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_五联_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_五联_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2011-02-27 4页 pdf 201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441347

暂无简介

举报
_五联_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 · “五联 ”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欧阳松 ,罗建平 ,李先樑 ,李刚 ,李建辉 ,舒文韬 ,张智 ,廖伟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31) 摘  要  目的 :观察牵引、电针、神灯照射、推拿、导引“五联 ”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132例神经根 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 66例。观察组采用牵引、电针、神灯照射、推拿、导引“五联 ”综合疗法治疗 ;对照组 采用牵引、理疗、神灯照射、体育疗法治疗。两组治疗时间与次数均相同 ,...
_五联_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 · “五联 ”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欧阳松 ,罗建平 ,李先樑 ,李刚 ,李建辉 ,舒文韬 ,张智 ,廖伟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31) 摘  要  目的 :观察牵引、电针、神灯照射、推拿、导引“五联 ”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将 132例神经根 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 66例。观察组采用牵引、电针、神灯照射、推拿、导引“五联 ”综合疗法治疗 ;对照组 采用牵引、理疗、神灯照射、体育疗法治疗。两组治疗时间与次数均相同 ,治疗结束后评定两组疗效。结果 : 132例病人中 , 123例 完成整个治疗过程 ,脱失 9例。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 Z = - 4. 007, P = 0. 000)。颈肩肢痛缓解的程度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颈肩 肢痛程度评分 : t = 4. 097, P = 0. 000;颈肩肢痛持续时间评分 : t = 2. 131, P = 0. 035)。颈肩肢痛频度、上肢麻木程度、颈项僵硬程度 3项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程度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t = 2. 804, P = 0. 060; t = 0. 858, P = 0. 393; t = 0. 844, P = 0. 401)。观察 组患者治疗后各项体征的阳性率均低于治疗前 (压顶试验 :χ2 =107. 496, P = 0. 000;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χ2 = 111. 518, P = 0. 000;椎 旁压痛试验 :χ2 = 103. 995, P = 0. 000)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各项体征的阳性率亦均低于治疗前 (压顶试验 :χ2 = 67. 658, P = 0. 000;臂 丛神经牵拉试验 :χ2 = 76. 530, P = 0. 000;椎旁压痛试验 :χ2 = 58. 634, P = 0. 000)。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各项体征的阳性率 ,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 (压顶试验 :χ2 = 1. 207, P = 0. 272;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χ2 = 2. 506, P = 0. 113;椎旁压痛试验 :χ2 = 2. 918, P = 0. 088)。结论 : “五联 ”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颈椎病  牵引术  电针  推拿 ,脊柱  导引  物理疗法 (专业 )  体育和训练  治疗性人类试验 C lin ica l study on the cura tive effect of com b ined therapy on the trea tm en t of cerv ica l spondylotic rad iculopa2 thy OU YAN G song3 , LUO jian - ping, L I x ian - liang, et a l. 3 S ichuan A cadem y of Ch ineseM edica l S ciences, Chengdu 610031, S ichuan, China ABSTRACT O 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combined therapy as traction, electroacupuncture, infrared radiation ( TDP) , manipulation and physical﹠ breathing exercises o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 M ethods: 132 CSR patients were random 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66 cases in each group.