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第6讲 第二章 宏观经济管理(三)(2010年新版)

2010-12-23 10页 doc 2M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782761

暂无简介

举报
第6讲 第二章 宏观经济管理(三)(2010年新版)环球网校课件讲义 四、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与工具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和路径 宏观经济政策试图实现的目标: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增长。 稳定经济的政策主要是通过影响总需求而发生作用,即主动地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积极地影响总需求水平。  (二)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当经济停滞或陷于衰退,即相对于潜在产出水平,总需求受到抑制时,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以用于刺激经济,促使经济复苏; 当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威胁,即相对于潜在产出水平,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助于减缓经济增长速度,熄灭“通货膨胀...
第6讲 第二章 宏观经济管理(三)(2010年新版)
环球网校课件讲义 四、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与工具 <大纲要求>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和路径 宏观经济政策试图实现的目标: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增长。 稳定经济的政策主要是通过影响总需求而发生作用,即主动地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积极地影响总需求水平。  (二)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当经济停滞或陷于衰退,即相对于潜在产出水平,总需求受到抑制时,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以用于刺激经济,促使经济复苏; 当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威胁,即相对于潜在产出水平,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助于减缓经济增长速度,熄灭“通货膨胀之火”。 1.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目标和实现路径 1)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根本目标是帮助经济达到无通货膨胀、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总产出水平。 通过改变经济中的货币供给,在衰退时期增加货币供给以刺激支出,在通货膨胀时期减少货币供给以限制支出,帮助稳定总产出、就业和价格水平。 2)实现路径: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规模,来改变商业银行体系的贷款能力,控制整个经济的货币供给量。 (2)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准备金率、贴现率。 1)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从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出售政府债券。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最重要的方式。 当中央银行从商业银行或公众手中购买债券时,增加了货币供给。 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时,引起货币供给的减少。 2)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操控法定准备金率,从两个方面影响银行体系创造货币的能力,一是改变了超额准备金的数额;二是改变了货币乘数的大小。是一个强有力的货币控制工具,很少被采用。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将使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减少 当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时,将使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 3)贴现率。贴现率是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者”,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所收取的利率。贴现率是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取得这笔额外准备金的成本。 (3)货币政策类型 1)宽松货币政策。由于总需求不足导致的失业与衰退局面,中央银行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 措施包括: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降低准备金率,降低贴现率。 2)紧缩货币政策。由于总需求过剩导致的通货膨胀局面,中央银行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 措施包括: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提高准备金率,提高贴现率。 (4)货币政策对贸易平衡的影响 1)当存在巨额贸易逆差(赤字)时,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够降低利率,进而使本币的国际价值贬值,导致出口增加、进口下降,净出口的上升有助于恢复贸易平衡; 2)当存在巨额贸易顺差(盈余)时,紧缩的货币政策能够提高利率,进而使本币升值,导致出口下降、进口增加,净出口的下降有助于恢复贸易平衡。 2.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包括酌情使用的财政政策和非酌情使用的财政政策两类。 (1)酌情使用的财政政策 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当出现经济萧条时,政府可采用。有三个主要的财政措施可供选择:增加政府开支、减税、组合使用上述两种办法。 增加政府开支 减税:政府可以通过减税,使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扩大总需求。减税措施的扩张效果没有增加政府支出的扩张效应显著。 组合使用两种办法 2)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当发生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时,紧缩性财政政策有助于控制通货膨胀。采取的措施与扩张性措施相反: 削减政府支出; 加税; 组合使用以上两种措施。 (2)非酌情使用的财政政策:自动或内在稳定器。 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机制在于:税收增加(减少)使支出和总需求降低(上升)。税收收入的增加会约束纳税人的支出,从而约束经济的扩张;税收收入的自动增加,会使政府预算由赤字转向盈余,自动产生一个紧缩性的效果。相反当GDP在衰退期间下降时,税收收入将自动减少,相应使支出增加,从而缓解经济紧缩;随着税收下降,使政府预算由盈余移向赤字,自动形成一个扩张性的效果。 转移支付(或“负税收”)与税收收入的表现恰好相反。失业补偿支付、福利支付和对农民的补贴在经济扩张期自动减少,在经济收缩时期自动增加。 税收体系所提供的内在稳定性减少了经济波动的严重性,只能减轻而不能纠正均衡GDP的变化趋势。需要采用酌情使用的财政政策来纠正大幅度的通货膨胀或经济衰退。 (3)财政政策对贸易平衡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扩大国内需求,政府为给赤字融资会使利率上升,进而引起本币升值,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效应相反。 五、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代表的是一国潜在GDP或国民产出的增加。它决定一国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 (一)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多选) (1)GDP增长率。 (2)人均GDP增长率。 (3)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指从业人员平均每人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它综合反映社会经济活动中活劳动消耗的经济效益。计算公式为:     劳动生产率(元/人) =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从业人员年均人数×100% (4)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经济增长中减去所有投入要素(劳动力、资本)加权平均后的总和增长,也就是经济增长中除去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投入的贡献后的“余值”部分。计算公式为: 其中,Y是经济增长;K是总资本投入量的增长;L是总劳动投入量的增长;α是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权数;β是劳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权数。 (二)经济增长的要素和主要源泉 1.经济增长的要素 人力资源(劳动力的供给、教育、纪律、激励); 自然资源(土地、矿产、燃料、环境质量); 资本(机器、工厂、道路); 技术(科学、管理、企业家才能)。 其中:Q=产出,K=资本对产出的贡献,L=投入的劳动力,R=投入的自然资源,A代表经济中的技术水平,F是生产函数。 2.经济增长的源泉 所谓增长源泉是指劳动、资本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相对贡献。 增长核算的基本方程为:     Q的增长率=α(L的增长率)+(1-α)(K的增长率)+TFP 这里的α和1-α,分别代表劳动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相对贡献。 国民产出增长大大高于加权平均后的投入要素的增长,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更有说服力的是,真正有意义的经济增长体现为人均产出的增长。绝大部分的增长来源于技术进步贡献。 土地、劳动、资本都是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均构成经济增长的源泉。但技术进步——提高要素生产率——是经济持续增长最根本的源泉。 【08年真题】经济增长的源泉包括土地、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而经济增长最持久、最根本的源泉是( )。 A.土地 B.劳动 C.资本 D.技术进步 答案:D (三)促进长期增长的政策 <大纲要求> 鼓励技术进步。 增加国家人力资源储备的教育和培训投资,加大对包括公共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基金、基础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支出。 实施有助于增加国民储蓄、投资和研究开发活动的税收政策。 六、国际收支、国际贸易及汇率 <大纲要求> (一)国际收支 1.国际收支的基本概念 国际收支系统记载在特定时期内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之间的各项经济交易。国际收支概念分为狭义国际收支和广义国际收支。 