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16野生动物管理与持续利用

2010-12-16 13页 pdf 79KB 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922730

暂无简介

举报
16野生动物管理与持续利用 第十六章野生动物管理与持续利用 宋延龄 与农作物 牧草和森林一样 野生动物也是土地生产出来用于改善人类生存质量的产品 之一 既然是土地利用的产品 人类自然会关心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并寻找增加产品数量 提高产品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人类逐渐获得了经验 在总结经验的 基础上 人类创建了以让土地持续性产出更多的有益于人类的野生动物为目的的科学 野生 动物管理学 1野生动物的概念 野生动物一般是指那些在其进化过程中已经适应了的环境中栖息 不受人为管束的动 物 野生动物的概...
16野生动物管理与持续利用
第十六章野生动物管理与持续利用 宋延龄 与农作物 牧草和森林一样 野生动物也是土地生产出来用于改善人类生存质量的产品 之一 既然是土地利用的产品 人类自然会关心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并寻找增加产品数量 提高产品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人类逐渐获得了经验 在总结经验的 基础上 人类创建了以让土地持续性产出更多的有益于人类的野生动物为目的的科学 野生 动物管理学 1野生动物的概念 野生动物一般是指那些在其进化过程中已经适应了的环境中栖息 不受人为管束的动 物 野生动物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野生动物包括了自然界中从低等原生类到高 等哺乳类的所有自由栖息的动物种类 狭义的野生动物概念常因时间及地区而变化 在 30 年代的欧洲和美国 野生动物这一名词几乎等同于狩猎动物 随着人们知识的增加以及对动 物尤具是脊推动物价值的了解 目前欧美各国已倾向于把野生动物定义为所有自由栖息的脊 椎动物 Bailey1984这一变化已在他们的野生动物管理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Peek1986 在我国 理论上使用广义的概念作为野生动物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但在实践中则常把那些珍稀 濒危 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动物种类作为 野生动物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 尽管 野生动物也是土地利用的产品之一 但对比农作物 牧草和林木 它有着自己的 特性 首先是野生动物对环境的依赖 长期的进化适应 使不同的野生动物种类对自己生存 的环境包括生物和非生物两个方面的因素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 一旦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 就可能导致物种灭绝 此外 人工对野生动物进行驯化培育 会使其丧失自由栖息在相应环 境中的属性 而从野生动物中分离出来 成为人工饲养的品种而不再是野生种类 第二 野 生动物虽是土地生产的产品 但它却不象农作物 牧草等需占用专门的土地 尽管野生动物 的生存和繁育后代也需要自己特定的栖息空间 但却毫不影响或基本上不影响其它占地资源 的存在 当然 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过多时会给草原 森林 农田带来危害 控制这种危害正 是野生动物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第三 野生动物具有广泛的用途 它除食用和药用之外 还 是工业的原料 医学研究的实验对象 家畜家禽改良种质来源 生态系统能量交换的中间载 体 自然环境质量的标志 人类社会许多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以及某些新技术的发明 新产 品的开发 均得益野生动物的启迪 随着科学的发展及技术手段的进步 野生动物的用途还 会更加广泛 2人类在野生动物管理方面的早期实践 我国最早见诸文字的野生动物管理的实践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11世纪下公元前 256年 的周朝 据 周礼 礼记 诗经 等文献记载 周朝曾制定了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管理 法规 这些法规的主要涉及了限制狩措 建立猎场以及行政管理等三十方面 不准捕杀 雌兽和雌鸟 划定行猎季节和禁止灭绝种群的合围式狩猎方法是为限制猎取量采取的措施 建立专门用十狩猎活动的猎场则是将生产野生动物作为利用土地的一种式 设立专门的官 员 禁止在非狩猎季节买卖野生动物及其产品是行政管理野生动物的手段 此外 存当时为 了满足天子和诸候狩猎娱乐的需要 也出现了饲喂野生动物作为狩猎对象的活动 上述野生 动物管理的实践为我国历代王朝所沿袭 尽管有些变动 但基本框架没有大的改变 这可从 13世纪来我国的意大利人马可 波罗的记述中得到证实 Leopold1933 记述欧洲各国野生动物管理方面工作的文献出现于 14世纪 在英格兰亨利七世和亨 利八世都曾制定过狩措法 主要内容是限制打猎的数量 到亨利八世增加了奖赏消灭天敌 的条文 同样的狩猎法也出现在14世纪的苏格兰 德国在14世纪开始对鹿类动物加以保 护和管理 森林管理人员进行巡逻 查处偷猎并捕杀鹿的天敌 狩猎许可证严格控制 了猎人的数量 猎获动物往往还需交纳很高的猎物费 Peek1986东欧各国的狩猎活 动多以鹧鸪和鹌鹑为对象 为补充狩猎的损失 出现厂人工饲养用于狩猎的鸟类的活动 Leopold1933 在北美洲 土著居民从野生动物中获取维持生存的最基本食物和服装 未见到任何记载 土著居民对野生动物加以管理和当时狩猎活动给动物的生存带来危害的文献 在欧洲移民来 到北美大陆以前 当地土著居民仍生活在原始社会的末期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与众多的野生 