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寒 笳 集

寒 笳 集

2011-02-08 14页 doc 45KB 148阅读

用户头像

is_435134

暂无简介

举报
寒 笳 集《寒 笳 集》(蕅益大師警訓略錄) 弘一法師編訂 《寒 笳 集》(蕅益大師警訓略錄) 弘一法師編訂   壬戌(1922)之歲,嘗依《靈峰宗論》摭寫警訓一卷,顏曰《寒笳集》。辛未(1931)仲秋, 又為核纂,題曰《蕅益大師警訓略錄》。今複改集,並存二名。挈錄之意,惟以自惕,故於嘉言多有闕遺。後之賢者,幸為增訂焉。於時後二十二年(1933), 歲次癸酉四月,學南山律於禾山萬壽岩。晉水瓔珞院沙門善臂集。   ●愿文   稽首大慈悲,救護末劫者。我念末劫苦,破...
寒 笳 集
《寒 笳 集》(蕅益大師警訓略錄) 弘一法師編訂 《寒 笳 集》(蕅益大師警訓略錄) 弘一法師編訂   壬戌(1922)之歲,嘗依《靈峰宗論》摭寫警訓一卷,顏曰《寒笳集》。辛未(1931)仲秋, 又為核纂,題曰《蕅益大師警訓略錄》。今複改集,並存二名。挈錄之意,惟以自惕,故於嘉言多有闕遺。後之賢者,幸為增訂焉。於時後二十二年(1933), 歲次癸酉四月,學南山律於禾山萬壽岩。晉水瓔珞院沙門善臂集。   ●愿文   稽首大慈悲,救護末劫者。我念末劫苦,破戒為第一;我思救苦方,無越毗尼藏。毗尼若住世,正法永不滅;行成果斯克,教不屬空言。或因持戒力,速成淨滿尊;或因淨尸羅,嚴淨諸佛土;或因別解脫,作獨覺、聲聞;或因善戒力,生禪及天道;亦作人中勝,福樂好名稱;如是差別果,皆由戒所得。近果說差別, 究竟歸一乘;如是勝妙法,愿為我昭明;普度長夜中,無依無怙眾。   ●法語   應以猛切心治姑待心,常念時不待人,一蹉便成百蹉;以殷重心治輕忽心,一言有益於己,便應著眼銘心;以深廣心治將就心,期待誓同先哲,舉措莫類時流。三若缺一,學道難矣。   流俗知見,不可入道。我慢習氣,不可求道。未會先會,不可語道。宴安怠惰,不可學道。顧是惜非,不可謀道。自信己意,不可問道。舍動求靜,不可養道。棄教參禪,不可得道。依文解義,不可會道。欲速喜近,不可悟道。隔小於大,不可見道。執穢為淨,不可知道。厭常喜新,不可趨道。樂簡畏繁,不可明 道。將就苟且,不可修道。得少為足,不可証道。惟超群拔俗,謙己虛心;忍苦捍勞,親近知識;觸處體會,以教印心;廣大悠久,事理雙備;棲神淨域,履蹈典型;博通古今,特達勇銳;深心無極,誓窮法海源底(以上二行之文與前段對之,其義相反可知),乃真實男子、出世丈夫。   夫比丘者,體預僧寶之尊,職紹佛法之種,須超群拔俗,迥脫流俗知見,方無愧厥名。倘故轍不改,則一舉一動,罪案如山。一旦業風吹去,袈裟下失卻人身,苦中之苦。人間五十年,四王天一晝夜,有何實法可戀?若不急尋出要,寧唯一錯百錯,塵沙劫數,未有了期。血性漢子,能勿悚然在念乎?   有出格見地,方有千古品格;有千古品格,方有超方學問;有超方學問,方有蓋世文章。今文章、學問不從立品格始,品格不從開見地始,是之楚而北其轅也。嗚呼﹗習俗移人,賢智不免,狃一時耳目,忘曠劫因緣。非以理奪情,以性違習,安能洞開見地,使文章、事業一以貫之也哉﹗   習氣不除,無出生死分。