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保罗.克里

2010-12-20 6页 doc 243KB 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9701

暂无简介

举报
保罗.克里摘要:保罗•克利是20世纪富有想象力与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之一,其绘画语言常常以抽象的点、线、面为主体,并运用简洁凝练的线条与对比强烈的色彩使得画面具有音乐特质般的律动美感;从他的作品上反映出了“流动的乐曲节奏”、“生动的音乐图像”、“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神秘的生命幻想”;他是一位在色彩与旋律中游走的幻想者,一位能够把内心世界用抽象形式表达得淋漓尽致的大师。 关键词:保罗•克利;线条;色彩;音乐;表现主义 1. 背景 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绘画艺术在长期的累积发展中衍生了新的要求,随着印象派与立体主义的出现,艺术家们开始寻求新的形...
保罗.克里
摘要:保罗•克利是20世纪富有想象力与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之一,其绘画语言常常以抽象的点、线、面为主体,并运用简洁凝练的线条与对比强烈的色彩使得画面具有音乐特质般的律动美感;从他的作品上反映出了“流动的乐曲节奏”、“生动的音乐图像”、“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神秘的生命幻想”;他是一位在色彩与旋律中游走的幻想者,一位能够把内心世界用抽象形式达得淋漓尽致的大师。 关键词:保罗•克利;线条;色彩;音乐;表现主义 1. 背景 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绘画艺术在长期的累积发展中衍生了新的要求,随着印象派与立体主义的出现,艺术家们开始寻求新的形式与方法来改革和丰富西方绘画。而绘画与音乐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西方艺术家与评论家关注的课题,音乐是以声音为媒介来表达艺术家的内在感受和精神过程的艺术,而绘画则是在平面上,绘制出直观可见且具有一定形体、质感和空间感的艺术形象;两者有表象上的不同又有本质上的相同,如何将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是近现代许多艺术家尝试的目标,保罗•克利作为一个画家、音乐家、评论家在其辉煌的艺术生涯中对音乐和绘画的融合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保罗•克利是在色彩与旋律中游走的幻想者,他是开创一种新的现代艺术的杰出代表。 2. 保罗克利简介   图1 保罗•克利 保罗•克利(Paul Klee,1879~1940)是德国著名表现主义绘画大师,出生于瑞士。受从事音乐工作双亲的熏陶,克利很小就显露了其过人的艺术才华。1898年(19岁)克利来到德国的慕尼黑学习绘画,师从著名画家弗兰茨•冯•施托克。1901年(22岁)他前往意大利学习绘画,七个月后回到了伯尔尼专心于美术创作,这一时期克利创作了一系列具有讽刺意味的版画作品。1905年(26岁)克利接受了印象派的创作理念,1911年(32岁)克利认识了奥古斯特•马凯和瓦希里•康定斯基,并与弗兰茨•马尔克等人共同结成了小团体“青骑士”,期间抽象绘画先驱者康定斯基给克利的艺术带来了较大的影响。1912年(33岁)克利参加了在慕尼黑举办的第二届“青骑士画展”,接受了立体主义的绘画理论,同年结识罗伯特•德劳内,德劳内“如诗如乐的”绘画引导他走上了对音乐与绘画如何完美结合的探寻之路。1914年(35岁)突尼斯之旅让克利从色彩抑制之中解放出来,北非的强烈阳光和绚丽色彩给克利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他进行了一系列生动的水彩画风景写生,在这些作品中犹如儿童画中所表现的形体一样,风景对象被其简单化,这一经历成了克利绘画创作的转折点。 1920年(41岁)克利在慕尼黑举办了大规模的个人画展,并撰写了题为《创作信条的自白》一文,阐述了自己的艺术理论。同年末,德国包豪斯学院邀请克利任教,在包豪斯的教学活动中,克利对艺术的目的和手段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并于1925年(46岁)出版了总结其教学和创作经验的著作《教学笔记》,时至今日,该仍成为美术及艺术设计教育家们权威性的参考书籍。到了20世纪30年代,纳粹主义充斥了全德国,为免遭其迫害,克利被迫辗转流亡于意大利、法国等地。1933年底(54岁)克利来到了政治上保持中立的瑞士,开始专心于绘画创作,这个时期克利的绘画表现更加大胆,大量地使用简洁的线条和抽象的符号表现其艺术观念。1940年(60岁)克利因心脏病突发而逝世。 3. 