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李清照作品欣赏

2010-12-22 50页 ppt 2MB 91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4680

暂无简介

举报
李清照作品欣赏李清照作品欣赏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唐佳文主讲李清照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后),号易安居士,山东章丘县明水镇人。早有诗名,为晁补之赏识。十八岁嫁宰相赵挺之幼子赵明诚。婚后夫妇唱和,共同从事书画金石的收藏、研究。南渡不久,赵明诚病死,她亲历变乱,颠沛流离,晚年尤寂寞。李清照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官居礼部员外郎,是位著名学者;母亲王氏是状元的孙女,也工于文章。由于家庭的熏陶,清照年少时就有了诗名。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是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对金石图书颇有研究,学识渊博。这一对情侣真可谓品学匹配,志同道合。填词吟...
李清照作品欣赏
李清照作品欣赏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唐佳文主讲李清照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后),号易安居士,山东章丘县明水镇人。早有诗名,为晁补之赏识。十八岁嫁宰相赵挺之幼子赵明诚。婚后夫妇唱和,共同从事书画金石的收藏、研究。南渡不久,赵明诚病死,她亲历变乱,颠沛流离,晚年尤寂寞。李清照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官居礼部员外郎,是位著名学者;母亲王氏是状元的孙女,也工于文章。由于家庭的熏陶,清照年少时就有了诗名。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是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对金石图书颇有研究,学识渊博。这一对情侣真可谓品学匹配,志同道合。填词吟诗结婚以后,夫妇二人填词吟诗,时相唱和,赏玩书画,研究金石,生活充满诗情画意,十分美满。他们为“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明诚竟辞官不做,夫妇“屏居乡里”十多年。清照常常雪天“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明诚常为搜集金石名画四处奔走。每得佳句或真迹,常摆宴祝贺,举杯畅饮。在他们的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景:二人饭后来到书房,沏上茶,清照指着一大堆书对明诚说:“我说出一典故,看谁先猜出在哪本书、哪卷、哪页、哪行上,猜对了,先喝茶。”二人常一边猜一边嬉戏,笑得前仰后合,茶倾满身,结果谁也喝不成。赵明诚幼时,其父将为择妇。明诚昼寝,梦诵一书,觉来惟忆三句云:“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以告其父。其父为解曰:“汝待得能文词妇也。‘言与司合’是‘词’,‘安上已脱’是‘女’,‘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非谓汝为词女之夫乎?”后李翁以女女之,即易安也,果有文章。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李清照月夜行吟图词曰:“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元]伊世珍《嫏嬛记》卷中引《外传》)她一生跨了南北宋两个时代,属南渡词人,为宋朝一大家,力主词“别是一家”说。她亦工诗能文。以南渡为界,前期词作长于以优美的韵调表现相思离别等传统题材;后期词写破国亡家后的凄凉身世遭遇,沉郁悲凉。她工于造语,长于白描,创意出奇,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宋]周煇《清波杂志》)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     明诚诘之,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政易安作也。([元]伊世珍《嫏嬛记》卷中引《外传》)她论词强调协律、典雅、情致,反对以作诗之法作词,严分词与诗的区别,重视词自身的艺术特点,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见《词论》)。其词现存七十多首。前期作品多写闺情相思,表现对爱情的向往和对自然景物的喜爱,热情明快。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题解】见《漱玉词》。题为“记梦”。约作于徽宗大观二年(1108)赵明诚被罢官后偕清照避居青州(今山东益都)故乡时所作。起首两句状夜空景色,意境壮阔优美。此词吸取《离骚》“上下求索”和李白“梦游天姥”的浪漫主义精神,凭借丰富想象,体现作者的不凡理想和豪迈气概,是《漱玉词》中独具豪放风格之杰作。清黄蓼园评:“此似不甚经意之作,却浑成大雅,无一豪钗粉气,自是北宋风格。”(《李清照集》引《蓼园词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词意【题解】这是一篇追述往事之作,写的是少女时代的一次郊游。