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陆瘦燕针灸医桉

陆瘦燕针灸医桉

2011-02-15 15页 doc 92KB 74阅读

用户头像

is_296227

暂无简介

举报
陆瘦燕针灸医桉陆瘦燕针灸医案·肝脾肾同亏着痹篇 诸某某 男 30岁 民警 龙华门诊号72450     初诊:63年6月7日,痹痛有年,肢节酸楚,并有腰尻不仁之感,迩来右肢酸痛麻木,手指握物不力,下肢痿软,头晕纳少,大便溏薄,日行二次,腰酸遗精,且有早泄。切脉寸口濡缓,太溪、冲阳、太冲俱细,颔厌脉大,舌质红,苔腻。此肝脾肾三经同亏,脾湿困倦,治拟滋水抑木,挟土运湿。     处方:风池(泻,双)颔厌(泻,双)太溪(补,双)行间(泻,双)肾俞(补,双)足三里(补,双)脾俞(补,双)阴陵泉(泻,双)曲池(泻,右)手三里(泻,右)阳陵泉(泻,右)...
陆瘦燕针灸医桉
陆瘦燕针灸医案·肝脾肾同亏着痹篇 诸某某 男 30岁 民警 龙华门诊号72450     初诊:63年6月7日,痹痛有年,肢节酸楚,并有腰尻不仁之感,迩来右肢酸痛麻木,手指握物不力,下肢痿软,头晕纳少,大便溏薄,日行二次,腰酸遗精,且有早泄。切脉寸口濡缓,太溪、冲阳、太冲俱细,颔厌脉大,舌质红,苔腻。此肝脾肾三经同亏,脾湿困倦,治拟滋水抑木,挟土运湿。     处方:风池(泻,双)颔厌(泻,双)太溪(补,双)行间(泻,双)肾俞(补,双)足三里(补,双)脾俞(补,双)阴陵泉(泻,双)曲池(泻,右)手三里(泻,右)阳陵泉(泻,右)绝骨(泻,右)八邪(泻,右)     手法:捻转,提插补泻,留针10分钟。     按:湿气胜者为着痹。本例患者肢节酸楚,腰尻不仁,下肢痿软,纳呆,便溏。脉濡缓,苔腻,俱是湿邪偏胜之象。但腰酸遗精,是肾亏之象,头晕舌红,颔厌脉大,是虚阳上浮之象。故陆师诊断为肝脾肾同亏,脾湿困倦而肝阳上亢。按湿就燥而论,着痹亦可用温灸法,但本例患者,有虚阳上亢。故舍温通之法,而单用针刺。立方之意:取风池、颔厌以泄清空浮阳;补太溪、肾俞、足三里、脾俞以益脾肾;泻行间以泄肝火;泻阴陵泉以利湿;泻右肢穴以蠲痹通络。 陆瘦燕针灸医案·湿滞经络着痹篇  陈某某 女 20岁 龙华门诊号66085     初诊:64年5月16日,左腿腓肠肌肿硬疼痛,行履滞重历已七年,治疗以来,肿势尚未消退,按之坚硬呈条状,今年二月体检时发现左肺有结核病灶,故休养在家。平时疲劳后即感腨部酸楚,困於久站,更由于肺气不足,时易感冒。面色尚润,略有恍白。脉细濡,舌苔薄腻边若锯齿。病先受於太阳,湿邪稽留,病久络疏,瘀邪互滞,故拟标本两调。     处方:肺俞(补,双)脾俞(补,双)阴陵泉(泻,左)合阳(泻,左)委阳(泻,左)承筋(泻,左)     手法:捻转,背俞不留针,其余留针加温,承筋拔罐。     二诊:64年5月30日,治疗以来,两侧腓肠肌痛势大减,坚硬略消。入暮咳嗽较多,呼吸时胁肋稍有隐痛。脉细数,舌苔薄腻,治再培土益肺,理湿蠲痹。     处方:脾俞(补)肺俞(补)膏肓(补)太渊(补)阳陵泉(泻,左)合阳(泻,左)委阳(泻,左)承筋(泻,左)委中(泻,左)     手法:捻转,背俞及太渊不留针,下肢穴留针加温,承筋拔罐。     三诊:64年6月9日,咳嗽已少,脉滑数,舌苔薄滑,再拟益肺清热,理湿消肿。     处方:肺俞(补)太渊(补)阳陵泉(泻,左)合阳(泻,左)承筋(泻,左)     手法:同上     四诊:64年6月20日,屡施益肺理湿法,病去七八,摄片见肺结核病好转,唯久病正虚,伏邪内蕴,再拟标本两调。     处方:肺俞(补)太渊(补)膏肓(补)阳陵泉(泻,左)合阳(泻,左)承筋(泻,左)     手法:同上     五诊:64年7月25日,咳嗽已少,病势渐趋稳定,再宗前法续进以巩固之。     处方:肺俞(补,双)膏肓(补,双)太渊(补,双)脾俞(补,双)合阳(泻,左)承筋(泻,左)     手法:同上     按:本例患者,腓肠肌肿硬,行履重滞。脉来濡细,舌苔薄腻。陆师据此辨为湿邪稽留足太阳经。湿者脾之气也,湿邪稽留,乃脾土困倦而致。按症论治,标本兼顾。补脾土利水生金,故取穴用脾俞;益肺金,扶正御邪,而补肺俞;补太渊手太阴俞土穴,为虚补其母之法;用膏肓则是补三焦元气,此为治本之法。泻合阳、委中、承筋、委阳等足太阳经穴,以疏痹邪。并用阴陵泉以利水,阳陵泉以强筋,意在利经筋之水湿。计针十六次而收显效。 陆瘦燕针灸医案·肝风内动行痹篇 汪某某 男 22岁 学生 龙华门诊号70420     初诊:1963年4月30日,四肢关节酸痛游走不定,膝关节及手腕关节屈伸不利已两月,并伴有眩晕神疲,胸闷心悸,小溲短赤,切脉弦数,左右偏胜,少阳颔厌脉盛,舌胖苔薄,证系风寒湿三气之邪侵袭,留于经络之间,水亏木旺,风阳浮动,外内夹邪,风气偏胜。治拟育阴潜阳,疏风理湿。     处方:百会(泻)风池(泻,双)风府(泻)犊鼻(泻,双)膝眼(泻,双)中渚(泻,双)合谷(泻,双)侠溪(泻,双)太溪(补,双)太冲(泻,双)     手法:提插捻转补泻,留针10分钟     二诊:1963年5月13日,上法施治四次以后,其眩晕减轻,肢节酸痛渐舒,仍心悸胸闷,脉弦细而滑,颔厌冲阳脉盛,痹邪入心,心神受扰,治再宗前议,兼以宁心。     处方:风池(泻,双)郄门(泻,双)神门(泻,双)中渚(泻,双)合谷(泻,双)太溪(补,双)太冲(泻,双)     手法:同上     三诊:1963年5月20日,心悸好转、夜寐渐安、眩晕亦平、四肢关节酸痛已缓,仅膝关节下蹲时略有痛楚,苔薄白,尖绛有刺,脉小弦,右脉略大,再拟原方酌减。     处方:风池(泻,双)神门(泻,双)内关(泻,双)合谷(泻,双)太溪(补,双)太冲(泻,双)犊鼻(泻,双)膝眼(泻,双)     四诊:1963年5月27日,针治已然十次,心悸、失眠、膝腿酸痛诸症基本消失,脉来小弦,左右已趋平衡,苔薄,再拟原方出入。     处方:风池(泻,双)郄门(泻,双)通里(泻,双)内关(泻,双)太溪(补,双)太冲(泻,双)犊鼻(泻,双)     手法:同上     五诊:1963年6月3日,经针十二次,今查其脉象小弦带数,左大于右,颔厌脉平,舌苔薄白,治疗以来症状好转,处方如下巩固之。     