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抑郁症的整合情绪记忆模型述评

抑郁症的整合情绪记忆模型述评

2011-01-03 6页 pdf 890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9732

暂无简介

举报
抑郁症的整合情绪记忆模型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Vol. 17, No. 5, 938–943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938 抑郁症的整合情绪记忆模型述评 刘庆英 冯正直 (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护理系心理学教研室,重庆 400038) 摘 要 多种早期情绪记忆模型尝试揭示抑郁症的认知致病原因和机制。但是,抑郁症的致病因素存在多样 性,而各个模型只侧重于某个方面,难以全面、系统、准确对其进行的诠释。整合情绪记忆模型将记忆建构、 自我图式、自传体记忆、内隐记忆等认知...
抑郁症的整合情绪记忆模型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Vol. 17, No. 5, 938–943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938 抑郁症的整合情绪记忆模型述评 刘庆英 冯正直 (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护理系心理学教研室,重庆 400038) 摘 要 多种早期情绪记忆模型尝试揭示抑郁症的认知致病原因和机制。但是,抑郁症的致病因素存在多样 性,而各个模型只侧重于某个方面,难以全面、系统、准确对其进行的诠释。整合情绪记忆模型将记忆建构、 自我图式、自传体记忆、内隐记忆等认知结构进行系统的整合,从编码和提取的角度对抑郁症的的发生、持 续和治疗提供新的解释,为抑郁症的预防、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整合情绪记忆模型;抑郁症;认知结构;编码;提取 分类号 B842 1 前言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问,患者存在广泛 的情绪、行为和认知损害,现为心境低落、兴趣 缺失、记忆减退、人际交往困难以及植物神经功能 紊乱。 对抑郁症的产生原因和机制的认识,常见的认 知心理学理论有Beck的消极认知图式模型、 Abramson的应激认知易感交互作用模型以及Rehm 和Naus的情绪记忆模型等。消极认知图式模型认为 抑郁患者在早期经验的基础上产生消极的认知图 式,认知图式进而影响患者对外界的看法,产生消 极的行为和情绪(Beck, 1987)。应激认知易感交互 作用模型认为负性应激(生活事件)导致负性抑郁 情感,对于认知易感性个体来说,负性情感持续存 在将导致抑郁产生或复发(Hankin, Abramson, Miller & Haeffel, 2004)。Rehm和Naus(1990)的情绪记 忆模型认为记忆是认知系统的中心,且是多重加工 的,所以抑郁是由于记忆结构和加工过程的多重偏 向产生的。最近,Barry,Naus和Rehm(2006)提 出抑郁症的整合情绪记忆模型,为抑郁症的预防和 治疗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因此,本文将对整合情绪 记忆模型进行述评。 2 早期的抑郁症情绪记忆模型 早期的情绪记忆模型主要有联结网络模型、策 略加工模型、图式模型。Barry,Naus 和 Rehm(2006) 收稿日期:2009-04-17 通讯作者:冯正直,E-mail: fzz@tmmu.edu.cn 认为这些模型试图从编码和提取加工过程解释抑郁 症。 2.1 抑郁症的编码过程 早期模型主要基于编码过程解释抑郁症。联结 网络模型以认知心理学中的层次网络模型为基础, 认为抑郁症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经历事件时记忆网络 中结点的激活。结点的联结则决定个体是如何记忆 信息的。而抑郁症患者的负性信息相关结点激活阈 限比较低,更易激活,导致患者回忆和记住更多的 负性事件。策略模型认为抑郁症患者在呈现信息时, 缺乏必要的策略加工,应该加工的信息如正性信息 没有被充分加工。这个解释是基于编码缺陷理论。 图式模型认为由于抑郁症患者存在负性图式,习惯 于以一种负性方式选择性加工、编码、解释输入的 信息。 2.2 抑郁症的提取过程 联结网络模型首先通过启动效应提出了抑郁症 的提取加工过程。当记忆网络中的提取线索被激活 时,激活将扩散到其他相关结点。策略模型首先以 记忆中的控制性寻找的形式提出提取加工过程,提 取记忆时使用策略。图式模型的提取过程主要表现 在:图式在选择恰当的记忆或者为上下文提供提取 线索时的角色。 2.3 早期抑郁症情绪记忆模型的缺陷 早期模型注重从记忆的不同方面阐述抑郁症的 产生和发展,加深了对抑郁症的理解。