调子活泼轻快,语言明净,画面优美,是首绝妙的好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沈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词书和画曹德兆【题解】见《漱玉词》。李清照在北宋灭亡之前,颇多饮酒、惜花之词,风格清俊、旷逸,反映其早年悠闲风雅之生活情调,此即其一。此词蕴藉了对春光一瞬,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体现女词人的高雅情趣。一篇小令,才共六句,展现了生活中的一段翦影;有对白,还交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真是一篇奇作!「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里的「疏」字,是疏狂之意,而不是一般的稀疏的意思。在这时节,花开得正好,偏偏风雨...每当夫妇离别之时,李清照总是写下一往情深的诗句相赠。婚后二年,赵明诚第一次奉旨出仕时,李清照在锦帕上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一剪梅》:“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词意画【题解】见《花庵词选》题为“别愁”。此词当作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已(1101)。相传李清照结褵不久,其夫赵明诚即负笈远游,清照殊不忍别,觅锦帕书此词以送之。(伊世珍《嫏嬛记》)此词抒写伉俪深情,倾吐相思之苦,感情真挚深笃,态度坦率大方,后之论词者,无不为之折服。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题解】这是李清照一首吟叹离愁别绪的名作。应属于词人早期作品。语言委婉含蓄,曲尽其妙。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前两句与下文的“任”遥应,只是“慵”的表现。第三句点出“慵”;1至5句皆写“慵”:香消烟冷,无心再焚,一慵也;锦被乱陈,无心折叠,二慵也;髻鬟蓬松,无心梳理,三慵也;宝奁尘满,无心拂拭,四慵也;日上帘钩,无心欣赏,五慵也。慵而一“任”,则其慵态已致其极也。易安写“慵”,意在写愁。  “慵”字是词眼,从易安的慵态中能感到她内心深处的愁情。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徐干《室思》:“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上句,易安恐暗袭之。唐杜甫《落日》:“落日在帘钩,溪边春事幽。”下句,易安恐反用之,而翻出新境。这两句仍写“慵”。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欲说还休”表达的是吞吐往复的复杂心情、情绪。后人常用之,“欲说还休”几成一种模式。  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愁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天。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柳永[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晏子春秋·谏上》:“景公饮酒酲,三日而后发。晏子曰:‘君病酒乎?’”《史记》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第十七》:“公子(引者按:此“公子”特指信陵君)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朱淑真《得家嫂书》:“非干病酒与悲秋。”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中有“渭城”、“阳关”的字样,谱乐后常简称《渭城》或《渭城曲》、《阳关》或《阳关曲》。  《阳关》是唐宋时流传最广、传唱最久的送别曲,故人们常借《阳关》代指送别曲。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易安“千万遍阳关”中的“遍”就是“叠”的意思,“千万遍阳关”也可能化自义山诗句。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武陵人”有两个来源。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典出这里的“武陵人”每每喻指隐居者,喻指居仙境者、居乐土者。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汉明帝永平中,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采药,道迷入山……。溪边有两女子,姿容绝妙,虽留半年,怀土求归,既已至家……。”本来“武陵”与“天台山”,一在湖南,一在浙江,两不相涉。或者由于陶《记》与桃花有关,而桃花在中国文化中常常隐含性的意味,唐宋诗词中常把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遇仙女的故事与“武陵人”的故事嫁接或杂糅在一起,这样“武陵人”自然就增添了一份性的色彩,从而成为外遇者的代名词。  陈祖美《李清照评传》:“李清照的‘念武陵人远’的寓意,说白了就是担心赵明诚有‘天台’、崔护之遇,也就是类似于今天所说的外遇或‘桃花运’。”