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北大课件__中国民间文学概论

2011-01-22 50页 doc 317KB 85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9321

暂无简介

举报
北大课件__中国民间文学概论概论 中国民间文学概论讲稿 本课程今年开始尝试“混合式教学”。就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以教学网为辅助—教学网补充提供一些课堂上无法充分展开的文字、照片、音频、视频材料。 一、任课教师简介:见北京大学教学网。 二、课程简介: 民间文学概论课是高校中文系的基础理论课之一。在北大,是文学专业的专业限制性选修课。其他学校一般作为普通选修课。 课程表上把本课写成“民间文学”,与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俄国文学”等相似。仿佛这里讲的将是所谓“民间文学”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艺术技巧以及文学史影响等等。其实,这种猜测只对了一半...
北大课件__中国民间文学概论
概论 中国民间文学概论讲稿 本课程今年开始尝试“混合式教学”。就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以教学网为辅助—教学网补充提供一些课堂上无法充分展开的文字、照片、音频、视频。 一、任课教师简介:见北京大学教学网。 二、课程简介: 民间文学概论课是高校中文系的基础理论课之一。在北大,是文学专业的专业限制性选修课。其他学校一般作为普通选修课。 课程表上把本课写成“民间文学”,与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俄国文学”等相似。仿佛这里讲的将是所谓“民间文学”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艺术技巧以及文学史影响等等。其实,这种猜测只对了一半。这门课将集中向大家介绍我国各种类型的民间文学作品,例如神话、传说、民间、笑话、歌谣、谚语、民间长诗等等。包括它们的时代、主题思想、艺术技巧以及文学史影响等等。 但是,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特殊在它的载体—口头语言,而不是书面语言。也在作品的主人不是作家,而叫“传承人”,传承人大多是工人、农民,也包括使用口头文学形式的其他人。所以,有关它的研究和一般文学研究存在较大区别,评价也和一般文学研究有差异,甚至于常常不评价,而只是客观描述—比如研究其世界性分布与传播。民间文学虽然是口头文学,但是它的传播却是世界性的。如灰姑娘。所以,民间文学研究是一个国际性的学科—FOLKLORE。民俗学是把作品当作一种文化现象看待、研究的。因此,它不注重于单一的艺术评价。所以,以后讲课中大家会遇到一些乍一看似乎艺术性不高的作品,只是因为它的文化价值而进入教材。也就是说,民间文学作品的价值标准不是纯文学的,也包含了一部分民间大众的观点。准确地讲,是民俗学的标准。 除了作品以外,还要介绍民间文学研究的一些理论观念。使大家对这个学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所以,这既是一门作品课,又是一门理论课。 民间文学作为一种特殊文学,民间文学研究作为一门特殊的文学理论,它有用吗?对于我们三年级的同学有意义吗?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以为: 1、它可以加深对于中国文学史的理解。胡适认为中国文学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僵化的死文学”(即书面文学),一条是“民间的活文学”(即白话文学)。民间文学本身就是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过去被忽视了。现在我们应该了解它。胡适还认为:“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活文学’随时起来替代‘死文学’的历史。”1民间文学对书面文学有重大推动作用。因此,即使从增进对书面文学的理解,也应该学习民间文学。 2、从口头文学的角度、从民俗学的眼光重新审视文学现象,是有重要参考意义的。文学只是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全部。它的地位不能过高估计。农村民歌手、故事家往往都是穷人,社会地位不高。过去,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过分拔高了,90年代之后,文学回归本位,很多作家不服气,理论家也有失落感。这是不对的。 3、有利于提高我们同学的口头语言能力。例如跟别人搞联欢会,我们不会跳舞,不会表演。但是会讲笑话、会唱民歌,如何呢? 有以上三条,我想大家应该好好学学民间文学。 有几个误解应该消除: 1、民间文学并不只是社会下层人民的文学,而是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的一种特殊文学——口头文学。 2、文学是包含着许多层次的文化现象。其中既有许多日日常新的时髦创造,又有深厚复杂的千古不变的历史传承。这两个方面交织着,共同影响、满足着我们的心灵。针对文学创作的这两个层次,文学研究实际上就产生了两种探索方向:一种是追随创新,以创造性作为评价的作品价值的主要标准。目前书面文学研究中较多。这种价值取向非常典雅、甚至玄妙,但是实际是以少数精英的艺术口味来作为标准。另一种研究方向是探索作品中包含的传统,在不同的外在内容之下探索其中对于传统的再现。口头文学虽然简单,因而时常更新,但是其中对于传统的再现却是十分突出。这些再现使我们可以了解文学中最持久、最深厚的东西是什么。 三、教材: 1、段宝林主编《民间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内容太复杂,有些内容,我也不同意。 2、任课教师讲义 四、教学参考书: (一)作品部分: 1、​ 高校民间文学教材组:《民间文学作品选》(上、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2、​ 袁珂、周明:《中国神话资料萃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 3、​ 裴永镇搜集:《金德顺朝鲜族民间故事家故事集》, 4、​ 张其卓、董明搜集:《满族三老人故事集》,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年。 