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

2011-02-01 21页 ppt 4MB 123阅读

用户头像

is_296227

暂无简介

举报
颈性眩晕null颈性眩晕颈性眩晕病名历史病名历史1926年Barre 首先报道颈椎关节刺激椎动脉交感神经丛可诱发眩晕、头痛、颈痛等症状并命名为Barre-Lieou综合征 1949年Bartschi Rocharx根据眩晕与交感神经的关系提出“颈性眩晕” 1957年Denny Brown首先提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 1984年5月我国全国颈椎病专题讨论会上对颈椎病进行了统一,认为椎动脉型和交感型颈椎病可以出现颈源性眩晕定义定义 颈性眩晕(CSA):系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脊椎内外平衡失调,引起颈动脉颅外段即椎...
颈性眩晕
null颈性眩晕颈性眩晕病名历史病名历史1926年Barre 首先报道颈椎关节刺激椎动脉交感神经丛可诱发眩晕、头痛、颈痛等症状并命名为Barre-Lieou综合征 1949年Bartschi Rocharx根据眩晕与交感神经的关系提出“颈性眩晕” 1957年Denny Brown首先提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 1984年5月我国全国颈椎病专题讨论会上对颈椎病进行了统一,认为椎动脉型和交感型颈椎病可以出现颈源性眩晕定义定义 颈性眩晕(CSA):系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脊椎内外平衡失调,引起颈动脉颅外段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平衡生理平衡生理 人体平衡:前庭系统、视觉系统、本体感觉系统=平衡三联 1、视觉:提供周围物体的方位和机体与周围物体的关系 2、本体感觉:传导肢体关节与体位姿势的感觉 3、前庭系统:传导辨认机体的方位和运动速度 虽然视觉和深感觉参与维持正常的空间位象,但是患者很少主诉眩晕 前庭病变-病理性眩晕的主要病因 前庭系统的周围感受器:外、中、上半规管。中枢位于前庭神经核及大脑皮质,通过与脊髓、眼、小脑、副神经核、自主神经等联系传导中枢的信号 椎动脉的解剖特点椎动脉的解剖特点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分为四段: 第1段为自锁骨下动脉发出进入颈椎横突孔的部分,其后方为C7横突、C7/8脊神经的前支、交感神经干和颈下交感神经节 第2段为C6横突孔上升至C1横突孔下口,此段动脉的内侧紧邻钩椎关节,后外侧为关节突关节,动脉周围有交感神经伴行 第3段为C1横突孔下口到枕骨大孔处,此段弯曲较多,动脉壁上有Pacin小体分布,通过椎动脉血压改变反射性调节血管管径,以保证颈部血流量的正常运行 第4段即颅内段,两侧椎动脉合并为基底动脉,上有脑桥支支配前庭神经核及支配迷路的内听动脉。null发病机制发病机制交感神经刺激学说 椎动脉压迫学说 颈部运动感受器学说交感神经刺激学说交感神经刺激学说 交感神经的中枢部位于 T1-T5 脊髓灰质侧角内和丘脑下部后部皮层下中枢,周围部位于交感干、椎旁神经节、交感神经及神经丛、节后纤维(灰交通支)、节前纤维(白交通支)灰交通支与颈脊神经相连,白交通支经脊神经前支至神经节换元后至交感神经分支。 椎动脉交感神经丛、交感神经干及灰交通支受刺激引起椎动脉反射性收缩、血管痉挛、血流减少而诱发眩晕,沿椎-基底动脉的交感神经纤维在颅内经内耳动脉可达到耳的前庭部,支配血管运动和血流量 椎动脉压迫学说 椎动脉压迫学说 骨赘累及横突孔及周围导致骨性狭窄,直接压迫椎动脉。