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忙要忙到点子上四章

忙要忙到点子上四章

2011-01-02 10页 doc 60KB 15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5200

暂无简介

举报
忙要忙到点子上四章忙要忙到点子上 忙要忙到点子上 第4章 忙,也可以忙得舒心 不少时候,忙碌常常同“心烦气躁”、“忧虑”、“消极情绪”联系在一起。因为忙碌,所以心烦;因为心烦,所以忙中出错。这样的结果必然是更忙碌,更心烦,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事实上,忙也可以忙得舒心。良好的情绪能够帮助我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因忙碌而衍生出的各种麻烦事,让忙碌也变成一件令人愉悦的事,使忙碌更有成效 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亲历感悟:一般而言,人们处理事情的成熟程度与情绪化的程度呈反比。拥有一个好心态,不但能防止我们因为情绪化而采取不理智的行动,而且还能使...
忙要忙到点子上四章
忙要忙到点子上 忙要忙到点子上 第4章 忙,也可以忙得舒心 不少时候,忙碌常常同“心烦气躁”、“忧虑”、“消极情绪”联系在一起。因为忙碌,所以心烦;因为心烦,所以忙中出错。这样的结果必然是更忙碌,更心烦,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事实上,忙也可以忙得舒心。良好的情绪能够帮助我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因忙碌而衍生出的各种麻烦事,让忙碌也变成一件令人愉悦的事,使忙碌更有成效 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亲历感悟:一般而言,人们处理事情的成熟程度与情绪化的程度呈反比。拥有一个好心态,不但能防止我们因为情绪化而采取不理智的行动,而且还能使我们忙得更有成效。   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许多时候,我们为了各种琐事而忙碌,各种负面的情绪也会随之而来,影响我们做事的心情。我有一位相当情绪化的朋友,他抱怨最多的就是“最近比较烦”。他本身工作比较忙,需要处理的事务也相对多,一旦工作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他就会变得心烦意乱,抱怨连连。而这样一边忙碌一边心烦的后果往往是忙中出错或消极怠工,最终导致更忙碌。   拿破仑曾统兵数百万,所到之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是他却说:“我就是胜不过我的脾气!”是的,人往往胜不过自己的脾气,遇事尤其遇到比较危急或不太如意的事情,就会情绪化,然后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去处理,这样很容易将事情搞砸,甚至钻进牛角尖逼自己走上极端。   一般而言,人们处理事情的成熟程度与情绪化的程度呈反比。拥有一个好心态,不但能防止我们因为情绪化而采取不理智的行动,而且还能使我们忙得更有成效。可见,“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正确处理事情和危急情况的有效办法。 事到手,且莫急,必须缓缓想   亲历感悟:很多事情,都是初念浅,转念深,因此遇事一定要冷静。   古时候有一个王国,非常富有,任何物品应有尽有。有一天,国王想:“我的国家如此富裕,但一定还有一些别的国家有而我的国家没有的东西,我应该设法把它买回来。”   于是,国王就派了一位大臣,周游列国,去寻找自己国家所没有的东西。可是,这位大臣走了好多国家都没有发现自己国家所欠缺的东西。接下来,他又奔走了好几国,一天大臣在一小国的市集中,看到了一个小摊位,摊位后除了坐着一位老先生之外,并没有贩售什么东西。于是,大臣好奇地问老先生:“你在卖什么东西呢?”   “我呀,我在卖智慧。”老先生微笑地说道。   “智慧?智慧是什么东西?好像我们国家没有!”大臣很有兴趣地问:“智慧要怎么卖?卖多少钱?”   坐在摊贩桌后的老先生说:“卖黄金五百两。”   “啊?黄金五百两?”哇,真的好贵!可是大臣知道,自己国家不缺钱,只缺“智慧”;为了能回国向国王交差,就决定当场花五百两黄金把这“智慧”买下。   老先生收了黄金之后,就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二十个字:“凡事多思维,切勿率嗔怒;今日用不到,必定有用时。”大臣看了这二十个字,觉得太贵了,可是买卖既已成交,就不能后悔!   付完钱,大臣快马加鞭,赶了三天三夜的路,半夜才回到家,准备明日上朝时,回禀国王。可是,当大臣回家,打开房门后,却发现幽暗的蚊帐下,摆着两双鞋子。看到这景象,不禁怒火中烧,心想:“我家只有我和太太两人,怎么我一出远门,床下又出现一双鞋?”大臣越想越气,便拿起腰间的利刃,准备把床上通奸的两人刺死!  