生动,易于阅读,几乎不用导读,便可眀瞭其辨证要点,并使读者有一种兴趣盎然、百读不厌的感觉 。 叶氏亦精于使用前人成方,但善于大刀阔斧式的化裁使用。这是对于方药及其症候群深刻理解的结果,体现了叶氏“出神入化”的高度境界。谢氏严守原方,体现了对于方剂证候的娴熟于心及辨证论治的慎密与逻辑性,二者风格虽异而均有至理,难分轩轾,均应为我们用心学习并领会之。事实上,医案的学习,本质上就是一种模仿能力的学习,这一点正与美术、书法的学习过程相同。临摹是美术、书法学习的初期阶段,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临摹功夫到家之时,自能轻车熟驾,运用自如。中医实践操作能力的取得,亦是同理。 以上这三个特点,使谢氏医案成为我们学习《寓意草》时,不可多得的补充读本 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关于叶天士医案与《〈古今医案〉按》 叶天士存世于清代雍、乾时期,当时富庶的江南环境,产生了众多吴地名医,叶天士则为其皎皎者。叶氏在世时,名倾大江南北,殁后其医案由后学陆续搜集付梓,现存约五千五百余案。如以这些不同年代问世的医案传本对照,《临证指南医案》一书有论有方且方论较详细。后出医案则方论简短,甚或有方无论。这大约是初整理者重视医论,凡方论简短者即认为无价值而不收,后整理者则只能收集前人所弃简短之案。其最后出者《未刻本叶氏医案》,方论尤少,症候往往只数言,其实更能反映叶氏当时日常临诊情况,故亦不可忽视。 叶氏医案多缺日期、诊次。症候又往往不全,给后人学习留下很大困难。《指南医案》以病名分类,由于每类之下用方繁杂不一,辨证各异,读之难得要领。笔者的研究方法,是打破病名界限,而以叶氏所用方剂为分类依据。凡同类用方者,均依其类罗列各案,制成卡片,然后再对照其症候与方剂加减的变化关系。原案虽然症候不全,但积少成多,前后对照,先归纳,再分析,仍可弥其不足,然后总结其诊治用药规律。 就叶氏所用方药来看,叶氏全面的继承了历代医家的主要辨治方法,其所用方剂数量甚多。大凡前人的重要方剂,叶氏都能信手拈来 并加减化裁,如从己出。仅就《指南医案》书后所附方剂列表观之,其用方范围,由经方至时方,涵盖了叶氏以前几乎所有中医流派的重要方剂。叶氏对于方剂的理解,每有精辟之论,如论《外台》茯苓饮:“胃虚益气而用人参,非半夏之辛,茯苓之淡,非通剂矣”,“人参辅胃开痞,扶胃有益”,“茯苓通胃阳”。又论补通并用之法,云:“《局方》大健脾丸、仲淳资生丸,多以补虚、通滞、芳香合用者,取其气通浊泄,人参补正之力得矣。”又如论人参用法,曰:“人参非助热之药,《本草》云:阴中之阳,其气主升。故不宜单用”。又论胃药与脾药之异,曰:“数年病伤不复,不饥不纳,九窍不和,都属胃病。阳土喜柔,偏恶刚燥,若四君、异功等,竟是治脾之药。”此言前医不知胃脾用药不同而投四君、异功以治胃病。又论治脾阳虚寒便血证云:“凡脾肾为柔脏,可受刚药;心肝为刚脏,可受柔药,不可不知。(罗)谦甫治此症,立法以平胃散作主,加桂、附、干姜、归、芍,重加炒地榆以收下湿,用治神效,即此意也。”此类论述,均能启迪心智,切合临床。 由于对于方剂适应证的深刻理解,许多为常人所忽视的方剂,在叶氏医案中,实际上都有了“证型”的意义。通过对叶案方剂用法的学习,可以使我们对于这些“证型”,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概念,从而达到胸有成竹、熟练运用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叶氏对于经方的使用范围十分宽广。与传统经方家的墨守成规不同,叶氏对于经方的化裁加减,十分灵活,穷极变化,曲尽其妙。这也是对于经方深刻理解的结果。仅仅因为叶氏在温热病治疗方面的贡献,掩盖了其他方面的成就,致使后人往往忽视了叶氏在经方应用方面的精彩内容。 除人所共知的叶案温热诸治法外,今人应作为专题学习者,尚有: 经方,如桂枝汤、大小建中汤、大小青龙汤、苓桂味甘汤、茯苓甘草汤、苓桂术甘汤、肾气丸、都气丸、理中汤、真武汤、乌头汤等均应作重点分类研究。 脾胃治法。在叶案中尤为丰富,类方甚多,不一一列举。 络病论治。 辛香流气法。此由前人成方经过叶氏发展而为一种证型。 虎潜丸法即刚柔配伍温补肝肾法,亦由前人成方发展为一证型者。 介类潜阳法。 虫类搜剔法。 奇经八脉论治。 通过对于叶天士医案的初步研究,笔者认为,叶氏各种传世医案,均能反映其理法方药论治方面的基本特点,只是各本方论有繁简的不同而已。而有些独具特点的论治方法,又往往非后来学者所能了解且非浅学所能随意伪造者。