动物和谐相处 共同生活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 人类社会对野生动物加以管理的早期实践始终是以限制狩猎量为主要内容 在13至15 世纪时 欧亚大陆各国管理野动物资源的手段有了进步 在限制狩猎量的同时 人们开始采 用控制天敌的数量 查处偷猎行为来减少动物资源的流夫 并辅以保护动物栖息的环境和为 动物创造适宜的生境 补充饲料的方法来促进野生动物数量的增加 这些实践活动的目的就 是使野生动物资源得到持续利用 尽管当时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仅凭经验 缺乏理论基础 但 这些实践活动为野生动物管理学的确立打下了基础 3野生动物管理学的建立及其发展 当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后 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在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极大 地改变了自然环境 砍伐森林修建铁路 排干沼泽种植粮食 为了获得美好生活 人们向自 然界无情地索取 其后果是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许多物种濒于灭绝 人们开始认识 到 我们不能生活在只有面包和黄油的社会中 我们还需要阳光 森林 野生动物 要让周 围的环境变得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 Leopold,1933于是野生动物的管理重新受到人类的 重视 与以前不同的是人们开始认识到环境变化对野生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 并接受了通过 控制环境实现野生动物管理目标的思想 1902年美国的 Roosevelt等人第一次提出了通过明智地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实现保护的 目的概念 他们认为野生动物 森林 草场和水源均属于可以再生的资源 只要明智地加以 利用 将利用量限制在年度生产量范围内 这些资源就可以永不枯竭 这个概念将自然资源 作为一个整体 并将科学作为实现持续利用的工具 生物学的知识被引入野生动物管理领域 用于调查动物的数量 控制生境和防治疾病 Maxwell1911Allen1924Allen等 1926 野生动物管理学的最终确立是在本世纪30年代初 担任美国狩猎动物保护协会主席的 Aldo Leopold1993总结了以往野生动物管理的实践以及明智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可使资源 永不枯竭的概念 撰写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野生动物管理方面的专著 狩猎动物管理 Game Management初步阐述了野生动物学的基本原理 Leopold将野生动物管理学定义为 使 土地生产供娱乐用的 产量持续稳定的狩猎动物的一门技术 这一定义对野生动物管理学 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以后虽然很多学者又提出一些定义 Bailay 1984;Peek 1986但定义的实际内容均未有多大的变化 只是将狩猎动物扩大到有价值的野生动物 由于Leopold对野生动物管理学的开创性贡献 他被尊为 野生动物管理学之父 在美国 各所综合性大学里几乎都开设了野生动物管理学的课程 有些大学还成立了野生动物管理学 系或学院 在野生动物管理学建立之初 狩猎动物被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明智地利用资源 和 人类与土地和谐共处 的思想是该学科领域的指导思想 Leopold,1949,1953; Bailey, 1984了解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特性 为它们提供良好的生境 使其繁殖出更多的 可加以利用的个体成为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 围绕这一目标在本世纪3050年代进行 了大量的工作 研究不胜枚举 这种倾向也反映在野生动物的行政管理方面 在 30 5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的有关野生动物的法律和法规也主要是限制野生动物资源利用的程度 和为野生动物提供生境 60年代以后 随着知识和管理经验的积累 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将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 野生动物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野生动物学家 林学家 草原经营者 鱼类学家和环境科 学家等参与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人们一致在寻求多重利用土地的途径和方法 Ahlen1968Allen1973Bandy等 1972Vance1976并将管理工作扩展为狩猎 动物经营管理 非狩猎动物的保护及濒危物种的挽救三个方面 野生动物管理学成为自然及 自然资源保护工作的组成部分 4野生动物管理学的基本原理 4 1野生动物是的土地产品 土地是孕育一切生命形式的母体 不仅直接生根于土地的植物和微生物离不开土地 野 生动物也同样离不开土地 首先 土地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生存空间 其次土地上生产的植物 将阳光和空气固定为碳水化台物 并从土壤中存在的无机物质汲取营养元素合成蛋白质等有 机物质 这些物质构成了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 肥沃的土地生产的野生动物的数量 和质量也要高于贫瘠的土地 Danny1944Crawford1946尽管野生动物并不占有专门 的空间 但其它利用土地的方式将会影响动物生境的质量 如集约化的农业 林业和牧业生 产将会降低野生动物的食物与隐蔽条件的多样性 并使这些地方变得不适应于或不完全适于 野生动物生活 