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dm inis2 trated with combined therapy as traction, electroacupuncture, infrared radiation ( TDP) , manipulation and physical﹠ breathing exercises, while the others in control group were adm inistrated with traction, physical therapy, TDP and movement therapy. The time and number of treatment for the 2 group s were all the same. The curative effects were evaluated after the treatment. Results: 123 patientswent through with the entire treatment, while 9 patients dropped out. The curative effect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 Z = - 4. 007, P = 0. 000). The extent of relief from pain in neck, shoulder and limbs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 scores of intensity of pain in neck, shoulder and limbs: t = 4. 097, P = 0. 000; scores of duration of pain in neck, shoulder and limbs: t = 2. 131, P = 0. 03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2 group s on the difference values of indicators including frequency of pain in neck, shoulder and limbs and intensity of numbness in the upper limbs and stiffness in neck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 t = 2. 804, P = 0. 060; t = 0. 858, P = 0. 393; t = 0. 844, P = 0. 401).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positive rate of every physical sign decreas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 capp ing test:χ2 = 107. 496, P = 0. 000; brachial p lexus traction test:χ2 = 111. 518, P = 0. 000; paravertebral tenderness test:χ2 = 103. 995, P = 0. 000). The situation was the same in the control group ( capp ing test:χ2 = 67. 658, P = 0. 000; brachial p lexus trac2 tion test:χ2 = 76. 530, P = 0. 000; paravertebral tenderness test:χ2 = 58. 634, P = 0. 000). After th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2 ence in the positive rate of physical sign between the 2 group s ( capp ing test:χ2 = 1. 207, P = 0. 272; brachial p lexus traction test:χ2 = 2. 506, P = 0. 113; paravertebral tenderness test:χ2 = 2. 918, P = 0. 088). Conclusion:Combined therapy has a exact curative effect on cer2 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in the clinic. Key words Cervical spondylosis; Traction; Electro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Sp inal; Physical﹠ B reathing Exercises; Physical Therapy ( Specialty) ;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herapeutic Human Experimentation 基金项目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十五 ’中医药防治疾病优 势领域工程 ”重大专项课题 (编号 2003A4) ·6·    (总 486)                        中医正骨 2010年 7月第 22卷第 7期     牵引、针灸、推拿等外治方法是目前治疗颈椎病 的主要方法 ,我们在对颈椎病外治方法进行筛选的基 础上 [ 1 ] ,制定了牵引、电针、神灯 ( TDP)照射、推拿、导 引“五联 ”治疗。