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3D电视的春天在哪里

2011-01-05 31页 doc 594KB 1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89571

暂无简介

举报
3D电视的春天在哪里分享   3D电视的春天在哪里?   王新业   如果现在谁不谈3D,那么他确实OUT了!   年初,继好莱坞巨制《阿凡达》全球吸金十几亿美元后,不仅3D电影受到热捧,而且3D电视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作为世界第一运动的足球,就首当其冲涉足3D世界,比如2010年2月1日,英超曼联队客场3比1战胜阿森纳,天空电视台就首次使用3D技术转播,球迷们在看完比赛后,无不赞叹3D给他们带来的视觉享受远非普通高清电视所能比拟。与此同时,在美国拉斯韦加斯闭幕的第43届CES国际电子消费展上,3D概念成为绝对的主流。索尼、夏普、三星、松下、东...
3D电视的春天在哪里
分享   3D电视的春天在哪里?   王新业   如果现在谁不谈3D,那么他确实OUT了!   年初,继好莱坞巨制《阿凡达》全球吸金十几亿美元后,不仅3D电影受到热捧,而且3D电视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作为世界第一运动的足球,就首当其冲涉足3D世界,比如2010年2月1日,英超曼联队客场3比1战胜阿森纳,天空电视台就首次使用3D技术转播,球迷们在看完比赛后,无不赞叹3D给他们带来的视觉享受远非普通高清电视所能比拟。与此同时,在美国拉斯韦加斯闭幕的第43届CES国际电子消费展上,3D概念成为绝对的主流。索尼、夏普、三星、松下、东芝、LG等世界家电巨头同时推出了具有3D显示功能的大屏幕电视。3D等离子高清电视、3D蓝光播放器、3D眼镜等“稀有名词”也逐渐占领人们的视线。而根据著名市场研究公司DisplaySearch的调研预计,2010年3D电视的出货量将达到120万台,销售额在11亿美元左右,到2013年将激增至1560万台。根据中国目前在国际电视机行业中的份额,其将占全球总销量的20%左右,直接销售额将会达到2.2亿美元,足够让已经在3D电视上投入颇多的公司、企业,分担前期的开发费用。   3D是three-dimensional的缩写,即三维立体图形,简单地说就是立体图像。由于人的双眼观察物体的角度略有差异,因此能够辨别物体远近,产生立体的视觉。3D电视其实就是根据这个立体显示效果,通过在液晶面板加上特殊的控制电路,将经过编码处理的3D视频影像独立送入人的左右眼,产生的立体感觉。   从二维到三维,从平面到蓝光,3D电视真的会成为时代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吗?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等离子电视是否“被终结”?   现在的平板市场,从消费群体和应用范围来看,分为家庭和商业场所两大部分。等离子突起的关键是利用自身在中小尺寸上的成本优势,把握住了在短期内能形成规模化市场的家庭购买力。在并不令人熟知的商业市场上,等离子电视备受青睐。一方面是商业场所对显示面积的需求呈现大尺寸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则是许多液晶企业对于商业市场重视度不够,反而给等离子留足了相应的市场空间。   一位业内人士坦言,他并不认为3D电视热是等离子企业的最佳突围口,只能说3D电视的出现,恰到好处地显示了电视发展的技术优势。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了,在全球3D化浪潮下,等离子与液晶在市场层面应该是相融共生而非替代关系。所以他们短期并不看好3D对等离子带来的刺激作用,关键就在于3D从上市到普及需要很长的时间,特别是这一产品受到消费需求和产品内容的限制,并不会成为市场上的通用普及型产品,只会局限于一些特殊群体。同时,中国现有的家庭住宅结构和客厅面积,决定了3D电视的家庭化普及,很难在50寸以上大尺寸等离子电视上得到普及。比如,正处于发展初期的农村市场,反而会给等离子电视提供更为广阔的商业空间。在广阔的农村市场,人们对于3D电视的认知度较低,于是这便于一些等离子企业通过价格、品牌、推广等手段,进行市场布局。而农村的住房结构、消费习惯、攀比效应等特色因素,反而会增强等离子的大尺寸优势,为企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寻找重新定位与再次发展的机会。   近年来,随着平板化趋势的上演,进一步引发了全球彩电企业的竞争手段和模式的变化。特别是中外企业的较量,已从产品成本和市场价格的较量,向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链博弈。从上游的面板研发、生产,到模组制造以及下游的消费需求把控和个性化定制,都出现了众多整机制造商的身影。但是,从等离子面市至今,一直采取着高度垂直化的运作模式,松下从上游等离子技术研发、面板生产,到整机制造,市场销售均采取了一体化的运营模式。初始,松下并未将等离子面板作为单纯盈利单元,向外大批量销售,吸引同盟军。眼下,长虹在等离子上的布局,建立了上下游的产业链优势,正在寻找以上游面板为基础,发散式扩张策略,旨在聚集更多的等离子同盟军。如何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如何保证同盟军的整体利益,这将决定着等离子企业竞争中的出路与走势。种种迹象表明,今后全球彩电企业的较量,绝非只是定位于制造环节的产品较量,而将呈现以产品为突破口向全产业链的博弈,制造商必须要向两端化寻找新的突围。对于现有等离子电视制造商,借助3D产业化浪潮,将等离子技术与3D显示技术两者进行硬软件的完美融合,借道3D技术开拓全新的等离子市场空间,已成为摆在松下、长虹等等离子企业面前的一条看似不错的发展道路。   不过,在整个3D产业链条中,其硬件解决方案是采取等离子还是液晶技术,并无明确的方向。以至于,液晶与等离子两大平板技术的较量仍然存在,可天平似乎正在向等离子转移。更关键的是,在整个产业链条中,作为电视制造商而言,只扮演一个环节中的配角,并不具备对整个产业链的控制权。包括松下、索尼在内的相关企业,当前的角色定位是产业链一体化的铸造者和引导者,并非简单的产品制造商。   政策扶持是否利好?   2009年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一年,这一年已被众多业界人士共同认定为3D元年。3D动画《麋鹿王》、《天籁》、3D立体电视剧《吴承恩与西游记》、首部3D立体电影《乐火男孩》等作品的相继推出,更使3D的爆发“如虎添翼”,而普罗大众也在这一年内震撼地认识到了3D技术的独特魅力,3D技术也正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阅兵式的完美展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个叫“全景式智能仿真编排系统”的项目组。