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_尼伯龙根之歌_中的战争行为对德国军事的影响

_尼伯龙根之歌_中的战争行为对德国军事的影响

2010-12-29 4页 pdf 28KB 56阅读

用户头像

is_500358

暂无简介

举报
_尼伯龙根之歌_中的战争行为对德国军事的影响 第11卷 第4期 2008年7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11No.4 Jul.2008JournalofHunan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 《尼伯龙根之歌》中的战争行为对德国军事的影响 李 钥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 要:德国中世纪史诗《尼伯龙根之歌》描写的战争行为刻画了德意志人特有的延续至今的军事风格和作战方式:异 常勇猛、强烈的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突袭和毁灭。《尼伯龙根之歌》中的...
_尼伯龙根之歌_中的战争行为对德国军事的影响
第11卷 第4期 2008年7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11No.4 Jul.2008JournalofHunan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 《尼伯龙根之歌》中的战争行为对德国军事的影响 李 钥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 要:德国中世纪史诗《尼伯龙根之歌》描写的战争行为刻画了德意志人特有的延续至今的军事风格和作战方式:异 常勇猛、强烈的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突袭和毁灭。《尼伯龙根之歌》中的战争行为与早期日耳曼人常年征战的生活状况有关, 也根源于日耳曼人与生俱来的强烈的不安全心理。这些战争行为一直保存下来,后来演变为德国军队的极强战斗力和高度服 从性,以及战术上的闪击战理论和焦土抵抗政策。它们已成为德国军队的传统,也将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关键词:《尼伯龙根之歌》;战争行为;德国军事;影响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35(2008)04-0090-04 收稿日期:2008-04-17 作者简介:李 钥(1976-),女,湖南长沙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德语语言文学研究。 中世纪英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是广大德语 国家民众喜闻乐见的伟大的文学作品,在德语国 家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境内 常常可以看到有关《尼伯龙根之歌》的城市雕塑, 还有许多以“尼伯龙根”命名的大街、广场、商店。 在奥地利多瑙河畔的贝希拉恩城,甚至所有的街 道都以《尼伯龙根之歌》中的人物命名。足见《尼伯 龙根之歌》在德语国家影响之广泛和深刻。世人将 此史诗称为“德国圣经”。 黑格尔在《美学》中认为,最适宜史诗的情况 是战争。“因为在战争中整个民族都被动员起来,在 集体情况中经历着一种新鲜的激情和活动,⋯⋯这 个原则适用于绝大多数史诗。”“用战争情况做史诗 情节的基础,就有广阔丰富的题材出现,有许多引 人入胜的事迹都可以描述”,而且,他认为“两敌国 之间的战争提供最理想的史诗情境”[1]126-130。根据 黑格尔的观点,战争应该成为史诗研究的重点之 一。《尼伯龙根之歌》中最主要的情节是勃艮第王 国和匈奴王国之间的鏖战,即克里姆希尔特的复 仇之战。战争的结局是武士的全体灭亡,致使勃艮 第和匈奴相继亡国。史诗中这场悲剧性战争,特别 是“大毁灭”结局一直被后世的德国人津津乐道。 例如,施莱格尔兄弟、理查德·瓦格纳、比娄、希特 勒等人都对这部史诗中的战争描写非常迷恋。马 克思曾说过,一切已死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般 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2]121。史诗中原始部落英雄们 的战争行为对后世德国的军事行为产生过一定的 影响。对战争行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 史诗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了解德意志民族潜 藏在心灵深处的原始心理因素,加深对德国战争 文化的认识。