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郑伯克段于鄢

2011-01-16 40页 ppt 2MB 107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9243

暂无简介

举报
郑伯克段于鄢nullnull 鄭 伯 克 段 於 鄢《左傳·隱公元年》null一、说 明(一)选自《左传·隐公元年》 《春秋左氏传》简称,相传为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体制完备、记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是现 存字数最多、年代最早的先 秦典籍。 (二)《春秋》是周朝各国国史的通名,又是鲁国史书的专名。 现存《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14年(前481年)共242年,全书一万六千多字,记载二百多年事。 (三)“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
郑伯克段于鄢
nullnull 鄭 伯 克 段 於 鄢《左傳·隱公元年》null一、说 明(一)选自《左传·隐公元年》 《春秋左氏传》简称,相传为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体制完备、记事详尽的编年体史,是现 存字数最多、年代最早的先 秦典籍。 (二)《春秋》是周朝各国国史的通名,又是鲁国史书的专名。 现存《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14年(前481年)共242年,全书一万六千多字,记载二百多年事。 (三)“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左丘明《春秋左氏傳》 公羊高《春秋公羊傳》 穀梁赤《春秋穀梁傳》 《公羊》、《谷梁》以解释《春秋》 “微言大义”为主,叙事很少,没什么文学价值。 “郑伯克段于鄢。”(春秋) 《公羊传》: 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 《谷梁传》: 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 (三)最重要的注释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注疏》 杨伯峻有配套的译文 null二、释题 郑伯:即庄公。伯为爵位,爵位是生前郑伯受周天子封的等级:示社会地位或待遇的尊号,开始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或功劳的大小封属,世袭不变。一开始有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后代一般只 表示地位的荣誉称号。《礼记·王制》: “王者制禄爵,公、侯、伯、子、男, 凡五等。” 其他如:齐侯、楚子、虞公、秦伯。 null隐是谥(shì)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根据他的生平行为给予的称号,叫“谥”或“谥号”,如: 经天纬地曰文 胜敌志强曰庄 好内远礼曰炀 杀戮无辜曰厉 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怀 可褒,如:文、武;可贬,如:厉、炀;可同情,如:哀、悼;也可褒贬参半,如:(唐)玄宗,《说文》:“玄,黑而有赤色者。” 谥号制度形成于西周中期 ,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 ·null唐以前多称谥号,唐以后称庙号,明清称年号。如:汉文帝、魏明帝、晋武帝、隋炀帝 唐玄宗、宋仁宗、宋高宗、元世祖 嘉靖帝、万历帝、崇祯帝、咸丰帝 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进以某祖某 宗的名号。 庙号始于殷代,汉承其制,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庙号为高祖、 太祖或世祖,以后为太宗、世宗 等。惠帝尊高帝庙为太祖庙,景帝尊 文帝庙为太宗庙。 唐代的皇帝的谥号有七个字,如李世 民为“文武大圣大广孝”,此后越发长, 清高宗谥号长达二十三个字,称谓不便。 年号:皇帝纪年的号年号:皇帝纪年的号 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即位,称为建元元年,是采用年号的开始.从汉武帝开始,新君即位总是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个皇帝也可以多次改元。如汉武帝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等年号。 到了明清,除个别皇帝外,一个皇帝是一个年号,不管在位时间多长。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了。如清代: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null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愛共叔段,欲立之,亟(qì)請於武公。公弗許。 曰武姜:叫做武姜。武是丈夫武公谥号,姜是娘家的姓。 共叔段:共是氏,姬是姓。段后逃于共,故以共为氏。叔,排行,伯、仲、叔、季。段是名,古人还可有字、号。 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则是从姓中繁衍出来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都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识。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礼记·曲礼上》称:“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 《颜氏家训·风操》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文人学士在名、字之外再取别号,如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云:“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后,“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郑板桥 “愿为青藤门下走狗” ,齐白石也自称是“三家”走狗(即徐渭、八大山人朱耷、吴昌硕) 。 寤生:杜预《集解》:“寤生,寐寤而庄公已生”。孔颖达《正义》:“谓武姜寐时生庄公,至寤始觉其生”,寐:睡着。寤:醒来。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寤,假借为牾,足先见(xiàn),逆生也”。