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筋膜学原理

筋膜学原理

2011-01-07 35页 pdf 698KB 1059阅读

用户头像

is_463872

暂无简介

举报
筋膜学原理 筋膜学原理 中国传统医学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同疾病抗争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基于当 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对疾病的认识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 衍生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近代现代生物学对生命起源的认识和对生物进化 的认识逐渐清晰,中医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理论体系在现代生物学理论面前显得 软弱无力,因而长期以来中医未被西方医学体系所接纳,进之有不科学之说。然 而,在现代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仍然有大量的临床病症用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并 不能取得好的疗效,还有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不能用现代生物学理论基础上的理 ...
筋膜学原理
筋膜学原理 中国传统医学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同疾病抗争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基于当 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对疾病的认识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 衍生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近代现代生物学对生命起源的认识和对生物进化 的认识逐渐清晰,中医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理论体系在现代生物学理论面前显得 软弱无力,因而长期以来中医未被西方医学体系所接纳,进之有不科学之说。然 而,在现代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仍然有大量的临床病症用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并 不能取得好的疗效,还有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不能用现代生物学理论基础上的理 论所解释。这些疾病常常用传统中医疗法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这正是中医 疗法能够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能够被广大患者接受和欢迎的原因,而且在世界 范围内有逐渐接受的趋势,如现在越来越多的世界发达国家的立法承认针灸在医 疗体制的地位,但将中医归属到辅助医学的困境也标志着不能进入主流医学的门 槛。 长期以来国家对针灸机制的研究极为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提 出了各种学说,但并无取得根本的突破,经络与穴位的实质结构仍是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在世界范围内尚无统一的认可,我们根据发育生物学理论和现代医学 生物学的研究结果,结合我们在数字人研究过程中的发现提出了人体第十个功能 系统(筋膜学)的新学说,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和临床问题(包 括针灸疗法的机制),以期为针灸疗法提供一个医学生物学的研究平台,并从功 能系统的角度深入研究人体筋膜在人体整个生命过程中的作用。 筋膜学的基本内容是:在人体进化的过程中人体全身的结缔组织构成人体的 软性支架,其他器官系统的功能细胞以该支架为基础发挥正常功能,功能细胞的 功能活动和生命活动(细胞更新)由支持系统提供支持(营养)和储备(干细胞)。 人体全身的结缔组织构成机体的软性支架,形成有别于现有功能系统的新的功能 系统——人体支持与储备系统。中医疗法的基本点是通过包括针灸、刮痧、梅花 针在内的各种物理刺激调整人体的机能状况和生命代谢;通过中药汤剂的内服等 生物活性成分的作用,调整人体结缔组织和功能细胞的机能状况和生命代谢。 中医针灸刺激的解剖学基础为人体结缔组织所较丰富的筋膜结构(如:肌间 隔、肌间隙等在旋转针体时能牵动较大范围筋膜结构并产生较强生物信息的部 位),刺激点(穴位)与非刺激点的区别只是量的不同而没有质的不同。中药通 过改善筋膜的微循环状况(活血化淤)和上皮基膜的通透性(补气)调节功能细 胞的再生和活性。 筋膜学理论的提出其意义在于:1、提出新的功能系统——支持与储备系统, 即自体调节与监控系统(筋膜学),从而提出新的学科研究领域;2、指出中医 疗法的生物学基础和治疗机制,为建立在生物学基础的中医研究提供了研究思 路;3、为疑难病症的机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如人体的发育和衰老,筋膜发育 的缺陷;肿瘤的发生和转移,治疗的机制等等。 我们提出筋膜学是在数字人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用计算机技术对人体筋膜聚 集处进行标记和三维重建,然后通过计算机软件的透明化处理可以构建出与人体 针灸经络相似的串珠样结构。通过分析筋膜的发育生物学起源,我们认为在个体 发生的过程中由中胚层间充质分化成多个器官系统后所遗留的部分形成遍布全 身的结缔组织筋膜支架,筋膜以干细胞为中心形成其他功能细胞的再生提供细胞 储备和支持——称之为支持与储备系统;该支架在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参与机 体内环境变化的检测与功能状态的调控——称之为自体检测与调控系统。该系统 从功能上相当于低等动物的间充质或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外液,起到维持机体内环 境稳定的作用。 