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阶梯式学习法

阶梯式学习法

2011-02-10 14页 doc 80KB 80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5667

暂无简介

举报
阶梯式学习法阶梯式学习法 阶梯式学习法 全国养成教育总课题组副组长程鸿勋教授,花30年时间创造了先进、系统、有效的“阶梯式学习法。” 它独特而重大的教育价值在于: A、把孩子学习的主动性、科学性、不断成功结合起来了,在人的内在世界里发生作用。 B、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他水平的发展机会,是可操作的差异化教育。 C、注重过程价值,教育过程质量才是真正的教育质量,有过程活动人才会真正有所体验、感悟、生成、创造。 D、自定目标、自找办法、自我评价、自我负责的教育,是让孩子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教育。 E、避免了片面追求成绩的局限,从人的学习状态到学习...
阶梯式学习法
阶梯式学习法 阶梯式学习法 全国养成教育总课题组副组长程鸿勋教授,花30年时间创造了先进、系统、有效的“阶梯式学习法。” 它独特而重大的教育价值在于: A、把孩子学习的主动性、科学性、不断成功结合起来了,在人的内在世界里发生作用。 B、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他水平的发展机会,是可操作的差异化教育。 C、注重过程价值,教育过程质量才是真正的教育质量,有过程活动人才会真正有所体验、感悟、生成、创造。 D、自定目标、自找办法、自我评价、自我负责的教育,是让孩子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教育。 E、避免了片面追求成绩的局限,从人的学习状态到学习习惯着手,从更新角度来间接提高成绩,效果比直接为了提高成绩更符合人本的要求,而且更具有操作性。 阶梯式学习法的真谛在于给每个孩子一个阶梯水平体系,引导定位孩子对自己当前状态和水平,然后结合实际生成阶梯目标,自己教育自己,一步一步实现进步。 上课的阶梯: 一级: 跟着上课, 简单地听,被动地抄笔记。 二级:识记上课, 又叫懂记上课,两个要求:一是积极思考;二是在懂的基础上有意记忆,课后能复述出课堂的主要内容。(加强有意记忆和课末复述) 三级:联想上课。 两个要求:一是要积极思考、展开联想;二是要主动积累经验。(主动积累经验,是增长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级:多得上课。 有三个要求:一是培养概括能力(孩子必须从老师众多话语中琢磨出主要意思);二是让孩子充分发挥个性特长上课。(善于逻辑思维的就多推理,善长形象思维的就要多想象。)三是努力扩大课堂收获(加强感悟,培养自己良好的精神状态,多留心、学习教师的各种优点) 五级: 专论上课。 三个要求:一是孩子对知识有“超前兴趣”,有自学的能力和方法,有独到的见解,并能用较精确的语言语达出来。二是能形成知识专题或结合社会实践的专题,进行主动探索式的学习,从而促使孩子走向高水平的研究性学习;三是讨论时要善于交流,热爱集体,能很好地进行现代化“合作式学习”。 预习的阶梯: 一级:简要预习。 两个要求:一是通过阅读课本知道将要学习内容;二是及时补习一下需要用的旧知道及薄弱环节;(课前,用较短时间做到这样的预习,也做到心中有数。) 二级:重点预习。 两个要求:一是初步理解要学的重点、难点。要理解它首先要找到它,能找到重难点的本身就是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二是初步理解要学内容的基本思路。 三级:问题预习。 两个要求:一是提出问题,并把问题联系起来系统化;二是对重点问题有自己的初步探索。(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提出问题的人,才会真正地学习。) 四级:解析预习。 有三个要求:一是培养分析和概括能力。二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路。(把自己的看法和体会,用简练的文字在书中做些指注。) 五级:探究预习。 三个要求:一是能形成学习专题。二是对专题目有自己的体会和理解(新见解、新思路、新发展),培养创造精神和能力;三是善于和老师、同学讨论,善于合作学习。 复习的阶梯。 一级:巩固复习。 巩固所学的知识是复习的基本任务,具体要求是“尝试回忆”,用孩子的话叫做先“过一下电影”,就是开始复习时,先不看书和笔记本,而是把课上学习的基本内容有顺序地、扼要地回想一遍。 二级:重点复习。 两个要求:第一个要求是要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第二个是善于请教,养成好问的良好习惯。 三级:系统复习。 系统复习是单元系统复习、阶段系统复习、考前系统复习的简称。它有两个要求:第一个要求是要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和系统上掌握知识,培养概括能力;第二个要求是熟记知识系统。无论是批注、提要还是图表,既然是自己动了脑筋找到的知识联系,就一定要记熟。(把全章节的知识系统全背下来,背熟,并能自然地表述出来) 四级:经验复习。 两个要求:一是深入、系统地复习。复习后,在内容、程序、书写等方面,自己有什么好经验要出来,发扬下去,经验系统化就是能力;二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简单题能明了考的知识点,综合性习惯,要明确解题思路,这样可检查自己的学习复习的效果,也可提高对知识完整化和系统化的认识过程。