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医辨证治疗95例红皮病型银屑病临床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95例红皮病型银屑病临床分析

2011-02-25 2页 pdf 24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767679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医辨证治疗95例红皮病型银屑病临床分析 例手指掌侧水疱及口腔溃疡。2003 年无 发热前驱症状的 21 例 (51. 22 %) 。发热 体温在 37. 5 ℃~ 39. 5 ℃的 20 例 ( 48. 8 %) 。有 1 例发生手足水疱、臀部丘疱疹 及口腔水疱和溃疡 ,34 例发生手足水疱 和口腔溃疡 ,6 例发生手指水疱和口腔溃 疡。2004 年无发热前驱症状的 43 例 (58. 9 %) 。发热体温在 37. 5 ℃~39. 5 ℃ 的 30 例 (41. 1 %) ,69 例有手足水疱及口 腔水疱或溃疡 ,4 例有手指掌部水疱及口 腔水疱或溃疡。 实验...
中医辨证治疗95例红皮病型银屑病临床分析
例手指掌侧水疱及口腔溃疡。2003 年无 发热前驱症状的 21 例 (51. 22 %) 。发热 体温在 37. 5 ℃~ 39. 5 ℃的 20 例 ( 48. 8 %) 。有 1 例发生手足水疱、臀部丘疱疹 及口腔水疱和溃疡 ,34 例发生手足水疱 和口腔溃疡 ,6 例发生手指水疱和口腔溃 疡。2004 年无发热前驱症状的 43 例 (58. 9 %) 。发热体温在 37. 5 ℃~39. 5 ℃ 的 30 例 (41. 1 %) ,69 例有手足水疱及口 腔水疱或溃疡 ,4 例有手指掌部水疱及口 腔水疱或溃疡。 实验检查 : 2002 年 26 例中有 21 例 行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正常或略低 ,相对 淋巴细胞增高 19 例 (90. 5 %) 。2003 年 41 例中有 35 例行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正 常或略低 ,相对淋巴细胞增高者 31 例 (88. 57 %) 。2004 年有 52 例化验检查白 细胞正常或略低 ,相对淋巴细胞增高者 46 例 (88. 46 %) 。 流行病学情况 :2003 年 25 例在 5~9 月份发病 ,1 例发生在 10 月份。16 例呈 散发 ,有 10 例可问及同伴有相同症状。 2003 年 38 例在 5~9 月份发病 ,2 例发生 在 10 月份 ,1 例发生在 11 月份 ,24 例散 发 ,17 例可问及同伴有相同症状。2004 年有 69 例在 5~9 月份发病 ,3 例发病在 10 月份 ,1 例发病在 11 月份。39 例为门 诊确诊 ,26 例呈散发 ,13 例可问及同伴有 相同症状 ,34 例追踪到托儿所和幼儿园 中确诊 ,曾在某幼儿园中 30 名儿童有 8 人同时患病。 讨论  本病是上世纪 50 年代新发现 的一种世界性的传染病 ,先在欧洲、北美 洲、大洋洲及亚洲的日本广为流行。我国 自 1981 年开始 ,先后在上海、浙江、广州、 北京、福建、吉林等省均有发现 ,1987 年 曾在天津大流行。 手足口病是由一种肠道病毒 ———柯 萨奇病毒引起的 ,其传染源是病人或健康 的病毒携带者。它的传播途径是病人唾 液中的病毒通过飞沫传播。其次是经口 传播 (病人的疱液及粪便中的病毒可经手 和被污染的物品而经口感染) 。大多数少 儿对此病有很强的易感性。所以在托儿 所、幼儿园内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流行。 资料显示我县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呈 逐年增高趋势 ,男孩发病多于女孩 ,男女 之比为 1. 92 :1。发病年龄多分布在 2~6 岁 ,发病时间多在 5~10 月份 ,临床症状 以手足丘疱疹 ,口腔水疱、溃疡为主 ,没有 发现并发症病例。2004 年的资料提示局 限性暴发流行已成为主要的流行方式 ,多 于散发。