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试论拿破仑战争中拿破仑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2011-01-25 4页 pdf 235K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524792

暂无简介

举报
试论拿破仑战争中拿破仑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2001 年 7 月 第 17 卷 第 4 期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angs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ocial Science) Jul . ,2001 Vol. 17  No. 4 试论拿破仑战争中拿破仑失败的历史必然性Ξ 黄 光 耀 (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 , 江苏南京  210013)   [摘  要 ]  拿破仑战争中拿破仑最终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是当时法国资产阶级基本任务发生转变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 ]  拿破仑 ;  拿破仑战争 ; ...
试论拿破仑战争中拿破仑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2001 年 7 月 第 17 卷 第 4 期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angs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ocial Science) Jul . ,2001 Vol. 17  No. 4 试论拿破仑战争中拿破仑失败的历史必然性Ξ 黄 光 耀 (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 , 江苏南京  210013)   [摘  要 ]  拿破仑战争中拿破仑最终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是当时法国资产阶级基本任务发生转变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 ]  拿破仑 ;  拿破仑战争 ;  法国大革命 [中图分类号 ]  K565 ; K10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1 - 1696 (2001) 04 - 0104 - 04 拿破仑战争系指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拿破仑主宰的法国同欧洲反法同盟所进行的系列战争总称。曾几何时 ,拿破仑运筹帷 幄 ,策动千军 ,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 ,驰骋于欧洲舞台 ,其场面蔚为壮观 ,其影响颇为深刻。然而 ,战争却以法国惨败、拿破仑入主 圣赫勒纳岛而告终。乍看起来 ,其结果颇令人不可思议 ,然细细推敲仍不难看出 ,拿破仑战争的最后失败不是偶然的 ,是战争内 在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1   列宁曾深刻地指出 :“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任何战争都是同产生它的政治分不开的。某个国家即 该国某个阶级在战时所推行的政治 ,必然是而且一定是它战前长时期在国内外所推行的政治的继续 ⋯⋯”。[1 ] (PP. 71 - 72) 因此欲探究战争的一般趋向 ,必然要联系到战前的政治。拿破仑战争是由什么样的政治决定的呢 ? 