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2011-01-24 50页 doc 583KB 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3709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文考研网编辑部整理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全集 尧舜禅让   谓尧在位时举荐舜作为自己的继承人。那时没有父死子继的习惯,而是选择贤能之人为自己的接班人。传说中有尧举舜,舜举禹,禹举益的故事。据《墨子•尚贤上》云:“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孟子•万章》记载:“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舜大概做了常人不能做的好事,赢得了大家的拥戴。所以尧死后,舜虽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但天下诸侯不去尧子那里而去朝觐他;有诉讼之事,也去找他;讴歌者也去讴歌他,而不去讴歌尧子。反映了尧所举荐的继承人舜,确实是个...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文考研网编辑部整理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全集 尧舜禅让   谓尧在位时举荐舜作为自己的继承人。那时没有父死子继的习惯,而是选择贤能之人为自己的接班人。传说中有尧举舜,舜举禹,禹举益的故事。据《墨子•尚贤上》云:“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孟子•万章》记载:“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舜大概做了常人不能做的好事,赢得了大家的拥戴。所以尧死后,舜虽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但天下诸侯不去尧子那里而去朝觐他;有诉讼之事,也去找他;讴歌者也去讴歌他,而不去讴歌尧子。反映了尧所举荐的继承人舜,确实是个贤能之人。 涿鹿之战   传说黄帝与九黎族首领蚩尤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进行的一次艰苦激烈的大战,这是传说时代一次很大规模的战争。九黎族原居于南方,后北上中原,与以黄帝为首的部落发生了冲突,双方战于涿鹿之野。蚩尤的武器装备较好,所以在战斗之初,黄帝处于守势。   蚩尤和黄帝在战场上各自斗法。蚩尤利用浓雾,使黄帝的部队迷路。黄帝发明了指南车辨别方向,成功冲出浓雾的封锁。最后黄帝于冀州之野擒杀了蚩尤,成为中原各部落的共主,为华夏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阪泉之战   黄帝与炎帝在阪泉发生的一场大战,是传说时代一次很重要的战争。阪泉是地名,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东。黄帝时期,各部落之间互相侵伐,不断发生战争。黄帝与炎帝是两个强大部落的领袖,为扩展势力,终致兵戎相见。   黄帝统领熊、罴、貔、貅、虎为图腾的部落,与炎帝进行了三次激烈的战斗。最后黄帝取得了胜利,炎帝的部落被并入黄帝的部落。战后,黄帝继续修德振兵、种植抚民,其后又打败蚩尤、安定四方,各部落纷纷归顺黄帝,并尊崇他为部落联盟的共主。 齐家文化   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甘肃和政齐家坪而得名,起始年代为3950年以前,分布于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省。彩陶制造已经衰落,灰色与黑色陶器开始上升为主流陶器。该文化最重要的一项成就是冶铜业。现已发现不少铜制品,最为珍贵的是几面铜镜,它们是中国最早的铜镜。   这些铜器经鉴定,有些是红铜,有些是青铜,可以说它们开了中国冶铸工业的先河。齐家文化的许多遗址都发现有大面积的墓地,墓葬成行成排,埋葬方向整齐划一,是典型的氏族墓地。男女两人合葬墓开始出现,有的墓葬中甚至是一男二女,男性居中,二女居于两侧,侧身面向男性,反映出当时已流行一夫一妻制,有的则是一夫多妻。 龙山文化   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与此同时,冶铜技术开始出现,胶县三里河出土了两件铜锥,经化验为黄铜。技术上的进步还表现在建筑上。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出现了长方形土台式建筑,这种土台是夯筑而成的,说明商周时期盛行的夯土建筑在这时就已出现了。   土台四周有漫坡散水,也是一大进步。城址开始大量出现。城子崖发现的一座,城圈长450米,宽390米,墙体是夯筑而成。近年山东境内发现了十几座,其中七座密集分布,形成了一个城址群。 石峡文化   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分布广东省的北江、东江流域,因最早发现于广东曲江县石峡遗址而得名。该文化的经济以农业为主,遗址中出土不少稻谷。农具比较先进,为石锄、有段石锛,劳作效率相对较高。陶器中也出现了少量的印纹陶,陶器上拍印了方格纹、曲尺纹、漩涡纹。   石峡文化的墓葬很有特色,大部分是迁葬墓,而且出土的随葬品,往往是两套,一套是连同人骨从原墓迁移过来的,已经破碎,一套是迁葬时新埋进去的,仍然完整。有的墓葬还随葬有成套的木工工具,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专业的木匠。他们的社会地位很高,其墓葬不仅规模大,随葬品也多,而且有贵重的玉器,看来他们在当时是属于社会上层的。 石家河文化   铜石并用时代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因发现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而得名。此地有一个规模很大的遗址群,多达五十余处。该文化已经发现有铜块、玉器和祭祀遗迹、类似于文字的刻划符号和城址,表明它已经进入文明时代。陶器大部分为黑色,不过也有不少红色的陶杯和陶塑,是该文化的一大特色。   陶塑个体均很小,有狮、象、虎、鸡、鱼、龟,还有人像。这些小塑像集中出土于窖穴之中,有祭祀的味道。在埋小孩的瓮棺中,往往出有不少玉器,造型丰富,有人面、飞鹰、猪龙、蝉、璜、管等,雕刻精细,工艺水平相当高。 良渚文化   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陶器以黑陶为特色,制作精美,有的甚至涂漆。玉器非常发达,种类有珠、管、璧、璜、琮、蝉。其中玉琮个体大,高达18-23厘米,上面雕刻圆目兽面纹,工艺精湛,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誉为“玉琮王”。形状为内圆外方,与古代的天地相通思想相吻合。玉器上刻有似神似兽的神人形像和神人兽合一的形像,它们可能是当时人们的崇拜对象。   良渚文化的钱山漾一地出土有绢片、丝带和丝线,是中国远古时期最重要的家蚕丝织物。此外,还发现了许多祭坛遗址,如余杭瑶山遗址发现的祭坛,平面呈方形,从里向外为红土台、灰土围沟和砾石台,外围的边长约20米。祭坛上一般都有大墓,可能是人们祭祀先祖、天神的地方。   