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阴阳五行的看法

阴阳五行的看法

2011-03-02 6页 doc 40KB 47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5687

暂无简介

举报
阴阳五行的看法阴阳哲学   “阴阳”是中国文化的母题,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   “阴阳”是什么?“阴阳”不仅仅是一种分类的方法,不仅仅是一种对立思想,“阴阳”还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本体意识,一种宇宙法则,一种调控手段。   “阴阳”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精髓。   一、阴阳哲学的形成与结构   “阴阳”的思想观念,起源于远古洪荒时代。太阳、月亮的升起与降落,花草的荣枯,树叶的长落,白天黑夜的交替,等等,古人面对这种大自然的奇异现象,先是迷惑不解,然后慢慢地发现原来大自然的这么多奇异的变化有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大自然都有正反不同的变化,进而发现事物都...
阴阳五行的看法
阴阳哲学   “阴阳”是中国文化的母,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   “阴阳”是什么?“阴阳”不仅仅是一种分类的方法,不仅仅是一种对立思想,“阴阳”还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本体意识,一种宇宙法则,一种调控手段。   “阴阳”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精髓。   一、阴阳哲学的形成与结构   “阴阳”的思想观念,起源于远古洪荒时代。太阳、月亮的升起与降落,花草的荣枯,树叶的长落,白天黑夜的交替,等等,古人面对这种大自然的奇异现象,先是迷惑不解,然后慢慢地发现原来大自然的这么多奇异的变化有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大自然都有正反不同的变化,进而发现事物都有正反不同的两面,于是一个天才的概念产生了,这就是“阴阳”。   “阴阳”的观念至迟在三千年以前的殷商时期就已经成熟。那时我们的先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并出来“相其阴阳”的生产经验,认识到向阳者丰收,向阴者减产,在“阴阳”之地向大自然要粮食、要丰收。   (一)以《易经》为代的阴阳观念   殷周之际形成的《易经》是阴阳观念的第一次系统展现。《易经》虽然没有提到“阴阳”的概念,但却用“--”、“—”两种不同的符号表达了阴阳观念。   《易经》是以卦象的方式表述其对阴阳的看法的。《易经》卦爻的符号系统是在长期的原始卜筮过程中,逐渐把数和象整齐化、有序化、抽象化的结果,具有稳定性,规范性。通过对立面的排列、组合,反映出人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就八卦来说,分别由奇(—)、偶(--)对立两面,构成四个对立面。就六十四卦来说,又分别由八种对立的卦象构成,构成三十二个对立面。就卦序来说,六十四卦又是“二二相偶”,成为对立的卦象互相配合的系列。这种思维是承认卦象存在着对立面,并由对立面所构成,其变化表现在其中的基本要素——两爻的配合上。体现了以对立面的相互关系说明事物变化的思想萌芽,对后世哲学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易经》从八卦、六十四卦的符号、卦名到卦爻辞处处都体现了阴阳对立观念,在它看来,宇宙间一切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功能性态都是成对的。它以阴阳、八卦、六十四卦的相对性,还有卦爻辞中的“吉、凶”、“往、覆”等成组的对立阴阳观念,来表明诸如明与暗、热与寒、实与虚、动与静、显与隐、前与后、上与下、散与聚、开与闭、浮与沉、外与内等等事物的对应性态。   阴阳是宇宙的最基本构成,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阴阳,每一事物也可以分为阴阳。“阴阳”是从功能和属性上对万物所作的分类。“阳”代表光明、正向、运动、白色、刚强、外在、正数、俯下、实际、左边、德生、开放等一系列含义;“阴”代表阴暗、反向、安静、黑色、柔和、内在、负数、仰上、空虚、右边、刑杀、关闭等一系列含义。“阴阳”是从万事万物的普遍对峙——矛盾中概括出来的,是以广泛的对峙、矛盾现象和实际经验为认识源泉的。