然習氣熏染,非一朝一夕之故,不痛加錐拶,何由頓革?須猛念身世無常,幻緣虛假,人道難生,佛乘難遇。失此不求度脫,千生萬劫何期?便將是非人我,體面界牆,身見慢幢,愛染情性,全體放下,不複躊躇。將如來出世要法,徹底承當,愛樂受持,精勤趨向。自然福慧增長,日造深 微。   今時釋子,只圖作宗、法、律師,設無出頭一著,雖頓超佛地者亦罔顧矣。本發心,原非為菩提大道,曠劫遠猷。故一受戒,兢兢缽杖表相;一聽講,孜孜消文為事;一參禪,念念機鋒是務。至應期、禁足、閉關等,皆百年活計、人世公案,本分事千萬重矣。彼於微妙佛道,僅從經本上依稀聞解,未嘗親知 灼見,終屬半信半疑。於眼前活計,未嘗諦觀三界空、苦、無常,終覺放他不下。雖學成語,陵駕佛祖,實一時高興,或初生牛犢不畏虎,或童豎戲劇自稱天王,未嘗以佛祖自期也。間有發勝志者,不能到底唯為菩提一事,或被名利改節。雖雲漸變初心,仍是因中夾帶,不可不慎思而痛勵也。   倘名關未破,利鎖未開,藉言弘法利生,止是眼前活計。一點偷心,萬劫纏繞。縱透盡千七百公案,講盡三乘十二分教,興崇梵剎如給孤獨園,廣收徒眾如無相好佛。無明業識不斷,俱為自誑自欺。   悲智相應,名菩提心,發此心已,方得無作戒。又須二六時,常自省察,念念相應,即念念成佛,稍不合,便於菩薩戒得失意罪。在慎思而力行之。有三障,能敗戒德,使信心退沒︰一嗔恚,橫於自他而生惱害;二我慢,於諸僧寶而生輕忽;三懈怠,於諸妙法不肯學習。三法有一,牽入惡道,忘失信心。   若的確求出生死、証菩提,先將近時禪講流弊,盡情識破;自己從來杜撰主意,盡情放舍;軟暖習氣,盡情打掃乾淨;夢幻身命,盡情拌得拋得;種種惡逆境界,盡情看作真實受益之處;名利聲色、飲食衣服、贊譽供養,種種順情境界,盡情看作毒藥毒箭。又身見重者,宜苦行消之;貪愛強者,宜苦境煉之;人我山高者,逆緣挫之;體面心重者,忍辱治之。   討究佛法,第一要務。諸佛所師,所謂法也,況弟子乎?雖勝義法性,貴在親証,倘非黃卷赤牘作標月指,示真實修行出要,何由得証勝義?試觀外道亦出家求出生死,不知正法,求升反墜。故不留心教典,饒勇猛精進,定成魔外。脅尊八十出家,晝觀三藏,夜習禪思,乃有濟。有謬雲︰“年少力強宜習教典,年衰 力弱只堪念佛。”豈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習教?將謂如來教法,僅同舉子業,博名利於半生者乎?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今佛法流布,賴迦葉、阿難二祖徹底悲心,人皆視作等閑,殊不知恆沙世界、無量劫中,妙法名字不可得而聞也﹗   示閱藏四則   一、須體如來說法本意,要人超生脫死,非為口耳活計。句句消歸自心,如說修行,方不受說食數寶之誚。   一、學 問之道,貴下學上達,所以如來施教,必有次第。今人空腹高心,但圖圓頓之名。無力飲河,詎能吞海?必先閱《律藏》,稔知佛世芳規,深煉為僧要務。次閱《四阿含》,了正因緣境,為圓妙三觀之本。次留心台教,深知如來說法所以然之妙,及四悉檀巧被之致。然後將此法界匙鑰,遍開不思議經論之鎖,勢如破竹矣。    一、閱律,首《四分》,次《僧只》,次《十誦》,次《根本》,次《五分》,次及《善見》、《毗尼母》等。