该项目就是采用3D虚拟技术将整个国庆仪式搬到了电脑上进行数字模拟演练,20万人的仿真模拟系统使国庆阅兵得到了精确的展现,确保了国庆阅兵的顺利进行;   2009年10月14日,中国动漫游戏城成立,北京市政府同期出台了三项针对动漫游戏的扶持政策。北京市每年设立一亿元的中国动漫游戏城发展专项资金,并针对网游企业设立100万至200万元的前期资助资金等;   此外,各省地区政府均出台了地区文化创意产业扶持政策,重点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内的企业,对经过认定的文化创意企业,享受不同程度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如青岛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创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山西省级财政宣布从2009年起,每年在预算内会安排5000万元的资金,建立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   ……   也许是看到3D潜在的巨大市场,国内也开始了对这一领域的部署。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副主任张素兵就表示:“三维数字化技术是制造业信息化和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发动机,是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推动力,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意义深远,迫在眉睫。国内即将建立3D标准体系。现已出台了3D产业研究报告,并将对3D术语标准、3D电视评价方法等3D基础标准进行制定,然后将草案提交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立项审批。”   那么,扶持政策出台后是否会立刻提升3D在电视市场的占有率呢?是否会让部分国内厂商投入到3D阵营中来?众多业内人士对此表示谨慎乐观。他们认为,政策会是一个有利因素但不会从根本上转变高清市场的现况,因为造成3D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市场需求不足。   目前,消费者对液晶或者等离子电视的认知程度依然比3D要高,在购买电视时会首选这类产品,这就决定了厂商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平板上。这间接说明在今后一两年内利好政策对3D产业的拉动作用不会很明显。同时,除了这些上游厂商数量较少供货不足外,国内大多数企业舍弃3D最主要原因还是核心技术的缺失。如果想扭转这个发展不利的状况,除了有关部门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外,企业应加大研发力度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完善上游产业,形成产业链。   其实,多数业内专家认为,国内电视产业数字化水平比欧美和日本市场分别落后3到5年的时间,而且在中国3D标准缺失的情况下,3D电视市场的节目制作数量在3D产业中尚不足1%,3D电视节目制作还处于空白状态。而3D是比数字化和高清化更高级的概念,其普及必然是一个长期的事情,短期市场很难被看好。因此,国内主要彩电企业纷纷对3D市场的发展持观望态度也就不言而喻了。也就是说就电视产业而言,3D仍处在起步阶段,并不会在短期内成为市场主流。这是因为:   首先,制作标准尚未最终敲定是一大难题。目前市场上零售渠道可以找到的3D电视产品非常有限,原因在于各电视生产商只是在显示技术方面实现了3D效果,而电视内容的3D标准尚未最终确定。目前,具有不同行业背景的协会如蓝光联盟等正在就3D内容的标准进行协商,只有从制作到显示各个环节的3D标准都最终确认后,3D电视才可能进入飞速发展阶段。   其次,是片商的支持力度问题。无法提供3D内容的3D电视只是徒具概念,3D电视要想为广大消费者认可还需要市场上提供充足的3D节目,如3D电影光盘、3D频道等,因此片商的支持对3D电视的发展也至关重要。从迄今推出的3D影视产品来看,片商都赚得盘满钵满,因此应有充足的动力开发3D产品。比如ESPN体育台就已宣布,将于2010年6月开通3D体育频道,并在2010年夏天用3D方式转播至25场南非世界杯足球比赛。   第三,价格问题也是影响消费者购买3D电视的意愿。业内人士说,一套3D家庭影院的售价至少4000美元,即便那些对3D电视最热心的支持者对此价格也会犹豫再三,这也是为何很少有厂商认为3D电视短期内会销量大增。索尼电子公司首席营销官迈克·法苏洛就表示:“在2010年以前,索尼不指望家用3D电视的销量呈现爆炸式增长”;LG公司也预计,2010年将售40万台3D电视,而该公司高清电视的年产量为2500万台;松下和三星也表示,今年的3D电视销量不会很高。此外,技术环节的一些问题也影响了3D电视的推广。比如,部分消费者观看3D电视后会产生眩晕问题;很多3D电视需要戴眼镜才能观看,给消费者带来不便,这些问题都需要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加以解决。   总体来说,虽然3D电视具备了非常成熟的技术条件以及潜在市场,但现在说3D电视的普及还为时过早。   未来是否依旧“寂寞”?   3D的发展,让所有的人、所有的国家和民族都有机会重新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这是技术进步的必然,也是时代给人们的一次难得的机遇!基于这一点,3D电视肯定是行业未来的技术方向之一,但由于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3D电视短期内难以实现大众化。比如,与地面数字电视一样,3D电视也需要有3D节目源、信号传输以及播放3D节目的电视机终端。虽然目前很多厂商已经掌握了生产3D电视机的技术,但由于国内在3D节目制作和传输上可能还存在技术难点,加上3D电视在片源上要求也非常高,需要有强大的技术力量支持。因此,3D电视要实现普及还需一个过程,就如同家中的电视从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过渡一样,是个庞大的系统。   实际上,任何创新的关键在于你必须复制跨行业商业模式的精髓、方法论和内在本质,必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你复制的不是现象,而是内在本质,这对传统企业的洞察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3D技术创新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因为它并没有去复制浅显的外在表象,它复制的是跨行业的精髓、方法论和内在本质。