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教育学考试大纲

教育学考试大纲

2010-12-26 27页 doc 279KB 35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0220

暂无简介

举报
教育学考试大纲教育学考试大纲 教育学考试大纲 第1章​ 高考教育的本质 本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质的规定。 论述题的回答格式: A与B的关系:一、A对B的作用:(一)、(二)、(三)加解释举例 二、B对A的作用:(一)、(二)、(三)加解释举例 1.​ 高等教育的基本表述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在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唯一组织形式,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中世纪大学是少数学者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学主要是围绕文、法、医、神...
教育学考试大纲
教育学考试大纲 教育学考试大纲 第1章​ 高考教育的本质 本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质的规定。 论述的回答格式: A与B的关系:一、A对B的作用:(一)、(二)、(三)加解释举例 二、B对A的作用:(一)、(二)、(三)加解释举例 1.​ 高等教育的基本表述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在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唯一组织形式,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中世纪大学是少数学者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学主要是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教学。文科是基础科,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智者派的三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柏拉图的“四学”)等七艺。法、神、医是高级学科。 2.​ 高等教育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是重点。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作用。(经济和文化重点掌握) 3.​ 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1)​ 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① 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② 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③ 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④ 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2)​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 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 ② 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 ③ 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4.​ 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8-10页 重点 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高考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时并进,并促进经济发展,两者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 (1)​ 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 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首先,经济的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 其次,经济的发展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如表现为对不同层次、规格人才的数量、结构要求等,它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因素。 此外,一定时期经济的发展现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经济收和消费水平,而社会中个人或家庭的支付能力如何,又势必抑制或者激发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 ② 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经济体制是经济运行的制度,高等教育作为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级专门人才的一个活动领域,是国民经济有机整体的一个重要部分。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着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③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培养的各种规模、类型的高级人才的数量、质量,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规模和发展速度。高等教育领域中所谓精英教育、大众教育以及普及教育的阶段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国家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 ④ 经济结构 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在现代经济社会,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间联系密切,经济结构已经成为确立高等教育结构和结构内部调整的基本依据。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分配结构和区域结构等,上述经济结构的变化势必反映到高等教育领域中,引起与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对应的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等等。 总之,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 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改善教育对象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结构,来提高其从事社会生产和管理活动的能力;二是通过知识创新与知识应用,推动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管理活动中的应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 ★单项选择 A斯特鲁米林的研究:劳动简化率 B舒乐茨的研究:教育资本储量分析 C丹尼森的研究: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 ② 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首先,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影响着专门人才技术水平结构的形成; 其次,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影响着专门人才岗位类型和专业结构的形成; 再次,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影响着专门人才的区域分布。 ③ 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高等教育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改善其劳动质量,从而提高受教育者取得较高收入的能力。同时,高等教育可以增加受教育者的无形收入,如通过改变其生活方式,包括消费行为的改变、理财能力的提高、家居和工作环境的改善、子女的教育和辅导等等,平提高生活质量。此外,高等教育有助于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高等教育可提高受教育者未来取得收入的能力,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因而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将有助于改善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5.​ 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重点 14-15页 (1)​ 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① 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高等教育内容中的基本要素往往是文化中那些基本的、相对稳定的、符合高等学校教育要求的部分。因此,现实中文化的特定内涵及其发展善势必影响着高校教育内容选择与取舍的范围。 ② 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现代化大众传播媒介,既属于文化系统,同时其中的相当部分又是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如现代社会中的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学等。而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则是作为学校教育设施的补充部分,间接地影响着学校教育。 ③ 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文化传统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极其广泛而深远,它是影响各国高等教育特色形成的重要因素。 另外,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更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2)​ 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 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人类文化的延续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教育从一开始就是人类文化传递和保存的重要途径,而且是主要渠道。高等教育通过对文化的过滤、加工、重组,使其中对人类发展有价值的东西可以得到高质量、高效率的保存和传递,并代代相传,不断延续下去。 ② 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首先,文化是社会精神生产的产物,而高等学校是社会上从事精神生产的最重要部门之一。高校通过广泛的学术研究来增加新的知识和新的成果,这些新知识与成果以教学、出版的形式向社会传播,可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已有的文化。 其次,高等教育是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最主要领域,通过相互交流,高等教育可以发挥其吸收、融合各种文化的功能,从而促进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在高层次的相互撞击与启发,创造出更符合本国国情的新文化。 再次,高校通过提供文化素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现实文化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新文化的能力,以推动文化的更新。 6.​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看书上16-18页。