因而所谓 “《指南医案》本身是伪书,续出者更是伪上加伪”的说法,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总之,叶天士医案是祖国医学一座博大精深的宝库,有待于我们深入发掘,为我所用。在当前中医界兴起的“回归伤寒”热潮中,应该防止“回归门派”从而画地为牢的偏狭倾向。时代不同了,在讯息发达、学术交流平台畅通无阻的今天,我们应该全面的继承中医学的丰富遗产,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昔贤说得好:“古人各有专长,吾辈幸生古人之后,当统观而效法之。若坐井观天,曰天在,是天岂尽于是哉!”(《三三医书-医病简要》,p101)这是我们在学习传统中医学说尤其是临床经验时,应取的正确态度。 笔者所推荐的第五种医案,是清代俞震的《〈古今医案〉按》。 俞氏年齿略少于叶天士。本书的缺点是收案略嫌庞杂,为其不足。但瑕不掩瑜,该书共收录医案六十余家,一千零六十余案,大体包括了俞氏以前中医各流派所有重要人物的、能够反映其基本论治特点的重要医案。通过对于本书的学习,可以使我们对于这些中医史上主要医家的临床特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一个医家的临床成就,应该主要反映在其医案上面,而不是其动辄数十万言的著作上。学习这些医案,可以使我们节省许多精力,以便较快地掌握其临床经验,这也是笔者把该书列为必读的医案著作的理由。 名中医孙曼之老师病文集 日常病案摘录:“中医使人糊涂生”案 按:俗语云:“西医使人明明白白死,中医使人糊里糊涂生”,今日遇一案,颇符合此语,因誊录如下,以飨各位学友: 林桂兰 女 40岁 地址:洛南县(第461本) 初诊:2008-6-10 胃痛胀、灼烧牵及后背连腰痠疼,伴恶心嗳气,痛剧时汗出,晚间口苦。询二便正常。脉两手关小浮弦,舌瘦淡红苔薄白腻湿润。 处方: 半夏12克 枳壳10克 杏仁10克 陈皮10 克 茯苓10克 黄连3克 苍术12克 紫苏10克 水煎服,五剂 二诊:2008-6-17 胃痛止,纳进,仍微灼烧嗳气,后半夜口干苦,。平素大便干燥五六日一行,服上方期间大便正常日一行。据告知,今年3月份曾来诊治疗胃病,当时两腿麻木以至于行走不便,服药后胃病即愈,麻木亦同时减至两足轻微麻木尚未痊愈。脉右小弦软,左小弦微硬,舌瘦微红苔薄白。今天欲返回洛南,要求再多开一些中药,但不知道把胃病与足麻木同时治疗可否?因不记得患者原来下肢麻木怎样治疗,遂查找原案,结果如下: 初诊:2008-3-21 去年腊月以来经常头晕有时恶心,经当地医院检查无异常,反复治疗不愈。询纳呆口苦、嗳气腹胀。大便干燥,夜尿二次。形瘦黄,颊微红。脉两手小软微弦,舌红白腻水滑。 处方: 半夏12克 枳实10克 黄连3克 陈皮10克 茯苓10克 杏仁10克 苍术12克 水煎服,五剂 二诊:2008-3-30 纳进,仍头晕头闷不清晰,有时恶寒、烦热汗出,最高体温°37.2C。大便转为正常,动则气短、身倦无力减,前阴出红疹瘙痒。 处方: 半夏12克 枳壳10克 杏仁10克 陈皮10克 茯苓10克 苍术12克 薏苡仁30克 荆芥10克 水煎服,五剂 按:以上并没有治疗麻木的药物甚至患者亦忘记主诉此症状而其症不药而愈,殆下肢麻木本由于中焦湿热下注所致,而燥湿清热理气则湿热自愈,湿热下注既愈则麻木亦治愈矣,是知此乃中医治病治本之理也。其理既明,因予处方如下: 半夏12克 枳壳10克 杏仁10克 陈皮10克 茯苓10克 黄连3克 苍术12克 紫苏10克 薏苡仁30克 水煎服,十剂 病案分析                                  刘某 女   21岁  2006年2月25日诊: 胃疼,恶心数日,大便数日未行。发病后在校医院治疗数日无效,特返家来诊。脉右沉洪,左沉滑洪,两手均有力。舌瘦微红,苔薄白腻.   处方: 半夏12克    黄连3克     枳实12克    杏仁10克    陈皮10克     茯苓10克    紫苏10克   炒麦芽15克 水煎服  一剂                            两月后来诊他病时告:前诊服药后次日痛止,纳增,原大便干燥亦转为正常.                                                按:上方前六味,余称之为叶氏茯苓饮.该方由古方<外台>茯苓饮化裁而来.<外台>原方由茯苓,人参,白术,陈皮,枳实,生姜六味组成,治吐后胃虚停饮,心下胀满.经叶天士化裁后为半夏,黄连,枳实,茯苓,杏仁,陈皮六味.其半夏,陈皮,茯苓,枳实宽胸降气化痰;黄连苦味以降胃气;杏仁宣肺降气.