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应用经验。 五级:探究复习。 两个要求:一是进一步形成专题,搞专辑或专题学习,这是一种集中、透彻的学习,是一种突破一般标准达到高水平的学习;二是善于讨论问题,善于合作学习。 作业的阶梯 一级:认真完成作业, 有两个要求:第一是先做复习、独立思考,就是一定要先复习,后做作业;二是注意审题,认真解答,书写工整,按时完成。 二级:提高效率作业。 两个要求:第一准备充分,充满信心。首先是知识上的准备,还有经验和能力上的复习,明确这次作业应该发扬和改正的内容。其实是环境准备,自己学习的桌面收拾干净、整齐。正用的学习资料要按一定的顺序摆放好,常用的文具也放在固定并容易取的地方。这样能提高写作业的效率,还能养成井井有条的习惯。然后是时间上准备,安排一个不被干扰、不间断的时间来做作业最好,要如考试那样去做作业。 三级:自我评审作业 两个要求:一是对作业进行自我检查,及时更正;二是自我评审作业,自我评审作业很简单,就是要求孩子做完作业后,在题目前面,用红蓝铅笔的红笔画个标识,有的题目很简单,认为一定能做对,就画一竖,有点意思就画钩,难点题目打三角,很难又有收获的大三角,典型题画五角星。在单元复习时,把上述标识整理一下。 四级:经验作业。 两个要求:一是重视教师对作业的批改,及时更正,做好小结。第二是学会自己总结作业经验,在题目后写明画三角,画五角的原因,并写上自己的经验与教训。 五级:发展作业。 两个要求:一是学到知识与规律后能自己估计有什么应用,这才是高水平的学习;二是能结合实践发现问题,形成专题,注重专题研究的过程、方法和成果。 教育者可以将这个阶梯交给孩子,引导孩子画一个适合自己的阶梯表格,把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填入表格,从而实现自我升级、自我评价、自找办法的自我教育之中。 当然,再好的成功办法和学习指导方法,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作为保证,都是没有意义的。只要父母有耐心和毅力,就一定可以帮助孩子迈向成功。 本文来自: 家长100论坛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www.jiazhang100.com/bbs/viewthread.php?tid=47317&extra=&page=2 6、鼓励孩子用自己的风格学习 摘抄: 每个孩子都应当创造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这也是个性化教育的进一步延伸。 经过概括、提炼,中国学生一般有如下几种优秀的学习风格,建议教育者引导孩子按以下描述要点进行选择,确认自己的学习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创造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 一、反省型: 反省,是人获得智慧的基本途径。 人在学习过程中,必然有从深怕不够准确到准确,再到掌握熟练的过程,越是生疏的,就越容易出错。有的孩子在知识学习上,主要是通过整理错题档案进行错题登记、错误改正、错误分析和复习,总结经验教训,掌握知识,不断发展,这种学习风格称为“反省型学习风格”。 形成反省型的学习风格,学会用整理错题的方式学习知识,指导孩子必须明确以下3点: 1、首先要准备好专用的本子,按照时间和学科进行编号。 2、整理错题的时候,先把题目抄下来,然后将错误的原因简洁地用红笔写上,最后把正确的答案和步骤清楚地写在下面。 3、利用错题集的方法是,一周一小结,一月一大结,学期未的时候再做一次总结。 每周小结的具体方法: 首先将每天记录的错题浏览一遍,先一边看题目,一边在脑海里快速地想出解法,想出来了就往下看;实在想不出来的,看看自己写的错误提示;如果还想不出,就要看看下面的解法,并且再练习一遍,必要的再补充解题提示。浏览后,对于“以后保证不会出错”的题目前打个红色的钩,在“不太确定以后还会不会出错”的题目前打个问号,在“对错误还没有完全搞清楚”的题目前打一个感叹号。 每月总结的具体方法: 首先把每周总结出来的问号级题目彻底消灭,自己实在搞不懂,可问老师与同学;对感叹号级的题目再行抄录下来,如果一点新发现也没有,就将它升级为星级,如果觉得可以消灭,就降为问号级,下一个月总结时,争取把它消灭。 学期总结的具体方法: 通常期末考试前十五天完成。首先把每月总结中星级的题目整理出来,坚决予于消灭,然后再将周小结和月小结中的问级与感叹号级的题目找出来,都要从问思考一次,想想自己是如何消灭它的,从是找出10%--20%的好题再做一遍,最后把一学期总结的成果抄录到另一个“错题精华本”中,每学科按别分类。 二、自学型: 自学型学习风格的孩子,能够开阔思路,不拘泥于课堂教学的一招一式,用自己的感觉、兴趣、心得和体会,指导自己的学习方向,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最典型的自学型学习风格,表现为对身边环境的探索和自学,从日常生活和身边的事物中发现有趣的事情、发现问题,并去探索这此事情背后的道理和真谛,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形成能力。 在学校学习中的自学型学习风格表现多种多样。有的孩子喜欢通过自己看课本、做习题、看课外书来学习和掌握知识;有的喜欢跟着进度走,上课的时候并不专心,但对老师的课堂提问比较兴趣,一边听课一边看教材,能迅速找到问题的答案;有的喜欢做老师认为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的题,还四处搜索有难度的题去做,觉得挑战难题是种乐趣。通过这个做难题及搜索的过程,孩子能够有效地领先于课堂教学的进度,在课堂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得更快,表现得更自信,在测验考试中信心也特别足,而且成绩也特别好。 