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财管由厚变薄5-6

财管由厚变薄5-6

2011-01-24 7页 doc 2MB 18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3588

暂无简介

举报
财管由厚变薄5-6五.投资管理 (一)资本投资评评价的基本原理: 投资项目的收益率>资本成本,企业价值增加; 投资项目的收益率<资本成本,企业价值减少; 投资项目的收益率=资本成本,企业价值不变。 【提示】   (1)投资人要求的收益率(资本成本)=债务比重×债务(税后)资本成本+所有者权益比重×权益成本。   (2)投资项目的资本成本是一种机会成本,是投资人将资金投资于其他同等风险资产可以赚取的收益。 (二)投资项目的基本方法 折现评价指标的比较 评价指标 含义与计算 要 点 适用范围 关注的问题 净现值 (1)净现值,是指特定投资方案引起的...
财管由厚变薄5-6
五.投资管理 (一)资本投资评评价的基本原理: 投资项目的收益率>资本成本,企业价值增加; 投资项目的收益率<资本成本,企业价值减少; 投资项目的收益率=资本成本,企业价值不变。 【提示】   (1)投资人要求的收益率(资本成本)=债务比重×债务(税后)资本成本+所有者权益比重×权益成本。   (2)投资项目的资本成本是一种机会成本,是投资人将资金投资于其他同等风险资产可以赚取的收益。 (二)投资项目的基本方法 折现评价指标的比较 评价指标 含义与计算 要 点 适用范围 关注的问题 净现值 (1)净现值,是指特定投资引起的未来各年现金净流量所折成的现值之和。 (2) NPV= 净现值的具体应用又划分为实体现金流量法和股权现金流量法下的净现值计算。 适用于互斥方案决策。 (1)它直接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相联系; (2)它考虑了所有可以衡量的相关财务信息; (3)它的难点是在实务中未来现金流量很难准确预计; (4)它的评价结论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折现率的确定上。 现值指数 (1)现值指数,是指特定投资方案引起的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与未来现金流出的现值之间的比值。   适用于独立方案决策。 同净现值法。   内含报酬率 (1)内含报酬率,是指能够使未来现金流入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现值的折现率,或者说是使投资方案净现值为零的折现率。   适用于独立方案决策。 内含报酬率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没有直接联系,原因是内含报酬率与净现值对于原始投资不同而且方案互斥的项目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内含报酬率法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机会成本(折现率)等于内含报酬率,也就是说企业因此项目筹集的资本成本或放弃其他项目而损失的收益就是内含报酬率。现实中由于市场利率在项目的持续期内很有可能发生变动,因而项目采用的折现率也需要发生相应变化才能使比较更为切实合理,此时内含报酬率就无法进行相应的调整,尤其是在某些年份的内含报酬率高于折现率,而某些年份的内含报酬率又低于折现率,遇到这种情况它就无法处理这种变化;当项目的持续期内现金流量变化无常时,内含报酬率无解或多解的情况就有可能出现,因此,它有时不能给出唯一的、清晰明确的决策依据。 (2)“逐步测试法”,适合于各期现金流入量不相等的非年金形式。 计算方法是:先估计一个折现率,用它来计算方案的净现值;如果净现值为正数,说明方案本身的内含报酬率超过估计的折现率,应提高折现率后进一步测试;如果净现值为负数,说明方案本身的内含报酬率低于估计的折现率;应降低折现率后进一步测试。