应该改变传统的那种可以在不适宜其它用途的贫瘠土地上发展野生动物的错 误观念 4 2野生动物的生存密切依赖于生境 野生动物生存所必需的三个基本因子 食物 水分和隐蔽条件均来自其栖息的生境 不仅生境所能提供的食物数量和质量影响着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和个体质量 而且食物数量 和质量能否满足动物在生命各阶段和一年中各季节的要求均对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有重要 的影响 此外 生境提供的食物种类和数量又受到植被演替进程的影响 而动物对植物和植 被的利用又影响到植被演替的过程和食物的数量和质量 这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水源及其空间配置也制约着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殖 尽管有些动物种类不需要从自然界 中的天然水源中获取水分 但它们也需要从食物中获取维持生命的最低水分 许多时候 水 源及其空间配置均可影响生境的质量 隐蔽条件是动物需要从生境中获得的另外一个生存必需因素 缺乏隐蔽条件会使动物因 暴露在不利的自然条件之下而死亡或增加被天敌捕食的机会 隐蔽物与食物和水源三者间的 距离往往也会影响生境的质量 同样在不同季节和生命的不同阶段中 野生动物对隐蔽条件 的要求也不相同 如刚刚出生的幼体对隐蔽条件的要求要高于成年个体 植被的演替过程也 会给隐蔽条件带来相应的变化 因此 确定野生动物对环境的需要 并根据它们的需要对上境状况进行改造 使之适应 生产更多的野生动物个体的要求是动物管理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野生动物和生境之间关 系的重要内容 这些课题在野生动物管理研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历来受到野生动物学家 生态学家 林学家 草原学家 野生动物管理工作者的重视 成为最活跃的研究领域 4 3出生率和死亡率 野生动物种群具有通过繁殖增加个体数量使种群不断扩大的能力 往往由于环境中不利 因素的限制 野生动物又往往不能实现其繁殖潜能 为了获得持续稳产的野生动物 就要对 其繁殖进行研究 寻找帮助它们实现自身具有的繁殖潜能所必需的条件 来增加新繁殖的个 体数最 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往往也会造成动物个体在未达到它们的生理寿命的年龄时就发生死 亡的情况 Cook等 1971除因年老而死亡和天敌捕杀的正常死亡现象以外 在野生动物 中更经常发生的是因疾病 自然灾害 食物和水分短缺等原因造成的非正常死亡 非正常死 亡往往减慢种群扩大的速度 降低野生动物的产量 改善野生动物的生存条件 降低动物死 亡率也是野生动物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4 4容纳量 容纳量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 野生动物生活的环境在一年中最不利于野生动物生存 的季节里所能维持的特定质量的最大种群量 Dasmman1964容纳量是从牧场管理学借用 来的 在牧场管理学中容纳量是牧场能够养的可以得到最大持续性生产量的牲畜头数 Stoddart等 1955这一借用名词在野生动物管理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Edwards等 1955但其含义有了进一步的扩展 Bailey1984在野生动物管理学中容纳量的定义包 括下列概念 1 容纳量是生境的一个特证 2 动物需求因子的有限性决定着容纳量的多 少 3 这些需求因子的任何一种组合都有一定的限度 4 容纳量随需求因子数量的变化 和动物对它们需求的变化 而不断变化 引动物的质量和生产力受容纳量的制约 同时又 对容纳量的多寡产生影响 6 虽然动物的数量会影响生境的状况 但是处于容纳量水平上 的动物数量不会引起生境持续性退化 所以容纳量是生境能够养活某一特定质量的动物的数 量 同时又能使动物对生境资源的破坏保持在一定的但不是逐渐加重的水平上 容纳量受管 理目标的影响而有不同的类型 常在实践中应用的容纳量的类型有生态容纳量和经济容纳量 两种 4 4 1生态容纳量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生态容纳量是指仅由野生动物生存环境中有限的生境资源所决定的容纳量 以种群的密 度来表明容纳量时 生态容纳量有下列三种类型 4 4 1 1维持密度 Subsistance densily 维持密度是指环境提供的食物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这一密度仅见于草食动物 当种群 数量达到这一密度时 种群的个体体况和生境条件都己很差了 由于维持密度是生态密度的 极点 此时动物的繁殖力较低 疾病和恶劣的气候均会引起动物的死亡 天敌捕杀也是造成 死亡的重要因素 4 4 1 2安全密度 Security density 安全密度是指生境提供的隐蔽条件使动物种群数量不因天敌捕食而发生大变化时的密 度 在安全密度下 种群中个体间的社会不相容性可能会使一些动物离开隐蔽条件较好的生 境 这些个体遭天敌捕杀的机率也将升高 但那些等级序位高的个体占据着安全条件好的生 境 并有着较高的生育力 4 4 2经济容纳量 Economic carrying capacity 经济容纳量是由人们为了获得经济利益所确定的最大种群密度 常见的经济密度有两种 形式 4 4 2 1最大猎取密度 最大猎取密度指某种生境能养活的可以维持最大持续性收获量的动物密度 这一密度往 往只有维持密度的一半 处于最大猎取密度的动物质量和生境质量都是比较好的 这一密度 是靠人的狩猎活动来实现的 处于最大收获密度的种群中 幼龄动物的比例大 种群加倍所 需周期短 4 4 2 2最小危害密度 这一密度主要是针对竞争和天敌物种讲的 这一密度是指要使某一物种 天敌或竞争种 的数量保持在使人类的经济利益损失程度最小 但又不会绝种的密度上 这一密度是控制性 密度 一般来讲 较低的密度水平 会使动物的繁殖力增大 种群质量和生理条件也十分优 越 生境对这些种群来讲十分优良 这些有利因素又会促使动物种群数量的增加 因此 只 有不断地对这些种群进行猎捕 才能将其控制在人们期望的水平上 容纳量对于种群来说不是不变的常量 它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所以容纳量 