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_在路上_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_在路上_

2011-02-09 5页 pdf 235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817170

暂无简介

举报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_在路上_ 2 0 0 9·4(上)社会科学论坛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在路上” [作者简介] 张 媛,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美国历史与美国文 明研究。 □张 媛 恨不能“在路上” 又有一个学生在网上给我留言,希望 我在课堂上讲一讲《在路上》(杰克·凯鲁亚 克著,王永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年出版)和“垮掉的一代”,虽然他也承认 并没有看过这本书或是任何其他“垮掉的 一代”作家的作品。多年以来,数不清的中 国大学生把《在路上》和《麦田守望者》放 在自己的必读书单上,但却迟迟提不...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_在路上_
2 0 0 9·4(上)社会科学论坛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在路上” [作者简介] 张 媛,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美国历史与美国文 明研究。 □张 媛 恨不能“在路上” 又有一个学生在网上给我留言,希望 我在课堂上讲一讲《在路上》(杰克·凯鲁亚 克著,王永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年出版)和“垮掉的一代”,虽然他也承认 并没有看过这本书或是任何其他“垮掉的 一代”作家的作品。多年以来,数不清的中 国大学生把《在路上》和《麦田守望者》放 在自己的必读书单上,但却迟迟提不起精 神去读它们,直到大学毕业,直到不再年 轻。《在路上》和《麦田守望者》好像是他们 青春冲动的一种象征,虽在心底萌动,但 并没有真正开始就悄悄结束了。许知远在 “在路上寻找灵魂”一文中,颇为生动地描 写中国青年《在路上》的读后感:放纵的确 需要勇气。或许偶尔,我们可以在梦中看到 自己,在一辆超过一百英里的车上,与一 个面部模糊的姑娘疯狂做爱,直到第二天 需要洗床单为止……当然,我希望在梦醒 之后,扪心自问:“我到底需要什么?”① 说到底,《在路上》吸引人的地方究竟 在哪里?尤其是当你并没有真的打算去读 这本书的时候,却深深地被它吸引,这种 魅力如此强大,几乎成为一种阅读障碍, 没有人可以心平气和地阅读《在路上》,甚 至许多人根本没有勇气翻开它。“垮掉”的 感觉让人着迷,尤其是当它表现为速度和 性的时候,但同时又如此难以企及。 “高考结束了,我真恨不能‘垮掉’三天。” 怎么垮?在驾校里,因为没有方向感被教练 骂得半死,一起学驾驶的女孩虽然很丰满但 望之俨然,其为贞洁烈女也无疑。假期很快 结束了,驾照还没拿到,军训就开始了。 当中国青年这样沮丧地梦想着“垮掉” 的时候,他们根本不在乎“垮掉的一代”为 什么垮掉。 愿圣灵充盈我心 “垮掉的一代”中,凯鲁亚克出生于 1922 年,艾伦·金斯堡出生于 1926 年,威廉· 巴勒斯稍为年长,生于 1914 年。