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临场心理学2--临床心理学概念

2011-03-06 35页 doc 130KB 43阅读

用户头像

is_145253

暂无简介

举报
临场心理学2--临床心理学概念第一章 临床心理学概念 第一节 临床心理学的概念   临床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中最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包括工程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组织管理心理学四大领域。“临床”一词原系医学中的专有名词,但从临床心理学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临床”一词的含义已大为扩展。为了给临床心理学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就必须先对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做出正确的估计。依据精神病资料可以确定,真正患有精神病的人只占人群的极少数,约有千分之七或千分之十左右。依据心理卫生学资料确定,没有任何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人,也只有少数。...
临场心理学2--临床心理学概念
第一章 临床心理学概念 第一节 临床心理学的概念   临床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中最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包括工程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组织管理心理学四大领域。“临床”一词原系医学中的专有名词,但从临床心理学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临床”一词的含义已大为扩展。为了给临床心理学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就必须先对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做出正确的估计。依据精神病资料可以确定,真正患有精神病的人只占人群的极少数,约有千分之七或千分之十左右。依据心理卫生学资料确定,没有任何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人,也只有少数。绝大部分的人正是处在从没有任何心理问题到精神病这一过渡带中。假设人的精神健康呈正态分布,便可用图1来表示。 精神病患者是精神病学的工作对象,精神极健康者无需心理学的矫治。那么,处于过渡带中有种种心理问题和轻重不同的心理障碍的人就是临床心理学的工作对象。   从临床心理学早期或目前的工作性质来看,它确实是以帮助有行为障碍和精神疾病的人尽快康复为目的。因此,人们自然认为,临床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病人康复的应用学科。然而,临床心理学的任务并非仅限于此,它还经常帮助正常人,用心理学知识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培养和训练人们良好的个性,使其达到最有成效的水平并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使正常人的精神活动更具有创造力。   综上所述,我们对临床心理学的定义可以概括如下:临床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帮助病人纠正自己的精神和行为障碍,通过心理咨询指导和培养健全的人,以便有效地适应环境和更有创造力。 第二节 临床心理学的一般原则 一、临床心理学的指导思想   临床心理学总的指导思想是:既要注意到人类内在的精神-生物学因素,如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人体生理过程与精神活动的交互影响等;又要注意到人的一切功能所赖以实现的外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临床心理学范围内考虑各种问题时,无论这些问题表现在一个个体,还是某一群体,都应从上述两方面入手,从人的内外两方面的相互关系中去寻找答案和解决办法。 二、临床心理学与宗教   临床心理学在具体的诊断、治疗和咨询服务方面与宗教活动的根本区别,已包含在科学与宗教的根本对立之中。虽然人们有时借助于宗教和迷信,也能一时地或较长久地解决精神上的苦恼和困难,但这与临床心理学毫不相干。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类具有宗教心灵功能。人们从内心希望寻找一种宗教,愿意接受这种宗教对自己的影响。所以,当宗教引入笃信者的精神世界之后,可以排遣他们的痛苦。但是,宗教活动在处理人的行为时,从一开始就是以独裁、武断为依据的,它们不具有丝毫理性的思辨和实验的根据。而科学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遵循着自然规律,而自然规律不是自明的,必须通过细心观察思考和实验研究才能获得通晓这些规律的必要资料,而后进行概括以便作为判断这一类事物的依据。临床心理学正是遵循着一般科学的法则来处理人的精神与行为问题的,每一个决策都必须根据事实规律或者说按照严格的科学做出,不能只凭个人经验或利用患者对心理学的盲目信任做出指导。 三、诊断与治疗并重   临床心理学另一原则是诊断与治疗并重。很多人往往以为临床心理学只是一系列测验和检查工作。其实,临床心理学不是以测定和诊断为最后目的,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各种治疗手段,使心理学的原则在具体个人见到实效。实际上,就连某些诊断的可靠性,也是在逐步治疗过程中渐渐明确并被证实的。   由于治疗是临床心理学中的关键性的实践领域,所以任何人从事这类工作必须十分谨慎。一般没有经过训练和没有经过考核的人,无论是心理学家或是医学工作者,都无权做出治疗方案,这恰似医疗工作中的处方权一样。 第三节 临床心理学的工作范围 一、儿童问题   临床心理学在他刚刚形成时,主要以儿童问题的检查和指导为己任,那时,他与教育科学有着密切关系。儿童问题作为临床心理学的工作,总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特殊教育的学校和机构中,没有临床心理学家就无搞好工作。