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向新加坡学习

向新加坡学习

2011-02-27 50页 doc 335KB 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6427

暂无简介

举报
向新加坡学习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陆建义,《孝感日报》副总编辑。1989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新闻系,长期在新闻战线工作。2008年3月,受湖北省委组织部选派,作者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兴造,在“中国市长班”攻读公共管理硕士课程。2009年3月学成归国。 中国的现代化究竟可以从新加坡学什么?新加坡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究竟有何启示?本书将新加坡如何开展有效而又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如何建立良好的教育和培训体制,如何推广具有持续性的国民福利措施等经验,清晰流畅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引子     新加坡——一个创造奇迹的国家     一个飞机一起飞...
向新加坡学习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陆建义,《孝感日报》副总编辑。1989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新闻系,长期在新闻战线工作。2008年3月,受湖北省委组织部选派,作者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兴造,在“中国市长班”攻读公共管理硕士课程。2009年3月学成归国。 中国的现代化究竟可以从新加坡学什么?新加坡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究竟有何启示?本书将新加坡如何开展有效而又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如何建立良好的教育和培训体制,如何推广具有持续性的国民福利措施等经验,清晰流畅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引子     新加坡——一个创造奇迹的国家     一个飞机一起飞就要飞出国界的国家,却拥有着世界上最优秀的航空公司和最大的机场;一个旅游资源几乎为空白的国家,却成为全世界有名的旅游之都,旅游业成为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一个本身不出产石油、没有石油资源的国家,却拥有多座规模庞大的炼油厂,成为世界三大炼油中心之一……     以上这些看似天方夜谭式的情形,却是新加坡发展中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就。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我对新加坡的感受,我觉得新加坡确实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国家,是一个不断创造着奇迹的国家。     2008年3月4日,我作为湖北省委组织部选送的10名年轻干部之一,踏上了前往新加坡的旅程。我们这次行程的目的地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任务是学习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虽然我这次出国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作为一名有着近20年专业经验的老记者,我的内心抑制不住激动,因为这意味着,我会有将近一年的时间,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和研究新加坡——这个对我来说充满了新奇而又很感亲切的国家。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东口,由新加坡本岛和63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707平方公里(2007年数字,通过填海,新加坡的国土面积不断增加),人口459万。新加坡的居民主要为华人,占总人口的76%,其次为马来人、印度人,分别占总人口14%和8.4%,还有少量的其他人种。新加坡的历史并不复杂,最早有关新加坡的文献记载是在公元3世纪,当时中国人把新加坡称为蒲罗中(意为“半岛尾部的岛屿”)。公元1150年左右,苏门答腊岛室利佛逝王国(Sri Vijayan)的一位王子乘船到达此地,看见一头黑兽,当地人告知他是狮子,王子认为狮子是吉祥之物,遂将此地命名为“新加坡啦(Singapora)”——梵语意为“狮子之城”。1819年,英国人看中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开始在此建立港口。伴随着世界海运业的大发展,马六甲海峡成为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新加坡也因此成为东西方贸易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新加坡曾被日本攻占,改名昭南。二战结束后新加坡再次成为英国殖民地。1959年,在新加坡人民的努力下,英国同意新加坡建立自治政府。1965年8月9日,新加坡正式独立。     新加坡建国之初,经济濒临瘫痪,失业人口众多,社会秩序混乱。25%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生计难以为继;连片的棚户区泥泞不堪,垃圾遍地,蚊蝇肆虐;岛上遍布大大小小的沼泽地,既不能耕种,又不能居住。新加坡河畔的商业区更是混乱不堪,商业垃圾和生活垃圾将新加坡河污染成一条臭水河。特别是新加坡自然资源极度贫乏,除在本岛和大、小德光岛等几个岛屿发现有花岗石外,至今尚未找到其他矿藏。虽然新加坡四面环海,但水产资源并不丰富,年产鱼类仅一万余吨,只能满足国内1/5的消费需求。虽然岛内河川不少,但因受海潮影响,大多不能饮用,全国约一半的饮用水需要从马来西亚进口……人们认为这个国家毫无前途。新加坡原第一副总理吴庆瑞回忆说:“当时新加坡城市里拥挤不堪,贫民窟简直是令人心酸的情景。人民普遍失业,在中学毕业生中,失业问题十分严重。” 然而,几十年过去,当人们再看新加坡的时候,发现这个国家已经彻底改变了模样。过去的脏、乱、差不见了,代之的是优美的环境、郁郁葱葱的世界“花园城市”。新加坡已连续十年被评为“最适合亚洲人居住的城市”。