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国古代文人的政治情结及其政治悲剧的分析与反思

中国古代文人的政治情结及其政治悲剧的分析与反思

2011-03-05 4页 pdf 127KB 49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1780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古代文人的政治情结及其政治悲剧的分析与反思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国古代文人的政治情结及其 政治悲剧的分析与反思 傅葆良 摘要 : 中国古代文人是一代又一代具有政治情结的文人。产生这种情结 , 有生计层面上的原因 , 更有理想层面上的原因。古 代文人从政多为悲剧 , 政治理想难以实现 , 而在个人命运上往往招致不幸。对于中国古代文人的政治情结 , 我们以为这是中国知 识...
中国古代文人的政治情结及其政治悲剧的分析与反思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国古代文人的政治情结及其 政治悲剧的分析与反思 傅葆良 摘要 : 中国古代文人是一代又一代具有政治情结的文人。产生这种情结 , 有生计层面上的原因 , 更有理想层面上的原因。古 代文人从政多为悲剧 , 政治理想难以实现 , 而在个人命运上往往招致不幸。对于中国古代文人的政治情结 , 我们以为这是中国知 识分子对国家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 , 应该给予肯定和赞美。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他们在对人生价值及个人定位的认识上 , 有其时代 的局限性。对于古代文人的政治悲剧 , 固然有封建政治黑暗等外在的原因 , 但我们还应看到文人自身的原因 , 很多文人本身并不 具有比较突出的政治智慧与政治才能。以为文学家就一定会在政治上大有作为 , 这是认识上的一种谬误。 关键词 : 中国古代文人 ; 政治情结 ; 政治悲剧 ; 分析与反思 作者简介 : 傅葆良 , 1961年生 , 男 , 高级讲师。 (杭州广播电视大学 , 浙江  杭州 , 311203) 中图分类号 : D69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码 : 1008 - 6552 (2008 ) 03 - 0083 - 03   中国古代文人 (中国古代文人所指范围较广 , 本文主要指 历代的作家 ) 是一代又一代具有远大理想的文人 , 但他们的理 想并不在文学上 , 而在政治上。一个个都渴望建功立业 , 治国 安邦平天下 , 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 怀有浓厚的政治情结。然 而他们中的极大多数都是壮志难酬 , 最终逃不出一个悲剧性的 结局。那么 , 为什么古代文人都会滋生浓厚的政治情结 ? 为什 么他们的结局又多为悲剧 ? 应该如何去评价古代文人的这种政 治情结与政治悲剧 ? 我们想就此作一些考察与分析。 一、古代文人的政治情结及其政治悲剧考察 我们先来看看中国古代文人的政治情结。古代文人的政治 情结 , 从先秦第一位大诗人屈原开始 , 一直传承到明清。尽管 这种政治情结 , 不同的时代 , 不同的作家 , 有其程度上的差 异 , 但就这个群体的总体而言 , 这种情结还是相当浓的。这种 政治情结体现在文人从政的愿望、政治的理想及其提出的政治 主张上。 先秦时期社会动荡 , 文人们往往积极参与政治。屈原和贾 谊就是当时影响较大的政治人物。屈原在青年时代便有很大的 抱负 , “忽奔走以先后兮 , 及前王之踵武 ”, [ 1 ]十分自负地想为 楚王做一个政治上的领路人。在内政外交上提出了明确的 “美 政 ”主张 : 改革内政 , 修明法度 , 任用贤能 ; 订立齐楚联盟 , “使楚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 ”。[ 2 ]贾谊曾多次上 疏陈述对时政的看法 , 主张削弱地方势力 , 巩固中央政权 , 抗 击匈奴 , 重视农业 , 表现出了极大的政治热情。 