处方:风池(泻,双)郄门(泻,双)颔厌(泻,双)太冲(泻,双)     手法:同上     按:风气偏胜者为行痹。本例患者,外感风寒湿三气之邪,内因水亏木旺,肝风燥动,内外之风相兼,故四肢关节游走作痛,发为行痹之症,心悸胸闷者,痹邪有入心之势。故陆师泻百会、风池、风府以祛风潜阳;泻合谷、太冲开四关以镇摄燥动之风阳;补太溪滋肾水以涵肝木;泻神门、郄门、内关以疏内邪心君之邪,而宁心神。此外,“循脉之分”,“各随其过”,取用病痛肢节部的经穴以蠲痹定痛,针治十二次而见显效。 陆瘦燕针灸医案·寒邪凝结痛痹篇 李某某 男 33岁 工人 龙华门诊号39632     初诊:63年4月26日,寒邪侵入,瘀浊凝结,关节壅肿疼痛难耐,指节拘急,受冷更甚。痛痹缠绵日久,久病正虚。脉细濡,舌苔白,故拟和营蠲痹通络。     处方:八邪(泻,双)合谷(泻,双)阳溪(泻,双)犊鼻(泻,双)膝眼(泻,双)商丘(泻,双)八风(泻,双)     手法:龙虎交战法,留针加温     二诊:63年4月30日,治疗后,关节疼痛减轻,指节屈伸亦得自如,再从原方出入。     处方:八邪(泻,双)合谷(泻,双)阳溪(泻,双)膝关(泻,双)膝眼(泻,双)阴阳陵泉(泻,双)八风(泻,双)     手法:同上     三诊:63年5月3日,气候转变而致关节疼痛骤增,屈伸亦为之不利,脉濡微数,苔白,宜再和营通络,消肿定痛。     处方:阳溪(泻,双)八邪(泻,双)膝眼(泻,双)阴阳陵泉(泻,双)八风(泻,双)     手法:同上     辅助治疗:羌独活各9克,川桂枝9克,威灵仙9克,汉防己9克,宣木瓜9克,左秦艽9克,川断肉9克,天仙藤9克,淮牛膝9克,炒米仁12克,制乳没各3克,嫩桑枝15克,5剂     四诊:63年5月13日,手背肿势减退,手指已能握拳,疼痛减轻,局部皮肤发紫,足底麻木,仍系寒湿内蕴,瘀血不化。脉濡软,苔薄白,治再原方酌议。     处方:合谷(泻,双)八斜(泻,双)膝眼(泻,双)犊鼻(泻,双)阴阳陵泉(泻,双)八风(泻,双)太冲(泻,双)     手法:同上     五诊:63年5月20日,手指伸屈正常,腕力不减,手背红肿消失,唯两手小指外侧有留有部分肿硬结块,两足肿势亦退,但行动疼痛不已。病系寒湿挟瘀侵袭流注四肢关节,不通而作痛,治法再宗上议。     处方:合谷(泻,双)八邪(泻,双)后溪(泻,双)膝眼(泻,双)阳陵泉(泻,双)八风(泻,双)丘墟(泻,双)太冲(泻,双)     手法:同上     六诊:63年6月3日,时值霉季,阴雨连绵,以致宿疾新感,关节疼痛起伏无常。脉沉濡,苔薄白,再拟养营蠲痹,化瘀通络。     处方:合谷(泻,双)八邪(泻,双)犊鼻(泻,双)膝眼(泻,双)八风(泻,双)居髎(泻,双)太冲(泻,双)     手法:同上     七诊:63年6月14日,疼痛已缓解,肿势次第消散,工作之后感到身体劳累,肢节酸楚,系正气未复,营卫不调,余邪内蕴所致,嘱其节劳,并再拟前法。     处方:八邪(泻,双)合谷(泻,双)手三里(泻,双)膝眼(泻,双)犊鼻(泻,双)阳陵泉(泻,双)商丘(泻,双)八风(泻,双)     手法:同上     八邪:63年6月17日,治疗以来,痛势基本稳定,唯气候骤变易有所反复,肩关节动作无力,两膝伸屈不利,甚则腰尻亦感牵强,切脉沉迟,舌苔薄白。此伏邪深居,营卫未复所致。宗上再治。     处方:肩髃(泻,双)肩髎(泻,双)曲池(泻,双)合谷(泻,双)膝眼(泻,双)犊鼻(泻,双)阳陵泉(泻,双)商丘(泻,双)太冲(泻,双)上髎(泻,双)秩边(泻,双)     手法:同上     九诊:63年6月24日,痹痛基本稳定,关节活动较利,肿势亦渐消退,苔薄白,再拟蠲痹祛邪为主。     处方:肩髃(泻,双)曲池(泻,双)合谷(泻,双)膝眼(泻,双)犊鼻(泻,双)足三里(泻,双)商丘(泻,双)     手法:同上     按:寒气偏胜者为痛痹。本例病者寒邪凝结,留滞关节,肢节疼痛难耐,拘急肿胀,受冷愈甚,脉濡细,陆师诊断为痛痹。以“寒者温之”,故用温针。以经络中寒邪偏胜而浊阴凝滞,故用龙虎交战手法。 陆瘦燕针灸医案·肺气虚肩痹篇 郑某某 男     患肺结核多年,去年开始右肩酸痛不能上举后旋,肌肉削瘦,面色苍白无华,脉细苔薄,肺经经气不足以致风寒之邪乘虚而入,治拟祛风通络,取肺经诸穴为主。     处方:尺泽(补,右)云门(补,右)肩髃(泻,右)曲池(泻,右)     手法:捻转补泻手法。     治疗二次后,痛势大减,治疗四次,动作灵活,抬举自由。     按:本例患者,有肺结核史,面色无华,陆老辨为肺气不足,以致风寒乘虚袭入,邪在手太阴肺经,兼及阳明经,故取尺泽,云门以补肺经元气,泻肩、曲池,以疏大肠经之邪,一补一泻,运用得法,故二诊而显效,四诊而痊愈。 陆瘦燕针灸医案·肝阴虚肩痹篇 王某某 男 48岁 门诊号69926     初诊:1964年9月30日,左肩背麻木一月余,每遇阴雨麻木更甚,且有酸楚,抬举尚利,肌肉无明显萎缩,左天宗穴有压痛,伴有肝脏肿大,肋下二指余,经常感疲乏,胃纳不馨,食后脘宇闷胀,夜寐欠安,大便较干燥,面色正常,舌苔淡黄腻,舌质红,脉右弦细,左细,病系肝阴不足,脾运失健,营卫不和,风寒外束,治以舒肝理气,养阴蠲痹。     处方:肝俞(泻,双)期门(补,双)足三里(补,双)内关(泻,双)神门(泻,双)巨骨(泻,左)天宗(泻,左)肩贞(泻,左)曲垣(泻,左)     手法:捻转提插补泻,不留针,天宗穴用齐针。     二诊:64年10月10日,治疗后左肩背酸痛渐减。阴雨天仍略有所感,胁肋隐痛尚存,纳馨,姑拟舒肝理气,和胃舒筋为治。     处方:肝俞(泻,双)胃俞(补,双)中脘(补)足三里(补,双)期门(补,双)太冲(泻,双)天宗(泻,左)曲垣(泻,左)巨骨(泻,左)     手法:捻转,不留针     三诊:64年10月27日,左肩酸麻基本已愈,唯天气阴雨仍略有灼热感,腹胀减轻,但巅顶仍胀,睡眠亦难,脉仍弦细,苔薄腻,黄色已退,湿浊渐化,肝肾仍亏,从效方再进。     