自然资源的严重不足也没有制约新加坡经济的发展,他们凭着自身的智慧,建起了石油化工、船舶制造、电子电器、生物制药等支柱产业,使新加坡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这里还有“亚洲的美元市场”等美称,全世界50家最大的银行中,有45家在新加坡设有分行,这里已成为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多年来,新加坡的国民经济一直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即使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新加坡的经济也未受到很大影响,是亚洲发达国家中受危机影响最小、恢复最快的国家。2007年,新加坡的经济增长率达到7.7%,人均GDP达35163美元,财政盈余达到空前水平。经过几十年发展,新加坡人民的生活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据到樟宜机场迎接我们的南洋理工大学张志斌博士介绍,新加坡已真正做到了“居者有其屋”,只要是新加坡人,个个都有房子住,其中80%以上的居民住在从政府购买的组屋里。在新加坡看不到乞丐,因为每个人都能得到政府的保障,人们不会因为生活过不下去而乞讨。     “和香港比,新加坡在经济发展上毫不逊色,但在社会和谐上要好于香港。这里不同种族的人友好地相处在一起,社会治安很好,这是香港所没有的。”张志斌博士比较说。张博士来自中国江西,曾留学美国,已在新加坡生活了三年多。他说,良好的社会治安是吸引他定居新加坡的重要原因。     在短短几十年里,新加坡社会的巨大进步是如何发生的?在经济发展中,新加坡究竟有些什么高招?新加坡人何以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我期待着在新加坡的日子里,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新加坡观察     在新加坡的日子里,内心总被一种好奇充满着。这种好奇心使我随时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有兴趣了解新加坡的一切,包括他们成功的做法和不足的方面。于是,在紧张的课程学习之余,我的时间总被安排得满满的。阅读当地的报纸,把重要的内容剪贴下来,作分类研究;走出校园到街头转转,观察新加坡人的日常生活;参加社会上的一些免费活动,如听讲座等,了解新加坡人的所思;尽量和新加坡人交朋友,把他们都当成我的老师……这样做的结果是,我很快成了“新加坡通”。在这个过程中,对我了解新加坡最有帮助的,还是南洋理工大学。我们这个班,在新加坡被称为“中国市长班”,是专为培训中国的行政官员而开设的。学校为了让我们对新加坡有更深的了解,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了很多介绍新加坡的案例,而且还经常组织我们参加新加坡的一些社会活动,如参观新加坡的一些行政、社团机构,和企业界人士作面对面交流,请政府中的高官为我们做讲座等。这些措施对我们深入了解新加坡有很好的效果。     我在对新加坡有了一些了解后,写下了一组关于新加坡的报道,发表在《孝感日报》的“狮城走笔”栏目上。回过头来看,这组报道的内容涉及新加坡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竟颇成“体系”。这些关于新加坡的文章,是我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所察,应该能够为人们了解新加坡提供一个较好的参考。 让居者有其屋     每个人都珍惜自己的财产,只有让人民拥有财产,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安定。     家住大巴窑的梁彦是新加坡的一户普通居民,但和邻居们不同的是,近几年到他家来的贵宾特别多。2008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访问时,就曾特意造访他家。此外,马来西亚最高元首、联合国代表、阿尔及利亚环境部长等10多位外宾先后到过梁彦家。他们找梁彦的目的只有一个:了解新加坡的组屋制度。     梁彦是新加坡“居者有其屋”的见证者和受益者。二战前后,他们一家12口人挤在租来的三间平房里,没电没水,生活十分不便。上世纪60年代,新加坡政府推出了“居者有其屋”计划,梁彦一家先是租了一套政府的廉租组屋,两年后买下一套三房式组屋(相当于中国的二室一厅)。2005年,组屋区改建,梁彦只花了三万多新元,就住进了现在的四房式新组屋。从1964年新加坡实施“居者有其屋”计划以来,近半个世纪圆了无数新加坡人的住房梦。很多新加坡人都有着和梁彦一样的经历,现在80%以上的新加坡人都住在政府的组屋里,组屋的总数达90多万套。新加坡政府自豪地宣布,新加坡已成为一个人人都有房子住的国家。2008年6月,新加坡“居者有其屋”计划获得了联合国公共服务奖。     人民行动党的政治承诺     新加坡组屋的英文为Public Housing,直译应为“公屋”,指政府为解决居民住房问题而提供的廉价房屋,由于这些房屋都是组合式的,因此被称为“组屋”。     在上世纪50年代,新加坡的住房问题十分突出,常常是50多人挤在一个二三层楼的商铺房里,或是住在临时搭建在肮脏下水道旁的棚屋里,居住环境十分恶劣。失业还使成千上万的人无家可归。一次,李光耀在经过一个正在发生骚乱的街面时,看到一个人从楼上跑下来艰难地把他的电单车搬到楼上去。这一幕使他认识到,每个人都珍惜自己的财产,只有让人民拥有财产,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安定。而对人民来说,最大的财产莫过于住房。因此,人民行动党在竞选时承诺,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让每个新加坡家庭都拥有自己的住房。     居者有其屋,这是人民行动党的一个政治承诺。“我深信,如果每个家庭有自己的住房,国家将会更加稳定。”李光耀在回忆录中说。     根据居民收入确定房价     为了解决人民的住房问题,新加坡政府于1960年成立了建屋局。建屋局的任务是,为新加坡老百姓提供他们能买得起的住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规定建屋局不以营利为目的,对其实行综合平衡预算,经营亏损部分由政府补足。建屋局成立之初,推出的组屋户型都比较小,多为二房式、三房式组屋,设计也比较简单。尽管如此,但由于当时居民的购买力很弱,初期的组屋销售形势并不好。 为迅速推进“居者有其屋”计划,1966年,新加坡政府通过了《土地收购法》。这项法令赋予政府强制征用土地的权力,并确立了对政府征用土地按开发前的价值进行补偿的原则,这使政府可以对土地进行大规模开发而无须付出太大的代价。通过这一法令,政府控制了实际的土地使用权,并享有土地开发带来的增值收益。有资料显示,1965年时,新加坡的私有土地占国土面积的51%。到2006年,新加坡私有土地的比例已下降到13%。