不过,就在这一刹那,大臣想起了三天前刚买的“智慧”,于是重复念着:“凡事多思维,切勿率嗔怒”。这时,床上的人已被惊醒,探头出来──原来是他的母亲和自己的妻子。因为他的母亲得知儿媳妇生病,儿子又奉国王之命出远门,所以特地赶来照顾儿媳妇。   这时,大臣不禁喃喃自语:“太便宜了,太便宜了,五百两黄金保住了母亲和妻子的性命,买回的“智慧”不是太便宜了吗?”   愤怒就像是人情绪中可怕的魔鬼,使人丧失理智,降低人的判断力、理解力和自制力。盛怒之下的人们总是将事情局限于面而难以冷静地纵观全局。在不可遏制的愤怒中,人们一次又一次地错失解决问题和化解冲突的机会。而愤怒往往就是因为忙碌造成的。   愤怒引发冲动,冲动使人做出一些过激行为,加剧误会的发展和事件的恶劣倾向。如果仅仅是忙错了方向还好,更可怕的是因为一时冲动的愤怒,往往意味着之后将导致非常严重的损失,付出高昂的代价,有时候这种损失甚至是无法弥补的。   这让我想起一位老前辈的话:“事到手,且莫急,必须缓缓想;想到时,切莫缓,便要急急行。”可见,遇事冷静思考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   很多事情,都是初念浅,转念深。对问题的第一个念头都是我们对事件的情绪反应,通常是比较肤浅的,也是造成误会的重要原因;但只要转念一想,我们就会为对方寻找可能的理由,这样的判断往往才是比较理性的,也是更接近实际情况的结论。   其实,忙碌会令人心烦,这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调整心态,避免在不冷静甚至不可控的情况下做出错误的、甚至令人追悔莫及的判断。当因忙碌而感到心烦意乱时,不妨试着去改变自己的心态,努力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慢慢思考再做出判断,而不是因为想要尽快结束忙碌而导致忙中出错。   在我们的情绪处于失控边缘时,不妨通过下列让自己保持冷静或减少情绪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生气的时候要想说话,就先从1数到100再开口,数到100如果还不冷静,再数100下,直到心中的怒火熄灭为止。该方法能有效避免情绪化时出现的语言失控,从而减少不当语言造成的负面影响。 转移场所。到洗手间,用冰冷的自来水洗洗脸;甚至有人建议不管有没有上卫生间的生理意愿,都让自己到卫生间蹲20分钟,蹲下来心态往往就能变得平和很多。   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如用手掐自己的身体、听点轻松的音乐或进行体育运动,避免自己一味地钻牛角尖。   注意不要在自己情绪激动时做出决定,任何决定都要等到恢复冷静后再做出。   多换位思考,想一想他人的处境。 通过心理暗示告诉自己要冷静:凡事多思维,切勿率嗔怒。 将快乐的钥匙握在自己手里   亲历感悟:一个善于管理情绪的人会将快乐的钥匙握在自己手里,能将快乐和幸福带给他人。   曾经看过一则报导,说19世纪的黑死病是“肺病”,而20世纪的黑死病是“癌症”,那么21世纪的黑死病是什么呢?答案是“忧虑”。负面情绪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既然负面情绪对我们影响如此之大,那么我们能够管理它吗?如何管理它呢?   著名专栏作家哈理斯和朋友在报摊上买报纸,那朋友礼貌地对报贩说了声谢谢,但报贩却冰冷着脸,没有任何反应。   “这家伙态度很差,是不是?”他们继续前行时,哈理斯问道。   朋友回答说:“他每天晚上都是这样的。”   “那么,你为什么还是对他如此客气?”哈理斯不解地问。   朋友反问道:“为什么我要让他决定我的行为?”   显然,哈理斯的朋友是一位情绪管理高手,他的言行也证明情绪是可以管理的,情绪管理的精髓就是“不要让别人决定你的行为”——一个善于管理情绪的人会将快乐的钥匙握在自己手里,能将快乐和幸福带给他人。在繁忙的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我们的情绪更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左右,所以工作越忙越应该记住“控制局面,而不是被局面控制”。   与故事里哈理斯的朋友相比,我们管理情绪的水平如何呢? 压力就像拿在手里的一杯水   亲历感悟:现实中的很多压力,它们本身的分量并不一定很重,而是因为我们拿起来后没有适时放下,所以才越来越重。   生活和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忙碌的人们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甚至压力过大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无论生活,还是工作,压力都无处不在。适当的压力能促进我们的成长和成熟,但是如果压力过大,则会适得其反,不但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还会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看来有效管理我们面对的压力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如何管理个人面对的压力呢?