懂得自学的人,才是真正会学习的人。 教育家魏书生在引导学生自学方面独具特色,他提出“知、情、行、恒”的指导自学参考模式,对教育都江堰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知---提高孩子对培养自学能力的认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启发孩子获得自学能力的愿望。 情---使孩子从感情上体验到自学的幸福和欢乐。 行---人的行动主要是两个问题:第一是向何处动(学什么),第二是怎样动(怎样学)。前者是定向的问题,后者是规则的问题。 恒---孩子对自己的认识也好,从感悟上体验自学的欢乐也好,自学时的定向、规则运动也好,都必须持之以恒。 三、以本为本型 有一种孩子的学习风格是紧紧地以课本为中心,不依赖其他学习资料进行学习。但他们并不是机械地记忆课本上的知识与内容,而是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情感参与到课本中去,把课本里的基本知识、基本技巧和典型例题习惯用得像支配自己的手一样自如。 利用课本的过程可分为“由薄到厚,由厚到薄”三个阶段。 1、是把书读“薄” 开始的时候,将课本通读一遍,掌握内容的脉络和相互之间的前后联系,从总体上把握知识体系。 在学习的不同时期,概读的基本要求也有所不同。学期刚开始,浏览全书,知道全书由哪些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的主题是什么;学习转入每个部分,要略读每部分分几章,每章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学习每一章时,要看它由哪几节组成,共有多少概念、规律、公式、定理、原理等,它们的用途是什么? 概读时,要注意充分利用书目。还要注意章节的导引段落、总结段落与知识间的黑白语句,往往揭示知识主要内容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了解知识的概要,就把书读“薄”了。 2、是把书读“厚”。这是读书的主阶段,又叫“细读”。 读理科类教材时,把课本具体章节的概念、规律、公式、定理、原理的意义和应用,结合例题、代表性习题等详细阅读,边读,边想,边记。对陌生的题目,记不住的公式,没有理解的内容等要充分思考,尽量多地提问题,把每个问题都解决。 读文科类的教材时,一边读书,一边想课文的性质、写法特点,把握课文的结构、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中心意思,课文引用了哪些名言警句、点睛之笔等。对于读不懂的段落要反复读,反复想,直到读懂为止。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将不同部分的知识、不同内容的共同点联系起来,充分联想、甚至要跨学科联想,使之构成统一的联系,使知识更清晰、理解得更深刻,这样,书就读“厚”了。 3、再把书读“薄”。 这个阶段叫复读,它在学习中的作用很重要。 首先起到巩固作用。复读要求的速度相对要快些,对于熟悉的内容要像放电影一样一扫而过,对于比较生疏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部分才细细咀嚼。 其次起到理清脉络的作用。与概读不同,这个环节把脉络更加细化、知识之间的关系更重逻辑性、更有条理、联系更有机。可以从最具体的环节,包括知识点涉及的典型习题联系到相关的习题、相应的原理、概念等,既有从上而下的脉络推演,也有自下而上的脉络总结/ 再次,领悟“基本”。“基本”是系统知识的根据和出发点,是理解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大量重复运用的东西,是知识结构的核心内容。领悟基本就是发现基本内容及其与一般内容之间的关系。经过反复阅读后,孩子掌握了书本知识的结构,领悟知识的基本,熟练运用知识的技能,就会觉得书的内容很少,书本变得越来越薄。 四、提问型 提问型的学习风格,就是通过找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很有特色。 提问,包括通过对现象进行观察提出新问题,通过对别人的研究结果和比较公认的结论提出质疑。提问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明确每天每科的学习重点。上完一天课后,问自己学了什么,然后在脑海中回忆,不要轻易地去翻看课本,不急于看笔记,而在脑海中勾勒出轮廓,列出提纲,实在想不起来,再去看课本。 其次,有了提纲还要有详细的内容。例如当天上课老师讲过的例题,课上做的的习题等,都是反映学习内容的运用的,他们的重要性不亚于知识本身。 再次,做完作业后回顾提问。提问自己今天遇到哪些难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的等。 单元复习提问与每日提问的方式基本相同,只是做作业的环节变成了复习作业,把整个单元的作业温习一遍。简单的题目不必动手再做,前面标记有困难的题,重点对待,有必要可再做一遍,与以前的其他题目进行联系和比较,看有没有新的收获,把自己的收获汇总成单元小结。 除了常规提问外,还要大胆进行联系,常把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这种联系能够不知不觉起到复习提醒的作用,使知识的掌握不断地更新、更加牢固,还能够锻炼思维,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水平。 