对于特殊儿童和问题儿童,不但要直接向教育机构提供咨询,而且要给他们的父母以特殊指导。即使是一般学校中的教育工作,也与临床心理学有关。比如,当一位教师面临某些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或个别学生成绩不佳,以及对学习失掉兴趣等问题时,他们总是急切地想找到原因和想出解决办法。学习,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成长的主要手段,学习成绩的下降,总意味着发展的受阻。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教育者的失败。如果有临床心理学家与家长和教师一起工作,就可以很快使局面改观。   儿童心理发展,特别是个性的形成与发展问题,虽然有一般规律性,但是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在不同教育体系下,儿童问题又有特殊性。比如,独生子女处于分过关照之中往往有利于自我中心个性特征的形成,破碎家庭中的儿童往往产生自卑心理等等,这是在咨询中应切实注意的。此外,儿童和少年的学习问题,是我国当前突出的问题。家长和教师对于改善儿童和少年的学习都有迫切要求。对待这类问题,应特别注意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状况。 二、心身问题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大量的问题,如家庭纠纷,就业困难以及社会生活中的高度紧张所形成的心理障碍都要求临床心理学家给以指导。随着社会物质文明水平的提高,人们发现:象高血压、心脏病、溃疡病等疾病有着明显的精神方面的致病因素,并演化出一门新学科即心身医学。如今,心身医学和临床心理学的横向关系也是很密切的。在医学临床各科都存在着治疗和护理的心理学问题,后来形成医疗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早期也发端于临床心理学。 三、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工作   关于临床心理学的工作任务问题,实际上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我们可以看一看美国临床心理学家的活动场所。临床心理学家活跃在学校里,他们去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学习障碍和性格变态;临床心理学家在工厂里解决由于工作环境和人事障碍引起的各种心理问题;在监狱里,他们解决犯人的精神异常和在监禁条件下出现的心理障碍;另外,许多人工作在精神病院和精神病防治机构中,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在综合性医院中他们从事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疗,并对医疗部门改善治疗和护理提供建议和意见;有时,他们还充当私人心理保健顾问。我们可以说,在人类社会的所有领域中,凡是涉及人的精神健康问题的地方,都有临床心理学的工作。临床心理学的工作内容就是帮助人们把异常心理或行为矫正到正常范围以内。 第四节 临床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临床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其生命力在于实践。然而任何科学实践都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离开理论指导的实践无疑是盲目的。所以,我们对以往临床心理学的理论观点的回顾是完全必要的。 一、人性主义心理学观点 1、人性是人的三种基本属性的统一体   古往今来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关于人的本质属性发表了许多看法,有些甚至是十分对立的。然而,不管各种观点导致什么结论,人具有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种属性已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知道,人是包含着多种矛盾的复杂事物。这一复杂事物包含着三组矛盾:第一组矛盾是人作为生物个体与外界生存条件之间的对立统一;第二组矛盾是人作为组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同社会群体的矛盾;第三组矛盾是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矛盾。第一组矛盾体现着人的生物属性,是个体生存的根本;第二组矛盾体现着人的社会属性,它保证了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进化、发展;第三组矛盾体现了人的精神属性,它决定了人所具有的认识外部世界并改造外部世界的心理和意识特性。人性主义心理学对人的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分析就是建立在对人的这三种本质属性的认识之上,干预措施也与之相关联。从这一观点出发,人性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精神结构由三个要素构成: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经验系统。 2、精神分析学说的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动力是“力必多”(Libido),这一概念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石。力必多这个概念包括身心两方面的含义,它既表示生理上的性冲动,又表示心理上的对性关系的渴求。弗洛伊德对这个概念更强调其心理含义,力必多这一概念进一步泛化而涉及生理性冲动以外的许多心理活动,如自爱、母爱、宗教情感以及人的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他都将其说成是力必多的满足。在他的后期,弗洛伊德进一步抽象概括,把一切生命的自我保存,种族繁衍和相应的心理生活都概括到力必多概念中去,提出了“生命本能”或“生本能”这一概念,表示潜存于生物体中具有创造力的一种本能。与此对立的是“死本能”。这种无意识的生、死本能的对立并存就是人们行为的驱动力。   显然,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在生物性范畴内探讨人的,其积极意义是把人从神的手中解放出来,但也难免失之偏颇。