也许从下面这位讲师与听众的讨论中,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有一位讲师在讲压力管理的课堂上拿起一杯水,然后问台下的听众:“各位认为这杯水有多重?”听众有的说20克,有的说100克,有的说500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等到大家发表完看法后,讲师开始说话了:“其实,这杯水的重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拿多久?拿一分钟,各位一定觉得没问题;拿一小时,可能觉得手酸;拿一天,可能就得叫救护车了。其实这杯水的重量是一样的,但是你拿得越久,就觉得越沉重。”   说完,讲师停了下来,想看看听众都有何反应。正当台下的听众感到有些纳闷时,他向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与我们今天的压力管理主题有什么关系呢?”   越是看重,压力就越重   台下的听众都陷入了沉思,突然有一位听众站了起来,回答道:“老师,我想这与压力管理有两个关系。一方面,就如同这杯水,刚才有的人说500克,也有的人说20克,面对相同的压力,不同的人的感受是不同的。这说明压力的大小,不完全取决于压力本身,同时也取决于我们心里有多么看重它。”讲师一边听一边点头,台下的其他听众也觉得很有道理,都在期待着他要讲的“另一方面”。   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多貌似沉重的东西本身分量并不一定很重,而是因为我们把它看得太重。多数的烦恼是不值一提的。   我曾经听过一个故事,说的是死神来到一个村落,向那里的人宣布:“明天我要带走100人的生命,至于是哪些人,谜底就留待明天揭晓。”次日,当死神再次回到村落准备带人的时候,意外地发现这个村落中,一夜之间竟然死了1000人!   或许这个故事有些夸张,但是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许多压力是毫无必要的。下面的数字可能让我们对忧虑有一个重新认识。   人们担忧的事情有40%永远不会发生。   30%的忧虑涉及过去做出的决定,这些都是无法改变的。   12%的忧虑是出于自卑感而产生的。   10%的忧虑与健康有关,而越担忧问题就会越严重。   只有8%的忧虑可以列入合理的范围。   可见,有时人因为压力而感到忧虑,其实并非真正的压力所致,而是自寻烦恼。而这些大多属于“庸人自扰”的忧虑却会让我们花费大量的精力,让我们为此白忙,为此不开心。   适时放下才能拿得更久   这位听众喝了口水,在大家急切的期待中,接着讲他的“另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这水杯对我们身体造成的压力,就像我们承受压力一样,如果我们一直把压力放在身上,不管压力是大是小,我们都会觉得压力越来越沉重,以致最终无法承受。我们必须做的是,放下这杯水休息一下后再拿起这杯水,如此我们才能够拿得更久。”   显然,讲师对这个回答非常满意,于是总结性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所以,各位应该将自己承受的压力在一段时间后适时地放下并好好地休息一下,然后再重新拿起来,这样才能承受更久的压力,才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故事讲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佛家的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跟随一个老和尚下山化缘,在一条小河边遇到一位姑娘不敢过河,老和尚说:“我背你过去吧!”说完就把那位姑娘背过了河。到了对岸放下姑娘,师徒俩继续赶路,小和尚脸憋得通红,心中非常疑惑,可是又不敢说。就这样一直走了二十多里,小和尚实在憋不住了,就问老和尚:“师傅,我们出家人应该讲究男女授受不亲,你怎么能背那位姑娘过河呢?”老和尚说:“你看,我把那位姑娘背过了河就放下了,而你却背着她走了二十多里。” 小和尚感到的“沉重”来自心里,因为他在心里“背上了”,却没有在应该放下时放下,所以他就会觉得越来越重,以致被“压”得快喘不出气来了。现实中的很多压力也是如此,它们本身的分量并不一定很重,而是因为我们拿起来后没有适时放下,所以才越来越重。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会因为这些自己心中的包袱而烦恼,带着烦恼去忙碌必然会因为分心和消极情绪而影响我们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事实上,我们担忧的问题通常并不会像我们担忧的那样发生或带来不利影响。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让它来困扰自己呢?   一般人总是因为很小的得失而郁郁寡欢,甚至会因为暂时的挫折和失败而一蹶不振。