即难产。 惊姜氏:使姜氏惊。使动用法 亟(qì):副词,屡次。作“赶快”义时读“jí”。null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祭(zhài)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三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 为之请制:姜氏向庄公为共叔段请求给予制作为封邑。 岩(yán)邑也:“巌”,“岩”的异体字,石头城。 虢(ɡuó)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 焉:介词兼指示代词,于是。 佗邑唯命:佗:“他”的异体字,旁指代词。其他的城邑惟命是从,只听您的命令。 谓之京城大(tài)叔:京地百姓称共叔段为京城太叔。大,通“太”。王力、朱骏声作古今字。《说文》段注:“太从大声,后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 祭仲:鄭大夫,名足,封於祭。 都:《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都城,指次于国都而高于一般邑等级的城市。 雉:計量城牆規模的單位,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 周王(天子)国都最大,合九里,即540雉,诸侯国都300雉,大都100雉,中都60雉,小都30雉。而京的城墙超过100雉,超过了定制。 度:作動詞,合於法度。 非制也:不是先王定下的制度。 堪:承受。 null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焉辟害:哪里能逃避祸害。辟,“避”的古字,与避是古今字关系。 何厌(厭)之有:有何厌。有什么满足。宾语前置 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定语。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为之所:给他安排个地方,双宾语,即重新安排。 无使滋蔓:不要让他滋长蔓延,“无”通“毋”(wǔ) 多行不义必自毙:多做不义的事,必定自己垮台。毙,本义倒下去、垮台。汉以后才有“死”义。101页 姑:姑且,暫且。 null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爲己邑,至於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衆。”公曰:“不義不暱(nì),厚將崩。” 命西鄙北鄙(bǐ)贰于已:命令原属庄公的西部和北部的边境城邑同时也臣属于自己。 鄙:边 邑也,从邑,啚声,边境上的城邑。贰:两属。104页 若之何:怎麽辦。古漢語的固定結構。  生民心:使民衆產生二心。  生:使動用法。 收貳以爲己邑:把两属的地方(西鄙北鄙)收为自己的领邑。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不义,不暱(nì),厚将崩:共叔段对君不义,百姓就对他不亲,势力再雄厚,也将要崩溃。 暱:同昵(异体),亲近。 null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完聚:修葺(qì)城墙。 缮甲兵:整治铠甲和兵器。 具卒乘(shènɡ):准备好步兵和兵车。乘:战车,包括一车四马三甲士七十二步卒袭:偷袭。行军不用钟鼓。杜预注:“轻行掩其不备曰袭”。本是贬义,后逐渐转为中性词。 启之:为共叔段开城门。为动用法。 公闻其期:庄公听说了偷袭的日期。 辛丑:干支纪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sì)午未申酉戌(xū)亥。 二者相配,用以纪日,汉以后亦用以纪年。 即二十三日。 共:衛地名,在今河南輝縣。 null遂寘姜氏於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 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   寘:安置,放逐。 黃泉:地下水,這裡指死後。發誓今生不願再相見。 封人:管理疆界的官員。  封:本義為封土植樹作爲邊界,後衍生出其它意義。 獻:這裡作名詞,進獻的東西。 嘗:這裡指吃。本以爲辨別滋味,後用作其它意義。 羹:本指帶汁的肉食,後指羹湯。106页 遗(wèi)之:赠送给她。 繄(yī)我独无:我却单单没有啊! 繄:句首语气助词,不译。 null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遂為母子如初。   敢问何谓也:冒昧地问问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敢:表敬副词,冒昧。 何谓: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下文“何患”同。 何患焉:您在这件事上忧虑什么呢?焉:于是。 阙:通“掘”,挖。 隧:名词活用为动词,挖隧洞。 服虔注:入言公,出言姜,明俱出入,互相见null修辞:互文 也叫“互文見义”,或简称“互见”。上下文互相呼应、补充,合起來表达一个相完整的意义。或者为了避免行文重复,在同样的句法结构图中互用同義詞。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主人下马客在船。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泊近酒家。颍考叔之死 《左传·隐公十一年》颍考叔之死 《左传·隐公十一年》 夏,公会郑伯于荊,谋伐许也。郑伯将伐许,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宫(祖庙)。公孙阏与颍考叔争车,颍考叔挟  (车辕)以走,子都拔棘(戟)以逐之。及大逵,弗及,子都怒。 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郑伯旗名)以先登(许国都城城墙)。子都自下射之,颠。瑕叔盈(郑国大夫)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子都 成语:暗箭伤人子都 成语:暗箭伤人是能征善战的将军,更是“型男”,其名公孙阏,子都是字。     《诗经·郑风》云:“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译:山上有繁茂的大树,池里有美艳的荷花。没见到心仪的美男子子都,偏偏遇见个狂愚恶少。    《孟子》:“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 戏彩娱亲戏彩娱亲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百里负米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恣蚊饱血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齊 桓 公 伐 楚 齊 桓 公 伐 楚 《左傳·僖公四年》 課文背景: 《僖公三年》:“四年齊侯與蔡姬乘舟于囿,蕩公。