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才能成为一个相对的常量 影响容纳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有 气候的变化 植被 土壤的质量 食物的可获得性 动物对食物和空间等资源的竞争 捕食动物的数量波 动 疾病 种群密度的变化和社群行为等 容纳量的原理是野生动物管理学的重要原理之一 对野生动物的管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 种群动态与逻辑斯蒂模型 种群动态是指因种群数量 种群年龄结构 繁殖率 死亡率及种群内个体间相互关系的 变化而引起的种群的数量变动 研究野外种群动物个体间以及动物与环境间的关系方面的种 群动态学的工作已有很多 Leopold1943Allen等 1949Lack1954Errington1956 Keith1963Caughley1976Seidensticker等 1973种群数量变动的模型也有一些 其中对野生动物管理学意义最大的种群动态模型是逻辑斯蒂模型 简称S型曲线 因为这个 模型不仅考虑到动物而且也包括动物和它们生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容 种群密度变化对种群及 环境的影响在这一模型中得到充分的表现 建立逻辑斯蒂模型的两个假设是 1 将物种引进到一个环境资源有限的稳定环境中 物理环境是稳定的 气候不发生逐年变化 没有其它可以影响生境质量的动物种群 任何环 境的变化均是由引进种群的数量变化造成的 由于环境的有限性和时间的增加 种群数量也 增加 导致种群密度加大 2以繁殖率或死亡率或是两者共同表示的环境阻力是受密度制 约的 当把物种最初引种到一个有限的环境之中 由于开始时种群数量少 使环境成为相对理 想的无限环境 种群的生物学潜力充分发挥 种群以指数形式增长 图1A 由于环境是有 限的 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 环境阻力也逐渐增加 在逻辑斯蒂模型中 环境的阻力是用单 位时间内出生的个体减少 出生率降低 或死亡个体增加 死亡率升高 或者二者同时出现 来表示的 从生物学潜力中减去环境阻力的影响就得得了逻辑斯蒂模型的增长曲线 在种群 数量快速增加到一个转折点后 种群增长的速度变慢 直至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点 图1B 此时种群的出生率与死忘率相抵 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在逻辑斯蒂模型中 曲线顶点的渐近 线所表示的种群数量即为容纳量 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水平时 动物的质量及生境 的质量都很低 图1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蒂模型 尽管逻辑斯蒂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动物与环境间的关系 但是该模型尚不能直接用到野外 的野生动物种群中 因为这些种群是生活在不稳定的环境中 因此环境容纳量是变动的 在 逻辑斯蒂模型中 种群数量不会超出环境容纳量 但在实际中至少有两种情形会使种群数量 暂时性地超出容纳量 第一种情形是由于恶劣的气候或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容纳量出现暂时或 永久性的降低 第二种情形是动物长期过度采食引起生境质量恶化 使环境容纳量下降 由 于时滞的作用 此时种群数量在短时期内会超出容纳量 但很快种群数量会因死亡率增加而 减少 这种情形出现在圣 马修岛的驯鹿种群引种中 Klein1968和新西兰的塔尔羊的 种群引种中 Caughley1970 尽管逻辑斯蒂模型的完美情形尚未出现在任何一个生存在自然环境中的动物种群中 但 因其较好地反映了动物与环境间的关系 这个模型仍成为野生动物管理学中持续利用原理的 出发点 并被广泛接受 6持续利用原理 野生动物管理学的终极目的是要达到对野生动物资源的持续利用 持续利用的理论问题 是当今世界日益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领域 并已提出了一些基本理论 虽然这些理论还不够完 善 但这些理论在指导动物资源的持续利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6 1最大持续产量的理论 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 这一理论简称为MSY理论 它是指使可更新资源提供最多的产量 但又不影响和危害其 种群的增长 从而实现长期持续利用目的的理论 该理论的基础是逻辑斯蒂模型 Ricker1954Gross1969Wagner1969Holt等 1978其要点为种群增长的速度受密度制约 在种群数量较低时 种群增长的速度较慢 当种群数量接近1/2容纳量时 种群增长的速度开始加速 当种群数量达到1/2容纳量时 种群增长的速度开始减缓 此点是增长速度由逐渐增加变为逐渐降低的拐点 当种群数量达 到容纳量时 种群增长速度为零 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等 种群数量不再增加 因 此 采用狩猎或其它方法利用野生动物 使它们的种群数量始终保持在1 2容纳量的水平 上 不仅可以使种群增长速率始终保持在最高点上 同时我们也可以实现最大限度地持续利 用野生动物资源的目的 简明 直观是这一理论的特点 但在实际中应用这个理论却是较为复杂的 首先确定环 境容纳量就是很困难的 因为环境容纳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是一个变动的数值 另外 野 生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模型受诸多因素影响 也不完全符合逻辑斯蒂的模型 因此MSY理论的 适用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但它探索了对资源进行持续利用的途径 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开辟 了道路 6 2资源经济学原理 MSY理论只考虑了资源收获量的问题 而没有考虑获得资源付出的成本和得到的收益 