不管压力本身有多重,只要我们适时放下它,就可以摆脱苦恼,活得更舒适自在。 6种妙方帮你放下压力   听到讲师的总结性发言,大家还以为这个话题就这样结束了。突然,台下一位听众站了起来:“老师,面对压力要适时放下,我承认这非常有道理。事实上,我们面对压力时最大的问题往往不是不知放下,而是不知道怎样让自己放下。你还是赶快告诉我们如何做才能放下吧。”   这时,讲师不慌不忙地又讲了起来:“大家别急,如何才能让我们放下烦恼和压力呢?请看屏幕。”他轻轻敲击了一下笔记本电脑键盘,演示屏幕上列出了这样6条放下压力的方法:   深呼吸——当自己觉得有压力时,先做几个深呼吸,让自己稍微平静一下。   暂时离开——有时短暂离开压力情境,事情反而更容易处理。   笑一笑——不管目前情况如何,都让自己笑一笑,不管假笑还是苦笑,让自己看看微笑的自己。   动一动——让自己活动一下,身心是一体的,让身体在运动中得到放松,心情也会随之产生相同的效果。如果能让自己养成运动的习惯,自己的抗压指数会有大幅的提升。   一次一件事——有压力,常常是由于自己同时面对很多事情,而自己又深陷其中。此时,让自己一次只想一件事,一次只处理一件事。   理清头绪再出发——有时事情无法处理,常常是因为自己慌了神儿。让自己静一静,想一想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有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压力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正确对待压力。虽然压力无法减少,但我们却可以采取相应的缓解压力对我们造成的负面影响。只要我们能正确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轻松许多,工作也会更开心。   忙碌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还是终日为此愁容满面。忙碌可以忙得舒心,通过各种方式解压,我们就能以一种更平和、更积极的心态去忙碌。而且唯有快乐地忙碌,才能让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大的回报。 记得我曾听过这样一种说法:拿不起放不下的是下等人;拿得起放不下的是中等人;拿得起放得下的是上等人。你属于哪一种人呢? 给不良情绪找个出口   亲历感悟:对于不良情绪,除了自我调节和消化外,我们还应该给它找个宣泄的出口,让它尽快释放出来,正所谓“堵不如疏”。   对于环境污染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而且都在尽力避免或减少各种环境污染,如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等,但生活中有一种污染却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那就是情绪污染。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良情绪就像扔进平静湖面的小石头,处理不当就会像涟漪一波一波地扩散,以致严重地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老板骂了员工小王;小王很生气,回家跟妻子大吵一架;妻子觉得很窝火,正好儿子回家晚了,“啪”给了儿子一记耳光;儿子捂着脸,看见自家的猫在身边,不分青红皂白就狠狠地给猫一脚;那可怜的猫不知所措,转身就跑,冲到外面街上,正遇上街上的一辆车,司机为了避让猫,却把旁边的一个小孩撞伤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踢猫效应”说明不良情绪是可以传染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负面情绪,如果处理不当,负面情绪就会像“踢猫效应”一样不断向外传染,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工作和生活。   在职场中,情绪化的人往往被贴上“不够成熟”的标签,也往往会使周围的同事觉得这个人不好相处,工作上很难和谐交流。如果我们带着情绪去想问题或做事情,往往会导致思考问题的片面化或者把事情搞砸,因为情绪本身影响了大脑的正常思维。   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将负面情绪的影响减到最小呢?现实生活中,如果人们不想把负面情绪传染给他人,要么自己调节和消化它们,要么将它们埋藏在心底。   如果我们能自我调节和消化负面情绪,并将它们消灭于无形当然不错,但一味地压抑心中不快,只能暂时解决问题,负面情绪并不会消失,久而久之,就可能填满我们的内心世界,使我们的身心越来越疲惫。因此,除了自我调节和消化外,我们还应该给不良情绪找个宣泄的出口,让它尽快释放出来,正所谓“堵不如疏”。   我的一个朋友在公司里的人缘很好,待人和善,几乎没人看他生过气。有一次我经过他家,顺道去看看他,却发现他正在顶楼上对着天上飞过来的飞机吼叫,于是就好奇地问他原因。   他说:“我住的地方靠近机场,每当飞机起落时都会听到巨大的噪声。