魏晋时期的大作家陶渊明似乎没有政治热情 , “不为五斗 米折腰 ”, 崇尚自然。但仔细分析 , 他还是有政治情结的。其 少年时代对统治阶级抱有幻想 , 就有 “大济苍生 ”的壮志。但 处门阀发展高峰 , 门阀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 , 他只做过几 次参军、祭酒之类的小官 , 无法施展济世抱负 , 所以选择了归 田隐居。 唐代由于唐太宗、唐玄宗等皇帝本身有雄心大志 , 政治较 开明 , 因此 , 是文人政治热情空前高涨的时期。李白早期的政 治热情并不亚于他对诗歌的创作热情。这位 “安能摧眉折腰事 权贵 ”的诗仙政治上却 “常欲一鸣惊人 , 一飞冲天 ”, 以大鹏 喻己 , 有远大的抱负。“奋其智能 , 愿为辅弼 , 使寰区大定 , 海县清一 ”。[ 3 ]他不屑科举 , 因此被召之前 , 游仙访道 , 树立声 誉 , 结交达官 , 寻求举荐 , 其政治动机十分明显。另一位大诗 人杜甫 , 更是提出了明确的政治理想 : “致君尧舜上 , 再使风 俗淳 ”。他当年正是抱着这样的理想去长安应试的。孟浩然早 期隐居 , 但到四十岁终于按捺不住从政的情怀 , 来到长安求 仕 , 写信给张九龄 , 作自我推荐 : “欲济无舟楫 ,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 徒有羡鱼情。”其政治情结流露无遗。唐代古文 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和柳宗元 , 同样都具有浓厚的政治情结。韩 愈十九岁那年就离家到长安 “应举觅官 ”, 虽然科名和仕途屡 受挫折 , 参加了四次进士考试 , 但他的政治热情一点也没有因 此而减退 , 他不断地把他的诗文投献给那些达官要人 , 写了许 多乞求官职的书信。进入仕途后 , 更是积极参政议政 , 还因 “谏迎佛骨 ”一事触怒宪宗。柳宗元这位王叔文集团的重要成 员当然也不例外 , 有志政治革新 , 强调民本思想。 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陆游、辛弃疾等 文学名家无不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王安石的一生就是 38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斗争的一生 , 他以天下为己任 , 面临 北宋积弱积贫的严重危机局面 , 毅然上书仁宗皇帝 , 积极推行 新法 , 理财整军 , 富国强兵 , 表现出了一位大政治家的杰出风 范。苏轼也是一位极具政治色彩的人物 , 其个人命运与政治密 切相连。他的政治主张独立于保守派与革新派之外 , 有自己独 特的见解。陆游与辛弃疾 , 一位爱国诗人 , 一位爱国词人 , 他 们的政治理想都与抗金复国紧密相连 , 都抱有一腔赤诚的报国 之心。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也是一位热心于政治的人 , 曾与东林党 人有交往 , 在万历十九年曾上疏抨击朝廷大臣。 清代的蒲松龄虽因其屡试不第 , 至七十一岁才援例出贡 , 没有从政。但其热衷科举 , 屡战屡败 , 屡败屡战的精神 , 足见 其政治情结之深。 我们再来考察一下文人们从政后的遭遇。当文人们通过各 种途径 , 满怀抱负地踏入仕途后 , 眼前为他们展现的并非康庄 大道 , 他们中的极大多数不仅没有在这条道路上实现自己企求 的人生价值与理想 , 反而招来了许多诽谤、排挤、打击。最终 一个个带着遗恨 , 郁闷地结束了他们的政治生涯。这种从政的 悲剧 , 既体现在政治理想的破灭上 , 也体现在个人命运的不幸 上。既是理想的悲剧 , 也是命运的悲剧。 文人们的这种悲剧 , 也从先秦第一位大诗人屈原就开始发 生 , 一直延续到明清。屈原这位楚国的左徒 , 正当他踌躇满志 地开始实施他的 “美政 ”理想的时候 , 就遭到了贵族势力的谗 言中伤 , 被昏庸的怀王疏远流放 , 最后 , 楚国灭亡 , 理想破 灭 , 身投汨罗江而死。贾谊这位政治新星 , 初颇得文帝赏识 , 但在朝廷重臣的诋毁下 , 脱离了朝廷政治的中心 , 虽偶被文帝 召见 , 但“不问苍生问鬼神 ”[ 4 ] , 终未见再受重用。