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金融危机论文

2011-01-22 7页 pdf 526KB 95阅读

用户头像

is_717920

暂无简介

举报
金融危机论文 国际金融 �世界经济研究 �2010年第 12期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澳大利亚汇率 波动的贸易传递效应 冯小兵 黄烨菁 朱 琳 内容提要 本文利用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贸易的月度数据,分析了在美国金融危机冲击下澳元和人 民币汇率变化对中国和澳大利亚出口厂商定价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厂商的价格歧视及歧视程度随产 品的不同各异。由于中国某些产品和澳洲当地产品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 !出口价格粘性 ∀现象在中国向 澳大利亚出口定价中有所体现;另一方面,由于澳大利亚的资源禀赋优势,某些产品拥有国际定价权, !出 口价格粘性...
金融危机论文
国际金融 �世界经济研究 �2010年第 12期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澳大利亚汇率 波动的贸易传递效应 冯小兵 黄烨菁 朱 琳 内容提要 本文利用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贸易的月度数据,了在美国金融危机冲击下澳元和人 民币汇率变化对中国和澳大利亚出口厂商定价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厂商的价格歧视及歧视程度随产 品的不同各异。由于中国某些产品和澳洲当地产品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 !出口价格粘性 ∀现象在中国向 澳大利亚出口定价中有所体现;另一方面,由于澳大利亚的资源禀赋优势,某些产品拥有国际定价权, !出 口价格粘性 ∀现象在澳大利亚对中国的出口产品中没有得以体现。 关 键 词 汇率波动性 当地价格粘性 中澳贸易 作者单位 1、3.上海对外贸易学院金融学院; 2.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中图分类号: F 830.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6964 [ 2010] 12�100917�0660 * 本项目受到澳大利亚澳中理事会竞争项目课题 ( A ustra lian China Counc ilCompetitive Pro jec t 2009 )的资助以及上海市教委学科建设金融学项 目 ( J51201 )的资助。 一、背景介绍 近年来,中澳两国双边贸易规模增长迅猛,贸易依 存度都有很大提高。澳大利亚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2009 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澳大利亚第一大货物贸易出口市 场,日本 43年来一直是澳大利亚最大货物贸易出口市 场。同时,澳大利亚一直是中国前十位出口对象国之 一。 美国 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影响深远, 并演变为 全球性经济危机,导致国际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全球贸 易增长由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中国和澳大利亚也 难以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此次金融危机对中 澳两国商品贸易的影响程度如何? 出口商如何应对危 机给两国贸易带来的影响? 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具有 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有关金融危机对于一国贸易影响的研究,国内外学 者从宏观角度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Fernald等 ( 1999 ) 考察了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在亚洲各国出口的影响,并 发现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在 1997年下半年和 1998 年急剧下降。C lick和 Rose( 1999)发现,贸易联系是金 融危机传播的主要途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包括中国在 内的许多国家出口下降。 Coughlin等 ( 2000 )估计了金 融危机对各国出口的冲击,并提出过分依赖东亚国家市 场的国家出口受到的冲击最严重; Gnan和 M ooslechner ( 2008)分析了奥地利在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下对东亚九 国出口减少的原因。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少 一些 (王宝伟, 2009;斐平、张倩和胡志锋, 2009;张明志 和薛东晖, 2010 )。