諸家傳受不同,各有源委線索,須細尋之。無執一非余,亦無猶豫兩楹,在得意善用。大意如問辯所明(散見於《毗尼事義集要》全部中)。莫謂此小乘法,不足久久留心,當舍之別參上乘。是末世痴人邪慢惡見, 牽人墮惡道深坑,不可信也。   一、大小經、律、論,雖字字明珠,言言見諦。然各就習氣所重,對治所宜,或隨時弊不同,救拯有異。不妨摘出要語,期自利利他。如雪山無非藥,采者期於對病。寶山無非寶,取之先擇摩尼。只此成錄,足驗手眼。   萬法本融,由迷情執而成礙。如一指能蔽山岳,認漚必遺大海。不惟埋沒己靈,亦冤屈六塵境界。詎思六塵非能惑人,人自妄惑。根根幻馳,識識紛動。仔細推求,塵既不居其咎,根亦豈職其愆?識寧獨當其罪?三科分析,既無真主,縱令共合,哪有實法。而於此虛妄法中,著我著人,分取分舍。猶如捏目,亂華發 生,更欲分別花相妍丑大小,不益惑乎?惟將身心世界全體放下,作一超方特達之觀,譬如為天下者罔顧家,則智眼昭明,一切境界無非真實受用處矣。   夫幻境侵奪,不惟順流俗而俱化也。即厭流俗而切思遠離,亦名侵奪。以一切境界,全是無明變現。無明變現之性,全即法性。由不達故,橫生欣厭。趨 無上菩提者,不得隨順幻境,亦不得厭離幻境。但了幻境即法性,悲長夜之在迷。以悲迷故,起無作二誓,欲拔性德之苦;以了性故,起無作二誓,欲與性德之樂。發此心已,則一切不如法境界,觸目警心,無非助發菩薩資糧。《起信論》雲︰菩薩見法欲滅,護正法故,發菩提心;有見眾生苦,而發菩提心。正謂此也。   奮發之心,人皆有之,不能不藉於外緣。羞惡之心,人皆有之,不能不  於惡習。嗚呼﹗善友罕逢,惡緣偏盛,非咬釘嚼鐵、刻骨鏤心,何以自拔哉?世法惟恐不濃,出世法惟恐不淡。(中略)欲深入淡字法門,須將無始虛妄濃濃習氣盡情放下,放至無可放處,淡性自得現前。淡性既現,三界津津有味境界,如嚼蠟矣。僧夢虎,驚寤,喜曰︰“匪夢幾被虎食。”既悔曰︰“知是夢,何不做一人情?”噫﹗可醒三界之戀幻質、不知淡性者矣。   世事虛幻,人命無常。當擴其眼界,勁其神慮。苦其身,毋墮宴安鴆毒坑。策其志,毋循將就苟且途轍。汰奢窒欲,積行存誠,惜福延壽,以期於大成。爾誠靜坐默思,只此現前一念見聞之性,本非內外方隅,亦非有無情量,雲何被此虛妄形質所局?虛妄形質,生必有滅,千般保愛,不能令其不朽。而所作幻業,如影隨形,從劫至劫,不肯相離。豪傑之士,先須覷空身形非我,不過假借四大所成;心亦無相,不過因於情塵妄見生滅。便頓舍情塵,專心辦道,兼律兼教,助顯心 源。但得悟心,萬法何有?萬法俱息,萬法俱備矣。   出世丈夫,以佛祖自期,以四弘為券,以六度萬行為家常茶飯,以自利利他為的。發一言,不足自利利他,勿言也。舉一步,作一念,不足自利利他,勿舉也,勿念也。事苟益身心、裨法化,必黽勉為之,雖劬勞困苦,勿恤也。否雖有浮名幻利,弗屑也。   人能痛念生死事大,覷破一切世情,若順若逆,總虛妄不實,過眼便是空花。獨一念持戒、禮懺、篤信三寶之心,生與同生,死與同死。而又專求己過,不責人非,步趨先聖先賢,不隨時流上下。庶幾信心日固,智慧日開,而生死可永脫耳。   聽法須觀心,書寫須解義。然解義正不必強加穿鑿,亦不徒循章摘句。但至誠讀誦,展卷如對活佛,收卷如在目前,千遍萬遍,淪骨浹髓,寤寐不忘。緣因既深,一十二、千七百,無不一串穿卻也。