保罗•克利作品探析 克利曾经这样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他说:“艺术并不描绘可见的东西,而是把不可见的东西创造出来。以前人们描绘事物,描绘那些在地球上可以看到的事物,它们是人们乐意看的或曾经乐意看到的。这种事物与整个世界相比只是些孤立的例子,而真实隐藏在大多数事物之中,应该努力从偶然现象中求得本质。”[1]这段话表达出克利注重表现形式与内在本质的统一,他始终坚持以自己的方式独立地观察自然、表现自我。所以,克利不一味地对外部世界进行模仿,即使是描绘外部世界,也是在他自由创造的独特表现形式中得以转化,以另一种面目出现在他的画里。同时,克利对绘画中的基本元素:点、线、面也做了深入而有趣的探索。点在时间上的运动形成线,而线在时间上的运动形成面,面的运动则构成空间中的体积,他一直试图利用点、线、面来建立起时空关系,研究如何在一个平面中通过颜色的对比搭配来营造空间的动态感。他善于把对立矛盾的事物统一起来,创作出一幅幅有诗情乐章的和谐画面。在克利创作的成熟期,他运用简洁凝练的线条与对比强烈的色彩,以回归童心的纯粹与质朴,将内心世界中蕴藏的精神能量以直觉的形式解放出来,表达出人的自在感悟与真实的情感世界。[2] 克利绘画的一贯主题是许多文学、歌剧作品与现实生活的综合题材,其中还大量充斥着许多宗教符号,绘画语言以抽象的点、线、面为主体,用灵动的线条和明亮的色彩突显出音乐的流动感,这是克利绘画主要的艺术特征。 3.1 流动的乐曲节奏 在克利的绘画生涯中,他始终在思考着图像节奏的概念。下图是克利在1930年(51岁)创作的节奏系列中的两张代表作品。图2《节奏的》中运用简单的黑白灰三色搭配不规则的矩形几何图案,富有节奏感的水平及垂直色带的安排让观者无论选定哪一种颜色,视线怎样跟着它走,其结果都是清晰明朗的节奏韵律之感,黑白两色的强烈对比会让我们想起了钢琴的琴键。而从图3名为《更严谨更自由的节奏》中我们能看到克利独具匠心的安排,用黑色和灰白色,蓝色和棕色两组对比强烈的色彩,形象地表达了“严谨”和“自由”这两个有点矛盾的主题概念,而画面颜色的搭配似乎让我们感受到了音乐中最基本的两拍节奏,强-弱-强-弱的走向,实现了色彩与旋律合二为一的画面效果。              图2 《节奏的》                      图3 《更严谨更自由的节奏》 3.2 生动的音乐图像 克利热爱音乐与歌剧,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感受到凝固的音乐美感。克利将音乐的许多元素转化成具象的符号,用这些符号在有限的画面上为我们展示出画家无限的、充满热情的心灵世界。 在克利的绘画语言中,拉长变形的五线谱音符一直是一个其主要的表现符号,从图4《红色背心》中我们可以看到,克利运用简洁的、变形的五线谱符号,通过夸张的漫画表现手段把一位绅士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画面上。鲜活的黄色调运用,给人以生动童趣的感受,令观者不由得产生发自内心的微笑,带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享受,展现了克利自由纯真的内心世界。          图4 《红色背心》                         图5 《凝视》 图5《凝视》中抽象化的眼睛透过特殊的造型表情灵动起来,克利的特别之处在于将其音乐意向透过形体浮现出来,虽然看似只是人类的五官,却能将象征音乐的符号巧妙地组织并融入画面中,其极具张力的形式表达,能让观者随着画家的线条去展开无穷的想象,我们好像是在聆听作者的讲述,像是在观赏一部“看”得到的音乐作品。 3.3 丰富的内心世界 色彩在克利的笔下就如同琴键在音乐家的手指下一般灵敏,克利一直致力于将光影和色彩相结合,在其笔下,色彩反映的是其心灵的感受。他特别强调明暗对比,把明暗转到色彩领域,使每一种调子和色彩相呼应,不是用黑白来表示明暗,而是代之以色彩关系。也就是说克利拒绝用光线自身的方式来呈现光影,而是把光当作色彩的活动,这样在克利的画面上光感和色感融会在一起,使人们深切感受到什么是纯粹的色彩。                  图6 《柠檬收割》                       图7 《通往帕纳斯山》              图6《柠檬收割》是一副活力四射的作品,克利运用简单灵动的随性线条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了收获的喜悦,用绚丽的色彩表达了夏天的热情。图中底色上的大块绿色及黄色的运用让观者好像看到待收获的柠檬园,简练的线条勾画出农夫采摘时的喜悦,画面左下方出现的音乐延长记号更是形象地表达了时间的直线性。整幅画面寓意深远,仿佛在告诉人们,一寸光阴一寸金,一定要把握好不可逆转的时间。 图7《通往帕纳斯山》是克利的巅峰之作,亦是表达画家渴望抵达艺术峰巅的心愿,这幅画的题材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取材于神话传说,帕纳斯山是掌管艺术与音乐之神阿波罗与缪斯居住的圣山,该作品名称很明确地表达了画家想进入艺术的圣殿;第二层意思是:克利使用了18世纪音乐理论家福克斯所著的《帕纳斯山进阶之门》论文中有关复音音乐的原理,此篇论文被克利喻为18世纪音乐理论的地标。