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6 病因病机

6 病因病机

2011-02-12 50页 ppt 217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6477

暂无简介

举报
6 病因病机null第 四 章 中 医 学 病 理 观 (病 因 病 机)第 四 章 中 医 学 病 理 观 (病 因 病 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学院 中医教研室 董文毅前 言前 言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人体与自然环境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体内环境自身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维持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相对动态平衡,从而保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当这种动态平衡因某种原因遭到破坏,而又不能立即自行调节恢复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病 因 病 机病 因 病 机病因—破坏人体自...
6 病因病机
null第 四 章 中 医 学 病 理 观 (病 因 病 机)第 四 章 中 医 学 病 理 观 (病 因 病 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学院 中医教研室 董文毅前 言前 言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人体与自然环境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体内环境自身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维持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相对动态平衡,从而保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当这种动态平衡因某种原因遭到破坏,而又不能立即自行调节恢复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病 因 病 机病 因 病 机病因—破坏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 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就是病因。 病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 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就是病机。 第 一 节 第 一 节 病 因第一节 病 因第一节 病 因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气候异常、疠气传染、精神刺激、饮食失宜、劳逸不当、持重挣努、跌仆金刃、虫兽所伤等,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此外,在疾病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是相对的,在某一病理阶段中是结果的东西,在另一阶段中则可能成为病因。病 因 分 类病 因 分 类1、外感致病因素-(六淫、疫疠) 2、内伤致病因素 -(七情、饮食、劳逸) 3、其他致病因素-(外伤、冻伤、烧烫伤、虫兽伤) 4、病理产物致病因素 -(痰饮、瘀血、结石) (清·叶天士: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病因相对性病因相对性一、致病因素致病与非致病具有相对性 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饮食劳逸等,在正常情况下分别是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正常情志反映及人体的正常生理需要,它们并不导致人体发病。但是,在异常情况下就会成为致病因素使人发病。 null二、病理产物与病因具有相对性 痰饮、瘀血、结石,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产物。然而随着疾病的继续发展,到达另一阶段,则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引起新的病理改变而表现为其他不同的病证。辨 证 求 因辨 证 求 因以病证的发生、发展经过及其临 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与 证候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 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 称为“辨证求因” 。病 因病 因 一、外感致病因素一、外感致病因素一、外感致病因素多来源于自然界 多从肌表口鼻而入 1、六淫 2、疠气六 气六 气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中六种正 常的气候变化称之为“六气”。 “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于人体是无害的。 人们在生活中,不但体验认识到六气变化特点,而 且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从 而使人体的生理活动与六气的变化规律相适应,所 以六气一般不会致病。一、外 感 致 病 因 素一、外 感 致 病 因 素 1、六 淫1、六 淫1、六 淫六气—六淫—六邪六气—六淫—六邪太过——时未至而气先至为气之太过。 如:春末早现暑热之气象。 不及——时已至而气未至为气之不及。 如:春初仍见冬寒之气象。 急骤——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 急骤(暴冷、暴热、急风、骤雨等)。 (以上都会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导致疾病的发生。这种情况下的六气,便称为“六淫”或“六邪”。)2、六淫致病共性2、六淫致病共性(1)外感性:六淫邪气多从肌表或口鼻、或同时从这两个途径侵犯人体而发病,“外感六淫”又称为外感病。 (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 2、六淫致病共性2、六淫致病共性(3)地区性:六淫致病常与生活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如西北高原多寒病、燥病;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温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邪为病,高温环境作业者常因燥热或火邪致病等。 (4)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兼挟同时致病,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等等。3、六淫致病个性3、六淫致病个性 (六 淫 性 质和 致 病 特 点) (1) 风 邪(1) 风 邪风是春季的主气,但四季皆有风,故风邪引起的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其他季节也可 发生。 风邪多从皮肤肌腠侵袭人体,从而产生外风病证。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邪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于阳邪。 . 其性开泄是指风邪侵犯人体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 . 因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所以易侵袭头面、肌表、肩背等属于阳的部位。 ② 风 性 善 行 而 数 变② 风 性 善 行 而 数 变善行——指风邪致病具有行无定处、病位 游移的特性。如:风寒湿三邪共同侵袭人体 关节经络可引起“痹证”,其中以游走性关 节疼痛,痛无定处为主要表现的,便属于风 邪偏盛,故又称之为“行痹”“风痹”。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② 风 性 善 行 而 数 变② 风 性 善 行 而 数 变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 如:风疹块就有起病急骤、迅即波及它处, 或此起彼伏,发无定处的特点。 . 由风邪为先导的疾病,一般都有发病急、传 变快的特点,如小儿风水病,短时间发生头 面一身悉肿。③ 风 为 百 病 之 长③ 风 为 百 病 之 长风为百病之长,是指风邪为六淫病 邪的首要致病因素,其余寒、暑、湿 、燥、火诸邪多依附风邪侵犯人体 致病,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 风燥等。 风邪是外感发病的一种较为重要 和广泛的 致病因素。(2) 寒 邪(2) 寒 邪 寒是冬季的主气。在气温较低的冬季或因气温骤降,或因失于防寒保暖,常易感受寒邪而形成外寒病证。 此外,骤然淋雨涉水,汗出当风或贪凉露宿,亦常为感受寒邪的途径。 寒邪为病,依其侵犯的部位深浅不同而有 “伤寒” “中寒”之别。 寒邪伤于肌表,阻遏卫阳,称为 “伤寒”。 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则称之为 “中寒”。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为阴气盛表现,其性属阴,故寒邪属阴邪。(人体阳气本可以制约阴寒,但阴寒之邪偏盛,则人体的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阴寒之邪,反被阴寒之邪所伤,故寒邪侵袭,最易损伤人体阳气。)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② 寒 性 凝 滞 主 痛 “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人体气血津液之所以能运行不息,通畅无阻,全赖一身阳气的温煦推动。一旦寒邪侵犯人体,阳气受损,往往会使经脉气血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从而出现各种疼痛的症状。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邪袭表之太阳伤寒证,可见头项强痛骨节疼痛;痹病中的寒痹,因感寒邪偏盛,故以关节疼痛剧烈为主要表现而又称为“痛痹”。 寒邪直中,则可见脘腹冷痛,甚或绞痛症状。因此,把寒性凝滞和寒性主痛联系起来,合称为寒性凝滞主痛 ③ 寒性收引 “收引”即收缩牵引的意思。 寒性收引是指寒邪侵袭人体,具有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的致病特点。寒 性 收 引寒 性 收 引寒邪侵袭肌表,可使腠理闭塞,卫阳被遏不得宣泄,而见无汗、恶寒发热。 寒邪侵犯血脉,则血脉挛缩,气血凝滞,而见脉紧、头身疼痛。 寒邪犯经络关节,则经脉收缩拘挛,而见肢体屈伸不利,冷厥不仁。 寒入厥阴肝脉,可见少腹拘急不仁。(3) 暑 邪(3) 暑 邪暑为夏季的主气,暑乃火热所化,有明显的季节性,“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说明温、热、火、暑是同一类型的病邪,只是程度与季节上的不同。 发生在夏至之前的是由温邪所致的温病。 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之前的,才是暑邪所致的暑病。 暑邪只有外感而没有内生。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生,火热属阳,故暑属阳邪。由于夏季气候炎热,故暑邪与其他季节的温热邪气相比,比其他季节的火热之邪更为炽盛。 因此,暑邪侵犯人体迅即出现壮热、面赤、目红、心烦、脉洪大而数等一派热势弛张上炎的症状。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②暑性升散 易伤津耗气 暑为阳邪,阳性升散,而暑为阳热之甚,故暑邪侵犯人体,最易导致腠理开泄,汗出津津。 汗出过多,一方面伤津,另一方面耗气,严重者,大汗淋漓,气随津脱。 暑易伤津耗气 暑易伤津耗气 临床上暑病患者,除见大汗出,口渴喜饮小便黄赤短少等伤津表现之外,还可见到气短乏力,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耗气或气脱的症状。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③ 暑 多 挟 湿 暑季除气候炎热外,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暑热湿气弥漫空间,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以侵犯人体。 其临床特征是: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之外,常兼见四肢困重,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气阻遏的症状。(4) 湿 邪(4) 湿 邪 湿为长夏主气。 长夏乃夏秋之交,此时阳热下降,水气上腾,交互熏蒸弥漫,湿气充斥,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故长夏多湿病。 