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赤岸王氏研究

赤岸王氏研究

2011-01-13 19页 doc 102KB 5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162062

暂无简介

举报
赤岸王氏研究三甲始祖百十三公和对坑王氏的关系 三甲始祖百十三公和对坑王氏的关系 三甲始祖百十三公和对坑王氏的关系请看下文: 文中的王补之就是百十三公的爷爷的叔叔,所以百十三公和其侄王雄在温州1166年海啸(当时温州沿海村民十有一存活)后从闽奉旨移民来温,就投靠宗亲你祖宗家.至今对坑王氏家谱还完整地保留这方面记载.下文是其中一篇 南宋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己丑王確之《滕斗房原修族谱序》 吾王氏始祖乃福卅赤岸人也,因闽王曦与殷王延争位干戈曰益炽,闽人不安处.故益公率曙公避乱而迁于永嘉,永虽並海,实为闽浙车马往来之街,惟安固(古瑞安)在永嘉...
赤岸王氏研究
三甲始祖百十三公和对坑王氏的关系 三甲始祖百十三公和对坑王氏的关系 三甲始祖百十三公和对坑王氏的关系请看下文: 文中的王补之就是百十三公的爷爷的叔叔,所以百十三公和其侄王雄在温州1166年海啸(当时温州沿海村民十有一存活)后从闽奉旨移民来温,就投靠宗亲你祖宗家.至今对坑王氏家谱还完整地保留这方面记载.下文是其中一篇 南宋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己丑王確之《滕斗房原修族谱序》 吾王氏始祖乃福卅赤岸人也,因闽王曦与殷王延争位干戈曰益炽,闽人不安处.故益公率曙公避乱而迁于永嘉,永虽並海,实为闽浙车马往来之街,惟安固(古瑞安)在永嘉之南,安固西四百余里有泽名徐详,左据深林,右瞵竣岩,人跡不到马蹄不及.公见之喜曰此真隐地也,乃托处焉.越十余年而承绍公与昱公皆长,生理稍成家计,颇足无何有山川者谓译,左右山秀经至宝所生告于有司,未几而坑冶大作官卒,扰甚承绍公谓昱公,日如此暮夜追呼后将及祸,且此地土瘠田稀不足以大其后,遂各谋再徙,一析居于滕斗,一析居于陶溪,而承绍公之迁於滕斗也,占而得吉兆其繇曰桃之南梅亡,北惟斗食子孙选与将不息.於是东行丰日有山峙然,前江后湖左右襟带间之,樵人答曰:陶山也.山相所居自宋至今五百余年,又南行可二三里有江屈曲江南有巅凹然间之,渔人答曰:梅嶺也.梅仙所居令不知其几千百年矣,绝讧而西茂林阴翳,两山对峙蜿蜒蛉蛭若两龟争阏,渴欲饮泉长江,绕之地平如砥,又问之渔人答曰:向闻膝公上升斗光相射乡人慕之了不可得葬,其衣冠至今血食其廟尚左崑偎之间,亦不知其几千百年,以此取义名日:滕斗公.闻之豁然悟曰:此吾所迁之地.其兆既示之矣.昔陈敬仲卜奔於齐其后果大,今神其告孑则北来子孙当必有与者.遂定居焉,凡此根原乃旧谱之所脩载也.確向淳熙乙未赴京候选適遇伯父蒙亨公,共数晨夕因回世系各陈大概,確书夺宗世次大略.与之别去七年不复见,至辛丑(1181年)四月=十九日赤岸宗人王補之六九哥奉叔父蒙亨书及其兄宗已之命,携赤岸谱草,以来访我族其书云侄宗已欲联王氏世系,索滕斗历世行笫字讳合为大谱.余览毕披谱视之,益公之下继以曙公旁书迁居字样复缘而上之,本派之祖起于奉一公,而一世之祖实始於长溪令之務琨公者也.自此以上始祖与=世己失其字讳,而谱序之弁於首者俱失,故不知始祖之係於何地?起於何人也?今依赤岸世系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所以见余藉之出於福卅赤岸云.                  大宋绍定(1229年)=月      裔孙確谨识 对坑王氏和溪坦王氏来源 王奉一,太子晋第四十九代世孙,王务琨次子,讳广,配杨氏,生子二:不易、不淫。不易讳宗,配李氏,谢氏,林氏,生子怡、持;长子怡支传平阳水头内岙,榆洋象湾,宋桥蛟川,次子持支传维新乡杨光村一族。 王怡,字子颜,配高氏、郑氏,子五:稠、寰、宏、究、宾;除四子究、五子宾迁居浙江台州黄岩自显一族外,自此,王氏一门,贵显宋元,誉载闽北,长子王稠裔孙在有宋一朝,造就了进士十一人;次子王寰配林氏,子三:威、遵、益;王威后溪祖,官朝奉大夫,王遵,东溪祖,官银青光禄大夫,配陈氏,生子八:琄、仁彻、显、隽、居瑜、冲、惠澄、惠悟; 王寰第三子王益:字虞臣,授员外郎,光禄侍丞,任巢虏大将军,两广节度使,迈年致仕,避五季闽王乱(约935~945),由闽赤岸(属今霞浦县)携三子度温江而抵安固居芳山之徐垟,甫及十年而卒,配陈氏卒葬鹿窠山招福寺,因其地峡不能拓族,故子孙分迁各处;子三:纯、诜、恭;纯徙大岙洙川(今文成),诜,配苏州苏氏,继配陈氏,生子:承绍,迁瑞安梅源为开基始祖。娶厉氏合葬西岙大坟,子三:宗远、宗孕、宗桂;王恭,迁滕斗。配李氏生承嗣,迁泗溪,【注:蛟川谱载始祖王清四是王益之孙有误,按王清四,字闻昌,他的六世孙文学附贡生王茂然,号北涧的生卒(1487—1541)时间推断,王清四出生时间大约在公元1340年左右,与芳山徐垟始迁祖王益出生时间约在公元875年左右,相隔约465年,可见王闻昌是王益的孙子是极不可能的事;另据民国十七年蛟川《王氏宗谱》王福申所撰序云:交川王氏系宋徽宗朝中书令王戴的后人,王戴长子行百十一,讳縚,字伯宏,配陈氏生子雄,字友治于宋宝庆二年(1226)迁瑞安三十一都溪壇,闻昌即是王戴长子縚的第八世孙,因时间和对谱诗(见上文)与蛟川辈分(清平明显达,茂盛泰华芳)、年代完全吻合。故蛟川王氏世系源流,并非王益后代】。 宗孕,字曙,号东山逸叟,配刘氏生子三:逸、满、慧觉;逸,字昱,号梅源,配程氏生子一,继配吴氏生子一开祖由徐垟转迁三十一都溪壇,合葬金岙,子:源、珉;珉字珂,原名绳祖,配韩氏、张氏生子二:公绍、公成,公绍字汝昌,号卓峰,配陈氏,合葬广化寺前舍全业为香灯,生子四:继迁、继良、继卿、继辨;继迁字光嗣,一字英赵,号芳寿,迁居陶溪。谱载:继迁承先启后,锐意经营,拓产置业,富甲一方,潜德弗耀,不求仕进。配何氏生子四,后裔登进士显仕途,一门兴盛,继迁七代孙增化增龙避元乱迁对坑。继良迁居双墩,继辨出家为僧;号紫衣大师,继卿或作继钦,字英如,号芳山,迁溪壇,葬马屿梅岙,生子名:登字足庵,配林氏葬陈山根大坟,生子二:瑶、璘;瑶宋乾五年进士(1169)《温州市志•人物》生子二:自厉、自勉;王自勉(绍熙四年(1193)进士)王璘一作岘,字蕴玉,号皆雅,生子二:自适、自怡;王自适字与道,号可亭,配张氏,坟陈山根大坟底,生子三:遂、景、熙。