处方:肝俞(泻,双)胃俞(补,双)期门(补,双)中脘(补)内关(泻,双)足三里(补,双)太冲(泻,双)太阳(泻,双)肾俞(补,双)     手法:捻转,不留针     按:患者就诊时,主诉仅为肩背麻木,然问诊中询得素有肝疾,故治疗予以两顾。因调整全身脏腑机能,将有助于促使局部病变之向愈。师常曰“若针灸治疗不从整体出发辩正施治,而只从局部出发,胶柱鼓瑟,则针灸得作用,将无异于理疗”。故陆老治疗痹症,不但治其痹邪,同时还常兼治内病。本例患者,兼有肝病,故除取巨骨、天宗、肩贞、曲垣用捻转泻法,以疏经蠲痹外,泻肝俞以平肝阳,补期门以益肝阴;补足三里以健脾,而滋化气生血之源;泻内关以治胸脘胀闷,泻神门以宁心安神,此为调整整体脏腑机能之措施。天宗穴压痛处用齐刺,以疏痹邪,又因本例病者仅有肩酸而未有肩凝程度,并有肝病,脉弦而体力较差,故不用温针及火罐。 陆瘦燕针灸医案·外伤肩痹篇 徐某某 男 41岁 门诊号69937     初诊:1964年9月1日,十月前因骑脚踏车摔跤而致左肩关节脱臼,当时由农村医师施行手法复位,复位后左肩疼痛持续二十余天,抬举不利,经电疗后稍轻,唯仍动辄锥痛入骨。左肩肌肉轻度萎缩,尤以肩贞穴部位最明显,舌淡,苔薄白,脉缓,病因创伤引起,瘀凝气滞,疗治非易,拟祛瘀和营,佐以舒筋。     处方:肩髃(泻,左)肩髎(泻,左)肩贞(泻,左)臂臑(泻,左)曲池(泻,左)合谷(泻,左)     手法:捻转补泻,留针加温,肩髃、肩髎用短刺法,肩贞用火罐。     治疗经过:根据上方加减(自第二诊起减肩贞,加巨骨),共治疗5次,活动稍利,刺痛亦瘥,后因患者赴外地工作,未再继续治疗。     按:本例患者,因脱臼而损肩关节,气血瘀凝,久而不散。动辄锥痛,是病在骨关节之征,故陆老重用肩髃、肩髎,施《灵枢·官针》篇“十二刺”中短刺法,施术时使肩臂外展约45°,用“稍摇而深之”的手法直刺,深入3寸,然后上下提插,结合捻转、动摇,“上下摩骨”,有似“白虎摇头”之状。此为陆老治疗肩痹在骨关节时常用的手法,此外,肩贞穴重用火罐,因该处肌肉明显萎缩,为恐其内血凝阻,肌腠粘固,故用大火罐吸拔,以冀祛瘀而筋肉得以舒释。 陆瘦燕针灸医案·营卫不和肩痹篇 鲍某某 女 55岁 龙华医院门诊号 77292     初诊:1963年8月21日,年过七七,冲任脉衰,血海不充,脉络空疏,营失涵濡之养,卫疏捍外之司,营卫失其谐和,遂至藩篱不固,为外来之风寒所袭,致左肩酸痛,抬举殊艰,十指麻木,不时酸冷,伴有腰酸,迄今年余,脉细软,苔薄滑,病属内虚招邪,治拟和营宣络。     处方:肩髃(泻,左)肩髎(泻,左)肩贞(泻,左)巨骨(泻,左)臂臑(泻,左)曲池(泻,左)合谷(泻,左)肾俞(补,双)     手法:捻转补泻,肩髃穴下用合谷刺,肩部加用温针并轮流拔罐。     二诊:9月20日,针治八次,抬举渐利,唯后旋时仍不利,肩俞穴处有压痛,腰痛亦减,以上法加减。     处方:肩髃(泻,左)肩髎(泻,左)肩俞(泻,左)臂臑(泻,左)曲池(泻,左)合谷(泻,左)肾俞(补,双)     手法:捻转补泻,肩俞穴用齐刺,肩部加用温针并轮流拔罐。     三诊:9月27日,针治迄今,日趋好转,经气得畅,营卫亦和,抬动亦舒利无碍,病已告痊,可停针观察。     按:肩痹之症,俗称漏肩风,多发于中年以后的病者,一般多为筋肉的弊病。陆老治疗,按治痹原则,多取局部穴结合循经远取穴。手法多用捻转补泻法,以病在筋肉,故常用合谷刺、分刺。因病痹而经隧不通,故多加用温针。压痛处常用齐刺或扬刺,加用火罐。有抬举不利之肩凝症状时,肩部穴轮流拔火罐,多者可以一次拔2-3个。本例患者,属冲任脉衰,经络空疏,为外邪所袭,陆老治法,可以反映他在临床上治疗肩痹的一般规律。其中取肾俞,乃是病者兼有腰痛之故。肩俞,乃陆老治疗肩痹病的经验穴,位于肩髃穴与云门穴中间。另有一肩内俞,也是陆老治疗肩痹的常用经验穴,位于肩俞下约一寸。在肩连前臂内侧疼痛,抬举不利,或有肩凝的症状时常采用。但以上仅是治疗痹邪在于筋肉的治法。《灵枢·终始》篇中指出“(病)在骨守骨,病)在筋守筋”,若病邪入骨当用“致针骨所”的刺法。 陆瘦燕针灸医案·痰气交结瘿病篇 胡某某 女 23岁     患瘿气已七八年。1959年在上海某某医院治疗二个多月未效。后来经常吃含碘的海带、紫菜等付食品,效果亦不显著。颈项漫肿,心情容易激动,烦躁不宁,皮肤灼热,多汗,胃纳亢进,易感疲劳,胸闷不舒,呼吸急促,时有心悸,脉细弦,苔薄滑。证系肝失疏泄,气血郁滞,痰气相结,经络阻塞,搏于颈下,治拟疏通经气。     处方:昆仑(泻,双)人迎(点刺)     手法:昆仑用双侧,捻转补泻。令患者仰卧,伸下足,医者立于患者对面,双侧同时捻转,得气后,大指向后搓几下,反复操作八次。     第一次针刺时,即感颈项轻松,针后昆仑穴颇觉沉重,次日颈项漫肿略小。第二次再针昆仑,手法同前。翌日颈项已基本好转,虽工作紧张,亦不感觉劳累。     按:瘿气,祖国医学亦称影袋,其皮宽肉不变,总由痰气相结而成。随其症状有石瘿(坚硬不移)、肉瘿(肉色不变)、筋瘿(筋脉露结)、血瘿(赤脉交结)、气瘿(随气消长)等之分。本例患者,似属筋肉之瘿病,盖痰气瘀结于足太阳、阳明之筋分而致。以足太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另一支者,出缺盆斜上出于(九页)。足阳明之筋,上颈、上挟口。皆经过颈部,故陆老独取此二经,用昆仑施捻转泻法,疏通太阳之经气,取人迎点刺,以决阳明壅滞之气血。二诊而症情好转,效果令人满意。 陆瘦燕针灸医案·阴阳俱病风痹篇 陈某某 男 20岁 教师 龙华门诊号72513     初诊:1963年5月29日,12岁时发生游走性关节酸痛,兼有发热,时作时休,曾经多次针药,稍有改善。半年来发作更甚,左右髋部酸楚,腰骶部压痛明显,两伏兔部酸胀,兼见左足跟肿痛,不能用力,行动不便,兼有心悸、苔薄黄、脉数,此邪伏深隧,治以清利痹热,疏通经络为宜。     处方:八髎(泻,双)环跳(泻,双)秩边(泻,双)阴、阳陵泉(泻,双)伏兔(泻,双)曲池(泻,双)膝眼(泻,双)昆仑(泻,双)     手法:捻转补泻,不留针     二诊:1963年5月31日,症状舌脉如前,治拟养营蠲痹为主。     