托儿所和幼儿园是手足口病局 限性暴发流行的主要场所 ,尤其是一些个 体幼儿园或托儿所 ,卫生条件差 ,保育员 及幼儿教师卫生健康知识缺乏 ,对此病认 识不足是造成局限性暴发的主要原因。 2004 年通过追踪提示有相当多的孩子没 有得到正规及时的诊治或在社区诊所误 诊。 治疗方面所有病人采用抗病毒 (板兰 根、病毒灵、聚肌胞等) ,溃疡进行消炎止 痛 ,促进愈合 ,护理方面主要让患儿多饮 水 ,注意口腔卫生 ,适当补充维生素 ,保持 手足皮肤清洁 ,避免搔抓。所有病人 1 周 左右痊愈 ,无任何并发症发生。 (收稿 :2004 - 12 - 21) 中医辨证治疗 95 例红皮病型银屑病临床 王  禾  王  萍   红皮病型银屑病属银屑病的严重类 型 ,治疗比较困难。我科采用中医辨证治 疗为主 ,少数顽固重症加用雷公藤多甙或 M TX的方法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将 1994~2003 年收治的 95 例患者的临床 特点与治疗情况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95 例患者中男 79 例 ,女 16 例 ,男女之比为 4. 93 :1。年龄 17~77 岁 ,平均 48. 23 岁 ,其中 20 岁以下 3 例 , 40~50 岁 20 例 ,50 岁以上 46 例。银屑 病病程 2 个月~55 年 ,平均病程 15. 39 年 ,其中 15 年以上的 40 例。本组中除 1 例初诊为红皮病 ,红斑消退后显露典型银 屑病皮损外 ,其余均在银屑病基础上发 病。伴脓疱者 9 例 ,伴有关节痛者 8 例。 有明确诱因者 51 例 ,上呼吸道感染诱发 者 13 例 (25. 5 %) ,停减糖皮质激素或免 疫抑制剂诱发 21 例 (41. 2 %) ,其他药物 11 例 ( 21. 6 %) , 外用药刺激 5 例 ( 9. 8 %) 。复发病例 36 例 (37. 9 %) ,有家族 史者 19 例 (20 %) 。 作者单位 :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 ,北京 ,100010   临床症状 :全身皮肤弥漫潮红 ,肿胀、 脱屑 ,或浸润性红斑 ,被覆鳞屑 ,皮损面积 超过体面积 75 %以上。伴发热者 24 例 ( 25. 3 %) , 浅表淋巴结肿大 29 例 (30. 5 %) ,甲损害 65 例 (68. 4 %) 。 实验室检查 :入院时白细胞或中性粒 细胞增高者 41 例 (43. 2 %) ;总蛋白或/ 和 白蛋白降低者 63 例 (66. 3 %) ; C 反应蛋 白增高 42/ 84 例 (50 %) ; IgG 或/ 和 IgA 增高 29/ 84 例 ( 34. 5 %) ; C3 或 C4 降低 13/ 84 例 (15. 5 %) ;血钙降低 47 例 (49. 5 %) 。 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治疗 ,主要分为 三个证型 : (1)毒热炽盛 ,热入营血。多见 于红皮症急性期 ,证见全身皮肤潮红灼 热 ,发热 ,口渴 ,心烦易怒 ,便干溲赤 ;舌红 或绛 ,苔白或黄 ;脉滑或滑数。治宜清营 凉血 ,解毒护阴 (或除湿) ,用板蓝根、紫草 根、白茅根、栀子、黄芩、双花、生地、丹皮、 赤芍。热重加羚角粉 ;热盛伤阴加石斛、 麦冬 ;肿胀或下肢水肿加冬瓜皮、茯苓皮、 车前子。(2) 血虚阴伤 ,肌肤失养。多见 于红皮症消退期 ,皮损色淡红 ,脱屑细碎 , 口干 ,舌红或淡红 ,苔薄白或苔少 ,脉缓或 沉细。治宜滋阴养血 ,解毒润肤 ,药用丹 参、当归、鸡血藤、首乌藤、生地、沙参、麦 冬、土茯苓、槐花等。(3) 气血瘀滞 ,余毒 未尽。多见于红皮症后期 ,红皮减退显露 银屑病皮损 ,色暗红浸润 ,舌暗或有瘀斑 , 脉弦。治宜活血化瘀 ,清解余毒 ,药用桃 仁、红花、丹参、赤芍、鸡血藤、莪术、板蓝 根、茜草根。 治疗 : (1)中药汤剂 ,热盛型可配 合清开灵和鱼腥草注射液静脉点滴以加 强清热解毒之功。血虚阴伤或血瘀型可 配合丹参注射液。(2)中药 + 雷公藤多甙 20 mg ,3 次/ 日。(3) 中药 + 泼尼松 20~ 30 mg/ 日 ,或 M TX 10~15 mg/ 周。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 研究指导原则》中《白 》的疗效判定标 准1 :痊愈为全身弥漫、浸润型红斑消退 95 %以上 ;好转为皮损消退 ≥60 % ;无效 为皮损消退 < 60 %。 