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经络的分部关系

经络的分部关系

2010-12-22 13页 doc 229KB 50阅读

用户头像

is_175253

暂无简介

举报
经络的分部关系    经络的分部关系和运用 经络分布到全身各部,《内经》分析各部的关系时,有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等理论,对于理解特定要穴有重要意义。六经辨证,是经络在辨证方面的运用;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为药物归经理论。本章合并加以介绍。 1·1根结、标本与气街   根结、标本都是分析四肢与头身部的关系,即以四肢部为“根”为“本”,头身部为“结”为“标”。这一理论对腧穴分类和分经辨证有指导意义。 1.1.1根结与根、溜、注、入   《灵·根结》篇,论足六经的根、结部位,及手足三阳经的根、溜、注、入部位。所说“根”,在四肢末端的井穴;“结”则在头...
经络的分部关系
    经络的分部关系和运用 经络分布到全身各部,《内经》分析各部的关系时,有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等理论,对于理解特定要穴有重要意义。六经辨证,是经络在辨证方面的运用;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为药物归经理论。本章合并加以介绍。 1·1根结、标本与气街   根结、标本都是分析四肢与头身部的关系,即以四肢部为“根”为“本”,头身部为“结”为“标”。这一理论对腧穴分类和分经辨证有指导意义。 1.1.1根结与根、溜、注、入   《灵·根结》篇,论足六经的根、结部位,及手足三阳经的根、溜、注、入部位。所说“根”,在四肢末端的井穴;“结”则在头、胸、腹的一定部位。根和结,大体上指经脉从四肢末端到头面胸腹之间的联系,强调以四肢为出发点,这与经脉起止点不完全相同。经脉起止点,在于说明各经之间的气血循环流注;根和结,则是突出各经从四肢上达头、胸、腹的联系特点,以说明对临床辨证和取穴治疗上的指导意义。足六经的根结部位如下:“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一一命门者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结于膻中。列如下(表6-1)。 表6-1六经根结表 类别 经别\\\ 根          结        太阳        至阴       命门(目)        阳明        厉兑       颡大(钳耳)        少阳        窍阴       窗笼(耳中)        太阴        隐白       太仓(胃)        少阴        涌泉       廉泉        厥阴        大敦   结的部位,“命门”指目部,“颡大”指鼻咽部(《甲乙》“颡大”作“颃颡”),“窗笼”指耳部,这三者都在头部;“太仓”指胃,在腹部;“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在喉舌部;“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在胸部。后入因概括称为头、胸、腹“三结”。   六经的根、溜、注、入,“根”即井穴,与前者相同;“溜”指原穴(手太阳原穴应是腕骨);“注”指经穴(足阳明经穴应作解溪,手太阳经穴应作阳谷);上部的“入”穴都在颈部(天容穴后来归属手太阳);下部的“入”穴即络穴。这些穴位可用于泻络,所谓“盛络者皆当取之”。六经根、榴、注、入穴位见下表(表6-2)。          表6-2六阳经根、溜、注、入穴位表     类别 经别\\\ 根 溜 注          入 上 下       足太阳 至阴 京骨 昆仑 天柱 飞扬       足少阳 窍阴 丘墟 阳辅 天容 光明       足阳明 厉兑 冲阳 下陵(三里) 人迎 丰隆       手太阳 少泽 阳谷 小海 天窗 支正       手少阳 关冲 阳池 支沟 天牖 外关       手阳明 商阳 合谷 阳溪 扶突 偏历 从“根”穴的记载可知,十二经脉以四肢末端的井穴为根(《内经》未记载手三阴根穴);“结”的部位则不指具体穴位。元代窦汉卿《标幽赋》概括称为“四根三结”,即用以说明四肢穴位与头、胸、腹之间的主治规律。这方面内容可结合位于肘膝以下的五输、原、络各穴进行学习。 