总结这些研究的特点,学者们大都是 从宏观层面分析危机对出口量的直接影响,所采用的模 型主要是经典的引力模型 ( Gunnawardana, 2006)。 区别于以往的研究视角,本文拟从微观厂商的角度 入手分析金融危机影响下澳大利亚和中国出口厂商面 对国际市场变化的不同反应,重点以汇率作为传导机制 考察从危机爆发到汇率变化最后到厂商的价格应对策 略这一传导过程。本文所采用的理论框架是冯小兵 ( 2006)和 Feng ( 2007)所采用的理论框架和模型。 二、金融危机对汇率的冲击 1.汇率波动性总体态势 在历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可以发现危机常常伴随着 汇率的显著波动,这体现了危机期间投资者对于投资某 #43#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澳大利亚汇率波动的贸易传递效应 �世界经济研究 �2010年第 12期 种货币不确定性的增强。 2007年爆发并蔓延的全球性 金融危机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特征。但是与以往危机中 心国的货币贬值不同,作为这次危机起源地货币的美元 没有贬值反而升值,现今较多的研究都集中于解释这种 反常现象 (M cCau ley和 McGu ire, 2009; M cG uire和 von Peter, 2009; F ratzscher, M, 2009; Koh ler, M, 2010)。 本文将考察货币币种拓展到世界主要货币,既包括 发达国家又包括新兴市场国家。危机受冲击货币按照 冲击后的波动性分为 3组: !避风港货币 ∀组、!危机影 响货币 ∀组和 !危机免疫货币 ∀组,每组选择两种典型货 币进行分析 (见图 1~图 7) ∃ ,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 !危 机免疫货币 ∀组中的中澳汇率变化趋势。 !避风港货币 ∀汇率组是指危机到来时,投资者认 为安全并且依然可以投资的币种。瑞士法郎及美元属 于该组货币。值得说明的是,美元虽然是这次危机的中 心,但由于没有可替代美元的国际货币供投资者选择, 所以也成为此次危机的货币避风港。图 1为 2000年 1 月 3日到 2010年 9月 3日瑞士法郎汇率波动情况图, 图 2为 2000年 1月 3日到 2010年 9月 3日美元汇率指 数波动情况图。可以看出它们的波动性并没有在危机 期间明显增加。这一点可从 1危机前后汇率波动的 主要统计指标表所列数据得到证实。瑞士法郎在危机 前后的标准差分别为 0. 201和 0. 052,不升反降。美元 的标准差在危机前后也出现了同样的变化情况。 !危机影响货币 ∀汇率组是指危机到来时受到较大 冲击、汇率波动性有明显增强、投资者由此认为是高风 险而不愿意投资的币种。日元和英镑属于该组货币。 图 3为 2000年 1月 3日到 2010年 9月 3日日元汇率波 动情况图,图 4为 2000年 1月 3日到 2010年 9月 3日 英镑汇率波动情况图。可以发现这两种货币受危机冲 击后有显著的贬值趋势出现,其中英镑在贬值一年后基 本开始反弹并恢复元气,而日元则在贬值后没有出现类 似的反弹迹象。从表 1中可以看到日元的标准差由危 机前的 7. 070上升为危机后的 7. 673。同样,英镑的标 准差也由危机前的 0. 193上升为危机后的 0. 207,由此 看出,两种币种受危机的影响明显。 !危机免疫货币 ∀汇率组是指危机到来时基本没有 受到较大冲击仅有微小震荡的币种,它是处于 !避风港 货币 ∀汇率组和 !危机影响货币 ∀汇率组之间的一个中 间态币种。澳大利亚元和人民币基本属于此种币种。 从表 1中可以看到澳元和人民币的标准差在危机后都 有小幅下降,其中澳元有升有降但是以贬值为主, 而人 民币也有升有降但以升值为主。 第一组: !避风港货币 ∀组 图 1 2000年 1月 3日到 2010年 9月 3日 瑞士法郎汇率波动情况 图 2 2000年 1月 3日到 2010年 9月 3日美元汇率指数波动情况 注:在 2000点左右为 2007年 10月危机发生之时。 第二组: !危机影响货币 ∀组 图 3 2000年 1月 3日到 2010年 9月 3日日元汇率波动情况 图 4 2000年 1月 3日到 2010年 9月 3日英镑汇率波动情况 注:在 2000点左右为 2007年 10月危机发生之时。 第三组: !危机免疫货币 ∀组 #44# ∃ 图 1~ 图 7是笔者根据 IMF历年统计数据库的资料整理绘制而 成。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澳大利亚汇率波动的贸易传递效应 �世界经济研究 �2010年第 12期 图 5 2000年 1月 3日到 2010年 9月 3日 澳大利亚元汇率波动情况 图 6 2000年 1月 3日到 2010年 9月 3日人民币汇率波动情况 注:在 2000点左右为 2007年 10月危机发生之时。 表 1 3组汇率波动的主要统计指标 2000. 1~ 2007. 10 均值 2000. 1 ~ 2007. 10 标准差 2007. 11~ 2010 均值 2007. 11~ 2010 标准差 Sw issFran c 1. 408 0. 201 1. 083 0. 052 U SD 116. 572 7. 621 102. 365 4. 750 Yen 115. 422 7. 070 97. 256 7. 673 UK 1. 692 0. 193 1. 686 0. 207 Australia 0. 669 0. 111 0. 8426 0. 097 RM B 9. 159 0. 