结果  95 例中痊愈 40 例 (42. 1 %) , 好转 55 例 (57. 9 %) 。平均住院天数 80 天 ,见表 1。 314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5 年 5 月第 21 卷第 5 期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表 1  红皮病型银屑病治疗结果 方案 例数 痊愈 好转 平  均住院日 1 82 34 (41. 5 %) 48 (58. 5 %) 80 2 7 3 (42. 9 %) 4 (57. 1 %) 122 3 6 3 (50 %) 3 (50 %) 150 讨论  红皮病型银屑病 ( EP) 属银屑 病重症 ,近年来并非罕见。本病多为治疗 银屑病过程中长期外用或内服糖皮质激 素 ,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和外用药刺激诱 发 ,少部分为寻常型逐渐发展而来2 。寻 常型银屑病安全用药的重要性 ,另外上呼 吸道感染诱发红皮症不容忽视。 EP患者可见白细胞或/ 和中性粒细 胞增高 ,大面积皮肤屏障作用受损 ,易受 感染 ,且因大量脱屑 ,营养状态差 ,常有总 蛋白或白蛋白降低 ,可有贫血及电解质紊 乱。 治疗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 急性期 ,多治以清热凉血 ,解毒除湿。配 合静脉点滴清开灵或鱼腥草注射液。发 热、关节痛者对症处理 ,外用白凡士林、芩 柏软膏 ,安抚为主 ,避免刺激。第二阶段 为消退期 ,肿胀消退 ,皮损颜色转淡 ,鳞屑 减少 ,可出现舌红少苔 ,脉沉细之阴血虚 证 ,治宜滋阴养血 ,凉血解毒 ;如水肿明 显 ,宜除湿利水。第三阶段为后期 ,此阶 段中部分病人消退缓慢 ,或显露出寻常型 银屑病皮损 ,疹色暗红、浸润肥厚 ,舌暗或 有瘀斑 ,脉弦涩 ,治宜活血化瘀、清解余毒 等 ,浸润肥厚皮损外用煤焦油制剂、水杨 酸及糖皮质激素软膏。皮损消退缓慢的 患者与其年龄、银屑病病程及既往是否使 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似无相关性。 研究资料提示 ,银屑病是一种在强烈环境 刺激下发病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 ,目前划 分的银屑病临床表现型很可能包括多种 基因型或亚型3 ,推测红皮病型银屑病中 除外其他因素诱发皮疹反复 ,导致病情迁 延外 ,约 10 %难治病例可能与某些基因 型有关。 一般不推荐应用糖皮质激素 ,因其初 期有效 ,减量时易出现反复。顽固病例可 联合应用雷公藤多甙或 M TX。 参 考 文 献 1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299. 2 赵辨. 临床皮肤病学. 第 3 版. 南京 :江 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765. 3 张长宋 ,陈树民. 银屑病治疗研究的一 些进展.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3 ;1 :10 - 13. (收稿 :2004 - 10 - 06) 外用复方维 A 酸霜和克林霉素凝胶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观察 林欢儿1  林旭楷2  陈健宁1 表 1  复方维 A 酸霜与 1 %克林霉素凝胶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比较  例 ( %)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进步 无效 有效率 A 组 30 18 (60) 8 (26. 66) 2 (6. 67) 2 (6. 67) 86. 67 B 组 27 10 (37. 04) 7 (25. 93) 7 (25. 93) 3 (11. 10) 62. 