1·1·2标本与气街 《灵枢·卫气》篇论十二经的标本部位,大体上“本”在四肢,“标”在头面躯干,其范围较“根”“结”为广。从标与本的关系说明,人体上(标)下(本)是互相呼应的,症候虚实表现为“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针灸治疗可采用上病取下,下病取上的“绝而止之”、“引而起之”等法。根结和标本理论,在针灸临床上常结合运用,《标幽赋》说:“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即指出其重要性。  十二经标本部位见表6-3。 表6-3十二经标本部位及气街表      经名     本部     标部  气街 足 三   阳 足太阳 跟以上五寸中(跗阳?) 两络命门(目) 头气街 足少阳 窍阴之间 窗笼(耳)之前 足阳明 厉兑 人迎、颊、挟颃颡 手 三   阳 手太阳 外踝之后(养老) 命门(目)之上一寸 手少阳 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中渚) 耳后上角下外眦 手阳明 肘骨中(曲池)上至别阳 颜下、合钳上   手   三 阴 手太阴 寸口之中(太渊) 腋内动脉(中府?) 胸气街 手少阴 锐骨之端(神门) 背俞(心) 手厥阴 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内关) 腋下三寸(天池) 足 三 阴 足少阴 内踝上下三寸中(交信?) 背俞(肾)与舌下两脉 腹气街 足厥阴 行间上五寸所(中封?) 背俞(肝) 足太阴 中封前上四寸之中(三阴交?) 背俞(脾)与舌本 气街是指经气通行的径路,分四气街。《灵枢·动输》说:“四街者,气之径路也。”《灵枢′卫气》:“头气有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胫气有街”,意指头、胸、腹、胫各部都有气的径路。“气在头者,止之于脑”,经气到头部的(气、足三阳)都联系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经气到胸部的(手三阴)都联系膺(胸前)和背俞(肺、心);“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经气到腹部的(足三阴)都联系背俞(肝、脾、肾)和腹部的冲脉;“气在胫者,止之气街……”大意指经气到下肢的都联系气冲部等。  气街,可说是对经脉“结”“标”部位的总括,现仅就头、胸、腹三部列表如下(表6-4)。 表6-4头、胸、腹部“结”、“标”和气街   分部        “结”“标”       气街      头  目,面颊(鼻咽),耳  脑      胸  舌下两脉,舌本;廉泉、玉英、膻中  膺与背俞(肺、心)      腹  胃  背俞(肝、脾、肾)与冲脉 阳经会集于头部,太阳经结于目,阳明经结于鼻囗,少阳经结于耳,其气都通于脑。这就是《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所说的“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阴经会集于胸腹部,手阴经归属于胸脏,应于肺俞、心俞;足阴经归属于腹脏,应于肝俞、脾俞、肾俞,其经脉循行都到达胸部及喉舌部。《素问′刺疟篇》说:“舌下两脉者,廉泉也”,此为足少阴所结;《灵枢·胀论》:“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亶中者,心主之宫城也”,此为足厥阴所结;这些都是在喉、胸部。“胃者太仓也”,居于腹部,为足太阴所结。冲脉起于肾下、胞中,是十二经之海,与足三阴关系尤为密切。   1.1.3四海 《灵枢′海论》提出人身有四海:脑为髓海,膻中为气之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认为十二经脉象大地上的水流(称“十二经水”),都汇聚到海。海,在经络学说中是一个大的概念。四海的部位与气街的划分相类似;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即腹分为上下两部)。它们又不是局限于此,而是各部互相联系。四海主持全身的气血、营卫、津液。其中,胃为水谷之海是气血化生的基础;气积于胸中,贯心肺而行呼吸,是为宗气,即腹中为气之海;冲脉起于肾下、胞中,动而上下行,渗灌气血于全身,因称五藏六府之海和十二经之海;气血津液的精华主补益脑髓而濡空窍,髓者以脑为主,因称脑为髓海。杨上善注说:“胃流津液渗入骨空,变而为髓,头中最多,故为海也。是肾所生,其气上输脑盖百会之穴,下输风府也。”  