但3D只是兼具所谓创新意识、才艺展示乃至想象力PK意味的一种“小概率”事件,这一事件在其“虚拟”属性上与“影视”文化至为匹配。正是这种冲突引发的对所谓虚拟圣经想象并未终止于某个产品的物化,而是在本已冲突的同时,再度将冲突的提纯并广而告之。但是无论怎样推广,只有产品力的诚信、务实、可靠,才能有和谐的赚钱机会,才能为消费者认可的空间。   在物理学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抖动几下翅膀,两周后就有可能在使得北美的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原因是,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这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就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希望3D电视就如同这只蝴蝶一样,带上温暖,带上祝愿,早点飞入寻常百姓家。(作者博客) 3D电视发展的思考 www.cena.com.cn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网 2010-08-24 14:02:46     姚永晖: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代表,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够参加中国电子报社主办的3D研讨会,也非常荣幸,我们规划院是作为广电总局的信息研究的框架规划的研究机构,我们在今年上半年也召开了一个3D的技术发展运营实践研讨会,在会上主要针对电视台、有线电视运营机构探讨下一步3D在广播电视运营方面的一些思考。那个会当时非常成功,很多电视台等提了一些建议。这次是电子报社举办的针对终端产业,我也想把我们前端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以及运营机构这方面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今天报告分三个部分,一个介绍国外立体电视的发展情况,第二是我国电视台立体电视的应用实践,第三是我国立体电视发展的思考,从三个方面考虑。不全面的地方希望大家指正。   国外立体电视的发展,特别在美国立体电视的发展,刚才主持人也说了,阿凡达的电影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力,在中国全世界都有很大影响力,广电总局的相关领导也要求相关机构进行调研研究,对电影的成功运作模式和经验进行研究。在电视方面,是推动了我们电视的发展,在美国的两大有线电视网宣布3D到家,ESPN五要在6月份将3D世界杯送到家,南非世界杯上大家已经看到了。英国SKY要在今年6月开播3D电视,并已经在各大城市设立体验店。德国电信也是,作为一个电信运营商,计划于今年5月7日进行德国3D电视广播的首次尝试,通过他们的IPTV网络平台现场3D直播一场冰球比赛。韩国09年底开始在有线试播3D,新加坡计划在8月青年奥运会开幕试播,将在地面、有线、IPTV和网络电视4大平台同时进行,包括现场体育赛事、电影和纪录片,这将是世界上第一个全国范围开始3D广播的国家。   3D接收终端,北美地区会达到第一,西欧地区,包括亚太地区,分三个区预测了一下。这个不展开谈了。   谈一下我国电视台立体电视的应用实践,很多人说今年进入了3的时代,3D、3G、三网融合。中央电视台在南非世界杯进行了3D世界杯的台内测试,通过内测证明3D的转播方案还是比较成功的,当时是没有在影院进行,大家猜测有很多原因。为今后的体育赛事、音乐会等大型活动,应该说中央电视台没有制作,但是转播了这些3D节目。上海广播电视台在上海世博会进行了3D的拍摄、制作、播出到终端接收的全新尝试,这是第一次端到端的尝试。截止到2010年7月已经完成了少林寺、茶等演出的拍摄制作,并对一些场馆外的外景进行了拍摄。广西电视台制作完成了一部8分钟的立体样片立体广西,北京电视台也拍摄了一些风光片的样片。这个是我昨天参加松下活动过程中也看到了很多使用松下的设备拍摄的样片,这些电视台目前都在做实践和试验。所以2010年是3D产业重要的一个测试年,广播电视的节目制作和播出技术都在测试、试验这个阶段。   下面想谈一下对立体电视发展的思考,刚才我大概介绍了一下电视台目前做的一些情况。对于立体电视的发展最近比较热,今天着重把我个人看到、听到、思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在节目内容和高清发展一样,都是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也是将来发展核心的问题。首先3D节目不同于高清,高清的发展从分辨率上更高,对人的敏感性不是很强,但3D的敏感性非常强。所以3D节目,它的节目类型到底哪些适合节目,适合用3D播放?我觉得这个需要业界来进行研究。所以我说创作和积累适合3D技术播放的电视节目类型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因为美国也做过调查,购买3D电视机的人,65%的人表示为了能在家看3D电影,36%的人表示希望玩3D游戏,33%的人希望看3D节目,其中3D电影最多,3D游戏其次,最后是3D节目。这给大家带来一个思考,电影是一个精品,大制作,所以它对3D节目的制作效果,用户的体验效果是非常好的。3D游戏是否能够适合在电视上播放或者来做,我个人还是有不同的看法,因为3D游戏,目前的游戏快速的动作,是否适合用3D播放,大家可以再研究。电视节目,大家知道电视节目是生产制作非常快的,特别是新闻节目,还有综艺节目、对话节目等等,这些节目是生产制作非常快的,每天生产量非常大,是否适合用3D节目表现它的特点?我觉得这个需要研究。在有些栏目我觉得可以,像体育赛事,大型的体育赛事,大型的音乐会,这些精心制作的节目是可以优先使用3D技术来播放的。这样的话,用户的体验上才会增加很好的体验。所以我想一个高质量的节目内容是关键,所以3D的推出,我想我们大家都知道阿凡达的投入是多少钱,所以说电视的投入能否达到这么大量的资金,需要这么多人力去做这个节目?我觉得对我们电视台,对我们影视制作机构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一方面要制作这种节目来加强制作人员的培训,这一点今后应该放在很重要的位置。现在我们的节目制作人员和现有的高清或者标清节目的制作是不同的。我们正在搞中国影视数码大赛,也是很多电影的剪辑师,包括后期制作,包括十月围城的剪辑师,还有著名的导演在一起探讨的时候,说3D今后对后期制作,包括剪接都是一个挑战,因为它的制作流程是不一样的,对适合人眼球的问题,如何快速从3D转到2D,场景的适应,对剪辑师也是一个考验。