处方:上髎(泻,双)环跳(泻,双)秩边(泻,双)阳陵泉(泻,双)悬钟(泻,双)昆仑(泻,双)申脉(泻,双)     手法:同上     三诊:1963年6月24日,上法治疗三次,病情大减,其间停诊二十天,两髋尻下肢酸痛缓解,行履尚平,转侧仍感不利,足跟肿痛未消,微热未退,脉数,舌苔薄白腻,病延日久,邪恋骨分,络道空疏,营卫不和,治再和营蠲痹。     处方:上髎(泻,双)环跳(泻,双)秩边(泻,双)阳陵泉(泻,双)悬钟(泻,双)昆仑(泻,双)申脉(泻,双)承扶(泻)     手法:同上     四诊:1963年6月26日,髀(骨区)疼痛,身有微热,脉浮数,苔薄白,再拟前法,以上方减承扶,加阳关。     处方:上髎(泻,双)环跳(泻,双)秩边(泻,双)阳陵泉(泻,双)悬钟(泻,双)昆仑(泻,双)申脉(泻,双)阳关(泻,双)     手法:同上     注:至7月28日上午来门诊,自诉病情大减,因工作需要,赶回工作单位,暂停治疗。     按:风痹之名,出《灵枢·寿天刚柔》篇,本例病者关节游走作痛,有发热证,是阴阳俱病,邪伏经隧之故。陆师按治痹大法,取病变所在有关经穴施捻转泻法,以疏通经络,清利痹热,又因症见表热,故不予留针。 陆瘦燕针灸医案·心肾不交失眠篇 李某某 男 33岁      入寐艰难,已有半载,症情忽作忽止,近月尤苦,头晕而鸣,口干心烦,遗精腰酸,舌质红而少苔,脉现细数。此由肾水亏虚,心阳独亢,唯施壮水制火,绞痛心肾之法。     处方:心俞(灸,双)肾俞(补,双)神门(泻,双)三阴交(补,双)     手法:心俞:米粒灸,三壮。           肾俞 神门 三阴交:提插补泻,不留针。     二诊:夜寐少安,然易惊醒,它症亦见改善,舌红脉细,仍予原治加减。     处方:厥阴俞(灸,双)肾俞(补,双)神门(泻,双)三阴交(补,双)内关(泻,双)太溪(补,双)     手法:厥阴俞:米粒灸,三壮。           肾俞 神门 三阴交 内关 太溪:提插补泻,不留针。     三诊:已能酣然入眠,面现华色,精神大振,头晕耳鸣已除,口干心烦亦失,术后未有遗精,但尚乏力、腰酸,舌红少苔,脉细,再以交通心肾之法治之,佐以调补脾胃,益血养神,以图巩固。     处方:内关(泻,双)神门(泻,双)三阴交(补,双)脾俞(补,双)足三里(补,双)太溪(补,双)     手法:提插,不留针     按:新为神气之宅,肾为精气之舍,本例病者头晕、耳鸣、遗精、腰酸是肾精不足之征,口干心烦,是阴亏火旺之疾,舌红脉数皆虚火上炎之象。按脉论证,当是肾水衰亏,真阴不升,水火不济,心阳独亢,以致神不守舍而致。陆师治以壮水制火,交通心肾之法,灸心俞三壮,此为用灸法作泻。《灵枢·背俞》篇云:“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意在引导火气外出,一般灸1-3壮为宜,不须多灸。泻神门亦清心火,安神明之意。补肾俞(肾藏背俞穴)、三阴交(足三阴之会)以壮水源而制阳光,故一诊而寐少安。二诊改灸厥阴俞三壮,亦泻心藏有余之气火,并取内关用泻,以加强泻火安神之功效,更补太溪(足少阴之原),以强化滋水之力,故诊后睡眠转酣,诸恙消失。三诊停灸,而专用针法,并加用脾俞、足三里以调补脾胃,益营血而安神明。半载之病,愈在旦夕,足证灸有补泻之分,其功不亚于针刺,陆师精于此道,可见于此。     讨论:陆师认为失眠一症,其发病总是阳不交阴,神不守舍所致。虽症因不一,总不离外邪、里病两端。若因外邪而不寐者,如伤寒、疟疾等病,痛楚呻吟,夜难安寐,治当速祛其邪,攘外以安内,治愈不难。里病不寐者,或焦烦过度,而离宫内燃,法当竣泻其火,可取然谷、行间、支沟等火性穴位,紧提八八老阴之数,后安其神,取神门、内关,先紧提六六少阴之数,后紧按行三九少阳之数。或忧劳愤郁,而耗心脾,当养血安神,可补膈俞、脾俞、三阴交、足三里以和胃生血,补神门、大陵以安阳神入舍。或精不凝神,而龙雷震荡,当壮水之主,以引火归源,可补太溪、复溜、照海、志室,施提插补法,佐以安神同前法。或肝血无藏,而魂摇神漾,当补肝血而安魂,可用肝俞、曲泉、三阴交、膈俞。或胆热心烦、而致神魂受扰、当清少阳郁热,泻阳陵泉、胆俞,而补厥阴以安神魂,取大陵、肝俞。因惊而致者,宜镇惊,可泻阴郄、神门、心俞。因怒而致者,宜疏肝,可泻行间、太冲。饮食停滞,胃不和而卧不安者,宜和胃导滞为先,佐以安神,可补足三里、神门,泻天枢、大横。新产、病后、虚烦不眠者,宜补益气血,灸足三里、关元、气海、膻中,缓图其本,而后才能安神。临诊者当以意领会,消息而运用之。 陆瘦燕针灸医案·肾阳虚阳萎篇 王某某 男 48岁 干部 黄路人民公社     初诊:1965年8月17日     患者于1947年参加解放战争,常期俯卧湿地,受寒湿之邪侵袭,渐觉腰背痠痛,四肢无力,小便带白色,有时白块涩痛,头痛头昏,解放后,经中西医治疗,未能彻底痊愈。1959年又患阳萎,小便不能控制。久治不愈,而来就诊。诊得舌淡脉软,此系寒湿之邪侵袭,肾阳困顿,精气虚寒而致,治当用灸法祛寒温阳,补肾益元。     处方:1.关元(灸)中极(灸)2.肾俞(灸)3.命门(灸)腰俞(灸)     治法:以上三方,轮流施灸,艾柱如麦粒大,每穴七壮。灸治六次,阳萎痊愈,诸恙悉减,精神充沛。次年来院诊治他病,据称阳萎之症已愈。     按:《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起于少腹一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延孔……其男子循茎下至纂”。本例病者,久受寒湿阴霾之邪,侵袭腰脊督脉之经,督阳为阴邪所困,久之命门之火渐衰,精气虚寒,以致阳事不用。陆师选用灸法以温经散寒、兼以补阳。首取关元、中极、灸藏精之处(关元、中极位当丹田,乃男子藏精之处),以祛精寒,;次灸命门,以补真火,灸腰俞以暖玉房俞(本穴位在二十一椎节下间,夹白环俞中央。白环俞又名玉房俞,气通玉房。古代炼丹家有“精藏于玉房”之称,五脏之俞,皆本于太阳而应于督脉,故灸腰俞亦有温暖玉房的功效)。二穴同灸,祛散督脉寒湿之邪。三灸肾俞以补肾益阳,裨能生化真阴。故六诊而诸恙若失,精神充沛而获愈。 