不妨对其上台时法 国社会政治背景作一略瞰 :1794 年的热月政变中断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上升路线 ,标志着法国大革命在恩格斯所说 的“过分的革命活动”[2 ] (P. 442)之后 ,进入了一相对巩固时期。法国经历了十年的革命动荡 ,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任务已基本完成 , 地主阶级的统治被推翻 ,资产阶级政权已经确立 ,封建贵族的特权已被废除 ,农民的土地问题已基本解决。总之 ,在法国发展资 本主义的障碍已经基本廓清。“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 ,也就是完成了它所应做的一切。”[3 ] (PP. 77) 此时政府面临的本 应是巩固大革命胜利成果 ,建立起资本主义社会稳定秩序。可是 ,热月党人和督政府并未做到这点。热月党人政府虽结束了十 分必要但后来又过时了的恐怖统治 ,使超出资产阶级革命目的而走得过远的那些步骤退缩回来 ,以求保住资产阶级胜利果实。 但是 ,他们只退到原来吉伦特派纲领的基础上 ,没有考虑到经济实力最强的金融资本家的利益 ,因而很难求得经济的稳定。货币 贬值 ,物价飞涨 ,财政异常困难。1794 年 12 月 21 日 —1795 年 1 月 19 日 ,收入 5700 万锂 ,支出高达 4 亿 2 千 8 百万锂。以巴黎物 价为例 ,如果以 1790 年的生活指数为 100 ,1795 年 2 月则为 580 ,3 月是 720 ,4 月达到 900。督政府时期 ,尽管采取了诸如增加税收 等紧急经济 ,但并不能摆脱日益严重的经济困境 ,1795 年 10 月 23 日 —11 月 21 日 ,巴黎一磅面包已卖到 45 法郎。一些地区 的面包配给量降到四分之一磅 ,还需在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下彻夜排队才能买到。1797 年的财政赤字仍高达 2 亿 5 千万法郎。与 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暴富集团骄奢淫逸、政府官员腐化堕落和效率低下。 经济状况的恶化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动荡 ;同时热月党人和督政府在推行自己的政策时仍因袭了恐怖时期的做法 ,动辄逮捕、 送上断头台 ,更加剧了政治的不稳定。1797 年 3 月 —4 月立法机关选举中 ,王党分子获胜并在两院中占优势 ,他们利用两院对督 政府不断发动攻击 ,试图恢复昔日的利益。最后督政府尽管发动果月政变 (1797 年 9 月即共和五年果月) ,将王党分子加以驱散 并逮捕 ,但反映出王党分子的复辟活动是何等的猖獗。果月政变后 ,民主派势力有所发展并在 1798 年 4 月选举中取胜。督政府 遂于 5 月 11 日 (共和六年花月 22 日)发动花月政变 ,宣布选举无效。督政府对左右两派所采取的“秋千政策”反映出督政府时期 政局的动荡和政府的无能。更为严重的是 1798 年 4 月开始组织起来的第二次反法同盟 ,包括了俄国、奥地利和德意志、意大利的 一些邦国 ,正整装待发、大军压境 ,对法构成直接威胁。面对严重局势 ,督政府仓惶失措 ,举棋不定 ,内外矛盾进一步深化和加剧 , 举国上下 ,“到处是不安、动乱和不满。督政府五个成员之间利害冲突 ,分歧严重 ,既完全无力制服各个党派和平息愤怒的情绪 , 又没有坚定不移的统一步调。”[4 ] (P. 77 - 78)这种人心浮动、秩序紊乱的统治显然不能完成资产阶级的历史任务 ,更不能抵御外来威 胁 ,理所当然遭到资产阶级的极力反对。1799 年一位共和派就指责督政府 ,“你们已经不能再为祖国做好事 ,你们将永远不会获 得同僚们的信任、人民的信任、代们的信任 ⋯⋯连那些卑鄙地奉承你们、为你们掘了政治坟墓的人都不信任你们了。”[5 ] (P. 323) 资 产阶级信任的是一个既可摆脱人民攻击 ,又可避免封建复辟的强大政权。西哀耶士相信 ,只有独裁方能阻止君主政体复辟 ,并公 —401— Ξ [收稿日期 ] 2001 - 03 - 01 [作者简介 ] 黄光耀 (1963 - ) ,男 ,安徽寿县人 ,本院历史系副教授 ,博士。 开声称 :“我需要一把利剑。”[6 ] (P. 833)在当时来说 ,这把利剑非拿破仑莫属 ,因为拿破仑具有相当的政治与军事资本。从某种意义 上说 ,拿破仑是法国革命的产物。