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大二是一种病

2010-12-17 5页 doc 33KB 36阅读

用户头像

is_373165

暂无简介

举报
大二是一种病大二是一种病 大二是一种病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身边的朋友一个一个都有了太多的烦恼,比起刚刚上大学时的我们,仿佛每个人都沉重了。长长的状态栏上满是大家的烦恼,偶尔的几句开心已成为点缀。我不知道,是什么让我们这么疲惫,有这么伤感。那种感觉好像说不出来,却似乎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样的东西在心里,或多或少。于是你的状态引起了我的伤感,我的烦恼又勾起了他的回忆。有一种叫做生活的乌云远远地压在我们头上,很难摆脱。 大二是一种病,让我们从大一的积极占座变成今天潇洒的在课堂上睡觉。让我们从大一的课下问题变成几天的从容逃课。是大二让我们理直...
大二是一种病
大二是一种病 大二是一种病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身边的朋友一个一个都有了太多的烦恼,比起刚刚上大学时的我们,仿佛每个人都沉重了。长长的状态栏上满是大家的烦恼,偶尔的几句开心已成为点缀。我不知道,是什么让我们这么疲惫,有这么伤感。那种感觉好像说不出来,却似乎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样的东西在心里,或多或少。于是你的状态引起了我的伤感,我的烦恼又勾起了他的回忆。有一种叫做生活的乌云远远地压在我们头上,很难摆脱。 大二是一种病,让我们从大一的积极占座变成今天潇洒的在课堂上睡觉。让我们从大一的课下问变成几天的从容逃课。是大二让我们理直气壮的把各种成立的不成立的原因当做借口,妥协于自己的懒惰。是大二让我们“问心无愧”的把学习抛在脑后,还振振有词发表一些“看透世事”的“箴言”。我们丢掉了大一的青涩的帽子,却用皇帝的新衣自欺欺人。 大二是一种病,让我们无法逃避的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问题。有些事情,你不愿做却又必须做;有些事情,你不愿想却又必须想。因为更多时候你不仅仅是你自己,你身上有卸不掉的责任和不能逃避的义务。于是我们要咬着牙坚持,含着泪忍受。要在别人的怀疑中自信,在别人的希冀下自强。疲惫劝你放弃,但信念又催你前行。这一年,我们感受着大一不曾有过的压力。 大二是一种病,让我们经常不自觉地情绪失控,没道理的多愁善感。感情在这一个时间段如此的被需要,友情、亲情也包括爱情,在感情的世界里,我们好像还是游客,没有把握它的权利和能力。于是我们多数时间被感情左右,被自己支配,时而狂喜,时而极悲。于是有人被笑声打破了梦想,被泪水模糊了视线,在自己的道路上曲折前行甚至原地打转。 大二是一种病,让我们总是喜欢装作强大,却又格外的需要依赖;让我们总是感觉应该成熟,却又终于发现自己稚嫩;让我们总是向往追求高远,却又一次次被现实所纠缠。理想和现实的偏角恰好在这一点极度锐化,刺痛着我们的年少轻狂。 大二是一种病,也许只有我们自己才是自己的医生! 谨以此文,愿我亲爱的朋友们早日康复。 什么毁了中国的大学? 当大学成了消费童年、浪费青春、消磨斗志、回报渺茫的人生圈套,知识就无力改变个人命运;当大学成为官场、商场、欢场和名利场,大学的谎言就毁了中国精英的生长土壤——可敬的大学,就成了可怕的大学。­ 校长官员化、行政官僚化、评估泡沫化、建筑浮夸化、人际厚黑化、排名黑幕化、资源集权化、招生产业化、扩张盲目化、文凭贬值化、财政腐败化、监督无力化、授课形式化,学术边缘化、科研虚伪化、精神犬儒化、姿态保守化、文化表面化、教旨雷同化、大纲统一化、设科短视化、教授娱乐化、学者江湖化、教师妖魔化、学生堕落化、学社商业化、作弊正常化、情爱游戏化、暴力频繁化、心理危机化......­ 简单归纳,即可得出30个常遭舆论批判的大学诟病。但即便中国的大学如同一个身躯日益臃肿、精神日益枯萎的病人,为了得到她的肯定,你仍心甘情愿押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你白以为用生命的前18年来支付这笔未来的幸福保证金实属必要,皆因青春时父母需要这个目标,独立时老板需要这个证据,成家时丈母娘又需要这个指标,一张文凭足以拴住你的一生。­ 山西临县因即将高考关闭网吧,全县网吧都在劫难逃;杭州有妈妈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开出千元工资,同时有小学生为学生周刊写出《搞好学习是我的生财之道》的“评论”。“考上大学是脱贫致富的唯一出路”的贴在小城的中学教学楼上,这条“出路”,仿佛全社会为你设的赌局,你用快乐、自由、幻想与纯真投注,哪怕收获的是北大学生贬值的卖猪肉的残酷结局。­ 这是中国大学的黑色幽默——这个人生必经的圈套越是“毁人不倦”,越显成就珍贵;这个圈套越是明显,拥戴者越多;这个圈套越是被你认清危害,你越是不得不进入。皆因这个圈套的布局者、参与者和受害者,老实说是人人有份。 