景字京夫,居瑞安湖岭林溪乡溪壇村,配周氏生子恒,恒字天常,号乘道。配周氏,生子三:莹翁、华翁、贵翁。莹翁字均重,配潘氏生子二:忠、孝;忠生子克贤,配钟氏,子三:本立、本信、本乾,本立字信道,号中峰,配陈氏生纲莹,纲莹字有明,号江月,配钟氏生子嘉言,嘉言字浩然,配谢氏,生惟廉、惟善。惟廉字仁政,配陈氏,侧室朱氏生子二:朝通、朝辅;朝通字云衢,号秋冈,配周氏,坟在庵前,生子二,良畴、良森;良畴迁象湾为开基始祖。 唐朝福建长溪(今霞蒲县)县令王务琨,太子晋第四十八代世孙,山阴王羲之第13代传人。定居赤岸,子孙因显贵于宋、元朝,而成为赤岸望族,因此王务琨被尊奉为山阴王氏赤岸开基始祖。 关于王务琨,据象湾《溪壇王氏宗谱》和蛟川《王氏宗谱》记载:唐武德至开元间(618~741)在723年袭父爵为长溪令,就居赤岸,乃为赤岸王氏祖,(注:温麻,唐武德六年改为长溪,当年又撤,并入连江县。后复置温麻镇,长安二年(702)再改长溪县温麻县,742年撤温麻入长溪县。)。高祖元总,初知光州固始,后隋改江州刺史(隋朝589~618立国),另据《赤岸王氏族谱》记载“王务琨孙,如一次子不奢,生于唐大历九年甲寅(774),不奢三子承华生于唐贞元十年甲戍(794)”。如表: 太子晋世系   (48) ┣ 处一                                          ┣ 承则                         务琨—┣ 奉一   ┣不骄                           ┣ 承方                                    ┣ 如一—┣不奢(774—832)—┣ 承华(794—835) 如表推算,王务琨应该出生在公元715年701年左右,也就是说,他父亲王怀铎,任长溪令。务琨至少在开元末(即公元741年前)袭父荫为长溪令。王务琨享寿六十九岁,葬赤岸黄家山道观之中赤岸黄家山道观外西侧,王伯宜王怀铎 从河东迁葬赤岸黄家山道观之中,生有子三:处一、奉一、如一;分别支传为平阳水头镇岩头、鳌江镇五板桥、西湾乡二沙、水头镇内岙、榆垟镇象湾、宋桥镇蛟川、维新乡扬光山、水头镇盐仓后、鳌江贤房、昆阳城西、郑楼周洋等王氏先祖。 三甲王氏不是三槐后裔 王氏有二十一郡望. 三甲王氏不是三槐后裔,而是开闽王氏.福建福州有祖庙,对联:开闽第一,异域为王.指三甲王氏祖源是开闽王,长支到高丽(朝鲜)为国王,百十三公的从侄子王宜星为首届高丽王.福州还有我们的祖墓,九层十八阶,有个牌坊石架上写着:高丽国王祖墓,今尚在.后因闽王争位之乱,王家又遭外族朱文进和连重遇迫害,逃往长溪赤岸. 现今赤岸野龙原有荒芜祖墓,有荒芜祠堂:橫匾是王师明侯.原来的意思是:唐末五代十国时国王的老师明侯先生.三甲家谱里明万历年间的东头房十二世祖子续公写的<再参世系说>:玉公字尚墨,明经致仕,为江右广信府(江西上饶市)太守.玉公五世孙生二子,长子生年公,年公字日新配范氏生七子,时人号为七贤.朱紫盈庭,一门七贤,为长溪赤岸望族.其中第四子中书令戴公最出色,戴公配萧氏生百十一公,再配孙氏生百十三公. 玉公字尚墨号明侯就是国王的老师明侯先生. 永强移民 南宋乾道年间,王之望任福州(包括今天的霞浦)知州,1168年十月改任温州知州,发现温州沿海人口(由于1166年八月海啸,温州沿海人口十有存一)稀少,王之望就传檄福建要求移民补籍,这次很失败,有很多人逃跑、躲避及返回。1177年温州知州韩彦直调用一万三千民工唆通温州护城河,人数严重不够,再次要求福建移民补籍,以空名官诰补受官资的方式鼓励移民,解决了移民吃饭的后顾之忧,这次较成功。1188年温州知州沈枢再次要求移民,此后闽民奉命陆续来温。减轻1140年秦绘议和成功,不再战争,不需太多的兵源,也减轻福建人口过密问题。 中书令王戴之子百十一公百十二公百十三百十五公和侄子雄(千八)、千十二等赤岸王家二十几人由此后奉旨移民来温补籍。宋理宗初年百十二公百十五公等同辈兄弟五六人返回长溪赤岸野龙园。 1150年百十一公的儿子王雄(千八)听讲返回在霞浦赤岸的百十五公很健康,就带着二子万十三公王扶字大匡、万十四公王祚字大爵去赤岸探亲,百十五公深喜王氏后继有人,出示家谱。听说此家谱逃过十年文革,在1983年被龙港的王忠芳看见了,我去了瑞安溪坦八次寻此份家谱,由于藏谱的老人已过世而没找到此谱很遗憾! 百十三公传七代有定一公在明初1425年到赤岸寻祖,由于六十年前元代1365年袁天禄乱赤岸,已是物是人非,祖祠(右军祠)被焚,赤岸八房分迁各处,寻不到百十三公祖上的东溪后王房宗亲迁何处?遗憾一直至今。 附: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八月十七日,台风驾海啸袭温州,尤其永嘉、瑞安、乐清人亡地荒的状况严重(见《温州府志》);另据《平阳通志》载:“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八月十七日,大风雨驾海潮登岸,淹人、覆舟、坏庐舍、漂盐场、潮退,浮尸蔽江,田禾不留一菑。” 二都英桥王氏和三甲王氏同出一源 环川王氏第七世定一公永安《王氏世系记》 王氏之先派别甚众,我之先世居闽赤岸有自来矣。一世祖百十三公当宋季时居于永嘉一都之携仁里,其于前世山来,昉自何代,起自何郡,徙于何方,抵于何所,历年若干眷阅世几许代,一一具有成榄,奈一再传而遭海寇钟氏和山盗乘元之乱剽掠村落焚毁居宇,由是谱乘失之上世之详,不可考矣,惜哉!永安惧失其传,因按祠堂神主所提,故老所传与承先考面命及曾所睹,虽已得其梗概,无所桀误,而于我宗所自出未获详明,将后世子孙未免唉。始祖为天生神物而非为空桑中来矣。旧闻瑞安三十一都溪坦王氏与始祖为兄弟叔侄之分,往搜索其原由未悉,于是不避险远不惜费金,遂到福建赤岸野龙原而探其原焉,一而再,再而三,赤岸宗人见其诚意恳切,遒出其家谱乘之始知王氏之原裔,昉于黄帝,起于古木,迁于太原,分于福建。而我始祖实系中书令戴公之次子,而万十一公与夫溪坦之万十三万十四公皆为其嫡侄孙也,而溪坦王氏棨疆原为万十三万十四公之父名雄公者与我 始祖于孝宗乾道二年丙申同批补籍之诏彼择处于瑞之溪坦,而我始祖则肇基于永之携仁里,篕其实际也。夫流之艮者其源必深,枝之茂者其本必固。苟谱乘之作而不追穷其原委,则无异于源之不深者而欲其流之长,本之不固者而欲其枝之茂也。