革命爆发前夕 ,毕业于巴黎军事学校的拿破仑以炮兵少尉衔服役。法国革命爆发后 ,直到 1793 年他加入雅各宾俱乐部 ,1793 年 12 月 ,在收复土伦战役中立功 ,破格提升为少将 ,后任阿尔卑斯军团炮兵指挥。1794 年热月政变 后 ,热月党人掌握了政权 ,1795 年 11 月 ,选出督政府 ,拿破仑因先前与雅各宾有牵连而被撤职。1795 年 10 月拿破仑在平定保王党 巴黎武装暴动中立功被提升为卫戍区副司令 ,不久升为司令官。从 1796 年第一次意大利战役开始 ,他就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 多次击败外国干涉军 ,为保卫和扩大革命果实和法国荣誉作出了贡献。此间 ,拿破仑对王党分子的复辟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的 态度 ,赢得了资产阶级的拥护。当 1799 年督政府已无法控制局势之时 ,远在埃及的拿破仑认为夺取政权的时机已到 ,他把军队的 指挥权交给他人之后 ,自己带领几百名士兵 ,秘密离开埃及 ,逃过地中海上英国舰队的监视 ,于 10 月 9 日在法国南部登陆 ,不久返 抵巴黎。资产阶级把他当成自己的“救星”加以欢迎。于是乎 ,在资产阶级导演下 ,1799 年 11 月 9 日 ,上演了一出雾月政变之剧 , 推翻了督政府 ,从此 ,拿破仑被看作是“光荣、和平和幸福的使者”[7 ] (P. 142)而骤然成为法国政治舞台的主角。 可见 ,热月政变后 ,资产阶级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巩固和稳定大革命成果 ;而巩固稳定成果的关键是在国内保持稳定秩序 ,对 外解除反法同盟的威胁。为此 ,资产阶级需要一种新的政治体制及相应的内外政策以完成上述任务。这样 ,最能代表大资产阶 级利益的拿破仑适应了客观形势需要 ,“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8 ] (P. 507) 因此 ,忠实地执 行资产阶级上述政策以完成资产阶级历史任务是拿破仑上台的前提条件 ,而拿破仑战争正是资产阶级上述政策的“另一手段的 继续”。 2   拿破仑上台的主要任务在于巩固稳定大革命成果 ,第一要务是挫败反法同盟的围攻和干涉。而对外则必先安内 , 为此 ,从雾月政变到 1802 年就任终身执政时止 ,拿破仑施行了一系列在资产阶级利益范围内的改革措施以创造稳定的 国内环境和获得广泛的社会基础。政治上大力强化国家机器 ,完善国家机制 ,提高办事效率。他在政变成功后立即进 行新宪法的修订工作 ,其新宪法的总原则是“宪法决不应妨碍政府进行工作”,“政府诚然是不应暴虐的 ⋯⋯但是它不可 能不采取某些专断的行动”。[9 ] (P. 131)于是 ,共和八年宪法把国家的行政权与立法权实际上赋予了第一执政一人 ,一个唯拿破仑意 志是从的独裁政权建立起来了。1801 年 (共和九年) ,拿破仑又操纵元老院通过一项特别决议案 ,拿破仑有权不需要议会和 其他各院同意即可自行立法 ,并且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修订宪法。次年 ,拿破仑进一步授意制订一部新宪法 ,规定第一执政具有缔 约权、特赦权和独自指定元老院、最高法院成员和第二、第三执政候选人等权利。为构筑自己的专制体制强大的支撑力量 ,重建 社会秩序 ,拿破仑作出了几种努力。其一 ,在中央设立十二部 ,地方实行郡守政治 ,改建法院 ,设立司法部和巴黎警察总署 ,并实 行严格书报检查 ;其二 ,打击异己力量 ,通过招安与镇压 ,平息了王党叛乱 ,制服了雅各宾派分子的反抗 ;其三 ,对那些愿意归 顺的王党贵族许以高官厚禄 ,使他们转化为他的君主政权的支持力量 ;其四 ,建立新的帝国贵族制 ,特别是建立“荣誉军团”为军 队确定一种永久性的军事等级制 ;其五 ,恢复天主教 ,与罗马教会和解 ,并制定一部教会法规即教会组织条款 ,在维护大革命成果 的前提下放宽对反动僧侣的打击 ,对宗教实行宽容政策。在经济上 ,拿破仑废除强行发行公债制度和强迫征发法令 ,统一国家税 制 ,实行保护关税政策以促进工商业发展 ,并推行一系列优惠措施鼓励和刺激农业生产的发展。拿破仑的上述政策旨在调动一 切力量一致对外 ,实现所谓“我要团结一切党派”[10] (P. 280)的宿愿。为了把上述政策措施系统化、法律化 ,拿破仑在 1804 年称帝前 后 ,陆续颁布《民法》等三部重要法典。