陆瘦燕针灸医案·情志伤肾阳萎篇 缪某某  男 30岁 军人 门诊号81909     初诊:1964年10月11日     阳事不举,性欲减退已三年,四肢怯冷,容易感冒,病系受惊恐而起,经曰“恐伤肾”,肾气受伤,元阳亏虚,以致阳萎,切脉小弦,舌苔薄滑,治拟益肾培元,温胆补火。     处方:1.然谷(补,双)三阴交(补,双)太溪(补,双)胆俞(补,双)命门(补)                2.气海(补)关元(补)大赫(补,双)     以上二组轮流间日使用,1.方用针刺,施提插补泻,然后施烧山火法,2.方用银针施补法后,针尾烧艾七壮。共治十二次,停诊后二月,陪家属来院治病,告称已基本痊愈。     按:本例患者,惊恐伤肾,元阳亏虚,胆怯精却,而致玉茎不举,旁道废绝,陆师在1.方中取然谷施烧山火,以益肾阳,取命门以补真火,兼三阴交、太溪,俱是补肾益精之穴,加胆俞补之,以温胆怯惊。2.方中用温针刺气海、关元固本培元之法,大赫为足少阴、冲脉之会,补此统补冲、任、督三脉。故针治十二次而收效。 陆瘦燕针灸医案·气滞血瘀痛经篇 奚某某 女 20岁     经前少腹疼痛,经行紫黑,胸肋刺痛,脉之关尺俱涩,此乃肝失条达,气郁血瘀而致,拟舒肝理气。     处方:期门(泻,双)归来(泻,双)急脉(泻,双)曲骨(泻)三阴交(泻,双)     手法:捻转。留针15分钟,曲骨用盘法。     针治一次痛减,三次痊愈。     按:痛经之症,原因甚多,先贤朱丹溪曾有“将行作痛者,气之郁也;行后作痛者,气血虚也”的论述。盖妇女善病肝郁,木失条畅,则气易滞,气滞则必血瘀作痛。本例患者,脉来涩滞,是气结之象,胸肋刺痛,是肝失条达之征,经行紫黑,是气滞血瘀而致。陆老审症求因,为泻期门、急脉,以疏厥阴之气;曲骨是任脉、足厥阴之会,亦有疏肝而利冲任之功,施用盘法以和少腹之气;泻三阴交,统调肝、脾、肾三经,佐以归来,统是妇科调经的经验要穴。故治之痛减而愈。 陆瘦燕针灸医案·气郁痰扰心悸篇 李某某 男 50岁 商人     因事业失败,抑郁寡欢,久之得心悸之症,时时悸动,惕惕不能安寐,面色潮红,两脉尺部细弱,寸脉动甚,此气郁而生痰火,干扰心君,神气失宁而致,治拟宽胸解郁,豁痰宁神。     处方:心俞(泻,双)巨阙(泻)关元(补)内关(泻,双)丰隆(泻,双)行间(泻,双)     手法:提插补泻,行气法     以上诸穴,内关穴行泻法后施行气法,使气行至胸中,心俞用阴中隐阳法,余穴均用提插补泻。三诊而心悸大减,不复恐怖,连诊一月而愈。     按:《内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又云:“思想无穷,所愿不得,”皆是郁证之病因。郁之既久,化火生痰,内耗阴血,痰因火动,则干扰心君,血不养心,则神气不守,以致筑筑而动,惕惕不能安寐。陆师取内关,巨阙,宽胸以解郁,兼以宁心。盖心为五脏六腑之主,若心情怡畅,则诸郁不生,培行间泻之以疏肝郁,此木火同治之法。内关施行气法,行气至胸膈,能收功于顷刻,对此手法陆师有独到心得(详见前导气手法研究专文)。取心俞施阴中隐阳之法,先邪有余之气火,后补之以敛虚阳。补关元益精气,使能上济于心,泻丰隆降痰浊,俾无扰于心君。故三诊而悸减,一月而痊愈。 陆瘦燕针灸医案·心阳亢盛心悸篇 韩某某 女 30岁 职员 龙华门诊卡18317     初诊:1963年8月7日     四肢关节痹痛十余年,手指不能弯曲,脊椎疼痛尤甚,近来心悸,胸痞气急,面跗浮肿,脉来濡细数,舌绛苔薄。此系风湿之邪流走关节,迁延不愈,脏腑受累所致。治拟镇心宁神,蠲痹宣络。     处方:内关(泻,双)郄门(泻,双)手三里(泻,双)合谷(泻,双)足三里(补,双)太冲(泻,双)大椎(泻)大杼(泻,双)     手法:捻转补泻     二诊:1963年8月9日,针刺后心悸较宁,睡眠尚酣,唯四肢酸软,不耐久坐,精神疲乏,脉濡细而数,舌绛苔薄,治拟原方出入。     处方:内关(泻,双)郄门(泻,双)手三里(泻,双)合谷(泻,双)足三里(泻,双)太冲(泻,双)     手法:捻转提插补泻     三诊:1963年8月12日,心悸已宁,胸痞亦缓,四肢及背部酸痛好转,治已见效,此陈年宿疾,需缓图之,以冀巩固,脉弦细而数,苔薄滑,治宗前法。续治三次病愈而停治。     按:《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又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内舍于其合也”。此例患者久病痹痛,四肢脊背酸楚,延已十年有兹,病久不治,风湿之邪内侵脏腑,干扰心神,以致君主失宁,筑筑而动。脉数舌绛,心君虚阳亢盛之象。陆师施以镇心宁神,蠲痹宣络,标本兼治之法。取内关手厥阴之络穴,郄门手厥阴之郄穴,泻之以宣通心气而镇浮阳,取合谷、太冲、手足三里以疏通手足之经络,取大椎、大杼以宣行脊背之经气,又以痹者,闭也,是经络不通导致之疾,故陆师采用疏导营卫之捻转补泻手法,多年旧疾,六诊基本控制,疗效甚为显著。 陆瘦燕针灸医案·肺脾肾俱虚胃痛篇 王某某 男 14岁     夜间熟睡梦如厕,未有无遗之夜,症情已阅十载,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恶与他辈同嬉,面色苍白,形体消瘦,纳谷不香,舌淡苔白,脉象细弱,系由脾肾二虚,固摄无权,当以补肾健脾,培本缩泉为治。     处方:肾俞(灸,双)膀胱俞(灸,双)肺俞(灸,双)关元(补)足三里(补,双)     手法:肾俞、膀胱俞、肺俞:米粒灸,各七壮           关元、足三里:提插补泻,温针     二诊:遗尿已间日而作,面尚少华,精神稍见好转,饮食有增,舌淡苔白,脉沉细,治以补肺肾,健脾胃之法,而达塞流固本之图。     处方:肺俞(灸,双)膀胱俞(灸,双)关元(补)足三里(补,双)三阴交(补,双)     手法:肺俞,膀胱俞:米粒灸,各七壮           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提插补泻,温针     三诊:针灸兼施后已连续五夜未见尿床,面转红润,饮食渐增,精神振作,舌淡,脉细,症已奏效,再以补肾健脾,佐以升阳益气。     