庸可冀乎此。永安所以食不甘卧不安忍坚耐苦而必须得其溯也。爰备载之以为千世万世知所源本焉。旹皇明洪熙元年1425年岁在乙已仲冬望七世孙永安拜于谨識 。 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甲辰中秋月上浣日英桥宗人王永祚之《倡修祖墓家乘序》 昔孟夫子有云,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此论虽为国家而发,即一族何独不然?凡族之当务者何急,祖墓家乘是已。篕祖墓所以安祖宗之遗骸,家乘所以联祖宗之血脉,二者不举余无足观矣。稽我宗弟泮士讳日芹 始祖百十三公与祚 始祖万十一公皆由闽赤岸而涉,实为一本五服至亲也。当时祚祖居北之英桥,而遒祖居南之环川,繡壤相接榖拆相闻密邇往来历世无间,而遒祖百十三公之墓即在其所居之南,子姓环集。自其十世伯祖考高轩公修峘以来,届今二百余年坟园倾屺鸡犬眠冢触目惊心,而且祭拜无坛蔓草荒烟难以成礼。至其家乘则自明万历戊申应春公重修迄今,已一百七十余载未辑矣。当已亥岁侄孙禹东馆于弟塾,祚適造焉相与论我王氏子姓蕃衍,丁以千计而家乘百余年未修,始祖坟茔朝昏日觐聴其芜秽,若此为子孙者何安?维时禹东极力勤勉而弟慨然自任日二者皆急务也。我将先修祖墓继园家乘可乎,爰会族议择吉修莹,众资不敷,弟皆自行借需,自已亥腊月初旬兴工越明年春季之望,而峘园门詹祭坛方道一一告竣,时当墓祭瞻掃封莹,整然可观固皆隽焉,称快矣!但记用资费尚少五十余金,而弟竟愿捐不须众偿,夫非慷慨慕义者欤。顧祖墓既修,而家乘之失籑,致及今不修将世代愈远而散失愈甚,后世虽有孝子贤孙亦莫能补救其缺矣,安可不急谋撰辑乎?乃弟又愿注资编辑,至辛丑岁,爰停祖荡以作笔资分给吾族读书之士,令各先修房谱,凡我子姓不论年代久近居住远迩,务俱核载详明后交总局,俾侄元芳侄孙禹东等五人参订支分派别,而同條共贯一成族谱焉。今者家乘之编辑,幸继祖墓而告成,则祖宗之遗骸既安,祖宗之血脉亦联,此孝子仁人之大撂,亦继往开来之重任,非急先务而何而溯原由,则吾弟之功居最。祚系同宗实悉其详,故直叙其始终,以见族中苟有敬宗收族之人,倡为义举其名不至于湮没,而不彰庶后之人亦知感发而兴起云。                              旹 清乾隆四十九(公元1784年)岁在甲辰中秋月上浣日                         丙辰科举人特授永康儒学教授归里英桥宗兄永祚拜撰 二都英桥王氏和三甲王氏同出一源之世系 64世   年公字日新,配范氏生子七,时人号七贤 65世    咸字继宗--------------生百五百七    嵗--------------------生百十二公    感--------------------→生百十五公    戴----配萧氏孙氏,宋孝宗癸已年擢为中书令  生百十一公百十三公    成    威     载 66世   百五配谢氏在南宋1229年迁闽永定县仙师乡锦丰和百七的后代下分八房--- 生千一千二千三           百七 -----生千四千五千六千七          百十二1205-?居赤岸太原井后野龙园----生千九千十         百十五1209-?避乌石山返赤岸野龙园------生千十二公王辰          百十一滔1192-?字伯宏配陈氏---------→生千八公王雄          百十三绿字伯岳-------------------           1207-?配林氏,生千廿一(八一)宋乾道二年水灾后1229年由闽赤岸野龙园遷瑞安溪坛,丙申1236转永嘉一都興仁堂再转湖银马园,定居永嘉一都携仁里环川村。享年、生几子俱未详,葬于所居之南 为携仁三浃之始祖。 67世   千一千二千三--------           千四千五千六千七-------- 千九千十 千十二辰1228-?1255年迁温州劝农坊再转黄岩宁溪,1257年生万十一公王惠 千八王雄字友治,配袁氏,遷溪璮,溪坛王氏祖→生万十三公王扶万十四公王祚 千廿一(八一) 68世   万六郎十五世孙祚照和万七郎 迁福安湾坞乡浮溪 万十一惠1257-?字振卿配陈氏为二都王氏始祖 万十三扶字大匡-- 万十四祚字大爵] 桂 始祖百五郎王公二世祖千五郎王公合墓     王姓,是我国各姓氏中的大姓。其源远流广,系出多门。据《中华姓氏通书》载:“早在先秦时期,黄帝,虞舜以及商周诸王的后裔就纷纷以王为姓,其后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多支改入王姓,从而形成王姓的众多来源。”概括地说有子姓之王、姬姓之王、妫姓之王、虏姓之王、以及赐姓之王、改姓之王、冒姓之王、换姓之王、复姓之王等诸多门系。正如宋人郑樵说:“王氏,天子之裔也。……以其所出既多,故王氏之族最为蕃盛云。”     永定、上杭、武平王姓出于继宗公,是为黄帝开族,系出姬源,子晋受姓,派衍太原。史载,周灵王的长子姬晋,也称王子晋,又名王晋、王乔(公元前565—前549),因直谏被废为庶民,子宗敬奔晋,世居太原,人称王家。《烈仙传》则曰:周灵王太子晋,聪明天纵,善吹笙,作凤凰鸣,年15娶累氏为夫人,16岁游伊洛之间,浮丘生接引上嵩山,后乘白鹤至缑氏山头,宾而天仙。至周敬王时,其子宗敬,官至司徒,有功于朝,敬王赐姓,显王追封,以王为氏,遂为受姓之祖。其受姓世序为:子晋—宗敬—纲—错—典—渝—息—恢—原—佐—颐—翦—贲—离(子:威为太原郡祖,元为琅琊郡祖)—威—远—常—高—吉—骏—崇—尊—嘉—霸—咸—烈—泽—昶—湛—承—述—坦之—愉—缉—慧龙—宝兴—琼—遵业—松年—邵—圭—敬德—贯—臻—泰淑—晖—瑾—谋—吉—该—余—项—珰—胜业—怀—勤—著—祥—充(兖)—大明—伯玉—知清—绍—友辉—克俊—正卿—薰—大璋—继宗。(以上世系源于闽西各县《王氏族谱》,但闽西《王谱》与《中华姓氏丛书·王》对照,世代不一,出入悬殊,难予辨析。如自太子晋至王咸,《闽西谱》记为15代,《丛书·王》则记为21代。《闽西谱》把王错定为第四代,《丛书·王》则定为11代。所有这些,孰是孰非,有待进一步考证。)     继宗,字用章,官任汀州刺吏,卒于汀州官署,夫妻合葬于江西庐陵什乡水吉白砂。生有三男:黼、黻、猷。长男黼,号百一郎,恩贡生,葬上杭回龙。生三男:均勇、均德(号千四郎)、均政。