此外,居处潮湿或从事水中作业等均可招致湿邪而致病。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而类水,故为阴邪。 湿邪侵犯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常出现胸脘痞闷,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 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故湿邪入侵,亦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null 脾为运化水液的主要脏器,其性喜燥而恶湿。故外感湿邪,留滞体内,常先困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出现泄泻、尿少、水肿等症状。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② 湿 性 重 浊 “重”,即沉重或重着之意。是指感受湿邪而发病,其临床症状常具有沉重或重着感的特点。如湿邪袭表,可见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头重如束如裹布帛。 湿邪留滞经络关节,则见关节疼痛重着,故湿邪偏盛所致的痹证常称为“湿痹” 。null② 湿 性 重 浊 “浊” 即混浊或秽浊之意。是指湿邪致病,常出现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的临床症状。 如:面垢较多、大便溏泄、下痢粘液脓血、小便混浊、妇女带下白浊、湿疹溃烂流水等等。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③ 湿 性 粘 滞 “粘”即粘腻,“滞”即停滞。 一是湿病症状的粘滞性, 如湿留大肠,则见大便粘腻不爽或里急后重,大便脓血。 如湿阻膀胱,则见小便涩滞不畅,或小便频急量少涩痛; 湿浊内盛,舌苔多见粘腻。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③ 湿 性 粘 滞 二是湿病病程的缠绵性。 如湿痹、湿疹、湿温等病,均有反复发作,或时起时伏,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的特点。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④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性属水,水性下行,故湿邪有下趋特性。 湿邪致病,每易伤及人体下部。例如:湿邪所致的水肿多以下肢较为明显。 此外,淋浊、带下、泄泻、痢疾等疾病,多由湿邪下注所致。(5) 燥 邪(5) 燥 邪燥为秋季的主气。 秋天气象肃杀收敛,风劲物燥,此时燥邪最易从口鼻皮毛而入,侵犯肺卫而产生外燥病证。null (燥邪侵袭所致病证,由于相兼的寒热 邪气不一,又有温燥、凉燥之分。) 温燥—初秋有夏热之余气,秋阳以曝,燥与温热相合侵犯人体,则发为温燥病证。 凉燥—深秋有近冬之寒气,西风肃杀,燥与寒凉相合侵犯人体,则发为凉燥病证。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为干涩之病邪,且易伤阴津,故燥性属阳。 燥邪为病,虽有温燥、凉燥之分,但只不过是所 兼邪气属性不同,并不影响燥邪自身特性。 燥邪性质干燥涩滞,侵犯人体,最易损伤人体津液, 造成各种津液亏虚和干燥涩滞不利的症状。 如:口鼻干燥、唇干焦裂、咽干口渴、皮肤干 涩,甚则皱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②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司呼吸而与外界大气相通。燥邪伤人必从口鼻皮毛而入,故最易伤肺。 燥邪犯肺,耗伤肺津,使宣发肃降失司。 甚则伤及肺络,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粘难 咯,或喘息胸痛,或痰中带血。(6)热(火)邪(6)热(火)邪热旺于夏季,在气温较高的夏季,或其他季节由于气温骤升,人体不注意适时调理,通风降温,每易感受热邪而形成外感热病。 温、热、火三者属于同一性质的病邪,均为阳盛所化,故常混称为温热之邪、火热之邪。null一般认为: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温 < 热 < 火 “热”邪多指外邪,属六淫之一,如风热、燥热、湿热、暑热之类病邪。 “火”邪则多指内生,属“内生五邪”,如心火、肝火、痰火等。 热邪性质及致病特点热邪性质及致病特点①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热性燔灼,升腾上炎,故属阳邪 其性炎上,是指热邪除具有燔灼的特点之外,还有向上升腾的特性,故热邪侵犯人体其症状亦常出现于人体上部。 热邪性质及致病特点热邪性质及致病特点②热扰心神 热邪与暑邪一样,在五行中属火,五脏中心脏亦属火。热邪阳热躁动,与心相应,故热邪入于营血,尤易扰动心神。 轻者----心神不宁而心烦躁动、惊悸失眠。 重者----神失守舍而狂躁不安、神昏谵语。 热邪性质及致病特点热邪性质及致病特点③热易耗气伤津 热邪侵袭人体,一方面迫津外泄,使津液化汗而从外丢失;另一方面消灼煎熬阴津,使之暗耗于内,故热邪最易耗伤人体阴津。 火热邪气致病,临床表现除了热象显著外,往往伴有口渴引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的症状。热邪性质及致病特点热邪性质及致病特点④热易生风动血 热邪易生风、动血,是指其侵犯人体,易于引起肝风内动和血液妄行的病证。 热易生风--热邪侵袭人体,往往燔灼肝经,劫耗阴液,使筋脉失其滋养濡润,加之肝阳受热邪 鼓动而亢奋不羁,而致肝风内动。而此肝风由热甚引起,故又称“热极生风” 。null热邪动血---热邪侵犯人体,可加速血行,扩张血脉,灼伤脉络,甚或迫血妄行,从而导致各种出血病证。如:吐血、咳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斑疹或丹毒疮疡及月经过多、崩漏等null⑤热易致肿疡 热邪侵犯人体血分,可聚集于局部,腐蚀血肉发 为痈肿疮疡。 《灵枢·痈疽》说:“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肉腐则为脓,┄故名曰痈”。 临床辨证,即以疮疡红肿热痛、溃破、流脓血者,为属阳属热。外 感 致 病 因 素外 感 致 病 因 素 2、 疠 气(1)疠 气 定 义 (1)疠 气 定 义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疠气又称为“疫气”、“毒气”、“时气”、“杂气”、“异气”、“戾气”、“乖戾之气”等。 疠气引起的一类疾病,总称为“疫疠”、“疫病”、“瘟病”、或“瘟(温)疫病”。 疠气与六淫不同。“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疠气是有别于六淫,而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2) 疠 气 传 播(2) 疠 气 传 播疠气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染,多从口鼻侵入人体致病。 