5、​ 袁学骏、李保祥主编:《耿村民间文化大观》(上中下),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 6、​ 江帆采录整理:《谭振山故事精选》, 7、​ 顾颉刚搜集:《吴歌甲集》 8、​ 周正良、陈泳超主编:《陆瑞英民间故事歌谣集》 9、​ 韩燕如搜集:《爬山歌选》 10、​ 李征康、屈崇丽主编:《武当山吕家河民歌集》 11、​ 上海文艺出版社编:《中国民间长诗选》(1、2) 12、​ 姜彬主编:《江南十大民间叙事诗》 13、​ 陈连山、李征康主编:《武当山南神道民间叙事诗》 14、​ 《江格尔》 15、​ 《玛纳斯》 16、​ 《格萨尔王传》 (二)研究著作 1、《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下) 2、阿兰·邓迪斯:《世界民俗学》 3、赵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 4、徐新建:《民歌与国学》 5、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 6、阿兰·邓迪斯:《西方神话学论文选》 7、马昌仪:《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 8、吕微:《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 9、杨利慧:《女娲溯源》 10、柳田国男:《传说论》 11、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 12、程蔷:《中国识宝传说》 13、布鲁范德:《消失的搭车客》,李扬、王珏纯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THE FOLKTALE) 15、STITH TOMPOSON:Motif-index of the folk-literature 16、STITH TOMPOSON:The Types of The Folktale 17、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 18、爱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 19、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 20、刘守华等人:《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 21、祁连休:《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上中下) 22、朱自清:《中国歌谣》 23、董作宾:《看见她》 24、段宝林、过伟:《民间诗律》 25、祈连休、程蔷:《中华民间文学史》 26、布鲁范德:《美国民俗学》 27、王娟:《民俗学概论》 民间文学概论目录 第一章 民间文学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第一节、民间文学的概念 第二节、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传承者──民众集团 第一节、民众集团的构成 第二节、民众集团特有的民间文学 第三节、优秀传承人 第三章 神话 第一节、概念 第二节、中国古代神话的概况 1、​ 保存情况 2、​ 著名神话 3、​ 神话研究 第四章 民间传说 第一节、概念 第二节、传说的内容与分类 第三节、特点 第四节、民间传说的研究方法与范例 第五章 民间故事 第一节、概念、特点 第二节、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的关系 第三节、民间故事类型 第四节、民间故事的分类和内容 第五节、 第六章 歇后语、谚语、谜语 第一节、歇后语 第二节、谚语 第三节、谜语 第七章 民间歌谣 第一节、概念 第二节、内容与分类 第三节、体裁形式 第八章 民间长诗 第一节、民间长诗的分类 第二节、著名民间长诗的介绍 第九章、民间文学的研究 第一节、民间文学研究的缘起 1、​ 西方民间文学研究的历程 2、​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历程 第二节、民间文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1、​ 民间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2、​ 民间文学研究的基本步骤:搜集、分类、分析 1、​ 搜集工作的原则、如何搜集 2、​ 民间文学的分类和民间文学档案的保存 第一章、民间文学的概念和特征 第一节、民间文学的概念 一、“民众”是什么? 普通人对于“民间文学”这个词汇并不陌生,一般都理解为“民间的文学”。可能是民间喜欢的文学,或民间流传的文学,例如书面的通俗文学等。也可能是民间创作的口头文学。但是,这种理解和民间文学学术界过去和现在的理解都存在差异。 “民间文学”(folklore,folk-literature)这个术语包括“民间”和“文学”两个部分。学术界对于“民间”的解释差异巨大,而对“文学”一般都解释为“口头文学”。因此,“民间文学”概念的关键处在于“民间”(folk),就是民众。其实,学术界对于民众的理解是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现代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是从德国格林兄弟(Jacob Grimm 和Wilhelm Grimm)开始的。我们就从他们的民间概念开始回顾。 格林兄弟活动于十九世纪初。当时德国正在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因此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盛行。知识分子迫切需要找到德意志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基督教文化是古老的条顿民族进入欧洲中部之后从其他民族学来的),以建立“德意志民族精神”。格林兄弟认为最能够代表民族文化传统的就是民间文学,是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因此,他们搜集大量民间故事,编成《儿童和家庭故事集》(1812—1814),后来俗称“格林童话集”。在格林兄弟心目中,民众就是民族。 法国的社会学家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等学者认为:民众是“社会群体”。由于共同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把一群人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社会群体。它可以是一个民族,也可以是一个民族内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的人群。 英国最发达,殖民地众多,其人类学也最发达。爱德华·泰勒(Edward B. Tylor)用进化论构造了一条人类文明进化的三阶段:野蛮时期、半开化时期和文明时期。他认为:各种民俗现象、民间文学现象都产生于野蛮时期和半开化时期,以后逐渐消亡。例如,神话产生于野蛮时期,到了半开化期,就退化为传说和故事。