211 6. 901 0. 159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图 1 ~图 6数据整理计算而成。 2.金融危机对中澳汇率波动性的影响 图 7是 2000年 1月 3日到 2010年 9月 3日中澳交 叉汇率图,汇率波动性在危机后增强明显,特别值得注 意的是,从图上曲线的形状和变化趋势来看,图 7和图 5基本相似。中国在 2005年 7月前钉住美元,危机后中 国央行决定暂时钉回美元作为应对危机、稳定汇率的对 策。在这两个钉住美元阶段之间的时间段,人民币对于 美元保持缓慢升值的态势。由于人民币在样本期内以 钉住美元为主,升值迟缓,所以澳元和美元的变化状态 基本和澳元与人民币变动状况接近。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澳元基本上和其他发达国家的 汇率变化趋势一致,只是由于受到的冲击较小,变化的 幅度相对小得多。所以危机后,澳元对美元贬值, 但是 一年后立即反弹到原位。这样的变化特征也体现到澳 元对人民币的变化状况上来了。 本文的重点是分析澳元对人民币交叉汇率的波动 性对于出口厂商定价行为的影响。 图 7 2000年 1月 3日到 2010年 9月 3日中澳交叉汇率图 注:在 2000点左右为 2007年 10月危机发生之时。 三、金融危机对中澳贸易的冲击 据中国海关统计,中国对澳大利亚出口的主要产品 为机械器具,电机、电气、音像设备, 服装、针织物品,坐 具、家具,游戏用品,原油,塑料,箱包,轮胎等;自澳大利 亚进口的主要产品为矿产品,氧化铝、氢氧化铝,贱金属 及其制品,羊毛、棉花等纺织原料,生 (羊牛马 )皮,谷物 等。据此,笔者从海关年鉴收集了相应产品的双边贸易 月度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列示于表 2和表 3中。 表 2 危机前后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变动统计表 产品名称 ( S ITC Rev3 ) 2000. 1 ~ 2007. 10 均值 (千美元 ) 2007. 11 ~ 2010 均值 (千美元 ) 变化率 1.铁矿石 7569 14283 88. 70% 2.铜 20859 56809 172. 35% 3.锌 7331 13667 86. 43% 4.铝 26333 25558 - 2. 94% 5.燃料和油 59551 277947 366. 74% 6.谷物 14213 6966 - 50. 99% 7.肉类 4178 8046 92. 58% 8.羊毛 515 1310 154. 37% 9.棉花 18726 14228 - 24. 02% 10.家具 519 540 4. 05% 11.宝石 2838 2008 - 29. 25% 12.玻璃制品 772 725 - 6. 09% 数据来源: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 ( In ternational T rade C entre)数据 库, h ttp: / /www. in tracen. org. 1.澳大利亚出口中国的产品 澳大利亚出口中国的产品可以归纳为 4类:矿物和 #45#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澳大利亚汇率波动的贸易传递效应 �世界经济研究 �2010年第 12期 燃料、农副产品、纺织品及纺织原料、日用品,我们选择 其中贸易额占前的产品着重进行分析。然后将这 4类 产品按照受危机影响程度大小进行分类,建立表 2。第 一类矿物和燃料的多数产品有增无减,而且增长幅度较 大。例如,燃料和油增长率为 366. 74%, 唯一减少的是 贱金属铝,但幅度很小,为 - 2. 94%。农副产品中的谷 物类减少略微明显,为 - 50. 99%,而肉类有增无减。纺 织品中的棉花下降了 24. 02% ,而羊毛上升较为明显, 为 154. 37%。日用品中除了家具外,宝石、玻璃制品略 有下降。总体上澳大利亚对于中国的出口产品有升有 降,但是由于上升的产品所占份额高于下降产品, 所以 出口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 表 3 危机前后澳大利亚从中国进口变动统计表 产品名称 ( S ITC Rev3 ) 2000. 1 ~ 2007. 10均值 (千美元 ) 2007. 11 ~ 2010均值 (千美元 ) 变化率 1.电器电子设备 280387 523650 86. 76% 2.五金工具 11401 15815 38. 72% 3.交通设备 26159 45500 73. 94% 4.橡胶 16067 32067 99. 58% 5.塑料制品 43764 75896 73. 42% 6.编制服装饰物 94945 129799 36. 71% 7.地毯 2104 4265 102. 71% 8.鞋 46200 61325 32. 74% 9.玩具 74439 130413 75. 19% 10.蔬菜制品 2347 4335 84. 70% 11.纸制品 17460 27460 57. 27% 12.铝 20896 39698 89. 98% 注:交通设备中铁路交通设备除外。 数据来源:同表 2。 2.澳大利亚从中国进口的产品 澳大利亚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品种较多样,从表 3中 可以发现金融危机的影响似乎很微小,且都呈现增长的 态势。进一步考察增长率变化情况,即分别计算危机前 和危机后的增长率,比较研究是否有下降的产品。研究 发现,五金工具、纸制品、蔬菜制品和鞋类的增长率在危 机后有下降趋势。