通过征用私有土地,国家获得了巨大的土地增值收益,并把一部分收益通过组屋建设转移给了居民。     为了让更多的家庭能买得起组屋,1968年,政府允许居民动用公积金购买组屋及支付每月的房屋贷款。这样一来,只要有正式工作的居民,就能买得起组屋。这真是一种很好的制度设计:政府先用居民存在中央公积金局的钱把组屋建起来,再让居民用公积金把组屋买走,如此循环,既解决建房资金问题,又解决买房的资金问题。在允许居民使用公积金购买组屋后,社会对组屋的需求激增。到60年代末,建屋局已建成12万套组屋和店铺,35%的新加坡人搬进了组屋。     “我们不是根据建设成本,而是根据居民的收入来确定组屋的售价,总的原则是让70%的家庭能够买得起三房式的组屋。”新加坡建屋局的一位官员说。     为了降低组屋的建设成本,政府为组屋建设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组屋建设用地的取得无须经过拍卖程序、建屋局的商业性房产收入可用于弥补开发亏损等,同时要求建屋局通过大规模生产、改进设计和技术等手段,千方百计降低建设成本。     据新加坡建屋局官员介绍,过去建造一个厕所,施工人员需要到工地进行四次施工,用工投入较大。为节约成本,建屋局研制了整体式厕所,所有部件在工厂一次生产完成,到工地能够一次组装完成,既使厕所的设计更加合理,又节约建设成本。     建屋局在开发每一栋组屋前,都会先征求社会的意见。只有在社会购买意向超过房子供应量的情况下,新房的建设才会开工,在工程完工后再摇号分配。因此,新加坡的组屋不存在积压问题,这样保证建设资金不被积压。     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要     进入70年代后,为更好地满足居民对组屋的需求,建屋局开始建设居民新镇。新镇的选址离中心城区稍远,整个镇统一规划,同步建设。除大片的组屋区外,新镇还建有公园、体育场、游泳池、商业区和工业区等。一般一个新镇的住宅用地占50%左右,学校占10%左右,公路用地在10%以上,体育与休闲用地占2%左右,同时留有几个百分点的空地。 由于新镇设计精巧,布局合理,一推出就受到居民热烈欢迎。在建成第一个新镇大巴窑后,建屋局又一口气建设了宏茂桥、勿洛、金文泰等新镇。到1980年,已建成和在建的新镇达10个。就是这样,还是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对购买组屋的人,政府有收入上的限制,月收入超过8000新元的家庭不能购买组屋。这个要求实际是比较宽的,因为大部分家庭的月收入都没有达到这个,特别是对购房的主力军——新婚夫妇来说。月收入超过8000新元的富人,在市场上买商品房居住。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不断提高,建屋局对组屋的设计也进行了改进。80年代后开发的新镇,在整体设计上更加注重公共空间,有更多的康乐设施和更多的花草绿地,组屋的档次也有较大的提升。现在新建的组屋,最多的户型是四房式的,其次为五房式的,三房式以下的户型已很少见。四房式组屋的面积在90平方米左右,售价在二三十万新元,这一价格不足同等面积商品房价格的一半。专业化设计,大规模综合开发,按老百姓的承受力制定房价,真正做到高质量、低成本、低价格,是新加坡“居者有其屋”计划能够成功实施的重要原因。     从90年代起,为满足居民提升住房质量的要求,建屋局开始对老式组屋进行翻新,扩大室内面积,改善组屋外观,增加公共空间等。翻新组屋的费用,大部分由政府承担,住户只承担其中的一小部分。     “如果不对组屋进行翻新,就有可能使老的居民区空心化,因为年轻人会因房屋质量差而不断搬离老居民区。翻新组屋既是为了改善老居民区的居住条件,同时也是为了保持老居民区的活力。”建屋局的一位官员解释说。     进入新世纪后,新加坡已经不是“居者有其屋”的问题,而是如何让居者住得更宽、更好的问题了。建屋局的主要任务,也已由满足居民基本的住房需求,转到满足人们对住房多样化的需求上。当然,作为国家对人民的一项福利,组屋买卖受到一定的限制。除高收入者不能购买组屋外,政府规定每户居民最多只能购买两次组屋;新购的组屋必须在住满五年后,才能在市场上出售。在新加坡,组屋的转售价一般会高于居民当初的购买价,这使居民购买组屋除满足居住需要外,还有一定的投资价值。     住房公平是最大的社会公平     2008年3月4日深夜,当我到达新加坡上空从飞机上俯瞰这个城市的夜景时,我不禁被眼前美丽景象“震住”了。我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这是一幅怎样壮美的景象啊!万点灯火组成了一个巨大的灯海,它像一座海上浮城,竭尽所能地展示着自己的繁华。它又像一个放满了各种璀璨珠宝的果盘,上面有闪闪发亮的项链,有熠熠生辉的宝石,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地铺满了整个盘子……”新加坡的夜景为什么如此迷人?原来,每天晚上,新加坡所有组屋走道里的照明灯都是开着的。这些组屋的灯光构成了新加坡独特的风景。     新加坡的组屋在外观上比较相似,所以对初到新加坡的人来说,有时会有一种“到处都一样”的感觉。每一个新镇很相似,每一个小区很相似,每一座组屋也很相似!这种相似给人一种单调感,但也会让人体会到一种社会公平。对居住在组屋的人们来说,相互之间似乎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住房公平是社会的最大公平。“居者有其屋”计划不仅解决了新加坡人的住房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新加坡的社会公平问题。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说:“新加坡政府每隔五年须面对一次选举,我们必须确保国民收入适当地重新分配,以抵消自由市场竞争中出现的极端后果。在诸如教育、住房和公共卫生等方面提供津贴,从而提高人民谋生能力的政策显然是必要的。”人民行动党能不断在选举中获得胜利,与“居者有其屋”计划的顺利实施有着很直接的关系。 让病有所医     新加坡人不会因为贫穷而得不到医疗护理。     一方面大医院里人满为患,一个专家号被倒卖到几百元;一方面基层诊所却门庭冷落,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一方面百姓因为看病难、看病贵骂娘;一方面医院也为经费不足、生存艰难叫苦;一方面人们急于搬掉压在身上的医疗大山;一方面新的医疗制度改革的却迟迟不能出台……怎么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让人们病有所医,是当前我国医疗制度改革中的难点。新加坡的医疗制度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借鉴。     新加坡医疗制度的着眼点,是建立一个人人都可以负担得起的医疗保障体系,既不让百姓因为贫穷而看不起病,又不让医疗资源因过剩而白白浪费;既要尽量少花钱,又要让百姓病有所医。从新加坡医疗制度的运行看,基本达到了这些目标。     