一旦进入文明时期,传说和故事都将消失。我们现在看到的神话、民间传说和故事,都是早期文化的“遗留物”。研究它们的目的是进行“文化的复原”。在这种学说中,民众只是保存了古代文化“遗留物”的人群,是古人、是野蛮人,或半开化的人。 不过,过去的学者通常都把民众理解为处在社会下层的“农民”或“文盲”。因为他们保存了比较多的古老文化。 二十世纪初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从北京大学开始的时候,学者们也是把民众看作与贵族相对立的平民和农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中国学术界流行的概念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这种观点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见1980年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这个概念中的劳动人民是指体力劳动者,就是工人和农民,当然也包括其他一些下层百姓,比如城市小市民。但是,排斥了剥削阶级和统治阶级,例如地主、富农、资本家等等所谓的“高等华人”。中国口头文学中有“统治阶级色彩”嫌疑的作品都被排除在民间文学之外。这种做法是以鲁迅杂文《人话》作为榜样的。 鲁迅在文章中讲:浙江西部有一个笑话,“是大热天的正午,一个农妇做事做得正苦,忽而叹道:皇后娘娘真不知道多么快活。这时还不是在床上睡午觉,醒来的时候,就叫道:太监,拿个柿饼来。”鲁迅受了阶级理论的影响,判断这个笑话是嘲笑乡下女人无知的,因此笑话中农妇的话是所谓“高等华人话”!是高等华人想象中的下等华人话!换言之,这个笑话不是真正的下层百姓创作的笑话。段宝林老师《中国民间文学概要》第4页就引证鲁迅的说法,把这个笑话剔除出民间文学。其实,这个农妇不一定就代表全体辛劳的农妇,可能只是代表比较孤陋寡闻的农妇;嘲笑她的人,不一定是高等华人,也可能是男人,也可能是见识比较广泛的女人。 由此可见,这种“劳动人民”的概念包含很深的无产阶级政治意识形态色彩。它对当时的政治革命有过贡献,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社会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但是对学术研究的客观性有妨碍。例如,为了达到政治正确性,当时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中一直存在片面搜集符合政治要求的作品,篡改已经搜集的作品等等错误(格林兄弟也存在类似问题);在解释方面也存在片面强调民间文学的革命性等问题。给民间文学研究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现在,学术界坚持这个概念的人,越来越少了。段老师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2虽然还继续使用这个概念,但是也做了一些修正,按照最新的国家意识形态把知识分子也列入劳动人民,认为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因此知识分子的口头文学也可以是民间文学。 把全体社会成员划分为上下两个阶层,把文学分为上层的精英文学和下层的民间文学不能准确反映事实。 二十世纪中后期,国际民间文学界对于民众的界定开始变化。美国的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认为:民俗学中的“民众”可以是任何一个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组成的具有某种共同点的社会群体,而且这一社会群体必须具有一种共同的文化传统。邓迪斯的“民众”概念有两个前提条件:其一是共同点,比如职业、语言、年龄、性别、宗教、民族等等。其二是自己的传统。即该社会群体具有某种自己的稳定的文化。邓迪斯的观念对于中国当代民间文学界影响巨大,例如高丙中、王娟、户晓辉均评论过其说法。(王娟老师对它有修正,见《民俗学概论》。她主张民众就是“全民”。我以为不妥。)邓迪斯的概念有启发,但是,太宽泛了。只属于两个人的民俗或民间文学具有文化价值吗? 《美国民俗学》的作者布鲁范德(Jan Harold Brunvand)第21页把民众定义为:“任何拥有民俗的人”。这就把定义的皮球重新踢回“民间文学”的“文学”二字。那就是:“民众”就是任何拥有口头文学的人。这十分简便。可是,他把群体概念忽略之后,民间文学就只剩下口头语言技巧,可能使民间文学丧失在民族文化发展中的文化想象空间。民众必须是一群人,民间文学是集体的文学。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也扩大了民众的范围:“民间,顾名思义,是指民众中间。它对应官方而言。概而言之,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指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3其中民众包括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包括政府官员,只要他离开机构,回到家。当然,由于群众永远是多数,中下层民众自然是民众的主要组成部分。 我认为“民间”其实是一种日常生活状态,官员离开办公场所,精英知识分子离开书斋,回到日常生活,他们就进入民间状态,就成为民众之一。最高统治者也有民俗,也会使用口头文学。以清代御用画家郎世宁、唐岱、陈枚、孙祜、沈源、丁观鹏于乾隆三年(1738)所画《弘历雪景行乐图》4为例,说明皇帝离开朝堂回到家庭,也成了“民众”之一员,跟民众享有同样的民俗。 美国总统里根说笑话5:里根在和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谈判消减核武器的时候,向记者讲笑话:我们美国是自由的,老百姓可以到白宫敲着总统的办公桌,对我说:“总统先生,我反对你管理国家的方式。”他们说:“我们苏联也是自由的。我们的百姓也可以到克里姆林宫敲着总书记的办公桌说:‘总书记同志,我反对里根管理国家的方式!’”里根用笑话嘲弄苏联的专制。 我所使用的民间概念,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分层概念,而是文化学意义的社会分层概念。因此,这种社会分层的方法,和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不同。民俗学、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化学,我们的社会分层是根据人群的文化形态来进行的。因此,不必完全照搬其他学科的社会分层方法。 至此,学术界对于“民众”概念的理解已经非常宽泛了。它可以是各种社会群体。“民众”、“民间”的问题解决了,现在,“民间文学”该如何定义呢? 二、民间文学的概念 我认为: 民间文学,就是各个民众集团的作为传统而存在的口头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口头艺术,它是民众集团的思想和情感的自发流露,也是他们各种知识的总结。 