次男黻,号百五郎,宋大学贡元,葬永定瑶上,生七男:千一郎(字均绚)、千二郎、千三郎、千四郎、千五郎、千六郎,千七郎。据考上杭王氏,是其70世黼的次子均德和黻的长子均绚二位同祖父兄弟的两大支系。均德支系,发祥于武平桑梓坑。始祖均德,号千四郎,讳森,生于宋淳佑二年(1242),贡生,仕江西抚州教谕,后仕武平县令,总督18寨兵民,因抗元兵有功,加封抚民令。后在武平桑梓坑(今武平丰田村)开基。    上杭王氏的伯五公生长子千一郎,仅长子千一郎支人口发达(始祖均绚,号千一郎,讳启文,宋郡庠生,生于宋绍熙元年(1190),卒于宋咸淳十年(1274),享年85岁。幼年随祖父继宗在汀州刺史任所多年。后游武平寓居均德县署。因时值宋末元兴,兵祸频仍,民生凋敝,无意仕途,始由武平冷水洋徙至上杭石牌开基,娶妻丘、巫氏,生男三十郎。继后又迁到太拔大地,遂为大地开基始祖。这是明末古谱上所见) 2、永定王氏的百五公生七子各支多很发达(百五公的祖辈的雁行是:---元亨,百千万嗣元,贤----,从闽赤岸携其弟弟百七公(子千九公千十公千十一公)经宁化石壁到闽永定锦丰开基。这是宋末古谱上所见) 上杭王氏远祖从咸阳到太原当郡令的王元柬及江西为官的王仲舒,和永定王氏远祖从咸阳到固始当县令王元璁及定城宰王德明(闽王五世祖),都是属于琅琊王氏。 后代无需争议,明末及清代的谱记载当时是可信的,溯元代以前只能作为参考,必需有元代前家谱和墓志才行。 百五公有七子,千一公后裔迁到广东,这和江西老俵后裔"始祖均绚,号千一郎,讳启文,宋郡庠生,生于宋绍熙元年(1190),至上杭石牌开基,娶妻丘、巫氏,生男三十郎。继后又迁到太拔大地,遂为大地开基始祖。".有区别的; 百五公第五子在闽永定发枝,和"临湘忠坊石坳王氏的始祖千五公(字彦才),三世伏四公(字福祥)毫无联系"因为两宋战乱,需大量兵源,所以鼓励多生,兄弟多了用排行称呼较简便,结果就是重名很多 百五公是没有争议的,我们的祖辈的雁行是:---元亨,百千万嗣元,贤----,从闽赤岸携其弟弟百七公(子千九公千十公千十一公)经宁化石壁到闽永定锦丰开基。其还有堂弟百十一郎(子雄孙万十三郎万十四郎)百十二郎百十三郎(子千廿一公孙万十八郎)百十五郎(子千十二公孙万十一公)等;那个江西老俵是"号伯五郎,名黻,宋大学贡元"。有根本区别 百五公后裔王见川早已把此事搞清楚了“同宗不同祖” 同宗指上杭王氏远祖从咸阳当太原郡令王元柬及江西为官的王仲舒,和永定王氏远祖从咸阳当固始令王元璁及定城宰王德明(闽王五世祖),都是属于琅琊王氏。 王茂林是百五郎公二十七代孙。恳请宗友们帮忙查实。世系如下;始祖百五郎公。二世千五郎。三世六三郎。四世太八郎。五世二郎。六世念二郎。七世永茂公。八世崇林公。九世仕英公。十世法传[井隆]公。十一世姐玉公。十二世洪德,洪胜公。十三世祖敬,祖怀公。。。。。 王宗敬后世居太原、王宗龟(恭)生王乔(太子晋17岁死后的,都是此人所为) 八世孙王错 十六世王翦 廿四世王吉 五十世王玉(闽王王审知的爷爷) 六十四世王年(玉公十五世孙)生七子长咸(字振宗) 六十五世王咸字振宗生百五郎(公)、百七郎(公) 百五公生七子千一、二、三、四、五、六、七 六十四世王年字日新,行列永一公,配范氏\林氏,生七子 六十五世王咸字振宗,行列亨一公,配谢氏,生长百五公(号王茶九)--千一公千二公千三公千四公千五公千六公千七公                                                                           次百七公---千九公千十公千十一公         王岁字振业,行列亨二公 生百十二公         王感字振家,行列亨三公 生百十五公--千十二公王辰--万十一公王惠         王戴字振邦行列亨四公 配萧氏生长百十一公王滔字伯宏---千八公王雄字友治--万十三公王扶万十四公王匡                              配孙氏生次百十三公王绿---千廿一公(王霸? ) --万十八公王桂           王成字振国,行列亨五公         王威字振  ,行列亨六公         王载字振祖,行列亨七公 生百十九公王伯楷 一、上杭王氏 太原世系 始祖王慧龙-----------王该--馀--顷--第三子当--第四子邵--次子怀--次子瓒--著--祥--第四子充--次子大明--次子伯玉--次子知清--绍--有辉--克俊--第三子正卿--薰--太璋生五子--兴宗                              太雅        启宗                              太德        建宗                                          庆宗                                          继宗生三子--黼 号伯一郎,生三子均勇均德(号千四郎)均政。                                                     黻 号伯二郎,生长子均绚,号千一郎,讳启文                                                     猷 号伯三郎 二、永定王氏 琅琊世系 已发到你的邮箱 只有一个百五公,上杭的那位叫伯二郎公,是后代交差迁徙,谱牒丢失造成的.宋代死人下葬,都是死后三年,捡骨头放入搪瓷的大缸里,所以百十三郎夫妇及其后五代共十五人从北朝南前后埋在一起的.所以百五郎及其第五子千五郎埋在一起,有何奇怪的 武成公__弘直__方庆__晔__友__正__析__王彦复(王文光)__春__世凤__循__成__陂__察__进用__章__汝波__昭__年__咸__百五郎公... 这样的世系对的话,可算是羲之公的后人,也可算是王导公的后人. 考证结果如下: 英桥王氏和环川王氏的堂号是开闽第一 在沙城四甲,有烟墩王氏,宗族系河南开封。 宗族系陕西长安,宰相王抟遭兰田之祸,其次子王谈几经逃难,后随开闽王王审知入闽为官,只因在闽王面前说过一句公道话,后来遭受王审知子王廷曦当政时鞭尸,其子孙逃到温州郡城,传四世生文学大师王景山,实属千石王氏,和李蒲王氏一样,根本不是三槐王氏. 先祖王谈公于建炎六年(1130年)随宋室南渡,几经迁徙,于明初居永嘉一都四甲烟墩,历至十三世明代嘉靖癸亥(1560年)择烟墩丼南岸建祠。 不知与英、环川王氏是如何关系??? 