为此出现了将经济成本和收益一起加以考虑的资源经济学原理 这一理论最早应用于渔业生 产 但这一原理也同样适用于其它野生动物 该原理的要点是在收获野生动物产品时监测成本的支出 当种群数量大于1/2容纳量值 时 此时收入和成本比达到最高值 当种群数量低于1/2容纳量时收入和成本比降低 考虑 到资源储备 当收入与成本比值开始下降时即应停止收获野生动物的活动 才能获得持续性 的最大收益 否则将会出现对资源利用过度而损害持续利用的长远利益的现象 6 3最适产量理论 Optimum sustainable yieldOSY理论 最适产量理论是在考虑最大持续收获量 又考虑经济收益和眼前与未来比重的资源产量 理论 其主要内容是 根据环境容纳量 种群内禀自然增长率 经济成本 经济收入和未来 的经济利益来确定资源利用的最适量 由于这个理论吸收了最大持续产量和资源经济学原理 的长处 是一种较好的理论模型 但是这个理论没有考虑种群数量波动和容纳量变化等问题 不是动态模型 在应用时需进行修正 7公众教育 公众教育是野生动物管理学的内容之一 在野生动物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受到重 视 由于野生动物栖息地往往与人们对土地的利用密切相关 所以提高人们对野生动物价值 的认识对野生动物管理工作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 只有在得到公众的理解和配合 改 造栖息地的活动以及控制狩猎量等管理措施才能得以实施 在发达国家中 公众教育受到广 泛的重视 在各大学及政府的野生动物管理机构 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区 禁猎区均设立了 公众教育中心 对公众提供免费的和收费的教育 这些教育活动使上众充分认识到野生动物 在提高他们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并使其积极参与野生动物管理和保护活动 如每年春 天都有许多普通百姓参加培训并参与鸟类及鹤类资源的调查活动 笔者在1991年春天访问 位于美国维斯康星州的国际鹤类基金会时曾参加了这一活动 公众对野中动物管理和保护 活动的热情 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今天 在发达国家中已有一些公众愿意为保 护野生动物付出少获得些经济收入的代价 公众的这种态度对野生动物的管理起到了促进 作用 8主要研究方法 由于野生动物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野生动物种群 动物种群与环境间的关系 种内个体 间关系和种间关系 因此研究方法也就包括了种群 种群与环境 个体间和种间等四个方面 8 1种群数量调查 这是野生动物管理中最为重要的数据基础 只有掌握了动物的种群数量 才能对该种群 的生存现状及发展趋势作出判断 并寻找到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 在野外进行动物的数量调查较为困难 因为动物是活动的 大多数种类均栖息生境条件 复杂的森林或人迹稀见的崇山峻岭之中 还有许多动物在晨昏活动 这就更增添了工作的难 度 目前常用的动物数量调查法分为两类 一类是绝对数量调查法 另一类是相对数量调查 法 8 1 1绝对数量调查法 这一调查方法是准确计数在某一地区某一时刻内动物种群的数量 该方法多用于栖息在 开阔的沙漠 草原 沼泽或裸岩生境中的动物种类上 调查工作常使用直升飞机 在空中计 数地面上动物个体的数量 另一种经常采用的绝对数量调查法则是利用航空摄影技术或利用 卫星拍摄某一区域内的动物种群 从照片上计数动物的绝对数量 Sinclair1976在非洲 大草原研究非洲水牛 Syncerus caffer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绝对数量调查法对人力 财力的要求很高 而且不适宜对栖息在森林中的动物进行调 查 因此局限性较大 在国外这种方法常被用来调查水禽的繁殖种群及繁殖地上的海豹种群 数量 在我国仅在丹顶鹤的研究中采用了这个方法 赵忠琴等 1985 8 1 2相对数量调查法 相对数量调查法是指采用统计学原理选取样方 仅调查样方内的动物实体数量或动物 活动留下的痕迹的数量 尔后 按照统计学的方法推算出某地区在某一时刻的动物种群数量 当调查对象为动物实体时称直接相对数量调查法 如调查对象是动物活动留下的痕迹 如足 迹 粪便 巢穴等 则称间接数量调查法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方法为 8 1 2 1路线法 Line transect 又称样带法 这是目前国内进行动物数量调查时使用得最多的方法 其基本操作方法 是采用随机抽样方法 选取若干条样线 路线的长度可以是不相同的 该路线上一定宽 度内 宽度可以是固定的 也可以是变化的 遇见的所有动物个体与样线的垂直距离或直线 距离及动物与样线间的夹角 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各样带上动物 或动物留下的痕迹 的密度 方差 Hayne1949Eberhardt1968Gates1969如调查对象是动物活动留下的痕迹 应确定换算系数 由此推算出总面积上的动物种群数量估计值 详细介绍请参见 Anderson 等 1976这一方法自提出后就得到广泛的应用 并被不断地修改完善 成为动物数量调 查的经典方法之一 8 1 2 2标志重捕法 Mark-recapture method 这是在野外工作中较为常用的方法 其原理为 如将种群中的部分个体捕捉标志后再放 回野外 M1 这些被标志的个体必然重新扩散到整个种群中 经过一段时间再次捕捉 在 第二次捕捉到的动物 N1 中也必然会有一些已被标志过的个体 M2 如捕捉是随机的话 那么在第二次捕捉到的个体中被标志个体所占的比例将代表所有被捕捉个体在种群 N 中 所占的比例 即M2 N1=M1:(N-N1) 由此可以推算出种群的数量N=N1 M1/M2+N1 这种方法在 30年代即开始使用 Lincolm1930以后经过多次修改完善 目前已发展到采用多次标 志多次重捕方法 使调查的准确度大为提高 关于标志重捕方法的数学基础和几 何意义请参见Seber1982的著作 8 1 2 3相关比率变化法 Ratio-change method 这种方法是通过捕捉一部分个体引起种群内相关比率 如性比 年龄比等的变化来估算 种群数量 这种方法常用在狩猎动物的数量调查方面 也可用于采用夹日法调查小型哺乳动 物的工作 8 1 2 4样方法 Quadrats 