2003年 12月至 2005年 8月 ,笔 者采用该方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 66例 ,并与 采用牵引、理疗、神灯照射、体育疗法治疗的 66例患 者作对照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13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 ,观察 组和对照组各 66例 ,均来源于本院骨伤科门诊与病 房。治疗过程中脱落 9例 ,实际完成治疗的病例数为 观察组 64例 , ,对照组 5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 病情、病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 1。 1. 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 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 ①多见于中老年人 , 青壮年人若有损伤史、劳损史、颈部畸形或其他诱因 等亦可发病。②多数为缓慢发病。若有颈部创伤史、 劳损史 ,也可急性发作 ,病程较长 ,时轻时重 ,可反复 发作。③具有较典型的神经根性症状 (麻木、疼痛 ) , 其范围与颈神经支配的区域一致。④影像学检查显 示颈椎曲度改变、不稳或骨赘形成 ,钩椎关节骨质增 生 ,韧带钙化 ,椎管矢状径狭窄。 表 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组别 性别 (例 ) 男 女 年龄 (岁 ) 病情 (例 )中度 重度 病程 (月 ) < 6 6~12 13~60 > 60 观察组 21 43 49. 42 ±12. 39 27 37 28 2 27 7 对照组 18 41 49. 41 ±10. 79 17 42 28 3 18 10 P值 0. 784(χ2 = 0. 075) 0. 990 ( t = 0. 008) 0. 122 (χ2 = 2. 390) 0. 507 (χ2 = 2. 330) 1. 3 纳入标准  ①年龄 18~70岁。②符合神经根 型颈椎病诊断标准 ,病情程度属中、重度的病例。③ 签署知情同意。 1. 4 排除标准  ①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 合征、肩周炎、颈背部筋膜炎、肱二头肌腱鞘炎、旋前 圆肌综合征等。②合并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 严重疾病。③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④精神病患者。 1. 5 脱落标准  ①未完成临床试验而中途退出者。 ②未按规定方案治疗 ,或合并使用其他疗法或药物而 无法判定疗效者。③出现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者。 1. 6 病情分级标准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 ,结合自制 的测评量表 (表 2)进行病情分级。轻度 :自觉症状较 轻 ,不影响日常活动 ;伴随症状少或轻 ;主观症状及体 征评分 ≤16分。中度 :自觉症状较重 ,但不影响生 活 ;或影响活动 ,但能坚持工作 ;伴随症状呈中等程 度 ;主观症状及体征评分 17~31分。重度 :自觉症状 严重 ,影响日常活动和心理 ,难以胜任工作 ;伴随症状 多或重 ;主观症状及体征评分 ≥32分。 1. 7 疗效评价标准  以主观症状及体征 2大项的评 分计算出病情改善率 [ (治疗前评分 - 治疗后评分 ) ∕治疗前积分 ×100% ] ,根据病情改善率制定疗效评 价标准。临床痊愈 :改善率 ≥90% ;显效 : 90% >改善 率≥75% ;有效 : 75% >改善率 ≥30% ;无效 :改善率 < 30%。 表 2 神经根型颈椎病测评量表 项目 评分 测评等级 1主症 0~24  1. 1颈肩肢痛程度 0~6 4级 (0, 2, 4, 6)  1. 2颈肩肢痛频度 0~6 4级 (0, 2, 4, 6)  1. 3颈肩肢痛持续时间 0~6 4级 (0, 2, 4, 6)  1. 4上肢麻木程度 0~4 5级 (0, 1, 2, 3, 4)  1. 5颈项僵硬程度 0~2 5级 (0, 0. 5, 1, 1. 5, 2) 2颈部活动度 0~8  2. 1前屈 0~2 5级 (0, 0. 5, 1, 1. 5, 2)  2. 2后伸 0~2 5级 (0, 0. 5, 1, 1. 5, 2)  2. 3侧屈 0~2 5级 (0, 0. 5, 1, 1. 5, 2)  2. 4旋转 0~2 5级 (0, 0. 5, 1, 1. 5, 2) 3体征试验 0~6  3. 1压颈试验 0~2 2级 (0 -阴性 ; 2 -阳性 )  3. 2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0~2 2级 (0 -阴性 ; 2 -阳性 )  3. 3椎旁压痛试验 0~2 2级 (0 -阴性 ; 2 -阳性 ) 4上肢运动感觉 0~4  4. 1上肢肌力 0~2 2级 (0 -正常 ; 2 -异常 )  4. 2上肢感觉 0~2 2级 (0 -正常 ; 2 -异常 ) 5心理及社会适应 0~4 5级 (0, 0. 5, 1, 1. 5, 2)  5. 1觉得闷闷不乐 ,情绪低落 0  5. 2 比平时容易激动、生 气、烦躁 0. 5  5. 3对自己的病情感到担心 1  5. 4睡眠比往常差 1. 5  5. 5难像往常一样与人相处 2 6生活质量 0~4  6. 1 发病期间日常生活需 要帮助情况 0~2 5级 (0, 0. 5, 1, 1. 5, 2)  6. 2发病期间工作情况 0~2 5级 (0, 0. 5, 1, 1. 5, 2) 总分 0~50 ·7· 中医正骨 2010年 7月第 22卷第 7期                         (总 487)     2 治疗方法 2. 