盖肺主一身之气,胃气下降实赖于肺气之肃降.故宣肺即所以降胃也.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运化必以升清为要,受纳必以通降为先。故叶氏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盖太阴之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始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仲景急下存津,治在胃也;东垣大升阳气,治在脾也。”区别脾胃之不同功能并分别予以治疗,为叶氏在中医临床实践方面最重要的贡献,而叶氏茯苓饮即为通降阳明之主要方剂,习医者不可不知也。该方为叶案应用甚广的基本方剂之一并有多种加减法,学者当于叶案中仔细推求,对比,总结其用法。以笔者经验,大凡胃脘疼痛,胀痞,或剑下按痛,或心下有滞留感,均可加减使用,常有得心应手之效。(伤寒论坛2006.5.3) 常医案摘录:断乳后乳汁不止   断乳后乳汁不止    罗*        女      30岁     初诊:2007年5月26日     哺乳期已经十月,5月4日开始断乳,至今依然乳汁稍减而不止,局部拘胀疼痛结块。询知为第一胎,哺乳期已经十月。纳健,畏不敢饮水,食难用饱。大便正,小便黄。脉右关尺弦紧不上寸,左小弦软,舌微红苔薄白滑。        处方:            半夏15克     黄连3克      杏仁10克      陈皮10克            枳实15克     茯苓15克     薏苡仁60克    炒麦芽30克            泽泻10克                                                                         水煎服     三剂     二诊:2007年5月31日     乳汁及 乳房拘痛均大止,结块大部已                                      上方不变,水煎服    三剂 日常病案摘录:大便溏泄 雷*来      男    50岁          地址:(略)(第461本) 初诊:2008-2-8     去夏溏便至今不愈。现溏便日三至五行,纳正,腹胀,饮则胃疼,唇红。脉右虚空左虚大,舌淡紫苔薄白润。 处方:         黄芪15g    党参10g  白术10g    甘草5g         陈皮10g  附子10g  肉桂5g 水煎服,日一剂,三剂 二诊:2008-3-11 便溏转稠,日二、三行,腹胀消。 处方: 上方加 木香10g 水煎服,日一剂,五剂 三诊:2008-3-18     大便微溏,今正常。午后饥时胃疼,得食则消失。脉右小软左小弦,舌淡红苔薄白腻。 处方: 生黄芪30g  党参10g  白术10g    甘草5g           陈皮10g    附子10g  肉桂5g    木香10g           吴茱萸3g 水煎服,日一剂,五剂 糊涂王子:是疾似当增以干姜助其中阳、强脾运,且姜、附之量宜大(最少30g)。 回复 :溏便腹胀、饮则胃疼,是为脾胃虚寒而水饮不化,故以附子、肉桂温阳化气。唇红脉虚故不可用干姜。发出此案意在说明姜、附功用不同,不必并用。 日常病案摘录:大续命汤证 宋*季       男 61岁     地址:略(第448本) 初诊:2007.11.24 脑梗后遗症但四肢尚活动如常,已经三十年。近几年来,每于受凉后呈癫痫样发作,每次发作历时数分钟,发作时丧失意识,发后如常,有时一日发作数次。医院检查后认为系由于脑部局部梗塞引起。近服用某中医所开中药三个月后效不著,昨天仍然发作三次,今天早晨5点钟复发作一次。观神呆语少,形健色淡,唇淡。平素纳中,大便正常,小便频有时不禁,夜尿四五行。脉右浮软滑,左濡,舌淡红苔薄白滑。 处方: 麻黄10克    桂枝10克     生石膏20克      杏仁10克 甘草5克     川芎10克     当归10克        党参10克 黄芪15克    羌活5克      独活5克         防风5克 生姜10克 水煎服,三剂 二诊:2007.11.28服药后未发病,尿频亦减,夜二三次。脉右小弦软微滑,左虚小,舌微红苔薄白滑。 处方: 上方五剂 三诊:2007:2007.12.7 仍未发病,神情稍灵活,话语亦稍多。大便偏燥,夜尿稍频。 