五、合作型 合作型孩子,是通过与同学之间一起学习、相互帮助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学习过程中既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思想的交流,不同于物体的交换,人们进行物物交换,必然有所得也有所失,但思想的交换的结果却是拥有了两种思想。 在学习中相互交流心得体会,是一种合作,而合作是现代文明人的基本素质之一。 指导形成合作型学习风格,需要与孩子沟通,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让孩子学会审视自己。其次,让孩子能够修练自己,只有学会欣赏别人的优势与长处,才能与人相处得亲密,合作得友好。再次,寻找喜欢合作学习的同学,一起努力。 除了以上列举的五种学习风格,其实还有竞技型学习风格、题海型学习风格、举一反三型学习风格等,每个孩子都可以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有特色的学习才是个性化的学习。 第七章 教育的最低纲领:培养能力 对人的命运发生作用的,除了知识,还有人格与能力,三者协同发展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在这三者中,知识是次要的,而人格和能力起主要作用, 这是新时期对教育目标的新认识。 1、知识并非力量 知识是指人类在实践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知识意味着规律,即对事物的一般认识,尊重知识就是尊重人类自身的历史。 知识的发生有两个原则:一是求实,实事求是,善于从实践中总结,就是精确及注重知识发生的条件。二是更新,人的认识是一个过程,必须不断更新,不断得到更新的知识才是真知识。 对人的命运发生作用的,除了知识,还有人格与能力,三者协同发展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在这三者中,知识是次要的,而人格和能力起主要作用,这是新时期对教育目标的认识,当前探索教育改革道路,务必有这样一个清晰的认识。 把拥有知识本身当作一种资本,容易把问题想得复杂,反而失去了创造力。 教育当然要传授知识,但是知识只是老师与孩子交往的一种介质,而不是目的。 真正的读书人,总是首先把自己当成最好的朋友,而不是故步自封,不断与自己谈话,就可以把知识变成生产力。知识是在人类的自我不断觉醒中变成力量的,这就要求我们主体具备三个条件: 1、所有的知识都是有内在联系的,我们要将知识联系起来,组成一个结构性的知识树。 2、把知识进行加工,然后应用到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去,从错误中不断检验,不断修正。 3、经过一个把感性知识升华成理性知识,最好通过觉悟变成悟性认识的过程。只有悟出来的、活化的东西才是真正有力量的。 知识利用模块一般是这样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感言: 当我看到“知识不是力量”这句话时,内心流过的是惊诧,正如我最初读到书名。但凡读点书的人,都知道教育是必须的,是有用的,知识就是力量,作者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言之呢? 一本书,给予的就是种理念,这本谈教育的书中,想给我们什么理念呢? 教育不是没用的,而是在无言中教化万物。顺应孩子的天性,灵动地引导孩子的成长,尽力激发孩子的潜能及自主性,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作者所崇尚的是对孩子尊重基础上的养成教育。教育不是模块化的程序,而是熏陶与滋润。 知识呢?知识的本身,若不能内化为人精神体系的一部分,是没有任何力量的。太多饱读诗书的呆子,无法将肚子里的知识活用起来,生命变得举步维艰。 作者说,知识不是力量,并不是认为知识是无用的,而是希望大家能将知识利用起来,激发起新的感悟,不断调新,不断整合,不断用之于实践,并与人格及能力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知识才能成为有力量的。 2、潜意识及其隐含的能量 摘抄: 教育的人性尺度,就是使每个人潜在的、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生长,而能力的背后就是潜在的能量,简称“潜能”。开发潜能是培养能力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潜意识又叫“无意识”,是指人意识不到的意识,是没有意识参与的一种意识,帮称潜意识。 人的意识是人能清醒觉察到的,能随意想到的心理活动,它具有逻辑性、时空观性和现实性等特点。 意识是具有能量的,而潜意识也是具有能量的,相对于显意识而言,人的潜意识能力是我们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 对于大脑的潜能开发,如果能不断输入积极的意识,让意识通过下意识对大脑提出要求,潜意识就会调动体内的潜能发挥作用。 人与人的区别不是智商,也不是学历,更不是社会地位,而在于是否有效地开发了自己的潜能。 对于孩子而言,所谓的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比较有效的开发而已。 4、只有悟到的才是自己的 摘抄: 人的悟性是怎样获得,又怎样传达给别人,我们有了大概的认识,但这还不够,如果要深入地掌握“悟”字的深远内涵,还需要结合脑科学的原理,进行消化、活化。 “悟”就是“自我用心”,自我顿悟,心学慧学。 最为经典的引导觉悟、对人施加有效影响的最佳途径,莫过于“启发”。而启发的觉悟必须是阶段的,因此,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引导原则。