第一,民间文学作品,一般都没有创作者。可能是失传了,也可能本来就是大家共同创作、不断修改的。因此,作品著作权归属于该民众集团,而不是个人。这和作家个人创作文学作品因而享有著作权不同。 第二,一个民间文学作品要得到承认,必须具有较长的流动时间和一定的流传范围,从而成为该民众集团的一种“文化传统”。传统不仅仅是“过去的”,而是或明或暗地反复重现于新创作之中的。传统非常重要,它是人们互相理解的前提,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全新的作品,是时髦,在民间文学中意义不大。 第三,民间文学是口头文学。它是以口头方式创作、传播和保存的。其载体是口头语言,不是书面文字。它直接呈现于传承人口头讲述之中,作用于听众的耳朵。个别时候,民间文学也借助于文字传播,例如手抄本(注意不是文革手抄本,如《一只绣花鞋》、《梅花党》、《第二次握手》等,它们也是书面文学。其中《第二次握手》后来就出版了——教材P14认为传抄中有修改,应该算民间文学,我不同意,同学们可以讨论)。但是这些手抄本通常是传承人为了帮助记忆而使用的,并非以此向听众传播。这少量的文字是民间文学作品的辅助性传播手段,民间文学的基本载体还是口头语言。 古代文人和现代学者搜集出版的民间文学作品,是以文字的。这些文本当然值得研究,但严格地说,这些已经不是民间文学的本来面目。民间文学研究的最基本工作是到民众中间直接聆听、搜集口头文学,我们叫做“田野作业”(fieldwork)。 依据这个概念,可以把民间文学跟作家书面文学彻底区分开来。白话文学、通俗文学,从使用口语、通俗性、大众化等方面,似乎跟民间文学比较接近;但是,它们都有作者,因而是作家文学,不是民间文学。即使是作家模仿民间文学形式创作的书面作品也是作家文学。例如:在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早期先锋刘半农有一首《拟儿歌》: 铁匠镗镗! 朝打锄头,夜打刀枪。 锄头打出种田地,刀枪打出杀魍魉。 魍魉杀勿着,倒把好人杀精光。 好人杀光呒饭吃,剩得魍魉吃魍魉! 气格隆冬祥!6 口语、风格都很像,但是,这是作家文学。古代的很多拟乐府作品,都是作家文学,不是民间文学。 以上对民间文学概念做了严格限定,那么符合这个概念的民间文学作品是否会变得很少?不会。民俗学家Francis Lee Utley说: “民间文学是这样的一种口头文学,它俯拾皆是。无论在原始封闭的荒漠,还是在文明发达的社会,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也无论在统治集团,还是在被统治的人们中间,你都能把它找到。”7作家用笔创作,那是书面文学。可是,当作家聚会时候,他讲笑话;回到家,他跟孩子讲故事,那就是口头文学,民间文学。例如作家曹XX老师曾经跟学生讲过自己遇鬼的故事。大学教授中间关于某某老师糊涂的笑话等等。 为什么?因为,口头语言是我们人类最重要、最常用的语言,远比书面语言的使用范围广泛。我们每天说多少话?每天写多少字?只要把二者比较一下,你就会明白这一点。 口头语言的艺术,是人类最普遍的艺术。民间文学,是人类最普遍的文学。 三、民间文学的种类 概念清楚了,下一步讲讲民间文学都包括哪些种类。 从文体划分为散文、韵文两大类。 从内容和形式具体划分为: 1、神话:宇宙起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再生等灾难神话、族群起源神话、文化发明神话、战争神话 2、传说: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地方风物传说 3、民间故事:动物故事、普通故事、笑话、程式故事 4、歇后语 5、谚语 6、谜语 7、歌谣:劳动歌谣、仪式歌谣、时政歌谣、生活歌谣、爱情歌谣、儿童歌谣 8、民间长诗(长歌):抒情长诗、叙事长诗、戏剧体长诗 9、民间曲艺(民间说唱) 10、民间戏剧 不过,由于时间关系,最后两类不讲。同学们自己看教材。 第三节、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把民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相比较,会发现民间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一些特点,比如感情真挚,情节单纯,风格粗犷,语言简朴,通俗易懂等等。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特征。真正能够使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基本特征有四个: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和传承性。(段老师主编的教材主张增加“直接人民性”、“流传性”和“立体性”,和学术界一般看法不同) 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1980年)把集体性放在第一位,顺序是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这是强调民间文学“集中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存”(P24—25),比较符合当时的意识形态。那时侯,民间文学研究和课程刚刚恢复,只好这么做。 一、口头性 民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口头性。民间文学的其他基本特征的形成也和口头性有一定的关系。 所谓口头性,是指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基本特征。尽管个别时候也有民间文学的抄本,还有搜集记录本,现在还有电子本,但文字不是民间文学必须的载体,只是辅助性的载体。相反,作家文学用笔写作、通过书面文字流传。个别时候,作家文学也诉诸口头传播,例如诗歌朗诵会,但口头传播对于作家文学而言是辅助性的。 口头性特征的产生原因是什么?这么问是不对的。 应该问:为什么人类会出现口头文学?口头文学是伴随着人类语言的出现而出现的。口头文学是人类最早的文学。书面文学实际是口头文学的替代品。明朝的袁宏道《论文》中说:“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因此,“为什么人类会出现口头文学”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文学起源的问题。这也不是此处该问的问题。 真正的问题是:在文字已经如此普遍的时代,人类为什么需要口头文学,还会有口头文学出现? 从积极面来说,到今天为止,人类之间的社会交际还是以口头语言作为最常用的工具。口头语言有很多优越性。第一,人人都会口语,而文字却需要专门学习,所以,口头文学更加适合所有人。尚未学习文字的幼儿,未能学习的文盲,都可以欣赏民间的口头文学。书面文学的表达和传播,成本太高。第二,口头表达适合各种生活环境,十分方便,而文字阅读需要占用眼睛,很多场合不适应。农民一边赶牛耕地,一边唱歌。