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常见致病菌

常见致病菌

2011-01-24 50页 ppt 505KB 62阅读

用户头像

is_296227

暂无简介

举报
常见致病菌null常见致病菌常见致病菌炭疽芽孢杆菌、鼠疫杆菌、肉毒梭菌、破伤风梭菌、幽门螺杆菌、李斯特菌、痢疾杆菌、结合分枝杆菌炭疽芽孢杆菌-anthrax bacillus 炭疽芽孢杆菌-anthrax bacillus 炭疽杆菌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病原菌,是致病菌中最大的杆菌之一,两端平切,无鞭毛,在宿主体内呈单个或短链,培养后常形成竹节状长链。在有氧条件下形成芽孢,呈椭圆形,位于菌体中心,囊孢不膨大。炭疽芽孢能存活多久?炭疽芽孢能存活多久?在血块和动物粪粒中可存活40年以上。 在干燥明胶或琼脂中保存55年仍能发芽和有毒力。 ...
常见致病菌
null常见致病菌常见致病菌炭疽芽孢杆菌、鼠疫杆菌、肉毒梭菌、破伤风梭菌、幽门螺杆菌、李斯特菌、痢疾杆菌、结合分枝杆菌炭疽芽孢杆菌-anthrax bacillus 炭疽芽孢杆菌-anthrax bacillus 炭疽杆菌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病原菌,是致病菌中最大的杆菌之一,两端平切,无鞭毛,在宿主体内呈单个或短链,培养后常形成竹节状长链。在有氧条件下形成芽孢,呈椭圆形,位于菌体中心,囊孢不膨大。炭疽芽孢能存活多久?炭疽芽孢能存活多久?在血块和动物粪粒中可存活40年以上。 在干燥明胶或琼脂中保存55年仍能发芽和有毒力。 在染色标本中仍能引起实验室感染。 被炭疽芽孢污染的地、土壤虽在阳光等环境因素作用下存在生物衰亡,但20-30年后仍可检测出相当数量有感染力的芽孢,仍可引起放牧牲畜发病、死亡,造成炭疽爆发流行。null炭疽杆茵营养要求不高,易于大量培养,在有氧、25-30℃条件下易于形成芽孢,长期以来被某些国家作为致死性生物战剂加以研究和使用。 1940年,日军“731”细菌部队已能每月生产炭疽杆菌500-600 Kg。 1952年(抗美援朝时期),美国飞机在辽宁投掷带有炭疽杆菌的羽毛、杂物,曾使5人患吸入性炭疽和炭疽脑膜炎致死。 null此外,还有利用基因转换技术使炭疽杆菌获得新的毒性和抗药性以及将炭疽毒力基因转入枯草、蜡状、苏云金芽孢杆茵来产生炭疽毒素的报道,这样不仅增强了炭疽杆菌的致病性和抗药性,也给检查和诊断带来困难。 WHO顾问组将炭疽杆菌列为生物战剂,美、英、法和以色列都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和人员长期从事炭疽杆菌的研究。 null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多年中,每年皆查出活芽孢。1979年(污染后37年)从0-6厘米深的土层中检出活芽孢。 为了消除污染,1986年英国国防部多次使用表面喷洒、钻空注入甲醛液法,历时一年多才洗消结束,共用去280吨福尔马林和2000吨海水。由此可见,在泥土中炭疽芽孢可存活至少37年以上,杀灭它有多难! 对芽孢的消毒效果评估应以芽孢是否被全部杀灭为标准,即使仅有几个芽孢残留,也将是后患。 null有毒炭疽菌有三个毒力因子:荚膜和两个毒性质粒(Pox2和Pox1)。质粒丢失,毒力也消失成为弱毒株或无毒株。 炭疽杆菌对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环丙沙星等多种抗生素敏感,可用抗生素和对症治疗。 一个多世纪以来,炭疽一直被列为世界性五兽疫之一,每年有大量牲畜因炭疽而死亡,经济损失严重。 null炭疽是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草食家畜是主要易感动物,家畜食用或吸入炭疽芽泡污染的水、草和饲料后,芽孢可在家畜体内迅速发芽、繁殖而发病,表现为急性败血症,常突然死亡,并伴有自然孔出血。血不凝固,含有大量细菌,细菌遇到空气形成芽孢,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因此,炭疽感染的病、死畜严禁剥皮、解剖,必须整体深埋并覆盖生石灰。 人对炭疽杆菌中等敏感,在正常情况下人患炭疽多由屠宰病畜,接触污染的皮、毛、骨粉、尘土和误食病畜肉引起,是典型的畜源性传染病。人对炭疽杆菌中等敏感,在正常情况下人患炭疽多由屠宰病畜,接触污染的皮、毛、骨粉、尘土和误食病畜肉引起,是典型的畜源性传染病。