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没有人不可替代

2011-02-17 16页 doc 114KB 48阅读

用户头像

is_469530

暂无简介

举报
没有人不可替代没有人不可替代 没有人不可替代 作者:施伟德 正文 第一部分 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 为什么人们会宣称“十年不读书”?因为书早已成为“一袭长满虱子的袍子”,精髓消解在可替代的外壳里。 没有人不可替代,唯独《没有人不可替代》却无可替代!最深刻的往往是最朴素的,看似平淡的措辞里,却值得慢慢咀嚼。 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更是一个最坏的年代。 芙蓉姐姐仅仅扭着“s”腰肢便让网络崩溃,胡戈不经意的馒头引发一场血案,郭德纲从陋巷中摇身一变成为媒体宠儿,英雄不论出身,这是一个草根翻身的年代,博客、播客、维客。。。。。 然而,21世纪最不缺的就是人...
没有人不可替代
没有人不可替代 没有人不可替代 作者:施伟德 正文 第一部分 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 为什么人们会宣称“十年不读书”?因为书早已成为“一袭长满虱子的袍子”,精髓消解在可替代的外壳里。 没有人不可替代,唯独《没有人不可替代》却无可替代!最深刻的往往是最朴素的,看似平淡的措辞里,却值得慢慢咀嚼。 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更是一个最坏的年代。 芙蓉姐姐仅仅扭着“s”腰肢便让网络崩溃,胡戈不经意的馒头引发一场血案,郭德纲从陋巷中摇身一变成为媒体宠儿,英雄不论出身,这是一个草根翻身的年代,博客、播客、维客。。。。。 然而,21世纪最不缺的就是人才,说到底,我们不过是“客”者,红尘一过客,天地一沙鸥,名人也好,草根也好,能干也好,优秀也罢,谁也躲不过被取代和遗忘的命运。 马哈蒂尔说,马来西亚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离开而停顿下来。 因为“没有人不可替代!” 姜丰年坦言,走了王志东,新浪必须往前走,公司基本面没有受到影响 因为“没有人不可替代”! 马扎尼表示,少了托蒂,意大利依然笑对欧锦赛。 因为“没有人不可替代”! 这世上,只有不可替代的职位,没有不可替代的职员! 在这个纷攘的年代里,经济危机般过剩的劳动力,突破七位数的就业大军如红色预警线一般,再加上随时悬在头顶上的“失业”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职场变得从未有过的阴森恐怖,公司里的职位开始变得像地铁的座位一样,只要一离开,马上便会有人坐上去。 华为将这种恐怖演绎到了极点,前段时间华为员工因高压而累死的消息,恰似那位跳楼的人大博士,将传说中的工作高压诠释得淋漓尽致,因为没有人能够保证自己不被替代。 然而,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不在于面临危险,而在于身处险境而完全不曾意识到险境,所谓温水里的青蛙丝毫不觉水烫,所谓火烧眉毛而不知痛楚。。。。。。 正如汽车需要GPS导航系统一样,人们太需要导航的明灯了!总是有一些“心灵牧师”的执著让我们感动——《没有人不可替代》! 世界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可为什么有的人一辈子仍然是穷人?因为我们总是喜欢看重自己而贬低别人; 为什么即使是只有一天的旅游我们也会精心策划,而对于自己一生的饭碗却无动于衷?职场,就是一场需要全心投入的淘汰赛;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跳槽,看不到“下一份工作会更好”常常只是一个陷阱呢?其实,常挪的树长不大; 为什么许多人已高学历自居自恃甚高,在职场里却屡屡碰壁?眼睛只盯着“三高”,很容易遭遇“隐性失业”。 为什么很多人无法接受低层次、低起点呢?不妨看看早期周星驰的“跑龙套”精神——我是一个演员! 其实每个人都只是匍匐在职场上的一只蚂蚁,最需要做的便是——打开这本书! 正文 第一部分 危机离你有多远 进入21世纪,物质生活的空前繁荣使我们欣喜不已,但与此同时,有一种危机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我们处在人口增长的高峰时期,社会对商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多,然而,科技的高度发达却使得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所以,在人口增长的同时,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并没有同步增加,这就意味着许多人无法通过就业的形式来获取生活必需的报酬。 这种危机正在全球蔓延,身处于这个空前繁荣的社会里,每个成年人都可以感受到其压力。 然而,在职场中总还是能够找到那么一批人,他们天真地认为,只要手中握着各类文凭和证书,就可以轻松地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并能够安安稳稳地吃上一辈子安生饭。能够意识到“文凭、证书可以帮助你获得工作,但仅仅是一份工作而已”的员工并不太多。 还记得前些年“网络泡沫”破灭时的情景吗? 前几年,由于各种媒体近乎盲目地爆炒网络经济,一大批热血青年认定,只要投身于电子商务就能成为富翁,于是为了七八千甚至上万元的月薪,他们便一拥而上。是的,在这个浪潮中,有很多人淘到了一些金子,但真正清醒地认识到网络经济实质的人并不多,能够意识到网络经济危机并全身而退的只有极少数。直到今天,人们一谈到网络经济,一听到某人从事IT业,还会非常羡慕。他们都对IT业裁员成风、上市公司股票暴跌、一些大型网站被迫关张等预示危机的现象熟视无睹。 当有人问一位网络界人士是否感觉到IT业的危机时,他回答说:“IT业是朝阳产业,不可能有危机。” 