三条医疗保障线     让老百姓看得起病,是任何国家医疗制度最基本的目标。在1984年前,新加坡的医疗制度承袭了英国殖民地时代的旧制,政府为民众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让人人享有健康保障。但这样一来民众的医疗需求不断膨胀,医疗领域浪费严重,政府的负担也越来越重。     为改变这种状况,1983年,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国家医疗计划》,开始对医疗制度进行改革。国家医疗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立个人保健储蓄账户。从1984年起,每个新加坡人都必须将每月收入的6%~8%存入个人保健储蓄账户,雇主和个人各负担一半,直至退休。这一制度是强制性的,所有账户由公积金局统一管理,账户里的钱主要用于个人和家属的医疗支出。个人保健储蓄,是新加坡的第一条医疗保障线。     为解决部分重病及长期慢性病人的医疗费问题,1990年,新加坡政府推出了健保双全计划。根据这一计划,新加坡人进行重病及长期慢性病医疗投保,保费从个人保健储蓄账户中支出,由政府指定的商业保险公司承办。为了使参与健保双全计划的人数达到一定规模,从而降低每个投保者的费用,政府建立了一种自动进入机制,凡是保健储蓄账户拥有者,如果不事先申明,就会自动加入这一计划。目前,90%以上的保健储蓄账户拥有者都同时加入了健保双全计划。由于参与者众多,这样重病及长期慢性病患者就无须缴纳很多保费,却可以享受到高额的赔偿金,减轻他们的医疗负担。这是新加坡的第二条医疗保障线。 1993年,新加坡政府从财政盈余中拨出两亿新元作为启动资金,成立了保健基金,帮助那些没有保健储蓄、或储蓄金额不足以支付医疗费的贫困群体。需要保健基金援助的病人,可以通过社区提出申请,经保健基金医院委员会评审后,会得到医疗救助金。每年有20多万人提出此项申请,批准率高达99.6%,也就是说,困难群体只要提出救助申请,一般都会得到批准。这是新加坡的第三条医疗保障线。     通过三条医疗保障线,新加坡织起了一张无缝的医疗保障网,民众不会因为付不起医疗费而得不到治疗,也不会因为巨额的医疗费而陷入困境。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自豪地说:“新加坡人不会因为贫穷而得不到医疗护理。”     按病床等级定补贴     在强调民众医疗责任的同时,新加坡政府并没有放弃自身的责任。政府的医疗支出包括:对住院病人进行补贴,对政府诊所进行诊疗补贴,对糖尿病、高血压等长期病症者进行护理补贴,对低收入家庭进行医疗救助等。     新加坡的住院病房根据硬件不同分为A、B1、B2、C等几级。A级病房有空调、电视机、独立的卫生间等设施,一间房只安排一至两张病床;B1级病房有空调,但一间房有三至四张病床;B2级只有电扇,且房内的病床有五至六张;C级病房是开放式的,一间房内病床数可达八张。不同级别的病房收费差别很大,A级病房每天的收费可高达370新元,而C级病房每天的收费只有36新元。病人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选择不同级别的病房,政府根据病人的选择,给予不同比例的住院补贴。A级病房的补贴为零,C级病房的补贴可高达80%。需要说明的是,对住在不同等级病房的病人,医院的治疗安排并没有差别。     通过病房分级和病人的自由选择,新加坡既保证了穷人看得起病,又保证了富人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较好的医疗条件;既维护了基本的医疗公平,又体现了一定的差别,使穷人和富人各得其所。     笔者有一位姓李的朋友,2008年上半年在医院做了一个鼻窦炎手术,总医药费为6000多新元。由于他住C级病房,政府的补贴有4000多新元,自己只需负担1900新元。其中1000新元从个人保健储蓄账户中扣除,900新元由所在公司的医疗保险报销。结果这个手术他“几乎没有花钱”。  保持适度竞争     新加坡的医院可分为政府医院和私立医院两种,目前全国有七家政府医院,六个政府专科中心,16家私立医院和专科中心,18个政府综合诊所和2549间私立诊所。在门诊医疗层面,80%的医疗服务由私人提供,政府提供余下的20%,每个社区都有多个诊所,居民看病十分方便。在住院治疗层面,情况则正好相反,由政府提供80%的服务,私人只提供余下的20%。这是因为门诊医疗的专业要求相对较低,通过私人诊所之间的竞争,可以使居民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而在住院治疗方面,由于医疗条件要求相对较高,政府发挥主力军作用,私人只作为补充。在医疗机构上,政府和私人两股力量互为补充,又相互竞争。     为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新加坡的医院和医疗诊所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医院负责住院病人的治疗,诊所负责日常小病的医治。病人一般先到诊所就诊,如需要住院治疗,则由诊所医生开单转入到对口的医院。反过来,医院亦可将病情不重的病人转到诊所就诊。通过相互转诊,防止病情延误或小病大医,最大限度地发挥医疗资源的作用。     为提高医疗质量,政府鼓励医疗机构之间展开适度的竞争,但反对恶性竞争。政府对各医疗机构的服务价格和服务质量进行监督,通过搜集病人的反馈意见,定期对各类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作出排名,并公之于众。     1999年,政府通过整合组建了国立健保集团和新加坡保健服务集团。国立健保集团有四家医院(国立大学医院、板桥医院、亚历山大医院、陈笃生医院),两个专科中心和九个综合诊所。新加坡保健服务集团有三家医院(中央医院、竹脚妇幼医院、樟宜医院),四个专科中心和九个综合诊所。两个医疗集团相互竞争,使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     据报道,新加坡人每年用于医疗方面的支出不足GDP的4%,这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支出比例;同时,新加坡医院病人的平均住院天数只有4.7天,在世界上也处于较低水平;而病人对于公共医疗机构的满意率达到76%。这些数字,显示出新加坡医疗制度的巨大成功。 完善的福利制度     新加坡虽然不称福利国家,但在居民的头上,张着一把很大的福利之“伞”,这把“伞”保障着每个新加坡人基本的生活需要。     新加坡坚称自己是个非福利国家,明显的特征是这里没有退休金制度,没有最低生活保障线,也没有最低工资标准。新加坡人常说的话是:没有人欠你的生活。意思是每个人都要自己养活自己,不要指望政府养活你。当你老了的时候,政府不会给你发养老金,你所能用的钱就是你工作时存下的公积金,存得多就用得多,存得少就用得少。如果你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政府不会保障你的生活。你的工资由市场决定,如果你拿得太少,政府不会强逼老板多给你钱。