华南印纹陶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南方的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出现了一种很有特色的陶器。这种陶器烧制坚硬,犹如瓷器,故名硬陶。陶器表面拍印一些方格纹、圆圈纹、曲折纹等几何形纹饰。由于它的分布范围相当广泛,因此人们把出有这种陶器的古代文化称为印纹陶文化。它的延续时间也很长,一直到商周时期的遗址还有发现,而且流传到北方中原地区。它们往往是作为珍贵的器物埋藏在帝王贵族的大墓中。 屈家岭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距今约4950-4550年。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地区。制陶业较为发达,主要烧制黑陶和灰陶,也烧一些朱绘陶和彩陶。最有特色的是薄胎晕染彩陶,在陶器表面的陶衣上,用黑彩绘一些方格、桂叶形纹、带纹和垂幛等。花纹的色彩与陶衣上的色彩交互映衬,浓淡相间,仿佛云水相接,别有一番趣味。   屈家岭文化出现了大型分间房屋建筑。这种建筑一般呈长方形,里面隔成几间,有的呈里外套间式,有的各间分别开门通向户外。地面用红烧土或黄砂土铺垫,以便隔潮,表面再涂白灰面或细泥,并用火加以烘烤使之坚硬。大者长十四米,宽五米余,室内面积达七十平方米。 马家窖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窖而得名,距今约57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马家窖文化发现有村落与大规模的墓地,说明当时的人们过着定居生活。在一些墓葬中,女性墓往往随葬很多的纺织工具──纺轮,男性墓则一般随葬斧、锛、凿等生产工具。看来当时已经存在男耕女织的分工。   彩陶非常发达,在所有陶器中,彩陶占有很高的比例,墓葬中也往往随葬大量的彩陶。这里的陶器往往在上半身涂一层红色或紫红色的陶衣,然后在上面用黑彩或红彩描绘花纹。花纹主要是一些富于变化的几何形图案,也有一些人像、蛙纹等,黑红相映,疏密有致,极为鲜艳富丽。其中一件盆内绘了一幅五人手拉手舞蹈的景象,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红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距今约6000-5000年,分布于内蒙古东南部、辽宁省西部、河北省北部。陶器种类不多,但很有特色。器物外壁拍印一些之字形纹和直线纹,是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所没有的。红山文化的一个重要发现是牛河梁的女神庙。庙址由南、北两组建筑组成,其中北组为主体建筑,南北十八米余,东西宽近七米。墙壁经过彩绘,室内发现有大量的人物塑像碎块,有头、肩、手以及乳房等部位的残块,均属女性。头部真人大小,面涂红彩,双眼镶嵌青色玉片。这是中国最早的女神像。在女神庙东南方向,有一个土坑,开凿于岩石中,四壁与底部抹泥并经过数次修整,底部烟熏火烧痕迹,是祭祀女神的地方。此外还发现了神话动物的残块,形像为猪龙与巨禽。 大汶口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约6250-4350年。分布于以泰山周围地区为中心的山东、苏北地区。制陶业出现了专门从事制陶的人,开始采用轮制甚至快轮技术,可以做出胎薄体轻的陶器来。部分陶器刻有象形符号,一些学者认为是远古的文字。此外还利用坩子土制作白陶。制骨工艺也相当发达,墓葬中随葬的獐牙,刻有纤细的花纹,在一些骨筒、象牙筒上甚至出现了剔地透雕或镶嵌绿松石的技术。大汶口文化墓葬中的一些习俗颇为特别。墓主的枕骨生前经过人工变形,成年时拔除上侧门齿。还发现一些齿弓变形,这可能与当时人们口含陶球、石球有关。装饰非常盛行,不论男女都戴有一种猪獠牙做成的束发器,有的死者双臂佩以陶镯,有的佩以成串的雕花骨珠。 马家浜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约6250-5150年。因浙江嘉兴马家浜遗址而得名,分布于太湖地区。经济以稻作农业为主,除了稻外,还种植粳稻。此外,人们还猎取梅花鹿、四不象、野猪,捕捞龟、河蚌和鱼类为食。在许多遗址都发现有大量的捕捞工具和遗弃的兽骨、龟甲和螺壳。遗址中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纺织品实物。经鉴定,原料可能为野生葛,上面织出山形和菱形的花纹,工艺比一般的平纹粗麻布要先进。马家浜文化的房屋建造在地面上,地面铺沙或蛤壳以防潮。梁架结构方面,柱子底部一般用木板铺垫,墙壁用芦苇造成,外面涂泥,屋顶盖以芦苇、竹席和草把。 大溪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位于重庆大溪,年代距今约6350-5250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长江中游地区。陶器大部分呈红色,外面普遍涂有陶衣,而且戳印一些圆形、长方形、新月形的花纹。最能代表工艺水平的是白陶和薄胎彩陶。有一件白陶盘,通体拍印一种花纹,效果近于浮雕,非常精致。   薄胎彩陶的胎厚仅1-1。5毫米,表面还绘一些彩色的花纹,如菱花纹、麻花纹和方格纹,轻巧而华美。大溪文化发现有大批的墓葬,比较特别的是,许多尸体的下肢抬起呈蹲状,或双脚压在盆骨下呈跪坐状。有的下肢弯曲很严重,像是捆绑后埋入的。墓葬一般都有随葬品,女性墓往往比男性墓要多。有的墓葬中还发现有随葬鱼和龟甲的现象,在中国并不多见。 河姆渡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年代距今约6950-5330年。因首先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故名,分布于宁绍平原。遗址中保存有成堆的稻谷、谷壳、稻杆和稻叶,一般厚二十至五十厘米。与稻作农业相适应,农具中的骨耜数量特别多,上面凿孔装柄,以方便使用。出土遗物共六千多件,其中多为骨器,也有陶器、玉器、木器。木器相当发达,既有铲、桨、杵、锤等生产工具,也有碗、盆等生活用具。有一件碗上还发现有朱红色涂料,经化验,涂料实为生漆,这是中国最早的漆器。   房屋建筑颇为特别。这是一种干栏式的建筑,先在地上打成排的桩木,上面架梁,然后铺设楼板,形成架空的房基。上面再立柱、架梁、封顶。由于南方天气潮湿,这种木构建筑非常有优越性,现在云南的一些地方还可以见到。 半坡文化   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年代距今约6800-6300年,是两个氏族的部落住地。多种农具、鱼猎工具的出土,反映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等。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 从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遗址有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两个男子和四个女子,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仰韶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年代距今约6950-4950年。该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而得名,分布地域以陕西关中地区、河南为中心。