任何一种新学说的建立必须有大量的实验基础,我们恳切期望各位中医业者 根据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来理解有关筋膜学的新学说,并对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 批评,以利于该学说的进一步完善。其中所有的学术问题和争议由我一人负责, 与其他作者无关。 南方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 原 林 2005-12-21 于广州 第一章 一、生命起源 现代天体物理学研究认为我们生存的宇宙诞生于 150 亿年,我们生存的太阳 系为 46 亿年,地球的年龄比太阳略晚,地球在形成后很长一段时间(约 10 年) 的时间完全没有生命,在地球早期的原始海洋中经历了从简单有机物(如甲烷) 在不同因素的作用下合成复杂的有机物(如氨基酸、核酸)。大量有机物在自然 界的无数次碰击中特定成分和比例的有机物被包裹在一起, 能够从周围环境中 获取其需要的成分,并能够进行复制这就是原始的生命——细胞,说到底生命是 无数偶然事件的必然,宇宙有的是时间。在往后的 35 亿年的地球经历中开始了 有生命的阶段,在这 35 亿年的时间内有很长一段约 10 亿年,地球只是存在单细 胞的生物,他们大量繁殖占领了整个地球,他们各显其能维持着种群的延续,在 大量繁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的出现对生存资源的占有和利用,导致了资源和生 存环境的恶化,其中一些生物未能获取其所需的资源无法继续繁衍,消失在历史 的记忆中,其中有些生物积聚在一起共同生存,获得了竞争优势,得以繁衍生息, 生物进入多细胞阶段。其中能够利用太阳光进行合成进化的为各种植物,能够利 用从其他生物中获取能量与物质进行自身合成的为动物,分解其他生物而生存繁 衍的为真菌,人类只是动物界,脊椎动物亚门,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 属。 根据现在对物质世界和人类的了解,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只不过是宇宙大爆 炸的灰烬,生物世界是在地球的特定环境中,基于碳水基的化合物无数偶然事件 的集合体。人类只是这种偶然事件的资讯\信息(INFORMATION)纪录的一种载体 之一。 二、动物的进化 动物占据了生物界的 2/3,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不能象植物一样直接利用太阳 光线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必须从植物和其他生物中获取能量和物质供给自身能 量和自身合成的需要(异养),多细胞,没有细胞壁单有胞间连接,一般都具有 运动能力并表现出各种行为。 1、原生生物的原肠形成 动物的早期发育和特化分层,经历幼虫阶段,然后变形为成年个体。无脊索 动物中的海胆、海星及海绵是其中的代表。其发育变形过程是受精卵分裂增殖形 成细胞团,随着细胞团的不断扩大中央出现一个囊腔,其结构是外层被覆细胞内 腔中充填着含有各种营养成分的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既是由外层细胞产生也为细 胞的生存和发挥正常的功能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在胚囊形成的过程中外 层功能细胞行为也在发生变化,其要点是细胞数目的增加细胞层出现折叠(外包 和内陷)和迁移(部分细胞从外层细胞向囊腔内迁移)。前者折叠(外包和内陷) 为生物进一步具有更完善的功能提供了物质(细胞)基础,这种以折叠的方式增 加细胞数量的现象在生物进化中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后者(部分细胞从外层细胞 向囊腔内迁移)为进一步完善囊腔充填物的为功能细胞提供稳定内环境的功能提 供了细胞源。 内迁的细胞悬浮于囊腔细胞外液形成初级间充质细胞,内移的细胞有丝状伪 足,以伪足固着、收缩、延伸的方式沿囊腔内壁做变形虫移动。开始相互连接, 以后相互解离悬浮于囊腔细胞外液形内,含有间充质细胞的腔液成为初级间充 质。这些内迁的初级间充质细胞的进一步去向是:一部分维持其原始状态作为细 胞储备随时转化为壁层功能细胞,修复功能细胞层的缺损,部分初级间充质细胞 分化为功能细胞,如形成围绕消化管的肌肉。同时间充质细胞本身也在进行横向 分化以维持囊内细胞的数量。 初级间充质形成示意图 结缔组织的起源和进化经历了从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外液→到三胚层生物的 间充质→高等动物的结缔组织。在多细胞生物的原生生物,个体结构是由细胞层 和细胞外液所组成。包括生物外的细胞层完成了整个生物的全部功能(包括物质 摄取、代谢产物的排出、感受外环境的变化及自身的繁殖),内部的细胞外液起 到支撑及内部物质的交换,起到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作用。从整体来看,原生生物 可分为两个系统即由细胞层所构成的功能系统和细胞外液所构成的支持系统。如 海胆示意图: 海胆生物图 海胆组织结构模式图 海胆组织结构示意图 1、外胚层 2、中胚层 在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部分外层细胞向体腔内凹陷,形成内胚层形成原始消 化腔。未凹陷的细胞形成外胚层。细胞外液充填于两层间形成原始中胚层。如水 母的原始中胚层相当于细胞外液的变形,由细胞层分泌的粘多糖蛋白,透明软骨 素构成,呈胶冻状,称中胶层。 如下图所见: 水母生物图 水母组织结构模式图 水母组织结构示意图 1、外胚层 2、中胚层 3、内胚层 在随后的进化过程中原始的由生物壁层细胞凹陷后形成的消化道进一步延 伸贯通,形成由头端的进入口和尾端的排泄口,使获取、消化和排泄功能更有效 率。此时处于内、外胚层之间的中胶质也因部分外层细胞脱落(转移)而进入使 中胶质内散布了并无特定功能的细胞成份,具有细胞成份的中胶层称为间充质。 占内外胚层之间的空间称为中胚层。这些细胞的存在为内、外层功能细胞损伤的 神经修复提供了储备,因而使生物可以维持较长的生命周期。如在扁虫类动物所 见: 扁虫生物图 扁虫组织结构模式图 扁虫组织结构示意图 1、外胚层 2、中胚层 3、内胚层 4、由中胚层来源的各脏器 5、中胚层剩余的组织(筋膜) 2、三胚层的形成及其进一步的分化 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通过外层细胞的折叠(外包和内陷)及细胞的迁移,原 有的外层细胞形成外胚层,迁移胚囊腔的细胞构成中胚层,进一步由这三胚层进 化发育成有诸多器官构成的功能系统,分化如下: 外胚层→表皮,中枢→大脑皮层 内胚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下泌尿、生殖管道 中胚层→运动系统(骨、关节、肌肉),循环系统,生殖、泌尿器官,周围 神经及结缔组织。 