大学已经功利化,因为你我的欲望都走向了最大化。­ 大学为什么不能改变命运?­ “都说知识能改变命运,我学了这么多知识,也不见得命运有何改变?”2009年上海海事大学法学系研究生杨元元自杀前如是说。“耶鲁改变了我一生”,2010年,耶鲁毕业的中国人张磊公开告白如是说。他要给耶鲁捐款888.8888万美元,据说是给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款最多的人。­ 两者皆拿一生的命运说事。杨元元的话让公众质问教育,张磊被质问为什么不给中国的母校捐款。好在,仍有天涯网友为他解围:“捐到耶鲁不一定能体现价值,但是捐到国内一定不能体现价值。”­ 2009年,重庆上万农村高三应届考生拒绝了高考,湖北省2.6万毕业生放弃了高考。2010年中国高考报名总人数比2009年减少了63万人。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抬头——《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了一个小故事,表弟是一位装修工平均每月可以拿到2500元左右。表哥大学毕业快一年了,还没有找到工作。农民工表弟因而深有感触地说:‘我真谢谢我自己,没有考上大学。’”­ 大学为什么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也许,全因我们与大学的关系早已改变。古时,彼此是家庭关系,“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1919年以后,蔡元培要把京师大学堂变成现代大学时,学校自治,学生自由,彼此是朋友关系;1952年以后,中国大学学习斯大林模式,大学其实是高等专科学校,都是为社会服务的螺丝钉,彼此是同事关系;1977年,关闭11年的高考闸门再次开启,大学得到了一批最有理想主义的追求者,彼此是恋爱关系;到了2010年,大学招生推动GDP、大学城建立拉动房地产,彼此早就成了交易关系。­ 当我们与大学失去了亲近如父子、知心如朋友的精神伦理,大学就只剩满足短期需要的供需关系——江苏省10年换了5个高考,50万考生的命运也跟随着朝令夕改;《2010年就业蓝皮书》显示,数年前的热门专业转眼变成了“失业热门”,法学、计算机、英语、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专业是2007至2009连续三年失业最多的专业。­ 也许,全因中国“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阶层”严重缺货。北大和清华都未进亚洲大学排行榜前十,斯坦福大学校长有一个说法,中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最快还需20年。这是客气的说法,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施密德特曾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批判中国的大学:“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而在他看来,大学本应该是“孕育自由思想并能最终自由表达思想的、最糟糕同时又最理想的场所”。­ 当大学失去了理想主义和独立精神,也就失去了培养精英的生产力——北京不少于10万大学生患有抑郁症,毕业后又沦为唐家岭的蚁族;《中国青年报》一项上万人参与的调查显示,34%的人后悔读大学,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有用的东西。 ­ 也许,全因大学生都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在生命中最好的18年时光,他们为了考大学,只学会了考试;考上大学后,他们为了找到工作,只学会了考证——父母、中小学与大学联手制造了一个工具输送带,最后这个“工具”会发现,他用18年学习的,全是以后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当大学让人才教育变得数据化,也就失去了改变命运的神秘力量——能力可以学分化,人格也可以证书化,道德也可以数据化;上海交大曾给毕业生颁发3张证书,包括学业成绩单、能力证书,外加“人格证书”;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推出道德银行储蓄卡,分金卡、白金卡、钻石卡,做好事开证明就可以加积分——大学行政化的最大坏处,是官僚风气让学者变成了唯唯诺诺的花瓶;大学产业化的最大坏处,是以为才华和人格可以数字化。­ 我们都是大学的灾民­ 中国的中学生总是睡不着——一份中日韩美高中生的比较研究报告告诉我们,中国高中生的压力居四国之首,超过七成的中国中学生情绪低落、烦躁,近半这个高中生“睡不着”。 中国的大学生还没有睡醒——大学生模仿的小沈阳创作的大学版《不差钱》写道:“眼睛一闭一睁,一堂课过去了;眼睛一闭一睁,一上午就过去了。