后又因梁 怀王坠马而死 , 自责而整日郁郁寡欢 , 就这样 , 这位英才三十 三岁便夭折了。陈子昂曾满腔热情地随建安王武攸宜北征契 丹 , 两次直言进谏 , 对边防军事颇有远见 , 可不仅没能使蛮横 跋扈的武攸宜采纳 , 反遭贬斥打击 , 悲愤难抑之下 , 只好 “独 怆然而涕下 ”, 辞职还乡。可惜其才华横溢 , 最后却被当地县 令害于狱中。孟浩然 , 四十岁初到长安 , 除了以 “梧桐滴细 雨 , 微云淡河汉 ”一诗摘取笔会桂冠 , 赢得诗坛盛誉外 , 政治 上却一无所获 , 据说还因一句 “不才明主弃 ”触怒龙颜 , 被逐 出长安 , 无奈只好归隐乡里 , 寂寞一生。李白 , “仰天大笑出 门去 , 我辈岂是蓬蒿人 ”, 以为到长安就可一展抱负 , 结果其 傲岸作风无法入流 , 招致谗毁 , 被玄宗 “赐金放还 ”, 政治上 极为失意。安史之乱后 , 又因做过永王幕府 , 获罪下狱。后被 流放夜郎 , 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 政治理想彻底破灭。柳宗 元因参加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活动失败而被一贬再贬。李商隐 夹在牛、李两党之间 , 受尽怨气 , 郁郁寡欢一生。善于论兵 , 颇有政治才干 , 以济世之才自诩的杜牧 , 却无法得到成就政治 业绩的机会 , 只好混迹酒肆 , 最后只以 “赢得青楼薄幸名 ”走 完人生。王安石算得上是文人从政最为辉煌的一个 , 自己的政 治理想已经付诸实践 , 且已初见成效 , 但最终旧党司马光上 台 , 还是将其新法全部废除 , 终因忧愤成疾而病卒。苏轼是夹 在新旧两派之间 , 两头不讨好 , 政治上始终不如意 , 常被贬官 外调。虽在地方上做了些业绩 , 但还远谈不上政治理想的实 现。柳永被仁宗一句 “且去填词 ”批语挡在了仕门之外。辛弃 疾南归后 , 备受南宋小朝廷的冷落。晚年虽被韩侂胄启用 , 但 韩侂胄根本没有真正重视他的意见 , 北伐失败后的第二年 , 辛 弃疾便带着抗金复国政治理想永远不能实现的遗憾喊着 “杀 敌 !”离开了人世。汤显祖政治上也是一再受挫 , 最后怀着悲 愤弃官归临川。我们不再一一而述。虽然不能说文人从政结局 全是悲剧 , 但可以说大多如此。他们或被拒之仕门之外 , 或辞 官归隐 , 或亦官亦隐。而更多的是虽在官 , 但得不到重用 , 常 遭贬官等排挤打击 , 政治上极为失意。通过考察 , 我们不难发 现文人从政大多留下了这样一条轨迹 : 开始时充满政治热情与 幻想 , 积极献计献策 , 提出批评主张。后遭排挤打击 , 丢官贬 官 , 受到挫折 , 便郁闷压抑 , 走向消极。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深 受儒、道两家思想影响的结果 , 先儒后道乃许多文人的共性。 二、古代文人政治情结产生的原因及评价 需要指出的是文人们的政治情结是有层次差别的 : 有些仅 仅停留在基本层面 , 即通过从政做官 , 解决生计问题 ; 而有些 则上升到理想层面 , 即通过从政做官 , 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人滋生政治情结的两方面原因 , 即生存的 需要与实现人生理想价值的需要。 11生存层面上的原因 中国古代文人的谋生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 第一 , 从政做 官。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 做了官就有朝廷俸禄 , 就好封妻荫 子。第二 , 投靠达官。文人如仕途失败 , 很多人往往投靠某个 达官显要 , 做门客、幕僚、师爷之类。第三 , 私塾教书。如连 幕僚也当不成 , 就开私塾学堂教书。由此可见 , 做官无疑是文 人们的首选。写作虽然是文人们的拿手好戏 , 但在古代 , 文人 如想仅靠写作谋生 , 那是相当艰难的 , 因很少有专业的报社、 杂志社、出版社 , 不像现代社会 , 文稿发表出版 , 有相当可观 的稿酬。古代文人的文稿即使有人买 , 也卖不了多少钱。文稿 被誊写、抄写或印刷得到流传也不会给作者带来多少经济上的 利益。因此 , 如做专业作家 , 必定穷愁潦倒无疑。