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四圣谛

2010-12-17 2页 doc 26KB 50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1885

暂无简介

举报
四圣谛佛教基础知识——四圣谛 佛教基础知识——四圣谛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道后,最初在鹿野菀对五比丘所说的是四谛法,最后在去世前对身边弟子再三叮咛嘱咐的仍然是四谛法。四谛法是佛教最基本的教法,是大小乘各宗的共修必修之法。 四谛即苦、集、灭、道四谛,谛者真实不虚。又此四谛乃圣者亲证,所以又称四圣谛。一切众生由于无有智慧,不能如实见四谛法,是故流转,久处生死,没大苦海;众生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 (一)苦谛 “苦”是身心逼迫义。佛教认为众生生命的根本特征就是苦。佛经上说众生有无量之苦,通常介绍的有八苦、三苦之说。 1。八苦 八...
四圣谛
佛教基础知识——四圣谛 佛教基础知识——四圣谛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道后,最初在鹿野菀对五比丘所说的是四谛法,最后在去世前对身边弟子再三叮咛嘱咐的仍然是四谛法。四谛法是佛教最基本的教法,是大小乘各宗的共修必修之法。 四谛即苦、集、灭、道四谛,谛者真实不虚。又此四谛乃圣者亲证,所以又称四圣谛。一切众生由于无有智慧,不能如实见四谛法,是故流转,久处生死,没大苦海;众生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 (一)苦谛 “苦”是身心逼迫义。佛教认为众生生命的根本特征就是苦。佛经上说众生有无量之苦,通常介绍的有八苦、三苦之说。 1。八苦 八苦者,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苦。 (1)生苦,人在母胎之中具受种种压迫,出胎后又受冷热等刺激,众生每投胎一次,都有种种难言之苦。 (2)老苦,唐善导大师描述道:“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老病衰残。” (3)病苦,人生由四大合成,四大不调则百病丛生,因此身心常受种种苦痛。 (4)死苦,人老死时,四大分解,识神分离,苦不堪言。 (5)怨憎会苦,心中怨恨的仇人由于种种因缘集聚不能远离。 (6)爱离别苦,自己亲爱的人不能聚会而远离分散。 (7)求不得苦,自己希望的财位名色等不能得到。 (8)五蕴盛苦,即色、受、想、行、识五蕴刹那迁流变异,身心如火焚烧,盛满各种苦恼,此苦为上述七苦之总括。 2。三苦 三苦者,苦苦、坏苦、行苦。此三苦从身心逆顺缘境而言。由于逆缘逼恼,正受苦时名“苦苦”;从其顺缘,暂时的安乐离(去)坏(毁)而生苦恼名“坏苦”;五蕴刹那变异,为无常为无常所逐而不安稳是名“行苦”。前二者是世间智慧所能了知,后者是唯圣者智慧所能了知。 佛教对人生根本的判定是苦,而决不是乐,佛教对教徒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深入地观觉生命的苦性而心生出离。 (二)集谛 “集”是招集义,即招感集起苦果的因,包括一切烦恼和由烦恼所生的业。众生烦恼无量,佛教认为有六种根本烦恼,即:贪、瞋、痴、慢、疑、恶见,而归结说就是“爱”,就是“无明”,由此而作种种身、口、意三业而招感生死苦果。 (三)灭谛 “灭”即寂灭义,即圣者以无漏智慧的简择力,灭尽惑业苦,究竟证会静妙安稳的境界,即涅磐果。此寂灭相,离四句,绝百非,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唯圣智证知。 (四)道谛 “道”即能通义,由此道能通往涅磐城,是证得灭果的因,通常指佛教最常见的八正道: 1。正见,通过学习佛理得到的正确见地,正见应以三法印或一实相印来印证。 2。正思维,以正见为基础来进行思维。 3。正语,以智慧收摄口业,不妄语、绮语、恶口、两舌。 4。正业,住于清静身业之中,不作杀生、偷盗、邪淫、麻醉等恶业。 5。正命,即正当的谋生,不以江湖术数的伎俩骗取钱财。 6。正精进,以智慧为指导勤勉不懈。 7。正念,以智慧时时忆念正道而无邪念。 8。正定,以智慧深入无漏禅定,远离不定与邪定。 四谛中前二谛是世间因果,是流转因果,集谛是因,苦谛是果;后二谛是出世间因果,是还灭因果,道谛是因,灭谛是果。所以四谛法门按因果顺序说则应为集、苦与道、灭。因为苦易晓,所以先示苦相,令其厌离,次示业因,使之断集;继则先示涅磐之乐,令其欣慕,后示道法,令其修行,所以通常按此顺序说为苦、集、灭、道,总之是要人“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
本文档为【四圣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