这种方法是随机选取面积及形状固定的样方 查数样方内的动物个体数或动物活动的痕 迹数 运用统计学原理估计种群的数量 常采用的方法有哄赶或围赶法计数动物实体数量 或者计数样方内的粪堆数或足迹 卧迹 巢穴 数量 确定换算系数 推算出样方内的动物 数量 再以此为基数计算种群数量估计值 上述方法仅是简要介绍其工作原理 具体操作方法及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这里不再赘 述 读者可阅读Schemnitz1980和盛和林等 1992的著作 8 2 种群动态监测 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动趋势是野生动物管理学最为关心的问题 尤其是保护区 禁 猎区和猎场内的野生动物种群的数量变动是对管理措施有效程度的检验 此外 由于经费及 人力的限制 不能每年都调查野生动物的数量 而且也没有必要 因此 监测种群动态变 化是一项常规的管理工作 常用的方法介绍如下 8 2 1问卷调查 每年向在某一地区从事森林和草原管理活动的人和猎人发出问卷 请他们回答在上一 年度中他们遇见野生动物的频率和数量及他们认为在该地区野生动物数量是多了还是少了 等问题 由此推断种群数量的变动趋势 8 2 2繁殖期鸣叫或吼叫声调查 在繁殖季节沿固定的路线在固定的时间内记录每公里距离内听到的鸟叫声或兽类的吼 叫声的次数 长期坚持即可获得该地区繁殖种群的数量变动趋势 8 2 3动物痕迹调查 常规的作法是在调查地区内设立永久性的工作路线和样方 每年在固定的时间内检查 样线附近或样方内动物遗留的粪便 足迹链 卧迹 巢穴等的数量 由这些痕迹的数量变化 来获得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8 2 4猎物调查 在发放每年度的狩猎许可证时 要每位猎入将其猎获的猎物的下颌骨 鹿类 或翅膀 雁 鸭类 雉类 送到管理部门 Geis等 1969由此可计算每年的狩猎量及被猎到的个体的 年龄和性别 此外 在猎区各路口设立检查站 收取动物个体的胃或子宫还能获得动物食性 及繁殖方面的信息 这是国外通常采用的监测种群数量变化的手段 8 2 5收购数量监测 对毛皮动物的监测通常采用调查毛皮的年度收购量或市场内毛皮的交易量的办法来获 得种群数量变动的数据 8 3种群与环境间的关系 8 3 1野生动物对生境的需求 生境的质量是由它们为野生动物提供的食物 水源 隐蔽条件及其配置状况决定的 因 此要评价其质量首先必须了解动物种群的需求 食性 水分需求 无机盐的需求 隐蔽物的 需求 以及隐蔽物与采食地和水源地的距离均是研究动物对环境需求的重要内容 常用的方 法有下列几种 8 3 1 1食件研究 采用无线电遥控跟踪方法 确定动物采食地 根据食痕确定动物采食的种类及每种食物 被采食的频率 同时测量动物采食场与周围隐蔽地和水源的距离 如没有无线电遥控跟踪装 置 则采用随机选取调查路线 发现动物采食场后进行观察和测量的方法 获得必要数据 8 3 1 2水源 在自然界中 水源往往很充足 但在少数情况下 水源也会成为限制因子 如沼泽地排 水 干旱等均可使动物发生意外死亡 水源质量也是影响动物利用生境的重要因素 因此监 测水源质量也是野生动物管理的常规工作 除少数种类外 目前尚缺乏有关动物对水源的需 求程度和方式的专门研究 8 3 2生境质量的评价和生境质量监测 在了解了野生动物对生境的需求后 我们自然就会对生境质量进行评价 寻找出种群发 展的限制因子 在有针对性地对生境进行改良的同时 监测生境质量的变动 在监测生境质量时 往往只对其中主要限制因子进行监测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植 物学中的一些常规研究方法往往被借用到野生动物管理学中 其研究方法的选择往往取决于 提出的问题 一般的常规方法详见Schemnitz1980Moore和Chapman1986 8 3 3动物个体间相互关系 动物个体间相互关系往往会影响动物对生境的利用 种群数量增长的速率等野生动物管 理学所关心的问题 在这一面 野生动物管理工作较注重的是种群在繁殖期的配偶制度和占 区行为 其较为经典的研究工作有Collias和Jahn1950和Wastson等 1986的著作 8 3 4种间相互关系 野生动物管理学注重的种间关系有资源竞争性种间关系和捕食性种间关系 前者多发生 在不同的草食动物间和家畜与草食性野生动物间 Cole1958后者发生在捕食动物与被 捕食动物之间 资源性种间竞争多半是指同域性分布的物种对食物 水源及隐蔽地的竞争 这种竞争常 制约着环境容纳量的变化 研究方法也多采用分别研究竟争种类各自对资源的需要及这种需 要的互相重叠的程度 继而确定竞争的程度 最后决定采用何种方法来减轻竞争 捕食性种间关系是动物生态学中研究得较深入的领域之一 已提出了一些数学模型 如 Lotka-Volterra模型等 但是野生动物管理学关心的是捕食动物的捕食对被捕食动物种群 数量变动造成的影响 在野外很难获得捕食活动的直接证据 因此多采用捕自动物的粪 便和捕食鸟类吐出的食团中被捕食动物的毛发 指甲等不易消化的部位 来确定被食动物在 捕食动物的食物中占的比例 此外 剖检野外死亡个体的尸体也有助于了解动物死亡的原因 这方面的工作方法请参见Sinelair1976和Wobeser等 1980的著作 应该指出的是 目前已不赞成用捕杀捕食动物的办法来达到促进被捕食动物种群迅速增加的目的 因许多研 究工作表明 捕食动物在控制被捕食动物种群数量方面的作用 远比估计的要低得多 Seidensticker等 1973 9 展望 相对于生物学领域内的其它学科来说 野生动物管理学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虽然从其最 初提出至今不过60年的历史 但在这段时间里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 野生动物管理学将向三个方面发展 第一个方面是野中动物管理学将成为一种产业化的学科 其工作对象将是那些可产生重 要经济价值的种类 即狩猎动物 观赏动物 除去消耗性利用野生动物的传统方式外 生态 旅游 观鸟 远足 野外宿营等活动都将成为野生动物管理学的重要工作内容 特别是非消 耗性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方式将会很快地得到发展 完善 应该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与生产实 践 第二个方面是非狩猎动物的管理 这是一些暂时尚未表现出其经济价值或者是对人类的 利益有一定危害的种类 