也就是 说,开始于 1929 年,持续至二战开始的 美国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大萧条时期正是 这批后来美国文化最猛烈的抨击者的童 学术书评 我 们 什 么 时 候 才 能 ﹃ 在 路 上 ﹄ 152 社会科学论坛2 0 0 9·4(上) 年和青少年时期。不少论家以为是二战以 后美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为“垮掉的一代” 提供了物质支持,其实,毋宁说是为那些 模仿“垮掉的一代”的更年轻的一代提供 了充足的物质供给,使他们可以不为生计 操心,而整天只顾做出“精神痛苦”的姿态。 这正是 1957年《在路上》发表时候的文化 空气。巴勒斯说得对:“‘垮掉分子’的文学 运动来得正是时候,说出了全世界各民族 的千百万人盼望听到的东西。你不可能向别 人灌输他不了解的东西。当凯鲁亚克指出出 路时,异化、不安、不满早已等在那里了。”② 那些售出的亿万条牛仔裤和百万台咖啡 机,那些 60 年代在美国各条州际公路上 漫游的青年都应该被划入“后萧条时代”,在 他们和“垮掉的一代”中间横亘着大萧条 时期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痛苦记忆。 《在路上》的写作只用了三个星期,这 一神话受到有意无意的追捧,完全掩盖了 该书成书以后的坎坷经历 。实际上 ,在 1951 年 4 月写成以后,直到 1957 年 9 月出版 ,6 年多的时间内没人对它感兴 趣,而最后的出版物也是作者和出版方妥 协的产物,并非是传说中三个星期打出来 的稿子了 。其实这无非是凯鲁亚克的命 运,因为他必须等待,他“垮掉”得太早了, 必得等到他的读者们也“垮掉”的时候,他 的书才能卖出去。 在凯鲁亚克终于成名以后,无数的记 者追问他所创造的这个词———“垮掉的一 代”从何而来,而他也不厌其烦,带着“奇 特的礼貌和耐心”,老老实实地告诉对方, 那是十多年前他在时报广场从一个名叫 赫伯特·洪克的小混混嘴里听来的, 洪克 用它来形容一种亢奋而精疲力竭的状态。 这就是我们在词典上能查到的那个词 beatnik———用奇装异服和怪异行为来 反传统,借以表现自我之人。但凯鲁亚克 本人却截用了其中的一部分,beat,并把 它用作一个形容词放在 generation 的 前面,使人自然地产生一种联想,认为这 是 beat 一词的过去分词形式 ,也就是 说,它表示的是一种被动状态。Beat 作为 被动的含义最常用的是“被击败,击中;放 弃”之意。安·查特斯充分理解凯鲁亚克, 他认为 beat 一词在杰克心中,“同天主 教的真福直观的概念联系了起来,真福直 观是指圣徒灵魂在天堂对上帝的直接认 知”③。但显然,不论凯鲁亚克如何地有“礼 貌和耐心”,他的解释完全被抛在一边,一 心只想得到几句“顺溜的引语”的记者们, 认为这个词儿很符合 50 年代末美国社会 颓废的潮流,于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自 由地使用它,不久就再没人关心凯鲁亚克 本人是如何理解这个热得烫手的新词了。 人人都在忙着“垮掉”。 也许现在是时候注意到一个小小的 细节了, 那就是著名的杰克·凯鲁亚克出 我 们 什 么 时 候 才 能 ﹃ 在 路 上 ﹄ 学术书评 153 2 0 0 9·4(上)社会科学论坛 生的时候名叫让·路易·勒布里·德·凯鲁 亚克。这个法国味儿十足的名字在他决心 成为一名作家的时候被小心地改为更“美 国化”的杰克·凯鲁亚克,而出生于马萨诸 塞,就读于哥伦比亚,同样是被修饰过的 履历,应该被更正为:出生于马萨诸塞洛 厄尔的法裔加拿大人区,以橄榄球奖学金 入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并在二年级退学。凯 鲁亚克从小说的是一种加拿大法语———若 阿尔方言,上的是天主教学校。