我是江苏省东海县南辰乡西朱范人,我知道的事情是哥哥借家谱时抄下来的,不太详细。看到你的邮件后我又查了查,得知我们都是炎公的后代。情况是这样:炎公有二子,长子清公,次子澄公。清公的儿子是雄公(娶林氏),由当路迁居山东琅琊,后迁居莒南县武阳。雄公有三子,长子仁公(张氏)生二子:乾公(林氏)、坤公(梅氏);次子义公(解氏)生三子:元公(孙氏)、明公(黄氏)、月公(马氏);三子礼公(刘氏)生三子:远公(朱氏)、通公(杨氏)、达公(万氏)。我是澄公的后代。澄公的七世孙王璋,因父亲王达(丞相)被奸臣陷害,派人送家书让王璋逃走,由当路逃往山东沂州府半路。现在,王半路村为王朱范村的一个队。 先写到这儿,吃饭了。请你核对一下,我们了解的情况是否相同。 在尘封的历史中探问王阳明家世 [来源:本站 |  时间:2008-07-25 | 文章点击: | 评论:0条| 字体:大 中 小]   王阳明,姚江大儒,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他的“心学”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学派。有关王阳明的先世渊源,正史记载不多,近年来,各地在王阳明的身世上众说纷纭,这使得王阳明的家族历史变得扑朔迷离。王阳明的先祖是谁?来自哪里?这是许多人所关注的,也是值得探索的。      秘图王氏远宗考略      王阳明世家,称余姚秘图派王氏。明钱德洪等编《王阳明年谱》记载:“其先出晋光禄大夫览之裔,本琅琊人,至曾孙右将军羲之,徙居山阴,又23世迪功郎寿,自达溪徙余姚,今遂为余姚人。”   王阳明是否王羲之后裔?为了弄清这两位人物间的家族关系,近些年来,笔者去各地图书馆查阅了多部与王阳明家族有关的王氏宗谱,从这些谱载中发现:王阳明并非年谱中所说的王羲之后裔,秘图王氏始祖也不是王寿。   浙江图书馆藏1934年版王钦安主修之嗣槐堂《余姚上塘王氏宗谱》记载:上塘王氏系周灵王太子晋之裔,传至18世王离,生二子元、威,元居琅琊,为琅琊派,威居太原,为太原派。31世王览,字元通,官光禄大夫,出自琅琊。33世王导,为江左一世祖,传至53世王言,徙居大名,为三槐王氏1世祖,第56世即北宋丞相王旦。谱载王览生六子,长子裁,生子导,四子正,正孙羲之。《上塘王氏宗谱》统宗图附记了秘图王氏的世系,排列王导为王阳明41世祖;三槐始祖王言为王阳明21世祖,王阳明的18世祖即北宋丞相王旦,17世祖为端明殿学士王素,13世祖王道为宋政和进士,官龙图阁直学士,护驾南渡居于余杭。12世祖王补之,字咎卿,与弟辅之守母墓迁居至上虞之达溪,为虹桥王氏始祖。补之曾孙王季,淳三年由上虞达溪徙居余姚秘图山北,为王阳明9世祖,王季曾孙王纲为王阳明6世祖。   另见《姚江开元王氏宗谱》,光绪二十九年本堂木活字本。谱载统宗世系以周灵王太子晋为第1世,王导为33世,宋丞相王旦为56世。王补之为王旦7世孙,同弟辅之迁居上虞县十九都达溪之虹桥,是为虹桥派。补之曾孙季,号质庵,由上虞达溪迁居余姚之秘图山,是为姚江秘图派始祖。   以上二谱在王阳明远祖世系上衍接有序,记载详细,排列说明王阳明是王羲之堂伯父王导之后,而并非所说的王羲之裔孙。   上海图书馆旧藏有《上虞达溪王氏宗谱》自道光至民国纂修的三种版本,2002年我曾在上图家谱中心查阅过其中一部光绪版《达溪虹桥王氏宗谱》。达溪位于虞南四明山腹地,东邻余姚境界,此溪源自余姚黑龙潭之龙溪,经徐家塔、岭下、旧宅与浪上溪交汇,沿溪一带为王氏族居之地,人称“生畈十里王”,旧属上虞县十九都。据《达溪王氏宗谱》记载:王导22世孙王倜,唐乾宁状元,遭时乱居剡(今嵊州)之平溪;王倜之孙仁寿,赘居东林;仁寿孙泽元,自剡之东林徙居虞南达溪一带,为达溪始祖;到了第5世千四公,任暨阳教授,迁居姚江,阳明为其11世孙。   余姚上塘、开元二谱记载上虞达溪始祖为王言10世孙、王旦7世孙王补之,从余杭迁徙达溪,为琅琊宗下三槐派。而上虞达溪谱记载达溪始祖是王泽元,系出于剡溪王令谋一脉。王令谋是王言的长兄,可知这一支并非三槐派,明代王氏世传中多次提到王阳明先世“尝植三槐于门”,王阳明曾祖父王世杰还以“槐里子”自号,可知王阳明先世为三槐派无疑。由此可见,达溪谱认为达溪始祖为王令谋之后王泽元,不合历史逻辑。   在迁姚始祖的记载上,余姚上塘、开元二谱均认定是王补之曾孙王季,谱中从达溪始祖王补之到王纲6世间的记载,世系清楚,行传翔实。   上虞达溪谱记载迁姚始祖为暨阳教授王寿,但谱中王寿至王纲之间数世衍连简节,行传记载不详,如该谱记载王纲的父亲是王文,而光绪《余姚县志》王纲传则记载王纲父亲名士元,与余姚上塘、开元二谱记载相符合。综上所述,说明余姚秘图王氏始祖为王补之曾孙王季,并非王泽元玄孙王寿。      王阳明家世渊源述      余姚秘图始祖为王季之说,还可见于《四明上菁李家塔王氏宗谱》的记载,该谱现有光绪、民国二种版本,藏于海宁图书馆。2007年3月8日,在海宁市图书馆沈老师的帮助下,我有缘查阅了馆藏数十年的《四明上菁李家塔王氏宗谱》,参阅本为1936年版孝义堂木活字本。谱中记有赵锦在万历十年(1582年)所撰《姚城王氏族谱序》,序中写道:“姚江之王莫著于旧城,其分派自宋文正公旦之后南渡居浙,其后有质庵公者复自浙上虞之达溪徙姚江,居秘图山后,称秘图王氏。”赵锦,嘉靖二十三年进士,王阳明门生。赵锦在序中所说质庵公即王补之曾孙王季。   上菁李家塔位于余姚市鹿亭乡境内,此支王氏以王纲为第1世,彦达为2世,与准为3世,第5世王豪自县城徙居四明山凉风岗,其子王怀再徙至上菁李家塔,王豪是与准第三子世昌之子,世昌即王阳明父亲王华的叔祖父,这一支王氏出自姚江秘图一脉,该谱是目前仅见的秘图王氏本支族谱,谱中不但编录了王纲至王阳明、王正亿8世祖像,而且在人物世传上也注解颇详。对王阳明有这样的记载:王守仁,行云一,字伯安,号阳明,成化八年生,弘治五年举人,弘治十二魁第二,殿试二甲进士,历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忤刘瑾,谪贵州龙场驿丞……平宁藩之叛封新建伯,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兼兵部尚书。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卒于南安,终年57岁,归葬于山阴兰亭内洪溪高村。   