摄像机、编辑,包括后期制作的人员的培训,这方面我觉得是今后提高3D节目的质量是非常关键的环节。现在我个人提倡尽可能使用3D技术拍摄,这样的话才可能从端,从源头开始能够给用户一个很好的体验。   在6月27到7月3号,Direc TV进行3D升级,推出全天候播放的3D业务,但是观众反应不是很好,前三个节目,一共四个节目,前三个节目平均得分仅为C,还有一个是B+,非洲探险,所以整个对这个节目的评价观众体验不是很好。所以在这点我想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大家一定要切记,我个人的感受就是说,节目内容是我们3D技术发展的,从现在开始就应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包括我们在研讨会的时候,我们的电视台的人,也是在谈这个问题。我们如果用2D转3D这种方式,可能会对用户造成很大的伤害,对市场的发展也非常不利。所以2D转3D,像诸神之战,也是用2D转3D,耗费一千多号人,八周时间,花了数百万美元制作的,就是这样,效果反应都是不一的。所以说我想,如果我们用很简单的一些软件,简单的一些方法,就把2D转3D,最后对市场造成的危害往往大于前期的急功近利的做法,所以要避免这种做法。这是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其次我想是一些标准规范问题,立体电视从节目制作、传输到显示的标准,相关的研究机构、科研院所要重点考虑,包括电视台里如何建立一个适合3D拍摄、制作、播出的流程,这也是需要我们考虑的。终端显示这一块,相关的显示标准也要跟进。我们前期的节目,终端的标准也好,要相适应、相协调,才能把3D继续往下进行。   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节目质量评测方法,目前3D市场比较好,所以一下推出很多,我们引进很多3D电影,包括现在搞了3D的暑期风暴之类的,也推出很多3D电影,但是3D电影的质量是不一样的。我也带我家孩子看了3D电影,看的时候,特别是有些影片,包括现在放的怪物史莱克,可能会对孩子的整个眼睛的保护带来一定的问题。所以说对电影节目质量的评价,对电视节目质量的评价,我觉得我们各界人士都应该关注,节目质量应该评价一下好坏。其实现在国际电联也出台了相应评价的办法,但是国内,我们也在跟进这个工作,我们专门有一个广播电视中心研究所,他们也在跟踪这个立体电视的发展,也做了一些前期的工作。目前他们也在考虑制定一些立体电视评价的办法,如何促进、提高3D电视节目质量,会有一定的帮助。   再一个立体电视的运营模式,这个也是我们在研讨会上非常关注的,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3D电视的成败与否很重要的一点,有没有一个很好的商业运营模式。目前3D电视通过有线、卫星、地面等方式传输,但是地面是一个公益性的广播,是不收费的,有线是主要面对城市用户,数字电视用户将近6千多万,双向用户有3千多万,有线电视是面向城市的观众来服务的主要方式。卫星电视,现在我们主要用在一个是台与台之间节目的推出,一个是直播卫星也是覆盖边远地区,所以服务对象是不同的。我们要根据不同的传输方式思考,我们3D电视在哪些领域里更好的可以去探讨。我想有线是面向城市的,3D比较适合高端用户,小众化的节目,所以通过有线方式传输3D。在3D节目,我们的电视台目前在3D节目拍摄制作方面必须谨慎,因为对高清节目的发展,1999年高清试播到2009年9月28号上星,12个卫视频道上星,历经十年时间来发展高清电视。到目前为止,高清电视的发展只能说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还没到一个很普遍的过程。下一步有可能进入到3D和高清的同步,这又是一个挑战,3D和高清开始同步,所以说电视台可能面临的挑战非常大,它的顾虑是非常多的。再一个,中国目前电视台很多节目都通过有线传播,所以他们的一些运营模式,电视台用3D拍摄、制作了,3D对他们电视台带来的效益在哪里?广告有所增长,是否能带来广告的增长?这个现在还不得而知。有线电视运营商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杭州华数计划在采用点播等形式,主要服务高端用户。有线运营商以后可能会成为3D主要的运营商。   在我们广播电视这一块,电视台如何来提高3D拍摄节目制作的积极性,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再一个,我们运营商如何协调,和电视台之间的协调,利益的分配等等,包括和其他的节目内容协调,和3D节目制作结构的利益分配,都需要协调。国外也有很多的探讨,包括和下游的电视机厂商的捆绑,包括现在国外也有做法,包括三星也是和内容制作商捆绑起来搞内容制作,其实想丰富节目内容。但是我国来讲,电视节目一定是受广播电视台播出的许可,要经过审查、许可。所以有线电视是否能够播出很好的电视节目,今后还需要探讨。   最后我想思考一个问题,就是用户的体验问题。要高度重视用户的体验,因为3D电视画面的时差会导致观看者出现生理性的压力,3D电视会导致大脑出现辐辏、调节差异,并使得为数不少的人们出现疲劳、不舒服、眼睛紧张、头痛等症状,所以要仔细研究。   日本有一项调查,尽管日本的厂家都全力在推他们的终端,包括摄像机、终端,但是他们国内有70%的人不买3D电视的原因主要归结于要配戴3D眼镜,57%的人认为价格太高。如果3D电视能够把眼镜摘掉,裸眼看3D,将来对市场会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总体来讲我想用户体验是我们3D电视节目制作,从前端开始节目制作一直到后面我们的播放,都要认真去考虑、思考的问题。   我今天谈的主要是我们前段时间关注的一些方面,包括这两天参加会议,和一些专业人士,包括企业的、使用3D的人士探讨时候交流的经验、思考,跟大家分享一下。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姚所长,姚所长提到一个观点特别好,我想跟阿凡达的导演是一个观点,就是高质量的节目内容是关键,因为卡梅隆拍完阿凡达之后,看到很多电影或者电视节目,他很心痛,他觉得他费了十年心血,耗费那么大人力,被别人跟风是不一样的效果,可能给消费者的感觉也不一样,甚至会把3D产业扼杀在摇篮里。姚所长提到了高质量的节目内容可能是目前初步发展很关键的点,下面有请天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侯春萍教授为我们解读一下裸眼技术趋势及产业化发展是怎么样的。 