后来,当我心情不好或是受了委屈、遇到挫折,想要发脾气时,我就会跑上顶楼,等待飞机飞过,然后对着飞机放声大吼。等飞机飞走了,我的不快、怨气也被飞机一并带走了!”   怪不得他脾气这么好,原来他知道如何适时宣泄自己的情绪。   除了放声大吼来宣泄不良情绪外,下面的方法也是很有效的:   与友人倾心交谈。当苦恼时,找自己信任的、谈得来的、同时头脑也较冷静的知心朋友倾心交谈,将心中的郁闷及时发泄出来。通过自己的倾诉和朋友的疏导,一肚子的气也会随之消散。   高歌泄尽心中烦恼。唱歌尤其是高歌除了愉悦身心外,它还是宣泄紧张和排解不良情绪的有效手段。   摔打安全的器物,如枕头、皮球、沙包等,狠狠地摔打,我们会吃惊地发现身体的发泄对缓解压力是多么有效。   利用环境调节情绪。心情不好或感到压力大、郁闷不乐时,如果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我们的心绪往往就能很快得到舒缓。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进行短期旅游,从而彻底放松自我。   转移注意力。当出现不良情绪时,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去,忘我地去干一件自己喜欢干的事,如练习书法、打球、上网等,从而将心中的苦闷、烦恼、愤怒、忧愁、焦虑等不良情绪通过这些有情趣的活动得到宣泄。   现实生活中宣泄的方法很多,人与人因个体差异和所处环境、条件各异,采用宣泄的方式也不同,从小小的一声叹气,到大声痛哭、疾呼、怒吼以及练习书法、打球、散步、聊天等都可以起到宣泄不良情绪的作用。宣泄的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给他人和自己带来负面影响,又能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得宣泄即可。 温馨提示:   工作中对压力的不当反应或者无力以对,不但会让我们的工作变得低效,而且还会波及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   如果我们情绪不佳时,习惯于摔打一些东西来发泄,则容易让我们变得暴力和好斗。永远记住学会排解我们的怒火比发泄出来伤害别人或损害器物要好得多。永远不要打人或其他小生命,并且确定无生命的物体不会伤到自己。   不要自我麻醉。酒精和毒品虽然可能会让我们暂时解脱烦恼,但是我们的问题却依然等我们回到现实来解决。 缩小痛苦,放大快乐   亲历感悟:所谓“如意”就是“常想一二,不思八九”。   我看到过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位农妇不小心打破了一个鸡蛋,这本是件很平常的事,但这位农妇却越想越难受:一个鸡蛋经孵化后就可变成一只小鸡,小鸡长大后成了母鸡,母鸡又可下很多蛋,蛋又可孵化很多母鸡。最后农妇大叫一声:“天哪!我失去了一个养鸡场。”   原本只是打碎一个鸡蛋的问题,却因为农妇不断地放大痛苦,问题就被她想象得越来越糟糕,所以她感受到的痛苦就会越来越大,最终失去一只鸡蛋的痛苦竟然被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这不得不说是自寻烦恼。   许多时候,忙碌带给我们的负面情绪并不严重,但是由于我们总是习惯性地紧盯住这些负面情绪,使它们无限放大,产生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   快乐与否,其实并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我们是“放大痛苦,缩小快乐”,还是“缩小痛苦,放大快乐”。难怪有人说心灵是自我做主的地方,在心灵中,天堂可以变成地狱,地狱可以变成天堂。是天堂还是地狱,关键在于自己怎么去看,怎么去对待。   我曾看过中国台湾作家林青玄写过的一篇散文名叫《常想一二》。文章说林青玄曾为朋友题字“常想一二”,朋友问是什么意思,林青玄说:“俗语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们生命里面不如意的事占了绝大部分,因此,活着本身是痛苦的。但扣除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还有一二成是如意的、快乐的、欣慰的事情,我们如果要过快乐人生,就要常想那一二成好事,这样就会感到庆幸、懂得珍惜,不致被八九成的不如意打倒。”   朋友听了,非常欢喜,抱着“常想一二”回家了。后来那位朋友说,每天在办公室劳累受气,回到家看到“常想一二”就觉得很开心,但是墙壁太大,字太小,又求林青玄写字,林青玄则加了一个下联“不思八九”,又写上一个“如意”的横批。   就像黑夜总与阳光相随,快乐的日子总有烦恼伴随,如果我们放大快乐,我们的生活中就充满了开心和阳光;我们放大痛苦,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不幸和抱怨;我们放大悲伤,我们的生活中就充满了泪水和忧愁。