目前,人间炭疽在世界各大洲的老疫区仍有散发或局部地方性流行,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尤其以非洲西部流行较为严重。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约有2万-10万病例,以皮肤型炭疽为主。 null 2001年10月美国发生炭疽信函事件,至2001年12月5日己确诊炭疽病人22例,11例吸入性炭疽,11例皮肤型炭疽(7例确诊、4例可疑)。此事件反映生物武器对人类的威胁,严禁生产、使用生物武器和积极进行生物武器防御应引起全球的关注。鼠疫杆菌- yersinia pestis鼠疫杆菌- yersinia pestis是引起烈性传染病鼠疫(plague)的病原菌。致死性细菌战剂。鼠疫杆菌为短小的革兰氏阳性球杆菌,新分离株以美兰或姬姆萨染色,显示两端浓染,有荚膜。在病灶标本中及初代培养时,呈卵圆形。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呈短链排列。 null鼠疫杆菌对外界抵抗力强,在寒冷、潮湿的条件下,不易死亡,在-30℃仍能存活,于5~10℃条件下尚能生存。可耐直射日光1~4小时,在干燥咯痰和蚤粪中存活数周,在冻尸中能存活4~5个月。 但对一般消毒剂、杀菌剂的抵抗力不强。对链霉素、卡那霉素及四环素敏感。 null人体对鼠疫杆菌无天然免疫力,容易感染。患过鼠疫病愈者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很少再次感染。 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当鼠蚤吸取含病菌的鼠血后,细菌在蚤胃大量繁殖,形成菌栓堵塞前胃,当蚤再吸入血时,病菌随吸进之血反吐,注入动物或人体内。蚤粪也含有鼠疫杆菌,可因搔痒进入皮内。此种“鼠→蚤→人”的传播方式是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少数可因直播接触病人的痰液、脓液或病兽的皮、血、肉经破损皮肤或粘膜受染。 肺鼠疫患者可借飞沫传播,造成人间肺鼠疫大流行。 null鼠疫远在2000年前即有记载。世界上曾发生三次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第三次是18世纪,传播32个国家。14世纪大流行时波及我国。1793年云南师道南所著“《死鼠行》”中描述当时“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 属于厌氧性梭状芽孢杆菌属,具有该菌的基本特性,即厌氧性的杆状菌,形成芽孢,芽孢比繁殖体宽,呈梭状,革兰氏染色为阳性,产生 剧烈细菌外毒 素,即肉毒毒 素。null肉毒梭菌为多形态细菌,约为4×1μm的大杆菌,两侧平行,两端钝园,直杆状或稍弯曲,芽胞为卵圆形,位于次极端,或偶有位于中央,常见很多游离芽胞。有时形成长丝状或链状,有时能见到舟形、带把柄的柠檬形、蛇样线装、染色较深的球茎状,这些属于退化型。当菌体开始形成芽胞时,常常伴随着自溶现象。 肉毒梭菌具有4-8根周毛性鞭毛,运动迟缓;没有荚膜。 null肉毒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引起中毒的食品有腊肠、火腿、鱼及鱼制品和罐头食品等。在美国以罐头发生中毒较多,日本以鱼制品较多,在我国主要以发酵食品有关,如臭豆腐、豆瓣酱、面酱、豆豉等。毒性毒性肉毒毒素的毒性极强,是最强的神经麻痹毒素之一,据称,精制毒素1微克的毒力为200,000小白鼠(20克)致死量,也就是说,1克毒素能杀死400万吨小白鼠,一个人的致死量大概1微克左右。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肉毒中毒是由于误食含有肉毒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纯粹的细菌毒素食物中毒。人的肉毒中毒发生并不多,但是发病急、病程发展快、病死率高。肉毒中毒是毒素中毒,潜伏期较短,一般为6至36小时,最长60小时。主要症状有:视力减弱、全身无力、伸舌和张口困难、抬头费力、瞳孔散大、呼吸麻痹等。 null肉毒梭菌孢子能耐高热,100℃处理十数小时亦不死亡,毒素须在100℃处理十多分钟才能破坏。破伤风梭菌(clostridium tetani)破伤风梭菌(clostridium tetani)是引导起破伤风的病原菌,大量存在于土壤,经伤口感染引起疾病。