法典调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 ,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资利益关系 ,包括财产的 所属关系 ,财产的分配和交换关系 ,从法律上维护并巩固了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秩序。总之 ,拿破仑在短短 几年中 ,很快为法国赢得了安定统一和发展的内部环境 ,实现了“内安法国”的目标 ,从而为“外和欧洲”创造了条件。 拿破仑上台之初 ,法国面临英、奥、俄第一次反法联盟的威胁 ,拿破仑曾向三国发出停火建议 ,但遭拒绝 ,于是 ,拿破仑决定诉 诸武力。1800 年 6 月 ,拿破仑在战场上打击了奥地利在意大利的势力 ,使之不得不接受拿破仑强加的相当苛刻的条约 :奥地利承 认法国以莱茵河为界 ,承认法国对比利时和意大利的部分领土的占领 ,并接受法国建立的姊妹共和国。随后 ,拿破仑转而对英作 战。法国的对外政策使英国陷入极度孤立。1802 年双方签订了亚眠和约 ,确定了法国在西欧的优势 ,暂时结束了欧洲的十年烽 火 ,法国也因此首次处于对外和平状态。但好景不长 ,1803 年英法重开战 ,英、俄、奥等国于 1805 年重组第三次反法同盟 ,双方在 陆地和海上展开激战。拿破仑虽在海上在英登陆彻底失败 ,但在大陆对奥、俄则取得全胜 ,迫使奥皇与拿破仑签订割地赔款 的普列斯堡和约 ,第三次反法同盟烟消云散。法兰西帝国的进一步扩大 ,使得普、俄、英等国再次组成反法同盟 ,与法对抗。但此 次反法联盟最终以拿破仑获得军事、外交胜利而瓦解。1807 年 7 月 ,拿破仑分别与俄、普签定提尔希特和约。提尔希提和约的签 订 ,标志着拿破仑统治进入全盛 ,此时的拿破仑已控制了几乎整个欧洲 ,“他成了无可争议的欧洲主人”。[11] (P. 216) 1805 年 12 月拿破 仑回到首都时 ,巴黎给他加上“大帝”的称号 ;1808 年 ,法兰西共和国的字样在纸币上消失 ,代之以法兰西帝国。 拿破仑战争前期何以连连得手 ,战则必胜呢 ? 主要原因在于 ,前期战争是刚刚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法国反对反动的反法同 盟的战争 ,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和生机活力 ;而拿破仑顺应时代 ,推行系列进步措施 ,既迎合了资产阶级稳定秩序、结束动荡、击 败反法同盟的需要 ,也部分满足了下层人民 ,特别是农民的要求 ,获得了广泛支持 ;不仅如此 ,战争是敌对双方的对立统一体 ,战 况如何是双方互相斗争 ,互相制约的结果。以敌方而言 ,虽然反法同盟在军队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 ,然而 ,由于其内部矛盾 ,互相 猜忌 ,再加上拿破仑灵活的军事战略、策略和外交计谋 ,使得反法同盟一盘散砂。莫尔顿指出 ,从第一次反法同盟建立起 ,除远离 大陆的英国外 ,“其他国家有时改变立场 ,或者时而加入战争时而退出战争”。[12] (P. 286) 罗斯也强调 :反法同盟之间 ,由于互相猜忌 —501— 和恐惧 ,“一直妨碍着建立任何坚强有力的同盟”。[13] (P. 301)可见 ,从质量上说 ,法军远非反法同盟诸国所能比。这就构成了拿破仑 的巨大优势 ,而拿破仑正确地利用了这点优势 ,从而取得了辉煌战绩 ,反映了上升时期资本主义的巨大活力和能量。正是上述诸 因素 ,致使法国在 1807 年前的连年战争中 ,横扫欧洲大陆 ,为法国资本主义创造出了“一个符合时代需求的适当环境”。[14] (P. 604) 至 此应当说 ,解除外来威胁 ,巩固大革命成果的历史任务已告完成 ,按理说 ,拿破仑应当理智地结束战争 ,实行战略转移。然而 ,历 史事实是 :拿破仑不仅未停止战争 ,反而走得更远。 3   众所周知 ,掠夺、争霸、扩张是资产阶级的本性和需要 ,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战争必然打上资产阶级的烙 印。如果说 ,前期战争资产阶级政策的基础在于维护大革命成果 ,那么随着外来威胁的解除 ,特别是提尔希特条约签订 后 ,大资产阶级欢欣鼓舞。