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包括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通过科研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等三大职能。 18世纪以前确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 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 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职能 社会服务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康乃尔大学是赠地学院运动中诞生的一所著名大学。 第2章​ 高等教育的目的 1.​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2.​ 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 (1)​ 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 教育的培养目标 (3)​ 实施教育的途径:一般来说,高校总是通过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培养目标。 3.​ 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1)1950年教育部首次提出教育要“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 (2)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3)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1961年,“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5)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教育方针作了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情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准确掌握) (6)1999年6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4.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5.教育目的的性质 (1)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与现实有距离 (2)教育目的又具有客观性:它建立在客现实的基础上,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6.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高等教育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填空) 7.高等教育目的是对所有接受高等教育者提出的较为概括和抽象的要求,而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围绕高等教育目的展开的,针对特定对象的具体、明确的规定。 8.掌握并理解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选择、填空 (1)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 (2)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 (3)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 (4)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9.(填空)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制定的,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10.(认真看)29页:1998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 11.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 (1)德与才的关系:即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关系 (2)身与心的关系:即身体素质和心理发展的关系。 (3)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与全面的科学文化素养的关系。 12.(难点)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30-31页。 简答题: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创立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其理论要点为: (1)​ 马克思主义认为,考查人的发展应当从人生活其中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为出发点。 首先,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来考查人的发展,应当是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其次,从人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来考查人的发展,应当是对人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有所要求,高尚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 (2)​ 马克思主义又认为,人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不开具体的生活条件,也离不开所处的群体。同时人的发展还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3)​ 在建立了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同时,马克思还从人的发展条件角度,论证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他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填空) 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多,重点少。 (1)​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 德育:高校德育是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有、有组织地对高校学生施加影响,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价格特征。性质、意义? 2.​ 智育:高校智育是以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育。 3.​ 体育 4.​ 美育:高校美育是通过有关的艺术课程和课外各种艺术活动,或者是渗透于其他学科教学活动中,心脏利用自然环境与校园环境,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能力,完善审美心理结构的活动。 (2)​ 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 (1)​ 教学工作 (2)​ 科学研究 (3)​ 社会实践 第3章​ 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理论较多 1.​ 高等教育是为了满足教育者人人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就构成了高等教育价值选择中的两种不同取向,即通常所说的高等教育社会本位化与人个本位的价值观。 2.​ (理解)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3.​ (选择题)个人本位观和社会本位观在西方都源自古希腊时期。个人本位观可溯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社会本位观在西方可溯源于柏拉图的哲学家教育和军人教育。 4.​ 在我国,两种教育目的观的冲突,早在孔子和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就已萌芽。孔子把教育看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老子则主要强调个人的修养完善,更好理解“道”。 5.​ (重点)简答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与“个人本位说”?40页 (1)​ 从不同的社会背景角度来考察不同的价值选择,揭示各自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 (2)​ 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 (3)​ 在现实社会背景下要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 6.​ 简答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内涵与特征:44页 1、​ 通才教育: 相对于专才教育而言,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特征有三: 首先,传授的知识侧重于基础性和经典性。重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训练,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教学内容相当丰富,涵盖多个学科领域,充分体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综合。 再次,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其目标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来实现。 2、​ 专才教育 相对于通才教育而言,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也特征有三: 首先,专才教育主要是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的,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其次,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 再次,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 7.​ 在殷商、西周时期,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教育内容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 8.​ 简答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走向融合的现实背景: (1)​ 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2)​ 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价格形成需要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 (3)​ 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提出的要求。课程体系应该由“一维”、“深井型”向“二维”、“T型”转变。 9.​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英才高等教育和大众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毛入学率<15%,英才教育;15%≤毛入学率<50%,大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0%,普及高等教育。这一提法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内涵: (1)​ 英才高等教育阶段体现了传统高等教育特片,注重少数治国人才和专家的培养。 (2)​ 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级人才数量需求的扩大,也是高等教育民主化的结果,它强调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人才培养,关注人才的数量。 10.