在经历了那一场风暴后,今天的IT产业变得成熟、理智了,但却有许多人为此而付出了代价,尤其那些盲目跟风的职员们,一场行业的“洗牌”使他们进退失据。 这种危机存在于每一个行业,遗憾的是,大多数员工都感觉不到危机的存在,他们为眼前的好光景所陶醉,工作中不求上进,以为抢占了先机就可以从此高枕无忧。 正文 第一部分 缺乏危机意识的三大表现 缺乏职业危机意识的明显表现之一就是办事拖拉、效率低下。 有些员工在上司把工作交办下去很久,到了预定时间还总是没有办法完成,而且总是一拖再拖。有为数不少的员工喜欢把工作放到最后期限到来之前再做,于是,由于赶工工作质量无法保证。 有的员工缺乏时间观念,对待工作总是延迟或半途而废,而且老是开会迟到或错过重要会议。如果要他们购买东西或收集信息,他们一般都需要被提醒很多次,结果还会出错或收集一些缺乏时效性的“废料”。 “等一会儿再做,我现在正忙着呢”,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拖延的借口。其实,有些员工在说这些话时,手头上正干着无关紧要的事情,如电话聊天,或上网娱乐,或打游戏。有些员工让“办事拖拉”这种惰性成了自己习以为常的工作方式了。因此,他们总是明日复明日,结果终身碌碌无为。 一个资历浅但有效率的员工往往会比一个资历深但拖延成性的员工更容易获得领导的信赖和倚重。办事拖拉不是无伤大局的坏习惯,而是足以让我们抱负落空、幸福遭受破坏的“敌人”。 缺乏热忱敬业的职业精神也是没有职场危机意识的一种表现。这样的员工不知道每天上班是为了什么,工作时常常感到茫然,没有激情和热情。上班时无精打采,下班后却生龙活虎。工作对他来说是“鸡肋”,而休假才是目标,周末就是把他们从漫长的五天“牢狱生活”中解脱出来的最开心的时光。 因为对工作投入的热忱非常低,不把心思放到工作上去,于是事事都让他感到棘手、头痛,从而精力衰退和情绪低落。有的员工在被要求完成一件任务时,感觉自己就像是用双手推动一堵牢固的城墙,要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似乎比登天还难。 一些员工对工作失去热情,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自己付出太多而得到薪水太少,于是他们便陷入了被动地接受工作的困境中,当被迫地接受任务时,情绪自然难以高涨起来。 一个整天无精打采的员工必定是缺乏工作热情的人,至少对目前的工作,他是不喜欢的。于是,他们也就在这种工作状态中丧失了机会。 心胸狭窄、斤斤计较、自私自利是缺乏职业危机意识的第三个表现。 许多员工把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分得清清楚楚,在工作中表现出一副例行公事的态度,觉得一份报酬一份付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许多员工认为,在一个崇尚等价交换的社会里,自己给公司提供智力和体力,公司给自己发工资,是情理之中的事。 于是,有的员工日益变得心胸狭窄、自私自利。这不仅给公司造成了损失,同时也扼杀了自己的创造力和责任心。这种类型的员工问自己最多的问题是:“公司和老板能为我做点什么?”、“我要如何做才能让自己得到的好处最多呢?”、“我付出的辛苦对得起我的工资就行了,对吧?”。他们会认为尽自己的能力完成分配的任务,对得起自己的薪水就可以了。 有的员工自认为在工作中已经投入了很多,可是还没能马上获得回报,于是心有不甘,心想既然不能升职,又不能加薪,还不如忙里偷闲,反正这样做也不会被扣工资或被开除。于是,他便有可能拖延怠工,以免把工作提前完成了会再揽上新任务。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渐激烈、企业管理的逐步完善和人们素质的不断提高,斤斤计较型员工会逐渐遭到淘汰。 正文 第一部分 你会是被替代的那一类吗 尽管如今的竞争日趋激烈,但公司里仍会有这样一些员工,他们对待自己的工作总是不能尽职尽责,而是抱着“混”的态度。尽管经常能看到身边许多同事都积极上进、努力工作,但他们却仍然“我行我素,超然物外”;老板和上司都急着出业绩、见效益,但这些仿佛与他们无关。有些员工甚至认为,只要每个月能把工作“混”过去,把工资拿到手,把公司老板和上司都糊弄了,就是自己的一种本事。 这难道真的是一种本事吗?大好时光就这么不经意从身边溜走,而自己却一事无成,这样的工作又有什么意义? 还有一些员工是上司和老板让他干多少他就干多少,认为老板就给那么点钱,自己不值得付出太多。如果上司给自己讲大道理,他们就会装“傻”,说自己已经尽力了。他们为此费尽心思,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所花掉的精力和“聪明智慧”要比真正干工作花掉的还要多。他们觉得,自己并没有好好上班,却能够糊弄住公司,能把薪水拿到手就是一种成就。 这一类员工最容易被公司裁掉,我们称其为“得过且过”的职员。 “得过且过型”的员工主要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是“真傻”和懒惰的员工,他们对生活的要求其实也挺高的,也想过上舒服的日子,但是他们就是不愿意付出,不想动脑子,不愿意多动手,他们一有时间宁可多去玩玩,他们觉得自己还年轻,有的是时间,以后再努力也不晚。 第二类是“装傻”的员工,他们其实很聪明,有能力,并且也有想法,但是,由于他们认为老板给他们的薪水与他们的付出不能划等号,于是,他们逐渐地对工作能拖则拖、能推则推,实在推不了的,就草草完成了事。 有时候,他们也是为了一份虚荣心,认为尽可能少地付出却获得了比别人多得多的回报,是能力强的体现,最能表现自己的优越,最能显示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其实,他们都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如果得过且过,那么他们很快就将面临被替代的危险,裁员名单上他们必定位居前列。 这些员工以为把老板和公司的钱糊弄到手是一种聪明,占了别人的大便宜就是一种成功,这种想法其实是大错特错的。