对于我们在与德国的政治特别是军 事交往中采取相应的政策和策略是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的。 一 史诗中克里姆希尔特的复仇之战集中刻画了 德意志人特有的延续至今的军事风格和作战方式。 其一,作战者们异常勇猛。此史诗中的英雄个 个武艺非凡,西格弗里特和哈根是德国文学史上 勇猛的典型形象。西格弗里特在少年时就曾亲手 杀死过一条恶龙,沐浴了龙血,从此刀枪不入。当 萨克森国王和丹麦君主侵犯勃艮第时,他只带一 千随从便打败了对方 6万勇士。史诗对西格弗里 特的形容是“强大无比”。哈根在日耳曼人中,也是 因勇猛而声名远播。在匈奴,他带领勃艮第人奋勇 杀敌,以一挡百。其他的英雄人物都是武艺高强, 视死如归,在战场上无人退缩。很多人物为了道 义,放弃生的机会,义无反顾地就义。 其二,军队强烈的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这部 史诗中的骑士有着严明的组织性、纪律性和服从 90 性。尼伯龙根骑士绝对服从主人,因此战斗力极 强,屡建奇功。勃艮第的军队前往匈奴,明知死路 一条,却无一人脱离团队。克里姆希尔特要在大厅 放火烧死所有的勃艮第人之前,原本想只要他们 交出哈根,就放了自己的兄弟盖尔诺特和吉塞尔 赫,但是盖尔诺特和吉塞尔赫拒绝了。他们说道: “我们即使有一千人,他们都是我们的族人亲戚。 我们就是全部死光,也决不会把一个人作为人质 交于你。这件事断然不能⋯⋯我们无非就是一死, 现在谁也阻挡不了我们进行骑士般的抵抗。”[3]392 许特格、希尔德布兰特和狄特里希虽然都不愿卷 入哈根和克里姆希尔特的恩怨,但是因为他们为 匈奴王效力,最后都不得不加入战争。这便是日耳 曼人的服从性。 其三,突然、猛烈、隐蔽的作战方式。例如,萨克 森和丹麦的联军对勃艮第是突然进犯。哈根刺杀西 格弗里特是从背后偷袭。克里姆希尔特派勃吕特林 也是用突然、猛烈的袭击方式,杀光了 9千名在厅 堂的勃艮第随从。而哈根在得知消息后,未等众人 反应过来,就一剑割下襁褓中的匈奴太子和宫廷教 师的头,又迅猛地砍下了乐师的手臂。在《尼伯龙根 之歌》中,突袭是开战最为常用的方式。 其四,毁灭一切、极具破坏性的结束战争的方 式。当失败无法避免时,史诗中英雄们的方式不是 投降,而是毁灭一切。哈根战败被俘后,宁肯让克 里姆希尔特砍下自己和国王的头也不肯说出宝藏 的地址,让宝藏的秘密永埋莱茵河底,不见天日。 哈根在战败的同时毁灭了昔日披肝沥胆保护的国 王、国家和宝藏,他用此极端方式至死抵抗,惩罚 获得胜利的敌人。双方数以千万计的骑士在这场 鏖战中死去,尸横遍野,这直接导致了勃艮第的亡 国和匈奴国的衰落。最后,希尔德布兰特对女人杀 死骑士忿忿不平,又将克里姆希尔特斩成肉酱。几 乎所有的主人公都在命运的安排下陷入灭亡的悲 剧结局。史诗中表现的这种毁灭行为一直被后世 的许多德意志人迷恋和歌颂。 二 《尼伯龙根之歌》中的战争行为与早期日耳曼 人常年征战的生活状况有关,也根源于日耳曼人 与生俱来的强烈的不安全心理。 首先,原始日耳曼人由于生产力落后,没有先 进的武器,在黑森林与野兽搏斗和与外族作战中, 可以凭借的除了强壮的血肉之躯和勇气以外,别 无他物,无休无止的征战和搏斗造就了英勇凶猛 的日耳曼战士。古日耳曼人开采的铁的数量很少, 加上冶炼技术低下,他们没有剑和长枪,只有一种 被称为“framea”的短矛。骑兵的装备只有一支夫 拉矛和一面盾牌,步兵另加一束标枪。他们的马不 善于奔驰,他们也不懂驯马术和骑术。落后的武器 使他们在战争生涯里充满了挫折感。血腥战争带 来了亲人的离丧、部族的灭亡,这无疑给脆弱的日 耳曼人心理上加上了一层受虐和死亡的恐惧。为 了使士兵战胜恐惧,加强战斗力,古日耳曼人采取 了一些。他们会吊死在战争中苟全性命的人; 将家族中最亲近的人编在一个方阵,互相能听到 对方的悲号,以激发勇气;打仗时让女人赤身裸体 在阵后呐喊,以此来警告战士:如果战败,那么母 亲、妻子和女儿都会成为敌人的奴隶。所以,日耳 曼武士必须要勇猛才能取得战斗的胜利,从而保 全自身、家人和族人。 其次,在与野兽和外族的搏斗中,单个个体的 力量总是弱小的,没有什么胜算。只有积零为整, 团体作战,才有较大的可能获胜。对个人来讲,也 只有依靠集体,才能获得更多的安全保障。因此, 集体主义的精神得以滋生,严密的组织性、纪律性 和服从性在军队中得以生成。 再次,在猎捕野兽和对抗外族时,武器装备落 后的古日耳曼人采用隐蔽的突袭则获胜把握 比较大。千百年来,古日耳曼人生活的原始森林不 见天日,阴森恐怖,暗藏着许多危险。长年累月地 生活在黑森林中的日耳曼人,心里总有着无以言 表的恐惧和不安全感、神秘感。日耳曼人的勇猛并 非真正的勇猛,只是一种用来震慑敌人的表面化 工具。他们的内心恰恰相反,是不自信的,甚至是 怯懦的。环境的不确定性、危险降临的突然性和对 获胜缺乏足够的把握,使他们随时做好战斗的准 备,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其不备,在敌人或野 兽还没反应过来之际就结束战斗。