(重点掌握)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49-50 (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 (2)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 (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 (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11.了解高等教育平等,掌握高等教育平等的涵义: 高等教育平等是教育平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解高等教育平等的涵义,应准确把握以下几个基本点。 (1)​ 高等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 作为一种理想,就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 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 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 (2)​ 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伴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增长、教育发展而不断发展。 12.世界银行把教育效率分为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53页 13.简答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 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所谓“效率优先”, 是指当前必须把提高高等教育效率作为首要目标;“兼顾平等”,一是指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二是指目前仍不能用平等的理想目标来要求现实,而只能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现实,作符合现实的最大努力。 政策取向为: 首先,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允许社会团体、私人办学,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 其次,要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这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同时,要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给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要让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 再次,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给予帮助,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平等。 第4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1.(名词解释)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高等学校的学制即指各类高层次学校的系统。(了解)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 (1)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2)学制的建立要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3)学制的建立要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2.(了解)各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层次及特征 三个层次: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特征见62页。 3.(填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层次及特征: 三个层次:高等专科学校(含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4.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我国的学位制度:学士、硕士、博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初稿办法》: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博士学校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 5.高等学校教师的聘任制度指根据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育,并规定受聘者应具备哪些条件、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总体原则是按需设岗,因事设岗。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置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掌握)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1、​ 系统原则。 2、​ 整体效应原则。 3、​ 最低岗位数量原则。 4、​ 动态性原则。 6.(掌握)简答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重点和方向: 一、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衽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 二、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 3、​ 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的评价和监督制度; 4、​ 教师的佥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度的先决条件,成立高校教师权益的仲裁机构已势在必行,在涉及解聘或缓聘等事务时,要体现学术管理中专家团体的权威性特点。 第5章​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1.(掌握)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心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2.(理解)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79-82页 3.简答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基本方向: 一、为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转换政府职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当地高校的统筹权。 二、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合理、健康发展。 三、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力,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4.1984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基本确立了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 简答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的特点: (1)​ 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 (2)​ 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 (3)​ 实行政分开,各行其职。 5.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在结构上基本分为三个层次:校、学院和系。 6.(重点掌握的简答题)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 首先,要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适当实行权力中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 第二,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同时,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 第三,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及考核等人事制度的改革,努力建立富有竞争和活力特征的高校人事制度。 第四,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转变后勤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后勤服务部门的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使之成为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 第6章​ 高等教育结构 1.(掌握)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 宏观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 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教师队伍结构等。(填空) 2.(理解)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没有结构的功能是不存在的,反之,也不存在没有功能的结构。另一方面,结构和功能虽联系紧密,但不存在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相同的功能常常可由不同的结构来实现。 3.(填空或判断)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 (1)经济因素; (2)文化、传统因素; (3)科学、技术因素; (4)教育因素。 4.(理解含义,掌握一些小要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状况和特点分析: 一、层次结构:又水平结构,如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二、科类、专业结构:我国高等教育授予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和军事学等12个学科门类的学位。 三、形式结构:公立和私立;全日制大学以及函授大学、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等形式。 四、能级结构:重点院校;一般院校;专科学校。 5、​ 地区结构: (1)​ 梯度结构模式 (2)​ 中心城市模式 5.(理解)世界教育结构改革两种基本趋势:一体化模式;多样化模式。 6.(了解)两 种趋势对我国高教结构改革的若干启示 7.(了解)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 (1)学术的因素; (2)体制的因素; (3)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 8.(重点)简答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1)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在层次结构上,适当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满足高科技发展需要。 在科类结构上,根据社会产业结构发展和调整对人才的需要,合理规划。 在形式结构上,扩大全日制高等学校规模,加大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力度,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适当扩大私立高等教育规模,缓解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不足而高等教育需求紧张的局面。 