五金工具的增长率在危机后从 3. 28%下降为 1. 07%,纸制品从 3. 1%下降为 0. 88%,蔬 菜制品从 34. 95%下降为 20. 58% ,鞋类从 2. 71% 下降 为 1. 95%。 澳大利亚和中国都是出口依赖性大国,但是澳大利 亚在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品和能源类产品上具有比较 优势,中国则以劳动密集型产品见长。两国的资源禀赋 具有很强互补性。两国的贸易发展在金融危机影响下 虽然有一些趋缓的态势, 但是总体上双边都是稳中有 升,其中不排除单边的某些产品贸易额下降的现象,后 者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 四、汇率波动对贸易变化的传导效应 % % % 模型和实证结果 下文进一步分析汇率的波动是通过怎样的微观机 制来影响出口量变化的,哪些产品更容易受这种传导机 制的影响。特别地,我们希望通过分析出口厂商定价策 略的变化来找到。 1.模型设定 汇率变动导致厂商调整出厂价格的渠道主要有两 个:变动边际成本或目标利润额度 (m ark up)。国际经 济学中的随市定价 ( p ricing�to�market)是指由于汇率变 动引起的出口厂商调整其目标利润额度的行为。如果 Marshall�Lerner条件是进口国需求者对汇率变动敏感性 的判断依据, PTM则从供应厂商定价对汇率变动的敏 感性角度来分析同样问题。从已有文献看, P. K rugman 在研究 20世纪 80年代美国汇率变动对欧洲、日本出口 厂商定价行为影响时首先界定了 PTM的内涵 ( K rug� m an, 1986) ,他采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之后, M. Knetter将厂商因出口目标国的货币升值而导致其下调 目标利润额度的定价行为称为当地价格粘性 ( local�cu r� rency�pricing�stab ility) ( Knetter, 1991, 1993 ), 对应于 LCPS行为, PTM还可被分解为当地价格非粘性 ( local� currency�p ricing�variation)即利润保持不变或上升 (下 降 ) ,出口价格随当地汇率贬值 (升值 )作相应的调整。 本文所用的模型原型来自于 M. Knetter( 1989, 1991, 1993)的文章,他认为,出口厂商产品价格变化中 的边际成本部分对于不同出口对象国不变, 而调节的 是目标利润。由此模型确定为: �P i t= �t + �E i t+ i t ( 1) 其中, i = 1, &, N 是出口目的国, t= 1, &, T 是时 间, P是出口价格, X是汇率。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获取的数据情况, 方程 ( 2), ( 3)是我们要估计的模型: �X i t= �+ !�E i t+ ∀i+ #t+ it ( 2) �M it = �+ !�E it + ∀i + #t+ it ( 3) 其中, �X i t, �M it分别是中国出口厂商和澳洲 + 2出 口厂商的利润目标值的变化量; �E it是以单位外国货币 表示的进口国实际汇率, ∀i, #t分别是与各不同国家相 关的固定因素和同时考虑不同国家和不同期限的随机 #46#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澳大利亚汇率波动的贸易传递效应 �世界经济研究 �2010年第 12期 因素, i t项是符合通常的计量条件。在此,同时考虑进 口和出口的原因是为了比较中国厂商和澳洲厂商的当 地价格非粘性的异同,这样做的条件是中国和澳洲各国 贸易的双向性。 !值的含义可以分成 3种情况来考虑: != 0, 意味 着厂商的利润目标定价对汇率的变化没有反应,汇率的 变动将完全体现在价格波动上,损失或收益的承担者是 进口国的消费者; !< 0,则出现当地价格非粘性,厂商将 上升或降低其出厂价的利润留成以对应于出口目标国 汇率的贬值或升值,从而保持当地价格不变; !> 0,厂商 不仅随汇率调整定价, 而且以 !为调节的倍数。 2.估计结果 表 4是中国对澳洲出口汇率变动的传递效应估计 结果,显著水平分别为 5%和 10%。可以看出具有显著 性的产品中多数情况下 !值为负,说明这些产品在汇率 发生变化时,出口厂商一般将汇率变化吸收在利润中, 以减少利润来保持目的地的出口价格不变,保持出口竞 争力。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产品分别是电风扇、彩色电 视机、纸制品和焦炭,它们在澳大利亚市场具有较强的 可替代性,所以中国厂商只有牺牲利润,维持价格粘性, 保持市场占有率。相反, !值为正的产品是电线电缆和 水泥,由于它们在当地市场的可替代性较弱,所以出口 厂商可以通过提高价格的方法将汇率的变化传递到澳 洲最终消费者身上,由它们来承担由此增加的成本。 表 5是中国从澳洲进口汇率变动传递效应估计结 果。和表 4的估计结果不同, !估计值显著的情况多数 为正值,这些产品分别是铁矿砂、铝和铜矿砂。这是因 表 4 中国对澳洲出口汇率变动的传递效应 % % % 用固定因素法对方程 ( 2)估计 !值 产品 !(标准差 ) T统计量 电线电缆 2. 09* ( 0. 40) 5. 19 电风扇 (台 ) - 1. 66* ( 0. 02) - 60. 33 彩色电视机 (台 ) - 3. 41* ( 0. 08) - 39. 83 显示器 (台 ) - 0. 46 ( 1. 07) - 0. 43 钢材 0. 35 ( 0. 80) 0. 45 蔬菜 - 0. 62 ( 2. 68) - 0. 23 纸制品 - 0. 29** ( 0. 