例如,浙江嘉兴民歌:“带唱山歌带种田,/不费工夫不费钱;/自己省得打瞌睡,/旁人听听也新鲜。”8劳动号子更是只能用口头表达。农民晚上在野外乘凉,讲鬼故事。现场场景非常适合。城市聚会,酒席饭桌之上讲笑话(段子)。这些都是书面文学无法替代的。第三,口头表达可以有表情、动作,更加富于表现力。第四,口头表达有时候是非正式的,由于不留痕迹,影响小,可以获得比书面表达更大的自由。古代儒家“不语怪力乱神”。叶梦得(1077-1148)《避暑录话》记载,苏东坡喜欢听鬼故事。请朋友讲。但那个朋友觉得鬼是虚无的,不适合讲。苏东坡说:‘姑妄言之,故妄听之。’”口头讲一下,无所谓。今天,我们可以听到很多政治笑话,讲也无所谓。可是,政府不许我们公开出版。 从消极方面来看,下层大众或落后地区更多采用口头文学,部分原因是他们无法受到良好教育。 口头文学也有缺点。不十分精致,容易变化,容易失传。为了更好地保存它们,民间文学界做了大量的记录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口头性绝对化。古代的民间文学作品,都是通过文人记录流传下来的。现代民间文学在口传的同时也有手抄本,甚至刻本、印本——请参看教学网中附录的照片资料。不过,它们可以用来阅读,但是在民间主要用来帮助记忆,是一种底本。在实际演唱的时候,歌手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会发挥。例如,江苏民歌手陆阿妹(从丈夫陆阿七姓)能唱长歌《赵圣关》和《五姑娘》。其中《赵圣关》有底本。她说:“我唱《赵圣关》和《五姑娘》一样长格。从前,《赵圣关》有书,照书上唱唱勿起来,勿连也勿顺。我爹的师傅杨其昌、我爹全勿照书唱,要加上去。”9歌手们所加的东西一般是衬词、语气词等等。武当山区民间歌师张明华唱《起歌头》的情形。他家藏抄本,其中没有任何衬词,但是演唱中加了很多。有时候也根据需要减少词句。张明华在唱到二十四孝时,唱了十一个,就因为时间紧迫,只好剪断截说:“解(gai)锯10没得(dai)截锯11快(哎),/我截它一节儿(啊)往前行(喽)。”由此可见,民间文学即使有抄本,也仍然以口头表达为第一工具。 现代媒体(报纸、网络)也会参与到民间文学的传播中,这些东西主要是阅读的。口头的作品,被人转到报纸、网络上。读者又把它们口头转告朋友。就这样在口头与书面之间互动。因此,我们不能否定这些东西的价值。可以作为民间文学研究的一个方面。现代大都市的传说,往往都有媒体参与。布鲁范德《消失的搭车客》认为:“总的来说,民间传说在大众传媒的世界里并未销声匿迹,新闻报道更使一些都市传说广为传播。对这些故事的书面报道越多,口头流传就越多,反之亦然。”12 民间文学作为口头文学,其表现有很多方面。 民间文学是口头表达的,因此具有表演性。好的歌手,故事家都在讲述(或演唱)中有相应的表情动作。这是书面文字无法传达的。现代的民间文学表演理论对此有深入探讨。 由于口头表达,直接决定了民间文学的语言特点,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口语是一遍过的语言,所谓“话说三遍淡如水”,需要一次就让听众明白。因此,民间文学的语言和书面语言差异巨大。即使记录下来的民间文学,其语言依然和书面语言差别很大。例如,孙剑冰记录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圪堵村秦地女讲的幻想故事《张打鹌鹑李钓鱼》: “有个张打鹌鹑,有个李钓鱼;张打鹌鹑一天打鹌鹑,李钓鱼一天钓鱼。两个是拜把兄弟。那天,张打鹌鹑卖了鹌鹑,量了些米,给他妈安顿好吃的,就去看他李大哥。 李钓鱼不在,钓鱼去啦。说话就背回个大鲤鱼来,金翅的,像门扇多农长。 ‘你来多会啦,兄弟,快杀鱼焖饭吧,我出去就来。’ 张打鹌鹑就磨刀就看,心下思摩:这大的鱼,叫我杀嘞? 鱼哭啦,长长地流下两道眼泪。 ‘咦,好怪气呀,鱼还晓得哭嘞!’他说,‘你要是神仙,就响响地拍三下尾巴。’ ‘啪,啪,啪!’鱼忙着拍了三下尾巴。”13 (这鱼是龙王的第五个儿子) 孙剑冰是一位严格忠实于故事家讲述的记录者,保留了口语特征。 而不好的记录《比枪法》如下:“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五支队就驻扎在离半塔集约五里地的苏郓,司令员罗炳辉在当地留下了很多传说。诸如罗司令手枪打麻雀、罗司令员的麻雀战术、罗司令的‘学兵连’刀斩铜元的工夫等等,凡是上了年岁的老汉,都能如数家珍地讲几个。今天说的是罗炳辉司令员和两个猎手比枪法的故事。”14其中几乎完全是书面语言,一定是记录人歪曲了原来的讲述。 口头表达对民间文学的艺术手法也有影响。民歌中的起兴、复沓等手法,都和口头演唱有关。民间故事的情节发展常常采用“三段式”,也和口头讲述有关。 二、集体性 作家文学是署名的,作家个人享有著作权,其他人不得抄袭,未经允许也不许改编。而民间文学作品是不署名的(不是匿名),没有个人享有著作权,民众集团的每个成员都可以修改它,进行再创作。因此,民间文学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传播的文学。这就是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 民间文学的集体创作有三种形式(教材只列前两种)。 其一是若干人直接合作。例如贵州苗族青年男女分两队到山上对歌,各队现场合作编词应对对方。 其二是主要的形式,就是一个人首先创作出来,其他人在流传中不断借用、不断修改。有人编出故事梗概,后来有人添枝加叶,再后来有人改为韵文。孟姜女传说,本来是《左传》记录的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的历史事件。《孟子》中记录淳于髡说:“……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淳于髡添加了杞梁妻善于哭丈夫,以至于影响了全国的风俗。汉朝刘向的《列女传》增加了杞梁妻去莒国城墙下哭丈夫,导致城墙崩塌。到唐朝的《琱玉集》引述《同贤记》就说哭崩的是万里长城。清代有很多唱本。今武当山官山镇田畈村范世喜唱的《孟姜女寻夫》长达7000字,内容更加丰富。那么,孟姜女传说的作者是谁?是历史上无数人集体创作的。有的时候,作家文学也可能转化为民间文学。例如,西藏活佛仓洋嘉措(1683—1707)有诗歌作品:“洁白的天鹅呀,/请借我凌空双翅,/别处我都不去,/只到理塘就回。”理塘是风景最美的地方,仓洋嘉措以此表达对理塘的向往。但,后来成为爱情民歌。歌词最后一句变化为:“只去看看情人。”解放以后,有人把最后一句又变化为“只到北京绕一个圈子。”分析后边的两个民歌,至少有几个作者了。 其三是民间艺人继承前人口头艺术,加以发展,形成一部完整的口头文学新作品。例如民间说书艺人的《说岳》、《武松》等。武松的故事在《水浒传》里有三万字,而扬州评话《武松》达一百万字。艺人王少堂在《整理扬州评话〈武松〉的经验》说:“这里边不知有多少人的心血,它是历代艺人不断加工丰富的结果。”15民间说书艺术在内容和风格方面都属于民间文学范畴,虽然其中有艺人个人创作色彩。 无论哪一种形式,民间文学作品都属于集体,个人没有著作权。不过,民间文学作品的记录和公开出版的文本,由于花费了讲述人和记录人的额外劳动,属于口述人和记录人的共同作品,应该享有版权。记录人在获得稿费或版权收入的时候,应该分给讲述人一部分。 