文人的写 作 , 更多的是立言的需要 , 而想以此来解决生计问题是不可能 的。至于经商 , 又是文人们所不擅长或不屑的。因此 , 大家都 往从政这座独木桥上挤。当然 , 文人属 “士 ”阶层 , 通常情况 下 , 官宦世家出身 , 衣食无忧。但确有相当多的文人 , 或家道 中落 , 或出身小官吏之家 , 生计问题依然存在。有许多落魄文 人生活就极为艰苦 , 如蒲松龄、吴敬梓、柳永、杜甫等 , 都是 穷愁潦倒一生 , 曹雪芹据说也曾要靠糊风筝去换几个零用钱。 21理想层面上的原因 (1) 从政是文人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需要。文人们的思想 认识深受当时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官本 位的社会 , 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始终是入仕做官 , 把有没有做 官 , 官做到多大 , 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志。商人尽管 有钱 , 但地位总的来说并不高 , 在那些青楼女子眼中还不如潦 倒的文人。文人尽管有才 , 但从 “九儒十丐 ”的 “排行榜 ” 48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8年第 3期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 , 可见其地位的低下。那些在我们今天看来都是一个个的大 文豪 , 文化巨人 , 但在当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成功人 士 , 并没有认识到他们留下的文字已经是个人人生价值的体现 了。尽管曹丕在他的 《典论 ·论文 》中曾发出 “文学是经世之 伟业 ”的声音 , 但并没有形成一种普遍认识。文人们只是觉得 只有在政治上建功立业 , 只有得到朝廷重用做了大官才是他们 人生的理想 , 才意味着个人价值的实现。所以 , 苏东坡在他的 《赤壁怀古 》中 , 想到周瑜那样年轻就在赤壁建功立业 , 就会 感慨自己一事无成。其实在我们今天看来 , 苏东坡在文化上取 得成就的价值绝不亚于周瑜在政治军事上取得成就的价值。 (2) 从政是文人实现治国安邦政治理想的需要。中国古代 文人长期以来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与教育。儒家为知识分子设 计的一条康庄大道是 : “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 处世准则是 “达则兼济天下 , 穷则独善其身 ”。儒家的那 些 “有为”、“积极入世 ”、“社会责任感 ”等思想深深地影响着 一代又一代文人们的人生态度 , 因此 , 他们自觉地将 “济天下 ” 作为己任 , 作为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如白居易就将 “达则兼 济天下 , 穷则独善其身”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但要实现 “济天 下”的目标 , 必须先具备 “达 ”的条件。只有 “达 ”, 从政做 官 , 做大官 , 受朝廷重用 , 跻身统治阶级 , 才能有所作为 , 才 有可能实现 “兼济天下”的愿望。否则 , 一切治国安邦的方略、 内政外交上的主张都无法或很难付诸实践 , 纵然有满腔的政治 热情、满脑的政治思想 , 也是枉然。可以说中国古代文人产生 政治情结 ,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对于中国古代文人的这种政治情结 , 历来一些文学史书上 都给以充分的肯定。确实 , 中国古代文人在政治上的热情、抱 负、理想 , 是中国知识分子 “济苍生 ”, 忧国忧民 , 积极入世 , 对国家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 , 应该给予肯定和赞美。但同时我 们也应该看到他们在对人生价值及个人定位的认识上 , 有其时 代的局限性。受当时官本位价值观的影响 , 他们的人生奋斗目 标一般都建立在政治上。