《尼伯龙根之 歌》的主人公西格弗里特的勇猛不但仰仗刀枪不 入的皮肤,更借助于隐形帽。隐形帽象征着偷袭敌 人的作战方式。同样,因为内心的怯懦,哈根在刺 91 杀西格弗里特时,选择了骑士所不齿的方式:背后 行刺,而不是面对面较量。这也说明了古日耳曼人 一贯采用的是突袭的进攻方式。这种由于原始生 活的不安全感衍生出来的作战方式,一直在德意 志军队中保持下来。 最后,心理学和行为学认为,通常人类应对 “失落”的方式之一是生气和抗议。具有不安全心 理的人,不能恰当地表达愤怒,要么抑郁,要么就 会在狂怒中爆炸。“得不到的宁愿毁灭”,是不安全 人格类型的人在追逐安全感的过程中,常有的一 种极端变态行为。充满强烈不安全感的德意志人 应对军事上失利的方式常常是以毁灭一切来惩罚 对手。例如,哈根在自知生命无可挽救时,随同自 己的灭亡,把曾竭力保护的国王和尼伯龙根宝藏 也推向了灭亡,就是这种心态的反映。 三 沉积在民族心理的不安全感促使上述战争行 为一直保存下来,后来演变为德国军队的极强战 斗力和高度服从性,以及战术上的闪击战理论和 焦土抵抗政策。 自古以来,德国军队在勇敢和绝对服从方面 是比较有名的。《尼伯龙根之歌》自 18世纪被重新 发现以来,一直都是统治者手中的精神教育工具。 他们总是竭力鼓吹史诗中刻画的武士“忠”和“勇” 的特点,以便号召士兵们勇敢作战,并对自己绝对 服从。拿破仑占领德国时期,施莱格尔兄弟极力主 张这部史诗“成为教育青少年的用书”,以此煽动 德国青年在对法作战时充分发挥英勇无畏的精 神。此时,史诗的主人公西格弗里特被文人们塑造 成英勇的“杀蛇人”形象,其对手自然就是影射法 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帝国总理费尔斯特·封· 比娄 1909年 3月 20日在帝国大厦前提出 “尼伯 龙根忠诚”一词,这个词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尼伯 龙根之歌》因为描写了战场上武士们的忠诚,塑造 了一系列忠诚的典型形象,而成为号召士兵绝对 服从和忠于统治者的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帝国国防军元帅戈林在空军司令部的一次讲话 中,特别提到勃艮第人在熊熊大火中度过的一夜 以及他们战斗到最后的精神。此时正值斯大林格 勒战役后不久,其目的是鼓动士兵们像勃艮第士 兵那样坚持战斗到底,勇于栖牲,期望借助这部史 诗的影响力,为保存帝国而努力。弗里茨·朗想在 1923年拍摄了电影《西格弗里特》,这个英雄又被 赋予了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被塑造成自大狂。希 特勒却很欣赏这部电影,在全民皆兵的时期,各影 院都在纳粹的控制下每天放映这部电影,鼓吹极 端民族主义的思想。 除“忠”、“勇”以外,《尼伯龙根之歌》对后世德 国的军事行为影响最大的是:突袭和毁灭。它们逐 渐演变成“闪击战理论”和“焦土抵抗”政策。 闪击战是蒙昧时代原始日耳曼人在黑森林的 生活条件下出来的战术精华,具有突然性、猛 烈性、隐蔽性等特点,在《尼伯龙根之歌》中展现得 淋漓尽致。喜爱《尼伯龙根之歌》的德国人把这一 套战术保留下来,成为军队中常用的作战方式。在 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德 国在一战中实行的“史里芬计划”的核心理论,就 是闪击战理论(或称为速决战理论)。在对俄宣战 的同时,德国就不宣而战地迅速攻下卢森堡。次日 又立刻向法国宣战。打算同时作战,并在三四个月 内结束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希特勒 最喜欢的文学作品就是《尼伯龙根之歌》,他更是 将闪击战理论运用得出神入化,并自称“闪电战”。 二战前夕,希特勒的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挺 进莱茵兰非军事区。在 1939年 9月 1日晨,德国 又是不宣而战,以 150万大军向波兰发起闪电式 进攻。而后以极快的速度自西向东横扫欧洲。“阿 登森林出骑兵”也是德国“闪击战理论”的杰作,法 国坚固的马其诺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希特勒还 想用闪电战在半年之内占领苏联。这些战略和战 术都是“闪击战理论”在实践当中的运用。它们使 德国军队在战争初期看起来相当强大,势不可挡。 许多学者把德国人在一战和二战中宣称的 “在几 个月内制服对手”的计划,归因于德国人的狂妄自 大。其实,从心理学上,真正的根源还在于缺 乏安全感,对未来能否获胜没有充分的自信,只得 鼓动国人采取“快狠准”的战术。《尼伯龙根之歌》 主人公的突袭行为升华为整个德国军队的传统作 战方式,或许在今后德国军事行动中也能看到。