史载:王阳明正室诸氏无子,以族弟守信第五子正宪为嗣;继室张氏,在王阳明55岁时生子正聪。王阳明对正宪这个嗣子似乎不是十分满意,他曾在病死前致书于钱德洪、王畿时说“正宪尤极懒惰,若不痛加针砭,其病未易能去”,这一年,王正宪已是20岁。王阳明去世时,其亲子正聪仅2岁,后由王阳明门人轮年扶养,正聪6岁时,王阳明门人黄绾把他带到南京,改名为正亿。      爵位之争与家族的衰落      秘图王氏自王纲曾孙王天叙之后,王华状元及第,王阳明进爵封伯,父子尚书,三代封赠,数世簪缨,成为了姚江王氏中最显耀的一支。嘉靖初年,王阳明在郡城兴建伯府第,规模浩大,气势宏伟,绍兴有“吕府十三厅,不如伯府一个厅”之说。据史载:正德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明世宗下旨封王阳明为新建伯,准世袭。王阳明去世后,南京刑部主事桂萼上疏论王阳明“事不师古,言不称师,欲立异以为高”,世宗竟下公卿议,不久即诏停王阳明恤典、世袭,并诏禁“伪学”,直到38年之后,即隆庆元年(1567年)五月,明穆宗登基,才诏赠王阳明新建侯,谥文成。隆庆二年六月,王正亿袭封为新建伯。万历五年,王正亿去世,其长子承勋继承了新建伯爵位。   据《四明上菁李家塔王氏宗谱》记载,王承勋袭爵后,总督漕运达20年之久。王承勋长子先进无子,先进死后,其族人为争袭爵位反目成仇,数年不息。      秘图王氏后裔迁徙辨      曾见王希古《略谈黔北、渝南的王阳明宗亲后裔》一文,文中说到,四川巴县有王姓一族,系王阳明父亲王华后裔。文章根据四川巴县《王氏族谱》的记载说:王阳明家族世居并不在余姚,而是在浙江金华兰溪县二十八都,王阳明之父王华共生八子,王阳明贬谪贵州龙场驿丞时,其父王华亦辞官归田,并携四子入川黔,安家于遵义军民府的桐梓县坎沟,子孙繁衍,形成了今川黔一带的王氏大族。《略谈》一文还说:王阳明这一支王氏,四传至其玄孙王藩臣,复于清初“携二子运宏、运泰自黔迁蜀,插业于卫家坪(今重庆巴县南龙乡卫家坪)”,繁衍迄今,三百余年来已传了十多代。   以上说法,与其他史载有较大的出入。《海日先生行状》、《海日先生墓志铭》及秘图王氏谱系均记载王华生四子,正德二年,王阳明因忤刘瑾谪为贵州龙场驿丞后,王华尚在南京吏部尚书任上,不久因会典小误,降为右侍郎,正德五年,刘瑾被诛,王阳明升任庐陵知县,王华亦官复原职,嘉靖元年二月十二日卒于家,葬于山阴,故不存在王华率四子入川黔定居之说。   另查王阳明一支世系,不见有关“王阳明玄孙王藩臣及二子运宏、运泰”的记载,王阳明子正宪、正亿及其后三代裔孙均没有迁徙到贵州,可见四川巴县《王氏族谱》记载与史实不符。   伯府家族在王先进族侄王业泰之后一蹶不振,其规模日渐式微。清初,王阳明及其父母之墓被占霸,侵削殆尽。直到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绍兴知府俞卿勒令占用者归还王氏,康熙五十七年三月,官府又立谳语存案。乾隆年间,有王阳明9世孙王篪,自郡城回归姚江,隐居乡里,以教书为生,他曾为余姚龙泉山南麓的龙泉井作铭,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比如良知,心体本然。取之各足,用之无偏。猗屿泉源,从淙涓涓。奉为清涤,记厥千年。”这位阳明后人,可谓是继承了先祖的遗风。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在尘封的历史中探问王阳明家世 褚纳新 王补之   [宋]宁宗时澶渊(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官朝奉大夫知嘉兴军事。工书,庆元三年(一一九七)尝书惠寂院观音记。 《嘉兴志补》 王守仁,字伯安,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即公元1472年10月31日),殁于明世宗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即公元1529年1月9日),谥文成。幼年随父迁居山阴(今绍兴),三十一岁在离越城十公里的宛委山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山人,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阳明年谱》载:“其先出晋光禄大夫览之裔,本琊人,至曾孙右军将军羲之,徙居山阴,又二十三世迪功郎寿,自达溪徙余姚,今遂为余姚人。”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220页。说姚江王氏是从山阴经由上虞达溪迁徙余姚,从而以王羲之为阳明之始祖,这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本书后面的论述,所以我们就从王阳明的先祖开始讲起。 www.17k.com   王氏系谱,源自山西太原,而分支于山东琊(今临沂胶州地区)。太原王氏开族源自黄帝,出于姬姓,得姓则来自周灵王太子晋一派。晋受封于魏,为梁王,其后以爵为氏,遂姓王。此后子孙繁衍,迄至秦代名将王离兵败殉国后,长子元以渭水流域不能久居,于是举家迁至琊,成为王氏琊始祖。东汉时,琊王氏隔五世有王袭次子王吉迁居山东皋虞(今墨县东北)。汉光和二年(179),以罪入坐,父子二人皆死狱中,事见《后汉书·宦者传》。王吉六世孙王融徙居山东临沂,《世说新语》遂以王融为琊临沂的王氏始祖。除太原、琊二隆盛地望外,据《广韵》记载,王氏之分布尚有十九地望,至宋代已遍及大江南北。王阳明之祖先即为琊世代所衍派者,其家族世系最早可追溯到王融次子王览。 www.17k.com   王览(206—278),字玄通,为世称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王祥之异母胞弟,以孙王导仕晋贵,追赠光禄大夫,谥曰贞。王览“少笃至行,服仁履义”《晋书》卷三三《王览传》。以孝友恭恪名于世,时至今日,临沂市名胜地“五览祠”内仍奉祀有王览像。览生六子,裁、基、会、正、彦、琛,长子裁生导,次子基生敦。参见(清)蒋超伯:《南浔语》卷一《琊王氏》,《续修四库全书》第1161册。王导、王敦皆以盛名显于世。 