他们被一时的胜利所陶醉 ,因而不满足于现有成就而跃跃欲试于对外扩张 ,希望通过继续战 争 ,独霸欧洲。争霸、掠夺成了其政治的主旋律 ,因此 ,后期拿破仑战争的基调是掠夺和争霸。为此拿破仑采取了如下 步骤 :对外 ,奥斯特利茨之战彻底粉碎第三次反法同盟后 ,拿破仑利用欧洲封建势力惨遭打击 ,法国地位日趋提高这一有利形势 , 开始实施其统一欧洲大陆、彻底击败英国的狂妄计划。1806 年 11 月颁布柏林敕令 ;次年 12 月颁布米兰敕令 ,宣布封锁不列颠岛 , 禁止大陆国家与英通商 ,若在法国和其他同盟国及中立国的领土上发现英国货物一概没收 ,此就是所谓的“大陆封锁政策”。为 保证该政策的严格执行 ,拿破仑越来越多地采取武装侵略和干涉行动 ,迫使其他主权国家就范。他先是出兵意大利的帕尔玛、皮 亚琴察和教会辖地 ,还派兵占领了瑞典的波兰拉尼亚及葡萄牙。1808 年 2 月又焊然出兵西班牙 ,残酷镇压他国的民族主义运动 , 并最终走上与沙俄决战的道路。对内 ,“在任何一个尚未组织就绪的国家机构里 ,有决定意义的不是这种或那种原则 ,而是 Salut Public ,社会安全”。[15] (P. 475)为了争霸和战争 ,拿破仑进一步强化个人独裁。为此拿破仑首先驾空各部大臣 ,使他们的职权不断分 散 ,作用不断削弱 ,同时大搞封官鬻爵 ,实行家天下式的分封。1808 年正式设立帝国贵族制度时 ,拿破仑共封了几十个亲王和公 爵 ,几百、上千个侯爵、伯爵和子爵。其次 ,不断清洗议会机构、司法机构。1807 年拿破仑解散保民院 ,1813 年 11 月取消了立法 院 ,12 月又取消了元老院。所剩的参政院仅保留审理行政诉讼和讨论对拿破仑命令的执行方法的职务。第三 ,无形废除了《民法 典》上规定的公民的一切自由权利 ,恢复酷刑制度。1812 年时法国共设立了三十八座巴斯底狱式的国家监狱 ,专门用以监禁帝国 的敌人。最后 ,为了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 ,不惜向封建君主制靠拢 ,践踏大革命的基本原则 ,进而置资产阶级社会最重要的物质 利益而不顾 ,推行“我就是一切”[14] (P. 198)的措施。 应当说 ,拿破仑后期所采取的上述措施仍然是围绕资产阶级政策的主心轴而转的。诚如恩格斯所言 :“一切政府 ,甚至最专 制的政府 ,归根到底都只不过是本国状况所产生的经济必然性的执行者”。[8 ] (P. 495) 作为资产阶级政策的执行人 ,拿破仑政权自然 不能脱离资产阶级的需要。如果说拿破仑后期政策有偏离的话 ,这种偏离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争霸掠夺这一政策逻辑发展的必然 结果和副产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拿破仑上述政策带来了致命的副作用 :大陆封锁令深化了法英、法欧之间的矛盾 ,加强了它 们欲打败法国的决心 ,使此时的法国“不得不面对一个严阵以待的欧洲”。[13] (P. 301) 拿破仑深知 ,英国是历次反法同盟的主要组织 者、法国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劲敌。因而他把很大部分精力与行动用以对付英国。大陆封锁政策是拿破仑在武力鞭长莫及的情况 下对英采取的经济手段 ,旨在使英国的经济完全窒息直到彻底破产。此种政策实行之初是有效果的 ,它使英国第一次面临着整 个欧洲大陆的挑战 ,英镑失去了作用。这更坚定了英国与法为敌的决心。对拿破仑而言 ,要封锁住整个欧洲大陆辽阔的海岸线 是力不从心的 ,因此拿破仑遂强迫他的欧洲盟国同其一道执行大陆封锁 ,这些国家因此大受损失。由于断绝了同英国的通商 ,法 国的欧洲盟国国民经济陷于混乱。瑞典、丹麦、比利时、德意志等都对拿破仑的战争封锁产生严重不满 ,并纷纷暗中同英国进行 往来。法国当时的盟友俄国则干脆在 1810 年独自决定向中立国船只开放里加港 ,使成吨的英国货涌入俄国。就连拿破仑的弟弟 荷兰国王路易也认为大陆封锁使他的国家陷于破产。可见 ,大陆封锁政策使拿破仑在欧洲陷于孤立状态。法国经济力量和海上 实力大大落后于英国这一事实注定了拿破仑此项政策的必然失败。凭借拥有的殖民地的丰富资源和占绝对优势的海上力量 ,英 国能够牢牢控制制海权并对法国实施反封锁。