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跳动起来会怎样(一)》一课的两次教学

2011-03-05 5页 doc 38KB 4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7281

暂无简介

举报
《跳动起来会怎样(一)》一课的两次教学《跳动起来会怎样(一)》一课的两次教学 《跳动起来会怎样(一)》一课的两次教学 一晃,学校的大奖赛过去了。赛前的那种担忧,我似乎还没有深深的体会到,就匆匆而过,想起那节大奖赛的课,我还历历在目。我上的是《跳动起来会怎样(一)》,这是四上年级的《我们的身体》单元的第三课,要求学生掌握的科学概念有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人体的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其主要的探究活动是让学生通过体验和实验的方法,验证气体交...
《跳动起来会怎样(一)》一课的两次教学
《跳动起来会怎样(一)》一课的两次教学 《跳动起来会怎样(一)》一课的两次教学 一晃,学校的大奖赛过去了。赛前的那种担忧,我似乎还没有深深的体会到,就匆匆而过,想起那节大奖赛的课,我还历历在目。我上的是《跳动起来会怎样(一)》,这是四上年级的《我们的身体》单元的第三课,要求学生掌握的科学概念有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人体的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其主要的探究活动是让学生通过体验和实验的方法,验证气体交换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发生了变化。难点是通过设计实验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一定的氧气,会对实验现象进行细致的分析,发现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增多了,二氧化碳的含量少了这一事实,并能关注气体含量成分的变化,从而懂得新鲜空气对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第一次教学】回过头来,看这节课,从课的导入,运动前后测定呼吸的次数,到呼吸器官的认识,看似一路顺风,环环相扣。紧接着,我自信的提了一个问题:到达肺里的空气又呼出来,和原来的空气一样吗?学生都说不一样,我也没有追问:你认为有什么不一样?而是又自信的、错误的认为学生已经知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不同,孰不知我们的学生原来是这样理解的:人体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全是二氧化碳。 我兴奋地继续问话:你有什么方法证明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不一样? 学生一下子蒙住了,冷场,我有些心慌。有个学生偷偷看了一下课文,说到了用保鲜袋,引出收集反复呼吸的空气、体验反复呼吸一袋空气的感觉这一活动。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保鲜袋让学生体验,学生直接用保鲜袋套在嘴上,反复呼吸一袋空气,可能是呼吸困难吧,大部分学生在呼吸的过程中,几次摘掉保鲜袋,教师着急,认为学生的实验不够规范,实验结束。汇报:你在反复呼吸的过程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闷了 生:有点热 生:胸口很难受 …… 师:你的这种感觉说明了什么? 生:我们吸入的都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课上到这里,应该有两个很好的切入口,一是刚才实验时,老师发现你们老是摘掉保鲜袋,为什么?你是在第一次呼吸时就摘掉吗?假如我们呼出的全是二氧化碳的话,第二次吸入气体该全是二氧化碳,那我们又该是什么感觉?二是教师可以追问:全是二氧化碳吗?看看你们刚刚反复呼吸过的塑料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是很容易发现塑料袋里的水蒸气的,那么,呼出来的气体中可能有什么?你打算怎么证明呢? 可我没有抓住这个时机,而是匆匆过了场,进入下一个环节。怎么再次来证明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不一样,怎样来收集呼出的空气?这是教学的难点,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想到采用排水法来收集呼出的气体的确有点难,可是教师事先也没有充分的引导准备,没有意识到这点,到了这个环节,卡住了,不知道该怎样点拨学生,教师的无奈,学生的茫然,教室里有些混乱,有些学生按不住自己的兴奋,开始动起来,有些开始悄悄说话,显然。教师也慌了手脚,自己做起了排水法收集呼出气体的实验。在教师的演示中,学生安静了许多,课继续往下,有了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实验也就不难了,但是比较新鲜空气与呼吸过的空气有什么不同?竹条的熄灭与空气的成分的改变,到底有什么关系?学生似云里,似雾里。 课后我抽测了学生,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空气的区别主要是吸入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 【感受】课显然是失败了,回想自己的一系列的教学行为,问题出在哪儿呢?我问自己,不断的问自己,终于找到了答案。 1、我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原来我的学生不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组成。一个老之又老,永恒的话题:我还不了解我们的孩子。我告诉自己。 本课是修订版的教材,课前我没有调查学生对空气成分的掌握情况,就进入了课堂。课后,我才知道原来我的大部分学生认为:我们吸入的都是氧气,(有的认为是空气),呼出的都是二氧化碳,只有极个别学生知道:我们吸入的空气中除了氧气,还有大量的氮气,少量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而我们呼出的气体中不但有二氧化碳,也包含有氧气等其他气体,只是它们的含量有所不同。而课后,绝大部分的学生的概念都停留在吸进的是氧气和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认识上。学生的前概念和正确的科学概念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我课前没有正确认识这种差距,课堂中更没有给学生架起认识这种差距的桥梁,犯了教学中的大忌。难怪课的目标没有达成。关注学生正确概念的形成过程,是能否顺利的达成本课教学目标的关键。 2、40分钟的时间涵盖的教学内容太多。我忘记了自己的学生是一群课外知识不太丰富,却纯真可爱的农村孩子,对空气知识的掌握不是那么全面。就在这样的情况下,40分钟里,我让学生体验了运动前后的呼吸次数变化,认识了呼吸器官,又体验了反复呼吸呼出的气体,在学生还没有意识到吸入和呼出气体的不同时,希望学生能想到用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并能小组合作规范的收集气体,再次操作用点燃的细竹棒伸进新鲜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用细竹棒的火焰变化来验证气体的不同,最后出示一组科学的吸入空气和呼出空气对比数据,让学生真正明白它们的不同,得出呼吸新鲜空气的重要性,在课的最后,我又测定了几个学生的肺活量。