阴阳爻是上古初民对宇宙万物阴阳属性的最抽象概括,六十四卦尤其是乾坤、泰否、剥复、损益、未济既济等相互对立的卦象,为阴阳范畴的提出提供了重要资料,是对阴阳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当然“阴阳”分类是有前提的,这就是必须是有关联的事物或者是同一事物。有关联的事物如日和月,都是天体星球,日为阳,月为阴。而日和人、月与鸟就没有什么内在关联性,因而无法分阴和阳。此外任何事物都可以分为阴阳两面,如人可分为男人(阳)、女人(阴);人有刚强、向上、光明的一面(阳),又有软弱、退却、阴暗的一面(阴);人分前胸(阴)与后背(阳)、上肢(阳)与下肢(阴)、体表(阳)与内脏(阴)、五藏(阴)与六腑(阳)等。   易学认为,宇宙万物万象具有的性态,无论多么繁复多样,总会有一方属阳,有一方属阴,永远逃不脱阴和阳的范畴。利用阴阳属性的关系可以描述和解说生命和宇宙中的任何变化。   (二)以《易传》为代表的阴阳哲学   《易传》一书,最后成书于战国末年,正是处于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基本完成时期。《易传》哲学的思想体系,完全与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的变化相适应。当它展示阴阳变化规律时显得非常有生气:它以阴阳对立统一的“道”为核心,扩展开来则形成两个侧翼。一是在矛盾和斗争性上深化,提示了阴阳互相争胜负和“贞夫一”,告诫人们居安思危,应有忧患意识。最后在思想方法上提出坚持“两点论”,防止“过亢”和“知几”,以提高自我的决策和应变能力。二是在统一性上继续深化,提出了阴阳和谐的整体观念,强调执“中”而协同,以保持事物的平衡与稳定。归纳起来,《易传》哲学的核心可以具体地分为三个部分,即一阴一阳的“道”是规律;阴阳互相争胜负;阴阳的整体和谐。以下分别讨论之。   1、一阴一阳的“道”是规律   一阴一阳是“道”,普遍存在于天、地、人,即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物都秉受天地阴阳二气生成,万物都具有阴阳之共性,这种共性就构成了客观世界普遍性规律,就叫作“道”。   “道”的阴阳变化规律并不深奥,而是简明易懂,谁都可以掌握的,阴阳的对立统一相感相推变化之理,就像天地的昼夜四时一样,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说阴阳往来变化,因为是抽象理论,人们不一定能够理解,而日、月、寒、暑的变化人人都晓得。太阳落下去,月亮则升起来,日月往来相推动,才产生了光明。寒暑也是如此往来变化互相推动,积之而成岁。往是屈而退,来则是伸而进。对立的两个方面,此屈则彼伸,此进而彼退,一屈一伸,一往一来,既排斥又相感,既相逼近又不相离,永恒地运动而互相交替,其发展变化则永无止息。通晓了日月寒暑的屈伸往来之理,也就领会了阴阳对立统一变化的规律;明白万物虽然千姿百态,但阴阳运动却是它的共性;明白往来交通的“道”,是从共性中抽象出来的基本规律,是无形的。因此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反过来讲,凡是有形的东西就不能叫“道”,只能说是具体的器物,故又说“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与“形而下”的“道”、“器”关系,也就是客观规律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规律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也没有不受规律支配的具体事物,二者互相依存而构成对立统一。”(图3-1,引自《荣格心理学与西藏佛教——东西方精神的对话》,商务印书馆1994年出版)。这样的一阴一阳的往来交通是万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因此系辞所讲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就自然成了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图3-1 阴阳对立统一图   2、阴阳互相争胜负   “吉凶不两立,日月不兼明”。天下事物运动的规律是成功者退,方来者进,对立的两方面总是互相争胜负。不是此方战胜彼方,就是彼方战胜此方,二者总是交迭相胜,这种交迭相胜又是经过长久的积累而后胜,谁居于正位谁就是胜,这样一来,矛盾虽然有两个方面,但它常常是以一个方面示现于人,而另一方面则隐伏着,这就叫“贞夫一”。   “贞夫一”,即“贞于一”。是说只能是一个方面居于正位,另一个方面当然就是居于偏位了。