人们为什么能够随意修改他人的口头文学作品呢?因为口头文学在创作出来之后,只能凭借口耳相传。它没有书面文学的固定的文本依据,根本无法确定著作权。 集体性保证了民间文学在民众中间的最大限度的自由传播。集体性越强的作品,其重要性越高,越能代表该民众集团的精神面貌。像汉族的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祝和白蛇传,经历了无数人的再创作,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品,成为汉族民间文学的代表作。其中的思想和艺术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一些特点和中国文化的内涵。 三、变异性 作家书面文学是由文字写在纸上,固定下来的。即使作者事后修改,而修订本也是固定的。而流传过程中出现的其他变化,都被看作讹误。但民间文学作品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没有固定文本;另外,口头文学的讲述都是在具体环境之中人对人的现场之中进行,传承人必须适应环境而讲述;第三,民间文学没有著作权,因此,每个人都可以修改它。第四,讲述人的记忆力和艺术表现力也会影响到作品究竟以什么状态得以呈现。因此,民间文学作品随时随地都处在变化之中。这就是民间文学的变异性特征,这和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形成鲜明对比。 所谓变异性,就是指一个民间文学作品在不同时间、地点被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讲述的时候,都会出现变化。一种不同的讲法,就是该作品的一个异文(verion),或者叫版本16。有的时候,内容变异很大,以致于形成不同的民间文学作品,但是这些作品的叙事要素(母题)没有变,它们仍然属于同一个类型,这些作品也都是异文。——异文包括了同一作品的不同变体,也包括同一类型的不同作品。下面讲述民间故事类型的时候再讲。 变异性的表现是很复杂多样的。散文叙事方面,在基本情节、主要语言方面保持不变,或变化很小,而主人公姓名、故事时间、地点都可能变化。例如杞梁妻,变成了孟姜女。春秋时代变成秦代。老虎外婆,变成狼外婆,或妖怪等等。韵文也会发生变异。宋《云麓漫抄》记录吴中舟师歌曲:“月子弯弯照几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宋《京本通俗小说》:“月子弯弯照几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明代《水东日记》:“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多少飘零在外头。”此歌现代依然流传。(作品选P384-387共收录十首。实际数字大得多) 变异也包括作品形式的变化。从散文改为韵文,从一种韵文改为另外一种韵文,或从韵文改为散文。例如孟姜女传说变成唱本、宝卷,变成长歌《孟姜女寻夫》等等。 由于民间文学作品的最初异文是无从知晓的,更主要是由于每个讲述人都有权重新创造,所以,各个异文之间不存在哪一个更加真实的问题,也不存在哪一个正确,哪一个错误的问题。这些变异之间在真实性方面都是平等的。梁山伯、祝英台是全国流传的著名传说。在浙江的记录比较早,传说祝英台是上虞人,二人在杭州读书。但是,江苏宜兴传说他们是在宜兴读书的。云南白族传说梁祝是在大理美丽的苍山洱海之间读书。全国梁祝墓有好几处。现在各地争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浙江、江苏、河南都说自己是真实的,言下之意,别处不真实。这样做是不对的。 各个异文之间在真实性方面是平等的,但是,在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方面还是存在差异。 虽然古代异文可能不完整,记录方法也不够完善,但是其时代早,同类记录稀少。物以稀为贵,历史以古为贵,所以,学界一般更加重视古代异文。当然,这并不代表古代异文更加真实。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对作品的艺术价值有影响。可能越变越好;也可能不断衰落。所以,有些异文感人,另外一些则很平淡。孟姜女传说的早期变异是越来越好了,艺术价值越来越高。根据我的个人体验,唐代《琱玉集》里的异文最完美。孟姜女作为一个受害的贞女形象十分完整,反暴政的主题也得到自然体现。清代以后的情节发展更加丰富了,孟姜女不仅忠贞,而且聪明勇敢。不仅战胜起坏心的恶奴,还战胜妄想霸占她的秦始皇。人物个性的吸引力下降,反暴政的主题也过分外露。艺术价值下降了。 如何找到好的异文?民间文学是传承人讲述的。好的传承人记忆力好,艺术表现力强,在合适环境下讲述出来的异文,情节完整,语言流畅,艺术价值高。一般群众只知道故事梗概,其异文的艺术价值就打折扣。因此,只要找到好的传承人,就能找到好的异文。当我们搜集民间文学作品的时候,不要遇到一个讲述人就急于记录。一定要找到优秀传承人,这样才能记录到优秀异文。记录工作效率能大大提高。 四、传承性 民间文学作品是不断创新,不断变异的;同时,它也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世代传承。这些代表着民间文学传统的诸因素,就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性。 传承性主要体现在口头创作的手法和格式上,这些手法和格式,能够延续数百年,乃至千年。歌谣的起兴手法,从《诗经》一直到现在。常见的起兴有“月儿弯弯照九州”、“高高山上一株槐”、“太阳出来暖洋洋”等等,这主要是为了压韵。复沓手法,主要原因是乐曲的要求。还有歌谣的特定格式,如《十二月歌》、《四季调》、《五更调》等,其中既有音乐的要求,又有内容的需要。散文作品也有一些很固定的因素,比如叙事的套话。故事开头,“很久很久以前”、“讲故事离不了一家子”。中间有一些固定的韵语,以增强表现力。全国各地流传的《狗耕田》大致都有“南来的燕,北来的燕,都来我筐里下个蛋”。故事结尾,往往以“他们结婚了”,或“他们过上好日子了”来结束。民间艺人说书,其中套话更多。人物赞,武器赞等等。故事情节发展,常常采用“三段式”。就是把类似的情节重复两次、三次,乃至多次,层层递进,最后大逆转。既便于传承人记忆,又有利于造成意外。例如《阿凡提讲经》。 传承性也体现在内容方面。当代农民歌谣中居然保存了很多古代的内容。明代冯梦龙《山歌》、《挂枝儿》中记录的苏州民歌,在现代歌谣集依然可以找到17。湖北房县民歌中保存了一些《关雎》、《蓼莪》、《伐檀》的句子,应该是解放前私塾教育传给百姓的。武当山民歌有比较系统的五行观念,五方土、五方色。歌曲中“绣楼”、“象牙床”、“纱窗”等等,跟传承人的现实生活几乎无关,应该都是古代流传下来的。 一些非常古老的观念和民俗,比如人牲——用活人祭祀神灵,在《龙凤瓷床》、《铸钟娘娘》中存在。蛇能够隔着水缸把人吸死。禁忌——不能回头看,不能提前看。在《青蛙王子》中。 民间文学传承性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下层百姓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相对变化比较慢,特别是偏僻地区变化更慢。