他的支持者荣格1911年与弗洛伊德分裂时提出,人的行为动机是幼儿自身的软弱和对这种软弱无力的意识之间的冲突;人的内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对自身现状的不满。阿德勒认为,力必多是一种生命冲动,但不都是性冲动。性本能对人来说不是最重要的,饥饿比性要求更强烈。新弗洛伊德主义对弗洛伊德学中的力必多采取了彻底否定的态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代表人物霍尼认为,心理发生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她还认为精神疾病完全是由于社会的不合理因素造成的。弗洛伊德学派这些观点与相关学者所处的时代不同有一定的联系。 3、格式塔学派的观点   格式塔学派又称完形心理学,其主要研究领域为知觉的完整性和整体性,代表人物是勒温。30年代,他们的研究转向人的个性和行为问题。勒温认为,行为的发生与人的自身和环境都有关系。行为是个体状态和当时环境的函数。人的生理条件可以引起动机状态,称之为需要。与需要相伴还有情绪特点,这表现为紧张。人们总要通过行为从这种紧张状态和不平衡感中摆脱出来,达到需要的满足和紧张的消除,行为就是这样的产生的。由于心理场中存在不同方向和不同大小的条件,人们精神上往往有冲突。当出现方向不同而力量相近的条件时,人必须做出选择,这就会发生冲突。基本的冲突有三种:趋向-趋向冲突,逃避-逃避冲突,最严重的分裂性冲突是趋近-逃避性冲突。 二、行为主义关于行为动力的观点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行为的原因就是外界刺激。对他们来说,不可能使用“精神动力”一词。他们的行为公式是S-R,只承认外在可见的活动和行为。可是,事实上他们又不得不回答“为什么”,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便提出了“驱力”这一概念。但他们对此的理解却是生理学的,而不是心理学的。他们认为,驱力只是一种生理生化变化,这种变化由刺激引起,并与指向目标的行为有关。50年代哈洛对驱力作了归纳,分为二类:一类是内驱力;饥、渴、性、母性行为;一类是派生驱力,如合群、安全等行为的驱力,是后天习得的。 三、人本主义关于心理动力的看法   人本主义是发源于欧洲的一种哲学思潮。由于这种哲学理想把人看成是活生生的、独立存在的生物体,所以它力求去挖掘所谓“人性”,提倡在“人性”中去寻找人的行为动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是马斯洛。他提出了“动机层次论”、“潜能”、“自我实现”、“高峰体验”等观点。在他的动机层次论中,他认为人的行为是受某种“需要”的驱使。如一个饥饿的人,他的一切心理和行为的动力就是满足食欲。同时,马斯洛提出,当低级的需要满足之后,就会产生较高一级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一种内在需要,使自己尽其所能。他的“动机层次论”注意到人的高级的、社会的和精神的需要,这一点具有积极意义。但把这一层次论加以机械理解和僵化套用于现实,往往与现实不符,应加以注意。关于动力问题,马斯洛用“潜能”这一概念来回答,认为潜能是一个人达到“自我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动力。 第五节 我国临床心理学的现状与未来 一、职业化阶段 1、临床心理学职业的社会化水平 A)社会需要十分广泛和强烈,临床心理学工作几乎覆盖了所有职业群体和有关的各学科领域,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所发表的,可以看到这一点。 B)临床心理学实践占有极大的空间,许多医院开设心理门诊,出现了几所心理卫生专科医院,国内心理咨询点已过千处,热线电话日益增多。 2、社会效益   通过咨询、治疗,许多人恢复了心理健康,许多家庭恢复了和谐。另外,由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也带来间接效益。 3、经济效益   直接的经济效益是从业者收入维持生计或为本单位创收;间接的经济效益是康复者为社会所创造的财富。 4、社会认可   从大众传媒(报刊、电台、电视台)获得的信息来看,全社会已比较重视这一学科。 二、工作重点 1、儿童的管理教育问题   从临床资料来看,又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父母过分关注,使孩子产生严重的依赖和自我中心的倾向;另一种是父母为事业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正常管理教育,使孩子产生孤独和退缩的行为。儿童的问题往往与成人的错误对待方式有关。成人将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儿童,造成了他们的困惑或痛苦,可能会出现厌学情绪、自卑、意志力薄弱、学习兴趣低落,甚至离家出走。当今少年性格上的弱点使他们对环境适应不良,不良社会力量的引诱使他们误入歧途,也是他们行为问题的原因。 2、婚姻家庭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看,产生问题的原因大致有两方面:第一是感情纽带的松弛,第二是婚姻的支柱彼此理解水平和能力的低下。对于夫妻关系可以总体上给出一个原则,这个原则是: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建立在两个独立的个体彼此给予和能够接纳的基础上。相互的给予是重要的,但如果给予的方式不能被对方理解和接受,往往会有相反的结果出现,这说明了相互理解,接受容纳的重要性。一般生活咨询中所说的互相忍让显然是不科学的,因为忍让不能达到心理上的沟通,忍不下去而爆发的时候,那将会更加难于处理。 三、需求与能力的差距   目前社会的需求远远超过了临床心理学自身的发展。学科的发展现状不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具体治疗方法方面都不能适应社会的迫切需求。另外,专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也还存在严重问题,硕士生、博士生数量太少,无法应付如此急切和广泛的需要。 四、临床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本土化的趋势加强 第二,普及化是社会需求发展的必然 第三,职业化还将继续发展 第四,独立性是未来发展的目标之一 第二章 获取临床资料的方法 第一节 获取临床资料的 一、具有高度自觉性的中立态度   向临床心理学家求助的咨询者,多伴有情绪障碍,在与心理学家沟通时,通常会有很强的感情流露,造成一种很强的心理场。