一次性塞给孩子过多的东西,只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让孩子从简单处学起,放慢速度,让孩子学懂、学会、看到成绩,尝到甜头。 康德及黑格尔所提出的认识模式“感性--悟性--理性”,已经显示出操作的消极性,在实现人的悟性的过程,其更加有效的模式是“感性--理性--悟性”。 感悟是指感觉上的认知,理发理逻辑上的抽象与总结,只有在理性层面上,才能进行悟化,亦即形成“跳”出来之后的新认识,是跃迁式的。 悟性认识包含了人们从理性认识中提取出来的模式,是学透了能灵活应用活化了的知识,是完全属于自己个性所有的知识,更是人们在理性认识中真切感受到的真谛。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没有悟性的人,书越读越笨,成了书呆子。 悟,就是在理性中寻找感性,在抽象中寻找更高级的感性。悟性,是在理性中所隐含的更高级的感性。如果说,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是“钻进去”,那么,从理性到悟性过程就是“跳出来。”,这与我们已认同的“实践--理论--实践”是一致的。 人通常是这样认识事物或者知识的,先有感性认识,经过深入挖掘,抽象出共性后形成理性认识,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深入”之后要求“浅出”,再一次变为理性中的感性认识,这就是“悟性认识”。悟,即理性中寻找感性,悟性,就是在理性中潜含的感性,这是最最高级的认识。 教育者要有足够的耐心,教育的秘诀是“三分教,七分等。” 人没有觉悟时,即使知道了,想到了,还是不能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不能转化为有效行动,达到目标。 我们探讨的是如何觉悟。也就是一个人如何开发自己的悟性,解决了这个问题,实质上也就解决了能力的自我培养问题,觉悟=理解+顿悟。而所谓的“理解”,就是可靠的概括;所谓的“顿悟”,就是超越的思考。 引导觉悟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一个我们总结的经典的模式。 第一阶梯:读万卷书。就是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获得足够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区分、分类、整理,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 第二阶梯:行万里路。通过实践、体验、接触,在阅历的基础上,获得理性的认识与归纳。 第三阶梯:阅人无数。大量接触不同的人,从不同的人身上找到相通与交集之处,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第四阶梯:跟随成功者的脚步。模仿与跟随是普通人获得顿悟的一种捷径,模仿与跟随就是自我训练,从训练中获得可靠的理解。 第五阶梯:高人点悟。高人的启发与点悟,是人开窍成本最低,效果最益最佳的至高形式。 5、想得到,做得到 摘抄: 教育是培养能力。 教育中,能力是和知识并列的一个概念。能力就是孩子努力去运用或者创造条件,不断实现目的与效果的可能性。这里分析一下这个定义中的几个关键词: 1、努力--实质上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一种能力的形成首先在于自己是否努力去争取了。 2、条件--主要分为智力条件和非智力条件,智力条件如记忆智力、想象智力、创造智力、观察智力等,非智力条件如态度、机会、性格、情绪等,起决定作用的是非智力条件。 3、效果--能力与才华不一样的是,能力一定要注重效果和目的,这是评价的需要,理是能力的意义所在。 4、可能性--一切都有可能,怎样使可能性变成必然性,这是问题的实质。 相对于能力而言,知识总是有其现成的、有形的、游离的、相对稳定的、可以明确表达出来的内容,所以知识的获得比较容易的,而能力的获得却并不容易。 能力就是努力运用条件实现效果的可能性,效果是目的,知识是条件,能力才是获得效果的有效手段。能力的形成是渐进的,让人不知不觉的。 能力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掌握了许多知识,但仍然无法切实地完成事情,就是一定没有形成能力。 2、不能笼统地评价一个孩子的能力如何,而首先应从努力运用条件的程度上来做激励性考察,并以效果作为目标来指导能力的形成,而实际上自信心是实现能力的前提; 3、能力具有个性,像人的指纹一样。 4、能力是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发展,其中贯穿以自我超拨和自我顿悟,所以能力需要连续一致地、长期地去追求,以达到理想效果。 5、最重要的是提高缺乏能力,因为欠缺的能力通常是最有价值的能力。 6、能力必须经过运用知识或者运用条件,达到效果才能确认是一种能力,也就是说,能力必须在实践中才可能培养。 培养能力的基本原则: 1、由模仿到独创的原则。 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个由模仿到独创的过程。模仿阶段,教育者的身教特别重要。而第二阶段,应该放手让孩子去摸索、创造。制定的每一种能力的培养计划时,教育者自身要先对孩子模仿能力透彻地加以掌握,从而在示范时,不但能做出样子,而且能讲得出要领、分析出结构要素来。 2、启发性原则。 培养能力和传授知识一样,也要注意启发性。所谓启发,就是要形成空穴,就是要让孩子该有的而又没有某种知识或能力,要让孩子知道他自己“没有”某种能力,这还较好办,关键还要让孩子知道,他自己“该有”某种能力,只有这样,才会产生矛盾,才会产生吸引力和求知欲。 3、努力性原则。 能力的两个要素:一是“努力追求”,二是“充分发挥”,前者是要求努力调动自己的主观力量去追求,后要是要求努力地去发挥一切有利条件的作用,二者都离不开“努力”。 