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口头传播本身的特殊需要。例如三段式,口头讲述一次过,太快了,容不得讲述人反复思考,容不得听众回头再听,而三段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书面文学中,就完全不需要,如果用,就显得罗嗦。 本节结语:四个基本特征是彼此相关的。当我们用它们来区分民间文学和作家书面文学、通俗文学、大众文学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不能只看一点,不计其余。 学完本章,首先应该记住重点概念。其次,要明白为什么要如此定义。第三,能够区别民间文学和作家书面文学。 第二章、民间文学的传承者——民众集团 人类社会成员按照其性别、年龄、职业、生活地区、民族可以划分为各种类型的社会群体。各种社会群体的生活不同,其所传承的民间文学作品也存在差异。例如行业神的传说,主要在社会特定的职业集团中流传;儿歌主要在儿童和母亲中流传;有些作品只在成人社会中流传;有些作品只在某些民族中流传等等。本章介绍四种主要的民众集团类型,以及各个民众集团特有的民间文学作品。 第一节、民众集团的种类 人具有多种社会关系,每一方面的社会关系都使他与其他具有同样社会关系的人构成一种特殊的民众集团。血缘关系、年龄关系、职业关系、地缘关系、民族关系、信仰关系,都可能构成民众集团。当然,是否构成了实际的集团,还要看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共同的文化传统。所谓民众集团就是由一群拥有某种共同因素,并且具有某种共同文化传统的人构成的。 一个现实的人可以同时属于不同的民众集团。例如,一个北京城里的满族女工人,在职业上属于工人集团,年龄上属于成人集团,民族上属于满族集团,生活区域在北京,又属于这个地域集团。假如她是一个优秀传承人,她就可能了解并传承上述各民众集团的作品。既然民众集团的成员是互相“兼职”的,还有什么必要强调民众集团的特殊性?关键在于各民众集团自己拥有独特的作品。 由于社会关系很多,民众集团的类型也很多。不同类型的民众集团各自传承着本集团特有的民间文学作品,也传承着全社会,乃至全人类共同的某些民间文学作品。和民间文学关系比较紧密的有四种主要类型:职业集团、年龄集团、地区集团和民族集团。 第二节、民众集团与民间文学 一、职业集团: 职业集团,就是由共同职业形成的民众集团。 职业对人的影响很大。一旦你选择了某种职业,就必须每天数小时从事该职业的劳动,并与同行业的人交往。虽然可以更换工作,但是,毕竟很难。所以,职业集团是比较稳定的集团。在传统社会中,职业更加稳定,经常有子承父业的情况。 中国最大的行业,是农业。最大的职业集团也是农民集团。农民的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随着一年十二个月而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生活跟大自然的四季节律相互一致。从《诗经·豳风·七月》开始,农民就创作了逐月歌唱日常生活的歌谣。后来广泛流行的《十二月歌》、《四季歌》,就是此类。过去,农业劳动常常伴随唱歌活动。车水灌溉时候唱《车水歌》、插秧唱《插秧歌》、锄草有《薅草锣鼓》。尽管也诉说劳动的辛苦,但是,主要是赞美自己的行业的。韩国农民节日游行,常常高举一面大旗,上书:“农者天下之大本。” 手工业者或者工人集团的生活与农民不同,他们传承的特殊作品有本行业祖师神的传说——例如陶瓷工人关于风火仙的传说,木匠关于鲁班的传说,造酒业关于杜康的传说。这些传说叙述祖师创业的艰难,或者祖师所具有的超自然能力,强调行业的神圣性。他们还热中于传播本行业产品的神奇性质的传说。《龙凤瓷床》18,号称这种瓷床冬暖夏凉。河南伊川杜康酒厂工人讲《杜康造酒醉刘伶》19,说刘伶喝了杜康的酒之后大醉而死。三年后,杜康去看他要酒钱,得知已经被埋葬。赶忙挖出,正好醒来。现代都市生活在民间传说中得到了表现。中国都市传说如90年代在北京流传的“谣言”——实际是民间传说——《375路公共汽车谋杀案》。不过,中国对都市传说研究不多。参看布鲁范德《消失的搭车客》,以美国为例,有“肯德基油炸老鼠”、“可口可乐中的老鼠尸体”、“微波炉中的宠物(或婴儿)”等。丹迪斯在讲座中提到计算机的笑话:“计算机的运算能力越来越强,有人想测验一下计算机能不能算命。他输入一个问题:‘我的父亲在哪里?’计算机运算之后,回答:‘你的父亲在海边钓鱼。’他笑了:‘我父亲正做在家里,怎么会去海边钓鱼呢?’计算机重新运算之后,回答:‘你的养父在家里,生身父亲在海边钓鱼。’”还有微软和IBM之间竞争的笑话等等。 其实,各个行业都是社会需要。不同职业集团通过自己的口头创作宣传本集团是正常的。不过,不同行业之间有竞争,也存在彼此误解。因此,有不少口头文学是赞美本行业,诋毁其他行业的。这是从另一方面来强化本集团的凝聚力。农民谚语:“没有乡下泥腿,饿死城里油嘴。”“农民不耕田,城里断火烟。”“衙门钱,一蓬烟;生意钱,六十年;种田钱,万万年。”城市工人的口头文学就挖苦农民愚昧无知。20世纪70年代,洛阳的《老杂皮进城》。说农民进城,看到电灯泡很亮,比乡下的油灯好多了,很高兴。可是,回到老家,就骂城里人太小气。人家问:“为什么?”他回答:“城里灯很亮,却舍不得给人用,外面罩了个玻璃套,我想抽袋烟就个火都不行。” 其他职业集团,也有自己的民间文学。大学校园是一个小社会,由教师和学生两部分人构成。他们的口头文学,很有特色。“糊涂的教授”,是一种常见的人物类型。王力、段宝林都有。教授,在生活琐事上有点糊涂,是正常的。《袁珂学述》说:“无惛惛之事这,无赫赫之功。”不过,传说有夸张。由于教授和糊涂之间反差大,讲述人为了达到喜剧效果,会夸张。段老师丢新买的自行车是事实,可是扛到派出所,是他人虚构。东语系老师去蒙古国开会,从蒙古学者那里听到学外语的笑话:猫追老鼠,老鼠进洞躲藏。猫设计,引诱老鼠出洞。老鼠在洞里听到狗叫声,放心地出来了,被捉。它请求猫告诉它:“为什么狗叫之后,猫还在这里?”猫回答:“这年头,不学门外语行吗?”可见外语对一般学者的压力之大!留洋回来的被称“海龟”,而本土博士则是“土鳖”。 学生学习压力大,80年代有“课桌文学”——写在教室课桌上: “我的学习不easy, 我的生活不happy。 不如找个lady, 回家去抱baby。” 还有男同学专门用来开女生玩笑的圈套故事——《小白兔去巴黎》。 过去对校园口头文学无人研究。90年代,王娟老师在美国民俗学影响下,把这些称为“校园民俗”,做了研究。 总之,不同职业的民间文学既表现该集团的生活,也体现了该集团的一些价值观念。 二、年龄集团 基于共同年龄段形成的人群。 我们的社会赋予不同年龄段的人以不同的社会责任和权利。成年和儿童这两个基本年龄段之间,权利和义务差别巨大。这两个民众集团的生活、心理都不同,他们的口头文学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巨大差异。 儿童中存在大量游戏歌谣,一边游戏,一边唱(或朗诵)。成年集团一般是没有的。个别词类歌谣可能是家长较孩子的,例如《摇到外婆桥》,那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游戏时候的歌谣。