心理学家从一开始就必须保持高度自觉的中立态度,收集信息和临床资料的工作需要这种超然的态度。做到这一点很难,既要设身处地同情理解对方,又要超越于简单的同情和情感共鸣之上,形成这种心态要经过长期的训练,还要有丰富的知识经验积累。心理学家必须用心观察咨询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透过对方的捶胸顿足,痛不欲生,长吁短叹收集关于这个人行为和心理的客观信息,以便找出准确判断的依据。 二、主观与客观结合   一般情况下,在同一个咨询或治疗机构中,最初收集资料者也是后来的决策者,这样做有利有弊。这样做可以省时省力,但不容易排除个人因素的影响。如果一个收集资料,一个人做决策,又往往发生对资料理解的错误。最好的方法是把两者结合起来,或者进行客观测量,将结果一并考虑。 三、选择适宜时机收集资料   临床心理学家的工作对象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要求他们坦率地表述自己的情感纠葛、生活情境和生活经历并非易事。面对一个陌生人,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坦白地暴露自己,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心理学家必须考虑这种情况,要灵活地做出判断,以便决定在什么时候、什么气氛下了解对方的情感是适宜的,在什么时候这样做是有害的。心理学家的语气、表情对咨询者能否顺畅表达有重要影响。咨询者若感到压抑、被迫、窘困,是不能顺畅地自我暴露的。 四、治疗起作用的因素 1、求治愿望 2、收费 3、心理医生自身健康 4、会见时间、咨询室气氛 第二节 会谈法 一、听比说重要   会谈技术包括听和说两个方面。善于听要比说些什么更重要。心理学家耐心细致地听当事人叙述自己的苦闷,本身就是对他的安慰和鼓励,只有很诚恳地听,患者才能讲述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如果医生或心理学家为了取得有用的信息,为了按自己的想法让患者讲话而不断地打断患者的谈话,那么患者就会感到被动和不安。开始接触时,医生的和谈一点与患者无关的事是必要的,可以缓和气氛。但是,开始进入会谈以后,只有耐心地倾听才能使患者愿意谈下去。医生要随时表现出对患者谈话内容的兴趣,表明自己的确在倾听,而且能听懂。只有这种听的行为,才是打开患者内心世界的钥匙。 二、非评判态度   医生和心理学家在与当事人谈话时,只能持一种非评判态度,这就好像我们看日落。罗杰斯曾说:“当看着日落时,我们不会想去控制日落,不会命令太阳右侧的天空呈橘黄色,也不会命令云朵的粉红色更浓些。” 非评判态度是使患者感到轻松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使患者无所顾忌,从而把内心世界展现在你的面前。医生的表情和言语是应该加以注意的。会谈中,有些话是不能讲的,如“你这样想是错误的”,“你的做法是荒唐的”,“这件事不符合原则”等等,这种评判性的结论会使谈话气氛迅速改变。可以说:“您所谈的情况,从心理学角度完全可以理解,”“我十分理解您的情况(或心情)”,“理解”是态度中最中性化和非评判性的,这种态度既不破坏会谈气氛,又给后来的治病与指导留有余地。 三、控制   会谈的目的规定着谈话必须是在医生或心理学家的控制下进行,也就是说,会谈的方向、所涉及的问题以及时间都必须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同时,控制治疗对患者也是重要的,它可以增加患者对治疗者的信任和对治疗的信心。如果把会谈搞得漫无边际,那么,患者很快就会因为无所收获而厌烦。   控制会谈的技巧是很多的,而且要求随机应变。常见的方法有释义、提问、中断、引导等。 四、谈话过程中了解患者心理与行为的要点 1、外表与行为   要完成这一项,必须仔细观察。他涉及以下问题:患者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给人的一般印象如何?外表是否整齐、清洁?衣着是否符合患者的背景和现状?有无特别装饰?有无明显的身体缺陷?有无重复性“神经质”动作?患者的姿势怎样?是否避免与人对视?是否机敏?是否顺从?是否态度友好? 2、交谈中的语言特点   语速如何(慢还是快)?谈话是直率还是迂回?是否犹豫?有无言语缺陷?健谈还是不健谈?有无思维奔逸?有无松弛的联想?哪些话题避而不谈?是否有自造词汇和语法?非语言表达与语言表达是否协调?对交谈的兴趣如何?对上述情况要详做记录。 3、思维内容   患者倾向谈什么问题?他经常自然提起的题目是什么?有无不断抱怨和纠缠不放的题目?有无观念不集中现象?有无幻想、错觉、恐惧、执著和冲动表现? 4、情绪   在谈话期间,患者的一般心境如何?一般情绪的表现是哪一种,痛苦、冷漠、鼓舞、气愤、易怒、变化无常还是焦虑?患者对医生有无献媚、冷淡、友好、反感等表现?情绪表现与谈话内容是否一致?他们的自我是否与医生的印象一致? 5、灵感与判断   患者对自己的就诊目的是否判断准确?对自己的判断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患者对自己的精神状况有何想法?他是否能观察到、意识的自己的行为或情感已经有了问题?患者对问题的原因是否有中肯的认识?在对原因的分析上有无道德和文化因素的作用?他们处理问题是一时冲动,还是独立进行,是否负责?对改变现状是否有要求。 五、怎样提问题   提问是常用的方法。但是,提问本身却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问题提得是否妥当,关系甚大。提得好,可以促进咨询关系,增进交流和使当事人感到被医生所理解;问题提得不好,可能伤害咨询关系,使患者感到处于被审问的地位。 1、尽量少提问题   过多提问会颠倒咨询关系,其后果是使患者失去主动暴露自己和自我探索的机会。过多提问的基本原因是心理医生对当事人的心理障碍和谈话内容缺乏根本理解。当然也可能不善于掌握语言交流的技巧。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把各种封闭式问题变为开放式提问。 2、采用开放性提问   所谓封闭式问题,就是事先对当事人的情况有一种假设,期待的回答只是对假设的印证。比如:“你和邻居相处得好吗?”提这个问题时,医生在心理有一个假设:“他和邻居相处得可能不好”,而回答只有是否两种,之后患者再无别的话可谈。如果改成“你能谈谈和邻居的关系吗?”若患者不拒绝,肯定谈得很细致。医生可以从中了解他的人格、价值观、日常情绪和行为习惯等。 3、不应提出的问题带来的消极后果 A.造成依赖,问得太多,患者便会出现“不问不说”的倾向。 B.责任的转移。问题过多,责任就会向医生转移。 C.减少当事人的自我探索。 D.产生不准确的信息,封闭式问题中包含着医生的估计,很可能通过暗示作用影响患者的反应。 