C5 横突孔距钩椎关节及关节突较近,颈部转动时牵拉椎动脉,并易受钩椎关节骨赘的挤压致椎动脉受压、偏斜、扭曲,使管腔狭小或闭塞,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颈椎间盘退变、椎间隙变窄、不稳、椎间孔变小使椎动脉更显细长,颈部活动时易受压迫 颈椎骨赘刺激椎动脉壁,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的沉积,引起管腔狭窄或扭曲,动脉壁弹性减弱,致局部血流减少,血压下降 寰枕关节病变,使寰椎关节固定,转动颈部时,须头颈同时旋转,压迫同侧动脉致供血不足颈部运动感受器学说颈部运动感受器学说 寰枕关节及 C1-C3 关节囊、项部肌肉的颈椎附着处存在本体感受器和伤害感受器。颈部的本体感觉信息对眼睛运动及躯体姿势的控制有重要作用。颈部病变时,颈部本体感觉传入紊乱,伤害感受器传入异常信息,中枢神经对前庭和视觉信号的产生错误,空间定位受影响,从而产生头晕或失稳的感觉病因病因颈椎病变:多见于 C1--C3颈椎退变、骨赘、钩突增生、先天畸形(寰枕融合、寰椎动脉环、颅底凹陷、颈肋)、外伤、炎症 颈椎不稳定: 软组织病变:颈肌筋膜炎、创伤后出血、水肿、颈部韧带撕裂伤 血管病变:一侧椎动脉先天发育异常或缺如、颈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不良生活习惯:歪头书写绘图、仰头工作临床表现临床表现颈性眩晕的主要临床症状:颈枕部疼痛及发作性眩晕、恶心、耳鸣及耳聋,可同时发生猝倒。症状每于头部过伸或旋转时出现。 椎动脉血栓形成后可出现延髓外侧综合征,表现为共济失调、吞咽困难、患侧面部感觉异常、软腭瘫痪及霍纳综合征及对侧肢体痛、温觉紊乱等,可出现视觉不清或复视、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症状。 外伤性者可出现相应的脊髓及神经根受损的临床表现nullnull临床检查临床检查查体:椎动脉扭转试验 X线检查:正侧、开口、双斜 血液流变学检查 :血液粘稠度、红细胞 压积、纤维蛋白原、血清胆固醇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 椎动脉造影 CT检查 螺旋CT血管成像(SCTA) 血管磁共振(MRA)null鉴别诊断鉴别诊断美尼尔氏综合征 :为内耳病变,其眩晕也常常是突然发作,发作时头位不敢旋转,易与颈性眩晕混淆,但此综合征发病年龄轻,属于周围性眩晕,发作有一定规律,症状重,持续时间长,多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反复发作后听力下降,前庭功能检查异常,而颈性眩晕为中枢性眩晕,可有脑干缺血症状体征,发作与转颈密切相关。 脑动脉硬化 :大脑皮层功能障碍,如头昏、记忆障碍、睡眠障碍 三大症状 神经官能症: 主诉多,体征少,多为大脑皮层功能减 退,症状与情绪变化有关治疗治疗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发作期的一般治疗:颈源性眩晕发作时应注意防止摔倒、跌伤、安静休息。选择最适体位、颈部围领制动、避免声光的刺激、低盐低脂饮食、低流量吸氧、适量控制水和盐的摄入,以减免水肿 发作期的对症治疗: 改善血循环类:盐酸氟桂利嗪改善内耳微循环。 组胺衍生物:敏使朗为有强烈血管扩张作用,改善脑、小脑、脑干和内耳微循环,增加脑内血流量,可调整内耳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内耳淋巴液的分泌和吸收,消除内耳水肿。 镇静剂:地西泮是γ-氨基酸 T受体抑制剂,可抑制前庭神经核的活性,有抗焦虑及肌肉松弛作用。 抗胆碱能制剂:东莨菪碱,是副交感神经阻滞剂。对 恶心、呕吐严重者尤为适用 利尿剂:双氢克尿噻,直接作用于肾髓质襻升支和远曲小管,抑制 Na+的再吸收,促进水、钠排泄,也增加钾的排泄。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 对于反复发作严重的颈性眩晕、颈椎不稳定、颈椎硬膜外封闭有效、颈性眩晕合并脊髓型颈椎病,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可采用经颈前路或颈后路行稳定或减压的手术。 null
/
本文档为【颈性眩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