四海及其所通(输)穴位(部位)见下表(表6-5)。    表6-5四海及其所通穴位       四海    部位     所通穴位        脑为髓海       头   盖(百会),风府         膻中为气海        胸   柱骨上下(颈部),人迎        胃为水谷海      上腹   气冲,三里        冲脉为血海      下腹   大杼,上、下巨虚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经络学说对整体机能的阐述是全面的,分之为经脉、经别、络脉、经筋等内容,合之则汇聚为四海。头、胸、腹、胫各部的气行径路称为气街,这是说明内脏与胸腹、背腰之间内外、前后相应。其具体穴位则有脏腑的背俞和募穴。《素问·脉要精微论》说的“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就是着重从身后的背腰来说明这种关系。  四海、气街、五脏背俞和头背腰关系列表如下(表6-6):              表6-6四海、气街、背俞和头身的关系     四海     气街     背俞    脑为髓海     头气之街    膻中为气海     胸气之街     肺俞、心俞    胃为水谷海     腹气之街    冲脉为血海 〔注〕胫气之街不列入  四海、气街分部,结合三焦气化和《难经》所阐发的原气说,可以理解,其意义是相通的。胸部为上焦,称气海,即宗气所聚,宗气“上者走于息道(呼吸道)”,“下者注于气街”,推动气血的运行。上腹部为中焦,称水谷海,产生水谷之气(谷气),化为营气和卫气:营气流溢脉中,卫气又散布脉外,行于周身。下腹部为下焦,称血海和十二经之海;《难经》称“脐下、肾间动气”为十二经之根本,是为原气,并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即原气通过三焦而分布到各处。 上焦宗气,中焦水谷之气(营气、卫气),下焦原气,共同构成人身的真气(正气)。《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以充身者也。”真气行于经络则称作“经气”或“脉气”,各经的穴位即为“脉气所发”又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的特殊部位。神气也属于脉气,所谓“脉舍神”,而神气的本源则在头脑,故后来医家称脑为“元神之府”。这样,水谷之气、宗气、原气、神气各有其重点所在,又漫布于全身。这可说是头、胸、腹气街和四海理论的发展,对于指导临床是有重要意义的。 1′2经络分部 经络分布于四肢及头身、脏腑,四肢的分布部位容易掌握(图6-3①②,图6-4①~ ③),头身、脏腑各部的经络联系较为复杂,特根据记载汇录如下:   1·2·1头面部(图6-l①~③)   (1)巅,盖   巅,本字当作“颠”,指头顶部。又称“脑盖”。   足太阳经,“交巅”;督脉分支相同。足厥阴经,“与督脉会于巅”。手少阳经别,“别于巅”;足少阳之筋,“交巅上”。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 (2)脑   《说文》:“脑,头髓也。”髓者以脑为主,脑为髓之海。   足太阳经,直者“入络脑”;督脉分支相同。足阳明经,“循眼系入络脑”(见《灵枢·动输》)。 图6-1头面部体表部位图①~③  (3)额,额颅,额角 额,古又称“颡”,其中部称“额颅”,两旁隆起处称“额角”。   足阳明经,“循发际至额颅”;足太阳经,“上额”;足厥阴经,“上出额”;足少阳之筋,直者 “上额角”:手少阳之筋,“结于角”;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见《素问·缪刺论》)。   (4)头,头角   头上两旁隆起处(顶骨结节)称“头角”。   足少阳经,“上抵头角”;足太阳之筋,“直者上头”;手阳明之筋,直者“上左角络头”;督脉别络,“散头上”。   (5)面,颜   前发际以下至颌总称“面”,眉目之间称“颜”。   任脉,“循面”;足少阳经别;“散于面”;诸阳之会皆在于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 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见《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足太阳之筋,“下颜”。   (6)目,目系,内眦,锐眦   《灵枢·癫狂》:“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灵枢·大惑论》:“五藏六府之精皆上注于目……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督脉,“与太阳起于目内眦(同足太阳经);其少腹直上者,上系两目之下(同任脉)”。踽 脉,“属目内眦”;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阴踽阳踽,阴阳相交,阳入 阴,阴出阳,交于目锐(内)眦;足太阳之筋,“支者为目上纲”;足阳明之筋,“上合于太阳,为目下纲”;足少阳之筋,“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足阳明经别,“还系目系”;足少阳经,“起目锐眦”,“至锐眦后”;手太阳经,“至目锐眦”;手少阴经别,“合目内眦”;足少阳经别,“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手少阴经,“系目系”;足厥阴经,“连目系”。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诸脉者皆属于目。   (7)鼻,頞   鼻下为鼻孔;上部为鼻根,称“頞”。   手阳明经,“上挟鼻孔”;足阳明经,“起于鼻,交頞中,下循鼻外”;手太阳经,支者“抵鼻”;足阳明之筋,“下结于鼻”;足太阳之筋,“结于鼻”。   (8)拙(出页),颃   出页(音拙),九页(音求),均指颧骨部。《灵枢·经脉》多用“出页”,有释作目下部。手太阳经,支者“上出页”;手少阳经,“至出页”;足少阳经,“抵于出页”;足阳明经别,“上頞、出页”。   《灵枢·经筋》多用“九页”,《太素》写作“鼽”,杨上善注:“鼻形谓之鼽也。”与《说文》“病寒鼻窒”(鼻塞)的解释不相合。作部位名,似当以颌字为正。足太阳之筋,支者“下结于颃”;足阳明之筋,“合于九页”;手阳明之筋;支者“结于九页”,足少阳之筋,“结于颀”;跷脉,“入九页”。   (9)颐,颔   颐、颔,均指下颌部,又释颐为颔中,颔为腮下。   任脉,“上颐”;督脉,“上颐”(同任脉);足阳明经,“循颐后下廉”;足少阳经别,“出颐颔中”。足少阳之筋,“下走颔”;手太阳之筋,“结于颔”;手少阳之筋,“上乘颔”;手阳明之筋,直者“下右颔”。   (10)颊,曲颊   面旁总称“颊”,下颌角部称“曲颊”,口颊内称“颊里”。   手阳明经,支者“贯颊”;手太阳经,支者“循颈上颊”;又“当曲颊”;手少阳经,“下颊”。足少阳经,“下加颊车”,又“在耳下曲颊之后(天容)”;足阳明经,“循颊车”;手少阳之筋,“其支者,当曲颊”。足厥阴经,支者“下颊里”。   (11)唇,口,人中   足阳明经,“环唇”;足厥阴经,“环唇内”;手阳明经,“挟口”;足阳明经,“上挟口”;足阳明经别,“出于口”;冲任之脉,“络唇口”。手阳明经,“交人中”。   (12)齿牙、曲牙   通称牙齿,分别称门牙、犬牙为“牙”,臼齿为“齿”;又分称“上齿”和“下齿”。下颌关节支,称“曲牙”。   手阳明经,“入下齿中”;足阳明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别络,“遍齿”;手少阳之筋,“支者上曲牙”;足阳明经,“循牙车”。手阳明、足太阳,有入九页遍齿者(见《灵枢·寒热病》)。   (13)舌,舌本,舌中,舌下   足太阴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太阴经别,“贯舌中”。足少阴经,“挟舌本”;足少阴经别,“直者,系舌本”;足少阴经,“舌下”(廉泉,见《素问·气府论》)。手少阴络,“系舌本”;手少阳之筋,支者“入系舌本”;足太阳之筋,“支者别入结于舌本”。足厥阴脉,“络于舌本”(见《灵枢′经脉》)。   (14)耳,耳上角,耳后完骨   以耳为中心,分耳中、耳后、耳前、耳上角(耳上方)、耳后完骨(乳突部)。   足太阳经,支者“至耳上角”,足太阳之筋,“上结于完骨”;足阳明经,“循颊车,上耳前”;足少阳经,“下耳后”,支者“入耳中,出走耳前”。手太阳经,“入耳中”;手少阳经,“系耳后,出耳上角”,支者“入耳中,出走耳前”;手阳明别络,“入耳合于宗脉”;足少阳之筋,“出太阳之前, 循耳后”;足阳明之筋,支者“结于耳前”;手太阳之筋,“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手厥阴经别,“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见《素问·缪刺论》)。   (15)枕骨   《素问·骨空论》:“头横骨为枕”。   