但是,由于 各个模型只是专注于记忆的某一个方面,而抑郁症 的表现则是多种多样的,难免在解释抑郁症的时候, 第 17 卷第 5 期 抑郁症的整合情绪记忆模型述评 -939- 存在矛盾和不一致的地方。同时各个模型均侧重于 抑郁症的编码过程,而对抑郁症提取过程的论述相 对较少。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内隐记忆、 自传体记忆等成分在抑郁症的发病和治疗中起着重 要的作用。虽然早期模型对此也有所涉及,如认为 提取过程是自动化的,但是并没有明确提出或者重 视内隐记忆、自传体记忆等成分的作用。 3 抑郁症的整合情绪记忆模型 Barry,Naus 和 Rehm(2006)提出的抑郁症的 整合情绪记忆模型试图将记忆建构、自我图式、自 传体记忆和内隐记忆等认知结构整合为一个完整、 系统的整体,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揭示抑郁症的 认知机制。 3.1 抑郁症的编码过程 图 1 是记忆编码的结构性/加工过程模型,整合 模式对外显记忆的解释基于初级编码缺陷理论。在 此模型中,外界信息进入感觉记忆,一部分信息被 个体意识到进入短时记忆。一方面,短时记忆容量 有限,另一方面,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使个体对 负性信息产生注意偏向,以致于负性信息占据有限 的认知资源,而正性信息则缺乏必要的认知资源, 无法进入长时记忆。Wiveka Ramel(2007)在研究 抑郁症患者心境一致性记忆的杏仁核活动时发现, 在诱导情绪下,复发抑郁康复个体回忆悲伤性词语 并没有显著的增加,但是对高兴词语的回忆量显著 下降,原因可能是对正性信息进行编码的认知资源 有限。 图式被认为是组织和储存过去经验的整体性和 概念性原型。而 Rehm 和 Naus(1990)则指出图式 是由大量的结点代表的,各个结点被激活的阈值不 同。相关的环境激活个别结点,个别结点又会激活 与之相连的许多结点。换句话讲,一个熟悉的刺激 可以激活一系列结点,合起来组成一个图式。抑郁 症患者经历较多的负性生活事件,加之敏感、过于 内向等人格特点,使他们较易形成负性认知图式, 在对外界信息进行编码时,更多的采用负性图式。 Tarsia(2003)等人的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倾向于将 注意集中于负性信息(患者以前注意过的信息)。 David(2006)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个体的认知风格(自 尊、功能失调性态度以及归因方式等)对负性刺激 的回忆效果影响很大,而心境效应则仅仅影响对正 自传体记忆 感觉记忆 ESK 短 时 记 忆 * 自我图式 无意识通路 具体性事件(ESK) 概括性事件 生活时期 长时记忆 注意* * = 控制性加工过程 图 1 Barry、Naus 和 Rehm(2006)整合模型中的记忆编码加工过程 *工作自我= 自我 + 目标 -940-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年 性刺激的记忆,这可能显示了患者的网络激活以及 负性图式偏向。 Conway 和 Pleydell-Pearce(2000)认为自传体 记忆包括三个特异性水平。这三个水平是:(1)生 活时期(lifetime periods)(2)概括性事件(general events)(3)具体性事件(event-specific knowledge ESK)。生活时期是一个较广的表象,包括重要的人、 地点、目标、特定生活时期常识的激活。理论性知 识和暂时性知识都包含在自传体记忆的这个水平 中。概括性事件包含重复性事件和单独事件。这个 水平比生活时期更具体,并且可能是暂时的。事件 更多地涉及到个人目标的成功或者失败,更凸显自 我在记忆中的角色。回忆中涉及到特殊细节的称为 具体性事件(ESK)。ESK 代表了自传体记忆的第三 个水平,包含感知觉信息。降低的认知资源结合负 性自我图式使信息更多的以概括性事件的形式储存 在自传体记忆中。同时,自我图式和工作自我是相 互影响的。负性自我图式对当前经历产生负性偏向, 而负性自我则会影响工作自我和自我目标。更进一 步讲,由于目标对工作自我和抑郁症患者非常重要, 输入的信息更可能在生活时期和概括性事件的水平 上编码,省去太多具体性事件水平的编码。 除上面提到的意识性通道,信息还可以通过无 意识通道进行编码。抑郁症患者的自动性加工过程 并不受影响。 3.2 抑郁症的提取过程 提取信息时,注意直接指向短时记忆系统(意 识)提取记忆。短时记忆到达工作自我(自我及目 标),工作自我通过自我图式选择线索提取记忆。 由于抑郁症患者存在大量的负性自我图式,选择的 线索很可能包含抑郁性相关偏向信息。提取的信息 大量整合进入自传体记忆。当提取条件和编码条件 相配时,抑郁性图式再一次激活,导致心境一致性 记忆偏向。 图 2 中,自传体记忆的点线提取代表抑郁症个 体的提取路线——提取发生在生活时期或概括性事 件的水平,而不是 ESK 水平上。