因为,当员工以为把薪水“混”到自己的钱包是占了莫大便宜,那么,他们就肯定不知道,糊弄工作的同时迅速流失掉的是自己的青春。到头来,吃亏最大的人只能是自己,不是老板和公司,更不是那些认真工作的人。我们应该明白,老板的钱花出去了还可以赚回来,但青春失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更现实的问题是,老板完全可以从人才市场上轻松找到很多比那些“得过且过”的员工更优秀、更便宜的人才。 得过且过的员工的行为包括以下几类。 (1)挑肥拣瘦。有集体任务时他们专挑肥拣瘦,总是找轻松的事情来做,一点儿亏也不能吃,老想混水摸鱼。 (2)推卸责任。遇到问题时他们爱推卸责任,犯了错误时从不愿意主动承认,常常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3)表里不一。他们说话做事常常口是心非,爱撒谎,不讲信用,说过的话当开玩笑。 (4)眼高手低。他们对琐碎的工作毫无耐心,一心只想着做“大事”。 (5)自欺欺人。他们认为别人多付出真笨,不做多于报酬的事情才是聪明之举。 (6)善找借口。他们凡事找借口不找原因,自我设限,转嫁过失。 正文 第一部分 不要总为自己找借口 在职场中总有这样的员工,他们总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解释自己为什么做不到上司交办的事情,非常喜欢把工作中出现的困境归罪于别人。有些员工甚至在执行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借口,以备自己万一做不好时推卸责任。 找借口是一种可悲的行为,是对恶劣的工作态度和不称职的工作能力的一种掩饰。这种员工总是能找到层出不穷的借口来为自己推脱。长此以往,别人都在提高,他自己却始终无法胜任自己的岗位,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岁月流逝,错过各种机会。 或许那些五花八门的借口真的能够给人带来暂时的开脱吧,不然的话,何以有那么多的员工热衷于此道呢? 例如,一些营销人员,常常会使用这样的借口:“我有什么办法呢,公司产品的知名度太低了”、“我们的产品价格定得太高了,我能卖得出去吗”、“我真的尽力了,可是竞争对手太厉害了”…… 一些管理人员常常用这样的借口:“我的同事实在太笨了,做不好在所难免”、“这些人没法沟通,这些规定不能执行下去,我又有什么办法呢”、“如果不是太忙了,我一定会把工作做好的”、“我们一直都是这么做的,我不觉得有什么不妥”、“我在等指示呢”…… 有些员工在工作中不顺心时,通常会认为:“上司和老板真是有眼无珠,像我这么有能力的人才都没有发现”、“如果我的学历再高些,就一定不会受这种罪了”、“都是同事无能,关我什么事呢”…… 这些员工的心思都花在了找借口上,他们从来都没有挑战困难的勇气,遇到难于处理的问题时,总是想方设法地绕过去,或者推卸给同事。他们以为这样做才是聪明人,妄想凭借一些小伎俩在职场上一帆风顺。 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让我们来深入一下这种做法。请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眼考虑。 (1)老板和同事并不是傻瓜。也许一时的侥幸可以蒙混过关,但如果事事都想蒙混,总会有“东窗事发”的一天。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倒霉的会是谁呢? (2)勇敢地承担起份内的责任不仅是一种职业道德,也是一种做人的准则。天底下没有不犯错误的人,但在做了错事后能够主动承认错误的人却并不多。更进一步,当责任是集体的时,你也应该主动站出来,和大伙儿一起担负起责任。身在职场,你必须明白,只有敢于负责的员工才最有可能得到提升的机会,因为老板绝对不会授权给那些遇事退缩、不能勇于负责的人。 (3)要诚实地对待自己和别人。记住,撒谎是自毁前程的“最好途径”。说一套、做一套的人是不会有人喜欢的。如果有人对你也是说一套做一套,你有何感想呢?你是否愿意用自己的坦诚去与别人的虚伪来交换呢? (4)如果你真的想做大事,就必须从小事做起。所谓“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还是试着把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好,并同时积累经验吧。不会走路就想着跑的人会摔得很惨的。 (5)困难不可能因逃避而消失。即使你今天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借口把困难推卸给了同事或老板,但是你总不能推卸一生吧。所以,遇到困难时,应该是先找办法解决而不应想着找借口逃避。 如果你不能努力提高职场竞争力,早日胜任你的本职岗位,那么被人替代将是不可避免的。 正文 第二部分 你的价值决定你是否被淘汰 任何时候、任何领域,只有有价值的东西才能避免被淘汰的命运。身在职场,只有表现出了自己在公司里的价值,你才不会被解雇。 许多人考取了一大堆证书,却忽略了对自己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证书是不能体现你的这方面能力的。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企业更重视员工过去做过些什么、有没有经验、能否适应多方面需要。因此,学生也好,员工也好,都要培养自己各方面的才能,以凸显自己的职业价值。 在继续谈论个人价值的体现前,先看一则故事。 一位技术非常高的木匠年老了,想退休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便向老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老板很舍不得他走,便问他可不可以再为自己建一座房子。老木匠答应了。但人们很快看出来,老木匠的心思已经不放在建筑房子的工作上了,因为他这次做的活很粗糙。 