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傅佩荣博文傅佩荣(访谈录)面对生老病死

2018-09-06 7页 doc 47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933307

暂无简介

举报
傅佩荣博文傅佩荣(访谈录)面对生老病死面对生老病死 (2008-07-07 15:38:47) 标签:爱在中国行 哲理 养生 生老病死 鼓盆而歌 庄子 雅典 文化  分类:访谈录 面对生老病死   主持人:人生困惑我们继续来问庄子。有一位男子三十多岁,身材魁梧,力大如牛,偶然觉得有点不舒服,就上医院去检查,医生让他住院观察。观察期间,他每餐吃饭需要三碗大米饭,然后谈笑自若,同病房的人都夸他身体好。几天以后,检查结果出来了,是癌症,一听到自己患的是癌症,这位男子一下子就瘫倒在地上,不久以后病情就迅速恶化。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很多人都怕...
傅佩荣博文傅佩荣(访谈录)面对生老病死
面对生老病死 (2008-07-07 15:38:47) 标签:爱在中国行 哲理 养生 生老病死 鼓盆而歌 庄子 雅典 文化  分类:访谈录 面对生老病死   主持人:人生困惑我们继续来问庄子。有一位男子三十多岁,身材魁梧,力大如牛,偶然觉得有点不舒服,就上医院去检查,医生让他住院观察。观察期间,他每餐吃饭需要三碗大米饭,然后谈笑自若,同病房的人都夸他身体好。几天以后,检查结果出来了,是癌症,一听到自己患的是癌症,这位男子一下子就瘫倒在地上,不久以后病情就迅速恶化。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很多人都怕得癌症或者其他一些绝症,说到底,怕绝症就是怕死亡。那么,面对我们的生老病死,庄子会给我们些什么样的建议呢?今天我们请到的依然是傅佩荣教授,傅教授,您好! 傅佩荣:今波,你好! 主持人:庄子他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呢? 傅佩荣:这是一个大问题,因为作为一个大哲学家,像庄子这样的人,他必须对死亡有某种态度。人难免碰到生老病死的问题,庄子的态度如何?《庄子》里面有一段提到他的太太过世了,他唯一的好朋友惠施去看他,到了庄子家里,吓了一跳,庄子在家里鼓盆而歌。惠施就很生气,他说,你与妻子一起生活,她把孩子抚养长大,现在年老身死,你不哭也就罢了,竟然还要敲着盆子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 主持人:有一些人在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也会想,妻子尸骨未寒,你就开始敲锣打鼓,太不讲人情了? 傅佩荣:其实完全冤枉,庄子对于感情的问题看得很淡,他希望不要让感情影响到内在的自我。面对惠施的责问,庄子回答说,不瞒你说,开始的时候,我也会难过,一辈子生活在一起,现在死了谁不难过呢?但是,后来想通了,就不一样了。他想通了什么呢?他说,很久以前,我太太还没有出生,她是荒烟蔓草里面的一堆气而已,我的岳父母把她生下来,长大成人,嫁给我,跟我过一辈子,现在死了,又回到荒烟蔓草那一堆气里面去了;所以,她从气中来,又回到气中去,以天地为家,正逍遥自在,我哭不是大煞风景吗?所以替她快乐、欢乐一下,鼓盆而歌了。 主持人:庄子认为死亡实际上是一种回家的概念,回归到原始状态的概念,不应该悲,反应该喜。 傅佩荣:当然,如果喜过头了,让别人很诧异,这也不好。庄子希望我们对死亡了解之后,就会化解情绪上所有的问题。他为什么后面要鼓盆而歌呢?他是替她太太唱歌,就是说,恭喜你回家了,解除了人间的烦恼。我们有时候会觉得,一个人如果很穷,穷了一辈子,死了也算是解脱了。庄子认为,气的聚合就是生,气的分散就是死。我们现在说,这个地球上曾经活过的人,超过九百五十亿,现在活着的人六十五亿。我们就要问了,请问那过去的人到哪里去了?就在我们呼吸的空气里面,脚下踩的灰尘里面,都有前人身体的一部分,所以这个气不断地组合又不断地拆解,宇宙自古以来不就是如此吗?