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中医辨治经验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中医辨治经验

2011-02-01 1页 pdf 12KB 68阅读

用户头像

is_767679

暂无简介

举报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中医辨治经验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中医辨治经验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210011)  龙明智 云 南 省 第 二 人 民 医 院      龙明照   肠道菌群失调症是指临床在应用抗生素药物治疗消化系 统疾病的过程中 ,由于体内对该抗生素敏感的细菌被杀灭 ,而 耐药的菌株却大量繁殖生长以引起新的肠道病变的疾病。现 代医学认为其形成主要是由于某些抗生素药物能使正常的肠 道微生物丛中部分菌种的数量和比例发生失调 ,并通过改变 损害淋巴组织、白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减轻 ,影响机体炎症反 应、免疫应答能力 ,致使耐药能力较强的病原体得以大量繁...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中医辨治经验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中医辨治经验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210011)  龙明智 云 南 省 第 二 人 民 医 院      龙明照   肠道菌群失调症是指临床在应用抗生素药物治疗消化系 统疾病的过程中 ,由于体内对该抗生素敏感的细菌被杀灭 ,而 耐药的菌株却大量繁殖生长以引起新的肠道病变的疾病。现 代医学认为其形成主要是由于某些抗生素药物能使正常的肠 道微生物丛中部分菌种的数量和比例发生失调 ,并通过改变 损害淋巴组织、白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减轻 ,影响机体炎症反 应、免疫应答能力 ,致使耐药能力较强的病原体得以大量繁 殖 ,从而加重感染。中医虽无此病名 ,但在治疗方面认为人的 体质之间有阴阳之别 ,偏盛偏虚之异。必须根据当时病人的 体质情况 ,并按方随证变的灵活原则 ,辨证论治 ,这样在治疗 用药上才不致犯虚虚实实 ,延误加重病情。兹就肠道菌群失 调症的中医辨证和用药问题 ,谈点临床体会。 1. 调脾胃防肝犯 由于抗生素药物性多寒凉 ,应用口服、肌注或静滴方式治 疗消化系统疾病时 ,若用药不当 ,常会导致中焦出现寒证 ,使 病情的性质发生改变或加重。正如《证治汇补·心痛选方》所 云 :“服寒药过多 ,致脾胃虚弱。”此时的治疗则应立即停抗生 素 ,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脾胃虚寒 ,则当温里 ,可选用炮姜、 高良姜、潞党参等。而寒凝气滞中焦者 ,可用温中药物配合砂 仁、制香附、苏梗之类疏化 ;兼热郁宜少佐黄连、蒲公英清热。 中焦不和 ,久病入络者 ,又宜选择炒元胡、当归、丹参、生楂肉 之类活血通络。然而因个体差异 ,也有少数病人在用抗生素 后 ,可表现为湿热中阻 ,胃津耗伤 ,此时则宜用黄连、黄芩、蒲 公英之类清热利湿 ,石斛、麦冬、白芍等养阴和胃 ,从而脾升胃 降 ,实现中焦正常的枢化功能。尽管肝和脾胃之间存在着木 土乘克的关系 ,但只要注意加强中焦脾胃功能的调理 ,决不致 发生肝木乘脾、肝胃不和的演变。 2. 益肾顾中 临床发现抗生素类寒凉药物的长期使用 ,尤其多种抗生 素交替 ,还易导致肾阳受损 ,肾阳不足 ,进而不能充分温煦脾 阳 ,脾肾阳虚 ,从而发生慢性腹泻 ,使得再用抗生素困难。此 时其治疗应以中医药温肾健脾为法 ,可选用制附片、干姜、肉 桂以及仙灵脾等温肾壮阳。此外临床也有少数患者 ,尤其长 期配合服用糖皮质激素时 ,因糖皮质激素为纯阳之品 ,易耗伤 阴精 ,以致表现为肾阴亏虚 ,水不涵木 ,并土不载木的复杂病 情。这时的治疗则应以枸杞子、石斛、生熟地滋肾养肝为主 , 并配合醋柴胡、香附疏肝柔肝 ,茯苓、白术、陈皮健脾醒脾治 之。唯有全面地正确辨证用药 ,病情才能痊愈。 3. 通降腑气 大肠职司传送糟粕 ,并将其排出体外 ,而肺气的肃降功能 正常又有助于大肠的腑气通畅。当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伤及 中焦 ,损伤脾阳 ,致脾寒 (湿)肠热时 ,势必腑气传导失司 ,大便 失常 ,其治疗可用炮姜、肉桂温中散寒 ;苦参、败酱草、石榴皮 清泻肠腑之邪热 ;桔梗开宣肺气 ;陈莱菔英、九香虫、失笑散等 通降腑气 ,这样寒热配伍并用 ,疾病方可获愈。对于少数因体 质因素而表现为阴虚肠燥 ,腑气不调者 ,可用枸杞子、生地、麦 冬养阴润肠 ,生大黄、全瓜蒌、桃仁等泻肠通便 ,如此失调的肠 腑功能便可恢复正常。由于同一疾病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证 , 中医主张同病异治 ,所以在治疗复杂的肠道菌群失调症中决 不应局限于西医的理论 ,而应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不脱离中医 的“证”,这样临床才能取得良好疗效。 (来稿日期 :1999 - 02 - 07) (上接 6 页)在用药配伍上 ,厚朴等辛香燥烈之品少用 , 而用鲜生地、玄参、生首乌等增液润下之品为多 ,还有 蜜导法的运用 ,均为通下法兼顾阴液而设。 五、脉证合参贵乎察舌 温病学说对运用下法 ,既重视《伤寒论》中提出的 证与脉的辨证 ,又强调舌苔的重要性 ,补充了《伤寒论》 详于脉而略于舌的不足。由于病变部位是阳明胃与 肠 ,苔为胃中浊气所化生 ,故里结阳明必有异常的舌苔 出现 ,所以各家都很重视。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说“舌 变黄色 ,随现胸胁满痛 ⋯⋯邪毒传胃也 ,前方加大黄下 之”。在《温热论》中论可下的舌苔有六处之多。如“或 黄甚、或如沉香色或如灰黄色 ⋯皆当下之”。所以 ,舌 诊在运用通下法的辨证中是具有重大临床意义的。如 热病中具有邪甚腹部满或伴燥屎等症 ,同时又见到黄 而有根、老黄色黑而燥有芒刺等舌苔 ,均是运用通下法 的辨证依据。 七、善用攻下勿以妄行 温病学说对通下法的论述较详 ,为祛邪存阴的有 力措施 ,善于运用 ,但不妄行 ,吴又可专以大黄承气等 攻下 ,关键在于“有里证用里药”,数下的前提是因证。 又说“但要量人之虚实 ,度邪之轻重 ,察病之缓急。”投 药无太过不及之弊。运用通下法 ,关键在辨证 ,必须要 有的放矢 ,勿以妄行 ,否则利少弊多。轻则延误病机 , 重则暴脱致死。因此必须掌握急下、当下、可下以及下 的禁忌症。然后根据病情缓急病邪之性质 ,正气的强 弱区别运用 ,方能达到祛邪的目的。 总之通下法是外感热病里结阳明阶段的治疗大 法 ,应用广泛 ,方法甚多 ,本文试论学习温病学说通下 法中几点肤浅体会。《伤寒论》的下法为温病学说的下 法奠定了基础 ,温病学说继承发展了《伤寒论》的下法 , 使《伤寒论》的通下法更加完善。 (来稿日期 :1999 - 10 - 20) ·7·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0 年第 14 卷第 1 期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文档为【肠道菌群失调症的中医辨治经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