1 观察组  采用经严格、科学程序制定的“五联 ” 综合疗法治疗。前 5日每日治疗 1次 ;以后隔日治疗 1次 ,连续 9次 ;共治疗 14次。其治疗流程为 :牵引 → 电针 + TDP→推拿 →导引。 2. 1. 1 牵引  视患者个体差异以体重 1 /10~1 /6的 重量持续牵引 20 m in。 2. 1. 2 电针 + TDP 采用华佗牌一次性毫针 ,取穴 C4 ~C7 夹脊、风池、肩井、肩贞、外关、后溪。进针至 所需深度后行小幅度 ( 5~7 mm )、较快频率 ( 100~ 150次 ·m in - 1 )的提插捻转 ,得气后加以电针仪 (频 率 100~300 Hz,波形为脉冲疏密波 ,以患者能忍受为 度 ) ,留针 20 m in。同时用 TDP治疗仪直接照射 ,以 患者感觉舒适为度。 2. 1. 3 推拿  患者端坐 ,头稍前屈 ,医者立于患者侧 后方。①滚揉 :用滚揉法施于颈项、肩背及患侧上肢 肌肉 3遍 ,频率 60~90次 ·m in - 1 ,力度以舒适为度。 ②分筋点穴 :拿斜方肌、头夹肌群、斜角肌、上肢肌群 , 频率 40~60次 ·m in - 1 ,力度以患者局部有酸胀感、 能忍受为度 ;拨枕骨粗隆、斜方肌、头最长肌、斜角肌、 项韧带及肩背部其他肌肉 3遍 ,频率 40~60次 · m in - 1 ,力度以拨动筋肉、患者能忍受为度 ;局部点揉 与循经点揉风府、风池、天柱、肩井、曲池、缺盆、外关、 阳溪、合谷等穴 3遍 ,力度以患者感麻串、酸胀为度 , 每穴点揉 15 s。③拔伸复位 :术者立于患者背后 ,以 一手手掌托住患者下颌 ,另一手掌扶住枕部 ,用力 (4~6 kg)缓缓将患者头部向前上方 (前屈 15°~30° 位 )拔伸牵引 1 m in,并于牵引过程中前屈后伸 15°~ 30°及左右旋转 15°~30°,反复 2次。④放松结束 :掌 揉搓抖颈肩上肢。 2. 1. 4 导引  患者两脚开立 ,与肩同宽 ,两手下垂 , 颈挺直 ,两眼平视前方。猛吸气 ,收小腹 ,收肛 ,收外 肾 ,徐徐吐气 ,全身放松 ,松腹 ,松肛 ,松外肾 ,但松而 不懈 ,意念内守颈椎。反复 3遍。 2. 2 对照组  治疗流程为 :牵引 →经皮神经电刺激 →TDP→体育疗法。治疗时间及次数与观察组相同。 2. 2. 1 牵引  方法同观察组。 2. 2. 2 经皮神经电刺激  采用 LH202H型韩氏神经 刺激仪 (北京华卫产业开发公司生产 ) ,刺激部位选择 症状最明显处。操作步骤 :每 2个部位 1组 ,共选择 2 组。以酒精棉球消毒皮肤 ,贴上自粘电极片 ,连好引 线 ,接通刺激仪电源 (输出频率 100 Hz,波形为脉冲疏 密波 ) ,由低到高 ( 0~50 mA )缓慢调节输出电流 ,以 能引起明显肌肉收缩而患者能忍受为度。间隔 10 m in适当增加刺激强度 ,持续刺激 20 m in后结束。 2. 2. 3 TDP 方法同观察组。 2. 2. 4 体育疗法  患者两脚开立 ,与肩同宽 ,两手叉 腰。①与颈争力 :抬头看天 ,低头看地 ,上身不动 ,抬 头时吸气 ,低头时呼气 ,呼吸自然缓慢 ,并逐步加深 , 重复 10~20次。②往后观瞧 :头颈向右后转 ,眼看右 方 ;头颈向左后转 ,眼看左方 ;重复 10~20次。③前 伸探海 :头颈前伸并侧转向右前下方 ,眼看前下方 ,似 向海底窥探 ;头颈前伸并侧转向左前下方 ,眼看前下 方 ;转动时吸气 ,还原时呼气 ,重复 10~20次。④回 头望月 :头颈向右后上方尽力转 ,眼看右后上方 ,似向 天空观望月亮 ;头颈转向左后上方 ,眼看左后上方 ;转 动时吸气 ,还原时呼气。头颈转动时不必向前伸出 , 重复 10~20次。⑤颈椎转环 :头颈向左、右各环绕一 周 ,重复 10~20次。 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均采用 SPSS11. 0软件完 成。两组患者性别、病情、病程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 ; 两组患者年龄的比较采用 t检验 ;两组间主观症状的 比较 ,对治疗前后的数据求差值 ,对两组差值进行 t 检验 ;两组患者体征阳性率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或四 格表校正χ2 检验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采用秩和检 验 ; a = 0. 05。 4 结  果 4. 1 临床疗效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 Z = - 4. 007, P = 0. 000)。见表 3。 表 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临床疗效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合计 观察组 32 13 18 1 64 对照组 9 15 33 2 59 合计 41 28 51 3 123 4. 2 主观症状  颈肩肢痛缓解的程度 ,观察组优于 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颈肩肢痛程度评分 : t = 4. 097, P = 0. 000;颈肩肢痛持续时间评分 : t = 2. 131, P = 0. 035)。颈肩肢痛频度、上肢麻木程度、颈项僵硬 程度 3项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程度 ,两组间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 ( t = 2. 804, P = 0. 060; t = 0. 858, P = 0. 393; t = 0. 844, P = 0. 401)。见表 4。 ·8·    (总 488)                        中医正骨 2010年 7月第 22卷第 7期   表 4 治疗前后两组主观症状比较  分 指标 时间 观察组 对照组 颈肩肢痛程度 治疗前 4. 44 ±0. 91 4. 20 ±0. 60 治疗后 0. 50 ±1. 18 0. 75 ±1. 04 颈肩肢痛频度 治疗前 4. 