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秦楼”盖有三义:(1)指仙人居处。杜牧《梅诗》:“若在秦楼畔,堪为弄玉媒。”(2)指有一定身份的女子宅第。《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3)指妓院或青楼。柳永词中用例甚夥——[笛家弄](花发西园):“未省、宴处能忘管弦,醉里不寻花柳。岂知秦楼,玉箫声断,前事难重偶。”[满朝欢](花隔铜壶):“因念秦楼彩凤,楚观朝云,往昔曾迷歌笑。”[西平乐](尽日凭高目):“秦楼凤吹,楚观云约,空怅望、在何处。”[法曲献仙音](追想秦楼心事):“追想秦楼心事,当年便约,于比飞翼。”[长寿乐](尤红殢翠):“知几度、秘约秦楼尽醉。”(三)名家评说  写出一种临别心神,而新瘦新愁,真如秦女楼头,声声有和鸣之奏。([明]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卷二)  宛转见离情别意,思致巧成。([明]李廷机《草堂诗余平林》卷三)  词虽小道,第一要辨雅俗。结构天成,而中有艳语、隽语、奇语、豪语、苦语、痴语、没要紧语,如巧匠运斤,毫无痕迹,方为妙手。古词中如……“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痴语也。([清]王又华《古今词论》节录张祖望《掞天词·序》语)(三)名家评说  上片不说离愁,却说生怕离愁,不说因离愁而消瘦,却说不关病酒和悲秋;下片不说云遮视线,却说烟锁秦楼,不说想寄情流水,却说流水应念我:都是深一层写法。(夏承焘盛静霞《唐宋词选》)  此首述别情,哀伤殊甚。起三句,言朝起之懒。“任宝奁”句,言朝起之迟。“生怕”二句,点明离别之苦,疏通上文;“欲说还休”,含凄无限。“新来瘦”三句,申言别苦,较病酒悲秋为尤苦。换头,叹人去难留。“念武陵”四句,叹人去楼空,言水念人,情意极厚。末句,补足上文,余韵更隽永。(唐圭璋《唐宋词简释》)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词意画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词意画醉花阴【题解】见《漱玉词》。题为“重阳”。《花庵词选》作“九日”。宣和二年(1120)赵明诚出守莱州(今山东掖县),次年重阳,李清照由青州(今山东益都)书寄此词。此词在描写重阳节天气、时令、气候、景物之中融和作者凄凉寂寞心情。“莫道”三句一气呵成,点明主题,暗示相思之苦,忧愁之深,为千古名句。永遇乐【题解】李清照晚年住临安(浙江杭州),当时南宋已较安定,元宵节日,临安呈现一派热闹繁荣景象,作者在饱经忧患之余,抚今思昔,作此词以抒发故国之思,流离之感。看似乎淡,却包含多少人生感慨。此词所表现的故国之思,身世之痛,引起过不少爱国者的共鸣。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二)串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唐李德裕《重忆山居》六首之二《泰山石》:“沧海似熔金。”唐杜牧《金陵》:“日落水浮金。”宋廖世美[好事近·夕景](落日水熔金):“落日水熔金,天淡暮烟凝碧。”  《庄子·列御寇》:“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玑珠。”     《汉书·律历志上》:“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     《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刑昺疏:“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璧。”“合璧”或“连璧”即两个半圆形的“璧”合在一起,常用以比喻美好或完美的人或事物凑集在一起。  《晋书·夏侯湛传》:“湛幼有盛才,文章宏富,善构新词,而美容观,与潘岳友善,每行止同舆接茵,京都谓之‘连璧’。”夏侯湛与潘岳皆才貌出众,故谓之“连璧”。  “暮云璧合”——天暮时分各种形态、各种颜色的云彩之合犹如璧之合也。人在何处?讨论:“人”指谁?  或以为承上文,谓美景依旧,“人”是词人自指;或以为“人”是指词人的亡夫赵明诚,意谓与其有泉路之隔。  沈祖棻《宋词赏析》:“……‘何处’则指临安。分明身在临安,却反而明知故问‘人在何处’,就更加反映出她流落他乡、孤独寂寞的境遇和心情来,而下文接写懒于出游,就使人读之怡然理顺了。”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梅花落》指汉乐府横吹曲之一,用笛子吹奏,其曲调流传后世,自南朝鲍照、吴均、徐陵以至唐代卢照邻、沈佺期、刘方平等都有《梅花落》歌词,内容皆与梅花有关。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春意知几许”句的两种解释:  (1)赞叹  沈祖棻《宋词赏析》:“……接以‘春意知几许’,则是对春之早、景之妍的赞叹之词。”  (2)感叹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几许’,多少,意重在少,言春意尚浅。”  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接下去的‘春意知几许’,是春意盎然的反面。”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风住尘香花已尽):“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唐王维《同比部杨员外十五夜游有怀静者季》:“香车宝马共喧阗,个里多情侠少年。”  唐韦庄《长安道》:“宝马横来下建章,香车却转避驰道。”  