null破伤风梭菌菌体细长, 长4~8um ,宽0.3~ 0.5um , 周身鞭毛,芽胞呈圆形 位于菌体顶端,直径 比菌体宽大,似鼓槌状, 繁殖体为革兰氏阳性,带上芽胞的菌体易转为革兰氏阴性。破伤风梭菌为专性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ph7.0~7.5,null破伤风梭菌芽胞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可由伤口侵入人体,发芽繁殖而致病,但破伤风梭菌是厌氧菌,在一般伤口中不能生长,伤口的厌氧环境是破伤风梭菌感染的重要条件。窄而深的伤口(如剌伤),有泥土或异物污染,或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或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均易造成厌氧环境,有利于破伤风杆菌生长。null破伤风梭菌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即破伤风痉挛毒素(tetanospasmin)或称神经毒素(neurotoxin)。破伤风毒痉挛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为蛋白质,由十余种氨基酸组成不耐热,可被肠道蛋白酶破坏,故口服毒素不起作用。在菌体内的痉挛毒素是单一和一条多肽链,分子量15万。破伤风毒素的毒性非常强烈,仅次于肉毒毒素。破伤风梭菌没有侵袭力,只在污染的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一般不入血流。当局部产生破伤风痉挛毒素后,引起全身横纹肌痉挛。null毒素在局部产生后,沿神经纤维间隙至脊髓,上达脑干,也可经淋巴吸收,通过血流到达中枢神经。毒素能与神经组织中的神经节工苷脂结合,封闭了脊髓抑制性突触末端,阻止释放抑制冲动的传递介质甘氨酸和γ氨基丁酸,从而破坏上下神经原之间的正常抑制性冲动的传递,导致超反射反应(兴奋性异常增高)和横纹肌痉挛。 破伤风多见于战伤。平时除创伤感染外,分娩时断脐不洁,手术器械灭菌不严,均可引起发病。新生儿破伤风(俗称脐风)尤为常见。null破伤风潜伏期不定,短的1~2天,长的达2个月,平均7~14天。潜伏期越短,病死率越高。发病早期有发热、头痛、不适、肌肉酸痛等前驱症状,局部肌肉抽搐,出现张口困难,咀嚼肌痉挛,患者牙关紧闭,呈苦笑面容。继而颈部、躯干和四肢肌肉发生强直收缩,身体呈角弓反张,面部紫钳、呼吸困难,最后可因窒息而死。病死率约50%,新生儿和老年人尤高。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并证明该细菌感染胃部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 肠溃疡。这一成果打破了当时流行的医学教条,并最终于20多年后帮助两位科学家赢取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nullnullnull幽门螺旋杆菌具抗酸性,不怕胃酸腐蚀,是一种寄生在消化道的细菌。 在过去,凡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经常被视为与胃酸分泌、吸烟、饮食有关。但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导致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除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外,幽门螺旋杆菌也是罪魁祸首。 以抗生素加上胃药一起治疗,通常只需要一个星期至10天就可痊愈。 胃病患者若是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会通过唾液或飞沫传染他人,特别是同桌吃饭的家人和朋友。 李斯特菌李斯特菌在绝大多数食品中都能找到李斯特菌。肉类、蛋类、禽类、海产品、乳制品、蔬菜等都已被证实是李斯特菌的感染源。