得此消息,便知吾言不誣。   世人談及生死,鮮不悚慮。往往不能真為生死者,眼前活計放不下耳。然所以放不下者,只不曾徹見生死之苦。以從來為俗、為僧,皆向順境中捱過,故畏三界心,自然發得不真切。倘以遠大慧眼,曠觀無始輪回,痛念此生果從何來,死後當至何趣?前際茫茫,後際墨墨,饒鐵石心腸,必為驚怖。然後依正教,開圓解,起圓行,敢保十人有五雙到家。最懼因地不真,道眼昏暗,或為世味所牽,或為邪師偽法所誤,袈裟下失卻人身。此予所以俯仰時流,而寤寐永嘆也﹗   具參方志,尤須具參方眼。具參方眼,還須不忘參方志。參方志者,不為虛名,圖體面,博一知半見;發無上大菩提心,遍學一切法門,無厭無足。參方眼者,末世師匠,邪正難分;今自卓立,不論宗、教,但與出生死相應、名利不相應,大菩提相應、眼前活計不相應者,則為正,反此則為邪,正則依,邪則舍。具 眼不忘參方志者,本求無上菩提,雖邪正分明,不妄生憎愛,善吾師,不善吾資,但隨緣觸境,增長道心智眼而已。此本分中最要緊事,其餘叢林粥飯習氣,萬萬不宜沾染,亦不必厭惡也。   超生脫死法門,不可以聰明湊泊,不可以意氣承當,不可以情見夾雜,不可以粗疏領會。先須專求己過,無責人非,見賢思齊,見惡內省,法法消歸自 心,時時警策自心,將定盤星認得清楚明白,然後看經可,坐禪可,營福可。如眼目未明,存心未篤,則看經必墮口耳活計,坐禪必墮暗証深坑,營福必成魔家伴侶。縱福慧雙修,教觀並進,而我心未忘,能所日熾,其為修羅眷屬無疑。所宜慎思而密察也。   履三寶地,具出世儀,皆多劫善種,況聞正法乎﹗寧國一老者,種福五十余年,求來世作燒火僧不可得。而聽經白鴿,轉身為戒環禪師,聞法功德超勝如此。人生幾何,少壯忽老,老忽烏有,且盛年夭橫者無數。一息才斷,孤魂無侶,生平惡業無不隨身。何不趁早放下幻夢塵勞,勤修戒定智慧。息心達本源,乃號為 沙門。不然,堂堂僧相,多劫勤修而得之,一旦藐視而失之,能無憬哉﹗   每見人冗中偷閑,吟詩習字,作種種清課。豈不能偷閑玩大乘,息心學定慧耶?彼於詩字得少幻味,未嘗於大乘定慧得真法味也,然縱不得味,亦為無上菩提而作種子。且幼時詩字,亦向不得味中來,安知佛法漸熏習,不於現身得受用耶?嗟嗟﹗人之精神,用之詩字,吾見右軍、李、杜,不出生死;用之佛 法,吾見散亂艷喜、愚痴特迦,大事已辦。   發心應學二事︰一智慧,二慈悲方便。欲學智慧,莫若讀誦大乘方等經典,深解義趣,隨文入觀,不墮嚼木之譏,不招數寶之誚。又數近明師良友,討究決擇,不可師心自是。欲學慈悲方便,須深信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定當作佛,見僧俗造惡者,勿生輕慢,須憐憫愛念,種種善巧而回護接引之。倘恃己修,見不修行,便生忽慢。自持戒,慢破戒者;自讀誦大乘,慢無聞者;自解義,慢愚魯者;自觀心,慢口說者。人我山高,勝負情重,畢生勤苦,止成修羅法界,去菩薩道遠 矣。   三界之中,無非牢獄,暫時快樂,終歸無常。眾生燕雀處堂,罕思出離,惟逆境當前,庶幾生遠離之心。故佛稱八苦為八師,非虛語也。   佛法之衰也,名利熏心,簧鼓為事。求一真操實履者,殆不可得。有能持戒精進,讀誦大乘,不馳世務,縱道眼未開,亦三世諸佛所嘆許也。況了必藉緣,非持戒、讀誦,何處得有道眼?