经过多次测试,寻找出使净现值接近于零的两个折现率,然后根据内插法即可计算该方案的内含报酬率。 采取逐步测试法,内含报酬率的计算口诀是折现率差之比等于净现值差之比。   (3)“年金法”,适合于无筹建期,而且经营期各年现金净流量相等的情况,符合普通年金形式,可直接利用年金现值系数查表来确定与该年金现值系数相邻的两个折现率,然后根据内插法即可计算该方案的内含报酬率。此时的年金现值系数正好等于该方案的投资回收期。 采用年金现值系数公式,内含报酬率的计算口诀是折现率差之比等于年金现值系数差之比。     指标之间的关系 (1)绝对数指标与相对数指标的区别:在多方案比较决策时要注意,现值指数和内含报酬率高的方案净现值不一定大,反之也一样。 (2)内含报酬率与现值指数的区别:在计算内含报酬率时不必事先选择折现率,根据内含报酬率就可以排定独立投资的优先次序,而现值指数是依据事先选择的折现率把现金流量折现后进行决策的。 .贴现指标间的比较 (1)相同点 ①评价方案可行与否的结论是一致的(净现值大于0;现值指数大于1;内含报酬率高于投资者要求的最低投资报酬率或企业的资本成本率); ②考虑了全部的现金流量; ③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 (2)不同点   ①净现值与另外两个贴现指标的对比: 净现值:绝对数指标,反映投资的效益,适用于互斥方案之间的选优; 现值指数与内含报酬率:反映投资的效率,适用于独立方案之间的比较 ②内含报酬率与另外两个贴现指标的对比 内含报酬率:指标大小不受贴现率高低的影响;能反映方案本身所能达到的投资报酬率 净现值与现值指数:指标大小受贴现率高低的影响,贴现率的高低甚至会影响方案的优先秩序;不能反映方案本身所能达到的投资报酬率 非折现评价指标的比较 评价指标 含义与计算 特点 关注的问题 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是指收回全部原始投资所需的时间。 (1)在原始投资一次支出,每年经营现金净流量相等时: (2)如果经营现金净流量每年不等,或原始投资是分次投入的,则需要通过的方法判定投资回收期在M年和M+1年之间,然后通过下式来计算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M+ 它的缺点: (1)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2)没有考虑回收期以后的现金流量; (3)主要用来测定方案的流动性而不能用来测定项目的盈利性。 投资回收期并不直接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相联系。 会计收益率 (1)会计收益率,是指按会计报表收益数据计算的收益率。 (2)会计收益率=   (1)会计收益率并不直接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相联系,而与利润表上反映的利润率最大化联系更为紧密; (2)会计收益率无法直接利用现金净流量信息计算。而其他评价指标都可以直接利用现金净流量信息计算 (三)投资项目现金流量的估计 1.现金流量的概念: (1)、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是特定项目引起的。 (2)、指的是增量现金流量 (3)、现金流量包括货币资金,也包括项目需要投入的非货币资源的变现价值(不是帐面价值)。 1.​ 具体包括三个阶段的流量: 初始现金流量=-原始 长期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 投资额 垫支流动资金(营运资金、营运资本) 营业现金流量=销售收入-付现成本=利润+非付现成本 终结现金流量=回收额(回收流动资金、回收固定资产的净残值) 3.遵循的原则: (1)​ 只有增量现金流量才是与项目有关的现金流量 (2)​ 考虑相关成本(差额成本、未来成本、重置成本、机会成本),不考虑非相关成本(沉没成本、过去成本、账面成本) (3)​ 不要忽视机会成本。即失去的收益,以现行市价计量,不考虑帐面成本。 (4)​ 要考虑投资方案对其他项目的影响 (5)​ 要考虑对净营运资金的影响。垫支及收回。 企业实体流量法和股权流量法的比较 区别项目 企业实体流量法 股权流量法 说 明 净现值 -全部原始投资 (全部原始投资-债权人的投入) 从计算公式看,两者的主要区别是: ①现金流量不同; ②折现率不同; ③原始投资的含义不同。 现金净流量 ①=经营收入-经营付现成本-所得税 ②=经营收入-(经营成本-折旧)-所得税 =EBIT+折旧-所得税 =EBIT+折旧-EBIT×T =EBIT×(1-T)+折旧 ③=经营收入×(1-T)-经营付现成本×(1-T)+折旧×T ①=经营收入-经营付现成本-利息-所得税 ②=经营收入-(经营成本-折旧)-所得税-利息 = EBIT+折旧-所得税-利息 = EBIT+折旧-(EBIT-I)×T-I = (EBIT-I)×(1-T)+折旧 = EBIT×(1-T)+折旧-I×(1-T) ③=经营收入×(1-T)-经营付现成本×(1-T)+折旧×T-I×(1-T) 从计算公式看,两者的主要区别是: ①在企业实体流量法下,利息既不是流出,也不能抵减所得税;而在股权流量法下,利息既作为流出,也要考虑抵减所得税。 ②计算企业实体流量时,“所得税”指的是“EBIT×T”,而计算股权流量时,“所得税”指的是“(EBIT-I)×T”。 ③在企业实体流量法下,“净利”指的是“EBIT×(1-T)”即息前税后净利;而在股权流量法下,“净利”指的是“(EBIT-I)×(1-T)”即息税后净利。 ④正常情况下,企业实体流量-股权流量=利息×(1-T)。 折现率 = + ×(1-T) = + × (K - ) 在企业实体流量法下,折现率用的是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而在股权流量法下,折现率用的是权益资本成本。 计算企业实体流量法下的净现值,其分子现金净流量不考虑负债的影响,而分母考虑;计算股权流量法下的净现值,其分子现金净流量考虑负债的影响,而分母不考虑,所以这两种方法计算的净现值,从本质上讲无实质区别。 4.固定资产更新项目的现金流量: 扩张性项目税后现金流量 初始现金流量 -(购置长期资产现金支出+营运资本的投资) 营业现金流量 1.营业现金流量=营业收入-付现营业成本-所得税 2.营业现金流量=净利润+折旧与摊销(股权现金流量法) 营业现金流量=税后营业利润+折旧与摊销(实体现金流量法) 3.营业现金流量=营业收入×(1-所得税率)-付现营业成本×(1-所得税率)+折旧与摊销×所得税率 (注:如果营业期间有营运资本的变化,营业现金流量还要考虑营运资本的变化) 终结点现金流量 收回营运资本+处置资产现金流量 其中:处置资产现金流量=变价净收入+(税法折余价值-变现净收入)×所得税率   【提示】   (1)这里是从抵税的角度考虑折旧,计算折旧要用税法规定的折旧方法、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   (2)税法折余价值=固定资产原值-税法规定的已计提的累计折旧   更新改造项目税后现金流量    旧设备 新设备 初始现金流量 (资产购置或设备处理现金流量) 旧设备处理现金流量=-[旧设备变现净收入+(旧设备税法折余价值-旧设备变现净收入)×所得税率] 新设备购置现金流量=-新设备的投资额 营业现金流量 (不考虑营业收入) -付现成本×(1-所得税率)+非付现成本×所得税率 -付现成本×(1-所得税率)+非付现成本×所得税率 终结点现金流量(处置资产现金流量) 变现净收入+(税法折余价值-变现净收入)×所得税率 变现净收入+(税法折余价值-变现净收入)×所得税率   【提示】   (1)旧设备处置现金流量是继续使用旧设备的机会成本,可作为继续使用旧设备的投资额。   (2)如果将旧设备处置现金流量作为使用新设备的现金流入,在新旧设备未来使用年限相同时,不影响决策结果;但未来使用年限不同时,会影响决策结果,因为计算平均年成本时要用到未来使用年限。   