换句话讲,也就是 抑郁症患者提取的关于自传体记忆的信息,更多的 自传体记忆 自我记忆系统 短 时 记 忆 * 自我 图式 *工作自我 =自我+目标 感 觉 记 忆 注意* 生活时期 概括性事件 具体性事件(ESK) 抑郁个体 非抑郁个体 *=控制性加工过程 图 2 Barry、Naus 和 Rehm (2006) 整合模型中的记忆提取加工过程 长时记忆 第 17 卷第 5 期 抑郁症的整合情绪记忆模型述评 -941- 是一些常识性信息以及与自我有关的成功或失败的 个体经历,并且存在过度概括化,而对 ESK 的提取 较少,存在事件的具体性缺陷。有研究表明,抑郁 症患者提取更多的概括性自传体记忆。而且,概括 性自传体记忆越多,抑郁症的预后越差(Brittlebank, Scott, Williams, et al, 1993; Watkins, Teasdale, Williams, 2000)。 该模型认为过度概括化的原因是内隐记忆加工 过程。内隐记忆是“最初”记忆系统,出现较早, 发展较为稳定(Gerhardstein, Adler & RoveeCollier, 2000)。记忆系统在抑郁状态下,依赖最初出现的 记忆类型。Conway & Pleydell-Pearce(2000)将 ESK 描述为“经历一件事情时的感觉—知觉加工过程的 简要记录”。从定义上讲,类似于知觉内隐记忆。 抑郁症患者的过度概括化可能由于感觉—知觉信息 更倾向于内隐记忆加工。因此当提取过程和编码过 程相匹配时,内隐记忆会迅速激活 ESK(Barry, Naus & Rehm, 2004)。在图 2 中,向下的箭头表示提取 是产生式的,向上的箭头表示提取是直接式的。直 接式提取是一种自发的、意料之外的自传体记忆。 而 Conway 和 Pleydell-Pearce(2000)也指出 ESK 可以直接通过启动影响认知。而直接提取类似于启 动。 4 整合情绪记忆模型对抑郁症的解释 4.1 抑郁症发作的预测 整合情绪记忆模型用自传体记忆和自我图式的 产生和发展阐述了慢性抑郁症的发作。 儿童的自传体记忆主要是关于当前目标如基本 的安全、营养和依恋需求的满足。随着大脑的发育 和记忆系统的改变,自我和目标会在 5 岁左右发生 改变,童年记忆也会随着自我的发展而发展,儿童 将关于自我和目标的经历不断的整合为一个系统 (由于没有一个稳定的自我图式整合个体记忆,5 岁之前大部分的记忆消失,如儿童健忘症)。成年 早期(青春期到成年期)是寻求统一性、自我理性、 童年后目标的时期也是稳定自我形成的关键期。这 一时期的个体面临许多重大事件,事件的成功和失 败将被个体选择性的整合进自传体记忆。此时,一 个“连贯”的自传体记忆才真正形成。 随着自我的不断发展,在形成自传体记忆的同 时,文化、环境、家庭教养等都对自我图式的形成 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情绪强度(正性和负性) 对自我图式的影响更加深远,导致个体产生负性自 我图式。Ingram, Miranda 和 Segal 的研究(引自 Barry、Naus & Rehm,2006)指出当认知结构发展、 改变时,情绪结构也改变。“因此,认知自我结构 在发展过程潜在的和悲伤性情绪结构紧密相连”。 例如,Larson 和 Richards(引自 Barry、Naus & Rehm, 2006)关于青少年情绪强度的发展性研究发现青少 年经历的情绪性事件越多,情绪的强度(正性和负 性)也越强。有重性抑郁症病发史的个体重新激活 的负性想法会维持和加强轻度悲伤情绪,进而导致 更严重的恶劣心境状态,增加抑郁症复发的可能性。 因此,之前患过抑郁症的个体,其心境改变之后的 认知激活的程度可以预测抑郁症的复发(Lethbridge & Allen,2008)。 抑郁症常常在成年早期发作。自传体记忆以及 自我图式的改变可能与易感人群的抑郁性表现有 关。Conway和Pleydell-Pearce(2000)指出随着自我 记忆系统建构自传体记忆,工作自我的目标结构也 结合相关目标的成功或失败控制记忆加工过程。在 负性自我图式人群中,失败经历更容易编码、更容 易提取。Conway和Pleydell-Pearce(2000)还认为“当 当前目标、计划或工作自我的可能自我与自传体记 忆相反时,自我记忆系统的功能将会下降,系统进 入病理状态”,个体产生抑郁性表现。 4.2 抑郁症的维持与复发 整合情绪记忆模型用自我图式、自传体记忆、 内隐记忆等成分从编码和提取的角度对抑郁症的维 持和复发作出了系统的解释。 整合情绪记忆模型认为负性自我图式在抑郁个 体的编码和提取加工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如 对信息的负性解释、选择性注意负性事件、特异性 选择负性提取线索等,这些都将导致个体的抑郁症 状难以缓解,增加易感人群的易感性。Riskind(1989) 曾指出“图式一致性自我相关信息的回忆增加”将 会延迟抑郁症状的缓解,抑郁症患者较之控制组表 现出情绪性负性记忆的提取增加。更进一步讲,抑 郁情绪下,负性自我图式激活编码过程,导致心境 一致性材料的编码增加。然后,这些以及其他相关 信息重复利用后变得更加易于激活。Beck(1987) 认为抑郁症之所以会复发是因为潜在的认知图式。 