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马哲题

马哲题

2011-01-06 14页 doc 95KB 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436639

暂无简介

举报
马哲题一 选择题 一 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3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4物质的唯一特征:客观存在性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6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统一(斗争性、同一性) 8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9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1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马哲题
一 选择 一 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3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4物质的唯一特征:客观存在性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6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统一(斗争性、同一性) 8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9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1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的表现: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1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发展:      一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二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1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      第一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4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16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三种形式中 17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18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19垄断价格 = 成本价格 + 垄断利润 2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    第一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第二 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第三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第四 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2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从事国际经济协调、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国际性协调组织主要有三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 2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一 生产的全球化    二 贸易的全球化    三 金融的全球化    四 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二 简答题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2真理与谬误的对立与统一: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社会存在: 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5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第一 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第二 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第三 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总之 在垄断的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名词解释 1.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       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3.       度: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的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4.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       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6.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7.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知道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8.       真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9.       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10.   相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11.   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12.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行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3.   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生产历史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有机结合和统一,够省社会的生产方式。 14.   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合 15.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6.   社会基本矛盾: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 17.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18.   不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19.   可变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20.   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21.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2.   绝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23.   垄断: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24.   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25.   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26.   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而且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 27.   唯心主义 28.   唯物主义 简答简答 1.       什么事马克思主义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XX,是关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产阶级发展的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着祥和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经审核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简述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出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人的实践活动。 5.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定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2)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1.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2.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       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3)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它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1.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进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的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6.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 (2)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7.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普遍性定义 (2)特殊性: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也属性有三种基本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8.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1)盾的统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连接、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2)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统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促进事物的发展。 9.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2)       总之,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有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实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实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0.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事物发展的环节,心事物孕育产生于九十五,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持其积极因素 11.   意识能动能作用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知道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2.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怎样做到) (1)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2)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时无能为力的 (3)       所以,尊重实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13.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间为人是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的一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总之,人的认识哈斯从实践中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检验的。 1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5.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时间为基础的不断发展的现实世界的反映。社会意识使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的或迟早的发生变化和发展。 ()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16.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时,他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他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7.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体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阻碍社会发展 18.   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题,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宗天意元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事件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这社会关系 19.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表现 表现:()生产资料所有质的变化 (1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2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3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4政治制度的变化 原因:(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实质: (1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规律作用的结果 (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时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20.   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作用: 1.       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       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1.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历史地位: 1.       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2.       资本主义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3.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发展趋势: 1.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来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2.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注意所取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本身。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话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3.       资本主义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注意过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何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都具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当代资本主义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 22.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注意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23.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4.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 ()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合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具有相对性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 25.   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树立社会主义加息至关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引下,我们的莘莘学子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受住磨练和考验,为祖国和人民做出卓越的贡献。 26.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1.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2.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意义: 1.        正确而充分的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的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2.       在当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当代中国,发挥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先进方向,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和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辨析辨析辨析辨析辨析 1.       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 错:(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认识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辩证过程。 (2)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各种感官对认识客体的直接反映,是认识的低级阶级,它以具体性、内容吩咐多样性为特点: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加工对认识客体的间接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以抽象概括性为特点,超越可感性认识的界限和范围,达到了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4)这种观点是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观点。