总之,一切得靠你自己。     新加坡领导人不主张走西方福利国家的道路,这是因为过高的福利会使人民懒惰,而政府也会因此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新加坡是个资源缺乏、生存困难的国家,新加坡人只有比别人更努力才能取得成功,人民的勤劳是国家唯一的出路。李显龙总理在一次国会辩论中说:“若每个老人,无论贫富都享有国家的养老金,这对下一代是很沉重的负担,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每个人自行储蓄以备日后之需。”近几年西方高福利国家在财政上陷入困境,高税收—高福利—高税收的循环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失去了竞争力,而新加坡却一直保持着低失业率和高增长,在全球经济体中表现十分出色。这进一步坚定了新加坡领导人不走西方福利国家道路的决心。     尽管新加坡一再宣扬自己不是福利国家,但其实在新加坡还是有很完备的福利制度。虽然新加坡政府主张不养懒人,但新加坡政府也绝不会让任何人挨饿。新加坡社会发展、青年和体育部部长维文说:“我要向新加坡人保证,没有新加坡人会挨饿。我们有足够的资源和有效的援助计划。如果你需要帮助,或者发现有人需要帮助,可即刻基层领袖或拨打社区关怀热线电话求助。”维文部长的这番保证,来自新加坡有一个由政府、社区组织、民间团体多层次组成的社会福利体系。     政府是新加坡社会保障的主要力量。新加坡政府为居民提供五大社会保障。一是公积金制度使新加坡人老有所养。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是殖民者为避免承担雇员的养老费用而设计的,雇员把每月工资的5%储蓄起来,雇主配套5%,这样每月有工资的10%会用于养老。新加坡独立后,新政府对这一制度善加利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不断提高公积金率,在1984年时个人部分公积金率达25%,这意味着新加坡人工资的50%被强制储蓄起来。后来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公积金率有所下调。目前35岁以下的雇员每月的公积金为工资的33%。二是“居者有其屋”计划。政府为居民提供了90多万套组屋, 80%以上的新加坡人住在价格低廉的组屋里,其中93%对房屋拥有完全产权,其余为廉价租住。三是提供教育保障。从小学到中学,实行十二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小学招生实行就近入学原则,确保教育公平。为困难家庭提供孩子入托补助,为困难大学生减免学费,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应有的教育。四是就业奖励。对年龄超过35岁、平均月薪不足1500新元的居民,政府给予就业奖励,最多者一年可补助2400新元。这一政策鼓励年长人士就业,避免他们靠救济过活。五是保健援助。通过保健储蓄、健保双全和保健基金等制度,为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提供医疗援助和补助,保障人民享有基本的医疗服务。此外,政府还根据经济增长情况,每年从财政盈余中拿出部分资金分发给民众,使全民受惠,并使低收入者获得更多照顾。  社区组织是新加坡社会保障的重要力量。社区组织点多面广,参与的组织众多,除社区理事会外,还有家庭服务中心、邻里联络站、乐龄活动中心、残疾资讯及转介中心等机构,它们发挥各自的优势,帮助解决困难群体的生活问题。2005年6月,新加坡设立社区关怀基金,通过公民咨询委员会,为困难群体提供灵活多样的帮助。对有工作能力的家庭,主要是帮助他们就业;对丧失工作能力者,如贫困老人和残疾者,每月给予固定数额的援助金;对因子女多而生活困难者,给予托儿所、幼稚园经济援助金,帮助他们减轻生活负担。对居住在政府组屋里的困难家庭,给予租金、杂费、水电费等回扣,组屋面积越小回扣越多。通过社区组织多渠道的援助,新加坡约有21万户低收入家庭从中受益。     民间团体是新加坡社会保障的又一支重要力量。新加坡的慈善团体很多,包括国家福利理事会,各种族机构、宗教团体和社团组织。国家福利理事会由已故大慈善家李光前创立,1968年新加坡国会通过法案,国家福利理事会成为各慈善团体的总福利机构。几十年来,福利理事会在帮扶残疾人和老人、救助灾民、资助青少年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受到社会肯定。对于各慈善团体的募款,政府按1∶1的比例配给资金,这样既调动了慈善机构的积极性,又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救助能力。据统计,至2007年底,新加坡有各类慈善团体1890个,2006年各慈善团体和机构筹得的善款总额达54.5亿新元。我国四川发生大地震后,新加坡各民间团体纷纷为灾区募捐,仅由新传媒集团发起的“让爱川流不息”募捐活动,募款总额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     在多层次的福利体系下,一个没有收入、无依无靠的新加坡老人每月可获得330新元现金援助,可以到政府诊所和政府医院免费看病,可以获得慈善机构和社会热心人士的资助和捐赠,可以获得租金、杂费、水电费回扣,可以获得政府增长花红等其他福利。这些援助和福利,足以使老人衣食无忧。一个住三房式组屋的贫困家庭2008年可得到的各种援助达5000新元。不过,新加坡政府认为,对人民最好的福利并不是这些,而是保持经济的高增长。只有保持经济增长,人民的福利才能获得同步增长。李显龙说“经济增长是应付生活费上涨的关键办法”,即是此意。     新加坡的组屋之间都是用有盖走廊连接起来的,居民上街购物或上下班都不必担心日晒雨淋,因为有盖走廊一直通到了公汽站。新加坡政府自豪地说,老百姓出门不用带伞,政府做的有盖走廊是老百姓最好的伞。引申开去,新加坡虽然不称福利国家,但在居民的头上,张着一把很大的福利之“伞”,这把“伞”保障着每个新加坡人基本的生活需要。 一流的城市规划     一个城市如果不能先规划人流,再规划交通,修再多的道路也是枉然。     新加坡是个国际性大都市。没到新加坡前,以为这里一定会和其他大城市一样,到处都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然而到新加坡一看,却不是这么回事。实际上,在新加坡除了中心城区和区域性商业中心给人“熙熙攘攘”的感觉外,其他地方并不让人觉得“拥挤”。住在南洋理工大学的南洋谷里,我甚至常常会有“很寂静”的感觉。这里的人为什么会显得这么少呢?     我的答案是:这个城市规划得特别好。     难道规划减少了城市的人口?显然不是。但好的规划可以通过合理布局,减少城市交通量,使城市不显得拥挤。新加坡的中心城区位于新加坡河入海口,这里地处新加坡中南部,交通方便,是新加坡城市的发端处。中心城区是新加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高楼大厦林立,十分繁华。