宋柳永[归去来](初过元宵三五):“持杯谢,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偏”并不表示出乎意料,而表示程度的最高级。  五代李珣[浣溪沙](入夏偏宜淡薄妆):“入夏偏宜淡薄妆,越罗衣褪郁金黄。”  宋欧阳修[浪淘沙](五岭麦秋残):“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  从李清照的生年即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至李清照载书十五车南下即宋钦宗靖康二年(1126),只有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闰正月。从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后,李清照与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1116年)李清照不在汴京而在青州,自然不会在汴京遇到闰正月。可见是zhòng三五,而非chóng三五。  《礼记·礼运第九》:“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五行之动,迭相竭也。”  “三五”指望日,即农历每月十五。在宋词中,“三五”还可以特指农历正月十五或正月十三、十四、十五三天。  柳永[倾杯乐](禁漏花深):“元宵三五,银蟾光满。”  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宋吴自牧《梦梁录·元宵》:“宫巷口,苏家巷二十四家傀儡,衣装艳丽,细旦带花朵肩,珠翠冠儿,腰肢纤袅,宛若妇人。”  宋周密《武林旧事·元夕》:“元夕节物,妇女皆带珠翠、闹娥、玉梅、雪柳……”  宋周密《武林旧事·都人避暑》:“而茉莉为最盛,初出之时,其价甚穹,妇人蔟带,多至七插……”宋柳永[木兰花](心娘自小能歌舞):“心娘自小能歌舞。举意动容皆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太平广记》引唐李朝威《柳毅传》:“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所不忍睹。”  宋周邦彦[减字木兰花](风鬟雾鬓):“风鬟雾鬓,便觉蓬莱三岛近。”  宋苏轼《题毛女真》:“雾鬓风鬟木叶衣,山川良是昔人非。”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结。鬓,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风鬟雨鬓”、“风鬟雾鬓”或“雾鬓风鬟”,均喻鬓鬟乱而不整;“风鬟霜鬓”则指鬟乱鬓白。易安此句以形写神,以鬟乱鬓白写其衰老颓唐。见,动词词尾。怕见,齐鲁方言,怕得,懒得,不乐意。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向,在;面对。帘儿底下,帘里。  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以往对此句的解读,多谓词人因其亲人亡故,自己再无欢乐可言而只能‘听人笑语’。其实这里当有更深的寓意和暗示:此时发出欢声笑语的主要是权臣佞人及其随之飞升的家人亲属。爱国将相倍受猜忌、主战派不得君心,老臣殊勋多于清寒中度日,退避隐居,甚至被编贬遇害。所以,‘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其所概括的不仅是李清照一人因丧偶而产生的孤苦心情,其所隐含的当是投降派得势、爱国有罪,忠荩之士噤若寒蝉,奸佞之辈无法无天的极度黑暗的政治现状。”(三)名家评说  上片写首都临安之元宵现实,景色好,天气好,倾城赏灯,盛极一时,而己则暗伤亡国,无心往观。下片回忆当年汴都之元宵盛况,妇女多浓妆艳饰,出门观灯,转眼金兵侵入,风流云散,万户流离失所,惨不可言。而己亦首如飞蓬,无心梳洗,再逢元宵佳节,更不思夜出赏灯,正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最后,从听人笑语,反映一己之狐独悲哀,默默无言,吞声饮泣,实甚于放声痛哭。(唐圭璋《词学论丛》)(四)翻译夕阳衬着的暮云特别艳丽,那人去的还来归。还有柳啊,梅啊,春天也不早,元宵快到,现在虽然晴和,到时候的风雨恐怕免不了,酒朋诗友啊,不要劳驾吧!想起在中州时的快活日子,重阳啦,端五啦,说不尽的热闹,如今这个年头,打扮已经懒了,更说不到去逛,只管听着人家顽吧。(徐志摩《白话词十二首》之八,《新文学史料》1985年第4期)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题解】这首词作于宣和二年。是李清照赴莱州途经昌乐县时寄语姊妹之作。这在她众多的惜别词中是笔致较为坦率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题解】建炎三年(1129)七月,明诚在行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感疾,病亟。清照自池阳奔建康。八月十八日,明诚卒。清照葬明诚毕,大病。金兵南下之势日迫。清照独留建康,抚今追昔,不胜身世之感,因作此词。此词反映作者丈夫死后的悲伤愁苦心情。李清照小像《声声慢》.《声声慢》亦作《胜胜慢》、《人在楼上》。此调有平韵、仄韵两种。毛先舒《填词名解》云:“词以慢名者,慢曲也。拖音袅娜。不欲辄尽。”李清照此词,写于南渡之后,为其晚年所作的名篇之一,一题作《秋清》。全词通过残秋景色的衬托,抒发了家破夫亡、自己饱经忧患和漂泊流离生活的愁苦惨痛。内容剖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写寒风袭人之时,自己却孤寂无依。