20) - 1. 42 水泥 2. 99* ( 1. 07) 2. 78 焦炭 - 7. 74** ( 7. 16) - 1. 08 成品油 - 0. 193 ( 3. 04) - 0. 06 注: 1)* 表示显著性水平 5% ; ** 表示显著性水平 10% ; 2 )由于 数据可得性,分析进出口变化所用的产品和分析汇率传递性所用 产品不完全一样。 为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和其他矿产品出口占据世界主导 地位,具有这些产品的世界定价权,在中国市场上的替 代性较弱,所以在汇率的价格传导机制上没有体现出当 地价格粘性的特点来。从本研究选取的样本看,唯一体 现当地价格粘性的产品是原油。 表 5 中国从澳洲进口汇率变动传递效应 %% % 用固定因素法对方程 ( 3)估计 !值 产品 !(标准差 ) T统计量 铁矿砂 2. 56* ( 0. 93) 2. 73 铝 2. 46* ( 0. 57) 4. 26 铜矿砂 5. 55** ( 2. 96) 1. 88 铜 2. 11 ( 4. 90) 0. 43 钢材 - 1. 72 ( 2. 96) - 0. 58 羊毛 - 1. 03 ( 3. 12) - 0. 33 原油 - 4. 89* ( 2. 01) - 2. 42 棉花 2. 04 ( 1. 71) 1. 19 小麦 - 1. 25 ( 2. 53) - 0. 50 纸张 - 0. 20 ( 1. 46) - 0. 14 注: 1)* 表示显著性水平 5% ; ** 表示显著性水平 10% ; 2)由于 数据可得性,分析进出口变化所用的产品和分析汇率传递性所用 产品不完全一样。 五、结 论 中澳双方的经济互补性推动了两国贸易的发展,在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澳大利亚在西方经济体中一枝独 秀得益于与中国高度的贸易互补性,中国也同样是这一 关系的受益者。金融危机从总体上对于两国贸易没有 产生巨大的负面冲击,仅少数产品出现出口减少或出口 增长率降低。由于汇率变化导致的当地价格粘性在两 国间显示了非对称性, 我们发现,中国出口到澳大利亚 的产品中出口厂商较多地进行了自身利润获取的调整, 从而维持澳洲出口商品价格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当地 价格粘性并没有在澳大利亚出口厂商出口定价中普遍 运用,特别是在澳大利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矿产品出口 定价中没有发现价格粘性现象。这与现实世界里中国 与澳大利亚两国间的贸易格局是高度一致的。 参考文献 [ 1 ] C l ick, R. , Rose, A. C on tagion andT rad e: Why are Currency C risisReg iona.l Journa l of In ternat ionalM oney and F inance, 1999, 18: 603�617. (下转第 71页 ) #47# 对外贸易影响中国制造业市场绩效的实证研究 �世界经济研究 �2010年第 12期 134. [ 5 ] K rishna, Pravin, M itra, Devash ish. Trade L iberal ization, M arket Discip line and Produ ct ivity Grow th: N ew E viden ce from Ind ia [ J] . Journal ofDevelopm en t E conom ics, 1998, 56: 447�462. [ 6 ] Nolle, D. An em p irical analys is ofm ark et structu re and import and export perform ance for U. S. m anu facturing indu stries [ J] . Quarterly R eview of Econom ics and Bus iness, 1991, 31: 59�78. [ 7 ] Pagou latos, E. , Soren son, R. Internat ion al Trade, In ternational Investm en t and Industrial Profitab ility of U S M anufactu ring [ J] . S outhern E conom ic Jou rna,l 1976, 42: 425�434. [ 8 ] Pagou lateos, E. , Sorenson, R. A sim u ltan eous equat ion anal� ys is of advert ising, conten tration, and prof itab il ity[ J]. South� ern E conom ic Journa,l 1981, 47: 728�741. [ 9 ] Phi lip P. Tu rner. Im port com petition and the prof itab il ity of Un ited K ingdom m anufacturing indu stry [ J] . The Jou rn al of IndustrialE conom ics, 1980, 29( 2) : 155�166. [ 10] Puge,l Thomas A. Foreign trade and U. S. m arket perform� ance[ J] . Journal of Industria lE conom ics, 1980, 29: 119�129. [ 11] S tah lhamm er, N. O. D om est ic m ark et pow er and foreign trad e [ J] . In ternat ional Jou rnalof Indu strialO rgan izat ion, 1991, 9: 407�424. [ 12] Tybou t, Jam es R. Plant�and f irm� level ev idence on ∋ new ( tra� de theories. InH andbook of In tern at iona lTrade, 2001. [ 13] 盛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分析 [M ].