房子建好时,老板把这所新房子的大门钥匙交给了老木匠,说:“这是你的房子,是我送给你的。”老木匠大感意外,而且羞愧得无地自容。 其实事情往往如此,我们如何对待公司和老板,公司和老板也就如何对待我们。我们为别人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最终体现了我们的价值。 一个企业要想赢利,惟一途径就是为顾客创造价值。是的,只有让顾客先获得了相应的利益,我们才会获得相应的报酬。其实,作为员工的情形也是与此相似的。 每一位员工都应该认识到,公司和老板不仅仅是我们的顾客和消费者,还是我们的合作者和朋友。我们和老板之间不光是交易关系,还是一种合作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我们只有以“双赢”原则作为工作指导,通过互利互惠才能谋得共同发展。 有人认为商业都是利己的。是的,生意场中每一个人都是以赢利为出发点的,但是,当我们越想获得利润,我们就越应该向顾客提供真正的实惠,真正让他们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价值。一件商品,如果过了包换期,也许就不能退换了,但是对于一位没有价值的员工,老板完全可以把他淘汰出局。 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说过:“只有尽职工作,为顾客提供更多的服务才能获得收益;否则根本无收益可言。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企业只需担心一点,那就是它们的赢利会多得让人无法相信。” 企业如此,企业员工的价值也同样如此。无论是生产车间里的普通工人,还是活跃在市场第一线的销售人员,或者是一名总经理,他们都是凭借自己的价值来获得报酬的,而提供报酬的是他们的老板。因此,员工们必须把目光多放在如何为老板创造价值、增加收益上。 当向老板提供价值并让其受益时,员工们是在为公司和老板创造财富,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创造财富。如果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敷衍了事,对老板不负责,最终只会使自己一事无成。 洛克菲勒在回忆自己创业经历时说:“年轻时我为老板打工,一般人每天工作八九个小时,而我每天会工作16个小时。这除了对公司有好处外,我个人的收益更大,这样我就可以比别人多赢一些。美国经济竞争如此激烈,多付出一点就显得更重要了。只要肯努力一点,就可以多赢一点。”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种情况,一些非常聪明、学历很高的员工,却未能受到老板的重用,在生活和工作中成为了平庸者甚至失败者。究其原因,就是他们总是在想办法如何少做一点儿工作,或只做自己认为与报酬相当的工作。 其实,态度决定了一切。工作的态度要比能力和学位更加重要。因此,无论我们面对任何老板,我们都应该想办法多做一些事情;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可能增加其价值,并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 不要以为自己付出的比获得的要多,其实,我们努力多一点并不会失去什么,反而让我们有了从平庸中脱身、成为优秀者的可能。归根到底,努力的最大赢家还是我们自己。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价值,我们才能摆脱被职场淘汰的命运。 正文 第二部分 频繁跳槽不是好办法 有一些员工,特别是刚刚工作不久的员工,往往抱着“下一份工作会更好”的心态,一旦遭遇挫折,就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很容易产生另谋高就的想法。于是,他们视跳槽为最好的解脱办法。但是,新公司、新工作还是有许多让他们感觉不满的地方,最让他们感觉失望的是,老板和上司并没有把他们当成重要的人才来对待。当在新公司遇到挫折后,跳槽的念头便又重新浮现出来。 这种频繁跳槽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意气用事,感情冲动。错误地估计了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现状,在未弄清楚自己适合干什么工作之前就一走了之。 (2)急于求成,见异思迁,总认为“新”的要比“旧”的好。 (3)斤斤计较,金钱至上。心里想的、口中说的都是金钱和待遇,总是就此与老板讨价还价。难拒引诱,不顾道德。有的员工受到利益的引诱,或为了“报复”原单位对自己的轻视,试图带走原单位的商业秘密,以为如此可以得到更多的金钱利益。 事实上,很多老员工都知道,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跳槽都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而是万不得已之时才会做出的举动。然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这个不应该轻易使用的方法,随随便便就拿出来用了。 出走并不能解决问题,跳槽不是好办法。很多问题需要沟通,需要协商解决,关键是员工必须主动。员工必须把自己的想法及时告诉给上司和老板,以免因沟通不畅而造成误解。如果我们工作兢兢业业,甚至重付出、轻回报,那么不用我们说,老板也会给我们提高待遇,给我们相应回报,因为老板不是瞎子,更不是傻子。 “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应是我们工作的原则。既然选择了一家公司,我们就应该为做好工作而努力,而不能总计较自己的付出是否与收入对等。要知道,被员工们认为是最差劲的公司也有很多有利于员工成长的东西,而大家公认最好的公司或最成功的企业也有其不足之处。