《温疫论·原病》所说:“疫者,感天地之疠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而入。” 此外,疠气也可随饮食、接触、蚊虫叮咬及其他途径侵入而致病。 (3)疠气的致病特点(3)疠气的致病特点①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疠气可通过空气、食物、接触等途径在人 群中传播,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于引 起流行。 《诸病源候论·卷十》明确指出疠气对人类 的严重危害,“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 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 疠气的致病特点疠气的致病特点②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一般来说,六淫致病比内伤杂病发病急,而疠气发病则比六淫致病更为急重。 如小儿疫毒痢,发病急骤,来势凶猛,病 情危笃。严重者若抢救不及时,每可于发 病后一天内死亡。 疠气的致病特点疠气的致病特点③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疠气致病极为专一,一种疠气只导致一种疫疠。 疠气不似六淫、痰饮、瘀血等其他病邪那样一种邪气可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例如,风邪常引起“伤风”之外,还可因袭部位不同,入侵途径差异,而引起“风痹”、“风疹”等具有各自不同症状表现的多种疾病。 相反,当某一种疠气流行时临床症状基本一致。 (4)影响疫疠发生流行因素(4)影响疫疠发生流行因素疫疠的病因是疠气,但引起疫病的发生与流行除 与人群正气强弱有关之外也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1)气候因素:自然气候严重或持久的反常变化,如久旱、酷热、水涝、湿雾瘴气等,均可助长疫气滋生传播而导致疫疠的流行。 (2)环境饮食因素:环境卫生不良,如水源、空气污染易滋生疫疡,食物污染、饮食不当也易引起疫疡的发生与流行。 null(3)预防因素:预防隔离是防止疫疬发 生,控制其流行蔓延的有效措施。不及时做好预防隔离工作会导致疫病发生与流行。 (4)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疠气的发生与疫 疠的流行也有一定的影响。若战乱不停,社 会动荡,国家贫穷,环境恶劣,极度贫困, 自然灾害,均可致疠气肆虐而疫疠不断发生 和流行 。病 因病 因 二、内伤致病因素二、内伤致病因素二、内伤致病因素内伤致病因素是指因人的情志活动或生活 作息、起居饮食有违常度,直接伤及脏腑气 血而发病的病因。 内伤病因包括: 1七情 2饮食失宜 3过劳 4过逸内 伤 致 病 因 素内 伤 致 病 因 素 1、七 情 (1) 七 情 的 定 义(1) 七 情 的 定 义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是 人体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七种不同的 情志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发病. (1)七 情 的 定 义(1)七 情 的 定 义七情致病---七种情志变化只有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刺激下,超过了人体自身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与承受能力,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由于七情致病直接影响有关内脏的阴阳气血而发病,病自内生,因而又称为“内伤 七情”。 (2)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2)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的功能活动有 密切的关系: “喜怒思忧恐”简称“五志”而分属于五脏。 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 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可见 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之精气津血。 (3)七 情 致 病 特 点(3)七 情 致 病 特 点(1)直接伤及内脏:由于五脏与情志活动有 相对应的密切关系,故不同的情志刺激,可 损伤相应的脏腑。“怒伤肝”、“喜伤心” “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生理心理活动的主宰。 情志活动以脏腑气血为物质基础。 情志所伤病证,以心肝脾三脏气血失调为多见。 七 情 致 病 特 点七 情 致 病 特 点(2)影响脏腑气机:七情对内脏的直接损伤,主要是通过影响脏腑气机,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而致。《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七 情 的 致 病 特 点七 情 的 致 病 特 点①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而使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②喜则气缓: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心情舒畅,血脉通利。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不收,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 ③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会损伤肺气,使肺气消耗,意志消沉,从而出现气短声低,倦怠乏力,精神萎靡不振等症。 七 情 的 致 病 特 点七 情 的 致 病 特 点④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 气泄于下,临床出现溺频溲多,二便失禁遗精等 ⑤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吓,损伤心气,导 致心气紊乱,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 临床出现心悸,惊慌失措等症。 ⑥思则气结:是指思虑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 机郁结,脾的运化无力而结滞,出现纳呆,脘腹 胀满,大便溏泄等症状。 七 情 致 病 特 点七 情 致 病 特 点(3)影响病情变化:在许多疾病的演变 过程中若患者受七情刺激而引起较剧烈的 情志波动,往往会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 内 伤 致 病 因 素内 伤 致 病 因 素 2、饮 食 失 宜2、饮 食 失 宜2、饮 食 失 宜 饮食是人体摄取食物,使之化生为水谷精微、气血津精,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础的条件。 饮食失宜包括:(1)饮食不节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饮 食 失 宜饮 食 失 宜(1)饮食不节 一方面是指饮食量明显低于或超过本人的适度饮食量。(前者称过饥,后者称过饱) 另一方面是指进食的餐数及时间无定准,称为食无定时。 ①过饥:饮食水谷摄入量不足,气血生化乏源, 日久则气血衰少而为病。 ②过饱:暴饮暴食,饮食摄入过量,超过脾胃受 纳运化与六腑传化的能力,可导致饮食停滞,脾胃损伤,升降失司,或腑气不通。饮 食 不 节饮 食 不 节 ③食无定时:饮食无固定时间。 一方面因时饥时饱,从而导致上述饥饱失常所引 起的病症。 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影响脾胃气机升降以及六 腑传化虚实更替的正常秩序,从而导致气机郁 滞,或进一步发展为气滞血瘀。 饮 食 失 宜饮 食 失 宜(2)饮食不洁 饮食不洁是指食用了不清洁、不卫生、被 污染、陈腐变质、或有毒的食物。 饮食不洁,可引起多种胃肠疾病、传染病。 饮 食 失 宜饮 食 失 宜(3)饮食偏嗜 饮食品种多样化,才能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成分的需要。 过分偏爱某些食物,便会造成体内某些营 养成分过剩或不足,导致阴阳失调而发病。 饮食偏嗜,分为五味偏嗜与寒热偏嗜两个 方面。(3)饮 食 偏 嗜(3)饮 食 偏 嗜 ①五味偏嗜:人体的精神气血都由饮食五 味所资生,且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  “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   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   入肾。” (3)饮 食 偏 嗜(3)饮 食 偏 嗜 ②寒热偏嗜:饮食寒热偏嗜,可引起脏腑 阴阳盛衰变化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如过食生冷寒凉之品,可损伤脾胃阳气, 导致寒湿内生。 若偏嗜辛温燥热之品,则可导致胃肠积热。 内 伤 致 病 因 素内 伤 致 病 因 素 3、过 劳 4、过 逸 劳 逸 劳 逸正常的劳动和体育锻炼,有助于气血流通    增强体质。 适当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脑力,均有利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 劳动不仅不会使人发病,还有保健防病的作用。但长时间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则会成为致病因素而使人发病。3、过 劳3、过 劳过劳是指过度劳累。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 (1)劳力过度:是指长时期的过度体力劳动或运动。 (2)劳神过度:是指思虑太过,易伤心脾。 (3)房劳过度:是指性生活不加节制,房事太过。 4、过 逸 4、过 逸过逸是指过度安逸,即长时期不参加劳动,又不进行体育锻炼。 过逸则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减弱,而出现食少乏力,精神不振,肢体萎软,动则心悸、气喘、汗出等症。 病 因病 因 三、其他致病因素三、其他致病因素三、其他致病因素(一)外伤-外伤包括枪弹伤、金刃伤、跌打损伤、持重努伤等损伤。 (二)烧烫伤-多由沸水、沸油、高温物品或气体、烈火等烧烫后引起属于火毒为患。 (三)冻伤-是指人体在极其寒冷的环境中而引起的全身或局部性损伤属寒毒为患。 (四)虫兽伤-包括:毒虫叮螫、毒蛇、猛兽咬伤等等。轻则局部损伤,出现肿痛、溃破、出血等 。 病 因病 因 四、病理产物致病因素可致病的病理产物可致病的病理产物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也能成为引起其他疾病的致病因素。 这种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成为引发新的病证的病因,称为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包括:痰饮、瘀血、结石。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可致病的病理产物(一)、痰饮 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较稠浊的称为痰,较清稀的称为饮。 痰饮源于内生水湿,当属阴邪。 (一) 痰 饮(一) 痰 饮 1、痰饮的形成: 痰饮多由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劳逸等因素,使肺、脾、肾、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津停滞而成。 (一) 痰 饮(一) 痰 饮2、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滞气机气血:痰饮既可阻滞气机,影响脏腑气机升降;又可流注经络,阻碍气血的运行。 (2)致病广泛多端:痰饮形成之后,饮多留积于胸胁、胃肠及肌肤。痰则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有形无形),变病多证,因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2、痰饮的致病特点2、痰饮的致病特点(3)重浊粘滞缠绵:痰饮由水湿停滞积聚而成,同样具有湿邪重浊粘滞的特性。所致病证,大多具有沉重、秽浊、粘滞不爽的症状。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可致病的病理产物(二)瘀血 瘀血是指体内有血液停滞。 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于体内、或血液运行不畅,阻滞于血脉、经络、脏腑之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二)瘀 血(二)瘀 血 1、瘀血的形成: 一是因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液运行不畅而凝滞。 