3、间充质的进化 中胚层内尚未分化为功能细胞的原始结缔组织称为间充质(或间叶组织), 位于三个胚层各个器官原基之间。间充质细胞为星状,突起与临近的细胞突起连 接成网状(又称网状细胞),细胞核大呈椭圆形,染色质细而分散,核仁明显, 细胞质呈碱性。细胞间质主要是由胶冻样粘蛋白组成,无纤维存在。间充质的发 育潜力很大,可以形成多种结缔组织,如血液、软骨、硬骨、疏松和致密结缔组 织、脂肪组织等等。 三、间充质的演化 间充质的演进始于原生动物囊胚其的细胞外液,部分表层细胞转移到囊腔内 形成悬浮于细胞外液的初级间充质细胞构成初级间充质,初级间充质的功能在 于维持生物的饱满,其细胞外液中的渗透压和营养物质为表面细胞层的细胞提供 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内在的初级间充质细胞可作为替补储备随时转化为表层功 能细胞修复壁层细胞的缺损。因此初级间充质的功能有两个:支撑和修复。 随着原肠作用的壁层细胞内陷原肠腔顶部的分化出次级间充质的内壁,细 胞相互连接,伪足收缩,使原肠腔向囊腔推进,分散在原肠腔两侧的次级间充质 细胞向两侧扩张,形成两个体腔囊;部分次级间充质细胞形成消化管外壁的肌肉 层。因此,次级间充质的特点是除了支撑和修复功能以外还分化为其他功能细胞。 在动物胚胎的中胚层细胞部分区域细胞增殖较快集聚在脊索的两侧,从内向 外依次分化出轴旁中胚层、间介中胚层和侧中胚层。而散在分布的中胚层细胞及 其组织液称为间充质,间充质细胞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分化为肌组织、骨、软 骨、血管和成纤维细胞。间充质的最大特点是在发育的过程中分化出成纤维细胞。 从间充质到结缔组织的演化出现在胚胎发育的后期,间充质细胞分化出成 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合成和分泌胶元蛋白弹性蛋白,胶元蛋白和 弹性蛋白在细胞外聚合粘结成胶元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三种纤维的出现 和其他功能细胞的加入使匀质的液态间充质演化成固态的软性组织---疏松结 缔组织,根据结缔组织中细胞组成的比例和纤维成分的比例含量不同,结缔组 织又分为致密结缔组织(以纤维为主要成分);脂肪组织(由大量群集的脂肪细 胞为主,由疏松结缔组织分隔成小叶;网状组织(由网状纤维和网状细胞构成)。 广义的结缔组织还包括血液、淋巴液、骨和软骨。 间充质的演化 四、疏松结缔组织组成 1、结缔组织组织学结构 结缔组织由细胞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构成。后者包括无定形基质(amorphorous matrix)、丝状纤维(fibers) 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tissue fluid)。细胞分散于细胞外基质内,后者富 含血管和神经。 1.1 筋膜内的细胞 主要包括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浆细胞、脂肪细胞(fat cells) 和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后者为筋膜的干细胞,特定情况下可分裂、分化,形成 筋膜组织。尚可见从血液中游走出的白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 巴细胞等。 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s):是筋膜组织中数量最多的细胞,扁平多突 起,胞质弱嗜碱性(电镜下富含粗面内质网和有利多核糖体),核卵圆形,核仁 明显。合成和分泌蛋白质和糖胺多糖,构成筋膜组织的纤维、基质蛋白等成分。 巨噬细胞(macrophages):又称组织细胞(histocytes),由血液内的 单核细胞分化而来。细胞不规则,有伪足(内含微丝和微管),胞质嗜酸性(电 镜下的线粒体等),内含空泡和颗粒性结构(电镜下的吞饮泡、吞噬体、溶酶体 等),核小染色深。巨噬细胞具有趋化性(chemotaxis),即向某些化学物质或 因子源定向运动。巨噬细胞最主要的功能是吞噬作用,并具有抗原提呈作用,尚 可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因子如溶菌酶(lysozyme)、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tic factor)、补体(complement)、干扰素(interferon)、白细胞介素 -1(interleukin-1)等参与免疫反应。 肥大细胞(mast cells):来源于骨髓多能干细胞,体大,圆或椭圆形, 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嗜碱性颗粒。颗粒内有组胺(histamine)、肝素(heparin)和嗜 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CF-A)等物质,基质内含有白三烯(leukotriene)。这些物 质参与过敏反应。肥大细胞尚可通过释放和识别不同的介质,参与并介导炎症过 程。另外,肥大细胞还分泌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免疫调节因子。 浆细胞(plasma cells):由 B 淋巴细胞经抗原刺激转化而来。圆或椭圆 形,胞质嗜碱性(电镜下的粗面内质网),核偏于一侧,呈车轮状(电镜下常染 色质与异染色质相间排列)。浆细胞产生抗体(antibody),即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参与体液免疫反应。免疫球蛋白分为 5 类:IgA, IgD, IgE, IgG, IgM。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undifferentiated mesenchymal cells):成体 内的间充质细胞,为一种成体干细胞,特定条件下可分化为结缔组织内的各种细 胞,如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软骨细胞、骨细胞等。对该细胞的 研究将为组织工程和细胞工程提供种子细胞,在组织缺损性疾病、退行性疾病和 遗传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该细胞原存在于血液中,特定情况下可经 变形穿越血管壁被趋化到筋膜组织中。中性粒细胞呈球形,胞质内充满细小、均 匀的颗粒,淡紫色的颗粒为嗜天青颗粒(azurophilic granules),为一种溶酶 体,含有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等,消化分解吞噬的异物;浅粉红色的为特殊 颗粒,内含碱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有杀菌、溶菌等作用。