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肝风内动的脏腑辨证

肝风内动的脏腑辨证

2011-02-22 20页 doc 64KB 51阅读

用户头像

is_740150

暂无简介

举报
肝风内动的脏腑辨证脏腑辨证:肝风内动 肝风内动证是指临床出现眩晕欲仆,震颤,抽搐等症状的病证。多由肝肾阴液精血亏虚,血不养筋,肝阴不能制约肝阳而肝阳亢奋无制所致。根据造成肝肾阴亏的原因,临床可分为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四种证型。 1)肝阳化风:多由素体阴虚,肝阳易亢,化火生风所致,症见眩晕欲仆,头痛如掣,肢体麻木,手足震颤,舌质红,脉弦细。若突然昏倒,舌强不语,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则为中风。 主要临床表现:肝阴亏于下,肝阳亢于上故头重脚轻,步履不稳。肝风夹气血逆走于上壅滞络脉,则项强肢颤,“手足麻木;肝风夹痰浊上扰阻于舌窍则语言...
肝风内动的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肝风内动 肝风内动证是指临床出现眩晕欲仆,震颤,抽搐等症状的病证。多由肝肾阴液精血亏虚,血不养筋,肝阴不能制约肝阳而肝阳亢奋无制所致。根据造成肝肾阴亏的原因,临床可分为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四种证型。 1)肝阳化风:多由素体阴虚,肝阳易亢,化火生风所致,症见眩晕欲仆,头痛如掣,肢体麻木,手足震颤,舌质红,脉弦细。若突然昏倒,舌强不语,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则为中风。 主要临床现:肝阴亏于下,肝阳亢于上故头重脚轻,步履不稳。肝风夹气血逆走于上壅滞络脉,则项强肢颤,“手足麻木;肝风夹痰浊上扰阻于舌窍则语言謇涩,伸舌歪斜;肝风夹痰浊蒙蔽清窍,心神被扰,则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舌强不语,喉中痰鸣;风痰阻于脉络则口眼咽斜,半身不遂。舌红,脉弦有力为阳亢风动之象。 在肝阳上亢证的基础上,若头痛眩晕加剧,又见手足抖动,肢体麻木即为肝阳化风,此时为中风先兆。若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舌强不语,半身不遂,喉中痰鸣,即为通常所说的中风,证情十分严重,常可导致死亡。 相似证候的辨别:由于本证是在肝阳上亢证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故当与肝阳上亢证辨别。两证均可有眩晕、头痛等阳亢的症状,但肝阳上亢证相对较轻,本证较重,若在此基础上又见手足抖动,肢体麻木,甚则卒然昏倒,半身不遂等动风神志症状者,即为肝阳化风证。 辨证注意点:有肝阳上亢的病史,在此基础上出现动风或神志症状者。 2)热极生风:热极生风证是热邪亢盛灼伤阴液引动肝风的病证。常见于高热为主的证候中。 主要临床表现;高热,谵语,烦躁如狂。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或牙关紧闭,两目上视,甚则神昏,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机:本证以高热引动肝风为特征。热邪亢盛充斥表里,故见高热;热邪上扰神明则烦躁如狂;热邪燔灼津液,筋脉失养,肝风内动则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牙关紧闭,两目上视。热邪蒙蔽心包则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弦数为热盛之象。本证的预后与伴随的高热证候有关。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肝阳化风证相辨别。两者均有动风症状,但肝阳化风有肝阴不足肝阳上亢的病史,本证以高热动风为特征。 辨证注意点:高热伴有动风症状。 3)阴虚动风:阴虚风动证是阴液亏虚,筋脉失于濡养引动肝风的证候。多因阴液亏虚严重所致的虚证,常见于外感病后期或内伤杂病。 