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企业,只有不断追求完美的企业。 跳槽到一个新环境,我们需要付出得更多。离开一个熟悉的环境,融入新环境是需要付出很多心血和时间的。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常挪的树长不大。”而“下一份工作会更好”在很多情况下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 频繁地跳槽直接受到损害的是公司和老板,但从更深层次来看,对员工伤害更深。因为跳槽者个人资源的积累和自身能力的培养都必然大打折扣。 从职业角度看,一个人一生中难免要调换几份工作,但做出转换前,必须考虑到这种转换是在整个人生规划的范围内做出的调整,而不是盲目的跳槽。可能新工作会使工资待遇有所提升,但若跳槽的出发点不是“为了个人能力和价值的提高”,而只是为了多一些金钱上的收入,那便是得不偿失了。当感到自己怀才不遇时,正确的态度是:立足于现实,调整好心态,将现有的工作做得更好,甚至最好。 更重要的是,一个频繁跳槽的人,在经历了多次跳槽后,会不自觉地养成一条习惯:当工作不顺时想跳槽,人际关系紧张时想跳槽,想多挣几个钱时想跳槽,甚至没有任何理由也想跳槽,似乎一切问题都可以用跳槽来解决。这些人却不想一想,如果换工作可以解决问题,为什么换了那么多还不行呢?这种做法其实是一种逃避,他们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在遇到障碍时,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挺身而出克服困难,而不是通过跳槽来逃避。 正文 第二部分 要么适应,要么被淘汰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进化的法则。在动物世界里,暴力竞争是他们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有人说:“如果狒狒拥有核武器的话,世界会在一周之内被摧毁。”蚂蚁更是把杀戮、冲突、殊死搏斗当做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美国东部的一些城镇就是观察“蚂蚁战争”的好地方。在路边、草坪,到处都可以看见大量的棕黑色蚂蚁在拼搏战斗。参战蚂蚁数以千计,分属不同集团,战场通常就是数平方英尺的草地。 现代社会的职场竞争并没有动物同类竞争中常见的那种血腥场面,但从事物的本质来说,职场竞争仍是十分残酷的。我们耳闻目睹了太多因行业过分竞争而破产的企业经历;我们也见过了太多小公司被大企业吞并的事实。当然,最令我们震撼的还是越来越庞大的失业队伍。 也许有人说,我在这个公司里失去了位置,但却可以另谋高就,别的公司也许会有一个美好前程在等着我呢。应该说,许多员工有这样的想法。他们忽视了一个事实,他们忘了,职场竞争是以胜任力为前提的。职场里,一切以竞争力作为衡量员工职业能力的,如果不能适应,那么就将被淘汰! 自然界的“末位淘汰”定律讲的是同类之间的竞争。一只狮子每次只吃一只羚羊就足够了,因此狮子追逐羚羊群时,羚羊们就展开了一场“末位淘汰”竞争,跑得最慢的那只就是狮子的美餐。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行了“末位淘汰制”。这些企业每年都对员工进行综合评估,按照一定的比率淘汰不适合的员工,同时也不断补充新员工,从而保持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末位淘汰制”可以使员工时刻保持竞争状态,时刻具有危机意识。它不是简单的人员淘汰,而是充分地考虑了员工的努力程度。它使企业员工在整个考核年度中,熟知自己的#工作#和业绩标准,可以依据自己制订的具体目标,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把握自己的命运。“末位淘汰制”的压力最终会转变成员工工作的动力。 生活在竞争与压力中的我们不需要做行业中最优秀的那一个,事实上这也很难做到,因为最优秀的员工只有一个。我们只需要与那些处在相同位置、做着相同事情的人竞争。在一个企业中,如果我们是最优秀的员工,那么即使所有的人最终都将被裁掉,我们也是最后一个。 “变革”是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式,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反应。弱者面对新环境、新问题时,会茫然无措、坐以待毙;强者总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和行动。“变革”是客观事实,而“适应”则是一种主观反应。生存需要适合的环境,但个体力量的弱小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彻底改变大环境,因此个体生存需要的是对环境的适应。 动物的“适应”是被动的,而作为具有高级智慧的人类,我们的“适应”可以是主动的。主动权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美国作家弗格森曾经说:“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利,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跳出‘变革之舞’的,当然只能是我们人类自己的双脚。” 在杰克•韦尔奇掌管通用电气公司的漫长岁月里,发生了许多巨大的变化,包括外部环境、企业文化、生产经营状况等。许多人离开,许多人加入,也曾经有过大范围的裁员。哈克•摩尔在通用电气公司工作的时间比杰克•韦尔奇还长,他早来了三年。最开始他的职位是一位副总裁的第三秘书,但在杰克•韦尔奇即将卸任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了杰克•韦尔奇最得力的助手和最知心的朋友。杰克•韦尔奇在自传中这样描述哈克•摩尔: “他在通用工作的时间比我还要长,直到现在还没有退休。