该细胞有活 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在体内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acidophils):该细胞原存在于血液中,特定情况下可 经变形穿越血管壁被趋化到筋膜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呈球形,胞质内充满粗大、 均匀、略带折光性的是酸性颗粒,电镜下这些颗粒内含颗粒状基质和方形结晶体, 含有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组胺酶和芳基硫酸酯酶。后两者可分解组胺和白 三烯,具有抗过敏反应的能力。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可消化分解吞噬的异物 如寄生虫,具有抗寄生虫作用。 淋巴细胞(lymphocytes):淋巴细胞以弥散淋巴组织或淋巴小结两种形 式常驻于筋膜组织中,与巨噬细胞或抗原提呈细胞一起构成机体的特异性免疫防 御系统。淋巴细胞分为 T细胞、B细胞和 NK 细胞三类,其中 T细胞通过释放淋 巴因子引发细胞免疫反应,如移植物排斥、抗肿瘤等;B细胞通过释放抗体引发 体液免疫反应;NK 细胞即自然杀伤细胞,勿需抗体便可直接杀伤病毒感染细胞 和肿瘤细胞。 筋膜内的细胞分散存在于细胞外基质内,它们的功能必须借助细胞外基质来 传递信息。 1.2 筋膜的细胞外基质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是指由细胞分泌的,位于细胞周围, 为组织、器官甚至整个机体的完整性提供力学支持和物理强度,并对细胞的粘附、 迁移、增殖、分化等活动以及胚胎发生等产生影响的物质,是细胞社会属性的体 现。筋膜的细胞外基质包括纤维和无定形基质,前者包括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 网状纤维,后者则包括蛋白多糖、糖蛋白和组织液。 胶原纤维(collagenous fiber):分布最广,含量最多,由胶原原纤维 (collagenous fibril)构成,后者有三条α-前胶原蛋白分子聚合而成,使得胶 原纤维有韧性好、抗拉力强等特性。不同部位的筋膜组织其胶原蛋白分子类型不 同,目前至少发现了 30 余种胶原链的编码基因,这些不同的胶原链,以不同的 方式组合,可以形成至少 16 种以上的胶原三聚体糖蛋白分子。 弹性纤维(elastic fiber):呈细丝状,分支交织成网。由弹性蛋白 (elastin)和微原纤维(microfibril)束组成,具有良好的弹性。 网状纤维(reticular fiber):可用银染术显示,又称嗜银纤维。细而有 分支,交织成网。由胶原原纤维组成。主要分布于筋膜组织与其他组织交界处和 小血管周围,尤其是造血器官和淋巴器官的筋膜组织内。 蛋白多糖(proteoglycan):又称蛋白聚糖,由一个核心蛋白分子与一个或 多个氨基己糖多糖,或称糖氨多糖(GAG,glycosaminoylycan GAG)侧链结合而 成的大分子复合物。糖氨多糖主要包括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硫酸乙酸肝素、 硫酸角质素和透明质酸。①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 sulfate ,CS)为一分子 葡萄醛酸(glucuronic acid)与 N-乙酰半乳糖胺(N-acetylgalactosamine) 之间形成β1-3 连接构成基本的重复单位。硫酸化位点可位于胺基团的第 6位置 上,分别称为硫酸软骨素-4(chondroitin-4-sulphate)和硫酸软骨素-6 (chondroitin-6 sulphate);②硫酸皮肤素(dermatan sulfate)与硫酸软骨 素的分子结构相似,只是葡糖醛酸残基为艾杜糖酸(iduronic acid)残基;③ 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lfate,HS)为葡糖醛酸与 N一乙酰葡糖胺之间形成 β1-4 连接。两个残基可在 0- 或 N- 位点上发生广泛的硫酸化修饰,糖醛酸则 出现表异构化;④硫酸角质素(keratan sulfate)分子结构中,糖醛酸(uronic acid)残基被半乳糖(galactose)基团所代替。重复序列就是半糖基团与 N-乙 酰葡糖胺之间的形成β1-4 连接,每一个残基上的第 6个位点上则发生硫酸化修 饰;⑤透明质酸(hyaluronan,HA)含有为数不定的多聚体型葡糖酸与 N-乙酸 葡糖胺之间形成的β1-3 连接形式。蛋白多糖复合物的立体构型形成具有许多微 孔隙的分子筛,形成基质防御屏障。 糖蛋白(glycoprotein):包括三种类型:粘附性糖蛋白,如纤维粘连蛋白 (fibronectin)、亲玻粘连蛋白(vitronectin)、层粘连蛋白(laminin)、 凝血酶应答蛋白(thrombospondin)和 vWF(von Willebrand factor)等;骨 相关基质糖蛋白,如骨桥蛋白(ostepontin)、骨唾液蛋白(bone sialoprotein) 等;弹性蛋白相关糖蛋白,如原纤维蛋白(fibrillin)和基质相关糖蛋白(MAGP, matrix-associated glycoprotein)。粘附性糖蛋白与细胞的粘附及迁移过程有 关,骨骼相关性糖蛋白在离子浓度的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原纤维蛋白在弹性蛋 白的沉积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 组织液(tissue fluid):组织液为经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的水和小分子物 质(氨基酸、葡萄糖和电解质等)组成,构成细胞赖以生存的微环境。 另外,在筋膜组织中分布着密密麻麻的毛细血管和感觉、运动装置,如触觉 小体、环层小体、肌梭、运动终板等神经末梢,对筋膜组织的调节功能有至关重 要的作用。 归纳结缔组织的功能:1 支持和保护作用 — 各种纤维及成纤维 细胞;2 营养和输送作用 —- 组织液和毛细血管、淋巴管;3 免疫 防御功能----各种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物质;4 储备作用-----间充 质细胞(细胞储备),脂肪细胞(能量储备)。 五、从结缔组织(筋膜)的发生分析人体功能系统的形成 我们从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了解到结缔组织是从间充质演化而来,间充质是从 次级间充质演化而来,次级间充质是从初级间充质演化而来。