今講家多忽律行,禪門並廢教典,門庭愈高,邪見益甚。   學不難有才,難有志。不難有志,難有品。不難有品,難有眼。惟具超方眼目,不被時流籠罩者,堪立千古品格。品立則志成,志成才得其所用矣。末世競逐枝葉,罕達本源。誰知朝華易落,松柏難凋。才志之士,奈何甘舍大從小哉?莫大於現前一念,誠能直下觀察,知其無性,則決不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身、心二妄既消,不真何待?然後以此真解,歷一切法,俾盡淨虛融,無塵影垢習可得,還淳複素,道風豎窮橫遍矣。但一念未瞥,使百年活計縈懷,眼下虛名惑志,吾恐天真日漓,負美才好志不淺也。   極聰明人,反被聰明誤,所以不能念佛求生西方。而愚人、女子,反肯心厭娑婆苦,深求出離。當知彼是真愚痴,此乃大智慧,好惡易分,莫自昧也。(中略)吾勸汝咬釘嚼鐵,信得西方及,切切發愿,持戒修福以資助之。“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此千古定案,汝不須疑。   佛知佛見無他,眾生現前一念心性而已。現前一念心性,本不在內、外、中間,非三世所攝,非四句可得。只不肯諦審諦觀,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便成眾生知見。若仔細觀此眾生知見,仍不在內、外、中間諸處,不屬三世,不墮四句,則眾生知見,當體元即佛知佛見矣。倘不能直下信入,亦不必別起疑情,更不必錯下承當,只深心持戒、念佛。果持得清淨、念得親切,自然驀地信去,所謂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也。偈曰︰眾生知見佛知見,如水結冰冰還泮。戒力春風佛日暉,黃河坼聲震兩岸。切莫痴狂向外求,悟徹依然擔板漢。   克除習氣,莫若三業行慈。三業行慈,則無十過。十過既除,十善斯在,而五乘之本立矣。然後以實相印之,法法皆歸佛道。古有行之,常不輕菩薩是也。初隨喜品便淨六根,何俟誦、說,方名深觀?果能以慈修業,自能善入佛慧。不然,學問愈多,我慢愈熾,習氣愈長,去道愈遠。惟益多聞,增長我見,可懼也。   學道不難伶俐,難於慎重。發心不難勇銳,難於堅久。涉世不難矯俗,難於自持。作事不難敏達,難於深忍。研義不難領解,難於精確。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此事只問心,不必問知識也。知識亦勸淡世情,輕活計,專修出要耳。天平一頭低,一頭必昂。雖巧識強捻,不得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漢武、秦皇,不能扭作一句,況下者乎?   世出世事,莫不成於慈忍,敗於忿躁。故君子以慈育德,以忍養情。德育,天地萬物皆歸我春風和氣之中;情養,乖戾妖孽皆消於光天化日之下。然後以之自成,則為淨滿自尊;以之成物,則為慈力悲仰。倘一念嗔起,百萬障生;小不能忍,大謀斯亂。況今刀兵劫濁,不過積恚所招;世局土崩,皆無遠慮所致。士生斯世,宜何如努力以障狂瀾也﹗   學道與學好不同。學好只得世間虛名,學道貴得出世實益。學好只顧眼前局面,學道須明塵劫遠猷。塵劫遠猷,不離眼前,而戀卻眼前,頓昧塵劫。