主要临床表现:手足蠕动或筋肉拆动,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口干咽燥,形体消瘦,舌红,苔少,脉弦数。 病机分析:本证以阴液亏损筋脉失养为特征。热病后期或内伤杂病长期不愈,阴液严重亏损,不能濡养筋脉则手足蠕动或筋肉拆动。阴虚生内热则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形体消瘦,舌红,苔少,脉虚证动风,常由于出血过多或久病血虚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手足蠕动,或肌肉拆动,肢体麻木活动不利,眩晕耳鸣,目糊目涩,面色无华或萎黄,爪甲不荣,舌淡,脉弦细或细。 病机分析:本证以血虚动风为特征。肝主藏血,在体为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肝血虚,无以濡养筋脉则手足蠕动或肌肉拆动,肢体麻木活动不利,爪甲不荣。肝血虚不能上荣于头目则眩晕耳鸣,目糊且涩,面色无华或萎黄。舌淡,脉弦细或细,为肝血虚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阴虚动风证相辨别,两者均有动风症状,但阴虚动风以潮热盗汗等阴虚表现为特征,本证以面色无华、舌谈等血虚症状为特征。 辨证注意点:虚性的动风症状伴血虚表现。 附: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的鉴别 上述五证在病机上有着内在联系,如肝失疏泄导致肝气郁结,肝气久郁可化火而致肝火上炎,肝火灼伤肝阴可致肝阴虚或肝肾阴虚,一方面可使肝火更旺,另一方面阴虚水不涵木,阴不制阳而导致肝阳上亢,阳亢无制又可导致肝风内动。故五证实际上是肝的阴阳失调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临床当分析各个时期的病机特点及临床表现特征,从而作出正确辨证。 1、肝气郁结证:以肝失疏泄气机郁结为特点,常有与本证密切相关的精神刺激等外因,临床表现以气郁、气滞、情志改变为特征。 2、肝火上炎证:以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为特点,临床表现以肝经气火上逆、热象明显为特征。 3、肝阴虚证:以肝的阴液亏虚,濡养功能减弱为特点,常与肝火上炎、肾阴虚等有关。临床表现以肝的虚热证为特征。 4、肝阳上亢证:以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为特点,与肝阴虚、肾阴虚有关。临床表现以既有肝肾阴虚的表现又有肝阳上亢为特征。 5、肝风内动证:以肝的阴阳气血失调、风动为特点,与肝肾阴虚血亏、肝阳上亢或热邪亢盛有关。临床表现以风动为特征,有虚实之别。 ★本证多因肾亏,房室劳倦,七情所伤,饮食失调,或温邪直入下焦,耗伤阴液等导致阴血.亏虚,肝脉失养,肝阳暴张,化燥生风。其证属本虚(阴虚)标实(阳盛),病位在肝及肝脉所及之处,且与心、肾两脏密切相关。 ★治疗法则: 清气,解毒,凉血,救阴。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清瘟败毒饮:本方适宜于温病过程中,温邪化毒化火,燔灼气、营、血分诸症。 (2)普济消毒饮:黄芩(酒炒)15克、黄连(酒炒)6克、陈皮6克、玄参l0克、连翘10克、板蓝根12克、马勃5克、牛蒡子10克、薄荷5克、僵蚕6克、桔梗3克、升麻3克、柴胡3克、生甘草5克。本方适宜于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大头瘟证。 以上药物研为细末,汤调,时时服之;咸拌蜜为丸,噙化;或不研细末,以水适量,煎取汁200毫升,分2~3次服用,每日1剂。 (3)清咽栀豉汤:生栀子10克、豆豉10克、金银花10克、薄荷5克、牛蒡子10克、蝉衣3克、白僵蚕6克、犀角2克(磨冲)、连翘lo克、桔梗5克、马勃5克、芦根50克、灯芯6克、竹叶6克、生甘草5克。本方适宜于烂喉痧初起之证。 (4)凉营清气汤:犀角2克(磨冲)、鲜石斛25克、栀子6克、丹皮10克、鲜生地25克、薄荷5克、黄连3克、赤芍6克、玄参10克、生石膏25克、连翘10克、鲜竹叶12克、茅根50克、芦根50克、生甘草5克、金汁50克(冲服)。