在漫长的岁月中,他在30多个岗位上工作过,并不是因为他不能胜任原来的工作而被调离,而是在某个职位出现空缺时,大家总是习惯性地想到他。他总是很快就能胜任新的工作,让人觉得他就是最适合那个职位的人。” 后来,我把他晋升为我的助手,从他身上我看到了‘适应性’的重要,如果让哈克•摩尔坐我的位置,他不会比我逊色。他总是能通过自己出色的学习能力,在很短的时间内胜任新的工作。” 哈克•摩尔是所有通用员工学习的榜样。 你不愿意学会适应社会、企业吗?难道还能让社会、企业来适应你吗?如果你想在社会、企业里生存,那你就必须要学会并接受竞争规则。 正文 第二部分 重视细节 要想赢得公司上下甚至包括客户在内的普遍尊敬,我们还必须注重细节,因为我们的工作能力和人格魅力都将通过一些具体的细节展示出来。 请看销售专家乔•吉拉德的现身说法。 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的乔•吉拉德认为,做销售的人,人品比商品更重要,一个成功的推销员必须具备一颗尊重普通人的爱心,而爱心来自注重每一个细节。注重细节使他创造了12年推销出13000多辆汽车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而且车都是用零售方式、一辆一辆地卖出去的。其中有一年他曾经卖出了1425辆汽车。 一次,一位妇女来到吉拉德的汽车展销室,说想要一辆白色福特轿车,她刚去了福特车行,但那里让她过一个小时再去,所以自己先到这里看一看。 吉拉德非常热情地微笑着欢迎她进来。那个妇女很兴奋地说,今天是她55岁的生日,想买一辆白色的福特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自己。 吉拉德立刻很有礼貌地祝她生日快乐,随后他向自己的助手交待了几句,便领着那位妇女从一辆辆新车前慢慢走过,一边看一边详细介绍。来到一辆雪佛莱前时,他建议:“夫人,您对白**有独钟,请看这辆轿车也是白色的。”这时,助手将一束鲜花交到了吉拉德手中,他接着把这束鲜花交到了那个妇女手中。 她十分感动:“先生,太感谢您了,很久没有人送礼物给我了。刚才那家福特车的推销员看到我开着一辆旧车,以为我买不起新车,所以我提出要看一看车时,他便说让我等一等,他有事先出去一下。我现在想了想,其实我也不是非要买福特车。”最后,那个妇女开走了吉拉德店里的一辆白色雪佛莱轿车。 对细节的关注给他人带来的是一种体贴入微的舒服。这只是乔•吉拉德在创造推销奇迹中的一个小举动,却显示出他对每一个顾客照顾的细微程度,也正是这些非常细小的地方显示了其真功夫。 细节具有非凡的魅力,它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一切行为里。我们说过的每一句话,做过的每一件事,一举手一投足,全部都由细节构成。 细节往往能暴露很多人们刻意要隐藏起来的东西。有人说,翻开男人的名片夹,你就能大概知道他的活动范围;从女人的提包里,你能发现许多放在提包里的东西之外的秘密。 一叶知秋,小中见大。失败常常从忽视非常细小的地方开始;成功则往往从重视做好每一个细节中获得。 注重细节还要求我们从大局出发,识别诸多事务的轻重缓急。不要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人。 我们不能只看到企业的一小部分,而忽视了整个企业的大局;也不能因为眼前的问题堆积如山,而忽略了与其他部门或其他工作之间的协调配合。否则将给我们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问题。 例如,一位新员工工作十分卖力,也深得同事们的赞扬,但有一天其他部门交来了一份非常急的文件让他帮忙送,但为了不耽误自己的工作,他拒绝了请求。站在个人的立场来看,他的做法是对的,但如果站在整个企业的角度用长远的眼光来看,他还可以有更好的解决方法。例如,他可以请示上司,把自己手头上的工作先放一下,把那件急事迅速解决了,再接着干原来的工作。 当我们视野开阔时,看问题就会更全面、更长远了,我们基本上能知道这个问题可能导致的各种结果,可以更好的协调好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当然,工作中我们更应该记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尽管我们看问题时必须站得高、看得远,但现实中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件的小事情组成的,只有把一点一滴都做好了,才有可能成就大事业。 工作中,有些员工会觉得,日复一日地干一些简单枯燥的事情,整理一些琐碎的资料会很无聊。这时他难免会想:“为什么不能尽我之才,为什么总让我干那么繁杂的事呢?”他可能因此而消极地对待工作,办事开始拖拉,因为他认为凭他的能力轻易就能完成,在最后时刻再干都不迟。但正是这些想法,使得许多优秀员工无法顺利完成任务或者惹下麻烦耽误事情。我们可以留意一下自己和身边的新员工,看看是否在为琐碎小事和自认为无聊的工作而应付了事,是否认为上班是一件苦差事。其实,企业正是用这些小事情来不断地考验和提升我们!只有在这些看似简单其实复杂的“考题”中顺利通过,我们才会不断得分,最终迎来职场生涯的辉煌。 没有甘于平凡的精神、没有认真做好每一细节的态度,又怎么能让老板和上司们对我们有信心,从而让我们承担更重要的责任呢? 应该认识到,这样的“考题”总是通过一些细节展现在我们面前,因此,处理细节的能力也是评定员工能力的主要标准之一。 正文 第三部分 珍惜为公司服务的机会 你是否热爱你的工作,是否愿意为其付出全部的热忱?这是决定员工能否事业有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对于那些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员工来说,它决定了其职业生涯是否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企业每年都会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一批新员工。