它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仅仅是对感性材料的整理和分类,理性认识的作用是极不可靠的,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于感性认识的发展和飞跃 2.       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错: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发展的起点是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变化,生产关系会发生变化。生产力对生产关系也有反作用,先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3.       判断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是社会制度 错:生产利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第一次科学的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根据,必须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实冲突中去解释。 4.       既然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那么我们就事事都要直接实践 错: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并不意味着事事都要自己去直接实践,前人或他人的间接经验也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5.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真理是截然对立的,他们的分歧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 错:(1)“城门…”包含实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只见…”则是孤立的看问题,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他们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发展的观点与将至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根本分歧是是否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 事物发展的源泉。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是着祥和的两大基本派别,他们的根本分歧是对物质和意识哪个世界的本原的不同回答,而不是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6.       量变和质变的区别是相对的 正确,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区别都具有相对性,量变和质变的区别也不例外。事物的变化在特定的范围,意义上是量变,从另一范围,意义上说,这种变化又是质变;反之亦然。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就整个事物变化过程而言是属于量变,但是就事物的某一性质或某局面而言,又是质变。水的三态变化,从物理学上讲属于质变,从化学上讲属于量变。如果把事物变化的范围加以确定,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又具有绝对性,否则,就会混淆量变和质变的原则区别。 7.       上层建筑的性质是有生产力的状况直接决定的 错,上层建筑的性质不是由生产力的状况直接决定的,而是由他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的,在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只能通过生产关系既经济基础简洁的决定上层建筑 8.       世界的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错。承认世界统一性的观点称为一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属于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包括: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中既包括自然界的物质性,也包括社会的物质性,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属性。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都没有。 这一原理是被科学证明了的。他是批判唯心主义和有神论的思想武器。唯心主义和有神论颠覆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反科学的,经不起实践检验的。 9.       存在即使被感知 错: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不依赖人的意志而存在。存在就是被感知否认了世界的客观性,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命题 10.   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错: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理念是现实世界的反映的观点否认了世界的客观性,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命题 11.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错,根据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俩个对立的基本派别。这是对世界的本原问题的回答。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回答世界怎样存在的问题的俩种不同观点。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XX,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错,把哲学当作“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旧哲学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的看法。在古代,由于生产力的地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出去,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的一般和个别、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作凌驾于具体学科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就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作“科学之科学”的观点从而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13.   有用就是真理 错,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内容和标准都是客观的,是事实判断。有用没用是价值判断,不能用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有用就是真理实际上是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14.   真理是多数人组织起来的社会经验 错,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内容和标准都是客观的。它和多少人认可没用必然联系。把真理看成是多数人的经验的观点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一、单选20’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狭义定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4解决哲学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从实践出发(实践) 5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绝对运动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7观念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观念=意识)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物质性 9实践的特点:直接现实性(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制约性) 10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1规律是指: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 12白马非马的错误在于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3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1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 15质与事物的关系:质和事物是不可分的,质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 (也就是说:质一旦变化,该事物变为他事物) 16因果关系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这种引起或被引起的关系 1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客体是: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8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是:生产关系 19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20社会形态的特点:统一性和多样性 二、多项选择20’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哲学 费尔巴哈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AB A. 阶级性 B实践性 3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统一表现 ABCD A.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实现的 B.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改造实现的 C.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实现的 D.自然界的人化实现的 4“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哲理? 矛盾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 正确认识问题的本质 找到正确解决的方法 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避免犯教条主义错误 坚持实事求是 6下列观点对“度”含义正确表述的是AB A度是事物的质和量的统一 B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 7什么叫做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事物运动的上升性、前进性 *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8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唯物主义 ABCD A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B肯定认识的本质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C认为认识能够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映象 D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9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是因为ABCD A它是一切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问题 B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C它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史观的根本标准 D对二者关系的回答决定对其他历史观问题的解决 *9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因为 ABC A.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概括了人类社会的全部现象 B.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C. 两种历史观的其他问题,要受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规定和制约 10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ABC A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B跨国公司的发展 C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10经济的全球化主要表现在ABCD A生产全球化 B企业经营全球化 C金融全球化 D贸易全球化 三、判断?20' 1世界的本源是物质 2马克思称黑格尔的辩证法的为合理内核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性是人民性。错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科学性 4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错误 5时间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空间。正确(马克思原话) 6辩证法承认矛盾的存在?承认 7人的理性可以对自然立法吗? 错误 8旧内容与旧形式来表现?只能 9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性 10唯心论承认历史中人民群众的作用?唯心不承认。唯物主义承认其是决定作用 四、简答24' 1为什么新事物能战胜旧事物? ⑴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事物换代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此新事物能战胜旧事物。 ⑵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因为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东西;另一方面,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又增加了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⑶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2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一)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1)现象和本质有明显的差别。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单纯的。2)因而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 (二)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1)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也就是说,本质只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只能是本质的显现,他们之间是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任何一方离开了另一方都是不能存在的,实际的存在总是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 2)两者是相互蕴涵的,在实际上也是相互包含的。 本质寓于现象之中,这是非常明显的,因为现象是整体,本质是现象的一部分,固然是根本性的部分。反过来,本质也包含现象,因为现象尽管是多种多样的、纷繁复杂的,但毕竟是由本质决定的,早已潜在地包含于本质之中。 3)现象与本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本质变现象应理解为本质表现为现象。某一具体的人无疑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体,但其本质也在不断地表现出来,即不断转变为现象。现象与本质的相互转化,正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转化的客观基础。 (三)区别真象与假象、假象与错觉 1)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家乡则是一种虚假的现象,它也是本质的一种表现,但却是本质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反面表现。 2)错觉是由于人的感觉上的错误造成的,属于主观的范畴;假象则是由客观存在的种种条件造成的,它是现象的一种,属于客观的范畴。 3价值的特点是什么? 1)价值具有客观性。 这时因为,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 2)价值 具有主体性。 价值的具体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 3)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这就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4)价值具有多维性。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性又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 五、材料分析题:16’ 人民群众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2’ 1.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 理由如下: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能把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相提并论。宣扬"共同创造历史"论,本质上是鼓吹英雄史观的错误,是形式上的"二元论"实质上的历史唯心论。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原理。人民群众不但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杰出的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但不能说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这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是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基础。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 ②杰出人物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杰出人物就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有任何作用。 ③杰出人物发挥历史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功过是非,都取决于是否符合历史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 ④无论英雄人物作用有多大,都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而且杰出人物的失误,还要靠人民群众的实践来纠正。总之,最终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是人民群众。 2. 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的观点?4'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三)从必然和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
本文档为【马哲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