4、效果性原则。 不讲究效果,孩子的努力就会转向于形式上的表现,转身于虚浮的空话。努力性原则一定要和效果性原则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孩子的能力。要善于运用表扬来肯定那些经过努力取得效果的孩子。 5、调制性原则。 主要是防止另一种消极的偏向,那就是认为“只要抓知识就行了,能力用不着管,它自然会来的。”培养能力,要积极努力地去“调制”,让知识传授过程中显示能力的差异、形成能力的“空穴”,调动孩子提高自己能务的积极性、形成更多的让孩子锻炼能力的机会。 第八章:习惯是教育的最终结果 习惯与做人品格的培养存在着一种线性关系,人格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如果健全的人格是一个大屋子,那么需要找到门和门把手,否则是知其门不得而入。 这个门把手,就是习惯。 1、一切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 摘抄: 一个人做人是否成功,主要从行为上判断。 回归教育的根本,引发孩子的主动性,唤醒孩子的自觉,是教育走向春天的基本保障。 对于普通教育者来说,需要有一个可操作的引发主动、唤醒自觉的内在体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我把这个叫“养成教育”。习惯才是教育的最终落脚点。 黑格尔把激扬人自觉行动的内在要求,是“情志”的意思,就是来自人本身合理的情绪力量,包含了理发瑟自由意志两个方面内容的综合。这种情绪力量并非来自基因,而是来源于人通过学习、教育、人际交往、社会风气等外在因素的熏陶,变成内心深处的一种自觉行为机制。也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形成了这种稳定化的机制,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背离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后,就会自动地马上纠正过来,使之显得合理、自洽。 这个自动化了的行为机制,就是习惯。 一切的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动上。 什么是行为习惯? 习惯是一种自然运作,是不假思索就自觉地、经常地、反复去做了。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 习惯的分类: 1、按习惯价值分为良好的(积极的)习惯和不良(消极的)习惯。 2、按习惯的层面分为社会性习惯和人(个体)性习惯。 3、按习惯的水平分为运作性习惯和智慧性习惯。 4、按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分为一般性习惯和特殊性习惯。 5、按不同的活动领域分为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工作习惯、交往习惯。 6、按出现的时间分为传统性习惯与时代性(现实性)习惯。 人的行为模式与行为水平 良好的习惯形成和完善好的人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不良的习惯也正是形成不良人格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的行为四个层次: 特点: 被动性行为-------------内心不足,特别需要外力 自发性行为-------------需要外力,也需要内力 自觉性行为-------------不靠外力,但需要内力 自动性行为-------------既不靠外力,也不靠内力 这四个层次实际上也揭示了习惯养成的四个阶段,到最后一个行为层次即自动性行为阶段时,也就养成习惯了。 通常养成一个好习惯,需要经过从被动到自发、再到自觉、最后到自动的过程。` 可以说,习惯是我们大脑里所有意识、感觉、思考模式综合后,落实行为上的人体软件,在很大程度上,人的行为取决于他的习惯,透过一个细微的习惯,往往能分析一个人的思想、作风、道德或文明的程度。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道德习惯是道德行动自动化的过程,是由不经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个人品德的突破点,是品德发展的质变的指标,其中贯穿了“知--情--意--行”的基本线索。 感言: 我们都知道习惯的重要性。我更欣赏作者所说的:一切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 而人们的行为模式却受习惯的影响,作者在这一节里,科学阐述了习惯的概念、分类及习惯形成的过程。这段文字,专业性太强,我读得有种云里雾里的感受。 不管怎么雾里看花,但有些话我却是非常赞成的。例如:回归教育的根本,就是引发孩子的主动,唤醒孩子的自觉。这也是所有家长与老师梦寐以求追寻的方向。 但,如何去引发孩子的主动性呢?却需要我们跟随智者的脚印去思考并践行的…… 习惯培养的七个步骤 美国科学家研究表明,一个好习惯养成需要21天,而中国习惯教育家周士渊认为,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中,所用时间也肯定不一样。但培养习惯关键在头三天,同时,周先生还总结出习惯培养的七个秘诀,即:1、真正懂得重要性;2、找出可行性分析;3、统筹安排,逐一安排;4、关键前三天,重在一个月;5、每天前进一点;6、借东风;7、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培养习惯,我提炼总结一个“七步模型”,供读者参考: 第一步:注重第一次。 