【速记】营业现金流量=(营业收入-付现成本)×(1-所得税率)+非付现成本×所得税率,由于不考虑营业收入,即假设均为零,因此可写为:营业现金流量= -付现成本×(1-所得税率)+非付现成本×所得税率 注意问题: 折旧问题:(一切按税法算) (1)​ 掌握折旧会计计算方法:直线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 (2)​ 残值按税法规定残值,不按实际残值 (3)​ 使用年限一律按税法规定,不按实际年限 最终报废残值与税法残值的差异 (1)​ 如没有税法规定残值(或不考虑所得税),可视实际残值与税法残值一致,直接将该残值作为现金流量。 (2)​ 如各给出税法、实际残值,考虑残值损失减税、净收入纳税 实际>税法,纳税,现金流出 税法>实际,抵税,现金流入 (3) 旧设备变现价值: A、不考虑旧设备的原值和帐面价值,已发生,属沉没成本 B、不考虑所得税时,旧设备的现金流出量直接是变现价值。 C、考虑所得税时,当变现收入>帐面余额,应为流入(这样考虑变现收入纳税,应为现金流出,这实际未变现,所以是流入),反之亦然。 固定资产更新决策中终结时残值变现的公式: 现金流入量(+)=变现收入+(帐面余额-变现收入)*税率 帐面余额:按税法计提折旧后的帐面余额或税法规定的残值额 固定资产更新决策中旧设备残值变现时的公式: 现金流出量(-)=-[变现收入+(帐面余额-变现收入)*税率] =-变现收入-(帐面余额-变现收入)*税率 =-[变现收入-(变现收入-帐面余额)*税率] 帐面余额:按税法计提折旧后的帐面余额 平均年成本法 总成本法 差量分析法 含义 固定资产的平均年成本,如果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它是未来使用年限内现金流出总现值与年金现值系数的比值,即平均每年的现金流出。 固定资产的总成本,如果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它是未来使用年限内现金流出的总现值。 将新、旧设备的各年现金净流量求差额,转化为一套差量方案,然后根据净现值法或内含报酬法决策。 适用范围 方案只有流出,而没有流入。 (1)方案只有流出,而没有流入; (2)且未来使用年限相同。 未来使用年限相同。 总成本法计算举例 【教材例5-6】 (1)10000+(33000-10000)×40%=19200(元) 旧设备如选择变现,则意味着现金流入19200元,如选择继续使用,则意味着现金流出19200元。 (2)残值引起的现金流入=7000-(7000-6000)×40%=6600(元) 残值引起的现金流动:首先应将最终的残值全部作为现金流入,然后将最终残值与税法残值作比较,如果最终残值高于税法残值,则需补交所得税(7000-6000)×40%=400(元),应作为流出。否则,如果最终残值低于税法残值,则可以抵减所得税,即减少现金流出,应视为现金流入。 (3)关于税法残值6000元是否考虑所得税的问题。如本例,原值60000元,税法残值6000元,税法规定使用年限6年,用直线法提折旧,年折旧额为9000元,意味着6年计提的折旧总额54000元,加上到期残值6000元,则正好补偿原值,即既不会产生收益也不产生损失。如从会计处理角度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①借:固定资产清理 6000 累计折旧 54000 贷:固定资产 60000 ②借:银行存款等 6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6000 所以,税法规定的残值收入不应交所得税。 (4)如果不考虑所得税影响,折旧既不是流入,也不是流出。但如果考虑所得税影响,则折旧可以抵减所得税,因此,折旧抵减的所得税应视同为一种流入或在成本法下作为流出的减项。此时的折旧是指税法规定的折旧,而不是会计折旧。 如计算继续使用旧设备的总成本: 初始阶段流出: 19200元 经营阶段流出: 1)每年操作成本:8600×(1-40%) 2)两年末大修成本:28000×(1-40%) 3)折旧抵税(流出的减项):-9000×40% 终结阶段流出: 残值流入(流出的减项) -6600元 继续使用旧设备的总成本=未来现金流出的总现值 =19200+8600×(1-40%)×(P/A,10%,4)+28000×(1-40%)×(P/S,10%,2)-9000×40%×(P/A,10%,3)-6600×(P/S,10%,4)=35973(元)。 (5)计算终结阶段的现金净流量应注意,在本题中预计使用期满时,只考虑残值引起的现金流量,实际上终结点时还应考虑折旧是否提足,即累计折旧和残值合计数应正好补偿原值,否则,清理会产生净收益或净损失引起所得税的变化,即引起现金流量的变化。所以,如果本题旧设备尚可使用年限不是4年,而是2年,则第2年终结阶段的现金流量还要考虑折旧未提足,引起的固定资产清理净损失抵减的所得税。即如果尚可使用年限为2年,则继续使用旧设备的现金净流量为: 初始阶段流出: 19200元 经营阶段流出: 1)每年操作成本8600×(1-40%) 2)两年末大修成本28000×(1-40%) 3)折旧抵税(流出的减项)-9000×40% 终结阶段流出: 1)残值流入:-[7000-(7000-6000)×40%]=-6600(元) 2)折旧未提足(少提1年折旧)引起的清理净损失抵税(流出的减项):-9000×40%=-3600(元) 合计:-6600-3600=-10200(元) 或:账面价值=60000-45000=15000(元) 清理净损失抵税=(15000-7000)×40%=3200(元) 终结阶段流出:-7000-3200=-10200(元)。 (四)投资项目的风险处置 NPV= 分子、分母的口径应一致(即分子、分母要不都包括风险,要不都不包括风险)。 处置方法 调整现金流量法 风险调整折现率法 含义 调整现金流量法,是把不确定的现金流量调整为确定的现金流量,然后用无风险的报酬率作为折现率计算净现值。 风险调整折现率法是更为实际、更为常用的风险处置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对高风险的项目,应当采用较高的折现率计算净现值。 思路 肯定当量系数是指预计现金流入量中使投资者满意的无风险的份额。利用肯定当量系数,可以把不肯定的现金流量折算成肯定的现金流量,或者说去掉了现金流中有风险的部分,使其成为“安全”的现金流量。去掉的部分包含了各种风险,既有特殊风险也有系统风险,既有经营风险也有财务风险。剩余的是无风险的现金流量。由于现金流中已经消除了全部风险,相应的折现率应当是无风险的报酬率。无风险的报酬率可以根据国库券的利率确定。 风险调整折现率是风险项目应当满足的、投资人要求的报酬率。项目的风险越大要求的报酬率越高。这种方法的理论根据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项目要求的收益率=无风险报酬率+项目的β×(市场平均报酬率-无风险报酬率)   优缺点 调整现金流量法的优点是,克服了风险调整折现率法夸大远期风险的缺点,可以根据各年不同的风险程度,分别采用不同的肯定当量系数,其缺点是如何合理确定当量系数是个困难的问题。 风险调整折现率法的优点是比较符合逻辑,广泛使用;其缺点是把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混在一起,并据此对现金流量进行贴现,意味着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大,有时与事实不符。 比较 风险调整折现率法和调整现金流量法,都是投资风险分析的方法。两者主要的区别是:调整现金流量法是用调整净现值公式中的分子的办法来考虑风险;风险调整折现率法是用调整净现值公式中分母的办法来考虑风险。 企业资本成本作为项目折现率的条件 区别项目 企业实体流量法 股权流量法 净现值 -全部原始投资 (全部原始投资-债权人的投入) 现金净流量 ①=经营收入-经营付现成本-所得税 ②=经营收入-(经营成本-折旧)-所得税 =EBIT+折旧-所得税 =EBIT+折旧-EBIT×T =EBIT(1-T)+折旧 ③=经营收入(1-T)-经营付现成本(1-T)+折旧×T ①=经营收入-经营付现成本-利息-所得税 ②=经营收入-(经营成本-折旧)-所得税-利息 = EBIT+折旧-所得税-利息 = EBIT+折旧-(EBIT-I)×T-I = (EBIT-I)×(1-T)+折旧 = EBIT(1-T)+折旧-I×(1-T) ③=经营收入(1-T)-经营付现成本(1-T)+折旧×T-I×(1-T) 折现率 = + ×(1-T) = + ×(Km- ) (1)两种方法计算的净现值没有实质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用股东要求的报酬率去折现企业实体的现金流量,也不能用企业加权平均的资本成本折现股权现金流量。 (2)折现率应当反映现金流量的风险。股权现金流量的风险比实体现金流量大,它包含了公司的财务风险。实体现金流量不包含财务风险,比股东的现金流量风险小。(3)增加债务不一定会降低加权平均成本。如果市场是完善的,增加债务比重并不会降低加权平均成本,因为股东要求的报酬率会因财务风险增加而提高,并完全抵销增加债务的好处。 (4)实体现金流量法比股权现金流量法简洁。股东要求报酬率的估计比较困难,既受经营风险影响,又受财务风险影响。   综上所述,项目评价中使用的折现率有两个:一个是加权资本成本;一个是股权资本成本。如何确定?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是使用企业当前的资本成本。应具备两个条件:   ①项目的风险与企业当前资产的平均风险相同(等风险假设)   比如,处于传统行业的企业进入新兴的高科技行业,显然风险差异很大,不宜使用当前的资本成本作为项目折现率。   ②公司继续采用相同的资本结构为新项目筹资(资本结构不变假设)   【结论】   在等风险假设和资本结构不变假设明显不能成立时,不能使用企业当前的平均资本成本作为新项目的折现率。 类比法: 规模扩张型投资 非规模扩张型投资 说 明 现有项目调整法: ①确定原项目的 ; ②将原项目的 视为新项目的 ; ③将新项目的 转换为 ; ④将 代入资本资产定价模式,求得 ; ⑤最后根据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计算公式求得 。 类比法: ①确定参照项目的 (因为一般情况下,参照项目是有负债的,所以,其已知的 为 ; ②将参照项目的 转换为 ; ③将参照项目的 视为新项目的 ; ④将新项目的 转换为 ; ⑤最后根据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计算公式求得 。 (1)规模扩张型投资是指新项目与原项目属于同一行业;非规模扩张型投资是指新项目与原项目不属于同一行业; (2)如果不考虑所得税: 由于负债的 值很低,一般假设为零。则 ,对于有负债的企业, <1, 所以, < 。 即: =权益乘数× =(1+产权比率)× = /权益乘数= /(1+产权比率) (3)如果考虑所得税,则 = /[1+产权比率×(1-T)]。推导如下:在考虑所得税的情况下,企业市场价值=负债市场价值+股东权益市场价值,而负债市场价值= = =债务资本×(1-T)。 (即负债的市场价值是指企业在未来持续经营的前提下,每年给债权人带来的现金流入的现值。把债务税后利息流入现值看作永续年金求现值)。所以,企业市场价值=负债×(1-T)+权益,即有: 由于负债的 值很低,一般假设为零。则 ,变形后得到: 1、寻找一个经营业务与待评估项目类似的上市企业,以该上市企业的β值作为待评估项目的β值。 2、如果替代公司的资本结构与项目所在企业显著不同,那么在估计项目的β值时,应针对资本结构差异做出调整。 (1)卸载可比企业财务杠杆。(卸载财务风险,即转换成无负债的β值,只承担经营风险) 负债/权益为替代公司数据。 (2)加载目标企业财务杠杆。 负债/权益为目标公司数据 (3)根据得出的目标企业的β权益,计算股东要求的报酬率。 股东要求的报酬率=无风险利率+β权益*(市场要求的风险利率-无风险利率) (4)计算目标企业的加权平均成本 加权平均成本=负债成本*(1-所得税率)*负债比重+权益成本*权益比重 六.流动资金管理 (一)现金和有价证券 1.成本分析模式   成本分析模式是通过分析持有现金的成本,寻找使持有成本最低的现金持有量。 