www.17k.com   王导(276—339),字茂弘,历任东晋元、明、成三帝丞相。西晋末,导与堂兄王敦(266—324,字处仲)为琊王司马睿献策移镇建康(今南京),遂举族南渡。司马睿称帝(即晋元帝),以导为相、敦为大将军,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兄弟俩为稳定东晋在南方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自此王氏一族,乃盛于江左。故后人修族谱,均将王导誉为琊三王之一(另为王览、王羲之)后王敦以司马睿抑制王氏势力为由,欲举兵谋反,命郭璞(276—324,字景纯)卜筮,璞谓其必败,因而为敦所杀。明正德十五年,王阳明作《纪梦》诗并序,为忠臣郭璞见伸,对先祖王导兄弟则大加挞伐(参见《王阳明全集》,第777—778页)。对此,浙西阳明学者董曾评论道:“阳明先生正德庚辰八月廿八夕,梦晋忠臣郭景纯璞以诗来谒,且极言王导之奸,谓世人徒知王敦之逆……阳明能尽忆之。”(《碧里后集·杂存·郭景纯》,上海图书馆藏明嘉靖四十四年董鲲刻本),其后裔则追尊王导为乌衣大房一世祖,而王导的族弟王旷即为晋代书圣王羲之之父。 www.17k.com   说到王导,恕我多费几句。据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说:   慎尝反复《晋书》,目王导为叛臣,颇为世所骇异。后见崔后渠《松窗杂录》,亦同余见。近读阳明《纪梦》诗,尤为卓识真见,自信鄙说之有稽而非谬也。其自序曰:“正德庚辰八月廿八夕,卧小阁,忽梦晋忠臣郭景纯氏以诗示予,且极言王导之奸,谓世之人徒知王敦之逆,而不知王导实阴主之。其言甚长,不能尽录,觉而书其所示诗于壁,复为诗以纪其略。嗟乎!今距景纯若干年矣,非有实恶深冤,郁结而未暴,宁有数千载之下,尚怀愤不平若是者耶!”(明)杨慎:《升庵外集》卷七八《诗品·阳明纪梦诗》,明万历十年张士佩刻本。   徐树丕《识小录·王导》条亦称:“千古贼臣孰有过于王导者?……王文成快论乃托之于梦,何胆之不坚耶!”而近人张克伟则认为:“《纪梦》诗中阳明借晋人郭璞之口以辱骂晋相王导为奸雄,笔者以为此事不无商榷之处。稽之史册谱牒,王导乃阳明之远祖,阳明岂有自骂其祖之理?而此诗作于明正德十五年庚辰七月阳明重上《江西捷音疏》之后,其后以功高不赏,复又遭谗谤,门人好友中,或有不胜其愤者,假托阳明之名而伪作此诗。阳明谢世后,门人编搜逸文,不稽诸史,只凭似是而非之片言只字,漫不加察而收入《王阳明全集》内,加上时儒好言纪梦,往往失诸考据而持之以为确论,这未免使人纳罕。”张克伟:《记王阳明父子梦兆二三事》,王晓昕、李友学主编:《王学之魂》,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74页。此说不无道理。笔者在查阅上海图书馆所藏之谱牒时,就曾在阳明撰于嘉靖七年(1528)的《泰和王氏族谱原序》(载镇海《蛟川王氏宗谱》卷首,清王世等纂修,光绪七年三槐堂刻本)中,发现了一则能为张说提供佐证的材料。在该序中,阳明不但没有“极言王导之奸”,甚至为彰显先祖,激励后人,而“必推太傅(指王导)之世家,明积善之不可诬也”,对王导褒奖有加,赞扬他是“存中华文物于江左三百余年,有功于世道甚大”的王氏高祖,并且嘲笑郭景纯道:“故郭璞尝为筮之曰:‘淮水绝,王氏灭。’淮水岂有绝哉?太傅后家金陵,久而称盛,有谱牒。”要知道,阳明撰写此序时,已重病缠身,动笔甚难,却仍勉为其难,为泰和王氏族谱作序,反映了他在弥留之际为彰显王氏世家的良苦用心,而根本看不出他在《纪梦》诗中痛斥王导时的那种“卓识真见”。   此后,历史跨过了六百余年,到北宋初,王导的后裔乌衣大房二十三世孙王佑(924—987),曾植三槐于庭,并追尊其祖父王言(869—930)为“三槐一世祖”。王佑曾孙王巩(1036—1103)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交友,苏为之撰写《三槐堂铭并序》。王阳明所属的“姚江秘图山派”即为“三槐堂”系之支派,故阳明胤子王正亿(详见后述)辑《阳明先生家乘》,收有戚澜撰写的《槐里先生传》,称阳明曾祖王杰“先世尝植三槐于门,自号槐里子”《王阳明全集》,第1383页。   王巩曾孙王道于北宋靖康、建炎时扈驾南渡,赠爵余杭县开国男,居余杭仙宅界,遂为王氏余杭派之始祖。王道次子王补之,字咎卿,号全甫,宋太学上舍登第,知绍兴府,其弟辅之(泽元公)遂与他移居上虞达溪之虹桥,是为虹桥派。至王补之曾孙王季(字万五,号质庵,系乌衣大房第三十三世,即阳明九世祖)时,又由达溪迁居余姚秘图山,是为姚江秘图山派之始祖。王季生四子,三子俊;俊生五子,长子士元;士元生三子,长子纲,是为阳明六世祖。此据《姚江开元王氏宗谱》(光绪二十九年存本堂刻本)或《余姚孝义官人宅王氏宗谱》(民国2年三槐堂刻本)。   由此可见,王阳明先世实出于王导的“乌衣大房”系,至宋代又归属于王言的“三槐堂”系,自王季从上虞迁徙余姚后,即属“姚江秘图山派”系。该系脉不仅与王羲之一脉干系甚微,况且亦非从山阴经由上虞迁徙余姚,而是由余杭经由上虞迁徙余姚。最近,上虞市陈溪乡的退休教师王先生在余姚隐地村意外发现的《达溪王氏宗谱》(民国年间重修),亦可作为明证之一。据该谱记载,王阳明祖籍上虞,是王羲之堂伯父王导的第四十世孙。王导二十六世孙泽元公自剡(今嵊州)徙居上虞达溪一带,世代繁衍形成“生畈十里王”。谱中还载有王阳明《书扇一则》。另外,差不多同时在上虞发现的清同治、光绪年间修纂的《王氏宗谱》(永思堂),也证明了王阳明是王导的第四十世孙,只与王羲之有宗亲关系。也就是说,王羲之绝非明儒所说的是王阳明之“始祖”。故而阳明本人在《泰和王氏族谱原序》中不提王羲之,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而明儒陆深所谓“其(指阳明)先出自晋光禄大夫览之曾孙右军将军羲之,由琊徙居会稽之山阴,后二十三代孙迪功寿又自山阴徙余姚”和戚澜所谓“始祖为晋右将军羲之”以及钱德洪等人的类似记载,参见《王阳明全集》,第1391、1383、1220页。均明显有误,估计是出于为姚江王氏攀附名人、彰显世族的目的而添加上去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阳明先祖,除王导等少数人外,事迹大都不清,只有在谱牒、谱系中才能证明其存在。