本方适宜于烂喉痧病中部毒化火,燔灼气血之证。 以上2方,水适量,煎取汁200毫升,分2次服用,每日1~2剂。 (5)代赈普济散:金银花8克、连翘8克、玄参10克、牛蒡子8克、荆芥8克、蝉衣8克、黄芩6克、大青叶10克、白僵蚕6克、薄荷5克、人中黄5克、马勃6克、射干6克、柴胡5克、大黄5克。本方通治风温温毒、喉痹、项肿、面肿、斑疹病痧、麻痘、杨梅毒疮。 以上方药,加开水适量,煎3~5沸,去渣,取汁200~300毫升,热服,每日1~2剂。若喉痹滴水难下咽者,咽一口,仰面浸患处,少顷有稀涎吐出,再咽再吐,至4~5次,喉自能开;取汁从鼻孔灌入亦可。 2.加减变化:若大头瘟初起表郁较重者,可在方(2)中加入荆芥6克、防风l0克;若兼大便秘结者,可在方(1)、(2)、(3)、(4)中酌情加入生大黄l0克、或芒硝5克(冲服);若痰多者,可在方(1)~(5)中酌情加入竹沥50克冲服;若烂喉痧病中兼见热毒内陷心包者,可用方(4)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若见大头瘟病中热毒极重者,方(2)中可去升麻,柴胡,加大青叶15克。 (二)外敷药物:本证中若有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的,可配合外敷法、以利于缓解局部的疼痛。 1.三黄二香散:黄连30克、黄柏30克、生大黄30克、乳香l2克、没药12克。 研极细末,初用细茶叶汁调敷,干则易之,继用香油调敷。本方法适宜于大头瘟、痄腮病。 2.水仙膏:水仙花根不拘量,剥去老赤皮与根须,放入石臼中捣如膏状,取适量敷肿处,中留一孔出热气,干则易之,以肌肤上生黍米大小之黄疱疮为度。本方法适宜于大头瘟、痄腮病。 3.如意金黄散:生南星、陈皮、苍术各二斤、黄柏五斤、姜黄五斤、白芷五斤、甘草二斤、厚朴二斤、大黄五斤、天花粉十斤,研磨成粉末,用细绢箩筛,贮磁罐中,用时以醋调之敷肿处,干则再以醋润之。本方法适宜于大头瘟病。 (三)药物吹喉 1.玉钥匙:焰硝75克、硼砂25克、冰片5克、僵蚕5克,研极细末,调匀,以竹管吹1.5克入喉中。本方法适宜于烂喉痧初起,咽喉红肿而未糜烂者。 2.锡类散:象牙屑1克(焙)、珍珠1克(制)、青黛2克(飞)、冰片1克;西牛黄1克、焙指甲l克、壁钱20个。共研细末,密装瓷瓶中,每用少许吹患处。本方适宜于烂喉痧病热毒壅盛,咽喉糜烂者。 (四)含漱探吐法 大头瘟之咽痛喉痹者,急用生桐油和皂荚末少许,白鹅翎(或棉纤)蘸以扫喉,探吐痰涎以开痹,继以加味冰硼散以退肿,终用土牛膝根捣汁2瓢,开水1碗,调入制月石6克、紫雪丹l克,烊化之,频频含漱以祛腐。 施治要点: (一)温毒之证,既有因温邪化毒化火而成温毒充斥周身表里上下之候,又有因感受温热毒邪所致的大头瘟、烂喉痧等病症中可见之,二者病机有别,病情有轻重之异。(后者亦可发展成为毒燔气营血之候),故在治疗时,所选方药有异。前者应清气凉血,泻火解毒,后者当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或清泄热毒。 (二)感受温热毒邪所致的大头瘟、烂喉痧初起,虽见憎寒发热,其实乃卫气同病,里热为主,不可误以为表寒而用辛热解表,亦不可单用辛凉解表,而应表散与清里并行,更要慎用苦寒之品,以免寒凉冰伏气机之弊。 (三)温毒炽盛,多易重伤阴津,在治疗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观察阴津耗伤的轻重程度,酌情佐以养阴生津之品,若伤及肾阴,可用咸寒之品。 中药针灸 1.大头瘟病:以细针(用绣花极细针36支,以线扎成圆大空灵1支),遍刺肿处,先放紫血,继放黄涎,泄出血毒以消肿,即用清凉救苦散涂敷肿处。 2.丹毒症:治宜疏风清热解毒,取曲池、解溪、委中、风门、阿是穴,以泻法为主,每日针刺1~2次;委中、阿是穴用三棱针放血。 3.拔罐:丹毒症:用三棱针在红肿部散刺或皮肤针叩刺,放出少量血液,针刺后加拔火罐,每日l~2次。 肝风内动证 泛指因风阳、火热、阴血亏虚等所致,以肢体抽搐、眩晕、震颤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根据病因病性、临床表现的不同,常可分为肝阳化风证、热极生风证、阴虚动风证和血虚生风证等。 (一)肝阳化风证 指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以眩晕、肢麻震颤、头胀痛、面赤,甚至突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眩晕欲仆,步履不稳,头胀头痛,急躁易怒,耳鸣,项强,头摇,肢体震颤,手足麻木,语言謇涩,面赤,舌红,或有苔腻,脉弦细有力。甚至突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謇。 【证候分析】本证多由肝阳素亢,耗伤阴液,或肝肾阴亏,阴不制阳,阳亢阴虚日久而化风,从而表现出具有“动摇”特点的证候。 肝阳上亢,阴不制阳,阳亢化风,则经常头晕欲仆,头摇;阳亢而气血上壅,上实下虚,则行走飘浮,步履不稳;气血壅滞络脉,则头胀头痛,面赤;风动筋脉挛急,阴亏筋脉失养,则项强,肢体震颤,手足麻木;风阳窜扰,夹痰阻碍舌络,则语言謇涩;舌红,脉弦细有力,为阳亢阴虚化风之征。若风阳暴升,气血逆乱,肝风夹痰,蒙蔽心神,则见突然昏仆,喉中痰鸣;风痰窜扰经络,经气不利,则见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謇。 本证以眩晕、肢麻震颤、头胀痛、面赤,甚至突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二)热极生风证 指邪热炽盛,热极动风,以高热、神昏、抽搐为主要表现的证候。本证在卫气营血辨证中归属血分证。 【临床表现】高热口渴,烦躁谵语或神昏,颈项强直,两目上视,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证候分析】 本证多因外感温热病邪,邪热亢盛,热闭心神,燔灼筋膜,伤津耗液,筋脉失养所致。 邪热内盛,则高热持续;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安、谵语;热闭心神,则神志昏迷;邪热炽盛,燔灼肝经,伤津耗液,筋脉失养而拘挛,则四肢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为肝经热盛之征。 本证以高热、神昏、抽搐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三)阴虚动风证 指肝阴亏虚,虚风内动,以眩晕,手足震颤、蠕动,或肢体抽搐等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手足震颤、蠕动,或肢体抽搐,眩晕耳鸣,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多见于外感热性病后期,阴液耗损;或内伤久病,阴液亏虚,筋脉失养所致。 肝阴不足,筋脉失养,筋膜挛急,则见手足震颤、蠕动,或肢体抽搐;阴虚不能上滋,故头晕,眼花,耳鸣;阴虚不能制阳,虚热内蒸,故五心烦热,午后潮热,两颧发红;阴液不能上承,则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弦细数,为肝阴不足,虚热内炽之征。 本证以眩晕,手足震颤、蠕动与阴虚内热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四)血虚生风证 指肝血亏虚,虚风内动,以眩晕,肢体震颤、麻木、瘙痒、拘急、目闰动等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眩晕,肢体震颤、麻木,手足拘急,肌肉目闰动,皮肤瘙痒,爪甲不荣,面白无华,舌质淡白,脉细或弱。 【证候分析】本证多见于内伤杂病,因久病血虚,或急、慢性失血,而致营血亏虚,筋脉肌肤失养所致。 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头面,故头晕,目眩,面白;肝在体为筋,爪甲为筋之余,筋失血养,则肢体震颤,手足拘急,肌肉目闰动,爪甲不荣;肢体、皮肤失养,则见肢体麻木,皮肤瘙痒;舌淡,脉细或弱,为血虚之象。 本证以眩晕、肢麻、震颤、瘙痒、拘急、目闰动等与血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肝风内动四证的成因与证候有别。肝阳化风证为阳亢阴虚,上盛下虚,表现为眩晕欲仆,头胀痛,头摇,肢麻震颤,步履不稳等;热极生风证为火热炽盛所致,病势急而重,表现为高热,神昏,抽搐;阴虚动风证多见于热病后期,阴液亏损,表现为眩晕,手足震颤、蠕动及虚热证候;血虚生风证多见于慢性久病,血虚失养,表现为眩晕、肢麻、震颤、拘急、面白舌淡等。 