裸眼3D技术趋势及产业化 www.cena.com.cn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网 2010-08-24 14:20:02 收藏 推荐 分享 大 中 小 打印 评论 0 关闭      8月24日,由中国电子报社主办的2010年中国3D视听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本次会议以“三屏融合下的3D机会”为主题,汇集了3D行业精英人士,共同探讨了3D技术为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     图为:天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侯春萍教授演讲。     侯春萍: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感谢中国电子报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3D技术领域的问题,我想讲的问题是关于裸眼3D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产业化,好多内容也是我自己的一些观点,和我这么多年研究的体会。我想从3D显示技术的分类引出3D裸眼技术,谈谈裸眼3D产业化面临的挑战,然后谈谈天津大学所做的工作。   3D应该是一种显示技术,应该是电视技术中的一种。我们知道电视技术经历了黑白电视、彩色电视到现在的高清数字电视三个阶段的发展。从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可以看出,在一个发展历程揭示了人类的两种努力,第一种努力在终端上再现人类在自然界中看到的景色,第二在终端上展现更多信心。由于人类在自然界中看到的是三维景物,三维景物可以给人类提供多种信息,可以测试立体电视必将是电视技术下一个发展方向。   目前实际上人的左右眼分开,在人视网膜上的形象都是二维,二维图象经过大脑会融合,3D的感知应该是在大脑中形式的。机遇视差的3D技术都是利用这个产生的3D显示技术。它基于视差技术是模拟人眼感知的方法,给左眼提供一个图象,给右眼提供一个图象,这两个图象不相互混叠,让大脑融合成3D图象。所以在显示的时候,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在一个屏幕上如何显示带有视差的两幅或者多幅图象。基于视差的3D成像技术,有双视点显示有多视点显示,双视点的需要戴眼镜,我们谈的裸眼是指基于视差的显示多个图象的技术。   其实裸眼立体显示不仅仅基于视差的方法,这里有两个,一个是球形显示,是显示在一个旋转的屏幕上,360度旋转构成一个,旋转以后只要旋转足够快,就可以让人获得立体信息。还有一个能够平面的,实际上是用了多个液晶屏,通过计算机的计算把立体信息显示在不同的屏上,跟我们人眼在真实世界中看到的情况是一样的。   对于双幕这种显示,实际上根据分像原理不同分为三种最常见的,一种互补色立体成像方法,称为色分方法。然后是时分立体成像,还有一个就是所谓的偏振光,就是所谓的光分方法。从双幕这种立体显示技术来讲,它对于立体成像技术不是一项新技术,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在1952年前后达到顶峰。1952年到1954年这几年时间,实际上好莱坞拍了60多部立体片,根据当时的技术情况拍的立体片,实际上很快那个热潮就下来了,姚处说了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戴眼镜,观众觉得不方便。第二个问题就是舒适度问题,观众觉得有些立体的舒适度他们觉得不舒服。整个发展过程机遇视差的这种立体显示的发展过程,是色分,然后光分,后面到了1960年左右发展到时分。现在我们谈的这种基于视差的裸眼显示,不是阿凡达首推的,它实际上得益于当前平板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还有图象处理技术的成熟,所以是这几年才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形式。因此,应该说是在立体显示领域的重大突破。各国都在研究,实际上由于平板技术的成熟是这几年的事,所以各国的水平都差不多。   裸眼立体显示称为多视点的自由立体显示,给观众带来两种,第一是摘掉眼镜,使观看更加自由。第二可以看到被摄景物的不同侧面,获取信息更加自由。裸眼3D一定是显示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戴眼镜不舒适,当然舒适度是基于视差的3D显示技术所共有的,但是摘掉了眼镜。戴上眼镜以后有些场景是不能够看3D,比如媒体广告、户外大型广告,这时候要是看3D不可能让过路人都戴上眼镜,所以有局限性。裸眼技术应该说可以克服这些缺点。裸眼3D显示一个是不用佩戴眼镜,第二可以很好地再现3D景物,第三有比较强的表现力,第四可以给用户提供全新的享受。对网络和带宽的要求是它的一个特点,要求比较高,因为信息量比较大。现在国外也在谈超高清技术的显示,对这种裸眼显示应该是至关重要的,也会促进它的大发展。   对于裸眼自由3D技术来讲,原理很简单,就是在平板前面加入光栅,使得到达左右眼的形象不混叠,产生立体视觉。主要两种,一个是基于透镜的,一个眼只能看到左图象,一个只能看到右图象。一个是常用光栅,但是基本原理是一样的。   我把基于视差的形式方式简单做了一个总结,下面讲裸眼3D产业化面临的挑战。   相对于裸眼这种显示方式来讲实际上对拍摄,对节目源的要求比双幕形式要求高,所以当前的裸眼显示应该是现在我们双屏显示一样,也应该是兼容的,我谈的显示兼容,就是既能显示二维信息也可以显示三维信息。3D功能不管什么方式,应该说只是在2D显示基础上的一种新加的功能,绝不会马上变成主流显示方式,所以兼容的问题对裸眼显示来讲就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从三网融合来讲,3D可以面向高端用户,面向一些发烧友,可以利用三网融合的机会开展3D视频的点播,他看图象3D就应该是有曲线性、时间性的,所以也应该是2D、3D兼容的。   另一个节目源短缺问题,实际上现在的双屏显示也有这个问题,现在裸眼显示的节目源目前主要以计算机制作的节目为主,可以获得非常好的效果,特别对于媒体广告,效果非常好,而且有震撼感比较强,现场感也非常强,以后的拍摄因为需要多机拍摄,其实困难也很多。另一个可以用2D转3D的方法,二维呈现进行立体化实现这个方式,但是2D转3D这种方式实际上从目前情况来看,不管是双幕还是多视点的,我感觉不是特别好。我98年做博士论文的时候做的这个项目,当时专门做二维图象转三维图象,有一个很致命的问题,就是图象的分割问题,这种技术从图象处理角度来讲很难解决。立体时时的转换,我们效果不是很理想,我看过三星的2D转3D,我感觉构造的是视差平面,人眼很快可以识别出来,所以有一定的问题,观众看一段之后就会烦。非时时转换代价非常高,而且会出现奇异像。另外一个视觉舒适度问题,视觉舒适度不是裸眼电视特有的,是共同的问题。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说谈基于视差这种方式,应该从理论上讲有足够的视差满足立体应用的需要,但是看你怎么来做,从理论上讲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说是3D发展必须特别关注的问题,否则会把3D这个产业都毁了,所以必须高度关注。