在原生动物的囊胚 期出现了初级间充质,此时的动物胚囊期整个个体可分为两个功能系统;即外周 的细胞层形成功能系统,该细胞层完成生物的所有功能,从获取营养物质到排除 代谢产物;内部的初级间充质则完成支撑和修复作用并保持生物内部环境的稳 定。随后的进化过程主要体现在外层细胞的扩增和折叠,首先通过内陷折叠形成 消化系统,然后通过外层细胞的扩增和特化形成中枢神经系统和表皮;内部消化 系统的扩增和折叠内陷形成消化腺和内分泌腺;囊腔内的间充质细胞首先分化出 成纤维细胞,形成次级间充质,内含的部分间充质细胞分化为肌肉细胞,内皮细 胞,周围神经细胞,生殖细胞等等,从而形成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内生殖系统 泌尿系统等。其中的未分化散在间充质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各种免疫活性细胞及血 细胞以纤维支架为基础形成结缔组织。结缔组织此时的功能与初级间充质、次级 间充质一样仍然起着相同的作用,只是功能更加完善,因此,从功能系统的角度 有结缔组织所构成的分布到全身的筋膜支架仍然是一个有别于其他功能系统的 支持和储备系统,从解剖学意义来分类他主要构成分布到全身的筋膜,因此 该功能系统亦可简称为筋膜学,高度分化的结缔组织从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 角度他可通过其内在的毛细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以及内脏神经末梢(交感神经和 副交感神经)来检测机体内环境的变化,并在神经和免疫系统的参与下通过调节 其他功能系统细胞的功能代谢和生命代谢(修复和再生)对机体的其他功能系统 产生调节作用。因此,该系统也可称为检测与调控系统。 六、支持与储备系统(筋膜学)的功能 目前对结缔组织功能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作为构成各种功能器官的支持组 织,广泛存在于人体各部,具有连接、支持、营养、分割、运输、保护作用。临 床对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也是基于功能器官的机能和病理变化,很少涉及 构成器官的结缔组织在维持器官正常功能中的作用。 从人体支持与储备系统(筋膜学)的角度研究人体个器官的功能则可以看出 人体是由支持和储备系统(筋膜)和多个功能系统所构成的,每个功能系统由多 个器官组成,每个器官由功能组织和支持储备组织(结缔组织)构成。各个器官 的功能是建立在功能细胞的专能特化功能基础上,这种专能特化细胞具有功能上 的专一性和生命周期的暂短性,而且越是功能专一而强力与恶劣环境中的有害物 质接触的细胞其生命周期越短:如消化道的上皮(周期为 3-5 天);皮肤上皮 (15—30 天);肝细胞(6-7 天);同时相对在交稳定和优越的环境中生存的功 能细胞其生命周期越长:如骨细胞(3个月);红细胞(120 天);肌细胞和周 围神经细胞的周期更长(?);中枢神经细胞现在甚至认为可伴随人的一生(?)。 实际上我们人体的每一种功能细胞都不可能是长命(伴随一生)的,他们每时每 刻都在进行更新,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身体每天都是新的,就像我们购买的 一辆新车,在使用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维修保养和零部件更换,而我们的机体 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这种自我更新的机制那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出的以结缔组 织为基础的支持与储备系统(筋膜学)的意义。 我们虽然将支持与储备系统(筋膜学)作为一个功能系统的提出是在近年大 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其中不少内容早已被科技界所认同:如起源于中胚层各种 功能细胞的再生,如骨细胞、血细胞、周围神经细胞;有些逐渐被发现,如骨骼 肌细胞、心肌细胞(肌肉干细胞的研究);有些还存在争议,如中枢神经细胞(近 期有室管膜细胞可分化为中枢神经细胞的报道),但传统的看法认为中枢神经细 胞不能再生。 在发育生物学领域还有关于细胞不能跨胚层分化的结论,但从生物进化的角 度这种不能跨胚层分化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从更新代谢最为活跃的小肠上皮和 表皮的更新中我们已经看到的是在上皮的基底部有分化能力的细胞,我们称之为 定向干细胞,因为他们只能向特定的上皮细胞分化,但这些定向干细胞又是从何 而来的呢?传统的观点认为他们是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但从细胞分 化的潜力,单纯的定向干细胞不可能足够维持细胞的快速更新,必须有更加稳定 的细胞源维持定向干细胞的数量和质量,这里就出现了从中胚层源结缔组织中的 干细胞向内胚层和外胚层转移分化为定向干细胞的必然性,但这一过程相对于定 向干细胞向功能细胞转化规模上要小的多,不容易观察到。但临床利用干细胞注 射成功进行美容的例子已经从实践中打破了这一界限。关于中枢神经细胞再生的 禁区从筋膜学的角度也不难推测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也不可能伴随人的一生,人 在社会活动中获取的各种信息以蛋白的形式储存在神经细胞内,但在不断的思维 活动中拷贝到其他细胞,从而将信息保存下来,学习和利用这些信息也是信息不 断增加和拷贝的过程,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一过程的社会学体现。 七、从筋膜学到生物进化的三维模型 以往在描述生物进化的趋势是:在动物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中结构由简 单到复杂,细胞由多能到专能,如原生动物的胚囊期生物只有一层细胞,其中的 任何一个细胞都是多能细胞(它完成从吸收到排泄等所有的功能),随着生物的 不断进化,细胞的分工不断深化,有多能转为专能,分化的结果是出现了一系列 的功能系统和组成功能系统的器官和组织,人体这种高度进化的动物有数十万亿 个细胞,有 274 中专能细胞,所有细胞分工明确,而且能识别自己的同类以成群 结队地形成人体组织,组织又构成器官和腺体,在组成功能系统。所有进化的最 终目的是使生物的活动更加有效率(更好的利用环境中的资源),从而使信息(资 讯)得以保存和增加,包括生物学信息和社会学信息。 筋膜学的提出为生物进化的二维模型扩展到三维模型,二维模型是结构上的 从简单到复杂(提供了进化的物质基础);功能上的从多能到专能(提供了进化 的功能基础)筋膜学的提出为生物维持较长的生命周期奠定了基础----提供了 生物进化的时空基础, 筋膜学使生物进化的研究从两维推想向三维空间阶 段,使我们更加客观的认识生物进化的奇妙历程。 