涉及的成本 含 义 与现金持有量的关系 机会成本 占用资金的代价 同向变动 管理成本 管理现金的各种开支 无明显关系 短缺成本 缺乏现金的损失或付出的代价 反向变动 最佳现金持有量:上述三项成本之和最小的现金持有量。 2.存货模式   存货模式是通过分析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寻找使两者之和最低的现金持有量。 模型涉及相关成本 机会成本 交易成本(以有价证券转换回现金付出的代价) 与现金持有量关系 同向变动 反向变动 基本原理 相关总成本=交易成本+机会成本= 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之和最小时的每次现金转换量,就是最佳现金持有量。 计算公式 最佳现金持有量(每次转换的现金数量): 最小的总成本: 应用条件 一定时期内现金使用量确定、现金支出稳定。 3. 随机模式   随机模式是在现金需求量难以预知的情况下对现金持有量进行控制的方法。 基本原理 确定现金持有量上限和下限以及最优现金返回线,现金持有量达到上限则买入证券,达到下限则卖出证券,使其达到现金返回线。现金持有量在上下限之间不采取行动。    计算公式 下限L受企业每日的最低现金需要量、管理人员风险承受倾向等因素的影响。 最优现金返回线: 上限H:H=3R-2L 应用条件 现金未来的需求总量和收支不可预测。   【速记】上限公式H=3R-2L,可以写成H-R=2×(R-L),这意味着上限到最佳返回线的距离是最佳返回线到下限距离的2倍。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根据其中的两个很方便地推出第三个。如下限为100,最佳返回线为200,那么上限一定是400。   【提示】用这种方法假定现金支出不稳定,确定的现金持有量相对较高,是一个比较保守的现金持有量。 (二)应收帐款管理 应收账款相关成本 计算公式 应收账款占用资金的应计利息 应收账款占用资金×资金成本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变动成本率×资金成本 =日销售额(日赊销额)×平均收现期×变动成本率×资金成本 存货占用资金的应计利息 商业企业:存货额×资金成本(如2003年考题) 工业企业:存货量×单位变动成本×资金成本(如教材例题) 应付账款节省资金的应计利息 应付账款平均余额×资金成本 收账费用 一般为已知数 坏账损失 销售额(或赊销额)×坏账损失率 现金折扣损失 销售额(或赊销额)×享受现金折扣的比例×现金折扣率 其他相关成本 根据给出的条件确定 【提示】   (1)应收账款包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加价部分,业务量在相关范围内,固定成本是不变的,加价部分也不占用企业资金,只有变动成本才是企业资金的占用,所以,“应收账款占用资金=应收账款的平均余额×变动成本率”。   (2)计算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是用“日销售额×平均收现期”,还是用“日赊销额×平均收现期”,取决于平均收现期(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是用什么资料计算的。如果是用销售额计算,用“日销售额”;如果按赊销额计算,用“日赊销额”。   (3)对工业企业来说,在业务量相关范围内,固定成本是不变的,存货占用的资金是存货的变动成本,所以,“存货应计利息=存货量×单位变动成本×资金成本”。对商业企业来说,存货成本是它的进货成本,而进货成本全部是对企业资金的占用,所以,“存货应计利息=存货金额×资金成本”。应付账款的应计利息通常是存货的应计利息调整(作减项处理)。 1、信用政策的确定。 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期间、信用、现金折扣政策。 可以放宽信用期。增加收益-增加成本>0 A.​ 收益增加=增加的销售收入-增加的变动成本-增加的固定成本       =增加的销售量*单位边际贡献-增加的固定成本 =增加的销售量*(单位售价-单位变动成本)-增加的固定成本 B.