处方: 麻黄10克    桂枝10克    生石膏30克    杏仁10克 甘草5克      川芎5克    当归10克      党参10克 黄芪15克     白术10克 水煎服,五剂 四诊;2007.12.15病情稳定,未曾发病。由于患者不愿久服汤剂,改中成药,处方: 补中益气丸每次一丸、防风通圣丸每次一袋,每日早晚同时服用。 日常病案摘录:带状疱疹 张淑英      女 65岁      地址:(略) (第454本) 初诊:2008-3-3 正月中旬忽右侧眉、额疼痛,随后出现水疱,经在医院查为带状疱疹,打点滴数日后,局部已经结痂,但疼如针刺反而加重,尤以晚间为重。询纳及大便均正常,夜尿二三次至四五次不等。形瘦唇红。脉右关弦而有力,左关小弦微滑,两手均稍缓(p-64),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微腻。 处方: 麻黄10克    桂枝10克    黄芪15克    甘草5克 当归10克    赤芍12克    川芎5克     羌活5克 独活5克     防风5克     山栀10克 水煎服,二剂 二诊:2008-3-5 疼痛大止,效不更方,原方再进二剂。 日常病案摘录:低烧一月余 张青娥 女 39岁 地址:纺织机械厂 (第473本) 初诊:2008-7-26 低烧一月余,初起咽疼,发烧,心悸,最高时为T37.8°C,经在附近打点滴后咽疼愈而低烧始终不除,据告:十天以前曾经于妊娠46日时作人流一次。询:纳中,有时恶心,晨起口苦,食后脘胀微泛酸,身倦汗多,小腹时痛。大便溏日一至二行,小便白天稍频。察形中色黑,面微浮。脉右手沉软滑,久候寸沉洪,左关沉弦滑,两手均稍数,舌瘦微红苔薄黄腻。 处方: 柴胡10克 黄芩5克 苍术12克 厚朴10克 陈皮10克 紫苏10克 佩兰10克 茯苓10克 青蒿5克 竹茹15克 水煎服,三剂 二诊:2008-7-29 服药后次日烧退,转每日泄泻二至三次,仍然汗多,纳呆,微恶心,胃脘隐痛。脉两关小弦稍短,舌瘦淡红苔薄白。 处方: 藿香10克 佩兰10克 黄连2克 苍术12克 陈皮10克 茯苓10克 紫苏10克 厚朴10克 水煎服,三剂 三诊:2008-8-2 纳进,胃痛恶心消失,近三日大便成型。脉两关小弦软,舌瘦红苔薄白。 处方: 上方去厚朴加白术15克,水煎服,三剂 日常病案摘录:低烧一月余案 柴远远 女 33岁 地址:辛市乡东市村(第476本) 初诊:2008-7-9 低烧一月余,最高时为T37.5°。观形中,色萎黄,唇微红而干,手肿。询经常头晕梦频,两手麻木,纳中,自幼以来溏便每日三、四次以上,小便夜频。脉右关沉小弱,左关浮细微弦,舌淡红苔薄白腻。 处方: 黄芪15克 党参10克 苍术12克 炙甘草5克 升麻3克 柴胡3克 陈皮10克 桂枝20克 木香10克 生姜引,水煎服,五剂 二诊:2008-7-15 服药后次日烧退,溏便减为每日二三次,夜尿亦减为二、三次。现证:身倦欲寐,梦频、手肿均减。面色萎黄滞暗。据述自幼汗少。 处方: 黄芪30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炙甘草5克 肉桂5克 附子10克 当归10克 陈皮10克 水煎服,五剂 日常病案摘录:发烧右胁肋疼痛 李*茂    男    64岁    地址:(略)(第469本) 初诊:2008-5-5      初起高烧,右胁肋疼痛,经住院十日,近三日转为低烧,疼减而微咳,痰黄难出,不敢用力咳嗽。纳中,时口苦口干,嗳气心下痞满,平素大便时溏日一至二行,小便正。脉左小弦滑数,右小弦数(p=88),舌正红苔白腻。目前尚未出院,先与一剂。 处方:       半夏15g    枳壳10g    杏仁10g    陈皮10g       黄芩5g    柴胡10g    云苓10g    黄连2g       川穹10g    白芥子5g  旋复花15g  桔梗10g 水煎服,日一剂,一剂 二诊:2008-5-6      出院,继服上方两剂,以观后效。 处方:               上方两剂。 三诊:2008-5-9      近未低热,胁疼心下痞满消失。纳差,微咳痰少,大便正。脉右小软,左小弦滑(p=76),舌正红苔白腻微腐。 处方:       半夏12g    黄连2g    陈皮10g    杏仁10g       茯苓10g    苍术15g  枳壳10g    紫苏10g       川穹10g                     水煎服,日一剂,三剂 四诊:2008-5-11      纳进,但未完全恢复,惟服药后恶心,大便正。询平素时头晕,便溏日一至二行。脉右小软数,左小弦滑数,舌正红苔白腻。 