发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 控制其对人类利益的危害将是野生动物管 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第三个是濒危珍稀物种的保护与管理 目前倡寻的保护生物学就是从野生动物管理学分 出来的 研究濒危物种对生境的需求 造成物种濒危的原因 物种灭绝的可能性 分析物种 的生存力 确定保存这些物种所需要的最小种群数量 是该领域的热门课题 自80年代以 后 由于实验手段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保护生物学的发展极为迅速 其研究工作将会促进 野生动物管理学理论的发展 使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我国的野生动物管理学在70年代以后得到较大的发展 至今已有许多科学工作者在从 事这一方面的研究 其成果已得到世界的重视 今后 我们应注意国际上野生动物管理学的 发展动态 瞄准该学科的前沿领域 为其发展做出贡献 并推动我国野生动物管理事业的发 展 参考文献 赵忠琴等 1985大型水禽航空调查法 野生动物 4 25-27 盛和林等 1992哺乳动物野外研究方法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Ahlen I 1968 Research on moose-vegetation interplay in Scandinavia In Proc 5th N A Moose Conf and Workshop Kenai Alask 23-34 Allen A A 1924 The grouse disease Bull Amer Game Prot Assoc January 12-14 Allen A A and A O Cross 1926 Report of the ruffed grouse investigation 1925-1926 American Game October Allen D L 1973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North Armerican Wildlife Policy Trans N A Wildl and Nat Res Conf 38 152-181 Allen W C et al 1949 Principles of Animal Ecology W B Saunders Philadelphia American Game Assoc 1930 American Game Policy 17th American Game Conference New York Anderson D R J L Laake B R Crain and K P Burnham 1976 Guidelines for Line Transect Sampling of Biological Populations Utah Coop Wildl Res Unit Logan Utah 1-27 Bailey J A 1984 Principle of Wildlife Manage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Bandy P J and R D Taber 1972 Forest and wildlife management Conflict and coordination In Symposium on Wildlife and Forest Management Corvallis Oregon Stat Univ 21-26 Caughley G 1970 Erruption of ungulate populations with emphasis on Himalayan thar in new release Land Ecology 51 53-71 Caughley G 1971 Interpretation of age ratios J Wildl Manage 38 566-567 Caughley G 1976 Wildlife management and the dynamics of ungulate population In T H Coaker (ed ) Applied Biology Vol 1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83-246 Cole G F 1958 Big game livestock competition on Montana's mountain rang lands Montana Wildl (April) 24-30 Collias N E and L R Jahn 1959 Social behavior and breeding success in Canada geese confined under smi-natural condition Auk 76 478-509 Cook R S M Whiee P O Trainer and W C Glazener 1971 Mortality of young white-tailed deer fawns in South texas J Wildl Manage 35 47-56 Crawfor B T 1946 Wildlife sampling by soil types Tran N A Wildl Conf 11 357-364 Dasmann R F 1946 Wildlife Bi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Denny A H 1944 Wildlife relationship to soil types Trans N A Wildl Conf 11 357-364 Eberbardt L 1968 A preliminary appraisal of line transects J Wildl Manage 32 82-88 Edwards R Y and C D Fowle 1955 The concept of carrying Trans N A Wildl Conf 20 589-602 Errington P L 1956 Factors limiting higher vertebrate populations Science 124 304-307 Grates C E 1969 Simulation study of