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儿童行为矫正201012

2011-01-23 29页 ppt 317KB 91阅读

用户头像

is_534883

暂无简介

举报
儿童行为矫正201012null科学飞舞胡萝卜和大棒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伍新春 xcwu@bnu.edu.cn科学飞舞胡萝卜和大棒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伍新春 xcwu@bnu.edu.cn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一、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 二、强化:良性行为的形成与维持 三、惩罚:不良行为的暂时抑制 四、消退:不良行为的长久消除一、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行为矫正的对象:问题行为 (1)问题行为的性质 异常行为 + 有害行为 (2)问题行为的类型 (良性)行为不足 (不良)行为...
儿童行为矫正201012
null科学飞舞胡萝卜和大棒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伍新春 xcwu@bnu.edu.cn科学飞舞胡萝卜和大棒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伍新春 xcwu@bnu.edu.cn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一、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 二、强化:良性行为的形成与维持 三、惩罚:不良行为的暂时抑制 四、消退:不良行为的长久消除一、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行为矫正的对象:问题行为 (1)问题行为的性质 异常行为 + 有害行为 (2)问题行为的类型 (良性)行为不足 (不良)行为过度 行为不当(环境条件)   一、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问题行为的功能问题行为的功能获得关注:成就(正面-主动) 乖巧(正面-被动) 骚扰(负面-主动) 懒散(负面-被动) 逃避责任:成人通过抱怨而逃避劳动,学生因为搞破坏罚站而逃避写作业。行为矫正的基本技术行为矫正的基本技术二、强化:行为的获得与巩固二、强化:行为的获得与巩固表扬:着重于比较和竞争(表现优秀)——成人控制,外在动力 鼓励:着眼于进步和努力(能力发挥)——肯定自己,自我激励 让表扬成为鼓励: 1、成人表扬的目的不是控制孩子达到自己的期望; 2、成人表扬的不含价值判断,不强调比较和竞争; 3、孩子行为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表扬; 4、孩子对成人的表扬没有期望或。生活中的强化生活中的强化做客夸女主人 儿童读书(捣乱)行为 列宁打碎花盆后主动认错 遇到困难,请教朋友A 儿童主动交往行为 对捣乱行为的警告 强化物的分类强化物的分类消费性强化物 活动性强化物(Premack原理) 拥有性强化物 社会性强化物 错误使用错误使用1、母亲夸奖小孩的偷窃行为 2、丈夫强化妻子的丢三拉四 3、母亲强化儿子的哭闹行为 4、同学强化他人的取绰号行为 5、教师强化学生的不守纪律 6、母亲收拾零乱的玩具 7、儿童的“口头革命派” 使用原则使用原则1、 正确选择强化物 (1) 强力有效:容易获得,立刻呈现,不易满足,不费时间 (2) 强化多样:因人因时因地选择强化物(个别差异)     2、有效实施强化2、有效实施强化(1)真诚接纳孩子 (2)及时强化行为:积极方面;努力和进步 (3)描述具体行为(对事不对人) (4)物质强化与精神鼓励结合(语句变换) (5)少量强化,以防饱足 (6)不与惩罚混用 /不要表扬之后接着批评   三、惩罚:行为的立即消失和暂时抑制三、惩罚:行为的立即消失和暂时抑制 人为惩罚 后果惩罚 1、强调个人权威 重视社会规范 2、专制、不合理 明理、有原则 3、行为与行为者混淆 行为与行为者分开 4、强调过去行为 着眼未来发展 5、威胁、恐吓 尊重、友善 6、要求服从 给予选择 立即性-情境性-复原性 惩罚的类型惩罚的类型1、正惩罚 (1)体罚:非条件惩罚 A.