处方:       半夏12g    黄连2g    陈皮10g    杏仁10g       茯苓10g    白术15g  枳壳10g    泽泻10g                     水煎服,日一剂,五剂 五诊:2008-5-17      纳正,恶心消失,活动后右胁肋微不适。脉两手小弦,舌淡红苔薄白腻。 处方: 半夏12g    黄连2g    陈皮10g    杏仁10g       茯苓10g    白术15g  枳壳10g    泽泻10g       川穹5g    白芥子5g(捣)      川楝子5g                      水煎服,日一剂,五剂 日常病案摘录:左肩臂麻木案 赵明祥 男 78岁 地址:保丰二组(第469本) 初诊:2008-4-14 左肩臂麻木微疼数月,最近打点滴十余日无效(所用药物不详)。平素纳健,便溏,形瘦暗黄明泽。脉右沉洪滑,左沉洪,两手等大而缓(p=56),舌微红苔白腻。 处方: 黄芪15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炙甘草5克 桂枝15克 当归10克 陈皮10克 威灵仙12克 水煎服,三剂 二诊:2008-4-22 麻木微减,头昏闷。脉右沉小洪,左关沉小短,舌瘦微红苔白腻。 处方: 黄芪15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炙甘草5克 桂枝30克 当归10克 附子5克 水煎服,三剂 三诊:2008-4-26 麻木稍减。 处方: 上方三剂,服法同前 四诊:2008-5-1 证续减。脉右小软,左沉小洪,舌红尖尤红赤苔薄白。 处方: 上方改桂枝为15克加升麻3克柴胡3克 水煎服,三剂,服法同前 五诊:2008-5-5 证已大止。 处方: 上方三剂,服法同前 按:初诊麻木脉洪缓,形瘦暗而明泽,气血虚弱而又有湿邪阻滞经络,故以黄芪参术归甘益气补血,桂枝辛温通经,威灵仙去湿疏风。二诊左手脉趋小者,阳虚不耐疏通可知,故加附子温阳,去威灵仙之疏散,再加大桂枝分量。三剂效显,方药对证,故原方续进。四诊舌红左脉洪,浮热有外出之机,故加升、柴以提出郁热。五诊病症大止,再进三剂以巩固疗效。 日常病案摘录:咳嗽清痰挟红 杨*建      男      37岁        住址:(略) (第464本) 初诊:2008-3-18      咳嗽清痰挟红一周,今胸片示“支气管炎“,微觉哮喘。身倦,口干,心烦易怒,晚间烦热盗汗,每于脱衣时则喷嚏清涕。小便黄,大便正。脉右浮小弦,左关尺虚弦不上寸,尺尤长。舌红苔薄白腻。形瘦唇红。      处方:           熟地黄20克    五味子3克    白芍15克    黄柏10克           黄芪15克      半夏12克      陈皮10克    桔梗10克                                          水煎服,三剂 二诊;2008-3-22      咳嗽止,痰减,微挟红色。盗汗、尿黄均减。脉右浮软,左关软尺长。舌红苔薄白腻。      处方;                     上方去杏仁加石斛10克                                       水煎服,三剂 三诊;2008-3-29      痰大消,纳进,烦热减,仍盗汗。      处方:            熟地黄20克    白芍15克    黄芪15克    女贞子20克            石斛10克      沙参10克    天冬10克    麦冬10克            木瓜10克      元参15克                                     水煎服,三剂 四诊:2008-5-14      近外出后复咳嗽,微哮喘。脉右小弦,左弦,舌瘦红,苔薄白腻。      处方:            熟地黄20克    白芍15克    黄芪15克      女贞子20克            麦冬12克      陈皮10克    杏仁10克      桔梗10克            五味子3克      黄柏5克                                      水煎服,三剂            (附记:今日患者来诊它病,得知四诊后前病即愈。) 两手麻木发凉抽搐 王*权          男 32岁    地址:       (第457本) 初诊:2008-2-13      昨晚7:30上火车后,因为人事拥挤,勉强挤靠于过道,零时以后睡醒,忽然感觉双手麻木发凉抽搐难忍。无奈中途在洛阳下车于某医院急诊,经打点滴应用扩张血管药物无效,今日午后赶回渭南。