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的生死的,很容易看得透彻。 主持人:这么一说,庄子的理论非常符合我们现在所说的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守恒的概念了。如果说听完庄子的生死观之后,有人敲锣打鼓,说哪天我盼着我自己赶快点死。我估计不太可能出现这种人,这种人要是出现了,也是不正常的,大多数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还是非常恐惧的。今天我们讲生老病死,“生”当然让人都感觉到欣喜的,不用去多说。但是讲“病”和“死”之前,我觉得“老”也是一个问题,“老”不一定直接面对死亡,但是它面对的是一种衰退,于是很多人就去美容,以求驻颜,留住青春,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紧紧地抓住青春的尾巴不放。庄子对待这样的人,有什么建议? 傅佩荣:说实在的,庄子那个年代恐怕很少有人会像你所说的,现代人这么把握住青春,他们大概也没有这么好的生物科技,可以来让你挽回青春。我在德国呆过几个月,学了一句话:真正的老年是比你现在的年纪加十五岁。不管你今年多少岁,你都要想,所谓的老是比你现在多十五岁。我今年如果九十,所谓的老是一百零五岁,才是老。这样想的话,就没有什么老的威胁了。 主持人:前一阵子流行这么一个观点:人生六十才开始。也许吻合您刚才在德国听到的那句话。那么在庄子的思想当中,有没有关于养生的一些秘诀? 傅佩荣:这一方面他谈了好几段,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很多人说学庄子之后,最高的境界是要羽化而登仙。庄子养生最基本的原则是恢复婴儿状态,从老子到庄子都一样,要学习婴儿。因为婴儿基本上整个生命很柔软,好像是很柔弱,柔弱正好胜刚强。柔弱的话,大风吹过来,那种太刚直的树木被吹倒,但柳树从来没有听说被吹倒的,柳枝随风飘,很柔弱,在大风扫过之后,反而可以存活下去。婴儿除了身体柔软之外,还有什么状态呢?他心思单纯,从来没有想到各种对立的、紧张的关系。你假如没有复杂的心思,你跟外界的生物都可以相处得很愉快,譬如,你看到很多鸽子满地飞走,你没有想抓它,它也毫不在乎,甚至在你身边跳来跳去。如果你起个念头想抓它的时候,它立刻逃走,为什么呢?因为人有杀气。就像武侠小说里写的,人还没有出场,杀气就透出来了。可见,人跟其他万物的生命也是一样。我有时候读《世说新语》,觉得里面描写最美的是:鸟兽虫鱼都来亲近我。因为我没有害人之心,也没有害物之心。在《庄子》里提到养生时,就希望你恢复到婴儿那种状态:心思单纯,没有任何欲望,跟外界的事物没有冲突,没有矛盾。这样的一个人,他的生命自然就合乎养生的道理。 主持人:其实庄子本人对自己的死,态度也非常的鲜明。他行将就木,他的学生就想,老师快要死了,生后一定张罗一次隆重的葬礼。庄子说,那有什么好葬,我从来就是以天地为棺椁,日月为帘壁,我还需要什么葬呢?他这个生死观好像和西方的生死观有很多的不同。 傅佩荣:对,你说得没错。西方的生死观非常复杂。我经常想到的是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生死观。苏格拉底的生命遭遇非常特别,活到七十岁,被人家告了,说他对神不敬,腐化雅典青年。因为雅典青年本来对长辈都很尊敬,苏格拉底对他们说,你们要追求真理,不要只是盲目地尊重别人。因此他们就变得对长辈不够尊敬了。后来苏格拉底被判了死刑,真是冤枉,被判死刑后,正好碰到雅典有一个庆典,一个月内不能杀人。苏格拉底也就在监狱住了一个月了,这个时候他的学生都准备好帮他逃狱了,监狱的警察、狱卒都说好了,但是他不走。他说,你们依法审判我有罪,我绝对遵守法律。因此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别的学生们,每天都到监狱去看苏格拉底,看了之后痛哭流涕。苏格拉底说,你们痛哭什么,又不是你们要走,是我要走,我都没有哭。学生后来问,难道您真的不怕死吗?他就说了一段话,这一段话在西方两千多年来,还有他经典性的价值。他说,死亡只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死亡的时候,好像睡觉不做梦,一路睡下去了。