多数歌谣是在孩子中间流传,由年龄较大孩子传给稍小的孩子们。由于游戏歌谣不断变化,过去也曾经玩游戏的家长们等自己孩子大了,也不懂他们的新游戏和歌谣。明代学者杨慎《古今风谣》记载,元顺帝末年,北京城流行一首童谣: “脚驴斑斑,脚踏南山。南山北斗,养活家狗。家狗磨面,三十弓箭。上马琵琶,下马琵琶。驴蹄马蹄,缩了一只。” 这首《脚驴斑斑》每两句压韵,非常顺口。可是,内容非常奇怪,难以理解。明代,这首歌谣演变为:“狸狸斑斑,跳过南山。南山北斗,猎回界口。界口北面,二十弓箭。”记录人说这是儿童们游戏时候唱的20,“不详何义,亦未有验。”歌词是什么意思,究竟预言了什么,古人一直没有弄清楚。我在编中国民间游戏类型索引的时候,搜集到19条同类材料,发现:《脚驴斑斑》其实是一种流行全国的儿童游戏——“点脚缩脚”的伴唱歌谣。 为什么大人无法弄懂呢?朱自清《中国歌谣》说:“其《铁脚斑斑》一歌,已见前章。看了那首歌的转变,就知儿童重在音节,多随韵接合,义不相贯,如《一颗星》及《天里一颗星树里一支鹰》、《夹雨夹雪冻杀老鳖》等,皆然。儿童闻之,但就一二名物,涉想成趣,自感愉悦,不求会通。童谣难解,多以此故。”21而成年人中间除了神谕之外,不许可“字句不通”,所以无法理解童谣。研究者也是通过其古今变化和实际使用过程,才能理解它的本意。 儿童的道德感还没有充分发展,所以他们有不少作品是互相漫骂的。上下学路上,几个孩子一起走。忽然有孩子跑到大家前边,高声喊:“瓜子儿瓜子儿对瓜子儿,哪个鳖子儿在后尾儿?”吓得大家拼命望前跑,惟恐落在后边。可是,有经验的孩子会甘居其后,高声喊:“琉璃琉璃对琉璃,哪个鳖子儿在头里?”武当山区孩子过去都要放牛。放牛娃到了野外,互相唱战歌对骂,很野。家长禁止,他们也只在野外唱。数量很大,有几百首。例如,“我打号子你不接,放牛娃子是你爹。” “你打号子我来接,放牛娃子是你爹。” “高高山上一堵墙,你养猪来我养羊。你的猪娃拱我墙,我的羊娃日你娘。高高山上一块瓜,你养鸡来我养鸭。你的鸡娃啄我瓜,我的鸭娃日你妈。”很粗俗。 儿童喜欢听故事。有些孩子讲圈套故事,结尾总是:“你在忙什么呢?”讲述人回答:“我在给鳖子儿讲故事。”骂听故事的孩子。不过,儿童集团的歌谣多,故事相对比较少。儿童集团的韵文与散文作品分布不均衡,布鲁范德推测是搜集工作不完善造成的22。我认为是儿童集团的特点。歌谣容易掌握,而散文叙事需要比较高的技巧,儿童难以掌握。 成人集团散文叙事作品大量增加。一些在儿童口头文学中从未出现的内容也出现了。神话、历史传说、笑话,特别是有关性的文学。民歌和故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性文学。儿童集团利用性骂人,不能算黄色作品。 三、地区集团 共同的生活地域使人们构成了地区性民众集团。北京人,上海人,南方人,北方人,都是地区性民众集团。 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对个人的生活和思想有决定性的影响。人们热爱自己长期生活的地方,对那里的自然和文化有很强的认同感。所以,地区集团是很稳定的。有些人离开家乡很久了,但是,文化上还是认同家乡。这和文化自我中心主义有关。世界各地都存在自我中心主义。古代的时候,各地区的人都认为自己所在的地方就是世界中心,天底下最幸福的地方。“中国”,就是世界中心之国的意思。为什么?人类有惰性,一旦适应了一个地方,日久生情,就会排斥其他地方。释迦牟尼不肯在同一棵树下连续休息三天,就是怕日久生出“爱欲”之心。圣人如此,何况小民哉! 随着发展,人们知道世界其他地方和家乡差不多,甚至更好。那也会设法寻找出家乡特有的好处。本地的自然风光、历史名人、土特产品和民俗,都有传说解释、赞美。“关东三件宝,人参貂皮靰鞡草。”实在比不过别处,就会说过去我们家乡是最好的,后来宝贝被偷走了,风水被毁坏了,于是家乡衰落了。传说洛阳白马寺的钟能够声闻数十里,后来被南蛮子偷走了钟绳,声音传不远了。武当山吕家河原来要出皇帝,后来皇帝派人把一条龙脉(山冈)凿断,于是风水坏了。 随着人口流动,和各地人们之间的交往,人们开始用口头文学评价其他地区的人。讲故事,本地人和外地人如何争斗,总是本地人获胜。例如田畈村成忠文讲:湖北人跟四川人一起下馆子的故事,比赛“四言八句”,即对四句诗,诗中必须有好大小多少五个字,失败者请客。四川人说:“四川的雨伞好,撑开来大合起来小,下雨天用得多,晴天用得少。”湖北人说:“四川的姑娘好,上边大下边小,夜里用的多,白天用得少。” 大学里的人来自不同地区,地方观念少。例如:“北京人看外地人都是他的下级。上海人看外地人都是乡下人。广州人看外地人都是北方人。”还有复旦大学教授讲的《全国人民笑了》,各地都有长处,但是各有短处,比较客观。 通过一个地区的民间文学来研究本地民众集团的精神面貌是很有意思的。比如欧达伟研究河北农民近百年来的谚语,发现这里的农民很多强调“人定胜天”的思想。像“地是刮金板,人勤地不懒”、“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这和一般农民谚语强调“听天由命”思想不同。他认为反映了本地区民众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叱咤风云的经历。 从艺术形式看,地区集团往往拥有自己特殊的民间文学形式。比如陕西、山西的爬山歌、信天游,两句一段。而南方地区多流行山歌,四句一段。武当山区民歌曲调众多,吕家河有200多种(音乐专家认为有150种左右),百姓依曲填词。那里的人们有一套独特的民歌分类体系,把民歌分为阴歌、阳歌两大类。阴歌的曲调,比较肃穆、乃至悲伤。歌词内容涉及历史故事,涉及丧事。只能用在丧葬仪式,或者在野外唱,不能在家里唱。阳歌曲调明快,内容涉及现实生活,可以在任何场合唱。阴歌中有一种很独特的形式,叫“三起头”(或“三句头四句尾”)。每段歌词的上半段为三句,后半段任意。这在鄂西山区普遍存在,是那里独特的歌谣形式。 地区集团的民间文学资料比较多。因为过去的民间文学调查主要都是针对地区集团进行的。县、市、省,都有专门的民间文学工作机关——文化馆、民间文艺家协会分会,专门负责本地区民间文学作品。出版的多数民间文学作品集也都是地区性质的。80年代开始进行的全国民间文学普查,和随后陆续出版的“民间文学三大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和中国谚语集成,也是按照县、市、省这样的地区分别搜集、出版的。为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 四、民族集团 建立在种族、文化、地域以及政治经济利益基础之上的民族集团是更加稳固的民众集团。不同民族集团的民间文学是非常丰富的,如果民族居住区域大,常常也能够跨地域传播。 每个民族的民族起源神话都把本民族视为最优秀的民族。以色列人说犹太民族是上帝的选民。中国商朝人说自己的民族始祖契是简狄吃了上帝派来的玄鸟的卵,怀孕生育的。周民族说自己的民族祖先弃是姜嫄踩了上帝的脚印而孕育的。瑶族说古代一条名叫盘瓠的神犬为高辛王立下战功,娶了公主,生下六男六女,发展成瑶族十二姓。或说生下三男一女,成为瑶族四大姓。民族文化起源神话都把本族文化神圣化。例如汉族文字起源神话、八卦起源神话都如此。民族史诗和历史传说对本民族历史上的英
/
本文档为【北大课件__中国民间文学概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