实际阿凡达好,主要的问题我觉得就是导演他对这点认识非常清楚,他牺牲了立体感,换取舒适度,如果后期制作上,后面的片子舒适度这块不重视的话,会给观众造成很坏的影响。   对于裸眼电视来讲,舒适度还跟终端生产有关系,比如光栅的、光栅与平板象素的匹配精度等等,双幕显示也会有这个问题,都是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天津大学在这方面做的工作。我们从1992年开始做三维成像技术的研究,是国内较早开展三维成像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我们制作了多视点的自由立体终端,现在正在做的是双视点到多视点的升成,还有2D到3D的兼容显示技术,包括舒适度的问题。   我们在国家发改委项目支持下做的各种类型显示终端,这个终端已经安装在国内的机场、地铁、大型购物中心,主要用于媒体广告。这也是三维的终端。我们也是国内比较早做大型裸眼3D显示终端的单位,现在已经做到200寸的屏幕。另一个,对于3D显示来讲,舒适度的问题,因为我们天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比较多,舒适度分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容的舒适,一个是终端的舒适,内容首先舒适,然后才能谈到终端的舒适。我们希望拍摄一些标准图象,国际所有的能够查到的图象都是经过压缩的,我们希望根据需要拍摄一些图象。这是我们自己做一些拍摄设备,这是多视点的拍摄设备,还有双视点的拍摄设备。我们有一个网站,会把我们分类的图象放在网站上,供大家使用,包括手机上立体显示的图象,都会往网上放。   针对双视点到多视点转换技术的问题,解决裸眼多视点图象拍摄难度大的问题,解决方案,用图象处理的方法,从双视点立体图象生成虚拟视点图象。这是我们提的一些算法,现在这个能够近似时时地形成。另一个研究工作是平面和立体兼容显示问题,我们解决的方案就是用电控光栅,二维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显示原来的计算机或者是屏幕直接显示二维图象,三维的情况下把光栅加上,然后显示三维图象。这是我们做的这种兼容显示模式的案例。   我们进行舒适度显示技术研究,我们希望最后做一个程序,这个程序输入图象之后对这个图象的舒适情况进行评价,实际上我们主要提取一些客观指标,通过计算的方法对图象进行处理,得到对它的基本判别。这里头大概是五六个指标,最后给出一个综合评价。实际上是立体显示内容的一种评价方法。还有包括头盔显示等等,就不仔细说了。   最后对于我讲的内容给个简单的小结。第一个观点,立体电视必将是电视技术发展的下一个方向,不管现在的技术有多少缺点,不管大家感受如何,但是它一定会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第二个观点,3D显示技术在经过双幕显示之后一定朝着裸眼3D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必然趋势。戴了眼镜和不戴眼镜,大家肯定选择不戴眼镜。第三点,3D的产业化必须高度重视视觉舒适度的问题,一个是内容舒适度,一个是终端舒适度,这两个问题如果不重视,这需要大家努力,绝不是一家努力的。刚才讲了,其实现在这一轮由阿凡达催生的这种双幕的3D显示,前面都有好几次高潮,实际上这次高潮怎么持续?我觉得是应该产业间共同努力的,包括内容制作业的努力,否则这件事情很难持续。第三点,目前现阶段3D终端不管是双幕还是多少幕,必须兼容2D显示。更高清晰度的平板技术发展,会给裸眼显示提供非常大的机会,会给裸眼显示创造一个更好的良机。   谢谢大家! 2D转3D解决立体影视内容瓶颈 2010年08月24日15:33腾讯科技我要评论(0) 字号:T|T 清华大学宽带网数字媒体实验室杨铀(腾讯科技配图) 腾讯科技讯 8月24日消息,2010年中国3D视听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京召开,会上众多专家学者对我国三屏融合下的3D机会做了深入讨论。 以下是清华大学宽带网数字媒体实验室杨铀的演讲实录。 首先非常感谢工信部、电子报举办这样一个论坛,很高兴见到大家。 我们在立体视频方面从事了大量的研究,今天主要是集中在2D转3D的技术上。今天报告主要分三个部分,首先看一下3D市场发展情况,此外为了顺应或者配合市场的发展,我们立体内容制作都会使用什么样的技术,最后来看一下我们在2D转3D方面的一些工作,以及在内容制作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关于3D的市场发展,我们可以首先从它的显示设备上来看,显示设备从上个世纪20年代左右,从第一代模拟电视随之发展到数字电视,然后高清,到现在我们主要是考虑到立体电视,在下一个阶段有可能会出现更新一种形式的,比如用户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视角,也是称之为下一代自由视点电视的情况。从显示设备来看,目前3D电视从技术上已经有一定的成熟技术,但是后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从技术上来看,已经发展到3D电视,从市场来看,关于量,3D的电视量来看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从07年到12年,这里面有一个预测数据,可以看到在未来由北美以及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数字电影、数字电视发展量会逐年增长。与之相配套的其他国家的一些,在立体影视制作以及采集转换方面的工作,它的市场价值以及市场的潜力是具有比较大的潜力。这个是Displaysearch提供的数据,到2018年全世界3D显示器的市值会接近220亿美元。目前3D市场从内容、硬件、传输等等各个方面,从最早1920年开始到2000年左右,它的应用都已经做好一些Demo了,从图上可以看到,2010年,刚才姚所长曾经说到,2010年是作为我们整个3D产业的测试年,换言之就是我们最终的3D方面的市场也好,还有消费,整个研究也好,感觉从今年开始,我们的成功是从今年作为一个起点,迈向一个新的成功。 国内08年开始,由广电部构成一个C3D联盟,对应的跟立体相关的产业、标准、技术,都已经开始逐渐推出。包括立体手机,立体电视从今年5月1号开始有样机上市,包括立体编解码标准国标开始制定,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全国11个省市电视台已在筹建立体电视频道,预计年底开通。广东仅一省预计2011年立体视频产值250亿元。 