当前的研究显示植根于潜在认知图式中的功能失调 性想法可以被特定的应激事件和负性心境状态所激 活。认知功能失调性心境状态假设表明在一些个体 中,悲伤心境可以重新激活与先前抑郁情绪有关的 -942-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年 想法。事实上,悲伤心境激活潜在认知图式,导致 功能失调性态度更加突出。因此,复发因素可以使 曾经患过抑郁症的个体的抑郁性沉思加工过程增 加,而沉思加工过程可以导致自我相关性信息或者 恶劣心境复原。情绪强度可能是中性个体(euthymic individuals)复发的特征性因素(Ros Lethbridge, Nicholas, 2008 ) 。 Sheppes, Meiran, Gilboa- Schechtman和Shahar(2008)的研究表明心境恶劣 个体与正常被试相比,其负性自我相关性信息任务 完成更容易,也就是说,心境恶劣个体不能抑制负 性自我相关性信息。实际上慢性抑郁症患者或心境 恶劣的个体可能会陷入心境一致性内隐记忆偏向的 循环中,这种偏向是基于负性自我图式的自动性激 活的。一旦这个循环开始,这些负性自我图式的自 动激活导致抑郁症个体的认知偏向于负性效价资 料。 整合情绪记忆模型认为抑郁症患者的内隐记忆 加工过程并未受损,但是在提取信息时存在广泛的 心境一致性内隐记忆偏向。抑郁症患者的负性信息 占多数,并不是患者缺乏正性信息,而是选择性的 注意和记住负性信息。而这种偏向多数是在内隐记 忆下发生的。Rehm和Naus(1990)认为以负性方式 编码个体经历会加重抑郁症状并且容易导致复发。 Barry,Rehm和Naus(2004)则认为心境一致性内 隐记忆偏向可能与抑郁症状的迁延和加强有关。 整合情绪记忆模型认为抑郁症患者倾向于将事 件在生活时期和概括性事件的水平上编码和提取, 缺乏对事件具体性细节的认识。Conway和Pleydell- Pearce(2000)也指出,个体很难回忆与生活时期 不一致的事件。由于涉及到事件的记忆是概括化的, 并且事件的亚群体可能增加了特定记忆,所以容易 产生与当前事件一致的记忆偏向。在抑郁期间,通 过内隐和外显达到负性自我目标结构,影响到对当 前经历以及心境的知觉和解释。研究表明曾有情绪 障碍史而今康复的被试仍然存在过度概括的记忆倾 向。并且过度概括化记忆能预测个体今后是否患抑 郁症(Mackinger, Loschin, & Leibetseder,2000)。 4.3 抑郁症的治疗 整合情绪记忆模型从编码和提取的角度将自我 图式、自传体记忆、自我系统和内隐记忆等多种成 分整合为一个系统,为抑郁症提供了新的解释,同 时也启发我们从编码、提取及其内在多种成分的角 度治疗抑郁症。 首先,鉴别编码时的负性偏向有助于引导抑郁 症患者从正性和中性的角度认识世界。患者负性记 忆多不代表其经历的负性事件多,只说明负性事件 被患者反复的编码,更加易于激活。因此,帮助抑 郁症患者学习恰当的策略指导其对事件的记忆,有 助于抑郁情绪的好转及个性的改善。其次,改变提 取时抑郁个体的负性注意将有助于信息提取。咨询 过程中,发现患者存在负性注意偏向时,及时引导 患者注意生活中的正性事件,防止其过度陷入对负 性事件的回忆中,将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情绪。再次, 充分理解自我图式及其在记忆加工过程中起的作用 有助于抑郁症的治疗。但是,自我图式是在长期的 生活中形成的,其激活多在无意识状态下,想要短 时间内改变很难。Beck曾对如何改变患者自动性想 法提出了具体的认知治疗技术,可作参考。最后, 有意识的引导个体使用具体性策略认识事件,以避 免对事件的过度概括化记忆也有助于抑郁症的预防 和治疗。很多抑郁症患者有“我什么都干不了,是 个无用的人;我是一个失败者;同事都对我不 好……”等对自己和事件的过分概括化倾向,心理 咨询师在咨询时就需要以具体性策略指导患者,如 “你认为自己那方面尚需改进;在做什么事的时候 经历了失败;哪个同事对你不好,在什么事上,能 举个例子吗?”。 5 问题及展望 整合情绪记忆模型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尚需 进一步深入研究。首先,当前关于抑郁症的记忆方 面的研究很多,该模型所包含的成分尚待完善。如 工作记忆的研究日趋完善,模型是否能整合工作记 忆,从工作记忆的角度揭示抑郁症患者的初始信息 加工。其次,各个记忆结构如何成为一个系统的整 体,该模型并没有给出详细的解释,目前也没有实 证性的研究证明。同时该模型忽视了记忆的认知神 经机制,没有从深层次揭示抑郁症患者的情绪记忆 的脑机制。Ramel等人(2007)利用fMRI在心境诱 导条件下探索心境一致性记忆和杏仁核活动的关 系,为我们从认知神经的角度探究抑郁症患者的自 我图式、自传体记忆偏向、内隐记忆偏向的脑机制, 验证和完善整合情绪记忆模型提供参考。最后,整 合情绪记忆模型目前只是一个理论模型,如何将该 模型系统、有效的应用于抑郁症的预防、治疗方面, 国内外尚缺乏系统的横断研究和追踪研究。 