在中心城区以外,新加坡建了很多“镇”,作为区域性的商业中心。整个城市以中心城区为主体,呈星座式结构。他们用城市地铁线把主要商业中心串联起来,按照“中心城区—区域性中心—副中心—小型中心—社区”的布局,把整个城市分为55个小区进行规划和建设。区域性中心距中心区13公里,副中心距区域性中心6公里,小型中心距副中心2.5公里,居民的日常事务则不出社区。不论你住在哪里,附近必有公汽站、幼儿园、银行、商店等公共设施,生活都十分方便,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以我的生活为例,买日常生活用品一般在学校的超市,离宿舍大约六七分钟的路程;买衣服、鞋子之类一般在附近的一个大巴刹(集市),大约十来分钟可以走到;如果买贵重东西或想有更多的选择,则必须搭公汽到附近的商业中心文礼去,那里有个很大的综合市场,什么东西都有。在文礼站可以坐地铁到市中心去,地铁站和公交相衔接,有一趟公汽是从文礼开往南洋理工大学的,整个车程也就十几分钟,十分方便。通过合理的城市布局,新加坡人不用出远门就可办成很多事,这既减少了人们在市区内奔波的劳顿,也大大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近些年来,我国的北京、深圳等大城市为缓解交通拥堵做了大量工作,但效果不甚理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城市的布局不合理。人们每天从城东跑到城西,不停地在城里穿梭,这样城市的交通能不拥堵吗?一个城市如果不能先规划人流,再规划交通,修再多的道路也是枉然。  好的城市规划还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建设浪费。新加坡80%以上的居民都居住在由国家投资建设的组屋里,现在居民居住最多的,是三房式、四房式、五房式组屋,面积在70~120平方米之间。每栋组屋有数十个居住单位,400至600户组成一个邻里,若干个邻里组成一个邻区,若干个邻区又组成一个社区。由于组屋是由国家统一规划、建设的,因此在整体上都经过了很好的规划。大部分组屋十几层高,有的高达四五十层,设计与当地的地形地貌相结合,既经济实用又美观大方。人们都居住在组屋区里,节约了大量土地,使宝贵的土地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在新加坡可以看到大片的公共绿地,给人空旷的感觉。这里还保留了不少原始森林、湿地,有大片的水源保护地。这些地方行人稀少,给人回归自然的感觉。新加坡还建有世界一流的城市基础设施,这里的城市管线都走地下,在地面上看不到“东扯西拉”的现象。由于城市管网和城市集水系统建在一起,宽大的集水沟给了城市管网扩充足够的空间,因此在新加坡不存在城市马路“拉链现象”。尽管在当初建城市集水系统时的投入很大,但由于是统一规划,一举多得,所以综合起来的投入并不大,这是一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节约人力、物力,节省开支的好方法。     好的规划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城市的品位。新加坡十分重视城市发展规划的编制,早在立国之初,他们就聘请联合国专家,历时四年完成了整个新加坡的概念性发展规划,并以此为总纲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根据总体规划,新加坡将大约3000公顷的树林、候鸟栖息地和沼泽地规划为自然保护区,同时建设了一大批公园和绿地。据统计,新加坡的公园数达337个;在每个集镇区,都规划有面积10公顷的公园;在居民区,每隔500米就会有一个公园。这使人们不论身居何处,都能充分享受绿色,拥抱自然。在建筑设计上,他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凡是临山的建筑,都会依山就势而建,尽量保持山景的完整;凡是临水的地方,都会建大片的休闲区和亲水住宅,充分满足人们“近山亲水”的需要。他们从世界各地引进了8000多种花草树木,从中筛选出2000多种适合在新加坡种植的,对公园、道路、人行天桥等进行绿化。经过多年努力,新加坡已成为世界公认的“花园城市”。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纷纷来此旅游。良好的人居环境,不仅为新加坡赢得了世界声誉,也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无疑是世界一流的,而他们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有三个方面十分重要:一是做到专家意见和社会意见相结合。新加坡成立了两个由政府官员和有关专家组成的委员会,一个叫总体规划委员会,负责公共建设项目的规划;另一个叫开发控制委员会,负责非公共部门的重大建设项目的规划。这两个委员会都以例会的方式讨论具体规划事宜。重要的规划项目,都要在草案确定后对社会公布,征询社会各界的意见,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后再对方案进行改进。二是做到早规划早公布。新加坡的长远规划分为概念总蓝图和规划蓝图。概念总蓝图着眼于未来40~50年的总体发展策略,每10年检讨一次;规划蓝图着眼于未来10~15年的详细发展计划,每五年检讨一次。最近新加坡媒体公布了多个发展计划,如裕廊商业区规划、环岛步道计划等,都是规模大、起点高的建设大手笔,这些计划需要分步实施,每年完成一部分项目,全面完成则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早规划早公布,可以使人们较早地了解到城市未来的发展,避免城市地价因人为炒作而大起大落。三是做到规划执行到位。根据新加坡法律,出现违规建设的情况,违法者要被处以3000新元罚款或被监禁不超过三个月,或者两者兼施。在了解了新加坡城市规划的执行情况后,中国一位在此学习的中国地市规划局的局长感慨地说:“新加坡能够把城市规划执行到位,十分不容易。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世界上能把规划真正执行到位的城市并不多,新加坡是一个例外。” 拥车证和ERP     新加坡有两项很独特的交通管理措施,一是拥车证制度,二是ERP。     当今世界上的大城市,几乎没有不为交通问题而烦恼的。从北京到纽约,从伦敦到东京,城市越大交通问题越突出。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方面,新加坡是做得比较好的。这里既没有地铁里的拥挤不堪,也没有普遍的堵车现象。据国际交通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新加坡市区车流的平均速度为每小时24.8公里,高于纽约、伦敦、东京和香港等城市。     新加坡有两项很独特的交通管理措施,一是拥车证制度,二是ERP。这两项制度一个从控制汽车数量入手,另一个从限制汽车的通行入手,把新加坡的交通流量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从而较好地避免了城市交通拥堵病。     