通 过对史诗战争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中了解到德国 军队的日耳曼式行动特点。 92 (责任编校 龙四清) 《尼伯龙根之歌》中的毁灭结局启示了希特勒 采取“焦土抵抗”政策。焦土抵抗是希特勒在盟军 东西两面进攻柏林时下令实行的。他叫嚣着,如果 自己被摧毁,那么将拉着整个熊熊燃烧的世界一 同毁灭。他下令摧毁德国的所有军事、公共、工业 设施。理由是:如果战争失败,民族就要灭亡,没有 必要让这些最基本的生活基础存在。历史学家用 一般的历史理论无法解释希特勒为什么会这样 做,个别心理学家则用变态心理学进行解释,认为 这是癔病性和躁郁性综合症所致。然而,只有把他 的行为放到民族心理学的范畴,并对照民族史诗 《尼伯龙根之歌》,才会得到较好的解释。希特勒最 喜欢的文学作品是《尼伯龙根之歌》,最欣赏的乐 剧是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史诗中毁灭一 切的战争行为为希特勒的“焦土抵抗”政策提供了 思想源泉。“大毁灭”在德国人的眼中不是休止符, 而是获得新生的开始。这种观点可以给身处困境, 内心极度绝望、惶恐的人带来希望和心理上的安 慰。希特勒的焦土抵抗,就是希望德意志民族在世 界毁灭的烈焰中得到“新生”。在希腊神话中,一类 神会战胜另一类神,凡人也会有一派胜利。然而, 在《尼伯龙根之歌》中失败者通过毁灭一切的极端 方式来惩罚战争的获胜者,整部史诗最终没有真 正的胜利者。 德国哲学家席林认为,“一个民族是有了神话 以后才开始存在的,⋯⋯它的思想的一致性——— 亦即集体的哲学,表现在它的神话里面;因此,它 的神话包含了民族的命运”[4]148。《尼伯龙根之歌》 作为德国的民族史诗,就像一个包含着民族命运 的“神话”,在文化、军事、政治、心理等诸多方面影 响着后世德国人。史诗中所描写的战争行为世世 代代流传下来,成为德国军队的传统,它们也将世 世代代流传下去。这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德国的 战争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美学(第 3卷)下册[M].朱光潜译,北 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曹乃云译.尼伯龙根之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5. [4](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M].董乐山等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71. TheActofWar'sInfluenceonGermanMilitary inDienibelungeneindeutschesheldenlied LIYue (SchoolofForeignStudies,Hu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Xiangtan411201,China) Abstract:Dienibelungeneindeutschesheldenlied,anepicinGermanMiddleAges,depictedGerman- specificmilitarystyleandactofwar,whichareextremelybrave,strongcollectivism,teamspiritandsudden attackanddestruction.TheactofwarinDienibelungeneindeutschesheldenliedisrelatedwithlifeconditions ofGermaninlongwar,andalsooriginatedfromGerman’sinbornandunsafepsychologicalcondition.Those actsofwarremainthroughyearsandlaterevolvetheextremelystrongbattleeffectivenessandhighobedience, thetheoryofblitzkrieginwarstrategyandthewarresistance,whichbecamethecustomofGermanmilitaryand willbehandeddownthroughgenerations. Keywords:Dienibelungeneindeutschesheldenlied;actofwar;GermanMilitary;influence 93
/
本文档为【_尼伯龙根之歌_中的战争行为对德国军事的影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