视两手背发紫青色,手指关节局部发红。形瘦黄透微红,唇红干。询平素大便偏燥数日一行,小便夜二至三次。脉右小弦滑数,左关尺细弦微滑数不上寸,舌瘦红苔薄白腻。 处方: 麻黄15克   桂枝15克   赤芍10克   甘草5克 木通5克    羌活10克   独活10克    防风10克 川芎10克   当归10克            水煎三次服,一剂。嘱咐今晚开始,每四五个小时服一煎药,至天明三次服完。 二诊:2008-2-14            早晨9点钟来诊,麻木发凉、抽搐、发紫发红诸证均愈,惟手腕手指感觉痠困。 处方: 麻黄10克       桂枝10克   赤芍10克      甘草5克 木通5克    羌活5克     独活5克    防风5克 川芎5克        当归10克       黄芪15克                 水煎服三剂,每剂煎二次,早晚分服。 日常病案摘录:淋证 程*绸     女     52岁          地址:(略)(第465本) 初诊:2008-4-14      经常小便烧疼不利,点滴如血而出,腹胀坠迫。伴大便干燥,畏寒,形中,颊微红,饮水少则发病。脉右沉软,左关沉洪大,舌瘦淡苔白腻。 处方:       生地12克    元参12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石苇10克    萹蓄15克    桑白皮10克  知母10克       蒲公英10克  滑石(另包,分两次冲服)                        竹叶引,水煎服,二剂 二诊:2008-4-15      服一剂后证即大减,第二剂煎糊未服。效不更方,原方续服两剂。据告经常失眠,另加养血安神片一包,依照说明书同时服用。 日常病案摘录:淋证(2) 李贵香 女 48岁 地址:洛南,住宝丰二组(第459本)初诊:2008-4-8 十余岁时患“膀胱炎”,缠绵反复至今不愈,发时小腹疼痛,有时小便灼痛而并无小便频数或不利。平素小便黄,发病时色黑。大便干燥艰行,二日一次。常身倦身热,纳差,胸脘痞滞,食难用饱,口内灼烧,口淡不饮。喜食凉物。形瘦色淡,颊微红,唇淡。脉右关小软无力,左关小软滑短,舌微红,尖赤红,苔薄白腻。 处方: 半夏12克 枳实12克 杏仁10克 陈皮10克 黄连3克 茯苓10克 薏苡仁50克 桑白皮12克 黄柏10克 滑石10克(另包,分两次冲服) 竹叶引,水煎服,三剂 附记:近来诊他病告前证服药后即愈。 日常病案摘录:面部浮肿 齐秋红 女 37岁 地址:老城街 (第489本) 初诊:2008-10-23 面部浮肿多日,晨起为著,询平素纳正,自汗,腋汗尤著,尿频,大便正常。今天畏寒战栗。脉右细弦短,左细紧,舌红苔薄白,形瘦白。 处方: 麻黄10克 生石膏30克 杏仁10克 炙甘草5克 苍术10克 桂枝15克 黄芪15克 紫苏10克 生姜引 水煎服,三剂 二诊:2008-10-29 面部浮肿消失,仍然饮多尿多,有时烦热两颊潮红,近来脱发严重。脉两关小弦稍短,舌微红苔白腻。 处方: 补中益气丸(浓缩丸) 一瓶 小柴胡汤丸(浓缩丸) 一瓶 服法:早晚空腹各服10丸。 按语:此案为风水,本属于越婢汤证,但畏寒战栗则非越婢汤可解者,故以大青龙汤宣通清热,发汗解表,而脉象弦细、自汗、面色晄白为气虚之象,故又以黄芪领军,再加苍术健脾燥湿,紫苏理气化湿。二诊浮肿消失,伏热不泄,继以补中益气丸益气补脾,小柴胡汤丸清泄郁热。越婢与青龙本为二法,路数不同,不可混淆,但本案则虽有汗出仍然必须发汗者,以有畏寒战栗,故以青龙加黄芪为法,俾汗出而不伤正也。 日常病案摘录:母亲彻夜咳嗽案 窦** 女 83岁 地址:略 初诊:2008-8-24 最近以来轻微咳嗽,未及服药,昨晚忽然咳嗽剧烈,彻夜不眠。老人一贯体质孱弱,春季曾经虚脱一次,经中药救治方转危为安,故余闻此后深以为忧。倾诊脉右手关尺沉小弦微紧,左手关尺沉小弦紧,舌淡苔薄白。询夜咳昼不咳,无痰,咳嗽连续不断,彻夜无法睡眠。纳正,近日大便溏晨起一行。 处方: 麻黄10克 杏仁10克 炙甘草5克 五味子3克 柴胡5克 水煎服,一剂 附记:昨天下午四点钟煎服,昨晚未咳嗽。今天继续煎服一剂。 呕吐不止 王淑芳 女 61岁 地址:洛南县,现住保丰村一组(第459本) 初诊:2008-3-18 数日前出门吃席时当时感觉恶心,回家后即呕吐不止。经在当地诊所打点滴补液三日仍无效。顷见恶心呕吐酸水频频,畏寒厚衣,困顿昏睡,呼之能应,不呼则复昏睡不醒。近三日未曾大便,小便昨晚三次量甚少。形肥色黑潮红,视咽红。脉两手沉洪数(p=92),舌红苔白腻。 