肝胆湿热致肝阳上亢、肝风内动3例 传统认为,风、火、痰、虚、气、血引起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笔者认为肝胆湿热可致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足厥阴肝经感受湿热,常见湿热下注,引起尿频、尿急、阳痿、脱疽等病。但也可上冲犯脑,轻者引起头晕、头痛,如现代医学的脑动脉硬化,血管痉挛、狭窄,以及突发性耳鸣、耳聋等;重者可致中风,精神错乱等病如脑出血、脑梗死、脑栓塞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治疗以龙胆泻肝汤去当归、生地、柴胡,加天麻、龙牡、代赭石为基本方,称为龙胆加减方,头痛剧烈者,可加全虫、蜈蚣等解痉止痛药,耳鸣、耳聋者,可加石菖蒲、虫退、全虫等祛风开窍药,肢体活动障碍者,可加地龙、蜈蚣、路路通等祛风通络之品。     1  脑动脉硬化症、高脂血症患者,男,53岁,农民,于2002年11月4日来院就诊。自述平时喜吃动物内脏,1年前出现头晕、头痛,服用了一些中药及西药(用药不详),效果不显,病情时好时坏。自觉前天有点外感,上述症状加重,到我处就诊,现感头晕、头痛、乏力、纳差、二便调,舌苔黄腻,质红,脉弦实。查血压正常,血脂TG 2.2 mmol/L,CH 6.3 mmol/L,经头颅多普勒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双侧大脑前动脉、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不足,双侧大脑动脉硬化。笔者认为此患者肝胆湿热挟痰瘀致肝阳上亢,方用龙胆加减方治疗,药用:天麻10 g(另包),代赭石30 g(先煎),龙牡各15 g(先煎),胆草10 g,黄芩15 g,山桅10 g,车前子30 g(包煎),泽泻30 g,全虫3 g(冲服),生半夏15 g(先煎),丹参30 g,川牛膝18 g,生山楂30 g,蜈蚣2条,葛根20 g,草决明20 g,甘草6 g。服药5剂后上述症状大减,效不更方,继续加减治疗1个月后诸症消失,复查血脂正常,经颅多普勒示:脑血管供血良好,双侧大脑动脉轻度硬化,嘱患者平时少服动物内脏,平时以微量阿司匹林、维生素E、步长脑心通等药以巩固,随访至今未发。按:此患者形体较为肥胖,平时喜食动物内脏等含脂比较高的食品,因为饮食不节,脾失健运,聚生痰湿,痰湿郁久化热,瘀阻经脉,湿热挟痰痰瘀流注肝经,上冲犯脑,以致患者头晕、头痛,痰湿困脾则乏力、纳差。治疗以龙胆加减方平肝潜阳,清泻肝经湿热之邪,加生半夏、全虫、蜈蚣化痰、息风、通络止痛,葛根、丹参、川牛膝、生山楂化瘀,生山楂、草决明现代药理研究有降脂作用。全方配伍适宜,量大力洪,故疗效显著。     2  脑溢血患者,男,61岁,居民,于2003年10月20日来我处就诊。家属代述:患者平时嗜烟酒,血压一直偏高,常头晕,头痛。15天前突然晕倒,不省人事,到我院住院部抢救(用药不详),患者脱离危险,治疗两周后,因经济原因出院。现见患者神志清楚,语言蹇涩,口角流涎,轻微头晕,口苦,厌食,眠差,情绪容易急躁,小便黄,大便调,舌苔黄腻,质红,脉弦紧。查左上肢肌力0~1级,左下肢肌力1~2级。CT示:右基底节区见一个不规则形高密度出血灶,大小约4.0 cm×3.3 cm×5层,量约30 ml。笔者认为此患者肝胆湿热,上冲犯脑,致肝风内动,方用龙胆加减方治疗,药用:天麻10 g(另包),代赭石30 g(先煎),龙牡各15 g(先煎),胆草10 g,黄芩15 g,山桅10 g,车前子30 g(包煎),泽泻30 g,天竺黄15 g,蜈蚣2条,地龙15 g,伸筋草30 g,土苓30 g,木通10 g,丝瓜络15 g,川牛膝15 g,甘草6 g。服药10剂后患者上述症状减轻,自觉下肢有力一些,效不更方,继续治疗40天后患者语言清晰,纳可,情绪稳定,左下肢肌力4级(-),左上肢肌力2~3级。后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2个月后患者左下肢完全恢复,左上肢稍差,随访至今未发。按:此患者饮食不节,素嗜烟酒,酿生湿热,湿热流注肝经,上冲犯脑,致患者出现中风、偏瘫。