96   我们于 2003 年 1 月~2004 年 7 月采 用自制复方维 A 酸霜和 1 %克林霉素凝 胶对 60 例寻常性痤疮患者进行临床疗效 对比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共入组 60 例寻常性痤疮 患者 ,男 16 例 ,女 44 例 ,年龄 13~35 岁 , 为中度至重度痤疮 ,诊断标准及分组体系 参照文献[1 ] II至 III 级痤疮诊断 ,纳入范 围为 :所有患者的炎性损害 (丘疹和脓疮) ≥8 个 ,结节 < 3 个 ;非炎性损害 (开放和 闭合粉刺) ≥18 个 ; 总皮损数 26~ 100 个 ;60 例患者随机分为 A 组 30 例 ,其中 男 8 例 ,女 22 例 ,平均年龄 22. 1 岁 ,皮损 平均 (52. 2 ±16. 12) 个 ,其中非炎性皮损 平均 (32. 96 ±11. 59)个 ,炎性皮损 (20. 33 ±9. 40)个 , II 级痤疮 20 例 (66. 67 %) , III 级痤疮 10 例 (33. 33 %) ;B 组 30 例 ,其中 男 9 例 ,女 21 例 ,平均年龄 21. 40 岁 ,皮 损平均 (55. 40 ±18. 15)个 ,其中非炎症性 皮损平均 (33. 48 ±14. 73) 个 ,炎性皮损平 均( 22. 81 ±12. 13) 个 , II 级痤疮 21 例 (70 %) , III 级痤疮 9 例 (30 %) ,两组患者 作者单位 : 1 广东汕头市皮肤医院皮肤科 , 515041 2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药 剂科 ,515041 年龄、皮损计数、病情严重度经统计学统 计 ,差异无显著性。排除标准 : ①对试验 药物任何成份过敏者 ; ②孕妇或哺乳期妇 女 ; ③2 周内局部使用过治疗痤疮的药 物 ; ④4 周内系统使用过抗生素类药物或 抗痤疮类药物 ; ⑤有肝、胆、肾、血液及内 脏疾病。 方法 :A 组每日早晚局部外涂复方维 A 酸霜 (自制 ,内含 0. 025 %全反式维 A 酸 ,1 %氯霉素 ,1 %甲硝唑 ,乳剂基质) ;B 组每日早晚局部外涂 1 %克林霉素凝胶 (自制 ,内含 1 %克林霉素磷酸脂 ,卡波姆 凝胶基质)所有患者均在涂药前用清水洗 脸 ,连续用药 12 周 ,分别于用药 2、4、8 周 和 12 周复诊 ,由研究者对炎症性、非炎症 性皮损以及总数进行计数 ,并评价疗效及 不良反应。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临床非炎症性、 炎症性皮损计数 ,分别计算治疗指数 ,以 判定临床疗效。炎症性或非炎症性皮损 治疗指数 = (治疗前计数 - 治疗后计数) / 治疗前计数 ⅹ100 %。基愈 :为皮损减少 75 %以上 ; 显效 : 为皮损减少 50 % ~ 74 % ;有效 :为皮损减少 25 %~49 % ;无 效 :为皮损减少 25 %以下 ,基愈率加显效 率合计为有效率。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χ2 检 验 ,将两组进行比较。 结果  60 例中完成观察 57 例 ,其中 A 组 30 例 ,B 组 27 例。两组治疗 12 周后 的疗效详见表 1。两组有效率比较 ,差异 有显著意义 (χ2 = 4. 31 , P < 0. 05) ,A 组 疗效显著高于 B 组。 局部不良反应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红 斑、水肿、灼热、瘙痒、脱屑、干燥、多发生 于治疗开始的 2 周内。A 组有 6 例 ,发生 率为 10 % ; B 组有 4 例 , 发生率为 7. 14 % ,差异无显著性 ,均未影响治疗。 讨论  痤疮是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 用的结果 ,包括皮脂分泌过度、毛囊上皮 脱屑异常、痤疮丙酸杆菌增殖及炎症反应 等 ,部分同螨虫、真菌有关。所选择治疗 方案应尽可能的多针对上述致病环节。 目前 ,外用维 A 酸、抗生素是两种最基本 414 China J Lepr Skin Dis. May 2005 ,Vol. 21 ,No. 5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文档为【中医辨证治疗95例红皮病型银屑病临床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