活动之多,我事先没想到,我没有挖掘教材的深度,而只是为了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匆匆走过场,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教学没有落到实处。 看到了这种关系。我进行了第二次教学。 【第二次教学】这次,我在课前调查了学生对空气知识的了解情况,知道了四年级学生对空气成分的不熟悉,针对我们农村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我把该课分成了2课时,我把了解跳动前后的呼吸情况以及猜测的原因。认识和呼吸有关的器官以及反复呼吸呼出空气的体验,初步得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空气的不同作为第一课时,而把收集呼出的气体、对呼出气体和吸入空气的不同的验证实验、认识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含量不同以及肺活量的测定作为第二课时。 于是,第一课时的开始,我们进行平静时的呼吸和运动后的呼吸次数的测量, 学生明显感到呼吸次数的前后变化,为什么运动后呼吸次数会增加?学生当然把运动和呼吸联系起来了。接着认识人体内的呼吸器官就变得很自然了。课堂上,我借助课件展示了人体的呼吸器官,请学生找找自己的呼吸器官的大致位置,又粗略的演示了人体呼吸的过程,学生学习兴趣积极,趁着这个势头,我赶紧提问: 吸入的空气到达肺里,又怎么样了? 我们的学生很纯朴,大部分学生认为到达肺里的空气都呼出来了,此情次景,教师作了充分的引导,让学生知道我们吸入的空气一部分进入了血液,一部分和着血液里排出的气体呼出了体外,追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是在什么地方交换的?这时应该是水到渠成吧,所以我们说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一样吗? 教师问:你猜测一下,有什么不一样?让我们来体验一下反复呼吸呼出的气体,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体验。这一次我给学生多准备了一根吸管,保鲜袋套在吸管上,用嘴对着吸管呼气。保证了实验的规范性。 体验后汇报:你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闷了 生: 胸口很难受 …… (一样的回答) 教师追问:我们觉的闷、有点难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第二次体验:体验反复呼吸呼出的空气,你大约在第几次呼吸的时候感觉到难受了? 再次汇报:我们感觉难受,说明了什么?呼吸新鲜空气会难受吗?是不是一开始就觉得闷、难受? 学生1:我们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学生2:与原来的空气不一样了? 教师:全是二氧化碳吗?如果我们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第二次吸入的该全是二氧化碳,那么我们该是什么感觉?现在我们不是一开始就感到难受呢?那说明了什么? 教师:再看看塑料袋,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发现了塑料袋内附着小水珠。 教师小结:除了水蒸气,呼出的气体里面还有什么?是不是真的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加了,到底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怎样的不同,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吗?课后大家去思考一下,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这样的结束,我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希望学生能想到以前学过的知识——燃烧的火焰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二氧化碳,火焰熄灭这一事实,迁移到验证呼出气体和吸入空气不同的实验上来。 【感受】第二次教学,我给了学生一个比较大的空间,也给了自己一个空间,虽说变成了两课时,活动少了,但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多了,含金量高了。认识呼吸器官,在自己身上找呼吸器官,小小的活动,学生学的扎实了,粗略的人的呼吸过程的课件演示,也让学生真正明白了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一个简单的呼吸体验活动,活动结果的分析造成了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如果吸入的是氧气,但是我们在吸入的时候并没有把氧气分开来,而是一袋空气基本上被吸入了,也就是说吸入的还包括了其他气体,明确我们吸入的是新鲜空气。个别学生从反复呼吸这个实验还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既然呼出的全是二氧化碳,那么我们应该是在第二次吸入呼出的气体的时候感到难受,而不是过一会儿才感到难受,说明我们呼出的气体中不单单只有二氧化碳,可能还有一部分的氧气,观察呼吸用过的保鲜袋,发现袋内附着小水珠,又知道了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一个个活动、一个个事实都让学生感觉到了呼出的气体不单单是二氧化碳,那还有什么呢?我们的学生很聪明,但是这时候就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既然呼出的气体中也包括了氧气,你能证明呼出的气体中确实不存在氧气或是氧气含量很少?课结束时我把这个问题留给了学生,希望学生在课后有充足的时间考虑这个实验,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通过检验呼出的气体中是否还有氧气,二氧化碳,用事实修正了学生原有的片面认识,从而获得正确的科学概念。 总之,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前概念,有效利用教材活动,时刻关注学生科学概念的发展,让活动真正成为学生正确科学概念形成的奠基石,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意义,我们的学生才会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发展。 【题外话】教师语言的魅力的重要性。一堂精彩的课,老师凝炼、准确、激情的语言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渲染课堂气氛。我在这方面还差很多,语言过于平淡,起伏不大,而且老师自身说的过多,平时应加强锻炼。铿锵、神秘、抑扬顿挫的语言能让课堂更富感染力,使课堂更精彩。
/
本文档为【《跳动起来会怎样(一)》一课的两次教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