而文学上的辉煌 , 并非他们的 “壮 志 ”。可以说是政治上的坎坷 , 使他们对生活有了深刻的感受 和认识 , 从而才成就了他们文学上的辉煌。在对自身的认识上 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 对自己的政治才能缺乏足够的认识 , 都 以为是怀才不遇 , 其自身定位和政治目标有一定的盲目性。当 然 , 我们不否认这里有为了生计而从政的无奈。 三、古代文人政治悲剧的原因反思 对于古代文人的政治悲剧 , 他们在政治上的遭遇 , 我们在 一些文学史书和其他一些评论文章中经常可以读到这样一些字 眼 : “才华横溢 ”、“经历坎坷 ”、“遭受黑暗势力的摧残打击 ”、 “权贵的诽谤诋毁 ”、“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无法施展自己的 才华 ”、“壮志难酬 ”等等 , 往往把造成文人们从政悲剧的原因 仅仅归结于封建政治的黑暗 , 只分析外在的因素。我们以为这 种分析与评述过于简单化 , 是不全面的。 首先 , 造成文人从政悲剧的原因 , 固然有封建政治黑暗、皇 帝昏庸、反对派的打击等外在原因。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也有文人 自身的原因。比较多的文人缺乏足够的政治智慧与政治才能。 就政治才能而言 , 许多文人往往只会纸上谈兵 , 只有政治 热情、政治理想、政治主张 , 而没有实实在在的行政能力。有 些甚至是政治上的 “低能儿 ”。他们更多的是从儒家经典中搬 来的一些治国理念 , 而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与能力。从一 些历史记载看 , 古代文人从政的业绩并不显著 , 只有王安石、 屈原、范仲淹等少数文人在政治上有较大的作为。欧阳修一生 做过朝廷和地方的许多官职 , 算得上北宋中叶重要的政治人 物 , 虽有不少政绩 , 但也不突出。晚期官越做越高 , 名越来越 大 , 可政治上已趋向保守 , 革除弊政的锐气已减 , 最关心的是 仁宗晚年多女而无子 , 皇位该由谁来继承的问题。而贾谊、李 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一大批文人在政治上并无多大建 树 , 政绩平平。尽管文人们在政治上没有大的作为有多种因素 造成 , 尽管很多文人没做大官 , 没有施展政治才能的平台 , 我 们无从确切地考证其有无大的政治才能 , 但缺乏足够的政治行 政能力 , 肯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李白就是一个比较典型 的例子。他处在盛唐 , 也曾来到皇帝身边 , 且颇受玄宗喜爱 : “降辇步迎 ”, “御手调羹以饭之 ”, “置于金銮殿 , 出入翰林 中 , 问以国政 ”。[ 5 ]虽只是封了个供奉翰林 , 但其毕竟布衣出 身 , 无任何功绩 , 一下子没有委以重任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 李白真有非凡的政治才能与政治智慧 , 他应该等待时机 , 沉得 住气 , 逐渐显示自己的政治才能 , 利用与玄宗比较亲近的有利 条件 , 发展自己 , 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我们看到的李白只是 饮酒放歌、恃才傲物、狂放不羁。这样的处世风格自然与朝廷 官员的身份格格不入 , 其招致权贵们的诋毁也就不足为奇。我 们不曾看到他长安三年有什么政治业绩和政治理论留下。至于 后来追随永王 , 也可以说他缺乏政治远见。尽管他对自己的政 治才干评价很高 , 常以大鹏自喻 , 类似 “但用东山谢安石 , 为 君谈笑静胡沙 ”这样的诗句也不少 , 但说到底 , 李白骨子底里 就是一位最具独立人格的伟大诗人 , 而不是什么政治家。 就政治智慧而论 , 许多文人往往只会刚正不阿 , 据理直 谏 , 而不讲究政治斗争的策略。杜甫也好 , 韩愈也好 , 白居易 也好 , 大多如此。虽有赤胆忠心 , 却不懂讽谏的策略。为什么 他们总是触怒龙颜 , 而不能取悦皇上 ? 为什么他们在与敌对势 力的斗争中总是一个个败下阵来 , 被贬官外调 , 而不能击败对 方 ? 