处方: 黄连2克 吴茱萸1克 代赭石10克 水煎服,一剂 二诊:2008-3-19 服前方呕吐立止,昨天进食过多,今胃脘滞痛而胀,口舌觉涩干。据告经常胃脘发凉。 处方: 半夏12克 黄连3克 陈皮10克 茯苓10克 杏仁10克 枳壳10克 紫苏10克 苍术12克 水 日常病案摘录:懊憹烦冤 孟*霞   女   56岁   地址:(略) 初诊:2007-9-1      去年以来,常于黎明前剑下至右胁下懊憹烦冤莫名,晚间覆盖则局部自觉发热难忍,不覆盖则发凉不耐。今年以来发作逐渐加重,黎明前难以入寐。询纳健旺,饥则胃脘嘈杂不安。大便正常,小便稍频。脉右沉洪,左手沉洪大逾指,舌淡红,苔薄白而湿润。      处方:      黄芪15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甘草5克   升麻3克      柴胡3克    陈皮10克   当归10克   竹茹15克                                       水煎服,三剂 二诊:懊憹烦冤大减。脉同前而形转小,舌淡红,苔薄白而中有小裂数道。      处方:                        上方三剂 日常病案摘录:产后乳少 阎*玲   女  22岁   地址:(略) 初诊2007-11-6           妊娠七个月时开始呕吐、泄泻,现产后一月,乳汁不足。呕吐虽减而仍然恶心,伴嗳气频频,食后尤甚,故而食难用饱。询自汗,咽舌糜烂,大便干燥,小便正常。脉右弦滑数,左弦滑数久候虚洪(p=96),舌微红苔薄而湿。 处方: 半夏12克  枳壳10克   陈皮10克   茯苓10克  黄连1.5克 白术10克  党参10克   杏仁10克   紫苏10克                                水煎服,三剂 二诊2007-11-10            其夫告知:恶心大止,纳进。 处方:                   上方三剂,煎法同上 三诊2007-11-18           其夫要求继续服用三剂,询之有时微有恶心,乳汁已经正常。遂予前方三剂。 日常病案摘录:大青龙汤案 高*芹          女         64岁          地址:(略)   初诊:2007-11-21           头疼畏寒,鼻塞并有清涕少许,恶心,时欲大便而不得,迄四五日。询大便偏燥,小便正,纳呆,身倦,欲寐,唇红而燥。脉右小弦重按则洪,左小弦重按则滑,两手均数,舌廋淡红,苔薄白微腐。 处方: 麻黄10克   桂枝10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30克   甘草5克    荆芥10克   防风10克                       生姜引,水煎服,三剂 二诊:   2007-12-29           服上方后鼻塞头疼止,恶心减,纳尚可。近来食后腹胀,鼻燥血痂,唇烂。大便偏燥二、三日一行。脉右小弦软短,左浮小弦(p=68),舌瘦小微红,苔薄腻湿。 处方:                    上方加白术15克                                水煎服,三剂 日常病案摘录:倒经       惠小为    女    40岁  地址:(略)  2007-11-8      鼻衄五日。询平素月经愆期,量少,色红不黑,现距上次经期一月,五日前晨忽然阴道出血少量后自止。常大便干燥,小便正常。形黑瘦少泽,脉两关小软,舌淡红苔薄白。 处方: 党参10克   浙白术10克   茯苓10克   甘草5克 山药15克   炒扁豆15克   薏苡仁30克  大黄5克(后下)                                   水煎服三剂      附记:          今因外感来诊告曰:“上方服后即鼻衄止而经汛量较以前为多”。 多年泛酸案 魏卫孝 男 44岁 地址:榆林佳县(第462本) 初诊:2008-3-25 泛酸约二十年。询之每于食后3—3小时泛酸,严重时酸水自流、胃痛或酸水中挟红色。胃镜示:“萎缩性胃炎、胃溃疡”。伴身倦,阴雨时尤其倦怠。据告,每于劳动强度大时泛酸亦随之加重。平素纳中,便溏晨起二行,小便正。脉左弦稍大而不上寸,右关尺弦软稍大,其关之及于本部二分之一而不能满部。舌淡紫苔白腻。 处方: 党参10克 白术15克 苍术12克 黄连2克 吴茱萸3克 紫苏10克 陈皮10克 黄芪12克 草豆蔻12克 水煎服,二剂 二诊:2008-3-28 服药后未曾泛酸,食后2—3小时后胃脘嘈杂,得食则安。晨起溏便较前为稠。