​ 应收帐款占用资金的应计利息=应收帐款占用资金*资本成本    =应收帐款平均余额*变动成本率*资本成本    =日销售额*平均收现期*变动成本率*资本成本 应收帐款占用资金的应计利息增加=新-旧 C.​ 收帐费用增加 D.​ 坏帐损失增加 E.​ 存货占用资金的应计利息增加=平均存货增量*单位变动成本*资本成本 F.​ 应付帐款占用资金利息的增加(为负数) 如A>(B+C+D+E+F),可以放宽信用期。 2、现金折扣政策 分析步骤:同放宽信用期的计算,成本中是增加了现金折扣的增加 A收益增加=收入增加-变动成本增加 B成本费用增加=应收款利息增加+存货利息增加+应付款利息减少+现金折扣增加+收帐费用增加+坏帐费用增加 A-B>0,可行。 (三)存货管理 存货总成本=取得成本+储存成本+缺货成本 =(订货成本+购置成本)+(储存固定成本+储存变动成本)+缺货成本 =(订货固定成本+订货变动成本+购置成本)+(储存固定成本+储存变动成本) +缺货成本 =(订货固定成本+年需要量/经济批量*单位订货成本+年需要量*单位买价) +(储存固定成本+经济批量/2*单位储存成本)+缺货成本 类 别 具体项目 计算公式 与订货批量相关性 取得成本 购置成本 年需要量×单价(DU) 有批量折扣时→相关成本 无批量折扣时→无关成本 订货 成本 订货固定成本 F1 与订货批量无关→无关成本 订货变动成本 年订货次数×每次订货成本(D/Q×K) 与订货批量成反比→相关成本 储存成本 储存固定成本 F2 与订货批量无关→无关成本 储存变动成本 平均储存量×KC 与订货批量成正比→相关成本 缺货成本 直接损失、间接损失 TCS 不允许缺货→无关成本 允许缺货→相关成本 存货相关总成本   说明:存货变动储存成本中包括存货占用资金的应计利息、存货的破损和变质损失、存货的保险费用等,因此,如果考虑了存货变动储存成本,不必再另外考虑存货占用资金的应计利息。 订货变动成本与批量反方向变化,储存变动成本与批量同方向变化。 1、经济订货量基本模型 存货决策模型 模型假设或特征 有关计算公式 基本模型 (1)交货期为零; (2)一次到货; (3)不允许缺货; (4)需要量稳定; (5)单价不变; (6)不存在有钱无货或者相反现象。 经济订货量 经济订货量相关总成本= 存货占用资金=平均库存量×单价 扩展模型 陆续供应和使用 陆续到货 (放宽基本模型的第二个假设,其他条件不变)    经济订货量相关总成本= 最大库存量= 存货占用资金=平均库存量×单价 订货提前期 交货期不为零 (放宽基本模型的第一个假设,其他条件不变) 再订货点R=L×d    保险储备 允许缺货 (放宽基本模型的第三个假设) 相关总成本=TC(S、B)=KU×S×N+B×KC 再订货点=交货时间×平均日需求+保险储备   【速记】把基本模型经济订货量和其相关总成本公式中的“Kc”换成“Kc×(1-d/p)”就得到陆续供应和使用模型的经济订货批量和其相关总成本公式。 【提示】   (1)基本模型中,经济批量相关总成本=经济订货量×Kc;陆续供应和使用模型中,经济批量相关总成本=经济订货量×Kc×(1-d/p);   (2)存货陆续供应和使用的经济订货量模型,还可用于自制和外购的选择决策。 ③基本模型的扩展。 A.订货提前期。即第1项假设不成立。 再订货点R=交货时间L*日平均需要量d 订货提前期对经济订货量无影响。 B.存货陆续供应和使用。即第2项假设不成立。 设每批订货数为Q,每日送货量为P,每日耗用量为d,则:   每日入库量=P-d   送货量P>日耗用量d   入库天数=Q/P         当变动储存成本和变动订货成本相等时,相关总成本最小,此时的订货量即为经济订货量。    C.保险储备。即第3项不成立,考虑缺货成本。 考虑保险储备的再订货点   R=交货时间×平均日需求量+保险储备=L×d+B 保险储备确定的原则:使保险储备的储存成本及缺货成本之和最小   储存成本=保险储备×单位储存成本   缺货成本=期望缺货量×单位缺货成本×年订货次数   相关总成本=保险储备成本+缺货成本
/
本文档为【财管由厚变薄5-6】,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