处方:百会(灸)大椎(灸)中极(灸)足三里(补,双)三阴交(补,双)     手法:百会、大椎、中极:米粒灸,各七壮           足三里、三阴交:提插补泻,温针     四诊:病者已无梦无遗尿,纳谷香,面色红,脉软,舌苔正常,仍宗上法,以善其后。     处方:心俞(补,双)关元(补)气海(补)足三里(补,双)三阴交(补,双)     手法:提插补泻,温针     按:《直指方》曰:“肾与膀胱俱虚,内气不充,故胞中自滑”。“遇夜而阴虚愈多”,又曰:“水之本在肾,其末在肺,则知天一之水,自上而下,相为贯通也”。故后之论遗溺者,有认为“由肺肾膀胱气虚”而致,本例病者,脾肾不足,脾属土,为肺金之母,木虚无食于子,而致肺子亦虚,金者水之母,肺虚而肾更虚,膀胱与肾为表里,肾虚则膀胱固摄无权,而遗尿之症作矣。陆师灸肾俞、膀胱俞、肺俞、即所以温补肺肾膀胱之气,补关元以益肾元,补足三里以健脾胃,使能资生肺子,一诊而获效,二诊仍宗前法,加补三阴交益足三阴之阳气,以约束下焦,盖足三阴之脉皆上行少腹而交会于任脉,而任脉起于肾下胞中,二诊而症大效。三诊改灸百会以醒神升阳,灸大椎益诸阳之气,中极是膀胱之募,灸此以固州都。针后诸恙若失,四诊而获痊愈。 陆瘦燕针灸医案·脾肾阳虚遗尿篇 蒋某某 男 15岁 南汇县中心医院门诊号66240     遗尿十余年,平时夜间熟睡不醒,唤之亦神识昏糊朦胧,每夜遗尿,从不间断,面色萎黄,脉舌如常。迭经治疗,未能获效,试拟醒脑益肾治之。     处方:百会(泻)四神聪(泻)关元(补)三阴交(补,双)     手法:捻转补泻,温针     连续治疗七天,晚间唤之即醒,能起床小便。     按:《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益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巢氏病源》说:“遗尿者,此由膀胱虚冷,不能制约于水故也”。说明遗尿与肾、膀胱有关,本例患者十余年来,每夜遗尿,面色萎黄,此脾肾阳虚,不能温制其水,夜间熟睡不醒,唤之亦神识昏糊朦胧,此元神昏昧,不能御使诸神,故陆师泻百会,四神聪以醒神,因百会系督脉足太阳之会,督脉入属于脑,足太阳之脉从巅入络脑,泻之可以清醒元神。四神聪者,乃经外奇穴,为元神之聪,顾名思义,也有醒脑之功,清代袁崇毅曾说:“脑为髓海,肾液依命门相火以化髓,循脊上行,居于至高为髓海,故补肾益元,可以填充髓海,陆师补关元以益元真之气,补三阴交乃补三阴而益肾液,七诊而十载之疾得治。 陆瘦燕针灸医案·邪盛正虚胃痛篇 程某某 男 40岁 南汇县书院公社洋溢大队第六生产队社员,巡回医疗门诊     患者于1942年得胃病,经常疼痛。1960年病情日趋严重,不能吃干饭,只能吃稀薄的麦粉粥,每月胃痛剧烈发作至少1-2次,剧痛时不能吃东西。六年来,病倒在床不能参加劳动。患者面容黑瘦,胃脘剧痛拒按,诊脉微细,舌苔白腻。病势缠绵日久,姑与温补脾胃,和中消导。     处方:内关(泻,双)上脘(补)中脘(补)公孙(补,双)足三里(泻,双)     手法:捻转补泻,上脘、中脘加用温针。     症属久病伤中,胃气虚惫,运化不健,得食难消,故斯疾发作无常,治拟攻补兼施,始克有功。连续治疗三次,胃痛止,能吃干饭,可参加田里劳动。     按:本例患者六年来卧病在床,胃脘剧痛拒按,舌苔白腻,证属邪实;面容黧黑消瘦,脉象微细,证属虚象。陆老灵活地运用辨证施治,攻补兼施,补公孙脾络以佐健运,泻足三里胃合兼内关以去胃滞,上脘、中脘加用温针以增强其温通经气之功,仅治疗三次即见成效。如果只看到病程长久,虚象已起而单用温补,或单用泻法以祛其邪而不顾其正气已虚,都难以收效。 陆瘦燕针灸医案·中脏虚寒胃痛篇 谢某某 男 44岁     昨日突发胃痛,经内科治疗,痛势未减,抬来急诊。诊脉两手俱伏,舌淡嫩,面色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呕吐清水,头目眩晕。按脉论证,属中宫虚寒,阳气不运,治拟温中散寒,宽中理气。     处方及手法:内关(双)针芒行气,结合努法,足三里(双),烧山火法。     内关二穴同时捻转,得气后针芒向上斜插,右手持针重重斜插一寸,按针不动,静以待气,患者即觉有气直窜胸脘,脘痛立止,胀闷亦解,按其脉息稍起。复刺足三里,起针10分钟后,由其爱人伴同回家。翌日随访,已愈。     按:本例胃痛,证见四肢逆冷,面色恍白,头目眩晕,脉伏、舌淡,系中阳不足,故治之用行气法,刺内关行气宽胸以运化中气。补足三里施烧山火法,以扶胃阳。胃气得舒,中阳得畅,诸症皆除。 陆瘦燕针灸医案·寒食交阻胃痛篇 沈某某 男 38岁 黄路卫生院号80     寒食交阻,中焦运化失司,胃脘疼痛拒按,痛引腰背,经某某医师诊治,一昼夜病势不减,前来急诊。患者面容紧张,频频呃逆,呻吟不已。切脉沉细,舌苔垢腻,治以宽中和胃,佐以消导。     处方:内关(双)     手法:针芒行气法,结合努法,留针5分钟     取患者左手内关穴,针芒向肩臂斜刺,运用捻转手法,得气后,用力向上斜刺一寸许,如是五次,患者觉针感传导至腋下,胃脘疼痛稍缓,但呃逆未止。继针右手内关,手法同上。患者自诉疼痛消失,而且呃逆亦平。次日随访,已去厂工作。 陆瘦燕针灸医案·脾胃虚弱胃痛篇 杨某某 女 45岁 黄路卫生院号1314     患者主诉:自幼因饮食饥饱失宜而经常胃脘疼痛。其后虽迭经中西医治疗,但始终没有治愈,胃痛时发时止,历三十余年,发时频频泛恶,脘腹胀满。切脉濡缓舌苔薄白,土虚木来乘侮,治拟和胃调中为先。     处方:内关(泻,双)中脘(补)足三里(补,双)胃俞(补,双)脾俞(补,双)     手法:捻转提插补泻,留针10分钟     按:此例病者,从小饮食无人照顾,胃气损伤,以致长大后引起胃痛。脉濡苔白,脘腹胀痛,此胃阳虚衰之症。频频泛恶,是上虚木来乘侮之故。陆师按脉论证,认为肝木并无偏亢之象,木之侮土,因土虚而致。故治疗金庸和胃之法,补胃募中脘,配胃俞及胃合足三里,在于和胃,佐以脾俞健运,内关宽胸解郁,以降胃气。土气肥厚,肝木乘侮之象,亦随之而解除。 