放大快乐是一种绝妙的减负方法,更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决定生命品质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所以只要我们“常想一二,不思八九”,就等于把快乐的钥匙握在了自己的手里;只要我们“常想一二,不思八九”,就可以“缩小痛苦,放大快乐”,自然也不会让那些负面情绪影响了自己的心境和效率。 转变对工作的态度   亲历感悟:一般来说,我们对工作感到厌烦,其实并不是工作变得无趣了,而是因为我们放大了它的缺点,忽视了它的优点。   大家也许都有这样的经历:一个人刚接手一项工作,尤其是自己喜欢的工作,总是特别投入,觉得工作很有意思。可是,当我们逐渐熟悉工作的方方面面,完全得心应手后,工作就开始变成了近乎按部就班的操作,没有了最初的新鲜感,曾经的兴奋和快乐开始归于平淡,甚至会对工作感到厌倦。   问题就出在我们对工作的态度上了。   前两年,一位哈佛大学校长来北京大学访问时,讲了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一年,校长向学校请了三个月的假,然后告诉自己家人:“不要问我去什么地方,我每星期都会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   就这样,校长只身一人,去了美国南部的农村,尝试着过另一种全新的生活。在农村,他到农场去打工,去饭店刷盘子。在农场打工时,背着老板吸支烟,或和自己的工友偷偷说几句话,都让他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愉悦。最有趣的是最后他在一家餐厅找到一份刷盘子的工作,干了四个小时后,老板把他叫来,跟他结账。老板对他说:“可怜的老头,你刷盘子太慢了,你被解雇了。”   这位“可怜的老头”重新回到哈佛,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后,却突然觉得以往再熟悉不过的东西都变得新鲜、有趣起来,工作成为一种全新的享受。这三个月的经历,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搞了一次恶作剧一样,新鲜而有趣。自己原本洋洋自得,甚至呼风唤雨的哈佛大学校长职位,自己原本认为的博学与多才,在新的环境中竟然一文不值。更重要的是,回到一种原始状态以后,就如同儿童眼中的世界,也不自觉地清理了原来心中积攒多年的“垃圾”。   其实,我们对工作的抱怨与不满,何尝又不是长期堆积在自己心中的“垃圾”所致。由于长期从事一项工作,我们对工作的优点会变得视若无睹,往往看得最清楚的就是工作的缺点和不足。当初喜欢或有点喜欢的工作,也就这样变成了自己不喜欢或不想做的工作,以前有前途的工作在我们眼里也变得索然无味了,如此一来工作的积极性当然也就没有了,忙碌就成了一种令人厌恶的事情,效率自然也不会高了。   为什么同样的人对同样的事会有不同的感受呢?工作还是那份工作,发生变化的其实是我们对待工作的心态,是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一般来说,我们对工作感到厌烦,其实并不是因为工作变得无趣了,而是因为我们放大了它的缺点,忽视了它的优点。   记得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老太太有两个儿子,一个染布,一个卖伞。雨天,她为染布的儿子发愁,晴天,又为卖伞的儿子发愁。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她天天犯愁是因为:天下雨了,她愁大儿子的布晾不干;天晴了,她愁二儿子的伞卖不出去。下雨她发愁,出太阳她也发愁。   后来,有一个智者对她说,你换一种思维方式,反过来看不是很好的事吗?晴天,一个儿子可染布,雨天,另一个儿子可卖伞,岂不是天天快乐如意?   老太太听了智者的话,觉得豁然开朗,从此她天天都快乐无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有时让我们快乐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是否快乐。心若改变,心态就会变。心态改变,工作的心情就会变!如果我们能重新审视工作的优点和缺点,改变一下看工作的角度,换一种对待工作的态度,往往就能像故事里的老太太一样,重新感受到工作原本就有的快乐。   如果我们能不断从平凡的工作中发现它的价值所在,转变对工作的态度,我们就能重新燃起对工作的热情,像那位哈佛大学校长一样重新喜欢并享受自己的工作,使自己在忙碌中感受到更多快乐。   可是,如何才能发现平凡工作的价值呢? 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提出:“工作中,要把每一件小事,都和远大的固定的目标结合起来。”没错,如果能将工作与自己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联系起来,那么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都会变得很有意义。当发现个人的目标融入了工作时,我们就会发现公司是我们施展个人才华和实现个人目标的舞台,我们就能从日常的平凡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归属感。 