彩陶极为发达,著名的人面鱼纹盆即是该文化的杰作。仰韶文化出现了布局整齐的村落。临潼姜寨遗址的村落中,中央是一个大广场,周围分布有五组建筑群,每组建筑群中以一座大型房屋为中心,附近分布有十或二十几座房屋。   居住区周围,有两条宽深各约两米的壕沟保护。沟外发现有三片大墓地,共清理出一百七十余座成人墓葬,此外有些建筑群附近有幼儿的瓮棺葬群。汝州洪山庙遗址墓葬中出土的陶缸和盖上绘有大量记事性图案,包括人、龟、鸟、蜥蜴、鹿以及它们的塑像。这是研究中国远古神话起源的珍贵资料。此外郑州西山遗址还发现了夯土城址。学术界一般认为,仰韶文化已经进入发达的氏族社会阶段。 李家村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是仰韶文化的前身,年代距今约7900-6950年。因最早发现于陕西西乡李家村遗址而得名,分布于关中地区和甘肃东部。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居多,但也有不少打制石器、细石器。   陶器制造技术还很原始,手工制作,器物胎薄,烧成温度低,颜色大部分是红色,其中有些陶器里面黑色外面红色,最有特点。纹饰也很简单,只装饰一些绳纹、锯齿纹和剔刺纹。彩陶已经出现,但数量很少,只是在钵的口沿外壁绘一些简单的宽带纹。 磁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年代距今约7950-7350年,是仰韶文化的前身。因最早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而得名。农业与家畜开始出现,在一些窖穴中发现粟的痕迹以及猪、狗、牛、鸡的骨骼,同时发现一些加工粮食用的磨盘与磨棒。磨盘实为一块大石板,上面平整,下有支足,配以磨棒,即可使用。也有一些农具,如石铲、石斧、锛和镰,此时的石器虽为磨制,但不甚精细。   陶器制造很原始,器物都是手工造成的,没有后来的转轮,造型不规整,厚薄不匀。烧成的温度也较低,因此质地松脆,容易吸水。器类简单,只有罐、鼎、钵、碗之类。 裴李岗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年代距今约7950年,是仰韶文化的前身。因首先发现于河南新郑县裴李岗村而得名。制陶业和农业刚起步。陶器都是手工造成的,质地粗糙松脆,器类简单。农具主要是石制的磨盘、磨棒、铲与镰。其中镰较为精致,刃部有细密的锯齿,柄较宽而且上翘,易于持握。   裴李岗遗址还发现一片墓地,墓葬共一百一十四座。墓穴非常密集而整齐,看来是经过一定规划的,可能是一处氏族墓地。一座墓内一般埋一人,随葬的东西不多,主要是一些生产与生活用的工具,如磨盘、磨棒、铲、镰和陶器。   仙人洞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年代为距今14000-9000年。遗址位于江西万年县大源仙人洞洞内,1962年以后作过数次发掘。洞内的上层堆积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石器中既有打制的,也有磨制的。已发现陶器,但数量很少,质地非常疏松,胎厚近二厘米,陶泥既夹炭也夹砂,是中国目前所知最原始的陶器。最重要的发现是一些水稻壳,其中既有普通的野生稻,也有栽培稻。   后者集野生粳稻的特徵,是一种由野稻向人工栽培稻演化的稻种。这一发现将人类栽培水稻的历史提前到一万年前。不过,遗址中也发现了多处火堆遗迹,以及大量的动物碎骨、蚌螺介壳和少量的鱼骨等,但未发现饲养家畜和种植谷物的迹象,看来人们还主要依赖于渔猎和采集经济。   沙苑文化   中石器时代文化。1956年发现于陕西省朝邑、大荔两县交界处的沙丘地带,名为“沙苑”的地方。文化遗物为细石器和石片石器,没有发现陶片。石片石器较为原始,但细石器(特别石镞)则是该文化进入中石器时代的特徵。   大禹   鲧之子。《尚书•舜典》:“伯禹作司空”句下孔传云:“禹代鲧为崇伯”,说明禹曾被舜任命为司空,并继承了其父的封邑与爵称。后因治水有功,舜举荐他当上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鲧   一称崇伯鲧。相传尧将鲧封于崇地,崇指崇山而言。崇山即嵩山,故崇地当在今河南省登封嵩山附近。这是传说中夏人活动的地区之一,很多历史事件与传说都和这个地区有关。尧时,洪水为害,尧命鲧去治水。鲧用堵塞的办法,治水失败,被“殛之于羽山”。 共工   共工氏,姜姓,是炎帝的后裔。《国语•鲁语上》载:共工氏之伯九有。伯九有也就是霸九州。实际上是说共工氏一度是九州的伯(霸)主,即中原部落联盟的一个首领。这反映了九个氏族住在九个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于首要地位。徐旭生说共工氏居住地在今河南省辉县。郭沫若说:共工氏长期活动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这个地方古代称为九州,可能来源于共工氏的九个氏。后来,这里往西的山区中还有九州之戎,大概是共工氏的余部延续下来的。   虞舜   姚姓,名重华。舜所属的氏族,居于虞地,故史称虞舜。舜之父瞽叟,其弟名象。由于四岳的推举,尧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领职位,并把两个女儿给他作妻室。《尧典》所记舜的主要事迹有:命后稷按时播植百谷;挖沟开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选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许多官职: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弃作后稷,主管农业;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为首领时,把各项工作都做的很好,开创了上古时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为中原最强大的盟主。正如《史记》所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实际上,当舜之时,国家机器的雏形已经具备了。   唐尧   为喾次妃陈丰氏女庆都所生,祁姓,名放勋,号陶唐,谥曰尧,史称唐尧。尧有圣德,有如天之涵养,如神之微妙,如日之光照临天下。这位德化广大的尧深受人们的爱戴。传说尧曾设官掌管天地时令,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敬授民时,谘询四岳,用鲧治水,征伐苗民,推行公平的刑法。尧实行上述措施,使得万邦和睦共处,友好交往,共同组成了中原部落大联盟,出现了国家雏形。尧选择舜为其继任人,死后由舜继位。这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推崇的禅让。 帝喾   相传是黄帝子玄嚣的后裔,古代一个部落的首领。居西亳(今河南省偃师县),号高辛氏。传说帝喾有四妻,生四子:姜生弃(即后稷),为周族祖先;简狄生契,为商族祖先;庆都生尧;常仪生挚。 颛顼   相传是黄帝子昌意的后裔,居帝邱(今河南省濮阳东南),号高阳氏。颛顼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   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 仓颉   一作苍颉,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相传中国古代有“结绳记事”、“契木为文”的时期。