“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写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内容剖析天气是"乍暖还寒",忽暖忽寒,情绪是"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分外凄冷孤寂。在这种特定环境之下,诗人李清照只好求之于酒,希望酒能助她驱寒消愁,然而事与愿违,"三杯两盏淡酒",却敌不过寒意袭人的晚风,更无法消愁。如今见到了北来的雁,诗人怎能不忆起与丈夫相互唱和、互寄书信的幸福岁月,怎能不为失去丈夫而悲伤。内容剖析“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紧承上片的悼亡,哀叹如今无人与我共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刻画自己愁苦悲痛的心境。内容剖析看天空,是雁阵南去,诗人想起自己的处境,丈夫赵明诚已到了另一个世界,自己是多么孤寂。这里名为写雁,实为写情,以雁为中介来寄托对亡夫的哀思和怀念。看大地,菊花凋零,遍地堆积。就花来说,因为凋零殆尽,已无花可采摘可欣赏。联系自己与菊花相似的处境,诗人不能不愁。因为失去了丈夫,即使菊花犹在枝头,迎霜怒放,也无人与诗人共摘共赏。内容剖析想起与自己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丈夫,诗人百愁交集,有了"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感受;这点点滴滴洒在梧桐叶上沙沙作响的细雨声,不仅仅是敲击着梧桐叶,而且不断地敲击着诗人的心。使诗人此时此刻极为孤寂悲哀痛苦的心情,竟不能用一个"愁"字来表达。作品争鸣《声声慢》写的是个人愁绪,有无社会意义?《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创作的词的代表作。由于词人经历了金人的入侵,国土的残破,个人家破人亡以致流离颠沛的变故,故深厚的故土之思,凄苦的身世之感,一并抒发在她的作品里。虽然她的词所表达的感情是极为沉痛的,写的是也只个人生活,但反映的内容却不仅仅是个人的不幸,而且带有时代和社会的因素,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写作特点1.善用叠字,以奇取胜。2.层层铺叙,渲染悲愁之情。3.语言质朴自然,令人回味无穷。1.善用叠字,以奇取胜。词的上片连用十四个叠字,声情并茂,字字打动人心。“寻寻觅觅”,写四处张望若有所失的神态,表现内心极度的空虚;“冷冷清清”,由天寒暗示社会冷漠,表现内心的孤独;“凄凄惨惨戚戚”,在前两句的基础上直抒内心极度凄惨、悲苦的心境。下片"点点滴滴"再次运用叠字,突出悲苦之情,缠绵如不绝细雨,直穿心底,难以排遣。如此大量地运用叠字,并且取得这样好的艺术效果实乃前所未有,堪称奇特大胆。2.层层铺叙,渲染悲愁之情。全词巧妙而自然地用铺叙的手法,将日常生活加以高度概括,突出地表现了主题。作者以"悲愁"两字贯穿全词,不断变换角度,反复渲染。开首十四叠字,定下情感基调,统领全篇。接着从天气寒冷、晚来风急、雁过伤心、黄花遍地、守窗独坐、梧桐细雨等六个方面反复渲染悲愁伤痛之情。结尾以"愁"字点出,层层铺叙,首尾呼应,将沉痛无比的悲愁,抒发得淋漓尽致。3.语言质朴自然,令人回味无穷。全篇纯用口语,朴素自然,毫无斧凿之迹。词面意思似浅实深,令人回味无穷。作者描绘的几个画面,其深层含义,难以一时体味尽然。"声声慢"属慢曲,拖音袅娜,更增缠绵悲愁之情。通篇又用仄韵体,押入声韵,读来短促幽咽,饮恨吞声,使悲愁之感,哀叹之情更见浓郁。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出身于宦门,但不慕权贵,敢于大胆发表政见。她早年不避风险,上诗救父;对公爹赵挺之升为宰相,不以为贺反而写诗嘲讽:“炙手可热心可寒。”早在青年时代,她就以唐玄宗荒淫误国、招致安史之乱的历史教训,劝宋徽宗:“夏为殷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俱在。”李清照的高风亮节不仅表现在她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她关心国家民族命运、深切同情陷于外族入侵铁蹄下的人民。她不甘屈辱投降,和丈夫一起流亡江南,耳闻目睹南宋小朝廷只求偏安、不思抗敌的现实,忧国伤时,悲愤交加,写下了掷地有声的铿锵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此歌颂项羽宁肯一死以谢江东父老的英雄豪气,谴责赵构苟且偷安的可耻行为。【题解】见《彤管遗编》。诗题一作《乌江》。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咏史诗。诗中贷赞美项羽兵败后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于乌江的壮烈行为,嘲讽斥责南宋统治集团仓皇南渡,偏安一隅,苟且偷生,不思恢复的懦弱无能。全诗语言明白,诗意爽朗,感情沉痛悲愤。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卧我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题解】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以纯熟的笔法抒发了亡夫、流徙的个人遭际和对山河破碎、国势日危的愤慨。李清照像
/
本文档为【李清照作品欣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