由于阴阳“贞胜”和“贞夫一”,事物就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吉与凶,祸与福,生与死,治与乱,新与旧,兴与衰,正与反,一切对立的两个方面,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移位。《易传》哲学的这一观点相当深刻,几乎是承认事物没有绝对分明和固定不变的界限。比如“生”就意味着“死”的开始,成功就意味着走向失败,一切都处在绝对的变化之中,好景不常,所以人一定要有“易”的智慧,懂得居安思危,懂得两点论,“亢龙有悔,盈不可久”。这才是“易”的精髓的应用:   ①坚持两点论。即要看到事物显现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潜伏的一面。知危才能久安,知亡才能久存,知乱才能久治。“不忘危”、“不忘亡”、“不忘乱”,这又是从潜伏着的对立面去把握现在,以便长治久安。这就告诉人们观察认识事物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即要看到现在,还要看到未来,在绝对的变化当中立足于现在而去展现未来。这样才能把握主动权。   ②“亢龙有悔,盈不可久”。处理问题一定要适度,“亢龙有悔,盈不可久”是《易经》奉献给我们的实用的人生哲学。乾卦上九的“亢龙”为什么走过了头?因为它只知进,不知进极就要转向退。只知存的一面就要转向亡。只知得的一面就要转向丧。一句话,它不懂得两点论,结果走过了头。唯有圣人才知道进退存亡得丧的相转化的规律,能随时变通而不失阴阳和之正理。这又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了唯有坚持两点论才是正确的,而一点论必然过“亢”而走向“盈不可久”的穷极之地。   ③要“知几”所谓“知几”就是坚持两点论,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观察问题,以达到高瞻远瞩而超前预知。《乾•文言传》说:“知至至之,可与几也。”几,即几微,指事物所显示出来的微妙变化,犹如说苗头。事物发展的“苗头”一般说是不容易觉察和捕捉的,因为它是事物潜在那一面所现出来的微小变化,然而它却展示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深明阴阳争胜负和“贞夫一”之奥义,坚持发展变化的观点和两点论,才能认识它、把握它、驾驭它。《系辞传》在援引鼎卦爻辞“鼎折足,覆公簌(sù),其形渥,凶”而后说:“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诌,下交不渎,其知几。几者,动之微,吉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这里神字作动词用。这段文字是说,知道事物呈现出某种“苗头”的人,他就能够测知极其微妙的变化了。君子对上交往不阿谀奉承,对下交往不轻视怠慢,因为他知道事物极其微妙的变化,心中早有了一定的准则。所说的“苗头”就是从事物微妙变化中得到吉凶之先兆。君子看到这种先兆就立即采取行动,决不等到明天。这一事例指明,“知几”,就是要找出和把握住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性,从而在事变的过程中操有主动权。   3、阴阳的整体和谐   如果说《易经》哲学对阴阳矛盾斗争的发展变化规律的揭示较为彻底,那末正因为如此,这又使它的视角不能不转向另一个侧面,更注重对统一性的探索,强调阴阳的和谐与统一。阴阳和谐既是矛盾运动规律,又是生命之原理,还是事物稳定性的保证。这个问题,于六十四卦之首的乾卦,就明确提出来。《乾•彖传》说: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乾道变化”,即天道变化。天道规律的变化,也就是一阴一阳对立统一规律的变化。由于一阴一阳对立统一规律的变化,才使万物各得其生命和属性。万物各得其生命和属性乃是阴阳对立面正而不偏“大和”的结果。反过来从万物的自身来说,也唯有保持阴阳正而不偏的这种合和,才会使其自身能继续存在而不夭折。所以程颐解释说:“‘保’谓常存,‘合’谓常合。”朱熹又说:“‘各正’者,得于有生之初。‘保合’者,全于有生之后。”两人的解释都是很得当的。因此说,阴阳之“大和”是天地大化流行的根本,故“大和”也叫“太和”(“大”、“太”一声之转)。所谓“大和”,就是阴阳对立面力量均衡无偏胜,矛盾双方处于和谐统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事物可以得到稳定的发展,故曰“乃利贞”。 “和”字之用是有其确切内涵的。《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婴辨“和”、“同”之别说:“清浊大小,长短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他举出清与浊,大与小,长与短,疾(急)与徐(缓),哀与乐,刚与柔,迟与速,高与下,出与入,周(密)与疏(散)几个对立面。