《通往帕纳斯山》是克利绘画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它运用了点彩派的技法,色块分解打散后重新被排列组合。底色是由绿色、蓝色和紫色点彩成的大色块,色调轻松柔和,加上密集的小色块能够增强色彩的光感。其色彩表现的正是克利内心的感受,是克利对人生的思考与顿悟。整个画面的色彩不仅有底层和顶层的丰富对比,而且从左下到右上逐渐地升级,以这种对比和渐变,保罗•克利创造出了闪烁不定的光感和扑朔迷离的视幻效果,十分贴切地显现了人在追求事业上最高峰时候的那种微微迷茫却又充满着活力与美好展望的心情,也表达了保罗•克利的人生观:攀登顶峰需要慢慢地积累,并不断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 3.4 神秘的生命幻想 克利的早期作品总是在展示着他内心幻想世界的面貌,在克利晚期作品中更致力于表达他对死亡与现实世界的思考。克利始终不懈地在画中努力寻找生命的起源,并用抽象的线条和色块来表达这一哲学命题,到了克利晚期的作品更多地体现了画家对生与死的思考,宗教的标志符号频繁地出现在画面上。此时,克利的线条变得更有绘画性,更为粗重。开始用粗黑的、开放的笔触取代草图式的钢笔线,画面更为抽象和神秘化。              图8 《甘苦之岛》                                  图9 《死亡与火焰》 图8《甘苦之岛》是克利晚期的重要作品。甘与苦本身是对立的,克利在画面上用轻快的亮色调做底色,即浅绿、浅蓝、淡红为主色调使整幅画面显得轻松柔软,又用纯黑的线条来分隔画面,正中间苍白的人脸与底色产生强烈对比,显示了克利内心对现实世界的美好留恋与生命终将终结的无奈对立心态,我们从作品的命名与都可以看到当时克利内心世界的重重矛盾。 图9《死亡与火焰》是克利最后的作品之一,色彩凝重,充满着生命即将完结的沉重感。画的中央是一个白色扭曲的死神头像,他用手打开通向死亡世界的圆形之门,左上用一片红色代表地狱火焰,右侧一个以类似五线谱音符构成的人正安然地迈步走向死亡之门,以音乐中的休止符寓意生命的休止,走过死亡之后会在火焰中获得涅槃重生,这是克利对死亡的深刻洞察,揭示了生与死的辩证关系。 4. 结语 克利的绘画特点具有音乐灵动的韵律感与强烈的节奏感,他将音乐与绘画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构筑了其独特的、生动的音乐图像。他的作品看似天真质朴,实际上所包含的内涵意义是复杂而深刻的,克利并不简单地描绘外部世界,他一直致力于将外部客观世界与自己的内心幻想世界相结合,进而表现出其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克利善于运用不同的手法、特殊的符号与大胆的用色,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对生命及生死的深刻认知。 保罗•克利是一位在色彩与旋律中游走的幻想者,一位能够把内心世界用抽象形式表达得淋漓尽致的大师。他的艺术风格简朴自然,巧稚而不事雕琢。特别是他对音乐的领悟能力促使他把对音乐的感受化作了他画笔下的不朽之作,使我们真切感受到音乐与绘画原来是这样的接近,二者之间的艺术通感被画家轻而易举的造就和点破了。克利用其敏锐的直觉与丰富的内心体验,将表现主义艺术推向了顶峰。 参考文献 [1] [瑞士]保罗•克利:《艺术•自然•自我:克利日记选》,雨云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42页。 [2] 张志宏:《线与色彩的诗情——保罗•克利的艺术境界》,《美术向导》,2007年第3期,第52页 作者简介 1.孙倩怡(1983~),女,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综合材料绘画专业,现为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省包装设计艺术与技术研究基地成员,主修视觉传达设计及理论方向。 2.吴卫(1967~),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博士,曾于1988~1990年留学日本千叶大学デザイン学科。现任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处处长、湖南省包装设计艺术与技术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委员、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湖南省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现主要从事传统艺术符号和高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通讯地址:湖南省株洲市文化路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处,412008。
/
本文档为【保罗.克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