如果我们在做一项工作时,想到做这项工作能学到东西,能补充经验、知识、技能,这样工作就成了我们成长锻炼的机会。如果我们把工作当做是一段学习的经历、成长的历程,我们的关注点也会由为公司工作转变成为自己工作。如果我们认为是在为自己工作,就能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获得成长,那么我们还能没有工作积极性吗? 快乐工作,平衡生活   亲历感悟:仅仅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是不快乐的,发挥智能和实现生命价值的工作是快乐的。当工作和生活能互相平衡时,它们往往能相互促进,提升工作和生活的整体效率和质量。   工作和生活是我们每个人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两者相辅相成,又互相作用。良好的生活状态是工作效率的保证,是忙出成效的前提;而稳定的工作同样是良好生活的保障。   但工作和生活,到底哪个更重要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问题。   一位父亲下班回到家很晚了,很累并有点烦,发现他5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什么问题?”“爸,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我一小时赚20美元。   “喔!”小孩低下了头,接着又问,“爸,可以借我10美元吗?”   “为什么你已经有零用钱了还要?”父亲有些生气地问。   “因为这之前我只有10美元,但我现在足够了。”小孩回答,“爸,我现在有20美元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看来,我们的时间并不全部属于工作,它同样属于在乎我们、关心我们的人。长期对工作过分专注和投入,往往就会极大地压缩生活空间,是不明智的。同样长期的忙碌也会使人们的工作状态进入一种低潮期,也不利于保持高效的工作状态。如果我们在工作方面投入时间过多,则是在对在乎和关心我们的人“欠债”。长此以往,很可能我们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会换来家人的埋怨和朋友的疏远。   热爱工作没有错,但是在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千万不要让工作完全支配了我们的时间,均衡是很重要的!有时候,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让我们不得不过多地顾及了工作而忽略了生活。这种暂时性的失衡是难免的,但必须提防,不要让它演变成习惯。   如果我们有下列情况中的两到三条,可能就需要重新调整一下工作在我们生活中的比重了:   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是家常便饭。   无论如何努力,总有一大堆工作还没有忙完。   不记得上次在办公室开怀大笑是什么时候了。   星期一上班时总感觉疲倦、注意力难以集中、工作效率降低,甚至出现头晕、胸闷、腹胀、周身酸痛等“星期一综合征”。   下班回到家总是觉得身心疲惫。   没有浓茶/咖啡/香烟提神,就会因为犯困而撑不过一天的工作。   朋友都知道自己经常因为工作忙而在最后一分钟取消参加和他们事先好的活动。   总是把工作带回家做。   如果我们想平衡工作和生活,可以尝试下面的做法:   不需要通过“每天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来表现工作积极。实际上,经常超时工作是工作能力不强的表现。做到每周至少三天按时回家。   学会说“不”。每次说“是”的时候,同时对另一些事情说“不”。   记住并有效应用80/20原则。80%的工作往往只需要20%的努力,而剩下的20%却往往要花80%的力气,所以做到足够好就可以,没必要过于追求完美。   消灭时间杀手。比如,每天分三次查收和回复电子邮件,只在某些时间段使自己的QQ和MSN上线。   养成立即行动的习惯。克服惰性,将大事分割成能够马上完成的小部分,逐一突破。   当生活和工作的节奏太快时,学会将心放慢。将心放慢不是支持懒惰、拖延时间,而是要“放慢节奏、放慢速度、放慢心态”,在忙碌中学会享受生活,驻足、关注、聆听……   切记提醒自己要聪明地工作而不是拼命地工作,多用“脑”工作,正确地做事并做正确的事。   此外,许多研究已证明,均衡的生活,不但有助于提高人的创造力,而且还能降低压力并维持较高的绩效。工作是为了生活,生活好了,才能更好地工作。从长期来看,只有使生活和工作实现平衡的状态才可能持久,即使忙碌也要很好地调节自己,也才能够忙得舒心。 因此,当我们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的忙碌状态时,一定要记住提醒自己:把握生活和工作的节奏,做到张弛有度。 健康是最大的财富   亲历感悟:在上帝的眼里,显然只有生活与工作实现平衡的人生才是丰富而多彩的。   我有一位朋友,担任某企业主管。