在能级结构上,国家重点支持少数大学的发展,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具有雄厚的科学研究实力的大学,同时应鼓励其他学校探索自我发展的途径和办学形式。 在地区结构上,实行非均衡发展,同时适当从政策角度缩小不同地区间的教育落差。 (2)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中央应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以及一些示范性的高等职业学校。逐步形成国立、公立、民办和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 第7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1.(重点)高等学校的教师是高等学校的教育者他们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高校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 一、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高校教师的任务主要有如下几点: 1、​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 2、​ 开展科学研究。 3、​ 为社会服务。 2.(掌握、深入理解)选择题: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1)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2)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为高校教师在教学和研究活动过程中,思想、观念、方法、技术和手段的创新特征。 (3)高校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主要表面为教师个体教学与研究活动的相对独立性,与不同个体之间在学科、专业以及任务分工上的协作性,两者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3.(比较重要)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 (1)职务结构:(选择题)指教师队伍内部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等各级职务的比例状况。“倒金字塔型”、“卵型”和“金字塔型”。 (2)学历结构:指教师队伍中所有教师最后学历构成状况。 (3)年龄结构:指教师队伍中年龄的分布状况。 (4)专业结构: 4.如何形成高校教师的合理结构:掌握结构调整 (1)完善教师聘任制。 (2)利用政策手段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 (3)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现象。 5.我国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2岁之间,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的后期。抽象思维能力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等到高度发展。 6.(一般掌握)简答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 (2)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 (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7.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教育和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机修主要角色,也是整个高校内部活动中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简答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 (1)在社会学意义的高校师生关系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角色,主体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 (2)在心理学、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在知识活动中希望进行平等交流,并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 8.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途径: (1)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 (2)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 (3)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价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第8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1.(掌握)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 广义的专业指专门职业。 2.(重点)简答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 (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 (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 (5)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 (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3.(重点)简答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的基本要求和具体做法: (一)基本要求: (1)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 (2)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改造原有专业,积极扶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 (3)符合高级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应保持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二)具体做法: (1)拓宽专业面,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 (2)改变专业培养的方式,如按专业大类培养学生; (3)在规划学校专业建设时,要避免出现几种倾向:一是一哄而上,盲目追求大而全;二是缺乏社会需求预测,盲目扩大招生数量。 4.(重点掌握)对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1)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 (2)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3)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现代意识; (4)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 5.(重点简答)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 (1)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 (2)培养目标和规格要与社会需要相一致; (3)培养要求应与个人的发展相一致; (4)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国际性。 第九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最重要 1.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就其静态结构而言,它是由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构成的系统。其中教学媒介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它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特定的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过程;是学生以所知为基础,知、情、意、行结合,德、智、体美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其特殊属性:(重点,简答) (1)​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 (2)​ 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 (3)​ 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2.(重点,简答)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3.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4.(重点,简答)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特征的理由: 高校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的一个阶段,同时又是学校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因为: (1)​ 高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是由认识主体---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化的过渡性所决定的。 (2)​ 也是由大学教学自身内在价值和功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决定的。 (3)​ 还由大学教学的对象---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即由人类已经探索的知识体系向探知人类尚未认识的未知领域过渡。 5.教学原则是依据忆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6.(简答)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 (1)教学原则作为基本的教学要求,应体现教育目的的要求并反映一定的社会的需要; (2)制定教学原则必须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 (3)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关系决定了教学工作的任何要求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这也决定了教学原则的制定还必须考虑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学习特点。 (4)教学原则的确立必须与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相联系,必须符合高等学校的教学特点。 7.大学教学原则:每一个原则一个论述题。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应是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并尽可能反映当代先进的科学成果;思想性是指教师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要求老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传播科学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就做到: (1)​ 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2)​ 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注重教学的思想性; (3)​ 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 要有举例分析: (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知识积累与能力的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能力是在对一定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形成的认识能力,丰富的知识“养料”为开展创造性思维提供必要的条件。