E.因当事人处在被“审问”地位而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 4、不恰当的问题 A.“为什么”的问题,因为这种问题带有强烈暗示性,应改为“怎么”和“什么”的问题。 B.多重选择问题,比如“你有什么感觉?是沮丧还是生气”,其本质仍是封闭性问题。 C.不必回答的问题。 D.责备性问题,对当事人产生威胁感。 E.解释性问题,这是在表达医生自己的看法。 第三节 观察法和产品分析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通过患者的外貌、姿态、衣着、言谈举止和其他外在行为特点去推断他们的个性特点(如兴趣、爱好、意志品质)、文化修养、自我控制力等等。这种方法的依据是:无论在怎样的社会时代和文化中,人总是要通过外在形式(如衣着、发式、举止、言谈)表达自己内部世界的特点和显示自己的身份、职业或地位。   观察法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不同。临床上的观察法有明确的目的性,可归纳为两类:(1)通过观察推断患者的内心体验;(2)通过观察来确定患者对咨询和治疗的态度。   观察法实质上是从患者那里收集非言语信息。有两种形式:(1)自然观察。这种形式是对患者的自然表现进行观察。医生并不有意识地提出敏感问题,患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所有自然流露的内容,均属观察范围。(2)控制观察。当医生需要了解患者对某个问题或事件的态度和体验时,有意提相关问题,患者相应的外在反应可以作为控制观察内容。用好观察法,需要经过训练,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二、产品分析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分析产品来推断患者的内心世界。产品分析法的理论依据是:人的劳作产品是人的精神世界物质化的结果,劳作过程是精神的物化过程。这条心理学原理就决定了产品分析法的可靠性。有心理障碍的人,随时都可以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的情况和情感投射到自己的产品中。通过分析产品,可以间接推断患者的问题或情绪。   能够进行分析的产品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可概括为两大类:(1)自觉投射精神含义的产品,如诗歌、日记、礼品、漫画等;(2)无意识投射的产品,如书写绘画、雕塑等。第一类分析容易些,第二类产品分析起来比较困难。产品分析法也可以在控制条件下进行。比如要求患者书写某方面的内容,而后从文字表达和字迹中分析患者的情绪。也可要求患者以绘画方式形象地表达内心世界。 第四节 测验法   测验法是协助临床心理诊断的另一种心理学方法,它与观察法、谈话法并不是相互对立的方法,而是有结构的、标准的观察法和谈话法。 一、心理测验的常用概念 1、效度(Validity)   效度是指一项测验的目的是否能达到和在什么程度上可以达到,也就是说它的有效程度如何。比如,一项智力测验在被使用后,测的只能是智力而不是别的。确定一种测验的效度是极复杂和困难的事。检验效度的方法有校标关联效度和内容效度。(1)校标关联效度就是把该测验的分数与另一项效度较高的测验分数比较,算出相关系数,相关系数高说明新测验效度符合要求。(2)内容效度:如果计算测验中各条目的性质和取样之间的相关,叫内容效度。 2、信度(reliability)   是测验准确、连贯和一致性。用同一测验对一人多次、多人一次或不同地区测验时,结果不应相互矛盾和明显不同,就是说,应该经得起不同时间和条件的检验,对信度指数的要求一般在0.8以上。 3、常模(norms)   就是通过对正常人进行标准化测验之后所获得的一种比较标准。测验分数本身没有绝对意义,必须和常模比较才能看出它的含义。 二、心理测验简介   心理测验种类敏繁多,有问答的,有观察图片反映的,有进行操作的等等。按测验目的划分有智力测验、情绪测验、人格测验、特殊能力测验等;按测试方式划分有问卷测验和投射测验。常见的心理测验有比奈-西蒙智力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艾森克人格测验、MMPI、洛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焦虑、抑郁量表、Scl-90等。心理测验的结果也是获取临床资料的重要来源。   投射测验类型:(1)联想型(洛夏墨迹测验)(2)构造型(TAT)(3)完成型(4)选择排序(5)自我表现:画画。 第三章 心理诊断 第一节 心理诊断概念   心理诊断一词,最早见于M、罗夏的著作《心理诊断》一书之中。当时这一概念是专门用于精神病学的。以后,范围逐步扩大,人们把心理活动和心理障碍的测量和鉴定,称为心理诊断。这一概念是广义上的心理诊断,严格地说,心理诊断是临床心理学中专门用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心理测量方法。 一、心理诊断的科学性   心理诊断的科学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评定: 1、任何单项测定均应有可比较的常模,常模是由较高效度、信度的量表做出的。 2、诊断是对多项测定进行综合分析的结果,这要求各单项测验之间必须有内在逻辑性。 3、心理学的规律是心理诊断方法的出发点,心理诊断的提出和方法设计都应以各基础学科的规律和操作原则为依据。 4、心理诊断应接受临床实践的检验。 二、心理诊断的目标   心理诊断的目标与一般性心理学研究极不相同。一般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寻求人类总体或某一群体的共同心理规律;心理诊断是是以个体为目标,探求某一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确定个体行为与常模偏离的程度。   如一般心理学研究受暗示性问题时,目标在于探求受暗示性的自然分布状况;而心理诊断则是研究一个人受暗示的程度在自然分布中的位置,由此判定是不是致病的因素。 三、心理诊断在临床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任何人都可以直观地理解心理诊断的必要性。正像一个内科医生在决定对病人进行治疗之前必须弄清疾病的性质、种类、病变部位一样,一个心理医生要想切实解决当事人的心理问题或解除他的心理障碍,就必须对他的智力、情绪、个性有一定的了解;对他的个人生活史、目前生活状况、人际关系、工作性质有一定了解;对他的心理障碍形成发展、严重程度以及对他的心理活动的影响有一个确切的判断,而后才能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和制定符合当事人实际情况的治疗方案。 