生物进化的三维模型 八、人体支持与储备系统(筋膜学)与其他功能系统的关系 人体支持与储备系统(筋膜学)与其他功能系统的关系涉及将人体作为一个 完整的生态系统,其中各个功能系统尤如花园中的各种花卉,而支持与储备系统 是花园的土壤;如果将人的生命看作是一支燃烧的蜡烛,则蜡烛的干犹如支持系 统,而其他功能系统则是蜡烛的火焰。从中医治疗的机制分析,中医疗法中的各 种物理刺激方法(包括针灸、刮痧、梅花针等)相当给这个生态系进行松土;而 中药汤剂的服用相当于给这个生态系进行灌溉和施肥。 人体功能系统相互关系模式图 第二章 筋膜学与针灸经络 一、引言 经络学说是整个中医理论的基础与核心,从现代生物学的角度揭示经络实质 是中医理论现代化的关键,其中寻找人体经络的解剖学依据则是 50 多年来科技 界锲而不舍的基本目标。我们在数字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近年来经络研究中受关 注较多的人体筋膜结构进行了分割、标记和三维重建。发现了与古代经络记载走 行相似的串珠样立体结构,认为其中较粗的部位相当于经络上的“穴位”,较细 的部位相当于经络的“经脉”。通过对整个人体的筋膜进行重建,显示出筋膜在 人体内部所形成的软支架,从浅入深有 5种结构构成:1、真皮致密结缔组织;2、 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浅筋膜);3、肌肉表面疏松结缔组织(深筋膜);4、肌间 隔和肌间隙结缔组织;5、内脏器官门、被膜和内部间隔结缔组织。通过研究国 标人体 14 条经络 361 个穴位的进针部位和手法,发现人体穴位的针刺部位均位 于筋膜的不同层次,其中位于肌间隔和肌间隙结缔组织者最多,其次是真皮致密 结缔组织层和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少数位于肌肉表面疏松结缔组织(深筋膜) 和内脏器官门、被膜和内部间隔结缔组织。 在现代医学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研究,我们提出:人体筋膜支架 是经络的解剖学基础,其中“穴位”是富含神经感受器和活性细胞而能产生较强 生物信息的结缔组织聚集处,“经脉”为“穴位”间具有解剖学结构相连或神经 传入接近的筋膜结构。由于筋膜遍布人体的各个部位,所以提出古代医书所记载 的穴位与非穴位之间只有产生生物信息量的差异而无质的区别。 文中根据现代医学知识从细胞学、组织学和功能系统的角度讨论了各种物理 刺激疗法和中药治疗的基本作用理念,对中医常用的一些物理刺激疗法提出了相 应的看法。 二、构建经络的材料和方法 采用数字化中国人男性和女性的断面切削数据集,两套数据集均为真彩色断 层图像序列,层厚 0.2mm,数字化摄影分辨率为 600 万象素(点距 0.2mm),以 tiff 格式保存[1-3]。根据解剖学识别,分割出结缔组织,通过计算机三维重 建构筑全身结缔组织网状支架,在四肢和躯干断面标记结缔组织在人体的分布。 对部分真皮结缔组织、肌间隔结缔组织和器官门结缔组织分别进行了分割和重 建:取虚拟人男性图像躯干部分 200 幅,间隔 4mm,上肢和下肢部分各 100 幅 , 间隔 5mm 图像均为 TIFF 格式。根据原始图像中的 4个标志点进行配准处理[4], 然后根据边缘检测(sobel 算法检测)结果,用图像处理软件 Photoshop 去除背 景,得到 3组图像序列。对照标准人体断层图谱识别断层图像中的人体结缔组织, 在深部连于骨的结缔组织聚集处中心,用图像处理软件加以绿色实心圆点标记, 圆点直径为此结缔组织聚集区三角形或多边形最大直径的 1/2。为减少运算量, 对 3组图像作剪切和图像缩小处理,插值方法为双三次插值算法[5],得到 810×390(单位:像素)大小的 3组序列图像。变为灰度图像后,利用基于 MC(marching cubes)算法的 VC++(Visual C++)程序重建出三维模型[6]。 图 1为结缔组织聚集区的标注方法和重建示意图,实际重建时,我们选择标注躯 干前后正中线、上肢内外侧,下肢内外侧附近的结缔组织聚集区,通过对人体轮 廓和所标记圆点的三维重建,与传统经络学说中的“经穴”进行对比。 如下图所示: 图 1 结缔组织聚集区的标注和重建示意图 三、构建的结果 1 .人体结缔组织支架重建和分布 人工对数字人女性数据进行分割并进行了整体筋膜重建,构筑了全身冠状面 结缔组织筋膜支架(图 2);在躯干水平切面(图 3)上可以看到人体结缔组织 广泛分布到人体的各个部位,形成一个完整的结缔组织支架,人体器官均被结缔 组织所包绕,它不但包绕器官的表面,还深入到所有器官的内部(中枢神经系统 除外),形成器官的间隔。根据结缔组织分布的部位不同从浅到深可分为:真皮 致密结缔组织层、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肌间隔疏松结缔组织、神经血管束周围 结缔组织及器官门和被膜结缔组织。 2、结缔组织的标记和重建 真皮层致密结缔组织和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分别构成两层包绕人体表面和肌 肉表面的完整筋膜囊,两层筋膜的厚度在背部和四肢的伸侧较厚,在腹部和四肢 的屈侧较薄,疏松结缔组织包绕全身肌肉的表面形成肌的外膜,深入到肌肉内部 形成肌束膜和内膜,在肌肉或肌群分界处由疏松结缔组织充填肌肉的间隙之间形 成肌间隔筋膜,肌间隔筋膜深入到四肢深层包绕神经血管束并进一步与深层的骨 膜相连。在断面图像上对肌间隔结缔组织集中的部位进行人工标记,通过三维重 建和透明处理显示为分布于身体内部的串珠样连线。经过对比观察,发现这些连 线的走行和分布与中医书籍所记载的经穴相近,其结果见图 4~9。 利用三维浏览软件,根据国标 14 条经穴针刺的深度和位置,对人体 361 个 穴位[7]在重建的虚拟人体上进行了逐个对比,根据针刺的部位和深度,针灸穴 位所刺激的组织结构可分为 5种类型:1. 真皮层致密结缔组织,2. 皮下疏松结 缔组织,3. 肌间隔疏松结缔组织,4. 神经血管束疏松结缔组织,5. 器官门疏 松结缔组织。 统计穴位刺入部位与筋膜的关系,所得结果如附表。 