治疗以龙胆加减方平肝潜阳,清泻肝经湿热之邪,加天竺黄、木通、丝瓜络、伸筋草化痰通络,加蜈蚣、地龙、川牛膝解毒、化瘀通络,土苓利关节。据笔者观察,脑溢血患者前两个月肝胆湿热都较重,此时不宜以补阳还五汤等补气化瘀药物进行治疗,待患者病情稳定,湿热已除时再以补阳还五汤治疗,才是最佳时期。     3  顽固性失眠患者,男,84岁,居民,于2004年6月5日邀笔者会诊。住院医生代述:患者3天前到我院就诊,查肾功:肌酐288 mmol/L,尿素氮15 mmol/L;血常规:RBC 2.5×1012/L,Hb 40 g/dl。以慢性肾衰竭(失代偿期)重度贫血收入住院治疗。入院当天输代血浆后患者出现轻度烦躁,当晚未眠,第二天烦躁加重,当晚肌注安定10 mg,仍然未眠,第三天烦躁进一步加重,当日分三次共肌注安定30 mg后,患者还是异常烦躁,谵语,晚上9点邀笔者会诊,见患者烦躁、谵语,家属介绍患者素喜饮酒,舌苔黄腻、质红,小便黄,极少,脉弦实。余认为此患者为肝胆湿热,挟痰瘀上扰神明,出现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治疗以龙胆加减方加减,药物组成:天麻10 g(另包),代赭石30 g(先煎),龙牡各15 g(先煎),胆草10 g,黄芩15 g,山栀10 g,车前子30 g(包煎),泽泻30 g,人工牛黄3 g(冲服),酒大黄15 g,炙远志8 g,夜交藤30 g,丹参30 g,凌霄花15 g,黄连10 g,白豆蔻10 g(后下),甘草6 g。服药30 min后患者入睡,后又用此方加减治疗20天左右好转出院。按:因患者素喜饮酒,故湿热内生,流注肝经,致患者小便黄少,挟痰瘀上冲犯脑,扰乱神明,致患者失眠、烦躁、谵语。治疗以龙胆加减方平肝潜阳,清泻肝经湿热之邪,加人工牛黄、丹参、凌霄花来化痰散瘀,通络开窍;加炙远志、白豆蔻、夜交藤、黄连来清热化湿,宁心安神;大黄用来釜底抽薪,引热下行,故疗效显著。 辨肝胆病证方法 辨肝风内动证 肝风内动证是指以眩晕欲仆、抽搐、震颤等“动摇不定”症状为主要特征的一类证候。常由肝阳上亢、高热、阴虚、血虚等进一步发展所致。根据病因病性的不同,临床主要分为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生风和血虚生风四种证型。 (一)辨肝阳化风证 肝阳化风证是指肝阳升发太过,亢逆无制所表现的动风证候。常由情志不遂,化火伤阴,或素有肝肾阴虚,阴不制阳,阳亢日久化风所引起。 【临床表现】眩晕欲仆,头摇,头痛,肢体震颤,项强,步履不正,手足麻木,语言謇涩,或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喉中痰鸣,舌红苔白腻,脉弦细有力或弦滑。 【分析】本证多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伤阴,或素有肝肾阴亏,阴不制阳,阳亢日久,亢极化风,从而形成本虚标实、上实下虚的动风之证。 肝阳亢逆化风,风阳上扰,则目眩欲仆,头摇;气血随风上逆,壅滞络脉,故见头痛:肝主筋,风动筋脉挛急,则项强,肢体震颤;足厥阴肝经络舌本,风阳窜扰络脉,则语言謇涩。肝肾阴亏,筋脉失养,故手足麻木;阴亏于下,阳亢于上,上实下虚,故行走飘浮,步履不正。舌红,脉弦细有力,为肝肾阴亏阳亢之征。若风阳暴升,气血逆乱,肝风挟痰蒙蔽清窍,则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喉中痰鸣;风痰窜扰经络,经气不利,则见口眼 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舌强不语。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肝阳升发太过而亢逆无制为主要病机。 ②以平素即有头晕目眩等肝阳上亢症状,又突见动风之象,甚或突然昏倒、半身不遂等症为辨证依据。 ③有眩晕欲仆、头摇、头痛、手足麻木、肢体震颤、项强、步履不正、舌红苔白腻、脉弦细有力或弦滑等肝阳化风的定位症状。 ④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喁斜、半身不遂等肝风挟痰,蒙蔽清窍的症状。 (二)辨热极生风证 热极生风证是指热邪炽盛,耗伤津液,筋脉失养所表现的动风证候。常由热邪燔灼肝经所引起。 