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 2000. [ 14] 史树林.我国的反倾销局面与对策 [ J] . 中央财经大学学 报, 2003( 7) : 41�46. [ 15] 苑涛.中国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研究 [M ] .北京: 中国财政出 版社, 2005. (责任编辑:张 薇 ) (上接第 47页 ) [ 2 ] Cough lin, C, Pollard, S. S tate Exports and th e A sian C risis. h ttp: / / ideas. repec. org/a / f ip / fedlrv /y2000 ijanp3�14 nv. 82 no. 1. htm ,l 2000. [ 3 ] Fern ald, J. , Ed ison, H. , Loungan,i P. WasC h ina th e firstDo� m ino? A ssessing links betw een Ch in a and oth er A sian E cono� m ies. Jou rnal of InternationalM oney and F inance, 1999, 18: 515�535. [ 4 ] Gnan, E. , Mooslechner, P. The Im pact of the F inan cialC risis on the RealE con omy in Austria�Analyt icalChallenge from Ex� cep tionalFactors. M onetary Policy and Th e E conom y, 2008, Q4: 5�7. [ 5 ] Gunnawardan a, P. Th e A sian Cu rren cy C risis and Australian Exports to East As ia. E conom ic Analys is& Pol icy, 2006: 73� 79. [ 6 ] Feng, X, B, A lan, I. Ch inese RM B exch ange rate and local currency p rice s tab il ity in A sian trad e. Ch ina E conom ic Re� v iew, 2007, 18: 4. [ 7 ] Fratzscher, M. What Exp lain sG lob alExchange RateM ovem e� n ts during the F inan cial C ris is. Work ing pap erNo1060, E uro� pean C en tral B ank. Knetter, M. ( 1989) . Price Discrim ina� tion by US and German Exporters. Am erican Econom ic Re� v iew, M arch, 2009, 79: 198�210. [ 8 ] Knet ter, M. Pricing toM arket inR esponse toU nobservab le and Ob servab le S choks. Dartm outh C ollegeg W ork ing Paper No. 89�16, M arch, 1991. [ 9 ] Knetter, M. In ternat ional Com parison s of Pricing�to�M arketB e� havo ir. Am erican E conom ic R eview, June, 1993: 473�483. [ 10 ] Krugm an, P. Pricing to M ark et When the Exchange Rate Ch anges. NBER, W ork ing Paper No. 1926, 1986. [ 11] Koh ler, M. Exchange rates during fin ancia l crises. B IS Quar� terly Review, M arch, 2010. [ 12] M cC au ley, R, P M cGu ire. Dol lar appreciat ion in 2008: safe haven, carry trades, dollar shortage and overhedging. B IS Quarterly R eview, D ecem ber, 2009: 85�93. [ 13] M cGu ire, P, G von Peter. The US do llar shortage in g lob al bank ing and th e international pol icy respon se. B IS W ork ing Pap ers, No. 291, October, 2009. [ 14] 斐平,张倩,胡志锋.