国标经脉 (经脉缩写) 穴位个数 1 2 3 4 5 手太阴肺经 (LU) 11 1 8 0 2 手阳明大肠经 (LI) 20 2 3 12 2 1 足阳明胃经 (ST) 45 2 6 23 2 12 足太阴脾经 (SP) 21 0 3 10 3 5 手少阴心经 (HT) 9 1 1 5 0 2 手太阳小肠经 (SI) 19 2 4 10 1 2 足太阳膀胱经 (BL) 67 0 14 45 7 1 足少阴肾经 (KI) 27 2 8 12 0 5 手劂阴心包经 (PC) 9 2 2 4 1 0 手少阳三焦经 (SJ) 23 1 5 13 0 4 足少阳胆经 (GB) 44 9 8 22 1 4 足劂阴肝经 (LR) 14 1 2 5 2 4 督脉 (DU) 28 1 3 23 1 任脉 (RN) 24 0 2 12 0 10 合 计 361 24 61 204 19 53 A,真皮层致密结缔组织层 B,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 C,肌间隔结缔组织 D,神经血管周围结缔组织 E,器官门和被膜结缔组织 图 3 躯干和四肢的结缔组织分布 图 2 全身冠状面结缔组织支架 附表 人体 14条经穴所刺激的筋膜结构 图 4 躯干筋膜重建图 图 5 躯干任、督二脉分布图 图 6 上肢筋膜重建图 图 7 上肢二脉分布图 图 8 下肢筋膜重建图 图 9 下肢二脉分布图 四、 各种针刺疗法与结缔组织的关系的讨论 针灸疗法的刺激组织与各类型结缔组织对应关系 “刮痧”疗法、“梅花针”疗法、“膏药”疗法以及现代常用的各种皮肤刺 激疗法的刺激组织为真皮层致密结缔组织层;针灸“浮针”疗法、“皮下针”疗 法的刺激组织为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针灸经穴疗法的刺激组织为肌间隔结缔组 织、神经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器官门以及被膜结缔组织。经穴的定位在四肢大多 数定位于肌间隔疏松结缔组织聚集处,少数定位于神经血管束结缔组织;在躯干 经穴多数定位于肌间隔疏松结缔组织聚集处,少数定位于器官门结缔组织。在头 的脑颅部经穴多定位于神经末梢分布的真皮层致密结缔组织层和皮下疏松结缔 组织层;颈根部和面部经穴定位于肌间隔疏松结缔组织聚集处。 针刺疏松结缔组织聚集处的结果是能够在针体旋转时牵动较大范围的筋膜, 从而产生较大的生物学信息(对感觉神经末梢的牵拉刺激和对结缔组织的局部刺 激)。因此,从筋膜学的角度,人体穴位与非穴位的区别只有量的不同而没有质 的不同。 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8-12],以上各种刺激疗法刺激的部位均含有丰富的感 觉神经(Ⅲ类纤维和 C纤维)末梢和毛细淋巴管。 根据在数字化虚拟人筋膜结缔组织重建的结果,分析经穴的定位 [13]有两 个特征:(1)各种针刺疗法选穴点的神经传入脊髓节段均与病变部位的神经传入 节段相一致;(2)各种针灸疗法均需要有较大的刺激量,如通过在相连的筋膜 间隙上取数个穴位(称为循经取穴),或通过大面积刺激增加强度(如刮痧、梅 花针及浮针的弹拨)。 2 筋膜的发育生物学(从间充质到筋膜) 动物的进化过程中,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外液(EFC)进化到三胚层动物间充 质,进一步演化为各种特定的功能组织器官以及系统,残留的部分间充质在高等 动物包括人类形成了遍布全身的筋膜组织,形成支持除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所有 功能组织细胞的结缔组织筋膜支架,成为这些组织细胞生长的基质;如表皮和消 化道内皮的基膜、包绕并深入肌肉、内脏、骨等器官的被膜和各级间隔。筋膜结 缔组织构成了各种功能组织细胞生长的内环境,我们仍可以将其看作是间充质 (或者叫成体间充质)。其基本的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修复损伤细胞组织、调 控组织自身代谢的功能仍然存在,而不是象目前所广泛理解为筋膜只是在体内起 固定、分隔支撑作用,这也正如骨骼不单纯起为肌肉运动提供支点和支撑人体重 量的作用,还有更为重要的造血功能一样。 3 筋膜神经的发育生物学 胚胎发育的过程中,来自早期外胚层的原始神经网向中轴集中形成中枢神经 系统,来自由外胚层脱落进入间充质中的部分细胞演化为分布于筋膜的周围神经 系统,胞体位于脊神经节、椎旁节、椎前节、器官旁和器官内节。 胞体位于后根节、三叉神经节的感觉神经元其周围突随筋膜分布于人体皮 肤、躯体和内脏各个器官和组织间隙,并通过神经末梢感受来自机体表面的外部 变化刺激和来自机体组织器官本身的内部变化刺激,其中枢突进入中枢神经系 统;胞体位于椎旁和椎前节的交感神经发出的节后纤维分布于人体各个部位,它 的作用是控制组织细胞的机能性传出,调节组织细胞的生命状态(如通过血管的 收缩和扩张以及心脏的搏动频率调控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通过交感神经分泌调 控细胞的代谢和刺激结缔组织中的间充质细胞向功能细胞分化等);胞体位于器 官旁和器官内的副交感神经发出的节后纤维分布于内脏腺体和平滑肌,主要作用 是调控组织器官的功能性传出。 4 自体监控系统的概念和机制 自体监控系统的概念:在机体内部由筋膜结缔组织支架构成对组织细胞生命 和功能状态的检测和调控功能系统。其调控机制为:(1)神经反射调控:感觉 神经冲动(传入纤维有髓或无髓,往往是直径小传导速度慢的Ⅲ类(Aδ)或Ⅳ 类(C)纤维)经脊神经节进入脊髓后角,然后通过中间神经元或之间作用于脊 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感觉中间神经元,提高这两种神经元的兴奋阈值,起到解痉 和镇痛的作用;(2)神经内分泌调控:感觉神经冲动经脊髓皮质束达丘脑换元 后向大脑皮层、边缘系统及皮层下结构发出冲动,再由这些结构向丘脑发出冲动 阻断上行伤害刺激向皮层传导,向丘脑下部发出冲动激发下丘脑内分泌各种调节 激素,调节交感、副交感兴奋性,起到镇痛、调节内脏活动、调节机体代谢的作 用。交感神经的功能在于调节器官本身组织细胞的生命活动(代谢、修复、再生), 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在于调控内脏作为功能性活动(分泌、蠕动),下丘脑神经内 分泌激素调节整个机体状况;(3)淋巴自体免疫调控:机体细胞碎片及大分子 物质进入筋膜毛细血管→淋巴管进入中枢淋巴器官,激活特异免疫反应,通过体 液和细胞免疫反应清除变性细胞。自体调控系统的作用机制见图 10。 图 10 自体调控系统的作用机制 自体调控根据反应速度可分为快、中、慢速反应 3种:通过感觉神经→脊髓、 丘脑、边缘系神经的反射性调控为快调控;通过感觉神经→丘脑、边缘系、丘脑 下部→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控为中速反应;通过淋巴→中枢淋巴器官→免疫因子 的调控为慢速反应。 自体调控系统按机能可分为两类:(1)机能状态调控(代谢活跃程度、兴 奋性),包括神经反射调控和神经内分泌调控;(2)生命状态调控(诱导细胞 分化发育和细胞凋亡),包括交感神经对细胞分化发育的调控和淋巴免疫对细胞 凋亡的调控。 五、总结 人体第十大功能系统学说的提出将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经络的解剖学定位问 题和解释针灸疗法的治疗机制,使针灸研究从经验医学的研究模式转向生物医学 的模式,彻底摆脱古代经穴记载对研究思路的束缚,使研究从无序的低水平重复 转向按生物医学研究规律的有序深入。 