狭义国际收支是指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各种对外交往而发生的、必须立即结清的、来自其他国家的外汇收入总额与付给其他国家的外汇支出总额的统计。 简单地说,狭义国际收支是指该国的对外外汇资金收支。 广义国际收支是指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对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统计。它不仅包括一国外汇收支,还包括不涉及外汇收支的各种经济交易,如清算支付协定项下的记账贸易、易货贸易等。 目前各国通用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就是按照广义国际收支概念编制的,反映一国对外经济状况的平衡表。 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从国外收进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之间的对比关系。 收支相等称为国际收支平衡; 收入大于支出称为国际收支顺差(盈余); 支出大于收入称为国际收支逆差(赤字)。 逆差表示对外负债,一般要用外汇或黄金偿付。 2.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个国家对一定时期(如一年、半年或一个季度)内,该国与他国居民之间所进行的一些经济活动进行系统记录的统计表,按复式簿记原理编制。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的和内容,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经常项目、资本项目、错误和遗漏三大项。 (1)经常项目。经常项目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两个主要项目之一,用于统计商品、劳务和单方面转移等国际收支活动的项目。该项目包括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1)商品的进出口是经常项目交易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包括绝大多数可移动货物在跨国界交易中所有权的转移。 有时商品所有权已经转移,但商品尚未出入国境,也应列入商品进出口项目中。 有的商品虽已出入国境,但所有权并未改变的,不列入商品进出口项目。例如经过加工转制、包装、修理、改装后再运往国外销售的商品等,但经加工增加的价值,应作为向外国人提供的劳务。 列入商品进出口项目的还有:作为一般商品的黄金等贵金属和宝石,政府的进出口商品,直接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商品,移民的随身携带财物,走私货物等。 2)劳务费用是经常项目的第二大内容。 商品的运输费、保险费和其他附属费用 旅游,即旅游者在该国停留期间为本人或他人购买的商品和劳务; 投资收入,包括经营直接投资企业的利润收入和参股投资者所得的股息收入; 以及其他商品和劳务收支,即上述各项以外的官方交易、私人交易和私人财产收入等。 此外,使领馆人员工资等开支,本国居民在国外的财产收入,商品进出口以外的商业销售、专业服务和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版权及许可证费,乘客保险等非商品保险 3)单方面转移款项。主要包括移民转移款项、侨民汇款,政府无偿援助、赠款,政府向国际组织缴纳的行政费用等。 (2)资本项目。资本项目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是与经常项目并列的两个主要项目之一,主要包括资本和储备两项内容。 1)资本,主要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等。 前者是指一国的公司、企业或个人在另一国设立企业,直接进行生产或商业活动。既包括外国在本国的直接投资,也包括本国在外国的直接投资。 证券投资是在长期债券和公司股票上的投资,许多国家常把外国一个投资者或投资者集团在有投票权的股份中所占比例达10%~25%以上的,作为直接投资。 此外,资本项目还包括一些未列入上述两种投资内的其他资本交易活动,如贸易信贷、贷款、货币及存款等。其中,信贷的本金部分记人资本项目,而利息则记人经常项目。 2)储备项目,实际上是一国用以平衡国际收支或对本国货币对外汇率进行干预的手段。储备项目主要包括货币黄金(即一国官方持有的作为货币资金使用的黄金)、外汇储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外汇,如货币、存款、可转让或贴现的证券及其他债权等。 一般地说,经常项目顺差反映的是当期国内储蓄超过了国内投资,逆差则表明当期国内投资超过了储蓄。 很明显在经常账户存在逆差的情况下,国际收支均衡在长期难以持续,因为这意味着该国不能独立地发展,而要持续地依附于其他国家储蓄来支持国内投资。持续的经常账户逆差最终会导致一国外汇储备的枯竭,使之不可能再对外支付。持续的经常账户顺差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意味着其他国家会出现持续的逆差,而且通常会引起本国的通货膨胀。 (二)国际贸易 1.国际贸易的基础 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国家间在要素禀赋、生产技术与效率、消费偏好等方面的差异性。 2.贸易差额与宏观经济稳定 从长期看,国际贸易对包括一国经济在内的世界经济均带来巨大的利益;而在短期,贸易差额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其总产出、就业及价格水平的稳定;在国际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如果一国的宏观政策与其主要贸易伙伴不相协调,则可能导致经济衰退、通货膨胀或贸易严重失衡。 商品和服务的贸易差额是出口总额减去进口总额的余额。 出口大于进口为贸易顺差(也称出超、贸易盈余);反之为贸易逆差(也称人超、贸易赤字)。 净出口构成开放的宏观经济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等于国内需求与实际GDP的差额;等于国内储蓄与国内投资的差额。 (三)贸易政策 1.