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疾病谱转变与儿童青少年健康

2011-01-02 44页 ppt 774KB 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6974

暂无简介

举报
疾病谱转变与儿童青少年健康nullnull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选修程 北京大学医学部 2010年4月3日 成年期疾病早期预防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 马军 null 疾病谱转变与儿童青少年健康 null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类除由生物因素所致疾病外,心理和社会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愈来愈密切。 近60年来的疾病谱和死亡谱转变也清楚地显示出,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换。 null一、生物因素造成的传染性疾病 ...
疾病谱转变与儿童青少年健康
nullnull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选修程 北京大学医学部 2010年4月3日 成年期疾病早期预防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 马军 null 疾病谱转变与儿童青少年健康 null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类除由生物因素所致疾病外,心理和社会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愈来愈密切。 近60年来的疾病谱和死亡谱转变也清楚地显示出,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换。 null一、生物因素造成的传染性疾病 从19世纪末预防医学产生,到20世纪50年代以前,预防医学一直是生物预防,主要是预防以单纯生物病原引起的急、慢性传染病。 预防医学对摆脱恶劣的生活环境和劳动环境,减少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引发了第一次卫生保健革命。 null 1796年琴纳发现痘疫苗,通过预防接种,1978年消灭天花; 1988年第41届WHO大会要求东南亚区在2000年前用口服疫苗消灭脊髓灰质炎; 乙肝的阻断也只有寄希望于疫苗。 null 1865年巴斯德发明灭菌术,使外科克服了三大障碍的一大障碍;在天灾人祸发生后,必须采取杀虫灭菌措施,才能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1928年弗来明发明的青霉素,1935年磺胺问世,使得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得以控制; 1941年Volkman发现链霉素,使结核从此由不治变为可治。null 由于大力开展预防接种及其它防治措施,过去曾严重威胁儿童少年健康的白喉、脊髓灰质炎、麻疹、乙脑、流脑等传染病大幅度的下降、控制或消灭。 但某些老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威胁仍然相当严重,而新传染病的出现又给人类带来新的威胁。 耐药性的产生,使得已控制的传染病还会死灰复燃。null 结核虽然自链霉素问世,成为可治之症;但由于多种抗药性菌株(MDS-TB)的产生,使结核在1984年开始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 在人口出生率高的地区,儿童已成结核高死亡率的年龄段,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估计每年全球有2000万例结核病感染,死亡300万,全球已有5亿感染者。 我国结核病600万,每年死亡23万。 null 天花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已消灭或基本消灭;但病原体对人类仍存在潜在威胁,因为人类对这些病毒和细菌的抵抗能力很脆弱,一旦传染发生,就很可能导致大规模疾病流行。 另外,由于社会、技术、生态环境和微生物自身变化,许多新的或以前未确认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病相继出现,这些新出现的传染病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null如20世纪60年代出现库鲁病(Kuru), 70年代出现军团病(Legio nelosis), 80年代出现艾滋病 (AIDS), 90年代出现疯牛病和禽流感(H5N1)等。 null 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 首次发现是在1985年美国病人传入 截止到2006年5月底: 全国累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65024例,其中艾滋病病人36058例,死亡9280人。 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评估,结果明: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65万,其中艾滋病病人约7.5万人。 2005年新发生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约7万人,死亡约2.5万人。 平均每天新感染190多人。null截止2005年,累计报告的感染者年龄分布 15岁以下:1.7% 15-20岁:3.1% 20-30岁:35.2% 以上合计:40.0%null1985年 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1998年全国所有省份报告有HIV感染者。 null二、生活方式转变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中国居民疾病谱也在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80年代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以单纯生物病原因素明显的急性传染病过渡到社会、心理等多因素作用或影响明显的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 null 我国居民十大死因顺位为: ① 心脏病 ② 脑血管病 ③ 恶性肿瘤 ④ 意外死亡 ⑤ 呼吸系病 ⑥ 消化系病 ⑦ 传染病 ⑧ 泌尿系病 ⑨ 神经精神病 ⑩ 内分泌病 null表1、 2008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的死亡率*、构成比和位次 死亡原因 男 性 女 性 合 计 死亡率 构成比 位次 死亡率 构成比 位次 死亡率 构成比 位次 肿 瘤 176.85 27.23 1 115.06 20.88 2 146.61 24.38 1 脑血管病 135.14 20.81 2 119.96 22.25 1 127.18 21.63 2 心 脏 病 107.06 16.49 3 106.22 19.27 3 106.65 17.74 3 糖 尿 病 14.70 2.26 7 21.42 3.89 6 17.99 2.99 7 -- -- -- -- -- -- -- -- -- -- 注:* 死亡率(1/10万) null表2、 2008年农村居民主要疾病的死亡率*、构成比和位次 死亡原因 男 性 女 性 合 计 死亡率 构成比 位次 死亡率 构成比 位次 死亡率 构成比 位次 肿 瘤 139.12 20.82 2 84.62 15.12 3 112.57 18.30 3 脑血管病 124.05 18.57 3 105.89 18.93 2 115.20 18.73 2 心 脏 病 72.03 10.78 5 74.90 13.39 4 74.43 11.94 4 糖 尿 病 6.08 0.91 11 7.35 1.33 10 6.84 1.11 10 -- -- -- -- -- -- -- -- -- -- 注:* 死亡率(1/10万) null 目前全国平均每天约1.3万人死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全国总死亡的70%以上。 