施加厌恶刺激:鞭打,恶臭,高温,严寒等 B.进行厌恶活动:强迫体力劳动;身体自由限制 (2)斥责:条件性惩罚 A.否定性语言刺激或警告 B.否定性表情或姿势 注意:斥责有时可能起到强化作用! null2、负惩罚 (1)隔离:暂时离开强化环境(非排斥-排斥) 注意:a. 不理会被惩罚者的反抗行为,只进行身体引导;b.不进行任何强化,但应保障安全;c.时限一般为1-10分钟(5分钟),但不能在问题行为出现时结束。 (2)反应代价:某一行为后,去掉部分强化物 例如:图书过期罚款;违反交通规则罚款 注意:a.付出的代价必须有足够强度;b.立即付出代价或在告知处罚后延缓付出;c. 不能损害当事人的健康和人权惩罚的弊端惩罚的弊端 施罚者 - 受罚者 1、引发不良情绪及攻击性行为(迁怒和攻击他人) 2、逃避和回避惩罚情境,并使惩罚物泛化(厌学,逃学,学校恐怖症,离家出走) 3、模仿惩罚的行为方式,在今后再现(相信强权政治) null4、导致惩罚成瘾和惩罚升级,并可能造成悲剧(反社会人格-退缩性人格) 5、只能抑制行为,不能形成新行为(不能做什么 / 应该做什么) 6、出现抵罪反应,降低道德感和责任感 7、施罚者出现心理困惑或情绪障碍 错误使用错误使用1、惩罚良性行为(“不良行为”是“良性行为”的征兆) 2、将惩罚等于体罚,认为讽刺学生不是惩罚(伤害学生自尊心) 3、斥责后没跟上体罚,使得斥责失效null4、延缓惩罚,可能惩罚了良性行为 5、滥用惩罚(“不管三七二十一,打了再说”) 6、惩罚过于轻微(轻微责备——严厉谴责——轻打——严重体罚 )使用原则使用原则 1、惩罚物:强力有效(一次到位的惩罚;不能成为强化物) 2、惩罚的准备 (1)尽量为替代的满意行为创造条件,并使满意行为得到强化(强化-惩罚) (2)确定不良行为出现的环境刺激和强化物,并尽量控制这一情境 (3)成人执行惩罚态度必须一致 null3、惩罚的实施 (1)及时惩罚 (2)平静惩罚(必须保持情绪稳定) (3)连续惩罚 (4)尽早惩罚 (5)变化实施惩罚 (6)公平实施惩罚 (7)惩罚问题行为不能伴有强化 (8)惩罚不良行为要与强化积极行为相结合四、消退:行为的缓慢而长久的消除四、消退:行为的缓慢而长久的消除生活中的实例 学生取绰号:朱中华 - 花种猪 无礼取闹行为:故意不睡觉(哭闹) 日常生活行为:拍打电视机; 摔打自行车 渐进性-爆发性-恢复性 影响因素影响因素(1) 消退之前的强化程序:连续强化行为比间歇强化行为容易消退 (2) 识别并有效控制强化物:识别问题行为的强化物,并在每次问题行为之后,消除强化物(社会关注、厌恶逃避) (3)消退应与正强化结合:行为矫正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对个人有益的良性行为,而不是仅仅在于消除不良行为   使用前提(1) 消退过程的安全性:例如,小孩到街上乱跑;智残者的攻击性行为(关注) (2)消退爆发的可容忍性 行为在消退之前,其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反而增加;并引发异常行为和消极情绪 电视机按钮没电了,个体可能按的更长、更使劲 自动售货机不灵了,个体可能反复按钮,越来越使劲 (3)周围环境执行消退的一致性 使用前提错误使用错误使用1、无意中消退个体的良性行为 儿童向父母打招呼 学生捡到五分钱交警察 null2、由于消退爆发而中断消退,加剧不良行为的程度 3、消退就是忽视目标行为? - 关注 行为是通过何种强化(正强化,负强化,自动强化)获得的 运用原则运用原则1、在消退不良行为的同时,强化良性的替代行为 2、做好消退爆发的准备,坚决彻底地执行消退技术 3、对良性行为的强化,应遵循由连续到间歇、由物质到精神的过度原则 4、结束消退后,对自发恢复应有思想准备简要简要总结强化良性行为 不要强化不良行为 消退或惩罚不良行为 不要消退或惩罚良性行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伍新春、胡佩诚编著:《行为矫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版,2011年第2版。 林正文:《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联系方式联系方式伍新春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100875 Tel:010-58808190 Email:xcwu@bnu.edu.cn
/
本文档为【儿童行为矫正20101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