总之,虽然该模型还存在一些尚待完善的方面, 第 17 卷第 5 期 抑郁症的整合情绪记忆模型述评 -943- 但是该整合模型尝试将早期的情绪记忆模型以及近 期有关抑郁症患者的记忆研究,如内隐记忆、自传 体记忆、心境一致性记忆偏向等方面的研究整合为 一个系统,从编码和提取两个加工过程诠释抑郁症, 为抑郁症的预防、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Barry, E. S., Naus, M. J., & Rehm, L. P. (2004). Depression and implicit memory: Understanding mood congruent memory bias.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28, 387–414. Barry, E. S., Naus, M. J., & Rehm, L. P. (2006). Depression, implicit memory, and self: A revised memory model of emotion.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6, 719–745. Beck, A. T. (1987). Cognitive models of depression.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therapy, 1, 5–37. Brittlebank, A. D., Scott, J., Williams, J. M., & Ferrier, I. N. (1993)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in depression: state or traitmarker?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2, 118–121. Conway, M. A., & Pleydell-Pearce, C. W. (2000). The construction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ies in the self-memory system. Psychological Review, 107, 261–288. Direnfeld, D. M, & Roberts, J. E. (2006). Mood congruent memory in Dysphoria: The roles of state affect and cognitive style.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44, 1275–1285. Gerhardstein, P., Adler, S. A., & RoveeCollier, C. (2000). A dissociation in infants’memory for stimulus size: Evidence for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multiple memory systems. 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 36, 123–135. Hankin, B. L., Abramson, L. Y., Miller, N., & Haeffel, G. J. (2004). Cognitive vulnerability-stress theories of depression: Examining affective specificity in the prediction of depression versus anxiety in three prospective studies.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28, 309–345. Lethbridge, R., & Allen, N. B. (2008). Mood induced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reactivity, life stress, and the prediction of depressive relapse.