教师应注意: (1)​ 在教学中注意使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地调动起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等都处于积极的状态。 (2)​ 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3)​ 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评价他人的能力。 (4)​ 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要注意考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兼顾学生自学、动手等方面能力的发展。 (三)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体现在教育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使教学过程能够高效率进行的保证,学生的主动探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两者缺一不可。教师应: (1)​ 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的组织; (2)​ 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3)​ 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进取心。 (四)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因材施教要求教师能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的发展水平,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要求进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则要求充分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教师应: (1)​ 在教学制度上要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选择,发挥各自的特长;在学科和专业方向等方面给个体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 (2)​ 坚决按照大纲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3)​ 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形成有个性特点的智力结构。 (4)​ 利用选修课程,开拓学生的视野。 (5)​ 帮助学习上暂有困难的学生。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最重要)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认清实践是众获得趔的重要来源,是检验趔的唯一标准,促使他们善于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积极地运用所猁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 (1)​ 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本门学科的特点,通过学习、实验等教学环节适当安排学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 (2)​ 注意把各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成为运用和检验理论学习,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以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十章 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掌握)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 2.(填空、选择)课程的分类: 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上还是客体上,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看,可以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 从层次构成上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课程。 从选课形式上看,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课时数的多少,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 根据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分为理论型课和实践型课。 根据课程有否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3.(有可能简答)课程体系(结构)见127页。 4.最优化的课程体系就是从目标出发调整各方面的比例,并以最后是否达到目标要求作为衡量的标准。 5.(重点)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教学计划的组成: (1)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 (2)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主要组织部分是课程体系,或称课程结构。(填空) (3)主要教学活动 (4)时间分配 (5)学年编制(简称校历) 6.(掌握)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不甘落后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填空)从形式上看,分为三个部分,即、正文和附录。 7.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填空) (1)明确的目的性 (2)前沿性 (3)思想性 (4)启迪性 (5)教学适用性 8.(简答,填空)教材,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9.课程建设的意义: (1)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 (2)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建设与其他工作的相互联系 (3)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 (4)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 10.(简答)课程建设的内容和要求 内容: (1)​ 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 (2)​ 课程教学设施(包括实验设施)的建设; (3)​ 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与装备; (4)​ 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即教学大纲、进度表等教学文件的制定;讲课、答疑、辅导、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的组织实施等。 要求: (1)​ 教学大纲要富有特色; (2)​ 教材要合适; (3)​ 教学资料要完整; (4)​ 考核手段要科学; (5)​ 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6)​ 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 第十一章 高等学校教学的组织与教学方法 1.​ 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的诸要素如何组织和表现出来,即在教学中如何控制教学活动的规模,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和利用教学活动的场所。分为:个别教学制就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传授与指导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教学效率往往较低(填空);班级授课制又称为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名词解释),最先是由捷克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作了理论的系统阐述。班级授课制不但有利于扩大教学规模,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且有利于同学之间结成团结的集体。但往往过于强调统一,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2.​ (简答)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是为了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其发展变化趋势主要有: (1)​ 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 (2)​ 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上的短学程化 (3)​ 教学活动的场所呈非课堂化和多样化 3.​ 高校的教学活动主要由课堂教学、实验课的教学、实习、科研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几个环节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和课后总结。(论述)备课的基本要求: 备课就是对所讲授内容加以深刻理解,并对讲授内容的结构进行安排和设计课堂教学的。要求是: (1)​ 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具体章节的具体要求,了解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 (2)​ 教师要注意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材料,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 (3)​ 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进行备课并反映到中去。 4.(简答题)撰写毕业论文的步骤与方法: (1)选择课题,确定题目。 (2)查阅文献,收集资料。 (3)全面思考,拟定提纲。 (4)撰写初稿,修改定稿。 (5)论文答辩,评审质量。 5.学年制与学分制:142页。 实行学分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 (1)​ 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 (2)​ 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 (3)​ 有利于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4)​ 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6.(名词解释)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 7.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一般可以划分: (1)教师和学生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 (2)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等; (3)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 8.讲授法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也称为课堂讲授法。 (简答)讲授法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 (1)​ 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较多的有关各种现象和过程的知识信息,教学效率相对较高; (2)​ 成本低,比其他教学方法的费用要低得多; (3)​ 通用性强,一堂讲授课的内容常常是通用的,可以通过增加或删除其中的某些内容以适应教材和学习者的变化。 缺点: (1)​ 讲授法主要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过多地使用,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被动; (2)​ 讲授法作为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直接体验知识; (3)​ 讲授对记忆的影响较差,不利于学生记忆知识,对较长课时的课程尤其明显。 9.讲授法的基本要求:简答 (1)教师要了解学生,使需要传递的信息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 (2)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主要是熟悉教学内容,理清讲课的思路; (3)教师板书内容要能够引导学生掌握重点,便于学生记笔记和进行复习; (4)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的技巧; (5)教学手段的选取与使用应视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而定。 10.(名词)讨论法是指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辩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和交流,分离不同见解的教学方法。 11.比较讲授法和讨论法。 (1)先讲优缺点 (2)比较两种方法,逐条对比。 12.(名词)自学指导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教材和参考资料,以及进行实验并通过思考和研究而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一种方法。 13.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1)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 (2)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支委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 (3)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14.简答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 (1)对教育决策的影响 (2)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育内容的确定是由专家负责的,因而课程的标准化在不断提高;教学的设计、制作和评价将由专家担任,教育工作的效率相应增大;教师的作用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以学习指导者和学习评定者的身份进入教学过程。 (3)对高等教育、高校教学发展的影响: 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效率 有利于扩大教育规模 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 15.教学评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 教学测量则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它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如实地描述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水平。 16.科学的学业评价有六个步骤: (1)确定和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 (2)编审试题; (3)建立试题题库; (4)实施考试,取得信息; (5)阅卷评分; (6)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第十二章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1.简答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 (1)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综合性强的研究课题; (2)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充足; (3)高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 (4)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比较快地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 (5)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是高等学校科研的特色之一。 2.简答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 (1)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2)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 (3)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 (4)遵循项目掼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 (5)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 (6)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 -------------------------------------------------------------------------------------------------------------------- 教育心理学概论 第1章​ 心理学概论 1.​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2.​ 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个体心理有四个特征: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3.​ 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 4.​ 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言语随个体的发展而发展。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意志过程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意志常常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 5.​ 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它既不像心理过程那样变动不己,也不像心理特征那样稳固持久。 6.​ 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瓜特征。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气质与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7.​ 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8.​ 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9.​ 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群体心理是在群体的共同生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它是该群体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和。群体心理不能离开个体心理,它对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实,直接影响着个体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高等学校具有教学、科研和直接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 2.​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选择、填空) (1)​ 客观性原则 (2)​ 发展性原则 (3)​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4)​ 教育性原则 3.​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小题)详见20到23页。 (1)​ 观察法; 观察法即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言语、行为和表情),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在运用观察法研究高等教育心理问题时,必须做到几点:一、根据研究目的,明确限定观察对象;二、准确规定所要观察的主要特征;三、根据观察目的,确定合理的观察方法;四、借助科学手段,做好客观记录。 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表现真实自然,较少或没有受到“环境的干扰”,惧到第一手资料。主要缺陷是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到观察者的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并且观察到的资料数量有限,往往难以做出概括化的结论。 (2)​ 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由研究者操纵变化的变量称为自变量或实验变量,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或反应变量。实验法不仅能提示问题 “是什么”,而且能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根源“为什么”。 (3)​ 调查法; 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间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它包括口头调查(谈话法)和书面调协(问卷法)两种形式。调查法在实施过程中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一、确定调查方案。其作用是确定研究的目的。二、进行调查准备。主要是将系统、具体的研究目标转为问题。三、收集并分析结果。 (4)​ 个案法。 个案法是对单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 第3章​  第4章​ 学习心理概述 1.​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 学习是一个介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 (2)​ 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 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 次广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 (1)​ 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2)​ 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效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 (3)​ 人的学习 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3.​ 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它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
/
本文档为【教育学考试大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