从刚才的整个3D来看,它已经从显示然后传输方面都已经形成一个相对比较稳定或者相对比较成熟的技术,整个3D产业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大的链条,在整个链条的发展方面我们可以发现,立体内容目前成为了整个3D产业发展的一个大瓶颈,就是内容比较少,比如我想要去开办一个立体电视频道,至少需要90小时的立体节目源,但是其实很多时候在电视台里面不具备这么多电视源。就是说,目前3D内容制作是推动整个立体产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也是目前制约整个立体产业发展比较大的瓶颈。 怎么解决这个瓶颈?我们要考虑一下立体内容是怎么得到,怎么生产的?立体内容生产是两大类,一个是主动视觉方法,一个被动视觉方法。主动视觉方法比较直接的,我们会使用一些三维扫描仪,三维扫描仪能够比较请确地刻画三维场景中的深度信息,去描绘相机到场景中每一个物体象素点的物理距离都可以刻画出来,但是这个东西售价非常昂贵,一台三维扫描仪基本上要上百万美元的售价,然后扫描过程中时间非常长,也不能够进行动态场地的三维扫描,必须把这个物体摆放在那里静止的,大概需要5到10分钟才能够把整个场地扫描下来,是这样的情况。而且扫描的场景非常小,比如说我只能够扫描这台电脑,但是无法扫描目前整个会场,这是它的一个很致命的缺点。另一种称之为深度相机,这种相机同样也能够获取场景当中的三维信息,但是面临的问题跟扫描仪的问题差不多,首先会比扫描仪的精度下降一点,其次同样也是没有办法拍摄大范围的场景,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因为深度相机实际上比较多的会采用一些红外线或者射线的方式进行深度测量,如果说这个射线在发射出去的过程中经过了若干个面的反射,比如反射到墙上,墙上反射到地上,地上反射到桌子上,然后反射回接受器,这样会产生深度计算发生比较大的偏差。因此深度相机的精度比较低,这样生产的立体内容质量就会比较差。 还有一些被动的视觉方法,它的特点就是不能够主动得到三维场景当中的深度信息,整个三维空间描述的信息。这里面比较常用的方法就是去使用一些多相机的拍摄系统,比如像双幕的采集,下面的大幕采集,这里面大概使用了20台相机采集。还有光场采集系统,这种系统是清华所建立起来的一套系统。这几种系统它的好处,双幕采集携带非常方便,能够去模拟人眼,因为人是两个眼睛,然后通过两个摄象头进行采集的话,就可以比较方便地得到场景跟人比较匹配的立体信息出来。但是使用过程中又有很多缺点,首先是两个摄象头之间的镜头不可以调整,然后摄像机采集镜头,由于不具备深度,因此不可能生成立体的模型,这样的话,对于后期的影视特效制作,比如把一个人在这个地方拍摄之后,我把他挪到一个新的场景中或者挪到一个新的光照下,这种特效通过双幕摄像机是非常难完成的。此外,双幕摄像机采集回来的立体视频是不具备交互功能,如果用户想选择新的视点观看场景的话,双幕摄像机只有两个视点,这样就不可能形成一种交互。 针对上面的困难,就形成了多幕采集的方式,这种采集方式摄像机数量会非常非常多,但是可以明显看到,因为多了携带就很不方便,同样压缩起来,数据量非常大,压缩起来会非常困难。还有,它同样也是不可能进行建模的,非常难建模。为了进一步解决,我们建立了一个目前的光场采集系统,就是这样一个环形的采集系统,在这个笼子里会铺上一圈摄像机,配不同的光照,采集过程中实现变光照,然后多相机多角度的采集。这种采集方式能够解决上面无法建模、无法交互等等具有的一系列的困难,这种采集方式对于立体影视制作具有非常大的好处。目前我们跟国内比较顶尖的立体影视制作单位,包括中影集团一直在合作。这种采集方式所带来的不便同样跟上面也一样,因为它很大,我采集过程中只能在这个笼子里,所以采集受到一定限制,而且不能够很随意地携带它。此外,因为摄像机数量多了,所以数据量也非常大,因为我们在采集过程中的光照是在不停发生变化的,所以数据的特性分析起来比较困难,也是目前在国际上比较热点的研究问题,非常难。 另外两种立体内容制作的方式,就是2D转3D的采集方式,这种方式需要重点讲一下。首先2D是怎么得到的?2D的图象是通过摄像机面对着三维的一个环境,通过光线透过镜头在CCD成像面上得到二维的图象,这个图象只反应二维的信息,想通过二维信息把它换算或者反算回原有的三维信息,在视觉上是一种病态的问题,也就是求解过程中,会存在非常多的,可能你的未知变量的个数会远远大于你所能够建立起来的方程数,因此解会非常多。正因为如此,所以整个求解过程中,你的结果,也就是说你最终恢复出来的三维场景的结果只能是一个近似结果,不可能去还原成真实的三维场景。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因为我的变量个数很多,方程个数同样很多,因此整个求解的复杂度会非常高。这是二维转三维里面面临的一个问题。最后一种,就是计算机制作的方式,就是3DMAX的方式,这种方式一直以来都存在,就不再做详细的解释。 关于2D转3D,刚才前面所有说到的立体内容的制作以及生成的方式,在清华我们这个实验室所有的方式都有涉及到。特别在2D转3D方面,目前在2D转3D方面市场的要求是提得比较多,因为大家都希望能够去建立立体的运营平台,去尽可能满足立体的播放。因此,内容成为一个瓶颈,我们需要尽快解决它。此外,一些技术的要求,早期的一些立体技术,包括诸神之战,为什么立体效果不好?因为它采用的技术是一些老技术,不够成熟,这个技术我们后期观看诸神之战的时候进行了分析和破解,发现它使用的技术基本是90年代之前的技术。为什么会使用那些技术?因为操作起来非常简单。像刚才所说的一千多人花几个星期,很快的把一个平面电影变成一个立体电影。按照我们目前所掌握的一些资料,想完成90分钟的电影从二维转成三维,如果想做得很高质量,一千多人至少需要两到三个月才可以做完这么一个高质量的转换。 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发现,从市场以及技术的角度来讲,二维转三维技术应该是目前解决立体影视内容匮乏以及解决立体产业发展瓶颈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手段。关于二维转三维技术,它的定义是什么呢?就是说我在整个转换过程中去使用利用平面视频中隐含的,因为本身已经不具备任何3D信息了,只能说从它的内容上、图象构成上去挖掘它所隐含到的3D信息,利用这些所挖掘出来的信息恢复出所拍摄场景的三维空间坐标以及相应的关系。刚才的分析已经有一个结果了,就是说我们不可能恢复所有真实的信息出来。 在这个整个演进过程中,我们会对它进行一些问题的细分,主要是分为场景静止以及场景运动两大类,下面进行相应的核心技术。比如在场景静止的时候,同时相机静止的时候,我们使用它的一些可利用的线索,包括线性透视的线索、相对位置、遮挡、大气散射,其中关键就是你的线索必须要能够有效发现。此外在相机运动的时候,场景静止、相机运动,我围着这个场景转一圈,就可以得到所有的三维空间的信息,这个需要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于此相关的一个比较著名的结果,就是去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就是我在一天之内把罗马建成。