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 响 % % % 基于 2007~ 2008年月度数据的实证研究. 金融研 究, 2009( 8) : 103�109. [ 15] 冯小兵.当地价格粘性及人民币升值效果的国际比较 % % % 以中国和 !东盟 + 2∀为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 科学版 ) , 2006, 38 ( 6) . [ 16] 王宝伟. 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 宏观经济管 理, 2009( 10) : 13�15. [ 17] 张明志, 薛东晖. 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出口贸易的稳定 性 % % % 基于中日韩的比较分析. 国际贸易问题, 2010( 1) : 43�45. (责任编辑:张 薇 ) #71# No. 12 , 2010( SerialNo. 202) W orld Economy Study �世界经济研究 �2010年第 12期 wh ile, coordina tion and communication w ith o ther countr ies in the w ithdrawa l of monetary po licy shou ld be strengthened, as w ell as the results) prediction and assessm ent o f unconventiona lm oneta ry po licy ex it. Evidences forM ultinational Banks) Impacts on Firm s ou tput in Ch ina T ian Suhua XuM ingdong ( 30) Fo re ign banks a lw ays do business ove rsea by fo llow ing the wo rldw ide opera tions o f its trad itional enterpr ise custome rs. Fo r� e ign banks tend to m ake loans to fore ign funded firm s in host coun try. W e a lso find tha t fore ign bank)s en try has he lped fore ign firm s to ach ieve much higher output than dom estic firms in Ch ina. A Study on the R eform of RMB Exchange Rate Regim 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MB In ternationa lization Sun Lixing ( 37) Th 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relationsh ip between currency interna tiona liza tion and exchange rate reg im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 f RMB)s in ternationalization. By quan tita tive com par ison on the deg ree of currency interna tiona lization among Ch inese Yuan, the U. S. do llar, Euro and Japanese yen, it shows that RM B)s inte rnationalization is now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and the reform of RMB exchange rate reg im e is an im po rtant factor that w ill directly affect the pro cess of RMB)s internationalization. Based on the above ana lys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asons why the reform o f RM B exchange rate reg im e shou ld adopt the program of refe r� ence to a baske t o f currencies reg im e, and thus puts forw ard som e proposals on further promo ting the reform of RM B exchange rate reg im e to push fo rw ard the process of RMB)s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Pass�through Effects of Ch ina�Australia ExchangeR ate on B ilateral Trade under Curren t F inancial Cr