null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群,包括: 肥胖 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 糖耐量异常或2型糖尿病 高血压 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脂血症 高尿酸血症 微量蛋白尿 高血液粘稠度 非酒精性脂肪 null 目前代谢综合征在我国已呈流行趋势,并影响我国约五分之一的人群(约2.6亿人),其直接后果是使得冠状动脉疾病和中风的发病率增加至少三成。 随着成人代谢综合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儿童青少年虽然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较罕见,但已有研究证实,成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及其病理发展过程,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发生。null三、压力、心理失衡所致心理及精神卫生问题 在农耕社会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环境中生活相对艰苦,但少有社会性的突发事件的干扰和刺激,人们的心态也较平和,精神卫生方面的问题也相对少得多。 但在现代化的工业和信息社会里,人们的生活时时存在着危机。 null 劳动力的重新组合、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原有社会支持网络的削弱,导致了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强烈的刺激。 高质量的生活靠艰苦奋斗得来,需要付出超常的体力与精力。 null 迅速发展的经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改善着医疗技术与服务设施,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但由此带来的激烈的社会竞争,又同时使人们在过着好生活时,也担着无数的心。 精神高度紧张,出现心理失衡及精神卫生问题在所难免。 null 精神疾患及精神卫生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而且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20世纪50年代,我国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是2.7‰; 自80年代以来,重症精神障碍及精神卫生问题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90年代则为13.47‰。 null 我国儿童精神障碍患病率高达14.89%。 儿童行为问题也明显上升;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率也有上升的趋势,大学生因病休学、退学者中精神障碍已上升为第1位原因。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精神障碍之一的抑郁症已上升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第二大疾病。 null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十分令人担忧。 我国有3.4亿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约3000万。 null 全国22省市调查表明,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问题尤为突出。 有焦虑不安、恐怖、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因心理和行为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亦屡有发生。 null 另外,青少年吸烟、吸毒、酗酒、伤害、网络成瘾、不良卫生习惯以及易导致意外怀孕和性传播疾病的性行为、不良的饮食行为、缺乏运动锻炼等呈上升趋势。 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我国人才的素质。null易导致肥胖的不良饮食行为 “经常大量喝软饮料”: 16.3%每天喝,3.5%经常大量喝。 “经常大量吃甜点心”:27.2% “频繁进出西式快餐店”: 每周超过4天占2% null 不健康减肥行为,30天为标识: “为减肥/控制体重而控制某些食物摄入”,16.6%(男9.1%、女23.6%) “为减肥/控制体重而进食后故意呕吐”,1.2%(男1.1%、女1.2%) “为减肥/控制体重至少禁食过24 h”,1.6%(男1.3%、女2.0%) “为减肥/控制体重而擅用减肥药”,1.5%(男1.1%、女1.8%)null 静止生活方式;以7天为标识 (1)“看电视时间过长”:每天平均看电视2~3 h,24.2%;每天看电视≥4h占1.7% (2)“课外作业时间过长”:每天超过2h占51.1%。其中2~3h者占34.7%;每天≥4h,占16.4% (3)“玩电子游戏时间过长”:每天平均2h以上者占21.5%。其中2~3h, 占13.2%; ≥4h者占8.3% (4)“上网时间过长”:每天2h以上者占21.7%;其中2~3h者占14.6%;≥4h者占7.1%;男生都显著高于女生null 世界卫生组织公报曾经指出,自杀每年造成约100万人死亡,全球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死于自杀。 我国现在每两分钟就有1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null青少年自杀行为,12个月为标识: (1)“自杀意念”,19.6%(男22.9%、女16.2%);男显著高于女 (2)“自杀”,6.0%(男5.2%、女6.8%);女生略高于男生,差异显著 (3)“自杀未遂::占2.4%(男2.4 %、女2.3%),无性别差异 null青少年吸烟行为: 尝试吸烟率:占36.5%(男50.9 %、女23.0%) “现在吸烟率”(过去30天)占总数12.8%(男22.4%、女3.9%) null青少年饮酒过量 曾饮酒者占学生总数的66.4%(男72.3%、女60.7%) null中国公安部门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 1991年为14.8万 1995年为 52万 1999年为68.1万 2000年为 86万 2002年达到100万 2003年为105万 2004年为114.04万 年增长15-20 %null 实际的吸毒者有200余万人 按一个显性吸毒者背后有7个隐性吸毒者来计算,中国吸毒人口将近千万。 35岁以下男人多,占84% 青少年多,占70.4%null“曾否吸毒”(报告率): “从未使用者”占99.0%(男98.5%、女99.5%) “使用过1~2次”者占9.46%(男0.7%、女0.24%) “使用过3~9次”者占0.22%(男0.34%、女0.11%) “使用过≥10次”者占0.31%(男0.5%、女0.13%)null网络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和普及 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因特网 1997-2003年,我国上网人数增长情况(CNNIC提供)null大学生过度上网现象严重 我国大学生上网人数占总上网人数的50%以上 网络成瘾率:美国10%以上,我国6-10%之间 null “网络成瘾”(报告率) “网络成瘾”者占所有学生的8.9%(男12.9%、女5.2%) “非网络成瘾”占全体学生的91.1%(男87.1%、女94.8%)null过度上网可导致严重后果 社会损害:社会活动减少,人际关系疏离,学习成绩下降 心理损害: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甚至自杀 生理损害:视力下降,免疫功能下降,甚至死亡null 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对青少年的终生健康所造成的危害,和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远较儿童期心理、行为问题严重。 未来的国际竞争,将不但是知识和创新的竞争,也必将是心理的竞争。 帮助儿童青少年塑造更坚强、更广博、更健康的心理,是全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null 谢谢!
/
本文档为【疾病谱转变与儿童青少年健康】,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