新加坡的拥车证制度始于1990年。这项制度规定只有具有拥车证的人才有资格购买汽车,而拥车证的数量由政府控制。交通部门根据每年淘汰车辆的数量和道路建设情况,确定每年新发放的拥车证数量。每个月拿出一定数量的拥车证,分两次供购车者投标。以2008年8月的第一次投标为例,政府共提供了4859张拥车证,分为中小型汽车和的士组、大型汽车组、货车和巴士组、电单车组、公开组等五个组别。投标程序是,先由投标者输入自己的投标价,然后由电脑从高价到低价确定中标者,以最后一个中标者的投标价为成交价,整个投标过程公平、公开。拥车证的成交价波动很大,刚推出时,一张中小型汽车的拥车证价格在8000新元左右,最高时涨到10万新元。据南洋理工大学的一位老师说,他去投标拥车证的时候,电脑出了故障,投标价上升到8000新元就停止了,因此他的拥车证最终以8000新元成交,算是捡了一个便宜。2008年底,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新加坡人的购车意愿减弱,有一次拥车证的成交价居然只有两新元,创了历史低点。     通过实施拥车证制度,新加坡的汽车数量得到严格控制。这种制度对政府来说是一举多得,一是达到了控制汽车数量的目的,二是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三是鼓励人们竞争。由于拥车证制度的存在,买车成为一种特权。除了拥车证,在新加坡买车还要缴纳进口税、注册费、附加注册费、公路税、牌照费等,这些费用加起来远高于汽车本身的价值。据统计,2000年时新加坡汽车购买方面的总收费达60亿新元,成为政府一笔不小的收入。一辆到岸成本仅两万新元的汽车,购买者却要付出11万新元以上。政府的高收费引发部分买车民众的不满,此后政府对政策进行了一定调整,加大拥车证的供给量,降低收费标准,2007年新加坡汽车购买方面的总收费只有30亿新元,比7年前减少了一半。但总的来说,新加坡人购买汽车所要承担的各种费用还是很高的,因此新加坡人要么不买车,买车都买好车,否则就会觉得划不来。目前新加坡已有43万个家庭买了小汽车,约占家庭总数的一半。 ERP是新加坡的发明,现在全世界都在作为一项经验推广。ERP是英文“Electronic Road Pricing System”的缩写,意即电子道路收费系统。为解决闹市区的交通拥堵问题,新加坡从1975年起实行区域通行券制度,他们在闹市区划出了一个7.2平方公里的限制区,规定除公交车外的其他车辆进入限制区,都必须购买通行券。每天派工作人员在限制区的33个入口检查车辆通行券。没有通行券的车辆会被记录下来,作为交通违章处理。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新加坡人开发了电子道路收费系统,于1998年投入使用。它是一个小型的无线电信息系统,有几个部分构成:一是电子收费闸门;二是带现金卡的车载单元;三是中央控制系统。收费闸门安装在收费道路的入口处,当装有车载单元的车辆经过电子闸门时,其现金卡上的金额会被自动扣除。这一系统的好处是,免除了车主进入限制区时购买通行券的麻烦,只要现金卡上有足够的储值,车主无须停车,缴费过程就能自动完成。     实行电子收费系统的另一好处是,调整收费标准更为容易,可以根据不同时段的车流量,科学确定收费金额,以更好地调控车流。过去通行券的价格是固定的,调整收费标准难度较大。实行电子收费后,收费系统可以半个小时调整一次收费标准。车流量大时收费高,车流量小时收费低,车流量低于一定标准就不收费,十分灵活。通过收费标准调整,使各条道路上的车流量处于最佳状态,提高道路的利用率。新加坡人的汽车上都装有一个小盒子,扑克牌大小,紧贴在挡风玻璃内侧,这就是电子收费系统的车载部分。如果没有安装这一装置,车辆就不能进入收费道路,否则会被作为违章处以高额罚款。     ERP道路每次的收费在一至二新元之间,2007年新加坡所有ERP道路的收费额仅为1.6亿新元。与庞大的交通流量比起来,这个收费额不算多,却有效地解决了繁华路段的交通拥堵问题。根据交通状况日趋恶化的状况,新加坡陆路交通局于2008年增设了ERP收费闸门,并提高了部分路段的收费标准,希望借此能更好地调剂道路上的车辆,提高道路利用率。新加坡还在试验一种带有全球定位装置的收费系统,作为ERP的升级。随着电子收费道路的不断增多,新加坡民众也表示出了不满,有人把ERP解释为Every Road Pay(每条道路都要收费)。实际上,ERP并不能从根本上减少城市的交通量,它只是使车辆在道路上的分布均匀化,减少交通拥堵。而一些车辆为了绕过ERP收费,不得不行驶更长的距离,造成能源和行车者时间的浪费,这是ERP的不足之处。     不论怎么说,新加坡的拥车证制度和ERP,使新加坡的城市交通保持了高效率。交通的高效是城市高效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加坡这两项独特的交通管理措施是很成功的,这也体现了新加坡政府一贯注重社会运行效率的思想。 便捷的公共交通     公共交通是一个城市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加坡买私家车的代价很高。一是购车贵,新加坡本身不产汽车,进口车都要加关税,而且税率很高,还要买拥车证,因此随便买一辆车没有十几万新元下不来。二是用车贵,汽油价格接近中国的两倍,停车费很高,ERP公路越来越多,不少人感叹“买得起车用不起车”。用不起车怎么办?只有靠公共交通。     新加坡的公共交通由地铁、轻轨、公汽、出租车等组成,不同的交通工具定位有所不同。地铁是新加坡公共交通的大动脉,目前新加坡有三条地铁线,分别为东西线、南北线和东北线。这三条线构成了新加坡公共交通的骨架,连接了几乎所有的新加坡商业中心。除中心商业区外,新加坡的其他商业中心是由中心商业区向四面发散排列的,几条地铁线正好把这些“珠子”串起来。每一个地铁站都是重要的连接点,乘客进入一个地铁站,就可以乘地铁到达新加坡任何一个商业中心,十分方便。     新加坡地铁的车次很多,一般等二三分钟就会有一趟地铁,乘客无须过多时间等待。车厢内设计十分人性化,而且一般也不会太拥挤。据说在高峰时间载客量也仅为设计容量的70%多,有人在比较新加坡和世界其他大城市的地铁后,认为新加坡地铁的舒适度世界第一。     新加坡的地铁并不总是穿行于地下,出了中心商业区域,地铁就行驶到地面的高架线上,坐在车厢里可以欣赏到沿途美丽的风景。在一些新开发的人口密集区,新加坡还兴建了多条轻轨,轻轨线一般呈环形,和地铁线连为一体,十分方便人们出行。2008年1月,新加坡交通部宣布将投资200亿新元,建设两条新地铁线,使新加坡的地铁线逐步成为网状。     公汽是新加坡市民出行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新加坡有13%的国土面积是公路。从地图上看,新加坡的公路密密麻麻,比蜘蛛网还密集。不论你住在哪里,在300米的范围内必有公汽站,出行十分方便。新加坡政府在规划组屋时,充分考虑市民的出行需要,在建设组屋时同步建设公汽站,并把公汽站与组屋区用有盖走廊连接起来。新加坡的公汽大多为两层,载客量很大。车上装有冷气,上车时会有凉爽的感觉。车上还装有电视,播放一些娱乐节目供乘客消遣。