李斯特菌中毒严重的可引起血液和脑组织感染,很多国家都已经采取措施来控制食品中的李斯特菌,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 null李斯特菌共有七个菌株: 1、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L.monocytohenes) 2、绵羊李斯特菌 (L.iuanuii) 3、英诺克李斯特菌 (L.innocua) null 4、威尔斯李斯特菌 (L.innocua) 5、西尔李斯特菌 (L.seeligeri) 6、格氏李斯特菌 (L.grayi) 7、默氏李斯特菌 (L.murrayi)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其中单增李斯特菌是唯一能引起人类疾病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它能引起人、畜的李斯特菌病,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和单核细胞增多。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食品中存在的单增李氏菌对人类的安全具有危险,该菌在4℃的环境中仍可生长繁殖,是冷藏食品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1、特点1、特点分布广:存在于土壤、水域(地表水、污水、废水)、昆虫、植物、蔬菜、鱼、鸟、野生动物、家禽。 生存环境可塑性大:能在2-42℃下生存(也有报道0℃能缓慢生长 )能在冰箱冷藏室内较长时间生长繁殖。 适应范围大:酸性、碱性条件下都适应。 带菌较高的食品有:牛奶和乳制品;肉类(特别是牛肉);蔬菜;沙拉;海产品;冰淇凌等。 2、流行情况2、流行情况1999年底,美国发生了历史上因食用带有李斯特菌的食品而引发的最严重的食物中毒事件,在美国密歇根州有14人因食用被该菌污染的 “热狗”和熟肉而死亡,在另外22个州97人患此病,6名妇女流产。 1992-1995年法国出产的奶酪及猪肉中发现李斯特菌。 2001年11月以来,我国质检部门多次从美国、加拿大、法国、爱尔兰、比利时、丹麦等二十多家肉类加工厂进口的猪腰、猪肚、猪耳、小排等三十多批近千吨猪副产品中检出单增李斯特菌。3、流行病学3、流行病学单增李斯特氏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不易被冻融,能耐受较高的渗透压,在土壤、地表水、污水、废水、植物、青储饲料、烂菜中均有该菌存在,所以动物很容易食入该菌,并通过口腔-粪便的途径进行传播。据报道,健康人粪便中单增李氏菌的携带率为0.6-16%,有70%的人可短期带菌。3、流行病学3、流行病学4-8%的水产品、5-10%的奶及其产品、30%以上的肉制品及15%以上的家禽均被该菌污染。人主要通过食入软奶酪、未充分加热的鸡肉、未再次加热的热狗、鲜牛奶、巴氏消毒奶、冰激凌、生牛排、羊排、卷心菜色拉、芹菜、西红柿、法式馅饼、冻猪舌等而感染,约占85-90%的病例是由被污染的食品引起的。 3、流行病学3、流行病学该菌可通过眼及破损皮肤、粘膜进入体内而造成感染,孕妇感染后通过胎盘或产道感染胎儿或新生儿,栖居于阴道、子宫颈的该菌也引起感染,性接触也是本病传播的可能途径,且有上升趋势。 单增李斯特菌进入人体是否得病与菌量和宿主的年龄、免疫状态有关,因为该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菌,宿主对它的清除主要靠细胞免疫功能,因此,易感者为新生儿、孕妇、40岁以上的成人,免疫功能缺陷者。 4、致病性与毒力机理4、致病性与毒力机理寄生物介导的细胞内增生,使它附着及进入肠细胞与巨噬细胞; 抗活化的巨噬细胞,单增李氏菌有细菌性过氧化物歧化酶,使它能抗活化巨噬细胞内的过氧物(为杀菌的毒性游离基团)分解; 溶血素,即李斯特杆菌溶血素O,可以从培养物上清液中获得,为SH活化的细胞溶素,有α和β两种,为毒力因子。 5、临床表现5、临床表现在感染后3-70天出现症状,健康成人个体出现轻微类似流感症状,新生儿、孕妇、免疫缺陷患者表现为呼吸急促、呕吐、出血性皮疹、化脓性结膜炎、发热、抽搐、昏迷、自然流产、脑膜炎、败血症直至死亡。 6、预防与控制6、预防与控制单增李斯特氏菌在一般热加工处理中能存活,热处理已杀灭了竞争性细菌群,使单增李斯特氏菌在没有竞争的环境条件下易于存活,所以在食品加工中,中心温度必须达到70℃持续2分钟以上。单增李斯特氏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所以即使产品已经过热加工处理充分灭活了单增李斯特氏菌,但有可能造成产品的二次污染,因此蒸煮后防止二次污染是极为重要的。由于单增李斯特氏菌在4℃下仍然能生长繁殖,所以未加热的冰箱食品增加了食物中毒的危险。冰箱食品需加热后再食用。常见致病菌与益生菌常见致病菌与益生菌炭疽杆菌、破伤风梭菌、鼠疫杆菌、李斯特菌、痢疾杆菌、结合分枝杆菌志贺氏菌属(Shigella)志贺氏菌属(Shigella)是人类细菌性痢疾最为常见的病原菌,通称痢疾杆菌。