这使得法国不仅失去了大量原来由英国输入的殖民地原料 ,而且使法国出口商和 奢侈品生产商失去了广大的海外市场 ,最终导致原料价格暴涨 ,产品严重积压 ,外贸严重萎缩 ,工厂企业大批倒闭 ,这使得过去一 直支持拿破仑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开始对他产生强烈不满 ,工人、农民也怨声载道 ,拿破仑的国内社会基础日益削弱。不仅如此 , 由于连年战争 ,费用不断增加 ,拿破仑不仅要求资产阶级交纳不断增加的税收 ,而且要他们保证供应军事作战所需的武器、弹药、 军服、运输工具等 ,直接触犯了资产阶级现有的切身利益。大量征兵使资产阶级失去了大量廉价劳动力 ,更使人民特别是农民痛 苦不堪。这一切使得拿破仑政权的国内社会基础日渐缩小 ,不满情绪愈益增多。然而 ,拿破仑一意孤行 ,不自量力。他相信 :“要 主宰世界只有一个诀窍 ,那就是要强大 ,因为力量的强大就无所谓错误 ,也没有幻想可言 ,这是赤裸裸的真理。”[16] (P. 156)他希望通 过发动新的战争来维护其帝国统治。1812 年 6 月 ,拿破仑御驾亲征 ,率军对俄国不宣而战。法俄战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就拿 破仑个人而言 ,其远征俄国是为了争夺欧洲霸权。其战略意图是 :以速战速决的办法 ,在短期内取胜 ;通过一两次总决战击溃俄 军后 ,迅速占领莫斯科 ,逼迫亚历山大一世订城下之盟。然而拿破仑的侵俄决定完全是一次冒险赌博。因为他忽略了这样一个 客观现实 :1812 年远征前夕 ,拿破仑与法国部分资产阶级之间产生了无法克服的矛盾 ,下层人民也日益不满 ;拿破仑控制下的附 属国的政治形势亦不妙 ,拿破仑政策使欧洲各国的民族运动和民族战争蓬勃兴起 ;英国等法国的对手正蠢蠢欲动。拿破仑是在 内外矛盾继续激化、民心极不稳定的情况下出征的 ,这就注定了这场战争的结局。以对俄战争失败为契机 ,拿破仑帝国这个极盛 一时的庞然大物不久便轰然崩塌了。1814 年的莱比锡之战基本上决定了拿破仑的命运 ,而滑铁卢之战只不过是其彻底失败前的 —601— 残烛余光而已。 因此 ,拿破仑战争后期 ,战争性质明显变化 ,这种性质变化使得先前法国的优势完全丧失。由此表明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 ,完 成争霸掠夺任务的条件尚不成熟 ,年轻的法国资产阶级需要和平稳定 ,需要实行战略转移 ———退守自保 ,以消化既得果实 ,进一 步发展资本主义 ,再战下去 ,前途渺茫。这一点资产阶级看得很清楚。雾月政变的功臣塔列朗早在 1805 年就对拿破仑频频发动 的战争的前景深感不安 ,大声疾呼 ,法国需要稳定 ,并于 1807 年辞去帝国外长职务 ,逐渐走上背叛拿破仑的道路。拿破仑根本不 理睬资产阶级的新动向 ,处境日益孤立 ,在所难免。拿破仑自己不得不承认 ,在战争后期 ,“是我一个人单独面向整个欧 洲”。[17] (P. 428)在失去社会支持的情况下 ,战争最终走向失败似是意料中之事。虽然莱比锡和滑铁卢战役中 ,拿破仑仍表现出超人 的军事指挥才能 ,然终无力回天 ,最后落得个妻离子散、落户孤岛的惨局。 综上所述 ,拿破仑上台的主要任务在于巩固大革命成果 ,解除外来威胁 ,而拿破仑战争是这种政治的继续。这一任务在帝国 建立 ,特别是提尔希特和约签订 ,基本上告一段落。这时的资产阶级政治发生转向 ,逐渐向霸权掠夺方面转化 ,因此拿破仑战争 后期是为此服务的。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发展 ,显示出新的复杂局面 ,一方面 ,拿破仑采取一系列政策 ,无力完成掠夺争霸的任 务且逐渐损害资产阶级现有利益 ;另一方面 ,导致了全欧洲的与法对抗。这种情况下 ,经过长期革命和战争的年轻的法国是无力 应付的 ,因此资产阶级不得不收敛争霸扩张之野心 ,再次改变政策 ,由战争转向和平。然而 ,拿破仑并未意识到这点 ,相反 ,继续 推进战争 ,从而“疏远了那些热忱拥护他的法国人 ,而并不能博得新贵名流的好感”。[16] (P. 354)其最终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 , 拿破仑战争失败是资产阶级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资产阶级争霸掠夺政策的失败。马歇尔·科华尔正确地指出 ,拿破仑战争失 败 ,“这代表一个时代的结束”。