他的工作是在汽车上架了一个摄像机,围着罗马转了一圈,然后通过这个视频就可以把整个罗马的三维信息全部恢复出来,这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工作。在场景运动的时候,我们也会挖掘它的一些3D信息,比如使用光流或者使用分割以及跟踪的方法,还有就是机器学习的方法等等,这些方法相应的技术在我们实验室都产生了一些结果,并且形成一些软件、平台,等等。 我们的相应研究也得到了世界上一些认可,在今年6月9日,在芬兰召开的3DTV.COM上,我们也参加了。2D转3D的数据也在实验室网站上发布,也得到了来自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实验室的引用,引用总数超过1500多次,引用的来源来自于欧洲以及北美的一些国家。相应的论文以及专利等等这些情况。 这里面所展示的是我们所制作的一个我们具有核心技术的精细化的2D转3D的编辑平台,这个适合影视制作,特别是影视非线性编辑的制作,所面对的用户对象是专业级的应用,特别是广播级的影视制作,广告的后期等等。这边是我们的一个全自动时时的2D转3D的播放软件平台,这是普及型的应用。在这里面,主要包括家庭录影带、网络视频会议、车载设备、手机方面。同时也开发了二维转三维的芯片模组。我们的二维转三维的相应技术,目前也是应用到了美国的Sonic公司,他们二维转三维的播放器现在已经上市了,与之相关的整个二维转三维的平台软件技术,包括现有PowerDVD公司,在PC报、美国的计算机报,DVD公司和Sonic公司是第一的。 我们的二维转三维技术同时在今年世博会上有相应的展出,首先第一个是我们在中国馆,中国馆一共有三个展厅、七个展屏,全部使用我们二维转三维转出来的一些内容。展出过程中,得到了领导的关注。这些内容全部是使用我们实验室2D转3D产生的结果,同时跟中国电信进行了合作,也在世博会上进行了展出,这是中国电信馆其中的一些内容。我们在上个月月底广东省的产学研五周年成果展示上,清华大学作为整个成果展示高校展区排在第一的单位,在这里进行展出。2D转3D也是作为一个亮点进行展示。这个也是我们得到一些领导的关注。这些都是我们整个2D转3D的一些合作伙伴。 谢谢各位领导、专家! 目前广播电视技术的进展。 我国广播影视工作重点: 一手抓公共服务,一手抓数字化。要建立公共服务体系,确保任何人可以免费看到至少4套无线、6套有线;公共服务的重点是村村通,主要用于村村通的直播卫星可以免费看到47套广播电视节目。数字化的重点是传统广播影视从模拟向数字的过渡,在完成传统媒体向数字转化的过程中,积极拓展新业务和新媒体。 我国数字广播电视全面迅速发展,从历史来看,我们首先开展了卫星广播数字传输,包括中央电视台卫星平台,村村通卫星平台,各省卫星平台。我们从有线电视数字化切入加快了三网融合和数字电视的发展:2003年开始大力推进有线数字电视,建立全国有线数字电视新体系;2006年以深圳会议为标志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从试点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并进一步向双向化和三网融合业务方向发展。原定2006年开通直播卫星平台,因为卫星问题推迟到今年6月,奥运期间进行了4000户村村通试验,目前总局正在招标,为村村通大范围的推广进行前期准备;2006年颁布地面数字电视标准并开始使用,2007年8月1日正式实施,首先在北京开通了两套数字电视,一套高清,六套标清,到2015年关闭模拟电视。2008年在奥运城市开通了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包括高清晰度电视和车载移动电视广播)和卫星地面移动多媒体广播。 传统广播影视数字化全面展开,台内数字化率进一步提高,向采编播流程优化、内容的网络共享、媒资管理和高清、立体声制作发展。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从试点到全国范围全面推进,到2008年7月,33个城市完成整体转换,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已超过4000万。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2006年8月16日颁布,2007年8月1日正式实施。2008年元旦开通CCTV-HD和数字CCTV-1、2、少儿、音乐、BTV-1、CETV-3同播。北京开通CCTV-HD地面数字电视高清频道,可在全国有线免费播出。2008年五一CCTV-HD正式播出,北京电视台奥运高清频道也在试播。2007年颁布移动多媒体广播行标,财政部拨款在包括6个奥运城市在内的37个城市进行试播。奥运会期间成功试播,效果很好。今年年底将达到120个城市,明年将达到300多个城市,很快要在全国进行运营和内容和技术等综合推广。同时,科技部立项进行CMMB规模化产业试验。 在拓展新媒体新业务方面,体现在有线数字电视开展各种信息服务和多种双向业务;有线数字电视开办了3套数字有线高清晰度电视频道;北京上海等地进行了车载移动数字电视广播,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开展了DAB/DMB数字音频广播;2008年6月直播卫星发射,开始全国卫星直播;广电总局颁发了4个全国性IPTV执照、11家通信方式手机电视执照(其中有4家可以覆盖全国其他只能覆盖本地);2008年11月28日颁发了4家网上视音频执照。 电影数字化全面展开,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全面数字化,形成了2K、1.3K和农村流动放映等多层次市场格局。2007年,制作的数字电影有197部,占总产量的49%,其中包括电影频道每年生产122套数字电影。 目前我国有银幕大约4000多块,每年还在以500块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10月30日2K数字放映系统已经达到了620套,占总银幕数的8.45%,居世界第二,年内估计我国能够达到800-1200套,华夏和九州的1.3K中档院线正在加快启动。农村流动放映已有139条院线,1.5万个放映点,41个卫星中心站,总发布影片840部,公益414部,商业724部,订购场次超过290万场。预计到2009年放映点将达到40万个。数字影院票房从2003年的不到3%,到2008年上半年仅中影数院线发行的35部影片,票房超过2.2亿。《赤壁》3亿元票房中数字电影有票房收入占6000万元,占20%,预计2008年数字影院票房总数突破40亿,数字占3亿,将达到总数的7.5%。 下面详细介绍有线数字电视的全面推进。根据王太华同志提出的“政府领导、广电实施、社会参与、市场运作”24字方针,有线电
/
本文档为【3D电视的春天在哪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