平常我们睡觉的时候,能够不做梦会觉得睡眠品质很好。现在死亡之后,你完全不做梦,你为什么生气呢?你应该很高兴,从此可以好好做无梦的安眠了。 主持人:他把死当成高质量的睡眠。 傅佩荣:没错,这是第一种。第二种是,如果死了以后还有灵魂存在的话,这个时候更好了。为什么?因为身体是灵魂的监狱,当我活着的时候,摆脱不了身体,死了之后灵魂可以自由翱翔,回到我所向往的古人的世界,跟那些人来往做朋友,那不是更好吗?你看,他提出这两点,完全没有废话。死亡就是两个情况。西方到现在,从理性思考死亡,也只有这两句话。你如果说,死了之后还有轮回,还有审判。很抱歉,那是宗教,我们现在不谈宗教。在庄子看来,对于死后是不是去哪里,都不要管它?人的生命是气的聚跟散,真的到了该走的时候,也不需要任何情绪。庄子还认为,人生的任何情绪,包括喜怒哀乐,都是一种良好资源,你好好地,为什么要喜怒哀乐呢?我们都知道喜、乐一般人都比较喜欢,怒、哀一般人都觉得不太好,但是不要忘记,喜、乐同样耗费能量,有时候还乐极生悲。 主持人:人类的任何一个情,任何一个情绪,都要耗费我们的精气神。 傅佩荣:你说得没错,庄子希望我们全身保真,保住我真正的生命的能量。然后活在世界上跟婴儿一样,好像很无知,因为在“道”里面,谁有知识呢?你越是有知识的,越是限制在你的牢笼里面、知识的困境里面。你完全没有知识的话,就跟小孩子一样到处跑来跑去,随心看天上的白云飘来飘去。庄子用各种方法来描述那种活在世界上的状态,就好像风吹过来,一片叶子跟着飘,风停了,它就停下来,根本不需要有自己过多的一种作为。如果说我要刻意养生,在《老子》里面就提到人间很多人为什么死。十个人里面,有三个寿命到期死了,有三个是不幸发生战争被杀死了,有三个是养生养得太好,死掉了。真正符合标准的,十个里面不到一个。 主持人:两千多年前的这两位哲人,他们的对于生死的观念看起来都是神乎其神,虽然有一些不同,却是殊途同归,让人们消解对死亡的恐惧,认为死亡不可怕,也许就是换一个方式存在而已。 傅佩荣:说到消解对死亡的恐惧,西方还有一个哲学家伊壁鸠鲁斯说得很好,他是被称作享乐主义,别人问他说,你们这个学派的人不怕死吗?他回答得很简单,我还活着,并没有死,干吗怕死呢?我死了之后,自己就没有感觉了,我干吗怕死呢? 主持人:他这个说得更有意思了,反正还没有发生,我干吗要怕它呢?等到我该去怕的时候,我已经没有感觉了。今天听了中西方的一些生死观之后,非常受启发。当然,我们今天是就人生困惑问庄子的,听了庄子的生死观,当然也不可能有人说,敲锣打鼓欢送自己赶快回老家,不是这个概念,我想这样的人是不正常的,那么,人人其实都怕死,还有一个是人人都怕衰老。照您刚才这样说法,刻意地养生反倒会加速衰老,是这样吗? 傅佩荣:说得没错,就是所谓的富贵病。现在很多人为了养生,采用各种秘方或者各种手段;但是秘方和手段本是平常可以取得,也不是你每天都要去做的。结果你在这一段时间里,也许得到了某种改善,一旦过了这个机会、这个阶段,你不太容易取得这些资源,你也不见得去运动了,到时候恐怕衰老得更快。所以对于衰老的问题,我们常觉得最好是顺其自然。当然这句话说得很容易,做起来难。我最羡慕孔子的就是他提到自己:“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我觉得,对死亡有两种态度:第一种是把死亡当作一个结束,第二种是把死亡当作一个目的的完成。像我们看电影,尤其是外国电影,最后都来一个“END”,结束。“END”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结束,一个是目的。你这一生有没有一个目的呢?我习惯把死亡当作一个目的的完全。如果你这一生每一天都在尽责任,像完成某种生命的目标,死亡就是划上句号——一个圆满的结束。如果你这一生浪费时间,或者像孔子骂他的老朋友原壤,因为这个人“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一辈子没有做过什么好事,只是这样活着,到最后活得很老,还不死。孔子说他是伤害了做人的典型。年轻人看到他之后,会觉得,我何必做好事呢?做坏事不是一样活得很久?这可不得了。死亡一方面是结束,但一定不要忘记,死亡也代表一定目的的完成。