中国考古学家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刻划符号(其中有少量的文字),已发现的大量文字甲骨文距今约四千年。   这说明文字的出现是古代先民长期不断与不断创新的产物,不是某个人一蹴而成的。《荀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由此可见,仓颉可能是上古时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物。 黄帝   传说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黄帝为少典之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黄帝时各部落之间互相侵伐,百姓受苦,黄帝修德,整顿军队,用武力统一各部落,于阪泉战胜炎帝,又于涿鹿擒杀九黎族的首领蚩尤,得到各部落的拥戴,被拥为联盟共主。   相传黄帝时期有许多创造和发明,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算数、医学等。黄帝娶西陵氏之女为妻,名嫘祖。黄帝生有二十五个儿子,得姓者十四人,共十二姓。黄帝死后葬于桥山(在今日陕西省黄陵县)。 炎帝   传说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一说即神农氏(或神农氏的子孙)。相传其母名任姒,一日游华山,看见一条神龙,身体马上有反应,回来就生下炎帝。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动地域在今陕西的南部,后来沿黄河向东发展,与黄帝发生冲突。在阪泉之战中,炎帝被黄帝战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组成华夏族,所以今日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后代”。 蚩尤   传说东方九黎族(属东夷集团)的首领。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铜头铁额,神通广大,能呼风唤雨,以金属制造兵器。在与黄帝大战于涿鹿之野时,蚩尤作法,使云雾四起,黄帝军士分辨不清方向。后来黄帝制造了指南车以指示方向,致使蚩尤大败而被擒杀。涿鹿之战终以黄帝胜利而告终。 神农氏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相传他发明及制造了耒耜等多种农具,教人民进行耕作,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采集、渔猎进步到农业文化的情况。   神农氏又被尊为医药之祖,曾亲自用口品尝百草,发明药物及教人治病。后世传说神农氏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因而能化解百毒,又传说他因尝百足虫(一说断肠草),不能解其毒而死。另有传说神农氏即炎帝 山顶洞人   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属晚期智人。1930年发现于北京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以后经过数次发掘,发现了人类化石和一些文化遗物,时代为距今约1.8万年。人类化石共八个个体,既有婴儿,也有少年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体质特徵已接近现代人,脑量也达到1300-1500毫升,与现代人相一致。石器有砍斫器,加工方法与北京人相同。但骨角器中的骨针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缝纫工具。有的骨针直径只有3.3毫米,上面钻出细孔,技术已相当先进。此外,山顶洞人还出现了墓葬。在三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周围,发现有散布的赤铁矿粉末和一些随葬品。这些装饰品和墓葬的出现,说明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观念和宗教信仰。 资阳人   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系晚期智人。1951年发现于四川资阳县城西黄鳝溪。化石为一具完整的头骨,属于一个老年女性。形态特徵与现代人相近,但保留有一些原始特徵,如眉脊比现代人突出,脑量也较小。同出的有一件骨锥。与资阳人同时的哺乳动物化石有鬣狗、中国犀、东方剑齿象等,时代属晚更新世。 河套人   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属晚期智人。1922-1923年发现于内蒙古乌审旗萨拉乌苏(蒙语“黄水”)沿岸,以后经过多次调查与发掘,共发现额骨二件,枕骨、下颌骨、肩胛骨、胫骨各一件,时代为距今5-3.7万年。他们的体质已接近现代人,但也保留一些原始特徵,如头骨和股骨骨壁较厚。门齿呈铲形,与蒙古人种接近。出土的石器中有刮削器、钻具、尖状器和雕刻器。主要特徵是个体极小,但因为加工方法均为原始的锤击法,未使用典型细石器所采用的间接打击法和压制法,所以还不能归入细石器。遗址中也出有不少动物的碎骨,与石器、炭屑共生,应是河套人烧食的遗物。共生的动物有野马、普氏羚羊、原始牛等。 许家窖人   旧石器时代早期末或中期初的人类,属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类型。1973年发现于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窖村和河北省阳原县侯家村之间。发现的人骨化石有三个顶骨和其它骨骼化石,分别属于十几个男妇老幼不同的个体,既有七岁的幼儿,也有年过半百的老人,平均寿命大约二十岁。体质特徵有的比较原始,与北京人接近,有的较为进步,与尼安德特人类似。因此一般认为它具有从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特性。据铀系法测定,他们生活的时代为距今10万年左右。许家窖人的一些石器如短身圆头刮削器,刃部经过细致的加工,带有细石器的特点,这在当时是代表进步的因素。另外,这里也有许多细小石器,后来华北的一些细石器即发源于此。   丁村人   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属早期智人。距今约12万年。1953年发现于山西襄汾丁村,以后在汾河两岸发现有二十几处地点。化石有属于一个十二、三岁少年的三枚牙齿和一个大约两岁儿童的右顶骨化石。两枚门齿齿冠舌面仍有明显的舌面隆突和指状突,但不如北京人的复杂,齿冠舌面均为中部低陷、呈铲形,与现代黄种人相接近。臼齿的咬合面的纹理也不如北京人复杂,说明他们比北京人进步。儿童的顶骨壁较北京人的小孩顶骨薄,也是人类体质进步的反映。丁村人使用的工具有砍砸器、石球、三棱大尖状器、鹤嘴形厚尖状器和刮削器。其中三棱大尖状器和鹤嘴形厚尖状器富有特色,个体均厚重,它们代表的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另一个传统“河套-丁村系”。 长阳人   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属早期智人。1957年发现于湖北长阳县下锺家湾的龙洞内。化石为一个上颌骨和一枚臼齿。