白天在公司,晚上在报社工作,周末还到补习班、大学授课。一天睡眠很少超过三小时。他追求的人生目标顺序:第一是成功,第二是金钱,第三才是家庭。至于健康则根本不列入考虑范畴。长期超负荷工作,他的体质虽然显著变弱,但他依然自认体健如牛,无论大病小恙根本就不会找到自己。不幸的是,在一次公司例行的身体检查中,他才知道自己患了血癌。在住院接受化疗期间,他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几年的生活和工作,意识到自己的人生目标顺序应该重排,家庭与健康才是首要的。   或许这只是一个个案,但是长期的过度工作必然会有损健康。健康才是长久工作的基石。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有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不经意地牺牲青春与健康去追求名利与金钱,而年老的时候,又企图用名利与金钱来留住生命与健康。长期来看,这种做法往往得不偿失,大不可取。   亿万富翁约翰?洛克菲勒所拥有的名望不光是钱财,还包括健康与长寿。   由于标准石油公司日常管理的巨大压力,在洛克菲勒的身上出现了一些过度疲劳的早期症状,在医生和家人的奉劝之下,他慢慢地将自己的生活重心从工作转向了日常生活,并为自己总结了一套养生之道。   洛克菲勒在给伊莱扎的信中写道:“我现在天天吃芹菜,因为我知道芹菜对神经很有益处。”他尽量把下午的时间消磨在福里斯特山中,“享受伊利湖令人心旷神怡的空气。”洛克菲勒对草药和其他民间疗法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还向一位助手建议,每天早餐前吃一片桔子皮会有助于戒烟。   对于19世纪80年代纽约上层社会风行的购置游艇热,洛克菲勒一贯是持抵制态度,却对装有暖气设备的马厩中的骏马非常喜欢。下班后,他时常与弟弟威廉赛上一圈,身边还坐着兴奋不已的小约翰。洛克菲勒十分喜爱赛马,有一次他对儿子说:“昨天我跑了4圈,两天加起来一共跑了大约80英里。”   著名的金融家摩根,在人们看见他的大多数时间里,他或者在休假,或者在娱乐,他每周的工作时间不到30小时。人们大为不解,就问他为何如此轻松却赚到了那么多的钱。他回答说:“那其实是工作的一部分,只有远离市场,才能更加清晰地看透市场。那些每天都守在市场的人,最终会被市场中出现的每一个细节所左右,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方向,被市场给愚弄了。”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分讲求效率的社会,残酷的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意识到:效率就是生命。很多人为了追求有成就的事业,为了追逐梦想与利益而不停地奔跑,好像上足了弦的发条一样拼命工作。洛克菲勒认为,人的生命应当依附于身体,借此才能展现人生的多姿多彩,不要以为自己的健康体魄是天生始然,并因此毫无忌惮地透支身体能量,牺牲与家人团聚的时间。   西方国家流传着一个故事:三个商人死后见上帝时,讨论他们在尘世中的功绩。   其中一个商人先开了口:“尽管我经营的生意接近于倒闭,但我和我的家人并不在意,我们生活得非常快乐。”上帝听罢,给他打了50分。   第二个商人说:“我很少有时间和家人待在一起,我只关心我的生意。你看,我死之前,是一个亿万富翁!”上帝听罢默不做声,也给他打了50分。   这时,第三个商人开口了:“我在尘世时,虽然每天忙着赚钱,但我同时也尽力照顾我的家人,朋友们和我很谈得来,我们经常在钓鱼或打高尔夫球时,就谈成了一笔生意。活着的时候,人生多么有意思啊!”上帝听他讲完,立刻给他打了满分。   在上帝的眼里,显然只有生活与工作实现平衡的人生才可能丰富而多彩。那么按照故事里上帝的标准,你能得多少分呢? 在犹太人的生活中,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个安息日即从星期五的日落到星期六日落的24小时中,他们会放下任何事情,给自己放假。有一人对他们的这个规矩很不解,于是问一个犹太人:   “你工作一小时可赚钱80美元以上,如果每天休息一小时,一个月就少赚2400美元,一年就将少赚2.88万美元,你认为这样做值得吗?”   这名犹太人的回答令人十分意外:   “假如一天工作8小时不休息,一天可赚640美元,那我的寿命将减少5年,按每年收入20万美元计算,5年我将减少100万美元的收入,假如我每天休息一小时,那我除损失每天1小时80美元外,将得到5年每天7小时工作所赚的钱,现在我60岁,假设我按时休息可活10年,那么我将损失28.8万美元,28.8万美元和100万美元谁大呢?”   如果我们还在透支自己的健康,不妨来看看犹太人教给我们的生命与财富的计算方式。没有充分的休息就没有最佳的工作状态,犹太人的精明之处就在于他们懂得如何计算休息与工作之间所产生的最终利弊得失。生活的追求永无止境,真正的智者懂得权衡利弊,做出最恰当的选择。追求固然重要,但在健康面前,它也只能退而居其次。
/
本文档为【忙要忙到点子上四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