儒家、道家,真正的哲学学派,都会把这个目的当作一个死亡的检验,假如你死之前,请问,你这一生完成了什么目的呢?孝顺够了吗?做人处世讲道义了吗?对自己作为君子能不能满意呢?有很多问题你可以问自己,这样一来,就可以把我们平常对于死亡的恐惧、衰老的恐惧转移一个目标,转移一个方向。 主持人:照您这样说的话,那是不是我们现在社会上的很多,譬如美容、驻颜,甚至吃一些营养品来保持自己现在的健康、美丽的容颜等等这些,都是不符合庄子所谓的道。 傅佩荣:说实在的,我们很难这样判断。一般人会说,我把我自己弄得整齐漂亮一点,别人看了会很开心,这是合乎社会上的礼仪,没有什么异议。一个社会一定有外面的各种要求,但是如果你念兹在兹、刻意追求,就不好了。有时候,一些年轻的学生说,老师我要去整形,要跟韩国什什么明星一样的。我说,这可不好,这代表不孝顺,你父母都不认识你了。 主持人:对,过去中国有传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说现在美容,放在儒家来说的话,那是不孝。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任由自己这样衰老下去吗? 傅佩荣:你说得没错。在《庄子》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人物,其中有一个最特别的,叫做支离疏,听名字就知道这个人长得支离破碎了。这个人驼背严重到什么程度呢?头在大腿中间,发髻指着天,这样一个人,大家看着都觉得好惨,这么严重的残疾,但是你不要笑他,他还同情你呢。譬如,现在开始征兵了,我们健康的男子都要去当兵,紧张得要命,他在那儿双手环在胸前,跑来跑去,没有人叫他去当兵;等到要发救济金的时候,他第一名。结果他完全忘记自己长什么样子。庄子的目的不在于说残疾怎么样,而在于说,不要在意你长什么样子,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够对于身、心加以修炼,修炼到一定的时间,完全忘记自己长什么样子,年纪多大,是不是老了,是不是生病了,完全忘记了。完全忘记了之后,你对当下的每一个刹那,所接触到的人事物都可以去欣赏、品位,这样他的生命所谓的密度就会比较高。 主持人:尽管我们说,人之衰老是一个自然规律,庄子人为不应该要去强留青春,但是很多朋友依然想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能够留住自己的青春,我觉得这也不应该苛求他们吧? 傅佩荣:对,您这一点是说对了。庄子有一段话,完全是一样的意思。他说有一个公子,他又想荣华富贵,又想去隐居山林,该怎么办呢?庄子的建议很简单,如果你勉强,就不要做。就这么简单,我对于自己的老我不能接受,我要说法去美容一下,保养一下,那你就做。如果哪一天终于想开了,知道人的青春到最后真的是留不住的。我也观察到了,有些人到一个年纪之后就放弃了,知道再也不能够把皱纹去掉了。接受之后,反而有接受之后的美。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个人到了中年之后,满头白发,就去染发,染了之后,人们发现,哎呀,你年轻十几岁了。后来发现,每个月都要染,太麻烦了。有一次就没有染,别人说,你这个头发特别有男性的魅力,从此以后他就不再染发了。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生命阶段,要接受它,你自己喜欢自己生命的状况,别人就会喜欢。别人看你,表面上看了之后,立刻就会发现,你内在有没有自信。你觉得自己不是靠外表,你这样一想,就没有问题了。很多人常常对我说,怎么头发越来越少了。我开始听了都不太好意思,我后来想到,重要的不是头发,是头发底下的东西。 主持人:我觉得您说得非常的有意思,那么这样说来的话,其实在面对衰老的时候,您所作的那个决定,顺应这个决定也是一种道。那么,说完了面对衰老,我们要来面对大家都不愿意面对的疾病,前面我讲的那个故事,在现实当中发生很多,我曾经听到过这样的一个说法,说人本身抵抗癌症等其他一些绝症的能力是非常强的,当你自己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有什么问题的时候,你身体的机体抵抗力非常之强,但是很多人恰恰问题就出现在,当你知道你自己是身患绝症的时候,那个时候就是你身体抵抗机能下降的时候,是不是这样? 