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儿童的种种坏的习惯,都是由于开始学的时候,他们的教师或父母没有留意去指导他们,以至后来一误再误,成为第二天性。 注重第一次,就是要在习惯养成初期,打下良好的基础,不放过细节问题,使好习惯牢不可破,坏习惯无机可乘。 第二步:找好突破口 第三步:竖立一个同龄的榜样。 按照心理学的理论,个体有时会通过特别的心理动机,有选择地吸收、模仿某些特殊的人或物,这种模仿被称为“仿同”作用。仿同是一种吸收或顺从另外一个人或团体的态度、行为的倾向。而青少年常常模仿、吸收的大多是身边令自己喜欢的同龄伙伴的行为,因为同龄伙伴与自己的生活环境相似,更可能有交流的话题。 第四步: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训练。 实践证明,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引导自我训练。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这是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 第五步:进行正强化。 运用正强化,也就是在习惯培养中,引导孩子学会肯定自己,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表扬”“自我奖赏”“自我鼓励” 第六步:和孩子签订一个行为契约。 在习惯培养中运用行为契约的方法,不仅可以进行有效的自我监控、自我控制和自我管教,同时也为父母对孩子的监督提供了更为客观的环境,能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唠叨,可谓一举两得。 在实行行为契约法的过程中,需要孩子与父母共同维护契约的约束性,才能不断强化双方的良好行为,最终养成好的习惯。 第七步:家校合作,形成风气 培养习惯的最后成果,是形成“家风”或“校风”。培养习惯绝不仅仅是家庭的事情,要取得好的效果,父母要及时与学校沟通、配合,这样做,才能达到“家校共振”,使孩子的好行为真正变成稳定的、自动化的习惯。如果父母与老师之间极少沟通,在家一个样,在学校另一个样,从而变成两面人,所谓的“5+2=0”(五天学校教育,两天家庭教育),正是家校缺乏配合的结果。 在习惯培养方面,尤其需要父母与学校的主动配合,这是因为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不像教孩子“1+1=2”那么简单,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让掌握。习惯培养需要孩子自身“知、情、意、行”的良好统一,也需要学校和家庭的配合,当几个方面的力量和步调一致时,孩子才有个良好的环境,才能在这样的环境里把偶然的行为内化为长久的习惯。 降低老师的威信,也就降低了父母自己的威信。 感言: 很早就读过一本书,叫《细节决定成败》,书的内容都忘得差不多了,但那句话却像是刻在心底了。 什么是细节?细节就是一些习惯性的小动作罢了,而许多时候,许多人,无意识中的习惯像人身上的不可更改的标识一样,是很有个性特点的,而且也能昭显出他的人文素养程度。 如何养成好的习惯呢?作者在书中说得较详细,幼儿至少年,需要家长及老师的科学引导,而成人后的习惯,在于不断反思与改进。意识到习惯的重要性,并在找出可行性分析后,统筹安排,坚持不懈。 看到这章的内容,我回想自己的童年与少年,有些生活习惯是在父母的下形成的,而有些习惯却是在后天不断反思中修正形成的,父母的言传身教也至关重要,青少年时期书本的熏陶对我影响很大,特别是父亲对我不断的暗示与鼓励,潜移默化中,引导我产生不断寻求内心的充盈与丰蕴。 5、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六大习惯 摘抄: 养成教育课题组60多位跨学科专家(涵盖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人体学、医学、营养学等学科),以及数位优秀的校长、特级教师,从180个行为习惯中进行为期三年的实验论证,最后确定了六个习惯至少符合以下原则: 1、行为循环论原则。2、行为中心控制论原则。3、人格化习惯原则。 我们把下面这六个习惯,作为适应我国全部人群的中心习惯,向全社会推广,以强健公民整体道德素养。教育不只是孩子的事情,我们渴望所有的人和孩子一起来自主培养,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一、把一件事情做到底。 长时间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 其次,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时间表,做事情需要克服急躁,耐心等待是一种智慧。 第三,善始善终,画句号是每个人应该掌握的事情。幸运总是降临在意想不到的时刻,但也会因为我们最后关头一点点的漫不经心而离去。 二、孝敬父母 百善孝为先,培养孩子教敬父母的习惯,并不是依靠讲道理来实现的,而必须是无痕的、无言的,是协助孩子觉悟孝道之美妙。 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习惯,关键在于教育者启发孩子的“知”,使之溶解为孩子自己的“情志”,最后形成孩子自己的“行为。” 三、说了就一定要努力去做 言而有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信守诺言是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但就养成教育而言,应该转化为具体操作性的一个习惯,说了就一定努力去做。 首先,说了就一定要努力去做,要求遵守诺言,从而赢得别人的信任与支持。 