足太阳之筋,“直者结于枕骨”;足少阴之筋,“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    1·2·2颈项咽喉部   (1)咽喉(咽),嗌   《灵枢.忧恚无言》:“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又单称“咽”,为食管通称,后人又称作“胃系”。《说文》:“咽,嗌也。”据《灵枢》所说,“嗌”多指咽的上段。   任脉,“至咽喉”;督脉,“入喉”;冲脉、任脉“会于咽喉”;手太阳经,“循咽”;手少阴经,支者:“上挟咽”;足少阳经别,“上挟咽”;足阳明经别,“上循咽”;足太阴经别,“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足阳明,挟喉之动脉”(见《灵枢.本输》);“足太阴脉,络嗌”(见《素问′太阴阳明论》)。   (2)喉咙(喉),肺系   《灵枢.忧恚无言》:“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又单称“喉”,为气管的通称,又称“肺系。   足阳明经,“循喉咙”;足少阴经,“循喉咙”;足厥阴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颞”。手少阴经别,“上走喉咙”;手厥阴经,“出循喉咙;手阳明经别,“上循喉咙”;手太阴经,“从肺系横出腋下”。   (3)颃颡   《灵枢.忧恚无言》:“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杨上善解释作:“喉咙上孔”;张介宾解释作“咽颡”,即指咽喉上部。足厥阴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冲脉,“上者出于颃颡”。   (4)会厌   《灵枢.忧恚无言》:“会厌者,音声之户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会厌之脉,上络任脉”。   (5)颈、项   头与胸背之间为“颈”,颈之后为“项”。   督脉之络“上项”;督脉“别下项”(同足太阳)。足太阳经,“下项”;足太阳经别,“从膂上出于项”;足少阴经别,“系舌本,复出于项”;足少阴之筋,“挟膂上至项”。手少阴经“上项”。足少阳经,“循颈”。手太阳经,“循颈”;手太阳之筋,其支者“循颈,出走太阳之前”。手阳明之筋,直者“从肩髃上颈”。   (6)肩(肩解、肩胛、肩上)   肩关节和肩胛冈部称“肩解”,肩峰端称“鹘骨”,成片骨称“肩胛”,肩胛区肌肉称“肩膊”,内上方称“肩上”。   足太阳经,“循肩膊内”,“别下贯胛”;足少阳经,“至肩上”;手太阳经,“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手阳明经,“上肩,出鹘骨之前廉”;手少阳经,“循懦(月需)外上肩”;手太阳络,“络肩髃”;手阳明络,“上乘肩髃”;足太阳之筋,支者“结于肩鹘”;手阳明之筋,“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手太阴之筋,“结肩前髃”;督脉之络,“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 1·2·3胸胁腰背部(图6-2①~③)    (1)胸中(胸里) 《灵枢′胀论》:“胸腹,藏府之郭也”。《素问·脉要精微论》:“背者胸中之府”。其脏为心、肺。   手太阴之筋,“下结胸里”;手少阴之筋,“结于胸中”;手厥阴之筋,“入腋散胸中”。手厥阴经,“起于胸中”;手厥阴经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手少阳络,“注胸中”。冲脉,“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跷脉,“上循胸里”。 ②后面 ③侧面 图6-2躯干部体表部位图①~③ ①正面 ②背面 图6-3上肢体表部位图①② ①正面和内侧面 ②外侧面③背面 图6-4下肢体表部位图①~③ (2)膻中 《灵枢·胀论》:“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为气之海。手少阳经,“布膻中”;足厥阴经,“络于膻中”(见《灵枢′根结》)。 (3)肺 手太阴经,“属肺”;手阳明经,“络肺”。手少阴经,“上肺”。足少阴经,直者“入肺中”;足厥阴经,“上注肺”。 (4)心 手少阴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手少阴络,“入于心中”;手太阳经,“络心”;足太阴经,支者“注心中”;足少阴经,支者“络心”;足太阳经别,“其一道循膂当心入散”;足少阳经别,“贯心”;足阳明经别,“上通于心”;手厥阴络,“络心系”;督脉,“上贯心”。 (5)心包 手厥阴经,“属心包络”;手少阳经,“散络心包”;足少阴络,“上走于心包下”。 (6)乳,膺乳 足阳明经,“下乳内廉”;手阳明经别,“从手循膺乳”;足少阳之筋,“系于膺乳”;手少阴之筋,“交太阴,挟乳里”;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左乳下”(见《素问·平人气象论》)。 (7)脊 足太阳经,“挟脊”;足少阴经;“贯脊”;足阳明之筋,“上循胁属脊”;足太阴之筋,“内者著于脊”;足少阴之筋,“循脊内”;手阳明之筋,支者“挟脊”;督脉,“贯脊”。 (8)腋,渊腋 足少阳经,“下腋”;手太阴经,“横出腋下”;手少阴经,“下出腋下”;手厥阴经,“上抵腋下”:手太阳经别,“入腋走心”;手少阴经别,“入渊腋两筋之间”;手厥阴经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手太阴经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足太阳之筋,“其支者,从腋后外廉,入腋下”;足少阳之筋,其直者“上走腋前廉”;手太阳之筋,“入结于腋下”;脾之大络,名大包,“出渊腋下三寸。” (9)胁,肋,季胁 足少阳经,“循胁里”,“过季胁”;手厥阴经,“出胁”;足厥阴经,“布胁肋”;足阳明之筋,“上循胁”;手太阴之筋,“下抵季胁”;手厥阴之筋,“前后挟胁”。足太阴之筋,“循腹里,结于肋”。脾之大络,“布胸胁”。   (10)肝 足原阴经,“属肝”;足少阳经,“络肝”;足少阴经,“上贯肝膈”;足少阳经别,“散之上肝"o (11)胆 足少阳经,“属胆”;足厥阴经,“络胆”。 (12)腰 《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 足太阳经,“抵腰中”;足少阴络,“贯腰脊”;督脉,“挟脊抵腰中”(同足太阳)。 (13)肾 足少阴经,“属肾”;足太阳经,“络肾”;足少阴经别,“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冲脉,“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胞络者“系于肾”。 (14)臀 足太阳经,“贯臀”;足太阳之筋,“上结于臀”;督脉,“别绕臀”。 (15)尻 足少阳之筋,“后者结于尻”;足太阳经别,“下尻五寸,别入于肛”。 1·2·4腹部 (1)腹 足阳明经别,“入于腹里”;足阳明之筋,“上腹而布”;足太阴经,“入腹”;足厥阴经,“抵小腹”。任脉,“循腹里”;任脉络,“下鸠尾,散于腹”。 (2)脐 足阳明经,“下挟脐”。足太阴之筋,“结于脐”;手少阴之筋,“下系于脐”;冲脉,“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督脉,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同任脉)。 (3)脾 足太阴经,“属脾”;足阳明经,“络脾”。 (4)胃 足阳明经,“属胃”;足太阳经,“络胃”;手太阳经,“抵胃”;足厥阴经,“挟胃”;手太阴经,“循胃口”。 (5)大、小肠 手阳明经,“属大肠”;手太阴经,“络大肠”;足太阴络,“入络肠胃”;手太阳经,“属小肠”;手少阴经,“络小肠”。 (6)膀胱 足太阳经,“属膀胱”;足少阴经,“络膀胱”;“三焦下腧(下合穴委阳),并太阳之正,人络膀胱,约下焦”。 (7)三焦 手少阳经,“属三焦”;手厥阴经,“络三焦”:手太阴经,“起于中焦”。 (8)阴器,睾,宗筋 足厥阴经,“过阴器”。足阳明之筋,“聚于阴器”;足太阴之筋,直者“聚于阴器”;足少阴之筋,“并太阴之筋而上结于阴器”;足厥阴之筋,“结于阴器”;足厥阴络,“循胫上睾,结于茎”。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督脉,“起于少腹之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踽脉,“循阴股入阴”。《素问·厥论》:“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阳、阳明之所合也。”《素问·痿论》:冲脉,“与阳明合于宗筋”。
/
本文档为【经络的分部关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