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新媒体环境下记者职业角色探讨

2018-10-07 2页 doc 21KB 26阅读

用户头像 机构认证

精品文档

千万精品文档模板,下载即用

举报
新媒体环境下记者职业角色探讨新媒体环境下记者职业角色探讨 胡梦琴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新媒体环境下记者的职业角色,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记者呈现出三种新的职业角色:更加专业的报道者、意见领袖以及公益活动发起者。 关键词 新媒体 记者角色 意见领袖 “角色”一词原本是戏剧舞台的用语,20 世纪20 年代初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首先将其运用于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地位上,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它可以定义为“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
新媒体环境下记者职业角色探讨
新媒体环境下记者职业角色探讨 胡梦琴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新媒体环境下记者的职业角色,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记者呈现出三种新的职业角色:更加专业的报道者、意见领袖以及公益活动发起者。 关键词 新媒体 记者角色 意见领袖 “角色”一词原本是戏剧舞台的用语,20 世纪20 年代初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首先将其运用于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地位上,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它可以定义为“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现出的行为模式”。社会角色的内涵包括职业角色、性别角色。职业角色则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工作单位和工作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新闻记者作为从事新闻信息传播的特定群体,承担着其他社会群体对其在社会活动中应具有的行为方式的期待,职业角色的内涵进一步延伸,即记者的社会角色,如历史的记录者,文化的传承者,大众的教化者等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对社会生活的渗透日益突出,它不仅影响到个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更对专业的记者队伍提出了不少挑战。在这个人人都可能成为自媒体的时代,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将信息发布出去。因此,大众对信息的需求不再依赖于传统媒体,甚至很多时候传统记者还来不及赶到新闻现场,而民众却用自己的手机记录下了第一手新闻信息。那么,在这种新媒体环境下,记者的职业角色会发生哪些转变呢? 一、更加专业的报道者 这里的“更加专业”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时期的记者而言,即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新闻记者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需要发挥比以往更甚的专业素养,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取胜。 在传统媒体垄断传播语境的时代,记者的身份和角色更多地被赋予“把关人”和“社会公器”的期望。随着互联网的出现,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借助移动终端或各种新媒体平台进行自我发声,信息以低成本的方式传播到每个个体的身上,记者不再是信息传播渠道的“把关人”。而且,民众发布的信息大多是直观的、非理性的原始材料,很大程度上只流于表面,而不涉及事件的本质。在传播的过程中,这些素材可能经由其他民众有意或无意地加工而最终呈现出另一种面貌,比如网络谣言。而普通受众对这样的信息很难辨别其真假,这样的传播可能会给社会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这时就需要发挥专业记者的优势,对新闻事实进行辨别、分析、求证,帮助受众了解事件的真相。与那些“自媒体”、“公民记者”相比较,专业新闻记者的最大优势之一是拥有新闻采访权,他们可以直接接触到新闻当事人、目击者,发现新闻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原现象背后隐藏的真相。 以“云南导游骂人”事件为例,该事件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事情几度出现“反转”。事件的导火索是有网友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一个云南导游骂人的视频,随后该视频被上传到优酷网。视频中的导游因为游客未在旅游点消费而直接在车上怒骂游客,态度之恶劣引起网民普遍反感,截至5月6日16时,视频点击量超过300万,评论近万条。随后,事件很快蔓延到新浪微博、QQ空间等平台,助推了事件的传播。5月2日,南方都市报新闻客户端发布新闻《嫌购物少云南一导游大骂游客没良心没道德》,被网易、新浪等网站纷纷转载,引发网友跟帖评论。5 月3 日,《北京晨报》刊登文章《导游嫌购物少骂游客没良心官方回应:将严肃处理》,再次推升事件舆情热度。5月4日,《京华时报》用一整版的篇幅对事件来龙去脉及导游群体的生存现状做了梳理,同时着重对当事人进行采访,当事人的回应——“不该骂人,但也很‘委屈’”成为各网络媒体转发的焦点。 在视频发布之初,大部分网民呈“一边倒”的趋势,对视频中的女性导游进行谴责甚至言语攻击。在南方都市报新闻客户端发布新闻之后,网友谴责更甚。《北京晨报》的文章让网民的关注点转向官方,有网友出来指责云南旅游界乱象百出,相关部门不作为等。而在《京华时报》的文章刊登后,事情出现了反转,网民的态度有了很大转变。