estimators for line transect sampling method Biometrics 25 317-328 Geis A D R K Martinson and D R Anderson 1969 Establishing hunting regulations and allowable harvest of mallards in the United States J Wildl Manage 33 848-859 Gross J E 1969 Optimum yield in deer and elk populations Trans N A Wildl Conf 34 372-386 Hanson H C and C W Kossack 1963 The mouring dove in Illinois Tech Bull Ill Dept Cons Springfield 1-133 Hayne D W 1949 An examination of the strip census method for estimating animal populations J Wildl Manage 13 145-157 Holt S J and L M Talbot 1978 New principles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wild living resources Wildl Monogr No 59 1-33 Keith L B 1963 Wildlife Ten-year Cycle Madison Univ Wise press 1-201 Klein D R 1968 The introduction increase and crash of reindeer on St Matthew Island J Wildl Manage 3O 350-367 Lack D 1954 The Natural Regulation of Animal Numbers London Oxfrod Univ Press 1-343 Leopold A l932 Game Management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418 Leopold A 1943 Deer irruptions Trans Wise Sci Arts amd Letters 35 351-366 Leopold A 1949 ASand Country Almmane New York Oxford Univ Press 1-266 Leopold A 1953 Round River New York Oxford Univ Press 1-173 Lincolm F C 1930 Calculating waterfowl abundance on the basis of banding return U S Dept Agric Circ No 1930 118 1-4 Maxwell A 1911 Partridges and Partridge Manors London Adam and Chales Black Moore P D and S B Chapman 1980 Methods in Plant Ecology (2nd ed ) London Blackwell Sci Publ Peek J M 1986 A Review of Wildlife Management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Ricker W E 1954 Stock and recruitment J Fish and Res Board Canada Rossvelt T et al 1902 The Deer Family New York Grossett & Dunlap Schemnitz S 1980 Wildlife Management Techniques Manual Washington D C The wildlife Society Seber G A F 1982 The Estimation of Animal Abundance (2nd ed ) New York MacMillan Publ Co Inc Seidensticker IV J C M G Hornocker W V Wiles and J P Messick 1973 Mountain lion social organization in the Idaho primitive area Wildl Monor 35 1-60 Sinclair A R E 1977 The African Buffalo A Study of Resource Limitation of Populations Chicago The Univ Chicago Press 1-335 Stoddart L A A D Smith and T W Box 1955 Range Management (3rd ed ) New York McGraw-Hill Co 1-532 Vance D R 1976 Change in land use and wildlife population in southeastern Illinois Wildl Soc Bull 4 11-15 Wagner F H 1969 Ecosystem concepts in fish and game measurement In G M Van Dyne (ed ) The Ecosystem Concept in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259-307 Wstson A and D Jenkin 1986 Experiments on population control by territorial behavior in red grouse J Anim Ecol 37 595-614 Wobeser G A and T R Spraker 1980 Pset-mortem examination In Schemmiz (ed ) Wildlife Management Techniques Manual Washington D C TheWildlife Society 89-98
/
本文档为【16野生动物管理与持续利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