二是由于外伤、气虚统摄失职或邪热迫血妄行,使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 (二)瘀 血(二)瘀 血2、瘀血的致病特点 (1)病位不一,病证各异:  瘀血所致病症极为广泛,常因瘀血阻滞的  部位不同而各有差异。 瘀阻心脉-心悸、胸闷、心痛、口唇指甲      青紫。 瘀阻于肺-胸痛,咳血。 瘀阻胃肠-呕血、便黑。                             (二)瘀 血(二)瘀 血 瘀阻于肝-肋痛痞块。  瘀血攻心-躁妄发狂。  瘀阻胞宫-少腹疼痛、月经不调、       痛经闭经黯块。  瘀阻肢端-脱疽。  瘀阻局部-局部肿痛青紫。 2、瘀血的致病特点2、瘀血的致病特点(2)病证虽多,特点共同(六大点): ①疼 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       间痛甚。 ②肿 块:肿块固定,在体表则局部青紫肿胀在       体内为痞块积块,位置固定,为瘀血        内积脏腑所致。 ③出 血: 血色多呈紫暗色,或夹有血块。 null④肤甲失荣:面色黧黑紫暗,肌肤甲错,         唇甲青紫。 ⑤瘀血舌象: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       脉络青紫、怒张、迂曲。 ⑥瘀血脉象:多见细涩脉、沉弦脉或结代         脉。(三)结 石(三)结 石 凡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或久经煎熬,形成砂石样病理产物,称为结石。 常见有肾结石、膀胱结石、胆结石等。 古代医家所论主要是导致石淋病的肾与膀胱结石。 1、结石的形成1、结石的形成结石主要是由于脏腑本虚,湿热浊邪乘虚而入,蕴郁积聚不散,或湿热煎熬日久而成。 肾与膀胱结石:常因饮食肥甘厚味,影响脾胃运化,内生湿热,或长期饮用含有易形成结石之水,湿热浊邪流注下焦,羁留肾与膀胱,日久则湿热水浊淤结而成。 胆 结 石胆 结 石胆结石:常因外感或内生之湿热内阻,交蒸于肝胆;或情志失调,气机怫郁,郁而化热,导致肝失条达之性,胆汁疏泄不利,湿热与胆汁互结,日久煎熬而成。2、结石的致病特点2、结石的致病特点(1)病位不同,病证不一:结石由于病位的不同,阻滞不同脏腑气机,所致病证亦各不同。 (2)易致疼痛,易惹湿热:结石为有形病理产物,停留脏腑之内,多易阻滞气机,影响气血运行,甚至阻闭不通,不通则痛。 (3)病程较长,时起时伏:结石形成后,如得不到及时恰当治疗,会长期滞留脏腑之内,缓慢增大增多 。 五、内生“五邪”五、内生“五邪”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五种内生邪气。 由于它们的性质与致病特点,均与风、火、湿、燥、寒外邪相类似,因而分别称为“内风”、“内火”、“内湿”、“内燥”、“内寒”等,统称为内生五邪。 (一) 内 风(一) 内 风(一)内风 内风,是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 内风多与肝脏有关,故又称之为肝风。 内风的形成,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血虚生风、阴虚风动。 (二) 内 火(二) 内 火 内火亦称内热,是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郁滞,或由于病邪郁结而产生的病理产物。 主要有四个方面:1、“阳盛化火”、2、“邪郁化火”、3、“五志化火”所形成的内热与内火,皆属于实热、实火。临床上均可见面红目赤、烦热渴饮、尿黄便干、舌红脉数等火热实象。 (二)内 火(二)内 火4、阴虚生热:因精亏血少,阴液大伤,阴虚 不能制约阳气,虚阳偏亢,以致火热内生。 (三)内 湿 (四)内 燥 (五)内 寒(三)内 湿 (四)内 燥 (五)内 寒(三)内湿是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特别是化生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水湿蓄积停滞。 (四)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干燥枯涩。 (五)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 第 二 节第 二 节 病 机第二节 病 机第二节 病 机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病邪作用于人体,机体正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人体阴阳失去相对平衡,使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失常,从而产生全身或局部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 尽管疾病的种类繁多,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各个疾病都有其各自的病机。 正邪相争,阴阳失调,气机失常。 一、正邪相争一、正邪相争正邪相争,是指疾病发生及其演变过程中,机体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间的相互斗争。 正邪斗争,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而且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以及转归。 从某种意义来说,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也就是正邪斗争及盛衰变化过程。 一、正 邪 相 争一、正 邪 相 争(一)正邪相争与发病 疾病的发生即发病,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但不外乎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 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产生的抗病、康复能力,简称为“正”。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 疾病的发生,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正邪斗争的结果。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一)正邪相争与发病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2、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正邪相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二)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二)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疾病在其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正气和邪 气这两种力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正邪 双方在其斗争的过程中,发生着力量对比 上的消长盛衰变化。 