陆瘦燕针灸医案·少阳犯胃胃痛篇 邱某某 男 64岁 龙华门诊号68994     初诊:1964年8月18日,1961年5月因腹痛、黄疸反复发作而在松江人民医院施行总胆管引流术(胆囊未切除,有否结石不详),术后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手术后腹痛发作依旧,每遇饮食不节,即引起上腹部当胃而痛,平时两胁胀痛,头昏乏力,脉濡细,舌质暗红,苔白腻。甲木犯胃,湿浊中阻,治拟疏泻少阳,化湿和胃。     处方:胆俞(泻,双)阳纲(泻)阳陵泉(泻,双)内关(泻,双)足三里(补,双)     手法:捻转补泻,留针10分钟     根据上方,每周针治两次,脘腹隐痛渐减,胃纳亦增,唯大便仍日行一、二次,此乃脾阳不振,中焦运化失司,肝胆之气横逆所致。自第七诊后,于原方基础上再加肝俞(泻)、脾俞(补)。至第十诊时,大便、食欲均已正常,胁痛得除,乃结束第一疗程而嘱调治休养。     按:本例患者,因胆气郁结,甲木来侮,以致胃失中和,湿浊之邪阻滞中宫而发病,平时两胁胀痛者是木失疏达之候。陆师参考病史,断为邪在少阳,故取胆俞、阳纲、阳陵泉(胆合)以泻胆火,而清湿热,此治本之法。佐内关,是八脉交会八穴之一,通于阴维,主胃心胸之病;足三里是胃腑合穴,二穴相配能宽胸理气,和胃健脾,故针治后,脘腹隐痛渐减,胃纳渐增。但大便仍日行二次,木邪侮土之象还未尽除,故于七诊后再加泻肝俞以疏木邪,加补脾俞,以佐健运。续治三次而诸症得以痊愈。 陆瘦燕针灸医案·外伤致耳聋篇 顾某某 男 6岁 南汇县黄路公社     患者母亲代述:在3岁时,因用发叉挖耳垢而致左耳聋,曾先后在上海各大医院五官科诊治未效。三年来,左耳听觉丧失,仅靠右耳听声音。苔脉如常,对证治之。     处方:听会(泻,右)翳风(泻,右)耳门(泻,右)中渚(泻,右)     手法:捻转补泻,不留针     按:本例系外伤而致耳聋,作实证论治。故单取少阳之穴,泻听会、翳风、耳门、中渚,通调少阳经气。治疗8次后,贴近患者左耳轻声说话,已能听出。治疗18次后,能听出微弱的手表嘀嗒声,基本恢复了原来的听觉。 陆瘦燕针灸医案·耳聋篇 范某某 女 29岁 干部 龙华门诊号257      初诊:1963年5月24日     近二月来,左耳失聪,左颞颅部胀痛,时有眩晕,夜寐多梦,呐谷不香,舌胖苔薄,切脉弦数,太冲大于冲阳,颔厌大于太溪。症系肾水不足,肝胆之相火浮越,挟痰浊乘袭清空之窍而致。治宜滋水柔肝,熄风开窍。     处方:翳风(泻,左)听会(泻,左)听宫(泻,左)颔厌(泻,左)丝竹空(泻,左)中渚(泻,左)太冲(泻,双)太溪(补,双)     手法:捻转补泻     二诊:经针治,头痛大减,耳聋亦轻,颔厌脉静,唯太冲仍大于冲阳,舌胖苔薄,再拟前法续进。     处方:翳风(泻,左)听会(泻,左)颔厌(泻,左)丝竹空(泻,左)中渚(泻,左)太冲(泻,双)肾俞(补,双)     手法:捻转补泻     三诊:头痛如啄,左耳听觉减而复增。脉弦滑,舌胖苔薄白。治拟前法以观其效。     处方:颔厌(泻,左)听宫(泻,左)听会(泻,左)翳风(泻,左)风池(泻,右)中渚(泻,左)太冲(泻,双)太溪(补,双)     手法:捻转补泻     辅助治疗:耳聋左慈丸二两,每日早晚各服二钱,温开水下。     结果:三诊后病人再未来,于6月3日随访。谓前针刺三次,并服药丸后,耳聋头痛已愈。     按:先贤有谓:“肝病气逆,则头痛耳聋”。以胆附于肝,而足少阳之脉上贯耳中,若肾阴不足,木失滋养,则肝气时动,化火挟痰循少阳之经上饶清窍,故致左侧头痛,耳聋。太冲大于冲阳,木实之象,颔厌大于太溪,上实下虚之疾。陆师取翳风、听会、听宫以疏通耳窍,配中渚,是标本同治之法。泻颔厌,丝竹空以疏侧头脉气,泻太冲以泻肝火,补太溪、肾俞滋水以涵肝木。三诊泻风池,是疏泻上潜之风阳,佐左慈丸,重镇潜阳,补肾纳气之品,治之而愈。 陆瘦燕针灸医案·耳鸣篇 王某某 男 21岁 门诊号70023     初诊:1964年10月6日初诊     三年前因跌仆伤及头部,当时曾昏迷二、三分钟。二年前踢球时又撞伤头部,迄今终日头昏作胀,记忆力减退。半年前剃头时受冷风吹袭,自后经常耳内风鸣,兼有眩晕,听力未减,曾经西医五官科检查,据称“阴性”。舌质淡红,脉弦,太冲、太溪脉大小相仿。症有髓海不足,宗脉空虚,为风邪所袭,正邪相击,以故鸣响不已。治拟疏通经气,以宁听神。     处方:听宫(泻,双)听会(泻,双)翳风(泻,双)中渚(双)侠溪(泻,双)     手法:捻转手法,留针15分钟     二诊:治疗后自感轻快,唯劳累后仍感眩鸣。脉来弦滑,舌苔薄润。病系肝肾两亏,风邪袭于少阳宗脉之分所致,本在少阴厥阴,标在阳明少阳,治拟标本同调。奈久病正虚,疗治非易,除治疗外,宜多调养。     处方:肝俞(补,双)肾俞(补,双)听宫(泻,双)听会(泻,双)中渚(泻,双)侠溪(泻,双)     手法:捻转、提插,不留针     三诊:又针治三次,针后能保持二、三天效果,过后耳鸣又增,头晕亦加,甚时视物模糊,针已见效,但未巩固,再从前治。     处方:肝俞(补,双)肾俞(补,双)翳风(先泻后补,双)听会(泻,双)中渚(泻,双)侠溪(泻,双)     手法:手法:捻转、提插,不留针     四诊:针刺十四次以来,精神渐振,耳鸣时轻时重,鸣声转细。脉濡细,舌苔薄滑,质淡嫩。少阳气火渐降,风邪渐清,唯肝肾不足,惊精气不能上济于耳,再从培补肝肾入手。     处方:肝俞(补,双)肾俞(补,双)听宫(泻,双)听会(泻,双)太溪(补,双)曲泉(补,双)合谷(补,双)     手法:捻转、提插,不留针     五诊:迭投培补肝肾,疏泄少阳引阳明精气上济之法,睡眠渐酣,耳鸣轻减。脉转缓,舌苔薄滑,再拟前方续治,手法同前。     六诊:疗效渐趋稳定,睡眠良好,脉舌无变化,再宗前法。     处方、手法同前。     按:耳鸣之疾,早见于《内经》。《灵枢》论耳鸣有谓:“上气不足耳为之苦鸣”,又有“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胃中空,则宗脉虚”,“脉有所竭,故耳鸣”,又有“一阳独啸(耳鸣),少阳厥也”等论述。