脉右软微弦,右关尺软不上寸,久候软滑,两手均缓(p=60)。舌淡红苔薄白腻。 处方: 党参10克 白术15克 苍术12克 黄连2克 吴茱萸3克 藿香10克 陈皮10克 黄芪12克 草豆蔻12克 肉桂5克 木香10克 三诊:2008-3-30 空腹时胃脘嘈杂片刻。脉两手弦软,右小于左(p=68)。舌同前。 处方: 党参10克 白术15克 苍术12克 黄连2克 吴茱萸3克 陈皮10克 黄芪15克 肉桂5克 水煎服,二剂 四诊:2008-4-1 昨天溏便两次,殆由进食过多所致。据告右手麻木三年。路途遥远,久留不便,花费不赀。改散剂以图后效。 处方: 党参60克 白术100克 苍术60克 黄连10克 吴茱萸10克 丁香10克 陈皮30克 黄芪80克 肉桂20克 砂仁20克 紫苏30克 羌活20克 独活20克 防风20克 川芎30克 共530克,制为散剂,每日早晚空腹各冲服5克。 日常病案摘录:老年高烧案 李*廷      男       78岁       地址:(略) 2007-10-2       前天下午忽然发烧T38.0°C,经在当地打“退烧”针后烧退。昨天午后复发烧T39.5°C,今天早晨全身无力,胸脘胀痛。清早来诊时T38.5°C。畏寒,汗出,头痛头昏。今晨大便一次形正,小便短赤秽浊。平素痰多,反复外感咳喘。 处方: 柴胡15克    黄芩10克     半夏12克     党参10克 甘草5克     杏仁10克     陈皮10克     桂枝10克 紫苏10克    生姜10克                              水煎服,二剂 附记:10日其子来告,服药后次日烧退,未有反复。 日常病案摘录:脉分两道 樊仙草     女    51岁     地址:(略) 初诊:2007年7曰3日     今年5月份忽然胃脘剧痛,经西医治疗后痛止,此后经常胃脘胀满,口苦纳呆,身倦昏闷,有时头痛,有时腹泻,食油腻则恶心,每于后半夜心悸不止。大便溏,小便色赤有时不利。今天泄泻一次,嘱忌食生冷。脉象右关沉小弦,左关沉小弦而分为两道,两手均数(p=88),舌微红苔白腻。 处方: 半夏12克  黄连2克  陈皮10克  杏仁10克 茯苓15克  枳壳10克 紫苏10克  羌活5克 独活5克   防风5克                                   水煎服   三剂 二诊:2007年月27日      纳进,脘胀减,昨、今天未曾头痛,昨中午心悸片刻。大便转正常,小便灼烧,小腹隐痛不适。脉右关弦短,左关小弦分两道而重取则沉洪,两手均微数(p=80),舌红苔薄白腻。 处方: 上方加木通5克、泽泻5克、竹叶为引,                                    水煎服,三剂 日常病案摘录:慢性腹泻 郑友良    男    48岁    地址:(略) 初诊:2007-9-13      黎明即起,泄泻日四五行,伴纳呆口苦,腹胀罨酸,消瘦,手足心发烧,迄两年余。察形瘦黑透青,唇红。脉象右关虚小弦,尺弦虚大长而不上寸,左手虚豁如无,两手均数(p=88)。舌瘦红,苔薄白滑。 处方:       黄芪15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甘草5克    陈皮5克       升麻3克     柴胡3克     肉桂5克     生姜10克   赤石脂10克(另捣细粉,分冲)                                                         水煎服,五剂 二诊:2007-9-21       昨天大便接近成型,早晨7点钟一次。今晨同昨。腹胀罨酸显减,稍知饥,仍手足心发烧、汗出。脉两手浮虚不任取按,舌淡红,苔白腻微腐。 处方:       黄芪15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甘草5克    陈皮5克       升麻3克     柴胡3克     肉桂5克     当归10克   生姜10克       赤石脂10克(另捣,分冲)                                                 水煎服,五剂 日常病案摘录:全身振战       蔡*启     男      44岁        地址:(略) 初诊2007-12-6          去年冬季全身振战,经过来诊治疗愈。今年进入11月,饮酒以后复发。现证:全身振战时时发作,每于后枕胀闷
/
本文档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