新加坡的公汽不设售票员,乘客在上车时刷卡或通过自动售票机买票。由于刷卡的票价要远低于车上买票,所以新加坡人一般都办有交通卡。有一种交通现金卡(ez-link card)在各地铁站点发售,这种卡既可用于地铁,也可用于公汽。在乘公汽时,由于是按站点收费,所以乘客必须刷两次卡,上车时刷一次,下车时再刷一次。如果你下车时忘记刷卡,收费系统会按你所乘车次的最远距离扣款。     新加坡公汽的线路设置比较合理,据说在确定公汽线路前,工作人员会对当地的交通流量进行测量,统计不同路段的出行人数,然后作出科学规划。公汽的终点站一般和地铁站相连,这使两种交通工具之间的换乘十分方便。新加坡的公汽站十分密集,两个车站间的距离一般只几百米。为了提高公汽的行车效率,车内设有许多红色按钮,乘客在下车前,只需按下任意一个按钮,司机就知道有人要下车。若没有乘客上下车,司机就不会在下一个站点停靠。总的来说,在新加坡坐公汽是很方便的。 如果你有急事,你可以选择打的。新加坡的地域面积小,从东到西打的只需半个多小时,车资三四十新元左右。打的虽然贵些,但可以节约不少时间。据说新加坡的出租车安装了全球定位系统,可以选择最佳行车线路提高效率。如果有几个人一起出行,打的是比较合算的选择。     为了保证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新加坡的地铁、轻轨、公汽、出租车等都交由私人经营,交通部门负责经营权的发包和服务质量监管。由于一些冷僻的公交线路容易出现亏损,交通部门在线路发包时采取好坏线路搭配的办法,既保证线路有人经营,又确保经营者合理的利润。不论是地铁、公汽还是出租车,政府都让多家公司同时经营,防止垄断。同时,为了防止经营者之间无序竞争,政府对交通票价进行管制。经营者变动票价,必须先向公共交通理事会提出申请。公共交通理事会设有车资检讨委员会,专门负责票价的计算和审核。他们根据物价、工资及经营成本情况,计算出合理的票价。经营者的票价只能在规定票价的一定范围内浮动,这一机制可以防止经营者乱涨价或打价格战。目前新加坡比较大的交通公司有SMRT公司、新捷运等,它们都是综合性公司,同时经营多种交通工具。     由于票价受到限制,不同经营者之间只能进行服务竞争,以取得竞争优势。新加坡的公汽司机都身兼两职,既开车,又负责车上服务。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在哪站下车,可在上车时询问司机,他们都会认真答复。我曾多次看到公汽司机为乘客指路,他们在乘客到站后,从驾驶座位上走下来,帮乘客提行李,并把他们送下车。这类乘客一般都是旅游者,公汽司机周到的服务,一定给他们留下了美好印象。2008年1月,SMRT公司因员工操作不当,使地铁东西线停运了七个小时,五万多名乘客出行受到影响。陆路交通局为此对SMRT公司作出罚款40万新元的处罚。在交通部门的监管下,新加坡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世界一流。     尽管有便捷的公共交通,但随着人们富裕程度的提高,新加坡买小汽车的人越来越多,不少家庭拥有两台小车,毕竟拥有一辆自己的小车出行会更方便些,也更体面些。根据最新的调查,新加坡人私人汽车的使用率高于伦敦、芝加哥等城市,而新加坡人使用公共交通的比率较以前有所下降。为此,新加坡交通部门正采取措施,增加公共交通线路,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吸引更多的新加坡人使用公共交通。     公共交通是一个城市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加坡便捷的公共交通,对提升城市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来之不易的美丽     如果你用相机拍照,用不着取景。拿起相机拍就行了,每一个画面都会是很美的。     有人说新加坡是个花园城市,新加坡人自豪地说,新加坡是花园中的城市。不管怎么说,刚到新加坡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新加坡真美!”     “如果你用相机拍照,用不着取景。拿起相机拍就行了,每一个画面都会是很美的。”有人这样描述新加坡的风景。     在新加坡,确实到处都是风景。我用“移步换景,美不胜收”这八个字形容新加坡的美丽。就以我所住的南洋谷(Nangyang Valley)来说吧,就是一处很好的风景。     南洋谷是南洋理工大学校园内的一处人工河谷,河谷呈“U”字形,从顶端到谷底有七八米深,我们的宿舍就在河谷边。河谷四周种着几十棵青龙木,每棵有三四十米高,直直地刺向空中,十分威武挺拔,很像守卫谷地的哨兵。河谷的陡坡上种满了青草,远远望去,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绿色地毯。谷底十分平整,有三四个足球场那么大,也种满了绿草和热带树木。有的树叶大如巴掌,有的树叶细如银针,有的已枝繁叶茂,有的才二三米高。有一棵大榕树在谷底特别引人注目。它缠绕在一起的树干,两个大人都抱不住;浓密的树冠,直径有四五十米,从上面看去像一把张开的亭亭的伞。大榕树下安着几个石桌和石凳,可以在此读书或小憩。河谷的尽头,是美丽的南大湖。湖边有很多灌木,把一湖水围在中间,湖四周种了不少美丽的凤尾竹、高高的椰子树,给人无限的遐想。满满的湖水里,不时有成群的乌龟出没,它们轻轻划动四肢,在湖面上荡起一个个涟漪……     刚到新加坡时,南洋谷的美丽让我陶醉。但时间一长,感觉南洋谷并不是新加坡一个很特别的所在。南洋理工大学的校园里,一年四季鲜花盛开,处处都有绿色,整个校园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后来到新加坡各地走了走,发现其他地方也都是这样,特别是裕华园的美丽,比南洋谷有过之而无不及。看来新加坡这个花园中的城市,确实货真价实。     生活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在新加坡穿皮鞋很多天都不会脏,不仅鞋面干净,连鞋底都不沾灰,因为在新加坡到处都没有灰。在新加坡你很难找到一块裸露的地表,即使在建筑工地上,挖开的地面都会及时蒙上油布。因为新加坡的雨水多,几乎天天有降水,如果地面裸露就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所以新加坡的建筑企业都很注意这一点。在我们的宿舍附近,正好有一个建筑工地,我看到他们特别注意环保,运送建筑材料的卡车从工地出来前,都要进行冲洗,防止车轮把泥沙带出工地。沙石的运送都是封闭式的,可以防止沙石散落在路上。所以这里的建筑工地,对环境基本没有污染。     在新加坡住长了,我发现在新加坡这样的气候里,要保持环境卫生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新加坡的常年气温都在摄氏二三十度,而且空气的湿度大。在这样湿热的气候里,细菌繁殖很快,食物之类很容易霉烂变质,最容易杂草丛生,蚊蝇滋生。 实际情况也
/
本文档为【向新加坡学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