正邪之间消长盛衰变化,必然导致疾病发 展趋势上出现表邪入里,或里邪出表的病 理变化过程,亦即病邪出入。 表邪入里 里邪出表表邪入里 里邪出表表邪入里:指外邪侵袭人体,首先停留于机体肌肤卫表引发表证,而后则内传入里,转化为里证的病理传变过程。 里邪出表:指病邪由里透达于表的传变过程。是邪有出路,病势有好转和向愈之机的反映,多因正气渐复,邪气日衰,正气驱邪外出所致。 (三)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三)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正邪相争的运动变化,贯穿于疾病过程的始终。 体内邪正力量对比上的消长盛衰变化,不仅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趋势,而且对于虚实证候的形成及相互之间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虚 实 病 机1、虚 实 病 机(1)实: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 致病邪气和机体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或邪气虽盛而机体的正气未衰,尚能积极与邪气抗争,故而正邪相搏,斗争剧烈。 1、虚 实 病 机1、虚 实 病 机(2)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 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低下,因而机体正气对于致病邪气的斗争,难以出现较剧烈的病理反应。 2、虚 实 变 化2、虚 实 变 化 邪正的消长盛衰,不仅产生单纯的虚或实的病机,而且在某些长期的、复杂的疾病发展过程中,还会引起虚实病机之间的多种变化,主要有虚实错杂、虚实转化及虚实真假等。 2、虚 实 变 化2、虚 实 变 化(1)虚实错杂: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病邪与正气相互斗争,邪盛和正衰同时并存的病理状态。 虚中夹实:指以正虚为主,又兼夹实邪结滞于内的病理状态。如脾阳不振运化无权的水肿病证。 实中夹虚:指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不足的病理状态。如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由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形成实热伤津耗气的病变, 2、虚 实 变 化2、虚 实 变 化(2)虚实转化: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实邪久留而损伤正气,或正气不足而致实邪积聚所导致的虚实病理转化过程。 主要有由实转虚和因虚致实两种病机变化。(2)虚实转化(2)虚实转化由实转虚:是指本来以邪气盛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实性病理变化,转化为以正气虚损为主要方面的虚性病变的过程。 这一病机可导致临床上实证转化为虚证。如肝胆湿热证初见黄疸、胁痛、脘闷等,病情进一步发展后,影响脾胃运化,逐步演变为面白神疲、纳减腹胀的脾气虚证。 (2)虚实转化(2)虚实转化因虚致实:是指以正气亏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虚 性病理变化,由于脏腑功能衰弱,水湿、痰饮、 瘀血等实邪留滞蓄积体内,转化为以邪实为矛盾 主要方面的实性病变的过程。 如:面白神疲、少气乏力、舌淡白、脉虚无力的 气虚患者,日久失治,气虚推动无力以致瘀血蓄 积,逐步演变为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脘腹积块、 舌紫暗、脉细涩的血瘀证。 2、虚 实 变 化2、虚 实 变 化(3)虚实真假,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 些特别情况下,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 一致的时候,可出现与疾病本质不符的假象 “至虚有盛候”的真虚假实证:可见纳食减少, 疲乏无力,少气懒言,舌质胖嫩色淡白等正气不足 的症状;同时因气的运行无力而气机郁滞不通, 并见腹胀满、腹痛、脉弦等类似实证的假象。 (3) 虚 实 真 假(3) 虚 实 真 假“大实有羸状”的真实假虚证:是指本质为邪气实,由于实邪结聚于内,阻滞经络,致使气血不能畅达于外,而出现正虚假象的病理状态。 如:热结肠胃之阳明腑实证,可见到大便秘结,腹满硬痛拒按,潮热,谵语等实热症状,同时因阳气被郁,不能四布,又见面色苍白,神情默默,体倦寡语,脉沉细等类似虚证的假象。 (四)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四)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 正邪相争,双方力量对比不断产生消长盛衰的变化,不仅能左右疾病的发展趋势与虚实变化,而且对疾病转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四)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1、正胜邪退则病势向愈:正胜邪退,是邪正消长盛衰发展过程中,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面转归的一种结局。 2、邪胜正衰则病势恶化:邪胜正衰,是邪正消长盛衰发展过程中,疾病向恶化甚至死亡方面转归的一种结局。 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概称,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阴阳两个方面失去相对的协调与平衡,从而形成阴阳偏盛、偏衰、互损、转化、格拒,或亡失的病理状态。 (一)阴阳失调与发病(一)阴阳失调与发病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与协调,即所谓“阴平阳秘”。 当人体在某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脏腑、经络、气血、津精等生理活动发生异常改变,导致整体或局部的阴阳平衡失调,都会发生疾病,出现各种临床症状。 (二)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二)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标志之一,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寒热者,阴阳之化也。” 