这说明很多文人在政治上并不成熟 , 缺乏足够的政治智 慧。而政治手腕、政治权术本身也是政治。另外 , 纵观文人任 职情况 , 除少数几位做过大官外 , 大多数都是朝廷小官或地方 官。朝廷职务的以谏官 (左、右拾遗等 ) 或某部的普通官员 (郎中、侍郎、员外郎之类 ) 居多。地方职务的以刺史最为常 见 , 且往往是从朝廷贬官下去外任的。而被朝廷重用、进入政 治中心、显赫的极少。这除了封建政治黑暗等外因外 , 也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出文人们政治才能与政治智慧的缺乏。 其次 , 再就外部环境分析 , 文人们从政的外部环境并没有 我们想像那样一味的恶劣。封建政治并不一定什么时候都黑 暗 , 皇帝并不一定都昏庸 , 选拔官员的制度并不一定都腐朽。 事实上 , 中国封建社会出现过许多雄才大略很有作为的英明 君主 ,如汉武帝 、曹操 、唐太宗 、康熙 、乾隆 (下转第 8 8页 ) 58 中国古代文人的政治情结及其政治悲剧的分析与反思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四、直视 : 从批判的对立面审视汽车文化 “人 , 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这句 话道出了人们隐藏在内心深处最美的憧憬和永恒的追求。 千百年来 , 人们一直生活在 “面朝黄土背朝天 ”的小农经 济社会里。毋庸置疑 , 是交通工具延展了人们 “栖息 ”的广度 和宽度。汽车的发明 , 改变了人类行进的方式 , 也使速度和激 情得以实现。然而 , 人们在恣意地享受着汽车给现代社会和文 明带来的巨大好处的同时 , 确实也在默默忍受着生存环境的日 渐枯竭和荒漠化。 能源危机。如果按目前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和能源消耗水 平计算 , 地球上的能源储备只够用上 50年。一旦人们购买了 汽车而没有油或无法承担汽油价格 , 就会引发一系列社会 问题。 交通拥堵和事故。巴黎、曼谷因不堪忍受严重的交通堵 塞 , 甚至提出了迁都的设想。交通安全更是成为引起社会广泛 关注的社会问题 , 据 WHO统计 , 全世界每 45秒就有 1人因车 祸死亡 , 每 2秒就有 1人受伤。 环境恶化。汽车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温室效 应和电磁波辐射成为各国政府亟须解决的公害问题 , 其中最明 显的例子是在 1943年 9月美国洛杉矶市出现了浅蓝色、白色 或紫色的烟雾。 今天 , 汽车历程已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十字路口 , 它要么 成为 “绿色文明 ”载体 , 要么变成 “夕阳文化、黑色文 明 ”。[ 3 ]事实上 , 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 , 汽车普及带来的拥堵、 污染等现实问题并不难解决。由于汽车技术的革新 , 每年推出 的新车型越来越安全、少污染、高能效 , 因此 , 预言汽车逼近 死亡的悲观论调已让位于新的乐观主义。关键在于 , 当私人汽 车开始大幅度改变我们的生活时 , 我们是否已经有了足够的文 化、观念和心理准备。只有工业社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相适应 , 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汽车社会的发展 , 否则 , 情感的悖 论只能让 “诗意栖息 ”的梦想离开。 以上 , 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分别审视了汽车文化在特定语境 下所呈现出来的特征。虽然在整个观照过程中 , 我们的视角多 次易位 , 但其中 , 一以贯之的解析态度与方法 , 已使我们对汽 车文化较全面的认识渐渐浮现 : 汽车文化以汽车为载体 , 渗透 到经济社会各层面并构成互为关联的价值链 , 体现人类社会的 行为、习俗、法规、准则、观念和价值观 , 形成影响汽车社会 和人类文明进程的文化形态。 