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46, 1142–115. Mackinger, H. F., Loschin, G. G., Leibetseder, M. M. (2000). Prediction of postnatal affective changes by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European Psychologist, 5, 52–61. Ramel, W., Goldin, P., Eyler, L., Brown, G., Gotlib, I., & McQuaid, J. (2007). Amygdala Reactivity and Mood – Congruent Memory in Individuals at Risk for Depressive Relapse. Biol Psychiatry, 61, 231–239. Rehm, L. P., & Naus, M. J. (1990). A memory model of emotion. In R. E. Ingram (Ed.), Contemporary psychological approaches to depression (pp.23–35). New York7 Plenum Press. Riskind, J. H. (1989). The mediating mechanisms in mood and memory: A cognitive priming formulation. In D. Kuidens (Ed.), Mood and memory: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special issue].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4, 173–184. Sheppes, G., Meiran, N., Gilboa-Schechtman, E., & Shahar, G. (2008). Cognitive Mechanisms Underlying Implicit Negative Self Concept in Dysphoria. Emotion, 8, 386–394. Tarsia, M., Powera, M. G., & Sanavio, E. (2003).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biases in mixed anxiety-depression.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77, 213–225. Watkins, E., Teasdale, J. D., & Williams, R. M. (2000). Decentring and distraction reduce overgeneral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in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Medicine, 30(4), 911–920. Integrative and Emotional Memory Model for Depression LIU Qing-Ying; FENG Zheng-Zhi (Educational Center of Mental Health,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 China) Abstract: The earlier emotional memory models attempt to reveal the pathogenicity and mechanism of depression. There are multiple factors, while each model only stresses on some aspect. As a result, it is difficult to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ally, accurately explain it.The integrative and emotional memory model integrates cognitive structures, self-schemas,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and implicit memory, explaining the occurrence, maintenance and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from the following pionts of view -encoding processes and retrieval processes, and providing new ideas for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Key words: the integration memory model of emotion; depression; cognitive structures; encoding processes; retrieval processes
/
本文档为【抑郁症的整合情绪记忆模型述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