它们既有一些原始特徵,如鼻腔底壁不如现代人那样凹,犬齿比较发达;也有许多地方与现代人接近,颌的倾斜度没有北京人的显著,鼻棘较窄而靠前。总体而言,较北京人要进步一些。伴生的动物化石有大熊猫、东方剑齿象、中国犀等,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 马坝人   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属早期智人。1958年发现于广东曲江县马坝狮子山。化石为一个头盖骨,属于一个中年男性。但眉脊粗厚,眶后部位明显收缩,额骨比顶骨长,具有直立人的原始特点。头盖骨的骨壁较薄,较为隆起,高度大于北京人,脑容量也大于后者。分类上又可归入智人,它所表现的是直立人进化为早期智人的过渡状态。时代为中更新世与晚更新世之交。距今约20-10万年。 大荔人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智人化石,为现代蒙古人种的祖先。1978年发现于陕西省大荔县解放村附近的洛河第三阶地砂砾层中,故名。与大荔人同时出土的有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距今年代大约为20余万年。大荔人化石为一不足三十岁的男性头骨(缺下颌骨),其体质特徵介于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间,头顶低矮,前额扁平,上方有一横沟(这些表现出直立人的原始特徵),但吻部不甚突出,颧弓细弱,颞骨鳞部不呈三角形而呈圆鳞状,面部扁平,脑容量为1120毫升,这些是智人的进步特徵。 金牛山人   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属早期智人,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1984年发现于辽宁营口金牛山。化石为一个头骨、五个脊椎骨、二根肋骨以及其他部位的骨头,全部属于一个成年男性个体,年龄为三十岁至四十岁之间,脑量为1390毫升。金牛山发现的这批化石资料之完整,在我国尚属首次。同时还发现了一些灰堆,里面有烧土、炭屑和烧骨,可能是金牛山人烧食之处。在灰堆旁边分布着大量的动物碎骨,其中有的骨头还可以看到人工敲砸的痕迹。 北京人   旧石器时代早期,属直立人。1921年发现于北京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以后经过多次发掘,发现5个头盖骨、头骨碎片、面骨、下颌骨、股骨等化石,其中在1929年发掘到第一个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震动全球考古界。可惜这些珍贵标本在1941年遗失。1949年以后,经多次发掘又发现了一些头盖骨和其他人骨化石。这样前后共发现六个头盖骨,和大量的人类骨骼化石,大体属于四十个个体。北京人的头盖骨低平,额向后倾,比猿人高。脑量平均为1043毫升,大于猿人,牙齿较猿人弱小简单,说明它们比猿人进步。但头盖骨较厚,眉脊粗壮,向前突出,面部较短,吻部前伸,牙齿比现代人粗大,说明它们保存有浓厚的原始形态。北京人生活的年代为距今约50万年。 蓝田人   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属直立人。分别发现于陕西蓝田县的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公王岭的蓝田人化石有头盖骨、鼻骨、右上颌骨和三颗臼齿,同属于一个成年人,可能是女性。头盖骨低平,额部明显倾斜,眉脊骨粗壮,骨壁厚,脑量小,估计为780毫升,吻部向前突出,表现出较为原始的形态。在蓝田人化石的层位中发现有大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球等石器。加工方法为简单的锤击法,石片一般未经第二步加工即付诸使用。共生的动物群有四十一种,其中包括大熊猫、东方剑齿象、毛冠鹿,带有强烈的南方动物群的色彩。陈家窝的蓝田人化石有下颌骨,属于一个老年女性。公王岭蓝田人距今大约80-75万年,陈家窝蓝田人距今约53万年。 郧县人   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属直立人。1975年在湖北省郧县龙骨洞中发现,化石为四枚牙齿。它们的特徵与北京人相似,说明郧县人属于直立人。一起的动物化石有嵌齿象、桑氏缟鬣狗和小猪,代表的地质年代要比北京人的动物群要早,因此郧县人存在的时代可能要比北京人早,可能为早更新世。 元谋人   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属直立人。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发现的有元谋人左右上内侧门齿,属同一青年男性个体,是中国早期直立人的代表。后来在元谋人化石所在的褐色粘土层内,发现了刮削器等石器、大量炭屑和烧骨。此外还发现二十九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爪蹄兽、剑齿虎等第三纪动物和云南马、山西轴鹿等动物。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据古地磁测定,距今约170万年。1986-1987年,考古学家再于元谋县发现古人类牙齿化石,估计距今约250万年 保山古猿   1992年发现于云南保山县羊邑清水沟煤矿的煤系层中。化石为一块下颌骨和一枚前臼齿。其地质年代为中新世晚期到上新世,距今约800-400万年。下颌骨的形态很像禄丰古猿,但臼齿上的齿冠宽短,比禄丰古猿更接近于南方古猿。南方古猿是由猿到人进化过程的主要代表,保山古猿正好介于禄丰古猿与南方古猿之间。因此,它的发现填补了人类进化史上的一段空白。   禄丰古猿   1975-80年发现于云南禄丰县石灰坝煤场的第三纪褐煤地层内。经过多次的发掘,发现不少腊玛古猿化石,包括一具残头骨、若干个颌骨和上百颗牙齿。其形态比腊玛古猿进步,更接近于人类的早期形态。这种古猿化石在世界上尚属首次发现。与古猿化石共生的有三趾马、剑齿虎、无角犀、河猪等中新世和上新世的动物化石。化石所在地层的时代,为中新世的晚期或上新世的早期,距今约800万年。 开远古猿   1956-57年发现于云南开远县小龙潭第三纪褐煤层内。第一次发现五颗古猿牙齿化石,为同一个下颌的左、右前臼齿和臼齿;第二次发现的是下颌左侧的前臼齿和臼齿。一起出土的有三棱齿象、利齿猪等,时代为中新世晚期。其种属一部分属于森林古猿,一部分可能属于腊玛古猿。前者进化为现代的黑猩猩、大猩猩,后者进化为现代人,证明中国也是人类起源地之一。 九州   称九有、九土,即九个地方。《国语.鲁语上》载:“共工氏之伯九有也”。《礼记.祭法》记载,将“九有”改为“九州”。九有、九州是古今语之不同。在古代,伊水和洛水流域被称为“九州”。 四岳   传说四岳是共工的从孙。共工部落是炎帝的后裔,所以四岳是姜姓,有悠久的历史。据《尧典》记载:尧曾经想把位让给四岳,但四岳却向尧推荐了舜,说明四岳是位品德高尚的人。共工和四岳的活动,在黄河中游地区。主要在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   共工氏和夏后氏,都是很古老的氏族,文献中记载他们的事迹都和治水有关。如尧时洪水泛滥,民众忧苦,四岳等人曾推举鲧去治水。共工氏的后土和禹的父亲鲧治水失败后,由禹继续治理水患,共工氏后裔四岳则来协助禹治水。他们接受了前人治水失败的教训,改堵塞为疏导的办法,使治理洪水的取得成功。一说四岳为四人,即羲和之四子,分掌四岳之事或即四时之官。 三苗   古族名。又称作有苗、苗民。三苗为传说时代中国南方一支强大的部族。《史记.