参考文献 : [ 1 ]刘世恺 ,刘洪 1汽车百年史话 [M ] 1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 社 , 20051321 [ 2 ]朱 盛镭 1 汽 车文 化 , 究 竟是 什 么 [ EB /OL ] 1http: / / www1cats1gov1cn1 [ 3 ]杨再舜 ,刘元 1汽车文化随想 [ J ]1汽车与社会 , 1996, (5) 1 (上接第 85页 ) 等 , 不少文人如贾谊、李白等也都曾得到过国君的赏识。相应 也出现过许多政治开明的盛世 , 如 “文景之治 ”、 “贞观之 治 ”、“开元盛世 ”、“康乾盛世 ”等 , 前面列举的不少文人就 生活在这样的盛世。像晋代和元代这样压制文人在政治上发展 的朝代毕竟不多。而以科举制为代表的封建官吏选拔制度 , 虽 有很多任人唯亲现象 , 有它的不合理处 , 但并没有严重堵塞文 人们从政的道路。相反 , 我们考察古代文人的入仕途径 , 主要 就是通过科举考试和举荐。科举制作为古代官吏最主要的选拔 制度从隋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明清。虽然曾出现过秦桧孙子换掉 陆游等丑闻 , 到明清也逐渐走向腐朽 , 但不能否认它的历史价 值。陈子昂、王维、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欧阳 修、王安石、苏东坡、汤显祖、王世贞、王士祯等一大批古代 知识分子都是通过这条道路走向仕途的。举荐是我国古代选拔 官吏的又一重要制度 , 最早从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举荐现象 , 贵 族官僚养士就是为了推举人才。汉代有察举制 , “是汉武帝以 后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 ”。[ 6 ]隋以后 , 虽实行科举制 , 但举荐一 直存在。文人因推举而做官的也不乏其例。李白就是不屑于参 加科举考试 , 而因吴均的推荐进入朝廷的。贾谊是由洛阳守吴 公的推荐才被汉文帝召见的。高适是由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推荐 入仕的。入仕之门还是比较通畅的。 总之 , 文人自身的原因不可忽视。自视过高志向远大与自 身才能之间的矛盾 , 也是导致文人政治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文学上的才华并不能代替政治上的才能 , 文学家并不一定就 是政治家。以为文学家就一定会在政治上大有作为 , 这是认识 上的一种谬误。 参考文献 : [ 1 ]朱东润 1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上编第一册 ) [M ]1上海 :上 海古籍出版社 , 2002: 2291 [ 2 ]游国恩 ,王起 ,萧涤非等 1中国文学史 (一 ) [M ] 1北京 :人民 文学出版社 , 1979: 931 [ 3 ]游国恩 ,王起 ,萧涤非等 1中国文学史 (二 ) [M ] 1北京 :人民 文学出版社 , 1979: 621 [ 4 ]朱东润 1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中编第一册 ) [M ]1上海 :上 海古籍出版社 , 2002: 2431 [ 5 ]王运熙 ,李宝均 ,夏承焘等 1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 (李 白 ) [M ]1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4: 381 [ 6 ]虞崇胜 1中国行政史 [M ]1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99: 671 88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8年第 3期
/
本文档为【中国古代文人的政治情结及其政治悲剧的分析与反思】,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