对立面不相同,但是不相同的对立面却能“和”在一起达到“以相济”,起着互补的作用。阴阳之“大和”就是这个大道理,矛盾双方均衡而互补,具有同一性,因此才能发挥生生之功能。矛盾双方的这种“大和”状态又叫作“中”,所以“大和”又作“中和”。清代著名易学家惠栋说:“天地位,育万物,中和之效也。”《三统历》曰:“阴阳虽交,不得中不和,故《易》尚中和。”执“中”而协同,是《易经》理论思维的主要特征,而且,阴阳对立的统一和谐,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值得普遍应用的思想方法。 阴阳五行告诉我们,什么事物,都是灵活多样的,看问题不要死搬硬套,它有一定规律可借鉴,但这个规律性也是灵活的,决不能死搬死用,如大家知道,白天为阳,晚上为阴,如现在早上8点钟,我们东半球为阳,西半球的美国是阴,我们不可能永远说中国是阳,美国是阴,因为到了晚上20点以后,它又转化了。又如,一个人,背为阳,腹部为阴,但我们不可永远说背为阳、腹为阴,如果我们腹向天睡在床上,哪么,就是腹为阳、背为阴了。这就说明规律不记死记硬背有时也会变的。还如五行的水克火,这规律好似永远不变的,但有时,火太大了,水一去,水马上分解为氢二氧,不但没克制火,火反而越烧越旺。 五行之性   木主仁, 其性直, 其情和, 其味酸, 其色青。木盛的人长得丰姿秀丽, 骨骼修长, 手足细腻, 口尖发美, 面色青白。 为人有博爱恻隐之心, 慈祥恺悌之意,清高慷慨, 质朴无伪。木衰之人则个子瘦长, 头发稀少, 性格偏狭, 嫉妒不仁。木气死绝之人则眉眼不正, 项长喉结, 肌肉干燥, 为人鄙下吝啬。   火主礼, 其性急, 其情恭, 其味苦, 其色赤。 火盛之人头小脚长, 上尖下阔,浓眉小耳, 精神闪烁, 为人谦和恭敬, 纯朴急躁。 火衰之人则黄瘦尖楞, 语言妄诞, 诡诈妒毒, 做事有始无终。   土主信, 其性重, 其情厚, 其味甘, 其色黄。 土盛之人圆腰廓鼻, 眉清木秀,口才声重。 为人忠孝至诚, 度量宽厚, 言必行, 行必果。 土气太过则头脑僵化,愚拙不明, 内向好静。 不及之人面色忧滞, 面扁鼻低, 为人狠毒乖戾, 不讲信用,不通情理。   金主义, 其性刚, 其情烈, 其味辣, 其色白。 金盛之人骨肉相称, 面方白净,眉高眼深, 体健神清。 为人刚毅果断, 疏财仗义, 深知廉耻。 太过则有勇无谋,贪欲不仁。 不及则身材瘦小, 为人刻薄内毒, 喜淫好杀, 吝啬贪婪。   水主智, 其性聪, 其情善, 其味咸, 其色黑。 水旺之人面黑有采, 语言清和,为人深思熟虑, 足智多谋, 学识过人。 太过则好说是非, 飘荡贪淫。 不及则人物短小, 性情无常, 胆小无略, 行事反覆。 四柱五行生克中对应需补的脏腑和部位   木: 肝与胆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筋骨和四肢。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肝, 胆,头, 颈, 四肢, 关节, 筋脉, 眼, 神经等方面的疾病。   火: 心脏与小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血脉及整个循环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小肠, 心脏, 肩, 血液, 经血, 脸部, 牙齿, 腹部, 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 脾与胃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肠及整个消化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脾, 胃, 肋, 背, 胸, 肺, 肚等方面的疾病。   金: 肺与大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气管及整个呼吸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大肠, 肺, 脐, 咳痰, 肝, 皮肤, 痔疮, 鼻气管等方面的疾病。   水: 肾与膀胱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脑与泌尿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肾,膀胱, 胫, 足, 头, 肝, 泌尿, 阴部, 腰部, 耳, 子宫, 疝气等方面的疾病。
/
本文档为【阴阳五行的看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