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寒热证候的形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变化,主要受患病机体阴阳双方消长盛衰变化的影响。 (二)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二)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1.寒热病机 寒热证候的形成,主要是阴阳消长盛衰的结果。其病机可以概括为“阳胜则热”、“阴虚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等几个方面。 (1)阳胜则热(1)阳胜则热阳胜则热: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 的一种阳气偏盛,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 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 其病机特点是: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 明显,临床上则会导致实热证的形成。 (2)阴虚则热(2)阴虚则热阴虚则热: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 的精、血、津液等阴液亏耗,导致阴不制阳,阳相对偏亢的病理状态。 其病机特点是:阴液不足,阳气相对偏亢。 临床上则会导致虚热证。形成阴偏衰的主 要原因,多由于阳邪伤阴,或因五志过极, 化火伤阴,或因久病耗伤阴液所致。 (3)阴胜则寒(3)阴胜则寒阴胜则寒: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 的一种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 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其病机特点是:阴盛而阳未虚或虚损不甚, 临床上则会导致实寒证的形成。 (4)阳虚则寒(4)阳虚则寒阳虚则寒: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其病机特点是: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亢盛,临床上则会导致虚寒证的形成。 (三)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三)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阴阳盛衰消长变化不仅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内在依据,也是疾病好转、恶化、痊愈、死亡的根本机理。 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1.平衡恢复则疾病向愈:阴阳相对的平衡协调重新恢复,是阴阳盛衰消长发展过程中,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面转归的内在机理。 2.阴阳亡失则病趋恶化:阴阳的亡失,包括亡阴和亡阳,是指机体的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亡失,导致阳或阴的功能严重衰竭,出现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是导致疾病向恶化甚至死亡方面转归的主要原因。 (1)亡 阳(1)亡 阳亡阳:是指机体的阳气突然大量脱失,全身突然严重衰竭,而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亡阳多由邪气太盛,正不敌邪;或因劳累过度,耗气过多;或因过用汗、吐、下等治法,阴液大伤,阳随阴泄;或因大量失血,气随血脱;或因慢性疾病,阳气在严重耗散的基础上突然外越所致。 (2) 亡 阴(2) 亡 阴亡阴:是指机体的阴液突然大量消耗或丢失,全身机能严重衰竭,而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亡阴多由邪热炽盛,或邪热久留,大量煎的耗伤阴液所致;亦因长期慢性消耗等其他因素,大量耗阴液而成。 三、气机失常三、气机失常 气机失常又称气机失调,是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紊乱,从而形成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理状态。 (一) 气 滞(一) 气 滞 气滞是指气机郁滞而流通不畅的病理状态。主要由于情志内郁、痰饮、水湿、食积、瘀血、结石等阻滞,影响到气的流通,形成局部或全身的气机郁滞不畅。从而导致某些脏腑、经络功能障碍,或血液、津液循行输布阻滞不畅。 (二) 气 逆(二) 气 逆 气逆,是指气机升降失常,当降不降或不降反升或升之太过,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 多由情志内伤,或因饮食寒温不适,或因痰浊闭阻,或因外邪侵袭等所致。 (三) 气 陷(三) 气 陷气陷,是指在气虚病变基础上发生的,以气的上升不及,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 常因素体虚弱,或病久耗伤,或思虑劳倦损伤所致。气陷主要发生于脾脏,故又常称“中气下陷”。 (四) 气 闭(四) 气 闭气闭,是指气的出入障碍,气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从而出现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多由情志刺激气郁之极,或痰浊、外邪、秽浊之气阻闭气机所致。 (五) 气 脱(五) 气 脱气脱,是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逸脱,导致全身性严重气虚不足,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 多由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或正气长期持续耗损而衰弱,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因大出血、大汗出、频繁吐泻等,致使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所致。 四、体质与疾病的易感性四、体质与疾病的易感性1、体质的特殊性——肥人多痰, 瘦人多火。 2、体质的差异性——病之阴阳, 因人而变。
/
本文档为【6 病因病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