在报酬上,起薪往往是依学历来定的,无论是名牌大学还是三流大学毕业的,只要是大学本科生,就几乎没有差别。公司会给新员工们3到6个月的试用期,即使转正了,薪水也不会有多大差别。这期间,无论是否努力工作,大家工作报酬之间的差距都不会太大,一直到两三年后才会加以调整。 很多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员工会想,工作卖力不卖力所获得的报酬都是一样的,那么何必要辛苦去干呢?干得轻松一点儿也可以嘛。因为眼光短浅,持这种想法的人不知道以后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们去做。 虽然在待遇上没有差异,但工作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员工们的一切工作情况和表现都会由主管下来,交给人力资源部门去评定。在试用期满后,人力资源部门就开始根据每个人在试用期间的表现来进行评定,依照个人的能力和态度来分派相应职位。这样,能力强、态度端正的员工被分派到的职位可能十分重要;相反的,则其职位可能无足轻重。 只要经过工作质量的检验,就能看出同时进入公司的员工能力高低和态度优劣。这时候,尽管能力和态度上有差别,但工资报酬上的差别却不大。按照常理说,能力和评价都较高的员工,应该比其他员工的工资要高才是,但实际上并不全是这样。那么,在付出了那么多汗水和辛劳时,所获得的报酬只是比别人多一点点,你是否会感到不公平呢? 面对如此情况,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前辈们经常建议新员工记住这样一句话:“工作的报酬除了金钱以外,还有工作本身。”我们应该珍惜为公司和老板服务的机会,尽可能多地学到使自己日后成就事业所需的各项技能和素质。 “工作的报酬除了金钱以外,还有工作本身”这句职场至理名言告诉我们,当我们圆满完成任务后,上司会交给我们更重责任和更高评价的任务。这样,许多良好表现的累积,会为我们日后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有更深一层意思是,劳动本身能够给人带来金钱以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如果被分派到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岗位,员工们总会找出一些借口而不愿意去。如要到工厂高温车间工作时,他可能会说“里面的温度太高了,不但让我流汗,而且我的衣服会被弄脏的”;被派到营业部工作时,他或者会说“这样我就不能在公司食堂里吃饭了,伙食费我吃不消呀。” 为此,公司会支付他们相应的津贴以消除其不满。然而,津贴只能消除他们一时的不满,却难以真正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随着时间推移和不满情绪的与日俱增,他们就会要求更多的津贴。曾经有一家大型企业的津贴项目多达30多项,但并没有能够相应地提高士气,反而得到了相反的效果。 当接受新任务时,我们应该多考虑一下如何适应新工作,而不是抱怨这个不好、那个不行。 工资报酬的高低是衡量员工能力和为公司工作的努力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薪水尤其是底薪的不同,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为了让自身的价值更大限度地提高,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一定要珍惜为公司服务的机会。抛开获得报酬这个因素,珍惜为公司服务的机会,是因为任何工作,都会让我们掌握到很多相关知识和工作经验,这些都是我们谋生并图发展的根本。 让我们珍惜当下拥有的工作机会吧,并好好地付出自己的激情和努力,不断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正文 第三部分 关注公司的需求 一只野狼卧在草丛中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都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牙齿磨得又尖又利。 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已经没有任何危险了,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 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消磨时间。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平时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身在职场,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考验突然来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实学问,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有人抱怨没有机会,然而当升迁机会来临时,却只能再叹自己平时没有积蓄足够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以致不能胜任,也只好后悔莫及。因此,我们必须像上例中野狼那样树立危机意识,时刻不忘提升自己的胜任力。 胜任力是指员工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是每一位员工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胜任力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包括从已经完成的任务中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还包括为未知的考验做准备。 