这样的履历 在现代的年轻人眼里也许更有魅力,但当 年却的确让杰克觉得困扰。虽然他的所有 小说都带有明显的自传性质,但凯鲁亚克 从未在其中暴露过他的天主教法裔身份, 实际上,他刻意地选择一些更美国化的名 字来命名他书中的主人公。从种种情形来 看,杰克的确认为自己是美国大众社会的 一分子,虽然他总是感到有什么东西隔在 他和现实生活之间,但他毫不怀疑,这就 是当代美国人的生存状态。 从爱默生以降,美国的知识分子总是 利用东方哲学来对抗强大的清教传统,凯 鲁亚克也不例外。在四十年代垮掉派文人 的小圈子里,东方哲学无疑是一种时尚标 签。在那场著名的旧金山诗歌朗诵会上, 金斯堡朗诵《嚎叫》,半夜里垮掉分子们一 起到中国餐馆就餐,学着用筷子吃饭。斯 奈德在伯克利尝试翻译寒山的诗,凯鲁亚 克也随侍一旁,并于 1958 年发表《达摩 流浪汉》,题献给中国僧人寒山。在这些刻 意营造的东方神秘氛围中,凯鲁亚克明白 无误地追求禅宗所谓的“空境”。和老顽童 周伯通一样,凯鲁亚克本人并非正宗的哲 学家,但两人一样具有极高的悟性,凯鲁 亚克乘坐高速行驶的汽车在北美大陆疯 狂地奔波,他的所悟却极其类似于周伯通 在桃花岛上的山洞里自创的“空明拳”,连 基本招式都很接近———“空碗盛饭”“空屋 装人”。为了能让装得满满的心和头脑能 够空出来,凯鲁亚克和其他垮掉派文人尝 试了各种,他们吸毒、酗酒、纵欲、听 狂野的音乐。凯鲁亚克本人死于酗酒,但 作为一个有天赋的美国作家 ,他本能地 选择了速度和性作为《在路上》的基本象 征。Beat 是什么,Beat 就是全然地放弃 自我,把碗空出来盛饭,把心空出来等待 圣灵的灌注 。但是 ,心太满了 ,哪怕是驾 驶着别人的凯迪拉克 ,风驰电掣地连续 行驶 17 个小时,最后还是要回到某个停 车场。《在路上》最令人着迷的地方正在于 它既是一种逃跑,同时又是一种追求。凯 鲁亚克在想方设法逃离美国生活的同 时,又不时地停下来歌颂她。他在出世的 寒山和热情的惠特曼之间徘徊 ,而心里 却深藏着天主教的上帝。 “在路上”去哪儿 是什么把整整一代美国年轻人从温 学术书评 我 们 什 么 时 候 才 能 ﹃ 在 路 上 ﹄ 154 社会科学论坛2 0 0 9·4(上) 暖的被窝里拽出来 ,驱赶到冰冷的大路 上?是什么让凯鲁亚克觉得心里堵得慌, 非空出来不可?金斯堡在《嚎叫》中精心选 择了“莫洛克”这个古代腓尼基人的邪神 来象征这一无处不在的压迫。莫洛克传说 中专吃作为祭品的儿童,由此他所毁灭的 正是人群中的精华。正如诗中所言: 我看见这一代最优秀的人毁于疯狂, 他们饥肠辘辘、歇斯底里、赤身裸体,拂晓 时拖着脚步穿过黑人街区寻找狠命的一 针毒品,这一切都是因为: 莫洛克这不可理喻的监狱!莫洛克这 大腿骨交叉无灵魂的牢房和不幸的国会! 莫洛克的高楼是审判庭!莫洛克是战争的 巨石!莫洛克是因震惊而发愣的政府结构! 莫洛克的思维是纯粹的机械!莫洛克 的血液是流淌的金钱!莫洛克的手指是十 支军队!莫洛克的胸膛是吃人的发电机! 莫洛克的耳朵是冒烟的坟墓!④ 的确,莫洛克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他所代 表的,正是我们称作“现代文明”的生活, 这也是为什么“垮掉的一代”如此绝望的 缘故。祭台上的儿童和法力无边的恶魔, 二者之间的力量对比不言而喻。但是凯鲁 亚克却从他的个人经历中发现了第三方 力量,那是真正的荣光,无比公正、无限仁 慈的终极力量———上帝。上帝是唯一能够 与莫洛克抗衡的力量,并且是远高超于莫 洛克的力量,当人类的精神感到岌岌可危 的时候,他们不由得眼望上苍,渴望拯救。 现在,只剩下一个问题———哪里才是通往 上帝的道路? 以清教传统为主流文化的美国文化 曾经在历史上有过多次宗教大论战,著名 的安·哈钦森正是因为过分主张个人性 灵,反对根据世人在尘世的世俗表现来评 判一个人的灵魂是否得救而受到马萨诸 塞当局的驱逐。