五帝本纪》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又据《战国策》吴起说:“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彭蠡即今鄱阳湖,洞庭即今洞庭湖。文山已不知今为何山。衡山是今湖南之衡山,或是今安徽之霍山。据此,三苗主要活动地域在今湖南、江西、湖北以及安徽、河南南部等地。三苗与中原华夏集团之间有时和睦相处,也有反叛战乱之时。传说尧时曾征伐过三苗。舜代尧行政,对三苗主要采用安抚的办法,舜迁苗民,又使其接受中原华夏族较高的文化。三苗与中原华夏族之间,在文化及习俗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但经尧舜,特别是舜时对三苗采取的措施,使三苗接受中原华夏文化,大大加速了苗民融合于华夏族的过程。 天下为公   或称公天下,指一切财富均归集体所有,人们实行的是各尽所能、平均分配的。   《礼记•礼运篇》讲禹以前的社会情况时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将贤能之人选为共主),讲信修睦(讲究信誉,维护和平)。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老年人有养老的保障),壮有所用(青壮年有工作做),幼有所长(小孩子有人抚育),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职业),女有归(婚姻不失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产品归公共所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各尽所能)。是故谋闭而不兴(不欺诈争利),盗窃乱贼而不作(没有盗贼劫掠),故户外而不闭(家家没有私产,不用关大门),是谓大同”。这段话形象集中地反映了在生产力低下,人们不得不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的那一时期,人们选举贤能之人作首领,由他组织大家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情景。因此,被称为公天下的大同社会。 禅让   传说古代实行的举荐贤能之人为首领继承人的一种制度。据文献记献:有尧举舜,舜举禹,禹先举皋陶,皋陶死禹又举益等历史故事。讲述他们登上部落首领位置后,选贤与能,把贤能者举荐为自己的继承人,并在生前就让他们辅佐自己处理政务,死后便让他正式登上首领的位置。 指南车   传说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法,云雾四起,使黄帝军士迷失方向,于是黄帝制作指南车,以指示四方,遂擒杀蚩尤。涿鹿之战是上古时期一次重要的战事,是黄帝实现其宏图大业中至关重要的一次战役。   至于当时是否已经有了指南车,今天已无以知晓,至少考古学还没有提供这种证据。不过,中国战国时已发明“司南”(指南针的一种),在汉魏时期已有了指南车,并已制成模型进行试验。 南蛮   中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有时也称作苗,近代的古史学家将南方地区的诸族称作苗蛮集团。这里最有名的族是三苗,它的地域,据《战国策.魏策》载吴起说:“三苗之居,左彭蠡(今鄱阳湖)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即指今湖南、江西的北部及湖北一带。尧舜禹时代,中土与南方的三苗发生过多次冲突,使华夏族与三苗族接触增加,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更加密切了。 东夷   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郭璞《尔雅》注云:「九夷在东。」说明夷人活动在东方。东夷在商代被称作人方,西周时代被称作东夷。传说太、蚩尤、少都是东夷族的首领。 西戎   中国古代西北各族的总称。《禹贡》指西戎是织皮、昆仑、析支、渠搜,《史记•匈奴传》指春秋之绵诸、绲戎、翟、义渠、大荔、鸟氏、朐衍等。西戎原分布在黄河上游及甘肃西北部,后逐渐向东迁移。传说夏禹亦出自西戎族。 北狄   狄,古族名,亦作翟。春秋时期以前,长期活动于齐、鲁、晋、卫、宋、邢等国家之间,与诸国有频繁的接触。公元前七世纪时,分为赤狄、白狄、长狄三部,各有支系。因为他们主要居住在北方,故又通称为北狄。秦汉以后,狄或北狄曾是中原人对北方各族的泛称之一。 四裔   《方言》说:“裔,夷狄之总名。”裔,又指荒裔,这里的裔指裔土。《国语》有“以实裔土”之语。四裔即四方边远之地,《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舜臣于尧时,曾“流四凶族,浑敦、穷奇、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螭魅。”这是说舜以为恶不善的四凶族流放至四方边远之地,以抵挡那里能害人的怪物所造成的灾害。   四裔的地望,古人有以幽州为北裔(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北),崇山为南裔(一说今湖南省大甬县),三危为西裔(一说在今甘肃省敦煌市,或云在该省乌鼠山之西或天水市一带等),羽山为东裔(一说即今江苏省东海县、赣榆县及山东省郯城县间之羽山;一谓即今山东省蓬莱县南之羽山)。以上是四裔之地的古说,后来便缺乏明显的划分了。 九黎   简称黎,为山东、河北、河南三省接界处的一个部族,蚩尤为其首领。九黎属东夷集团。相传共有九部: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合称九黎或九夷,每个部落有九个氏族,共有八十一个氏族,是东方一支庞大势力。后来蚩尤在涿鹿之战被黄帝击败,其余部南迁,与苗人等融合。 共主   古代社会共同的政治领袖,原指集体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后变成地位世袭的显赫贵族。共主,其实就是天下万邦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最大一邦。万邦拱卫共主,共主君临天下。中国古代由黄帝至尧舜禹夏时代已处于此类共主时期。   后来商、周的封建诸侯也都尊天子为天下的共主。 文明时代   野蛮时代相对而言。文明一词在中国文献中最早见于《易经.文言》中的“天下文明”。现今汉语中用它来译西文中Civilization一字,指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于一个社会的氏族制度已经解体而进入有国家组织的社会阶段。这种社会中,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已经出现,还有了城市、贸易、宗教、文字记载,以及金属冶炼等。   关于中国什么时候进入文明时代,学术界正在进行研究与探讨。但因研究者对文明及其诸要点理解不同,看法也不尽一致,有的认为中国文明史是“万年启步”,有的主张“上下五千年”。不过,一般认为至少在四千年前的二里头文化晚期,已经进入文明时代,因为偃师二里头遗址晚期已经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和制陶、铸铜作坊址,已有文字发现,并出现了青铜冶铸业,反映了这一时期已经进入有国家组织的社会,而这个遗址本身就是一个都邑。 信史   有文字记载确实可信的历史称为信史。韩《余卧疾深村闻一二郎官笑余迂古因成此篇》诗云:“莫负美名书信史,清风扫地更无遗。”