【临床表现】高热,心烦,或躁扰如狂,或神昏,手足抽搐,颈项强直,牙关紧闭两目上视,角弓反张,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机制分析】本证多见于外感温热病中,因邪热亢盛,燔灼心肝二经所致。邪热炽盛,燔灼肝经,伤津耗液,筋脉拘挛迫急,故见四肢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热邪蒸腾,则呈高热;热传心包,心神被扰,轻则躁扰不安如狂,重则神志昏迷。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为肝经热盛之征。本证以高热兼见动风之象为主证。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热伤阴津,筋脉失养而风动为要点病机。 ②以高热和动风之象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高热、心烦,或躁扰如狂、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等实热的定性症状。 ④有手足抽搐、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肝风的定位症状。 (三)辨阴虚动风证 阴虚动风证是指阴液亏虚,筋脉失养所表现的动风证候。常由外感热病后期伤阴,或内伤久病,阴液耗伤所引起。 【临床表现】手足蠕动,眩晕耳鸣,潮热颧红,口咽干燥,形体消瘦,舌红无苔,脉细数。 【机制分析】本证多因外感热性病后期,阴液耗损,或内伤久病,阴液亏虚,致使筋脉失养而成。具体分析参见肝阴虚证。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阴液亏虚,筋脉失养而风动为主要病机。 ②以阴虚和动风之象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眩晕耳鸣、潮热颧红、口咽干燥、舌红无苔、脉细数等虚热的定性症状。 ④有手足蠕动等虚风内动的肝病定位症状。 (四)辨血虚生风证 血虚生风证是指血液亏虚,筋脉失养所表现的动风证候。常由久病血虚,或生血不足所引起。 【临床表现】手足震颤,肌肉(左边一个目字,右边一个闰字)动,肢体麻木,眩晕耳鸣,爪甲、口唇色淡,面白无华,舌质淡白,脉细弱。 【机制分析】本证多见于内伤杂病,因久病血虚,或因急性、慢性失血,而致营血亏虚,筋脉失养所致。具体分析参见肝血虚证。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血虚而致风动为主要病机。 ②以血虚和动风之象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眩晕耳鸣、爪甲、口唇色淡、面白无华、舌质淡白、脉细弱等血虚的定性症状。 ④有肢体麻木、手足震颤、肌肉(左边一个目字,右边一个闰字)动等风动的定位症状。 此外,还要注意肝风内动四证的鉴别。肝风内动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和血虚生风之不同,应从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加以鉴别。凡肝病出现动风的征象,多为急病、重病。其中热极生风因热邪伤津耗液,筋脉失养所致,故以高热伴见手足抽搐有力,颈项强直为诊断要点,属实热证;肝阳化风系由肝肾阴虚,肝阳亢逆失制而成,以眩晕欲仆,项强肢颤,手足麻木或卒然昏倒,口眼 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语为主症,属阴虚阳亢(或上实下虚)之重证;血虚生风与阴虚动风均由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而成,以手足麻木、 震颤或蠕动无力为其风动的特点,均属虚证。四证均以眩晕欲仆、抽搐、震颤等动摇症状为主症。但肝阳化风证为本虚标实证,在肝阳上亢证的基础上发病;热极生风证为实热证,且有高热等实热征象;阴虚生风证属虚证,继发于他证之后,有虚热特点;血虚生风证也为虚证,有明显的血虚特征。
/
本文档为【肝风内动的脏腑辨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