此后的几百年间,美国出 现过好几次大规模的宗教大觉醒,但是从 社会主流来说,重视现世胜于世后,重视 物质胜于精神无疑是美国社会的特点。由 于受到清教社会的排斥,也由于其重视性 灵的宗教传统,生活在美国的少数天主教 徒对于这一点感觉尤为突出,而有天主教 背景的作家更是在作品中强调作为人类 精神归属的上帝的重要性。 如果说《在路上》是 20 世纪美国版的 《天路历程》,那么他的宣言只有一句:“一 直往前走,这是通向天堂之路。”只是从这 个意义上讲 ,每走一步都是靠近上帝之 城,只有从这个起点出发 ,“道路便是生 活!”当我们把《在路上》和《麦田守望者》 和青春联系在一起的时候 ,是因为它们 “反对文化上精神庸俗化”的趋势,当我们 把萨尔·帕拉迪斯和迪安·莫里亚蒂奉为 “勇气教师”的时候,是因为他们勇于生活, 我 们 什 么 时 候 才 能 ﹃ 在 路 上 ﹄ 学术书评 155 2 0 0 9·4(上)社会科学论坛 2009年第 4期目录 邮发代号:42-150 月刊 每月 6 日出版 定价:6.00 元 地址:长沙市韶山北路 443 号《书屋》杂志 邮编:410007 电话:0731-5791300 5486812 传真:0731-5790197 邮箱:nlh5314@263.net 书屋讲坛 解读“发展”的一个新视角 ———读《以自由看待发展》随想 郑佳明 农民工问题与社会正义 ———《脚手架》序 李建华 流年碎影 大学往事七则 赵俊贤 天鹅之死 ———记武汉市著名特级美术 设计师陆达冤案 李文熹 思史佚篇 “我生不辰,速死为乐” ——从日记看上世纪五十年代 吴宓的心境 李巧宁 吴宓日记中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刘克敌 口述历史 禅性与文学的本性 ———与高行健的对话录 刘再复 高行健 灯下随笔 邪里虎子扒门缝———露一小手 ———介绍大哥的一首诗 黄永厚 重读傅雷文稿 盛禹九 费城一晚 姜异新 桃花尽日随流水 ———香港印象 南 翔 裁书刀下 历史不容美德 张宗刚 传统作为无穷的资源 ———读张宗子散文随笔的 一点感想 傅 铿 人物春秋 学府春秋:黄钰生细说“南开掌故” 张晓唯 修为人间才女夫 ———《让庐日记》中“珞珈三杰” 秦燕春 域外传真 我读《马丁·路德·金自传》 何光沪 从“不良少年”到美国总统 ———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的 人生历程 陈 伟 前言后语 《礼拜六的晚上》序 陈建华 横光利一长篇小说《上海》译言 李振声 而不是相反。总之,亨利·詹姆斯评论比彻 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时说的一段话 正好适用于《在路上》:“对于绝大多数人来 说,它远不是一本书,而是一种想象的状 态,一种醒悟的感觉。”⑤ 注释: ①许知远:“在路上寻找灵魂”,载《那些忧伤的 年轻人》,海南出版社 2001 年版。 ②Ann Charters, ed. The Portable Jack Kerouac, New York: Viking,1995,P15. ③安·查特斯:“引言”,第 III页,杰克·凯鲁亚克: 《在路上》,王永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年版。 ④转引自王守仁主撰:《新编美国文学史》第 85 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 ⑤马库斯·坎利夫:《美国的文学》第 153 页,美 国大使馆文化处1983 年版。 LT 学术书评 我 们 什 么 时 候 才 能 ﹃ 在 路 上 ﹄ 156
/
本文档为【我们什么时候才能_在路上_】,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