傅佩荣:确实如此。所以现在西方的医学强调身心医学。一般讲医学只有谈身体方面,动手术,吃药;现在则强调身、心配合,就是说,同样生病的两个人,一个人如果说心理比较健全,意志比较坚定,求生的勇气比较够,他可以撑过去,说不定可以多活好多年;另外一个人,像你刚才所说的,他放弃求生的意志,觉得自己大概没有希望了,这个念头一出来,那比什么都更有杀伤力。不仅是有关生病的问题,人生的任何问题都是一样,你有困惑,你陷入低潮,就要看你心里面是不是有一种意念在说,我一定要想办法克服它。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且不说生病,讲我最困苦的时候,我在美国读书四年,每天读书十来个小时,当时苦得不得了。我就心里想,我小时候书念得很不错,我念完学位之后回老家也很有希望,我把对过去的一种回忆及对将来的憧憬联合起来,用以抵抗我当时读书的压力。生病也是一样,哪一个人生病的时候不想到说,我以前没病,我以前很健康,然后再一想,很多人病了以后都好了,那我将来病好了之后,我要做这个,我要吃这个,我要怎么样。你把过去跟将来的能量设法拉拢起来,对付现在的挑战,这是一种心理上的一种方法。 主持人:在上海有一个癌症患者俱乐部,都是一些身患绝症但是又是乐观向上的人在一起的一个俱乐部,他们在一起,每天都提醒对方要笑,提醒别人要笑,要乐观处世,以此来相互鼓励。据说在这个俱乐部当中,有的是延长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干脆就战胜病魔产生了奇迹,那么您如何看待这样的一种现象? 傅佩荣:我想就跟我们刚刚所说的,心里面产生一种求生的意志有关系的。人的生命是一个整体,有身有心还有灵的部分。庄子说,身的修炼得到槁木一样,槁木就是枯槁的木头,代表你身体不要太多的欲望,心的修炼要如死灰,死灰就是这个木材已经烧完了,死灰不能复燃了。身、心要尽量排除外界的干扰,这个时候就出现一种新的状况,叫做精神。精神是什么,很抽象,没有人能够讲得清楚;但是你不能否认,当一个人已经在其他方面都没有什么希望的时候,他本身说不定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发出来。人的生命是很神秘的,他不是一个纯粹的物质现象,他还有一些我们很难解释的部分。像刚才所说的,癌症病人互相鼓励。其实我们有时候常常想,为什么癌症病人愿意互相鼓励,珍惜每一天?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期限的,他们在这个身为癌症病人,互相鼓励多活的那个期限,说不定胜过很多很健康、到处跑的人的生活的期限;因为他们珍惜每一天,每一天都很落实去做,他想做该做的事。而我们一般的人呢?常常想,来日方长,不急,慢慢做。有一本书提到一个问题:你要常常想,如果人生还剩下三天,你要做什么事?那可不得了,每天珍惜,要对谁说什么好话,要去关心一下谁。而平常则想,将来再说,像这样就浪费了生命。所以我觉得,癌症病人或者其他的病症患者都有类似的情况,他们会因为生命有极限而特别珍惜,我们现在希望每一个人都要感觉到,人生下来就好像带着病一样,准备将来要走,你要把健康的时候,当作有病的时候,然后你珍惜每一天,这样一来,说不定生命的品质可以全面提升。 主持人:对别人鼓励也好,对自己鼓励也好,给自己打气也好,实际上归根结底,有心理暗示的成分在里面,庄子的很多所谓道当中,有没有这样的成分存在? 傅佩荣:庄子好像对于心理暗示,并没有特别强调这一点。因为他本身是一个悟道的人,能够悟道的话,他的生命就变成是鱼没有离开过水。他就不觉得为什么我需要跟自己说,我需要水,我需要水呢?所以在这里我做一点点补充,如果你问,怎么样让一滴水不要干涸,就是干枯掉了,被蒸发了?只有一个办法,把它丢到海里去,这一滴水丢到海里面去,就没有干枯的问题,永远不会干枯了。通常人的生命像一滴水一样,人过中年了,滴水慢慢干,超过一半了。很多人都一样,年轻时这一滴水很饱满,但是随着岁月蹉跎,将来一定有干枯的时候,这是自然的规律。所以你就要问自己:我怎么样让我这一滴水不要完全干枯呢?