56 ±1. 57 4. 97 ±0. 26 治疗后 0. 94 ±1. 81 1. 93 ±2. 41 颈肩肢痛持续时间 治疗前 3 . 73 ±0. 80 3. 66 ±0. 76 治疗后 0. 52 ±1. 07 0. 81 ±1. 21 上肢麻木程度 治疗前 1. 81 ±0. 85 1. 74 ±0. 82 治疗后 0. 14 ±0. 39 0. 33 ±0. 74 颈项僵硬程度 治疗前 1. 13 ±0. 27 1. 10 ±0. 22 治疗后 0. 04 ±0. 18 0. 34 ±0. 16  注 :对治疗前后的数据求差值 ,对两组差值进行 t检验 4. 3 客观体征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项体征的阳性 率均低于治疗前 (压顶试验 :χ2 = 107. 496, P = 0. 000;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χ2 = 111. 518, P = 0. 000;椎旁压 痛试验 :χ2 = 103. 995, P = 0. 000)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 各项体征的阳性率亦均低于治疗前 (压顶试验 :χ2 = 67. 658, P = 0. 000;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χ2 = 76. 530, P = 0. 000;椎旁压痛试验 :χ2 = 58. 634, P = 0. 000)。 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各项体征的阳性率 ,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 (压顶试验 :χ2 = 1. 207, P = 0. 272;臂丛神经牵拉 试验 :χ2 = 2. 506, P = 0. 113; 椎旁压痛试验 :χ2 = 2. 918, P = 0. 088)。见表 5。 表 5 治疗前后两组体征比较  例 组别 时间 压顶试验 阳性 阴性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阳性 阴性 椎旁压痛试验 阳性 阴性 观察组 治疗前 62 2 64 0 63 1 治疗后 2 57 3 56 4 55 对照组 治疗前 54 10 59 5 55 9 治疗后 6 53 8 51 10 49 4. 4 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晕 针、滞针、断针、血肿、脊髓和椎动脉损伤等不良反应 或不良事件。 5 讨  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 类型。主要是由于颈椎间盘的退变 ,后方小关节的骨 质增生或创伤性关节炎 ,钩椎关节的骨刺形成 ,以及 相邻的 3个关节 (椎体间关节、钩椎关节及后方小关 节 )的松动与移位等造成对脊神经根的刺激与压 迫 [ 2 ] ,从而引起颈肩背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等一系列 症状。解释其发病原因的学说主要有机械压迫学说、 化学神经根炎学说、自身免疫学说 [ 3 ]。 在颈椎病的治疗中 ,一般单一的疗法往往效果不 佳 ,且易复发 ;而综合治疗则能够取长补短 ,缩短疗 程 ,提高疗效 ,用于临床后疗效令人满意。其中 ,牵引 疗法是较为有效且应用广泛的一种治疗颈椎病的方 法 ,其主要作用是解除痉挛 ,松解粘连 ,矫正脊柱结构 紊乱 ,缓解神经压迫或刺激症状。推拿具有通经止 痛 ,调节脊椎紊乱 ,解除神经压迫 ,松解粘连 ,缓解痉 挛 ,减少肌肉萎缩的作用。电针和 TDP具有通经活 络 ,解除肌肉痉挛 ,调理督脉经气 ,补肾壮骨的作用。 导引能够调节脊椎的内在平衡 ,加强其稳定性 ,改善 骨及软组织的血供 ,促进其代谢过程 ,使其有机成分 增加 ,无机成分减少 ,强度、韧度增加 ,延缓骨质的退 行性改变 ,从而提高软组织的弹性和颈椎骨关节的灵 活性 ,对促进痊愈、巩固疗效、预防复发均具有积极的 作用。 牵引、电针、神灯照射、推拿、导引“五联 ”综合疗 法不是各种非手术疗法的简单叠加 ,而是各种方法在 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 ,互相补充。本研究显示 ,“五 联 ”疗法的综合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的牵引、理疗、神灯 照射、体育疗法 ;尤其是在颈肩肢痛缓解程度方面 , “五联 ”疗法组优于对照组 ;但在颈肩肢痛频度、上肢 麻木程度、颈项僵硬程度及各项体征的阳性率方面 , “五联 ”疗法组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 待进一步的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 6 参考文献 [ 1 ] 周建伟 ,张凡 ,叶锐彬 ,等 . 颈椎病 (神经根型 )“五联 ”非 药物综合治疗方案的循证研究 [ J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 志 , 2006, 13 (12) : 107 - 110. [ 2 ] 赵定麟. 现代颈椎病学 [M ].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 2001: 122. [ 3 ] 王乾 ,朱立国 ,高景华 ,等. 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 病的疗效观察 [ J ].中医正骨 , 2009, 21 (6) : 9 - 11. (2010- 04- 14收稿  2010- 06- 27修回 ) ·9· 中医正骨 2010年 7月第 22卷第 7期                         (总 489)    
/
本文档为【_五联_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