痢疾杆菌是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不耐热及干燥,阳光直射即有杀灭作用,加热60℃10分钟即死亡;但耐寒能力强,在阴暗潮湿及冰冻环境下能生存数周,在蔬菜、瓜果、腌菜中能生存1~2周。对一般消毒剂如新洁尔灭、来苏、过氧乙酸等抵抗力弱,可被迅速杀死。   null根据生化反应与抗原结构的不同,分为4群。甲群为志贺氏菌群;乙群为福氏菌群;丙群为鲍氏菌群;丁群为宋内氏菌群。各群痢疾杆菌在菌体裂解时均释放出内毒素,但产生外毒素的能力各种群差异很大,其中以志贺氏痢疾杆菌产生外毒素的能力最强,故临床症状较为严重。 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是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夏秋两季患者最多。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和带菌者,通过污染了痢疾杆菌的食物、饮水等经口感染。人类对志贺氏菌易感,10~200个细菌可使10~50%志愿者致病。一般说来,志贺氏菌所致病情较重;宋内氏菌引起的症状较轻;福氏菌介于二者之间,但排菌时间长,易转为慢性。null急性细菌性痢疾:分为典型菌痢、非典型菌痢和中毒性菌痢三型。中毒性菌痢多见于小儿,各型痢疾杆菌都可引起。发病急,呈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菌痢治疗不彻底,或机体抵抗力低、营养不良或伴有其他慢性病时,易转为慢性。病程多在二个月以上,迁延不愈或时愈时发。   部分患者可成为带菌者,带菌者不能从事饮食业、炊事及保育工作。 1、致病性-菌毛1、致病性-菌毛痢疾杆菌随食物进入胃部后,若胃酸分泌正常,可被胃酸杀死,即使细菌进入肠道,也可被肠道内的分泌性抗体(IgA)和肠道正常菌群所排斥。 当人体防御功能下降时,如慢性病、过度疲劳、受冻、饮食不当及消化道疾患等,则有利于痢疾杆菌借助菌毛粘附于回肠末端和结肠粘膜上皮细胞上,然后进入细胞内生长繁殖,最后引起细胞破裂,导致肠粘膜损伤及溃疡,引起粘膜炎症而致腹泻。 致病性-内毒素致病性-内毒素细菌内毒素作用于肠壁,使其通透性增高,促进内毒素吸收。内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引起发热、神志障碍,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休克等一系列症状。 内毒素能破坏肠粘膜,形成炎症,出现溃疡、坏死、出血,在排出典型的脓血粘液便的同时,病原菌也随粪便排出。 内毒素还可刺激肠壁植物神经,使肠功能紊乱、肠蠕动共济失调和痉挛,临床表现为腹痛和里急后重症状。 致病性-外毒素致病性-外毒素志贺氏菌属A群1型和2型, B群2a型可产生外毒素,称志贺毒素。具有神经毒性、细胞毒性和肠毒素的性质,可能与腹泻有关,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昏迷。 2、抗药性2、抗药性近年来,抗生素的耐药菌株世界各地均有所见,多数地区的菌株对磺胺药、四环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均耐药。细菌一旦出现耐药性,可通过R因子传递。R因子能在体外、体内以及种内、种外进行传递,不仅发生于痢疾杆菌之间,而且也可在痢疾杆菌与大肠杆菌之间交叉发生,并可在病人之间相互传递。 由于痢疾杆菌的耐药菌株,尤其是多重耐药菌株渐见增多,故粪便培养检得致病菌时需及时作药敏试验,以指导合理用药。   3、常用的消毒方法 3、常用的消毒方法 煮沸消毒法:将病人用过的餐具、玩具、耐热物品及布料衣物浸泡水中,加热煮沸20分钟左右,即可彻底消毒杀菌。 日光与紫外线:将病人的衣服、被褥等放在日光下曝晒数小时可杀死部分细菌。但日光中有效杀菌光波穿透力较弱,同时受天气、尘埃、玻璃等影响可降低其作用,因此,日光只可作表面的辅助消毒。 3、常用的消毒方法 3、常用的消毒方法 紫外线杀菌原理,主要是细菌吸收紫外线的能量,在DNA中形成胸腺嘧啶双聚体,从而干扰DNA的复制,影响酶的活性,最后导致细菌的死亡或变异。另外,紫外线照射中所形成的臭氧也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3、常用的消毒方法 3、常用的消毒方法 消毒液消毒:肝炎消毒洗涤灵,不仅对各型肝炎病毒有效,而且对痢疾杆菌有杀灭作用。