人体第十个功能系统新学说的提出不但能从根本上解释祖国传统针灸医学 的本质,促进针灸研究的有序发展,为针灸疗法融入现代医学和走向世界架起一 道桥梁,这一学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更将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为建立一个新 的学科方向——筋膜学打下基础。这一学说将是我国在医学生物学领域提出的唯 一功能系统。 这一学说的建立将涉及诸多科学问题的提出:1、组织液成分对结缔组织的 影响;2、筋膜结缔组织与衰老进程的相关研究,筋膜组织作为人体发育的储备, 在组织的更新、修复和重建中起着关键性作用;3、筋膜组织中的活性细胞在抗 病毒、抗排斥反映中的作用;4、分布在结缔组织中的交感,副交感神经在主导 细胞生命代谢和功能活动中的作用;5、刺激筋膜感受器对痛觉的影响,对神经 内分泌的影响,对自身免疫功能的影响等。 这一学说的提出将直接可对几千年留下的针灸疗法进行建立在生物医学理 论基础上的改进、创新和提高:新针具的改进;新穴位的发现;新的穴位配伍方 案的设计;新疗法的提出等。 这一新学说是在医学生物学领域唯一由我国提出的人体功能系统;这一学说 的进一步完善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中医教学模式,为中医现代化打下生物学理 论基础。 三、筋膜学相关的医学生物学意义 筋膜学作为人体基本功能系统的提出为我们观察和研究生物的复杂性提供 了新的视角,初步想到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几千年的中医实践建立生物医学模式。 认识到“穴位”的本质是在刺激时能产生较强生物信息的部位,这种信息通 常以神经感觉信息为主,还有转动针体时结缔组织的扭动挤压毛细淋巴管促进淋 巴液回流,刺激筋膜中的干细胞向功能细胞分化,这也是针灸治疗疾病和针灸减 肥疗法的基本原理。位于躯干和四肢的穴位多处于结缔组织聚集的肌间隔或肌间 隙处,在该部位进针能够带动较多的筋膜从而刺激较多的神经产生神经冲动;由 于周围神经在躯干呈节段性分布,在四肢沿神经走行分布,这些不同节段末梢的 刺激点在人体是沿躯干和四肢的长轴分布,将各个穴位点相连就形成线或 “经”,沿一条神经在横向的各个刺激点相连就形成“络”。在研究经络穴位时 我们应该了解古代经络和穴位的记载更多的是建立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因此在 我们研究时更应该从中枢神经对各部刺激的整合中理解经络的存在而不是机械 的一定要形态结构上的完全统一。 认识到中药的作用机制,各种方剂是以作用到结缔组织中的微循环改变,如 活血化淤是很多疾病的治疗手段,其基本点就是改善人体的内环境,使疾病通过 自身的调节得到痊愈。因此,在中药的研究中应该注重观察这种有效成分对机体 微循环和结缔组织各种成分的影响,尤其应该注重对基底膜通透性的影响(上皮 组织的基底膜是调控干细胞向定向干细胞转化的关键结构。 二、筋膜与衰老的关系 人体支持与储备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形成 稳定的生存个体,即时修复损伤的功能组织细胞是保证各个功能系统正常活动的 基本前提,可以将筋膜看成人体的储备,随着人体的老化储备逐渐枯竭,其中一 个功能器官的崩溃将会导致整个功能系统的崩溃,从而导致整个个体的崩溃。可 将筋膜看成照亮人体生命活动的蜡烛,人体生命的源泉。(新生儿→儿童→成人 →老人,筋膜在人体经历了质和量的衰减过程)。 从筋膜学与功能系统的关系分析,人体的衰老过程是一个筋膜中干细胞储备 逐渐耗竭的过程,因此如何保持筋膜的正常状态,为功能系统不断的提供稳定的 修复细胞源,并维持向功能细胞的正常分化是保持人体具有较长生命周期(长寿) 的关键。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层的高度发达, 人类进化的主要趋势是以更多的脑力活动代替了体力活动,食品链的提高为功能 系统对能量的消耗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安全系数的提高减少了意外细胞损失消 耗。因此,人体寿命得以不断的延长。生存环境的改善在延长寿命的同时也带来 了其负面影响,如能量的过剩导致人体储备的增多(肥胖),肥胖的同时又增加 了心脏的负担。脑力活动为主的生活方式产生的另一变化是大量的能量被高度活 跃的脑组织所消耗,而人体其他功能系统的活动相对减少,消耗能量和组织更新 减慢,导致这些功能系统的功能衰退(如运动的减少会导致骨骼肌不发达,骨质 密度下降;高度的脑力活动还将导致内脏功能失调等一系列问题,为这些功能系 统的疾病发生埋下隐患。筋膜学研究人体衰老的意义在于是筋膜中储备的干细胞 均衡的向各种功能细胞分化,从而维持整个机体的健康稳定,使生命的蜡烛长明 (长寿),医务工作者的任务是通过外部介入调整分化修复过程的不和谐。传统 医学保健的各种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成功方法。如逾珈、太极拳和各种体操。 三、肿瘤发生机理的探索 癌的发生是由细胞生长与分裂失控引起的疾病,其根本原因是细胞中控制细 胞生长和分裂的基因异常表达。异常表达的原因是这些基因的突变,突变的发生 可以是随机发生的突变,更多的情况下是环境中一些有害因子作用的结果,如: 化学诱变剂、X线、放射线辐射、病毒感染,长期物理刺激等都可引起基因突变, 使细胞的生长与分裂失控,引起癌症,从局部到突破基底膜向身体其他部位扩散。 从筋膜学的角度正常功能在损伤的过程中会释放细胞分化因子诱导定向干 细胞向功能细胞分化,修复损伤的细胞,定向干细胞在分化的过程中又释放干细 胞趋化因子引导干细胞向定向干细胞的所在部位移动并穿过基底膜分化为定向 干细胞。而在癌的发生过程中,基因突变导致细胞的异常分裂失控,相当于定向 干细胞分化出不具备正常生理功能的功能细胞,就象工厂加工出的废品,定向干 细胞的分化又产生干细胞趋化因子,诱导干细胞向定向干细胞集中和穿过基底膜 补充定向干细胞的消耗,此过程的不断重复导致癌肿的增大,同时如果大量的干 细胞穿过基底膜就会导致基底膜的崩溃,干细胞与定向干细胞之间失去了基底膜 的屏障,定向干细胞产生的趋化因子和定向分化因子对会在基底膜深层发生,我 们所看到的扩散情况正是这种现象在局部的体现。所以从筋膜学的角度,癌的发 生是从下往上生长而不是以往从上往下生长。这种现象就象站在湖边看树木在水 面的倒影,树木是树梢在下方,实际上树木是往上生长。从治疗的角度不能单纯 杀死突变的癌细胞,而应该更重视阻断筋膜内的干细胞穿过基底膜向癌变定向干 细胞转化,如阻断或中和诱导因子、加强基底膜的稳定性,这就象是对付恐怖分 子,出现一两个恐怖分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大量正常的人民都变成恐怖分子。 在这个意义上讲,大量的筋膜中干细胞转化为癌变定向干细胞,定向干细胞又分 化出更加大量的癌细胞,在这一过程中不但产生了大量无用甚至有
/
本文档为【筋膜学原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