虽然仍然有人认为导游态度不好,但大多数网民对其持有宽容、同情的态度,甚至有人指责是游客未履行合约,导游生气情有可原。 纵观整个事件,《京华时报》体现了传统媒体应该有的专业精神,它没有人云亦云,停留在视频的表面,而是采访当事人,梳理事件脉络,挖掘云南旅游的行业现状,让报道更加客观、平衡。 在新形势下,新闻记者更应该发挥专业素养,利用自己的身份优势,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甄别、求证,让理性、睿智的思考引领舆情。 二、意见领袖 在传统媒体时代,记者大多只能以职业身份在媒体上发表报道,且要保持新闻的客观、中立、不能掺杂个人主观意见。而在新媒体时代,记者通过微博,可以将自己在媒体报道中无法表达的观点、意见以个人身份表现出来。同时,又因为其记者的职业身份,对于粉丝而言,更有权威性,对受众的引导作用更大。由于微博上的“把关人”门槛远低于传统媒体,因此很多暂时不适宜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重要消息,记者会选择使用微博将其发送出去,既满足了传播者自由传播的权利,又满足了接收者的知情权。2012 年“赵普老酸奶”事件可算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该事件众说纷纭,未有定论,但并不妨碍我们思考:在传统媒体时代,这种未见报道而先泄露消息的现象可能出现吗?毋庸置疑。 记者不能在新闻报道中直接表明他们的观点、意见,或者有些事实无法在报纸上公开表达。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记者提供了一个平台,他们可以借助这些平台,传达自己的看法或一些幕后轶事,从而传播更多的信息。另外,记者通过微博关注近期发生的、具有争议性的社会新闻,设置议程,引导受众的关注点,在转发和讨论的过程中,既扩大了这些社会新闻的影响范围,同时也传播了自己的观点。 但是,不得不注意的是,记者毕竟也难以摒除其个人化、主观性以及知识的局限性,他作为“意见领袖”发布的也许只能代表他的个人观点,而民众却会出于对其“新闻记者”这一身份的信赖,而对他深信不疑,这有可能带来不利的传播后果。 三、公益活动发起者 记者在新媒体环境下表现出的另一个职业身份就是公益活动的发起人。这些公益活动大多借助于微博这一平台,致力于对弱势群体的帮助。例如,“免费午餐”公益活动的发起人邓飞曾做了十年的调查记者,2011 年初他转战“免费午餐”、“微博打拐”等公益活动,一直持续至今。另一名调查记者王克勤于2011 年6 月发起了“大爱清尘·寻救尘肺病农民兄弟大行动”。目前,“大爱清尘”在安徽、广东、陕西、四川、甘肃、湖南分别建立了六个救助区。 新闻记者投身于公益活动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方面,从思想渊源上来说,我国知识分子自古就有一种“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文人气概,为国献策、为民请命的思想根深蒂固。新闻记者作为知识分子的一部分,在传统媒体时代,他们社会声望较高,民众对记者群体普遍比较信赖,因而记者多是以言论发声,针砭时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当然也有利用传统报纸来宣传公益活动的现象,但是记者完全投身于公益事业的例子比较少,而且纸媒的传播效果远远不及新媒体时代。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他们的角色做出了相应的调整,由说话的人转向行动的人。另一方面,新闻记者尤其是调查报道类的记者,他们见识了太多的人间疾苦,感同身受,对弱者更加怀有一颗悲悯之心,在面对公益事业时,比普通人多了一些动力与激情。 由新闻记者发起的较大规模的公益活动也有着其自身优势。第一,新闻记者尤其是王克勤这样的知名记者,本身就积聚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人脉与社会声望,能够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和参与。记者作为新闻行业的一个意见领袖,通过与其他领域的意见领袖之间的互动,设置议题,引起受众的跟帖、转发、评论等,从而扩大事件影响力。另一方面,这种公益活动借助于微博平台,微博的双向互动性、裂变式、即时性、多级信息传播模式等特点,有利于信息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更有利于公益运作监督的实现。自“郭美美事件”后,民众对官方公益组织的信任度降低,而对民间慈善则较为信赖。 “大爱清尘”等微公益活动借助微博这一平台可以及时、公开地将每一笔收款明细公布出来,提高了活动的透明性。每一个微博用户都集信息发布者、接受者、反馈者于一身,可以将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发布到该平台上,从而使其他受众了解每一笔捐款用在何处,而不用担心牟取私利的问题。从这一角度来说,记者在公益方面的着手、渗透和关注,对社会问题的发现、公益项目的运作和善款物资的使用等形成外在的监督效力,从而推动该项目的公开化、透明化,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官方职能的缺失。 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纷杂,网络上会呈现出许多新闻线索,而如何对这些线索进行处理和选择,将成为考验记者专业素养的关键。总的来说,记者要做的是不断提升其专业素养,通过细心求证、综合联系和严谨思辨,发现新闻背后的故事,用内容来提升受众对媒体的依赖度,这样才能提高媒体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①张志安:《记者如何专业——深度报道精英的职业意识与报道策略》[J].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185-186 ②路俊卫,《新形势下新闻记者的角色认知及职业理念建构》[J]《. 湖北大学学报》,2014(7) ③陈阳,《当下中国记者职业角色的变迁轨迹》[J].《国际新闻界》,2006(12) ④朱明刚,《云南导游骂游客事件舆情分析》,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5/0512/c210114-26986342.html ⑤刘栋,《新媒体环境下的记者角色思考》[J]《. 新闻研究导刊》,2014(7) ( 1
/
本文档为【新媒体环境下记者职业角色探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