由于工作对象和任务的不同,心理诊断这一概念在外延方面形成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心理诊断既涉及精神病人的辅助诊断,也涉及正常成人和儿童的心理和个性的测评。狭义的心理诊断是专门为临床心理咨询和治疗而进行的心理测评工作。下面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例1,张某,女,31岁,高中文化程度,某地毯厂工人,出身于工人家庭,家中兄弟姐妹六人,排行为最小。个人兴趣、爱好:书法、音乐。身体健康。主诉:我于24岁结婚,对丈夫有较深感情,家庭气氛融洽。但近一年多来,我发现丈夫与许多女人有来往。走在街上,他也经常与一些女人眉来眼去。我很气愤,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到处拈花惹草,没门!我经常悄悄跟在丈夫后面,看他都与哪些女人接近,都谈些什么,我还经常翻他的衣服口袋,查看他的BP机寻呼内容。有女人来电话,我也要先问一问。我反复劝我丈夫,为了孩子,不要起外心。谁知他不但不改正,反而变本加厉。最近我发现我喝水的杯子里有一些奇怪的东西,仔细看到白色晶体,用这水浇花,花很快发蔫了。这一定是我丈夫想害死我,好去跟别的女人结婚。现在我睡觉都不安,担心他向我下毒手……,医生,您说我该怎么办?   例2,米某,男,40岁。大专文化程度,在某外贸部门当干部。出身于工人家庭,童年时受父母溺爱。体健,无特殊兴趣、嗜好。   主诉:一年多来,心烦,情绪紧张,自觉难以控制。一年多以前,在单位开会时,公开指责领导的某些作法,与领导结下疙瘩。此后,他步步不顺,工作中常受批评,向上级领导告状方面,效果更不好。而且领导还不断变换他的工作岗位,从业务部门调到外宾接待室,又从外宾接待室调到总务。想调出这个单位,又不行。不愿上班,内心冲突严重。近来,又与邻居发生了矛盾,心里更烦了。于是,前来咨询。   当我们面对以上两个病例,并进一步做出决定时,正确的作法应该是:第一例应当立即建议她去精神病院进行诊断、治疗,因为该病例已超出临床心理诊断的范围,必须使用精神病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第二例可以进行心理学测评,以便对他的心理障碍进行分析,并帮助他克服心理障碍。 第二节 精神活动的正常与异常   临床心理学的对象是处于过渡带的人群。所谓过渡带是指从没有任何心理紊乱到患有精神疾病这一区间。临床心理学第一个任务就是严格区分正常精神活动与异常精神活动,避免临床心理学的误诊。当临床心理学鉴别出精神病患者之后,只能推荐给精神病学家治疗。   某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某一案例内容:该校三年级一位男生,平时品学尚可,体健。该生在去年迎接新生时,看到一位女生,一见钟情。以后,他寻找、创造各种机会与之接近。后来便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遭到委婉拒绝。但该男生不灰心,仍写信、送礼物、贺生日等,用一切机会赢得该女生好感,并不断表露心迹。但毫无进展。该女生甚至直接告诉他,绝无可能进一步发展关系。但他认为是这个女同学比较单纯、好面子,心里愿意,表面不愿承认。并认为她是在考验自己是否有诚心。以后,该女生用红笔写信,告诉他已有男朋友,请他万勿继续骚扰,并请辅导员老师告知他本人。他本人仍不甘心,于是前来咨询。咨询老师与他会谈了七次,每次他都慷慨陈词,用什么方法也不能将其说服。咨询老师感到困惑,问对这种病例您如何处理。   上例的情况很清楚,当事人的精神活动超出了正常范围,而接诊心理辅导老师所犯的错误是企图以说服的办法改变精神症状,这必然是徒劳的。正确的作法是介绍到精神病院诊治。临床心理学家在工作实践中,经常要首先鉴别正常和异常的精神活动。为了准确地做出判断,应以下列标准为依据。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因为我们已知,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如果一个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相应的刺激物。那么,我们可以肯定,这个人产生了幻觉。另外,当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时,便形成妄想。这些评价人的精神与行为的尺度,我们称之为统一性标准(或称同一性标准)。“人的行为的均值”或“普通行为模式”被局部地包含在同一性标准之中,有时,同一性标准要比这两种概念更广泛。   例如,按人的行为的均值,在公共场合不能大吵大闹,否则可能是精神不正常。但是如果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受到不能容忍的污辱,怒不可遏之下大吵一番,这时虽然背离了“均数水平”,仍可视为正常。因为他在量与质上和外部刺激保持着一致关系。   又如,在许多做祷告的人当中,有人可以由于过度的期望而产生幻觉,似乎天使真的降临,并与之对话。做祷告的行为不能说是异常的,但是他确实产生了幻觉,精神已经不正常了。精神病学中常把自知力作为精神病的指标,其实与上述标准是一致的。所谓自知力的丧失或不完整,是一种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或称为自我认知统一性的丧失。 二、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   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它自身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比如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可以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述说自己的内心体验。我们就可以说他有正常的精神和行为。如果用低沉的语调讲快乐的事,或对痛苦的事做快乐的反映,说明其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转为异常状态。 三、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这种个性特征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没重大的外界变革,一般是不易改变的。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个性发生变化,我们也要怀疑其精神活动是否正常。