中国的商代已有甲骨文字,甲骨卜辞刻的商王世系与文献记载可以对应起来,所以一般认为商代的历史是信史。   夏代的世系在《史记•夏本纪》中虽然也有明确记载,计十四世十七王,不少人认为夏代的历史也是可信的,但因夏代的文化遗存尚未被确认,史学界一般仍将它划归传疑时代。 传疑时代   一般又称传说时代或史前时代,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出现之前的那一段时代,与历史时代相对。由于那一个时代还没有文字记载,很多历史内容只能靠先民们一代又一代的“口耳相传”,流传中加入很多神话内容。但仔细分析,其中确有很多历史的影子,所以在恢复上古历史内容时,传说仍有很重要的意义。例如,关于人类的起源有盘古开天地及伏羲、女娲的故事;人类发明人工取火则有燧人氏钻木取火故事;有关农业与医药方面的发明则有神农氏的故事;有关部落之间的战争有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黄帝战蚩尤的涿鹿之战等。由于夏代的文字至今没有发现,那些被认为是夏代的遗存在考古学上还未获得一致的意见。有文字记载的信史,目前只能上溯到商代的甲骨文,所以一般学者都将夏代及其以前的时期称作传疑时代。 象形陶文   新石器时代出现,铜石并用时代盛行。其中以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出土的象形陶文最有代表性。大汶口文化发现的象形陶文共二十余个,图形很接近实物。一种上面为太阳,中间为月牙,下面为山峰,有人释为“旦”字;一种像武器中的钺和锛;一种上面像羽毛,下面像冠,很像印第安酋长的羽冠。   仰韶文化的象形陶文多模仿麦芒和青蛙,图案比较抽象,难以释读。山东邹平丁公出土的象形陶文是龙山文化的,刻于一块陶片上,共十一字,第一行三字,其余各行均为二字。其笔划较为流畅,刻写也有些章法,显然已经脱离了刻划符号而进入象形文字的阶段。这些象形陶文已经接近甲骨文,学术界现在普遍认为,这些象形陶文就是现代文字的祖先,说明中国步入文明时代并不比西亚、北非晚。 印纹陶   在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普遍都有发现。这种陶器的特点是,陶质坚硬,犹如瓷器,表面拍印一些几何形的图案,如方格纹、圆圈纹、曲折纹。由于它分布广泛而且很有特色,有人将出有这种陶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称为华南印纹陶文化。印纹陶在华南,一直盛行到商周时期,并传播到到中原地区,成为商周等朝帝王贵族的喜爱之物。 黑陶器   最初发现于山东省的龙山镇城子崖,所以龙山文化又称为黑陶文化。以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普遍都有发现,人们才明白这是中国铜石并用时代共有的陶器。最早产生于大汶口文化,它的出现乃得益于制陶技术的发展以及陶的改进。转轮及快轮的出现,使陶器形态非常规整,器坯也薄,以至于像蛋壳一样。陶也得到改进,温大大提高,同时适于烧红陶的还原气氛也转变为适于烧黑陶的氧化气氛。   铜石并用时代的黑陶,以山东地区烧得最精,陶器轻巧,色泽黑亮,堪与漆器相媲美。黑陶器在夏代的二里头文化时期达于极至,作为珍贵的器物随葬在贵族的墓葬中。以后由于青铜器的兴起,黑陶器便趋于衰落。 彩陶器   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新石器时代晚期盛行。它的制法是,在陶器表面先抹一层陶衣,然后在上面绘制彩色图案。色彩主要是红色、黑色与黄色。广泛分布于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北方的河北、内蒙古、辽宁地区。以黄河上游的马家文化最为发达,色彩丰富,图案多样,数量大。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次之,其他更次之。   铜石并用时代以后,随着黑陶器的盛行,彩陶器很快就衰落了。但在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以及华北地区,彩陶文化继续繁荣,一直保持到商周时期。 细石器   与打制石器不同,细石器采用间接打击法,即用一根木棒放在石料上,另一端用石头砸击,这样打下的石片比较细长而规整。这种石器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于中石器时代盛行,以后一直延用至新石器时代。边远地区如东北、西藏及甘、青地区,甚至到商周时期还在使用。 磨制石器   石器的制作方法,是将石器的表面磨光,并磨出刃部。这种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代表器物,为当时主要的生产工具。在青铜时代也是如此,一直到东周时期才被铁制工具取代。以龙山文化的斧、铲最有代表性,个体大而平整,是磨制石器的精品。 一夫一妻制   由对偶婚发展而来。它是在父系氏族社会中产生的,建立这种婚姻的目的在于确保所生的子女出自一个父亲,以继承家庭的财产。在远古的时代,一夫一妻制比较固定,不过丈夫可以解除婚姻关系,而妻子没有这种权利。中国的龙山文化就出现了一夫一妻的合葬墓。   对偶婚   母系氏族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若干同胞的一群姐妹与同胞的一群兄弟集体通婚,男女关系并不固定,男子多妻,女子多夫,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种形式称为「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婚是它的发展形式,其特点是男女结合短暂而不稳定,男女双方仍分属于自己的氏族,没有固定的同居生活,也没有独立的家庭经济,所生子女均属母亲所有。   对偶婚本身也有很多形式,一种是双方都住在自己母亲的氏族中,通常是丈夫去女方家;一种是双方都到专为他们建筑的公房中过夫妻生活;一种是丈夫搬到妻子家中居住,称从妻居。到父系氏族社会,从妻居最终被从夫居取代。 血缘群婚   人类的早期婚姻形态。这种婚姻是在家庭内部,一群直系与旁系的兄弟姐妹互相通婚。典型的形式是一对配偶的子孙中每一代都互为兄弟姐妹,也互为夫妻。在亲属称谓上,无母系父系之分,祖父与外祖父、姑母与舅母等都用相同的称呼。它排斥了祖辈与孙辈、父母辈与子女辈的通婚,较人类原始的杂婚状态要进步得多。这种婚姻现已绝迹。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夏威夷群岛上还看到了一些残迹。 部落联盟   原始社会后期形成的部落联合组织,通常由若干近亲或近邻部落组成,结成联盟的主要目的在于共同合作出征或自卫等军事行动。中国古代也曾出现过这样的部落及部落联合组织,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同炎帝和蚩尤作战时,曾训练熊、罴、貔、貅、虎六种野兽参加战斗,实际上这是用六种野兽命名的六个氏族,它们组成一个部落联盟。黄帝为有熊氏,说明熊氏族在这个联盟中居于首领的地位。   部落联盟可以是血缘或近亲关系部落之间的联盟,也可以是不同部落之间的联盟。这为后来国家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部落   由于人口的繁殖,氏族的一部分人向外开拓新的生存空间,于是产生了新的氏族。几个新老氏族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名称与领土,具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共同的宗教与祭祀仪式。