用该药加水60倍可清洗茶具、餐具及厨房用品,加水40倍可清洗各种家具、浴池、厕所、痰盂,可达到完全杀菌的效果。 漂白粉消毒、醋酸消毒等。 治疗治疗可用磺胺类药、氨苄青霉素、氯霉素、黄连素等。中药黄连、黄柏、白头翁、马齿苋等均有疗效。 常见致病菌与益生菌常见致病菌与益生菌炭疽杆菌、破伤风梭菌、鼠疫杆菌、李斯特菌、痢疾杆菌、结合分枝杆菌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是一类细长或稍弯的杆菌,因有分枝生长的趋势而得名。此菌属的最显著的特性为其胞壁中含有大量类脂,可达菌体干重的40%左右,故生长形成粗糙的畏水性菌落,而且也难以用一般染料染色。然而若设法使之着色后,又不易以含有3%HCI的酒精脱色。这种能抵抗盐酸酒精脱色的细菌称为抗酸杆菌。 结核杆菌- Tuberculosis 结核杆菌- Tuberculosis 结核杆菌属于放线菌目分支杆菌科分支杆菌属。结核杆菌细长略弯曲,端极钝园,大小约1~4×0.4µm ,呈单个或分枝状排列,无荚膜、鞭毛和芽胞。在陈旧的病灶和培养物中,形态常不典型,可呈颗粒状,串球状,短棒状,长丝形等。null结核菌分五个类型,即人型、牛型、鸟型、鼠型和冷血动物型。其中对人致病的主要是人型菌,牛型菌感染较少见,鸟型菌感染更少见。 与其它常见的细菌比较,结核杆菌的生长代谢缓慢,常见的细菌一般10-30分种就能繁殖一代,而结核杆菌则需要12-24小时才能繁殖—代。null结核杆菌的细菌结构比较特殊,因此造成它能够在不利的自然环境中存活。结核杆菌在低温环境中(如3℃),可存活6-12月;对常见的、用于消毒的化学物质如0.5%来苏水、5%石灰酸溶液、0.1%过氧乙酸溶液等,痰标本中的结核杆菌可耐受—个小时以上。null在干痰中存活6~8个月,若粘附于尘埃上,保持传染性8~10天。在3%HCI或NaOH溶液中能耐受30分钟。 但对湿热、紫外线、酒精的抵抗力弱。在液体中加热62~63℃15分钟,直射日光下2~3小时,75%酒精内数分钟即死亡。 null结核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也许有了人类不久就已有了它的存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2100年前的女尸身上发现左上肺门均有结核病灶。1965年,法国学者Sylvius根据解剖了死于所谓“消耗病”或“痨病”人的尸体,发现肺脏及其它器官有颗粒状的病变,根据其形态特征称之为“结核”。因而,结核的名称就此而被应用至今。 null人体免疫系统不能完全杀灭进入人体内的结核杆菌。一般的细菌一旦进入健康人的血液,人体免疫细胞能够迅速予以识别并将其吞噬。但进入健康人血液的一部分结核杆菌,被吞噬后不能被融解,只能受人体的免疫力抑制,不能进一步繁殖而引起发病,这时的结核杆菌是一种“休眠”状态寄生在人体组织的细胞中。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处于“休眠”的结核杆菌就能够进行大量繁殖,从而引起相应组织发病。null大多数常用的抗菌药不能有效杀灭已造成人体感染的结核杆菌,尽管目前已发展能够治疗细菌性感染的抗菌素种类很多,并且正在不断增加,但能够对结核杆菌有效的抗菌素种类只有十几种。即使对结核杆菌有效的抗菌素,如果仅用一、两种,结核杆菌也很容易对相应药物产生耐药性,给治疗带来麻烦。 致病性-原发感染致病性-原发感染原发感染是首次感染结核杆菌,多见于儿童。结核杆菌随同飞沫和尘埃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由于细菌胞壁的碳酸脑苷脂抑制吞噬体与溶酶体结合,不能发挥杀菌溶菌作用,致使结核杆菌在细胞内大量生长繁殖,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崩解,释放出的结核杆菌或在细胞外繁殖侵害,或被另一巨噬细胞吞噬再重复上述过程,如此反复引起渗出性炎症病灶,称为原发灶。null随着机体抗结核免疫力的建立,原发灶大多可自愈。但原发灶内可长期潜伏少量结核杆菌,不断刺激机体强化已建立起的抗结核免疫力,也可作为以后内源性感染的来源。只有极少数免疫力低下者,结核杆菌可经淋巴、血流扩散至全身,导致全身粟粒性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继发感染继发感染继发感染也称原发后感染,多见于成年人。大多为内源性感染,极少由外源性感染所致。继发性感染的特点是病灶局限,一般不累及邻近的淋巴结,主要表现为慢性肉芽肿性炎症,形成结核结节,发生纤维化或干酪样坏死。