比如一个挥金如土的人突然变得吝啬起来;一个待人接物十分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冷漠起来。如果我们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以促使他发生如此改变的原因时,我们就可以说他偏离了正常。 第三节 精神健康水平的评价标准   构成一个人精神健康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又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把它们分类往往是困难。为了更清楚地分析一个人的心理性质,可划分出以下十个方面的标准。 一、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早年的机能心理学派认为,人的心理就是适应环境的工具。人为了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就必须适应环境。在人的一生中,环境条件是在变化着的,有时变动很大。人虽有主动性,但有时对生存环境的变化仍然是无能为力的。在这种情况下,消极适应也是很重要的,起码在某一阶段有现实意义。当生活环境条件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适应以保持心理平衡标志着一个的精神健康水平。比如有人到了异国他乡,总会有些紧张。但随着很快对当地的适应,紧张也就消除了。但也有人出国后,适应过程拖得很久,甚至一直不能适应,还由此引起精神和躯体症状。如果回到原来的地方,症状便不治自愈。当然,这是极端的例子。日常所见的适应不良也很多,如怕见生人,不能出差,不能出门作客,不能在公众面前讲话,改变了地方就要失眠等等!都是适应力低下的表现。适应能力的差异与先天的神经系统功能特点有关,大脑工作能力不灵活的人往往会出现适应力低下。当然,这与生活中的学习和锻炼也有关。 二、精神活动的强度水平   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当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时,如亲人的亡故,有的人可以立刻进入休克状态,有的人悲痛无比,有的人虽然经受着强烈的精神打击但不失理智等等,不同人的对精神刺激的反应是不同的。正像身体健康水平和躯体疾病的关系一样,抵抗力强的人可以不发病。   这种抵抗力主要是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更好地应付突发事件。另外,生活经验和个性特点也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 三、精神活动的耐受力   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类精神刺激,长期反复地存在或出现,几乎每时每日折磨着人的内心世界。这种慢性的精神刺激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折磨着人。有的人会因此出现精神异常、个性改变或躯体疾病,也有人不出现严重的精神问题,还有人经过一段时间后,甚至把不断克服这种精神刺激当作生活斗争的乐趣,当作自己是一个强者的标志。我们把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称为耐受力。   耐受力水平的提高,与人的先天素质有关,更重要的是人在后天生活中形成的坚强意志和先进的人生观。没有崇高的人生目的和科学信仰,对生活中出现的精神打击是无法抗衡的。 四、精神活动的自控力   人的情绪、情感和思维活动是可以自觉控制,使其在适当的时机发泄和表达的。精神活动过程的随意性程度以及自觉控制水平高低,是与自控能力有关的。一个精神健康的人活动十分自如,情感表达恰如其分,词令通畅,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总之,由一个人的自控能力,可以看到其精神健康水平。 五、自信心   自信心不足是引起焦虑的核心因素。当一个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首先会估计一下自己的应付能力。高估与低估都是不好的。前者可能由于力不从心导致失败,产生失落和抑郁感;后者可因自觉力不从心,害怕失败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因此,一个人是否有恰当的自信心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 六、精神活动的周期节律性   如同世界上其他事物一样,人的精神活动在形式上和效率上有自己的节律性。比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种自然的起伏。人的所有心理过程都有节律性,有人白天工作效率不高,而一到晚上就有精神;有的人则相反。如果一个人精神活动周期性经常处于紊乱状态,我们可以说,他的精神健康水平下降了。 七、意识水平的高低   我们把注意力水平作为意识水平高低的指标。注意力不易集中往往是某些严重精神疾病的早期表现;当然,注意力不易集中也可能是生活中遇到的某种问题在思想上难以解脱,从而造成分心。前者的注意力涣散往往没有指向性,后者是因为总想着某件事从而忽略当前的事物和工作。这两者都是有问题的,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精神健康水平越低,引起的后果如记忆力下降则越明显。 八、社会交往状况   人类精神活动产生和维持的重要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实验证明:社会交往的剥夺,往往导致种种异常精神现象。一个人的人际交往状况,往往标志着他的精神健康水平。一个人严重地、毫无理由地与亲友和社会其他成员断绝来往,或与素不相识的人过份热情地攀谈,都可能构成精神病症状。正常人的社会交往是适度而有目的的。绝对的适度是没有的,从十分冷漠到过度热情之间有形形色色的表现,需要我们去鉴别。 九、接受暗示的水平 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受周围环境中无关因素的影响,引起情绪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女性比男性更易受暗示。受暗示性很强的人,精神健康水平不高。但暗示性太低的人又显得不够机敏,要进行认真的实验研究才能确定何种程度为佳。 十、精神活动蒙受创伤后的复原能力   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难免蒙受精神创伤,只是有轻、重的差异。