国际贸易政策分类 国际贸易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国际贸易政策一般可分为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1)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对国际贸易活动采取不干涉或少干涉的基本立场,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的各种特权和优惠,关税税率逐步降低,纳税商品项目减少,税法简化,使商品自由进出,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2)保护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对国际贸易活动采取干预和管制的基本立场,国家采取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以保护本国的工业和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冲击,并采取各种政策手段,对本国的出口商品给予津贴和优惠,鼓励出口,以刺激本国工业的迅速发展。 2.国际贸易政策的具体措施 (1)保护性关税。关税是对进口货物课征的税收,多数是为了使本国制造商免受国外竞争而的。通过提高进口产品价格,阻碍自由贸易,以使国内需求转向国内产品。 (2)进口配额。进口配额是对某些特定项目可进口的数量或总价值所作的限制。进口配额在阻止国际贸易方面比关税更有效。对某些特殊产品,即使征收很高的关税,也会有大量进口,而一个较低的进口配额则可完全阻止配额以外的进口。 (3)非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也是非配额壁垒)包括许可证要求、产品质量的不合理标准,以及海关手续中繁琐拖沓的官僚程序。 (4)出口补贴。出口补贴是指政府对国内出口产品生产商的资助。这些资助降低了出口产品生产商的生产成本,使他们能以较低的、更有竞争力的价格向国际市场销售更多的出口产品。 (四)汇率及汇率制度 汇率是开放经济中最重要的基础性价格之一。 1.汇率 汇率是一国货币相对于另一国货币的价格,也是一种资产价格。 (1)汇率标价。直接标价方式和间接标价方式。 直接标价方式是指外国货币的本币价格(例如“一美元等于6.8元人民币”)。 间接标价方式是指本币的外国货币价格(例如:“一元人民币等于0.13美元”)。 (2)汇率类别。汇率还有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之分。根据外汇交易中所约定的生效日(交割日)的不同,外汇交易分为即期交易和远期交易。 即期交易是指交易生效日比交易日迟两个工作日,在即期交易中约定的汇价为即期汇率。 远期交易是指生效日超过两天,可以长达30日、90日、180日甚至数年,远期交易中所约定的汇价,称为远期汇率。 2.外汇市场 国际货币的交易场所,被称为外汇市场。汇率是由买卖外汇进行国际支付的家庭、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相互作用而决定的。 (1)外汇市场的特征。 竞争性市场 国内和国外价格的连接器 (2)外汇市场的参与者。 外汇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包括:商业银行、国际贸易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等)和各国的中央银行。 其中作用突出的是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虽然交易规模不大,但产生的影响很大,市场参与者可从中获取可能影响未来汇率的宏观经济政策动向。 (3)汇率变动的原因。 某种货币汇率变动的决定因素与其他任何产品价格变动的决定因素相同,决定于对该种货币的供给与需求。 引起汇率变动的因素很多。关键的因素是两个,即利率的相对变动和国内外价格水平的相对变动。 当某国货币的实际利率水平相对其他货币升高,全球的投资者会更愿意持有该国资产,从而扩大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导致其升值; 当某国产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相对于其他国家价格水平降低,会刺激全球的消费者更多消费该国产品和服务,从而刺激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导致其升值。 3.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 (1)固定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度是指货币当局把本币与某种外币的比价固定在某个水平上。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官方外汇储备规模及其变动幅度远大于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 (2)浮动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是指本币与外币的比价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浮动汇率制度又分为自由浮动和有管理浮动两种。前者指汇率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政府不加干预;后者指汇率变动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但政府可以通过外汇市场的干预影响汇率浮动水平。 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4.宏观经济政策与汇率制度 在开放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将受制于汇率制度的选择。 在固定汇率制度且资本具有流动性的情况下,两国的利率必须保持同步变动。在小国将其汇率钉住(pegged)大国硬通货的情况下,小国的货币政策将不再有效。而这种情况下,小国的财政政策对于控制总需求是行之有效的。 相反,在浮动汇率制度且资本具有流动性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对汇率、进而对净出口的影响,更有效地控制总需求的水平;财政政策将完全无效或部分无效。
/
本文档为【第6讲 第二章 宏观经济管理(三)(2010年新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