人生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人醒了,但没下课。最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上课了,但睡不着。”­ 这就是人生,对那些三四年后即沦为卡奴、房奴、婚奴、孩奴的中国年轻人来说,大学不过是延时进入残酷社会的避难所,也是人生苦旅中最后的一个乐园——近有李咏不小心口吐真言:“大学期间没有谈过恋爱,没有失过身,就白上了”;远有中国大学周边由邋遢饭馆、通宵网吧、廉价招待所、无证小诊所形成的堕落街。无数大好青年从室友手中接过第一根烟开始,本该厚德博学的大学时光,就沦为一部青春堕落史。­ 可惜好日子在大学毕业时就到了头。有指,2010年,至少有1000万应届毕业生将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境况。这个结局,让中国的父母被看作教育产业链上最盲目的投资者,中国的大学生被视为教育产业链上最大路货的低端产品。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中心副主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如是说:“大学生是整个食物链最后的环节,没有选择空间。” 鉴于现实残酷,富士康女主管曾出自传小说《毕业出狼窝,工作入虎穴》对毕业生传授残酷世界的生存之道。不过,富士康的“生存”之道实在让人怀疑,特别是在富士康出现员工自杀的“n连跳”之后——有网友写了《富士康员工自杀和大学生自杀缘出一辙》的博客,发问:“大学生跳楼自杀富士康的员工也跳楼自杀,为什么不同的学历、背景和社会经历,都会选择同样的方式对人生进行了断呢?”­ 韩寒的博客《青春》算是一个解答:“心理辅导是没有用的,当我看见我们的女人搂着有钱人,有钱人搂着官员,官员搂着老板,老板搂着林志玲,你怎么给我心理辅导?一打听,同学混得都更惨,有混的好的男同学,那是靠家里,有混的好的女同学,那是嫁得好......方圆几百公里内,连个现实的励志故事都没有,这就是很多中国年轻人的生活。”­ 施密德特在耶鲁大学学报是这样嘲笑中国大学的:“他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并竟然引以为骄傲,这是人类文明史最大的笑话。”这不仅是施密德特眼中唯利是图的中国大学的问题,事实上,中国人早已将“经济上的成功”视为“成功”的全部。一拜金女会告诉男人,《非诚勿扰》就是“非钱勿扰”;市长会告诉市民,增加GDP一定可以提高你的幸福感。­ 在这个欲望贲张的时代,大学时刻面对两难的选择——是随波逐流,还是保持独立?这是一个寓言:16年前,北京大学曾有一堵围墙,一边是假证件和盗版光盘的聚集地,一边是诗人、学者与未名湖,当年围墙在争议声中被轰然推倒,在原来的墙基上建起了商业街;而16年后,进入美国耶鲁大学学院的人仍必须持有白色的门卡,因为学院大铁门总是紧闭,没有门卡,绝对进不了大学。­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曾说过,大学物理的围墙可以拆掉,“精神围墙”绝对不能拆。因为没有了“精神围墙”大学就不能满足人们对她高尚性和纯洁性的期盼,就丧失了大学存在的价值。问题是,中国大学的“精神围墙”也正在倒塌。大学在电视宣传片中吹嘘的是它的建筑物,而不是它的人文精神;学生选择大学,选择的不是一个大学的教统,而是就业率的高低。­ 中国人有两个出身,一是家庭,一是大学。中国人对大学的执念,源于个人对身份的焦虑。当整个社会都认为读大学是成才标准,大学却不能提供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大学的失败;当孩子要提早告别童年的快乐,父母要牺牲全部积蓄,兄弟要放弃接受教育机会,才能让大学生读上一个找不着未来的大学,则是社会的变态——我们对大学失望,是因为期望过高,我们对它期望过高,只是因为成本昂贵。­ 大学要培养的应该是“健全”的精英,他需有自由独立的思想、天马行空的创意、逆流而上的意志、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但今时今日,大学是官场、商场、名利场、欢场、广场,是盲目扩张的流水线、靠人头计算的坏公司,是潜规则当道的小社会、官腔流行的小政府、占地面积巨大的小城市,却唯独不是理想主义者心中的“大学”。­ 从小处说,大学应该是让一个人成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从而改变个人命运;从大处说,大学应促进社会阶层间垂直流动、缓解社会阶层的板结,从而改变国家命运——这正是中国的大学的最失职之处:大学本应该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有力臂膀,但从什么时候起,虚胖多病的大学隐隐成为了社会的负担?
/
本文档为【大二是一种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