isis Feng X iaobing Huang Yejing Zhu L in ( 43) Th is study conduc ts an emp irical research exam ining S ino�Austra lian exchange rate fluctua tion and the im pac ts on pric ing stra tegy o f exporting firm s in tw o countries. In the paper, ! pass�through effect∀ model is applied to analyze pric ing adjustment of expo rting firm s e ffected by the exchange rate vo la tility. The ma jor resu lts are as fo llow s: first, w e observe that loca l pr ice stick i� ness is asymme tr ic in exporte r)s pricing responses of tw o countr ies. Exports comm od ity from China to Austra lia has shown a h igh level o f loca l pr ice stick iness, w hich indicates m ore inflex ib ility for the pr ic ing o f exporters in Ch ina. W e however observed non� equ iva lence w ith reg ard to expo rts from Austra lia to China. The po ssib le reason for such outcom em ay lie in the fact tha t the com� m od ities in two countries have d ifferen t substitutab ility w ith the correspond ing destination countr ies. The Adjustm en t of Foreign Trade Policy in U. S. and Its Inf luence in Post�Crisis Cui Dahu ( 48) TheU. S. governm ent read justs its fo re ign trade po licy to form ulate nationa l expo rt stra tegy and im proves its internationa l copm etitiveness in post econom ic cr isi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bas ic content, background, effect of theU. S. fo re ign trade po li� cy, and po ints out the tendency of the inv isib le trade pro tection ism w hich is unpro fitab le fo r the im provement of dom estic industr i� ca l com pe titiveness in U. S. . W elfare Imp lications of Trade D eficit of U. S. : An Em pir ica l Analysis based on OLG and R�C�KM ode l Dai X iang ( 54) F rom the po int o f v iew o f U. S. government financial de fic itw hich is one of the factors contr ibuting to trade deficit o fU. S. , the paper estab lishes the econom etricm ode l ana ly zing the w e lfare im plica tions of trade deficit of U. S. based on the overlapp ing genera tionsm odel and Ram sey�C ass�Koopm ans mode.l The em pir ica l ana lysis show s that government ne t sav ing s con tribute to trade deficit greatly, susta in ing trade deficit improves itsw e lfare in sho rt run and in long run, and no ev idence indicates that trade deficit leads to inter�generation)s w elfare transm ission inU. S. , the surp lus of S ino�US Trade is mutually benefic ia.l Accord ing ly, the paper prov ides its po licy imp lication and the d irection for further study. #85#
/
本文档为【金融危机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