病变常发生在肺尖部位。预防接种-卡介苗预防接种-卡介苗 广泛接种卡介苗能大大地降低结核病的发病率。 婴儿因免疫力低,为卡介苗接种的主要对象。6个月以内健康儿童可直接接种。 较大儿童须作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者接种。一般在接种后6~8周如结核菌素试验转阳,则表示接种者已产生免疫力。可维护5年左右。 治疗 治疗 抗痨药物有制菌作用,但它们仍须通过体内免疫机理而起作用。常用的药物有异菸肼(INH)、链霉素、对氨水杨酸钠(PAS)、利福平、乙胺丁醇等。各种抗痨药物如合并应用,有协同作用,且能降低耐药性的产生,减少毒性。因耐药菌株出现较多,因此由病人体内人分离的结核菌株在治疗过程中应作药敏试验,以测定耐药性的产生情况。 null结核是一种接触传染病,通过空气传播。传染源是肺部患有结核(肺结核)的人。传染者咳嗽、打喷嚏、讲话或吐痰时,将结核杆菌传播到空气中。一个人只需吸入少量这类杆菌便会受到感染。但是,不是所有感染结核杆菌的人必然会患病。免疫系统可以“围挡”这种能潜伏数年的结核杆菌。如果免疫系统控制结核杆菌感染失败,便会导致活性结核病。如果不进行治疗,每名肺结核患者将平均每年传染10-15人。 null人体除毛发外几乎全身所有组织都可以感染结核病,入肠结核、骨结核、淋巴结核等。由于结核病主要经呼吸道进行传播,因此肺结核的感染率比其他器官高,占人体结核病的首位。患结核病后,病人可有低烧、盗汗、疲乏无力、干咳或痰中带血丝、颜面潮红、身体瘦弱等症。如不及时彻底的治疗,会使病情转为慢性,甚至造成病人死亡。null每秒钟世界上就会新添一个感染结核杆菌的人。 总的说,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目前感染有结核杆菌。 5-10%的结核病菌感染者会在其生命的某个时期发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有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约2000万,每年新发结核病人约800-1000万,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结核病。结核病已成为全世界成人因传染病而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活动性肺结核病人数居世界第二位。 null传染性结核患者一旦通过显微镜检查(可从痰涂片中看到杆菌)得到确认后,应早期、联合、适量、规律的全程用药。只要和医生很好合作,肺结核病是可以治愈的。 null世界卫生组织于1993年宣布“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确定每年3月24日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结核网:www.chinatb.org 益生菌益生菌 脱离了微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就无法进行。 ——巴斯德人体正常菌群人体正常菌群人体内微生物以细菌为主,大约有几十万亿到百万亿,重量1.5-2kg,其中肠道约有1kg以上,肺约有20g,口腔约有20g ,鼻孔约有10g ,眼约有1g ,皮肤约有200g 。 这些微生物有的对机体有益,有的有害,有的利害皆备或皆无,当它们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存在时,并不对人体造成危害,也不会引起疾病,这类菌称为正常菌群。益生菌的发现-乳酸菌益生菌的发现-乳酸菌在欧洲一些著名长寿之乡(如高加索山区、地中海沿岸国家),当地人常饮自制的酸牛奶,极少患糖尿病、心血管病、肥胖症, 1905年,俄国微生物学家梅奇尼科夫指出酸奶能使人长寿。 酸奶中的益生菌在肠道内的大量繁衍可促进并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null从70年代到90年代,国外所做的大量试验证实:喝益生菌饮料确实可降低血清胆固醇。最近国外又有学者发表指出:每天喝200毫升加入嗜酸乳杆菌以及菊糖后发酵的酸牛奶,可使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平均下降4.4%左右。因为嗜酸乳杆菌与菊糖两者均有降脂作用。益生菌的发现-双歧杆菌益生菌的发现-双歧杆菌上世纪60-70年代,发现肠道中优势菌群是双歧杆菌,90年代阐明了双歧杆菌对生理功能的重要作用,引起广泛关注。 