惟達士直觀眼前一剎那性,非生滅,無去來,了不可得,安有身世自他可拘可戀?然後觀同體積迷,興無緣弘誓。苟不足自利利他者,舉世趨之弗屑為;果能自利利他, 世共非之弗敢怨。是謂學道,亦真學好者矣。   學道之人,骨宜剛,氣宜柔;志宜大,膽宜小;心宜虛,言宜實;慧宜增,福宜惜;慮宜遠,思宜近;事上宜虔,接下宜謙,處同輩宜退讓;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作福莫如惜福,悔過莫如寡過,應念身世苦空,切莫隨流逐隊。衣取蔽形,莫貪齊整;食取克餒,莫嗜美味。嘗省此世前生作何功行,可坐享檀施?十二時恆簡點身口意業,善多耶?惡多耶?無記多耶?堪消四事耶?不堪耶?如此慚愧覺悟修省,自然習氣漸消,智光漸露。祖意、佛意,顯於一念清淨心中矣。   嗟嗟﹗不與菩提大心相應,雲代佛揚化,吾不信也。不與為生死心相應,雲大菩提心,尤不信也。勝負情見不忘,僅成阿修羅法界;名利眷屬意念不忘,僅成三途魔羅種子。隨其所見所聞而起法執,不能舍棄名言習氣,不達如來說法旨趣,不知種種四悉因緣,僅成凡外戲論窠窟。學問益多,害心益甚。學人益盛,正法益衰。吾所以每一念及,未嘗不夢寐痛哭者也﹗   學道貴有品格,有識量,而文字記問不與焉。有品格,無識量,不足曠超千古,猶無品格也。有識量,無品格,不足砥柱中流,猶無識量也。品格、識量既具,則不被眼前活計所局、時流習氣所遷,縱鈍若般陀,而“拂塵除垢”四字義熟,便堪証沙門果,發無礙辯,況本解文義者哉?嗚呼﹗法門之衰,至今日不忍言矣。剝必複,否必泰,若要梅花香撲鼻,還他徹骨一番寒。豪傑之士,宜何如動心忍性以無負己靈也﹗   法門之衰,已非一日。而致衰之故,由因地不真。今人發心參學,罔不以扶持法門為志。及察其所謂扶持者,不過曰開叢林,建梵剎,攢指五千、一萬;災梨殺青無虛日,嗣子皆才華名世,美豐神;座下戒子,缽杖圍繞數十匝;剃度徒眾,環裡市而處如錯星;乃至紫綬金魚,乘高車肥馬,往來山林間,絡繹不絕而 已。故下手時,便從世諦流布中著眼,便向門庭施設處安排,而佛祖真命脈,遂為此等人埋沒殆盡。五霸者,三王之罪人,諒哉﹗(下略)   壽者福之本也,福者慧之基也。念念思警策者,慧之萌,而福與壽之源也。故曰︰常想病時,則塵心漸滅;常想死時,則道念自生。夫病、死正現前時,有何我相可恃,五欲可貪?有何名可戀,古董之可攜去?不恃我相,我見伏矣;不貪五欲,煩惱降矣;不戀虛名,體面可放下矣;知古董之不可攜去,則不越分以求之,縱先有者亦可舍之以作福矣。苟能離我、我所見執煩惱,則視緇素靈蠢,無一非未來佛。既所見無非未來佛,則凡可以供養恭敬未來佛者,無弗為也;凡可以損惱忤觸未來佛者,無弗止也。如此而福不增、壽不永,某舌當墮落。倘不能一切時念未來佛,則不能一切時積集福慧。福慧不積,雖僥倖活至百年,亦終與草木同腐 而已。  勿貪世間文字詩詞,而礙正法;勿逐慳貪、嫉妒、我慢、鄙覆習氣,而自毀傷。內不見有我,則我無能;外不見有人,則人無過。一味痴呆,深自慚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 ●答問(以下略)
/
本文档为【寒 笳 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