把它丢到海里去,如何把它丢掉海里去呢?就是庄子所说的“悟道”,常常感觉到我的生命基本上没有什么缺陷,也没有什么欠缺,要常常感觉到我的生命充实,接受自己的情况。像我现在自己有什么毛病我都知道,血糖高,血压高,现在很多男子到这个时候三高,什么都有了。知道之后没有关系,面对它,开始可能会觉得难以接受,总觉得说自己运气不好,其实不要相信运气,到一个时候怎么样,就接受它,重要的并不是你有没有,而且你怎么样跟它相处。这是迟早的问题,所以有关生病、衰老以及最后面对死亡,庄子都有类似的一种态度。 主持人:再说问一下,人人都怕死,为什么人人都怕死? 傅佩荣:说到怕死这个问题,有很多专门的研究。在西方来说的话,就认为怕死往往是害怕随着死亡而来的痛苦,因为死亡跟生病常常联在一起,生病又带来痛苦,所以很多人怕死。但有些人怕死是因为什么呢?他这一生积聚的各种名利、权位要放下了,舍不得。第三种怕死,是因为他害怕自己走了之后,所有人际关系全部瓦解。如果一个人走了,是你的很好的朋友,你经常跟他说“我们、我们”的,到最后这个“们”不见了,因为他走了。所以人活在世界上,建立各种深刻的关系,在死亡的时候全部都要放下,关系等于是网络,每一点都不能少,少一点的话,整个关系网统统要瓦解了。然后最后一种怕死是宗教界的,相传在唐朝,画家吴道子画过一个地狱图,十八层地狱,在长安挂出来之后,一个月之内没有人犯罪,为什么?大家看到地狱图都吓死了,上刀山下油锅,太可怕了;但是一个月之后,人们又忘记了,做坏事的还是照样做坏事。所以这个怕死有时候牵涉到各种心理上的各种状况,如果你要问这些哲学家,哲学家没有怕死的,像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你何必在意死亡呢?你珍惜自己活着的生命,庄子更是如此。他对于死亡,认为那是一个自然界的变化,就好像有白天就有黑夜,有春天夏天就有秋天冬天一样。 主持人:刚才我们说得主要是一个人对自身生命关照的态度的问题,但是,一个人真的去世了以后,他已经没有什么感知了,可是却把很多的痛苦留给了自己的身边的亲人、好友,痛苦的却是他们,其实我觉得在面对生老病死,他们也是其中之一部分,庄子的道对他们有什么帮助? 傅佩荣:说到这里,我想提一下个人的经验。我的母亲在医院卧病十个月,就在她临终之前,我们兄弟姐妹平常不太来往,因为各自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那么这个时候,每星期一定见一面,后来我母亲走了,我才知道,她之所以拖延这么久,是为了让兄弟姐妹之间恢复过去的情感。每一个人的死亡给亲人带来痛苦,但也不要忘记,也给亲人带来一种对生命深刻的思考,让你去珍惜你应该珍惜的情感,留给我们的是痛苦吗?我相信不只是痛苦而已,也留给我们一些教训,要我们珍惜还活着的时候。所以有时候我们常常想,人走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恐怕是无尽的思念,这里面当然也包括我们的痛苦在内,但是一定要从痛苦里面学会另外一些启示,这样才能让我们更珍惜彼此之间,像手足的情感,兄弟姐妹也好,还有朋友之间的情感。 主持人:既然生命就是从生到死的这么样一个过程,无论哪位哲学家如何去解释生命的开始和结束,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要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的。今天我们听了庄子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之后,我们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平静看待自己生命的生老病死,今天地非常的感谢您,谢谢。 傅佩荣:谢谢。   本文根据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播出的由我主讲的《人生困惑问庄子》内容整理而成,《人生困惑问庄子》一书即将在大陆出版。  
/
本文档为【傅佩荣博文傅佩荣(访谈录)面对生老病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