前三者皆为虚证,独后者气逆而鸣属实。后代医家论耳鸣之原因,有正虚为风邪所袭,正邪相搏而鸣者;有肾气不足,宗脉空虚而鸣者;有痰火上升,搏击清空而鸣者;有肾精不足,阴虚火动而鸣者。并有“痰火而鸣者其鸣盛;肾虚而鸣者其鸣微”,“鸣者聋之渐也”的说法。本例患者先伤头部,二年来头昏作胀,记忆减退,是髓海不足之象,而后病起于新沐当风,是宗脉空虚为风邪所袭之故。邪与正搏,鼓击耳窍,是为致病之因。陆师取听宫、听会、翳风,施行捻转泻法以泻耳窍之邪,而疏经络之气,取中渚手少阳之荥,侠溪足少阳之荥,此“荥输治外经”之意,而手足少阳同用,冀收“同气相求”之功。故一诊鸣减。二诊仍宗前法,诊得劳累后眩鸣仍作,辨为肝肾两亏,故加肝俞、肾俞,施提插补法,已培补肝肾。四诊以前均同此法,症情逐渐改善,但鸣声转细,脉来濡细,是气火渐降,风邪已清而邪去正虚,精气不能上济之象,故陆师改翳风为先泻后补,加合谷补之以引阳明经气上注宗脉,补太溪肾原,曲泉肝原(水生木)以加强培补肝肾之力,最后经治十七次后鸣止痊愈。 陆瘦燕针灸医案·肾阴虚而肝阳亢型类中风篇 徐某某 男 50岁     形体肥胖,血压高,忽然右侧肢痿软,头昏而晕,两目模糊,言语略有不清,脉象弦虚,舌苔光剥,乃肾阴久虚,肝阳亢盛所致,治以抑肝阳、固肾元,水足火自灭也。     处方:阴包(补,右)曲泉(补,右)中封(补,右)行间(泻,双)肾俞(补,双)关元俞(补,双)命门(补,双)关元(补,双)     手法:捻转提插     针治二月而痊。     按:《内经》论“中风”,有“风痱”、“偏枯”之分;后代医家则分为“中脏”、“中腑”、“中经络”等。本例病者神智清醒,仅有肢体痿软,此“风痱”或“中经”之症。陆老按脉论证,诊断肾阴虚而肝阳亢,以无神昏志乱、闭脱之症,故拟图本治源,唯施抑肝滋肾之法。补阴包,水经水穴,滋水以降火;补曲泉,木经水穴,滋水以涵木;补中封,肝经金穴,扶金以抑木;泻行间,肝经荥火穴,以泄肝阳;加补肾俞,亦滋水之意,补命门、关元,益元以防暴脱。此是陆老治痱中的典型例子。 陆瘦燕针灸医案·肝肾阴虚类中风篇 许某某 女 59岁 龙华门诊卡:80065     初诊:1963年8月30日     类中已三月,经治疗症状次第轻减,但右侧肢体仍麻木不仁,举动无力,舌强语蹇,情绪急躁,胸脘痞闷,胃纳不香,脉弦细苔薄黄,病系肝肾两亏,内风煽动,挟痰浊阻塞窍络,治当柔肝熄风,舒筋化浊。     处方:风池(泻,双)风府(泻)肩髃(泻,右)曲池(泻,右)阴陵泉(泻,右)阳陵泉(泻,右)丰隆(泻,双)三阴交(补,双)丘墟(泻,右)行间(泻,双)蠡沟(泻,双)     手法:捻转提插     二诊:1963年9月2日,症状如前,原方再进。     处方:风池(泻,双)风府(泻)肩髃(泻,右)内关(泻,双)阴阳陵泉(泻,右)足三里(补,双)三阴交(补,双)丘墟(泻,右)行间(泻,双)     手法:捻转提插     辅助治疗:抱木茯神9克,竹沥半夏12克,陈皮5克,胆星9克,天麻5克,白蒺藜9克,夏枯草9克,川续断9克,淮牛膝12克,谷芽9克,白扣衣3克,枳壳5克,×4帖     五诊:1963年9月12日,肢体稍能抬动,目视巟巟,两耳失聪,脉弦细而数,舌苔薄腻,仍拟原方出入。     处方:风池(泻,双)肩髃(泻,右)曲池(泻,右)合谷(泻,右)足三里(补,双)三阴交(补,双)商丘(泻,右)支沟(泻,双)听会(泻,双)瞳子髎(泻,双)     手法:捻转补泻     6-12诊,均宗前方,12诊后停治二周,继续第二疗程,治疗中,诸症逐渐减轻,经治三个疗程后,语清、耳聪,行动自如,而获痊愈。     按:本例亦为肝肾不足,虚风内动之症,但无明显左右脉偏胜,上下虚实之象,故陆老用一般方法施治。泻风池、风府、行间、蠡沟以祛风平肝;泻丰隆以降痰浊;补三阴交以滋阴潜阳,佐以右肩髃、曲池、合谷、阳陵泉、丘墟用泻法以祛邪通络。二诊加用内关、足三里以和胃健脾,此是针对病者胸闷,纳谷不香之症而设,三诊更用支沟(双)、听会(双)以治二耳失听,加瞳子髎(双)以治目视不明,此是对症加减用法。 陆瘦燕针灸医案·肝风化火型类中风篇 严某某 男 58岁 会诊案     素体丰硕,痰湿滋生,风阳上扰,时有眩晕,右侧肢体行动不利,筋脉拘急,膝腘为甚,行履而须扶杖,言语无蹇涩之象,寐象时酣时艰,面红下肢寒冷,小溲频数有不禁之感,病起五年,目前尚属稳定,切脉寸口弦紧带滑,颔厌、耳门脉大于足三脉。而又太冲较大,太溪细弱,冲阳脉平,脐下无动悸,舌苔薄黄腻,按脉论证属上盛下虚之疾,须防复中,虽患者伴有多年痹症宿疾,指节挛屈,关节肿大,然揆度缓急,当以防治类中为先。     处方:(1)风池(泻,双)颔厌(泻,双)丰隆(泻,双)行间(泻,双)太溪(补,双)足三里(补,双)涌泉(双)           (2)环跳、阳陵泉、侠溪、肩髃、曲池、合谷、(左泻右补)二次治左,一次治右,先取病侧,后用健侧。     手法:捻转、提插,足三里用针向行气法,使气下行至足跗。涌泉用雷火针灸10分钟。     辅治:抱木茯神9克,远志6克,白蒺藜9克,广郁金5克,天麻5克,蝎尾3克,赤白芍各9克,煨益智9克,磁石30克(先入),伸筋草9克,七剂。 按:本例患者,亦为肥硕气虚痰浊之体质,同为水亏木旺,肝风化火之症,所异者,面红眩晕,下肢厥冷,颔厌、耳门,大于足三脉(即指太冲脉、太溪脉、冲阳脉而言),故陆老断为“上实下虚”之症。风阳未平,气火在上,痰湿之浊,随风升涌,故陆老认为还须防止复中。虽病者兼有痹症宿疾,然而揆度缓急,当以防治类中为先,即所谓“谨详察间(缓)甚(急),以意调之。间者并行(兼治),甚者独行(先治)”,(《灵枢·病本》篇)之意。所以陆老在滋水柔肝,熄风化浊的基础上,运用了“上实下虚”,“引而下之”之法。(1)方泻风池、颔厌清泄清旷之浮阳;泄丰隆以降痰化浊;泻行间以平肝熄风;补太溪以滋水涵木,均与前例略同,唯本例加用足三里施针向行气法,使气下行至足跗,既能导气火下降,又因足阳明之脉从头走足,针向下刺兼有补胃气,旋运中州之效,从而使清浊
/
本文档为【陆瘦燕针灸医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