我国学者对世界第五长寿区-广西巴马地区百岁以上老人的肠道菌群做了系统研究,发现他们体内的双歧杆菌数量比普通老人多得多。null双歧杆菌主要定居于回肠和结肠,它们伴随宿主终生,无毒无害,对其他菌群起着扶优去劣、扶正压邪的作用。 益生菌分类益生菌分类乳杆菌类(如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詹氏乳杆菌、拉曼乳杆菌等); 双歧杆菌类(如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卵形双歧杆菌、嗜热双歧杆菌等); 革兰氏阳性球菌(如粪链球菌、乳球菌、中介链球菌等)。此外,还有一些酵母菌与酶亦可归入益生菌的范畴。为什么要补充益生菌?为什么要补充益生菌?由于人体在生病的时候,通常使用一些抗生素药品进行治疗,其不仅杀死了致病菌,同时也将一些原本对人体有益的益生菌一起杀灭了,从而导致人体的抵抗力减弱,病越治越多。在大量抗生素的作用下,我们有必要及时补充益生菌,以维护人体的动态平衡,恢复人体应有的抵抗力。另一方面,人体因逐步走向衰老,益生菌的数量也会不断减少。补充益生菌可以进一步提高“机体防御能力”而对预防疾病有益处。益生菌定义益生菌定义国际营养学界普遍认可的定义是:益生菌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细菌,它们可直接作为食品添加剂服用,以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 自90年代初以来,形形色色的“益生菌”类保健品风靡了整个世界。与此同时,“益生菌”的研究业已成为国际上的热门研究课。null在国外已开发出数以百计的益生菌保健产品,其中包括:含益生菌的酸牛奶、酸乳酪、酸豆奶以及含多种益生菌的口服液、片剂、胶囊、粉末剂等等。益生菌的保健作用益生菌的保健作用1 防治腹泻; 2 缓解不耐乳糖症状; 3 预防阴道感染; 4 增强人体免疫力; 5 缓解过敏作用; 6 降低血清胆固醇; 7 预防癌症和抑制肿瘤生长。 预防与治疗腹泻预防与治疗腹泻正常人体肠道内栖息着500多种、数十万亿个不同的细菌,它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互相制约、共存共荣的。一旦肠道菌丛平衡被打破,就会引起腹泻。其次,滥用抗生素也会引起腹泻。欧洲一些医疗中心试用以乳杆菌、双歧杆菌与菊糖为主要成分的口服液治疗旅行者腹泻,也取得良好效果。 预防阴道感染症预防阴道感染症益生菌的另一作用是,可预防阴道感染症。这是因为酸牛奶中的嗜酸乳杆菌可抑制阴道内白色念珠菌的繁殖。增强人体免疫力增强人体免疫力益生菌能活着到达小肠,抑制有害菌在肠内的繁殖,促进肠道运动,从而提高肠道机能,改善排便状况,在肠道内存在着非常发达的免疫系统。益生菌可以通过刺激肠道内的免疫机能,将过低或过高的免疫活性调节至正常状态。 经证实的益生菌种 经证实的益生菌种 雷曼氏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LGG),在多于 25 个国家被应用。菌株拥有者为芬兰的 Valio 。 嗜酸性乳酸杆菌 LA7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LA7),被用于许多乳制品。 嗜酸性乳酸杆菌 LA5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LA5),用于乳制品和食品补充剂。 嗜酸性乳酸杆菌 DDS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DDS),主要用于食品补充剂。 经证实的益生菌种 经证实的益生菌种 雷特氏 B 菌 BB12 (Bifidobacterium lactis, BB12),用于乳制品。 长双歧杆菌 BB536 (Bifidobacterium longum BB536),用于乳食品和食品补充剂。 干酪乳酸杆菌 LC1 (Lactobacillus johnsonii La1 (LC1))由雀巢( Nestlé) 应用于乳制品。 双歧杆菌 DN-173010 (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DN-173 010 (Bifidus Essentis)) 由达能(Danone) 用于食品中。
/
本文档为【常见致病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