部落内各氏族地位平等,部落最高首领称为酋长,由各氏族推选产生,公共事务由各氏族首领组成的部落议事会讨论决定。 氏族   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他们往往用一种动物或植物作为本氏族的图腾标记。在氏族中,婚姻有一定的,禁止长辈与晚辈之间的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甚至禁止与母方最远的旁系亲属婚配。 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重大事务由氏族成员组成的氏族会议决定。氏族社会先后经过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解体。 父系氏族社会   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男子在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掌握了社会财富,母系氏族社会便转化为父系氏族社会。其特徵是,氏族由一个男性祖先和他的子女以及他的男性子孙的后代组成,子孙皆归属父亲。世系由男性传递,财产也按父系继承。中国的龙山文化即处于父系氏族社会阶段。 铜石并用时代   此时出现了用红铜制造的生产工具,标志着人类开始学会冶炼金属。当时掌握的冶炼术为冷锻和铸造法,制造的一般是小型工具,但主要的工具仍然是石器。这一时期农业、畜牧业更为发达,粮食开始出现剩余。人类社会也相应地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贫富分化、大量的夯土城址、精美玉器、祭坛,意味着人类社会由氏族社会转化为部落及部落联盟甚至国家。   中国的铜石并用时代大约开始于公元前四五千年,至公元前二千年为界。著名的有齐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其中齐家文化不仅发现有小型的工具,如锥、刀、凿等,还发现有铜镜。它的延续就是青铜时代。 新石器时代   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徵是畜牧业和农业的产生。也就是说,人类不再完全依赖自然的赐予,开始生产自己生存所需的食物。另一重要特徵是,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出现一个大飞跃,开始磨制石器,形状规整,便于使用。与此同时,陶器、纺织、玉器出现,手工业也逐渐专业化。人类社会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   婚姻形态方面,由杂婚转变为一夫一妻制;人类群体由小规模的人群发展为规模较大的氏族社会,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就是最好的见证。一般来说,这一时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延续时间也很长,像距今4500至2500年的美洲玛雅文明就仍属于新石器时代。中国新石器时代开始于一万四千年以前,到大约五千年前结束。 中石器时代   介于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间,生产工具仍以打制石器为主,但细石器开始盛行。这时人类生活仍然依赖于渔猎和采集,农业和畜牧业还没有出现。其年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地质上的全新世时代,延续时间很长。当黄河和长江流域等地区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一些边远的地方如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还停留在中石器时代。目前这个时代的遗址发现不多,陕西的沙苑文化、河南的灵井文化是其中的两个。 骨器   以兽骨、鱼骨等动物骨骼为原料进行雕刻和磨制而成的器具、饰物,如骨针、骨管等。骨针和骨管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内曾发现一件骨针及四件骨管,属于山顶洞人。骨针的针孔残缺,但针身保存完好,残长82厘米。针身略弯,刮磨得非常光滑,针眼是用小而锋利的尖状器挖成的。它是中国最早的缝纫工具。骨管是用鸟骨做成的,管体光滑,表面有短而深的凹槽。各管的凹槽数量不一,但排列相同,显然是为接系其他装饰品而预备的。 打制石器   与磨制石器相对,比磨制石器原始。原始人用石块作锤子,在石块上打下一些石片,中间剩下的为石核,这些石核和石片即可作为工具使用,有的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它是旧石器时代人类最广泛使用的工具。延续时间很长,人类在进入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以后还在使用。石器的类别有很多,以丁村遗址为例,有砍斫器、手斧、石球、尖状器、刮削器。在中国旧石器时代,不同遗址的石器特徵有所不同。如丁村遗址以个体大的石器居多,如尖状器、砍砸器等。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石器则是个体小的石器占主导地位,如雕刻器等。 三皇五帝   传说是中国夏代以前的帝王,在战国至汉代文献中有很多说法。三皇:一说指燧人、伏羲、神农;一说为伏羲、女娲、神农。五帝:一说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一说为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常见的说法是:三皇指燧人、伏羲、神农,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杂婚   早期人类还保持的一种动物特性,即群体内部男女成员之间实行杂乱的性交关系。此时尚未形成婚姻制度,每一个女子属于每一个男子,每一个男子也同样属于每一个女子。这种杂婚现在已经不存在,但在古代传说中可以找到一些痕迹。   母系氏族社会   氏族社会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女性在社会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掌握氏族的领导权。世系按女性继承,子孙归属母亲。一般认为中国的仰韶文化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美洲印第安人的易洛魁氏族是典型的母系氏族社会。氏族成员死后,其财产归同氏族的人所有。同氏族的人有互相援助、保护和共同复仇的义务。氏族首领是推选出来的,一个是负责公共事务的酋长,一个是军事首领。 智人   人类发展的晚期阶段,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早期还保存较多的猿类特徵,生存时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五十万年至十万年。长阳人、丁村人、大荔人及尼人都属于早期智人,大荔人的脑量为1120毫升。晚期智人的猿类特徵已经退化,体质特徵接近现代人。山顶洞人、柳江人、资阳人及克人都属于晚期智人。山顶洞人的
/
本文档为【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