对胜任力的要求随着时间和岗位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必须有随着公司需求调整自己,并不断学习和充实自我的意识。在新加入一个公司时,我们必须从公司的需求出发来提高自身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胜任力。 作为员工,老板和公司就是我们的顾客,是以发薪水的形式购买“产品”者。员工有必要自动自发地努力满足“顾客”的各种合理需求。 员工要经常用老板的眼光看自己:我能为“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产品”?“顾客”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我具备何种价值?作为“产品”的我们还应该创造哪些价值? 我们还应该自发去与老板交流,去问:“我应该如何做,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不要因为自己是普通员工,就不敢主动与老板面谈。要让老板这位顾客觉得我们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我们就必须通过努力,清楚地知道老板和公司需要的东西,从而让自己更好地为“顾客”服务,创造更多的价值。 关注顾客需求才能提升自己的价值。很多人都想知道超级推销员和平庸推销员之间的区别在哪里。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超级推销员喜欢用问问题的方式来引起顾客的注意,而平庸的推销员喜欢不厌其烦地向顾客推介自己的产品;超级推销员用耳朵倾听顾客的需求,而平庸的推销员用嘴巴表达自己的见解;超级推销员在卖别人想要购买的,而平庸推销员在卖自己想卖的。 作为“产品”的员工,我们是向超级推销员学习,还是效仿平庸推销员?如果想把自己“卖”得好,我们就应该像超级推销员那样,十分关注老板最想“买”的是什么。我们必须知道公司和老板需要什么样的员工,因为他们就是我们的“顾客”。 我们不要做“平庸的推销员”,光知道在那里辛苦地叫卖,却不知道推销的关键不在于卖什么,而在于顾客究竟需要什么。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有学历、有能力、有经验就一定可以梦想成真。可能老板会在意我们目前的能力,但他们更在意我们未来的发展潜力;他们会在乎我们能否很好地融入到团队中去,而不会在乎我们的单兵作战能力。有很多公司更愿意招聘没有工作经验的新人,而不愿意吸收那些在社会上历练过许多年,一上岗就能得心应手的职场熟手…… 我们拥有的和公司想要的往往是不一致的。优秀但不具备特定的素质,也可能事与愿违。 如果不知道老板真正需要的东西是什么,那么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去和老板推心置腹地谈谈。没有哪个老板不喜欢积极上进的员工,这是一条在职场迅速提升的捷径。 商界有一条服务定律,其内容是:“无论何时,无论你的顾客是谁,你都会得到与你对顾客所提供的服务价值相对等的报酬。”其推论是:“只要你不断地帮别人,别人也会不断地帮助你。” 当我们把老板当做顾客时,我们的行为就适用于“服务定律”。当我们切切实实地以“服务定律”作为行为指南开展工作时,我们将赢得顾客的心。例如,帮助顾客增加收入,提升其生活品质,使他们更有实力来让你的产品或服务有更大实现价值的空间,如此,我们的收入就会增加,我们的生活品质会提升,我们的能力也会提高,我们的事业也会更上一层楼。 如何做到从公司的需求出发呢?关键一点是,帮助他们得到他们想要的。一位员工要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首先要赢得老板和公司的认可,也就是赢得他们的心。怎样去做呢?就是帮助他们实现梦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目标。公司和老板购买员工的劳动力价值就是为了要其帮助自己成功地实现目标和梦想。员工同样有自己的梦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也需要借助老板和老板的帮助。老板与员工相处的最好结果就是双赢。 为了真正做到从公司的需求出发,我们可以从以下方向努力:为公司提供我们的能力和经验;为公司提供我们的创意;努力为公司搜集有用的信息,为老板做好参谋;扩大公司和老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公司提供可以帮助公司不断发展的东西。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是生意场和职场上十分重要的定律。当我们帮助老板和公司实现他们的目标和梦想时,我们也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正文 第三部分 培养巧干的能力 下面是一位教营销课的教授讲给他学生的一个故事。 一个身体强壮的年轻人到伐木厂去应聘伐木工,老板看他身体壮实挺适合干这个,就让他留下来了。第二天这个人很早就起床,一天下来伐了20颗树。老板夸奖他:“你真行,你是我们这里一天伐木最多的人。” 第三天这个工人起的更早,但是一天下来伐了17颗树,不过老板说:“17颗你也是最多的了。”第四天这个工人起得更早,结果到最后只伐了15颗树,老板说:“15颗你也是最多的。” 这个工人开始疑惑了:为什么我每天伐树的数量逐渐下降呢?老板就问:“你的斧头磨了吗?”这个工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斧子钝了的缘故。
/
本文档为【没有人不可替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