[18] (P. 296)在这一时代里 ,“为资本统治建造起殿堂”的拿破仑则成了资产阶级政策的牺牲品 ,而其本 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 ,这正是其个人历史悲剧之所在。 [ 参 考 文 献 ] [1 ]列宁选集 (3) [ C]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3) [ C]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3 ]列宁全集 (27) [ C]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1. [4 ]乔治·博尔多诺韦. 拿破仑[M] . 巴黎 :1978. [5 ]米 涅. 法国革命史[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7. [6 ]不列颠百科全书 (12) [ Z] . 芝加哥 :1974. [7 ]埃米尔·路德维希. 拿破仑[M] . 纽约 :1976.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4) [ C]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9 ]乔治·勒费韦尔. 拿破仑时代 (上卷) [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8. [10 ]拿破仑文选[ C]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11 ]阿·霍恩. 拿破仑 :1805 - 1807 年的欧洲主人[M] . 伦敦 :1979. [12 ]莫尔顿. 人民的英国史[M] . 北京 :三联书店 ,1958. [13 ]罗斯. 拿破仑一世传 (下卷) [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7.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 [ C]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5) [ C]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8. [16 ]乔治·勒费弗尔. 拿破仑时代 (下卷) [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8. [17 ]让·蒂拉. 拿破仑[M] . 巴黎 :1977. [18 ]马歇尔·康华尔. 作为军事指挥官的拿破仑[M] . 台北 :军事译粹社 ,1978. A Trial Comment on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the Defeat of Napoleon in the Napoleon War Huang Guangyao ( Department of History Education , Jiangs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 Nanjing , Jiangsu , 210013 , China) Abstract :The final defeat of Napoleon in the Napoleon War was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It was a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change of the funda2 mental tasks of the bourgeoisie in France. Key words :Napoleon ; the Napoleon War ; the French Revolution (责任编辑  木  子) —701—
/
本文档为【试论拿破仑战争中拿破仑失败的历史必然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