后来由阳明胤子王正亿编撰的《阳明先生家乘》(钱德洪将其改名《世德纪》,载于《阳明全书》中),记载最早的先祖乃是阳明的六世祖王纲。   王纲(1302—1372),字性常,一字德常,以文学知名,“尤善识鉴,有文武长才。少与永嘉高则诚族人元章相友善,往来山水间,时人莫测也”。元末,王纲“尝奉母避兵五泄山中。有道士夜投宿,性常异其气貌,礼敬之,曰:‘君必有道者,愿闻姓字。’道士曰:‘吾终南隐士赵缘督也。’与语达旦,因授以筮法。且为性常筮之曰:‘公后当有名世者矣。然公不克终牖下。今能从吾出游乎?’性常以母老,有难色。道士笑曰:‘公俗缘未断,吾固知之。’遂去。”张壹民:《王性常先生传》,《王阳明全集》,第1380页。按:赵缘督之名出自《庄子》第三《养生主》“缘督以为经”句。“缘督”即循虚而行,庄子把“缘督以为经”作为养生之主。五代以后道教内丹派,大都以此为理论根据。故赵缘督不仅是终南之隐者,而且是道教内丹派的信徒。关于赵缘督的考证,可参见[澳]柳存仁:《王阳明と明代の道教》,[日]安冈正笃、宇野哲人监修:《阳明学大系》第一卷《阳明学入门》,(东京)明德出版社1971年版,第264—265页。说明王纲当时对道教半信半疑,儒家思想还占据主导地位。然其与赵缘督的邂逅,却为其后人常常念道。如戚澜《槐里先生传》曰:“先君(指王杰)幼时,尝闻乡父老相传,谓王氏自东晋来盛江左,中微且百数年,元时有隐士善筮者,与其先世游,尝言其后当有大儒名世者出,意其在先生。而先生亦竟不及用,岂尚在其子孙耶?”(《王阳明全集》,第1384页)此元之隐士即赵缘督也。据说诚意伯刘基未显时亦常造访王纲论道,纲谓之曰:“子真王佐才,然貌微不称其心,宜厚施而薄受之。老夫性在邱壑,异时得志,幸勿以世缘见累,则善矣。”③④《王阳明全集》,第1380页,第799页,第966页。其卓然之风骨、出世之志向,于此可以想见。后刘基荐纲于朝。明洪武四年(1371),王纲以文学征至京师,时年七十,“而齿发精神如少壮。上问而异之,亲策治道,嘉悦其对,拜兵部郎中”。未几,潮民作乱,太祖遂令纲为广东参议,督运兵粮。纲致书家人诀别,并携子彦达同行。至则单舸往谕,潮民感悦,咸叩首服罪,于是威信大增。返回增城时,遇海盗曹真截船,要拜纲为帅。纲不从,谕之以逆顺祸福。贼不听,还设坛迫纲坐于中堂,日夕罗拜。纲骂不绝声,遂遇害。时彦达亦随入贼中,从旁哭骂求死。贼欲并杀之。然贼首曰:“父忠而子孝,杀之不祥。”张壹民:《王性常先生传》,《王阳明全集》,第1380—1381页。遂令其缀羊革裹父尸而出,得归葬禾山。禾山在余姚县西北二十里,今为马渚区青山乡境内。洪武二十四年(1391),御史郭纯以其事上奏朝廷,得祀庙广东增城,以励忠贞。明嘉靖七年(1528)十月,阳明上书告病,在归程途中路经增城湛甘泉故居,题诗于壁,诗中有“我祖死国事,肇在增城;荒祠幸新复,适来奉初蒸”③之句,流露出了缅怀先祖、显彰忠孝大义的真挚情感。后阳明又为文祭之,以“表扬忠孝,树之风声……宣流王化之盛美”④。对于王氏祖孙对粤人教化之功德,清儒檀萃颇高,认为阳明先祖及阳明本人俱效绩于粤,且宦业亦始于粤,“有造于粤者累世矣”(清)檀萃:《楚庭稗珠录》卷五《粤下·阳明三世有功于粤人》。故至民国时,粤城东横街之三贤祠和朝天街北隅社学之阳明祠,仍奉祀阳明,春秋致祭以昭其德。也许正是由于阳明祖孙累世之教化的缘故,才使得阳明的广东、海南弟子在与当时较发达的浙江、江西等地的比较中,并不显得逊色多少。   王纲殁时,阳明五世祖王彦达年仅十六,虽以荫得官,然痛父以忠死难,故躬耕养母,粗衣恶食,终身不仕,“人称孝子”②③《王阳明全集》,第1387页,第1381页,第966页。彦达“有隐操”,因居秘图湖之侧,号为秘湖渔隐。又曾悉取先世所遗书付子与准曰:“但毋废先业而已,不以仕进望尔也。”②为此,阳明对先祖有表扬之辞谓:“父死于忠,子殚其孝,各安其心,白刃不见,又知有一祀之荣乎!”③   王与准,字公度,阳明高祖。少时即秉承父之遗志,闭门力学。乡里后进或来从学者,辄辞曰:“吾无师承,不足相授。”后去从四明赵先生学《易》。赵奇其志节,妻以族妹并劝其出仕。与准以赵“遁世无闷”之诲而谢绝之。尝得筮书于异人,为人筮,无不奇中。县令闻其名,亦遣人来邀筮。与准取筮书对使者焚之曰:“王与准不能为术士,终日奔走公门谈祸福。”令大怒。与准无奈逃入四明山石室中,不归者年余。时朝廷访求遗逸甚严。使者至余姚,欲起与准。令污之曰:“王与准以其先世尝死忠,朝廷待之薄,遂父子誓不出仕,有怨望之心。”使者遂拘押与准三子为人质,入山求之。与准深遁,坠崖伤足,得免。使者见与准次子杰之贤,谓与准曰:“足下不仕,终恐及罪,宁能以子代行乎?”不得已,与准乃让杰备邑庠弟子员。后谓人曰:“吾非恶富贵而乐贫贱,顾吾命甚薄,且先人之志,不忍渝也。”又曰:“吾非伤于石,将不能遂栖遁之计,石有德于我,不敢忘也。”故自号“遁石翁”。与准精究《礼》、《易》,著有《易微》数千言,与父彦达“皆以德学为世隐儒”胡俨:《遁石先生传》,《王阳明全集》,第1381—1383页。   王杰,字世杰,阳明曾祖,因先世尝植三槐于门,故自号槐里子。杰自为童子,即有志圣贤之学,年十四,已尽通四书五经及宋儒之说。因父命而补邑庠弟子员。比入试,见众人皆散发袒衣,叹曰:“吾宁曳履衡门矣。”遂归,不复应试。后又数次以亲老辞,躬耕授徒,以养其母。母殁乃以名儒宿学应贡,入南雍,官至编修。杰言行一以古圣贤为法,尝谓门人曰:“学者能见得曾点意思,将洒然无入而不自得,爵禄之无动于中,不足言也。”戚澜:《槐里先生传》,《王阳明全集》,第1383—1384页。杰著有《易说》四卷、《春秋说》五卷、《周礼考证》六卷,时人每读之,“以为近世儒者皆所不及”参见《余姚县志》卷一七《艺文上》,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但这些著作至明代就已失传,仅存《槐里杂稿》数卷藏于家。   南昌人胡俨、余姚人戚澜在所著王与准传和王杰传中都指出:王氏自汉到东晋,“皆以令德孝友垂江左,联绵数百祀,门第之盛,天下莫敢望”。后中微百余年,元末时,其先世尝遇异人,谓其后必有大儒名世者出。此语岂非意喻阳明父子耶!关于姚江王氏至王守仁这一支的谱系请详见《姚江王氏世系表
/
本文档为【赤岸王氏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