其次,这还意味着说话算数,及时改过,那些具有超凡人格魅力的人,几乎都是能做到“言必信。”一个人树立了言必信的意识,就能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并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感染人。 第三,这还意味着实事求是,不说瞎话,做人做事如果不能做到这点,那么受到损害的可能不仅是自身形象,有时甚至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四、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首先强调的是秩序感的建立。秩序是有条理,不紊乱的状况,良好的秩序能使人产生愉快、安全以及舒服的感觉。 用了东西要放回原处,需要我们具有“归位”意识,这体现在个人生活中,是整洁的生活状态,体现在公共场合中,则反映出一个人的公德心和对公共财物的责任心。 其次,养成“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的习惯,将提高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五、认真写字 认真写字习惯至少具有以下根本的意义 1、展现了学生个性的成长。 2、认真写字帮助孩子身体全面发展。 3、认真写字激发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4、认真写字可以帮助孩子变得沉着。认真写字的习惯可以塑造孩子的性格,以及对事、对人、对生活的一种积极态度。 教孩子形成认真写字的习惯可以有如下过程: 第一:激发。给孩子讲写好字的作用,让他在内心有要写好字的需要。 第二:赏识。对他写得好的要给予肯定。 第三:协助。协助一定要有科学性,字一是结构二是笔画三是隔线。 第四:成效。坚持下来, 第五:强化。对孩子写好字的过程要有耐心。 六、从错误中反思自己 反思的内涵在于:一是对待错误的态度决定错误的作用;二是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但聪明的人绝不会犯两次相同的错误。三是学习是不断改进的过程,要把每一个教训都变成真正的经验。 错误会变成经验,成为我们继续学习的宝贵经验,使学习上的每一步都是向前的,总结是在错误中反思自己的根本。 整理错题就是整理学习资源,但关键是要让这种东西变成一种持续有效的习惯,就有一定难度了,所以,关键在于坚持做,放胆做,不放弃。 感言: 敲完今天摘抄的最后一个字,我轻轻舒口气,这本书总算是读完了。 而作者在最后所推广的六个好习惯,我觉得到仅是孩子要培养,成人也需要不断去完善自我,不论是第一条的执着,还是到最后一条的反思,每个习惯都应该是我们去追寻并完善的。 但,这几个习惯,看上去很容易,但持久地坚持下去,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似乎也说明我们常忽略的一个道理,越是深刻的越趋于简单,越简单的反而越难以坚持下去。 《教育是没有用的》摘要 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反复成功培养天才,反复失败培养庸才。人不是一步登天的,而是在不断获得“小成功”中聚集成就感,从而走向“大成功”的。如果学习的目标太高、难度太大,孩子努力了还达不到,失败几次之后就会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理想的学习是“站着坐着够不着,跳起来正好”,不断尝到小甜头,才可能逐步走向最终的成功。 深入挖掘孩子学习的持久快感 。 追求快感,是人的一种生活常态。人的快感是分两个层次的,第一层次是满足以后的快感,第二层次是深层次的快感,即思维、学习的快感。对于教育而言,一切快感都是自我更新后的思维快感。社会上流行的很多“快乐学习法”,单边追求在“玩中学”的趣味学习,是对学习本质的肤浅理解。 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仿佛只要是学习,就是“苦”的。现在也有很多人一提到学习,马上就联想到“苦”、“累”、“枯燥”这些让人提不起兴趣的形容词,似乎学习是件极痛苦的事。其实,学习充满着快感,只是这种快感是隐藏着的、深层次的,需要慢慢挖掘,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得到: 1.充满发现的学习有快感。学习能让孩子发现新的事物、美的事物,学会观察身边的点点滴滴。在不断的发现中,人很容易获得满足和快乐。 2.不断克服困难的学习有快感。真正的学习是对未知的探索。学习如同探险一般,既充满浪漫新奇的体验,也有意想不到的障碍。人只有不断探索攀登,克服重重障碍,才可能“修成正果”。每一次探险,都会留下难忘的回忆,这种回忆不仅是学习的成果,更成为快乐的源泉。 3.激发求知欲、释放潜能的学习有快感。每个人的学习潜能都是巨大的。当孩子界定一个目标,专注而坚持地付出自己的努力,整个人都将充满愉悦和激情,如果能发掘出自己从未察觉的潜能,取得相当的成绩,成就感和骄傲感就会油然而生。 4.为自己学习才有快感。学习是孩子的工作,需要发自内心,没有外力强迫的、为自己学习的人,才可能摒弃依赖心理去自觉、主动地学习,才可能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学习的确是一件苦差使,不付出努力和汗水绝不可能成功。深入的学习常让人感觉肉体的疲惫,但对心灵而言,却又意味着满足和快乐。所以,学习的本质仍然是快乐的。这种快乐区别于将学习娱乐化所获得的表面的、短暂的快乐,是真正的、持久的、深层次的快乐。一旦发现了它,孩子就一定会乐学不疲,不能自已。
/
本文档为【阶梯式学习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