公懼,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未絕之也。蔡人嫁之。” 課文背景: 《僖公三年》:“四年齊侯與蔡姬乘舟于囿,蕩公。公懼,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未絕之也。蔡人嫁之。” null課文正文:課文正文: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 以:介词,凭借,用。 null“征”“伐”“侵”“襲”“讨”“攻”的不同 1、征:.“征”是褒义词,常用于上攻下、有道伐无道。 《尚书·胤征》:“奉辞伐罪曰征。”孔颖达疏:“奉责让之辞,伐不恭之罪,名之曰征。” 《孟子·尽心下》:“征者,上伐下也。”null2.“伐”是中性词,多用于诸侯或平级之间的公开宣战,一般师出有名,进军时要有钟鼓。 《孟子·告天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焦循正义:“讨者,上伐下也,伐者,敌国相征伐也。” 《诗经·商颂·殷武》:“奋伐荆楚。”郑玄笺:“有钟鼓曰伐。”《左传·庄公十年》中有“齐师伐我”之句,并有“公将鼓之”“一鼓作气”“齐人三鼓”的叙述。后来,因“征”“伐”二字经常连用,“伐”也逐渐有了褒义,如《左公二年》:“征伐以讨其不然。” 《郑伯克段于鄢》:“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null“侵”含有贬义,是不宣而战,不需任何理由,且不用钟鼓,是直接侵犯别国。 苏洵《六国论》:“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左传·僖公四年》:“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null“袭”是乘人不备而突然发起进攻。 《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孔颖达疏:“袭者,重衣之名。倍道轻行,掩其不备,忽然而至,若披衣然” 《冯婉贞》:“拔刀奋起,率众袭之。敌出不意,大惊扰。” 《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null5.“讨”是宣布罪行后加以攻击,着重于舆论方面,故从“言”。《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哀众,遂发讨师。”     6.“攻”是军事进攻的泛称。《说文》:“攻,击也。”《广韵》:“攻,攻击。”《墨子·公输》:“公输班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 null楚子使【賓語不出現】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唯:句首语气词 。 风:形声。風从虫,凡声。“风动虫生”故字从“虫”。本义: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尤指空气与地球表面平行的自然运动 。风,牝牡相诱 。 虞:料。“虞”的常見意義有三: ①料想,意料。《隱公五年》:“燕人畏鄭三軍,而不虞制人。”” ②有準備。《孫子·謀攻》:“以虞待不虞者,勝。” ③欺詐。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涉:本义为淌水过河,这里指进入。null 管仲對曰:“昔召[Shào]康公命我先君大[tài] 公曰:‘五侯九伯,女[rǔ,你]實【句中語氣詞,表示命令或祈使】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 履 :践踏。这里指足迹所至之地 ①在先秦主要用作动词,表示踩踏、践、在……之上行走。 《僖公十五年》:“吾履后土而戴皇天。” 《诗经·小雅·小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现代汉语成语“履险如夷”、双音节詞“履行”。 ②战国晚期始用作名词,表鞋子义。 《韓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买履”。(战国前表示鞋子义用“屦”\“屐”\“屣”) null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供】,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對曰:“貢之不入【註意“之”的用法,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主谓为偏正。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同义连用】?昭王不復【注意与“複”的区别】,君其【句中語氣詞,表示委婉語氣】問諸水濱。” “徵” ①zhǐ.古代五声音阶(宮商角徵羽)的第四音节。 ②zhēng(简化字为“征”).表示责问、追究;徵召/徵求/徵詢/徵引/徵兆等。 “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判断句 null師進,次[军队的临时驻扎]於陘[xíng]。 夏,楚子使屈完如[往]師。師退,次於召[Shào]陵。 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是繼。與不穀同好,如何?” 陳:陈列。 穀:善,良。不穀:不善。诸侯的谦称。(穀不简化) null對曰:“君惠[敬词]徼[yāo,求]福於敝邑之社[土神]稷[谷神],辱[谦词]收寡君,寡君之願也。”齊侯曰:“以此衆戰,誰能禦[抵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null對曰:“君若以德綏【安抚,聯想:綏靖、綏遠】諸候,誰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雖衆,無所用之!”屈完及諸侯盟。 《齐桓公伐楚》形势图《齐桓公伐楚》形势图null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楚成王派使节到齐军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因此牛马发情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大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工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工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
本文档为【郑伯克段于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