经历创伤之后,情绪极大波动,行为暂时改变,甚至出现躯体症状。由于人的认知能力,知识经验的差异,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有些人恢复快,且不留严重痕迹,这类人的精神健康水平是高的。上述十项指标尚无专门测量手段。我们可以从谈话、观察中,从有关的心理测验中概括出来,作为评价的参考。 第四节 非精神病性心理紊乱的分类 一、心理紊乱的第一类型心理问题   所谓心理问题,是指那些在时间性质方面有近期发生而不太可能持久的特点;问题的内容尚未泛化,只局限在引发事件本身的范围内;其反应强度不剧烈并未严重影响思维逻辑性的心理紊乱,这类紊乱在临床咨询治疗中大量存在。   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当事人的现实生活和自身状态有密切关系。个人的认知、人际关系、恋爱婚姻、某些年龄阶段如青春期的特点都可以引起心理问题。 二、心理紊乱的第二类型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初始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和自身难以克服的精神负担。由于长期的精神折磨,可能会伴有人格障碍。   引起心理障碍的事件发生之初,导致当事人的强烈情绪反应,以后又被与初始刺激类似的事件加以强化。随着时间流逝,这种情绪似乎已被忘却。但实际上这种情绪记忆仍然存在。在类似情景下,这种负性情绪仍然长期困扰患者,并且这种情绪反应不断泛化。当事人感到自己完全不能控制。 三、心理紊乱的第三类型心理疾病边缘   这种心理紊乱是严重的,它已接近精神疾病的边缘状态,或者它本身就是某种精神疾病的早期阶段。这种心理紊乱的特点是:早期蒙受的精神刺激和相关的反应比较强烈。由于持续时间较久,内容一再泛化,所以紊乱内容与原始精神刺激的内容差距较大。这种紊乱的强度达到严重干扰了某些方面的正常逻辑思维的程度,所以往往呈现偏执或人格与行为的偏离。有时,患者伴有不典型的妄想或偶然出现的幻觉。 第五节 释梦在心理诊断中的价值   释梦是人的一种自我探索。自弗洛伊德以后,释梦曾应用于临床心理诊断,但弗洛伊德在释梦中的牵强附会使释梦的价值产生了疑问。然而,梦毕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部分,而且是临床心理学中无法舍弃的一部分。   梦对人的精神活动的价值已由梦剥夺的实验研究所证实。实验证明,梦非有不可,持续地强行剥夺梦将破坏正常心理活动。那么,梦在临床诊断上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回答这个问题要在理论上说明梦的性质和在实践中考察梦与心理紊乱的关系。   梦是特殊意识状态下的思维与情绪活动。所谓特殊意识状态的含义是:我们把意识作为一个连续系统看待,而把睡眠看成这个连续系统的特殊阶段。这一特殊阶段上的意识称为意识的特殊状态或特殊状态的意识。   显然,在这种特殊状态下,思维无法维持意识清醒时的逻辑性,因为意识状态下的逻辑性是以一定的清醒水平为前提。所以,用我们清醒意识的眼光看来,梦境总是离奇的或基本无序的。然而,我们并不能断言,梦不具有现实意义。梦境的产生和发展遵循另外一种逻辑性,梦的内容如人物、场景往往是梦者现实生活中意义重大、经常思考或有意压抑的东西。因此我们可以说,正确地解释梦的意义不仅有心理诊断价值,而本身还具有心理治疗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梦中的情绪。由于情绪本身的策源地可以分为外因、中间和中枢三部分,而中枢部分包括的大脑皮层主要是监控功能而不是启动功能,所以在梦境中的情绪,往往表现出在失控和部分失控状态下的情绪,这正好是被压抑的或无法在清醒状态下发泄的情绪。另外,情绪作为一种心理活动的背景,它往往可以与各种内容结合而不改变其性质。如果我们认为梦中的情绪与心理紊乱有关,那么,分析梦中的情绪对临床心理诊断就是有价值的。理论上这种推理是成立的,那就要在临床案例分析中实践,才能确定梦与心理紊乱的关系。 第四章 心理治疗 第一节 心理治疗概述 一、心理治疗的定义和指导思想   心理治疗是临床心理学家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技术,通过言语、表情、举止行为并结合其他特殊的手段来改变病人不正确的认知活动、情绪障碍和异常行为的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要以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尽管心理治疗方法很多,但基本理论不外乎三大类: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   行为主义的理论从哲学上看来,它属于外部决定论。行为主义似乎不关心人的内在本质,它所强调的只是可以观察到的和确切的行为以及导致行为的外部刺激。治疗目标由患者决定,而治疗者只制定治疗计划和帮助患者了解自己行为改变的程度。行为主义把人类行为只看做学习的结果,就是说,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外部影响决定的,是由于强化和不给强化而定型的。为此,行为疗法就坚持通过改变外部环境条件来改变一个人。   精神分析理论对人的本质的看法是一种本能决定论的观点。它假定人主要是被无意识的驱力和非理性的力量所支配,本能的心理能量寻找体内平衡以及幼儿时期的经验决定着人的发展。所以,各种心理疾病都是由于上述本能受到阻碍引起的。从这种观点出发,其治疗方法必然强调治疗者在治疗过程中应以专家身份出现去诊断患者,去挖掘无意识的内容,去阐述患者的历史,去制定治疗计划。它的治疗目标是强调对无意识经验的顿悟和理解,手段是自由联想和释梦等,通过长期的心理治疗导致人格的变化。精神分析理论也承认患者是能够改变自己的,只要顿悟了导致情感障碍的原因,就可以使患者从无意识力量的约束中解放出来。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是在存在主义哲学支配下发展起来的。存在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看法是:人是有意识、有自由和能为改变自己或他人的生活而做出选择的“存在物”(being)。存在人本主义疗法把人的意愿、选择和决策放在治疗的中心地位。在实践方面强调建立治疗者和患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关系,对患者的主观经验、情感和态度特别重视。治疗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承认自己对选择自己的生活负有责任,同时要帮助患者相信自己有选择的能力。存在主义也强调顿悟和意识,但达到顿悟的手段不是挖掘无意识,而是通过人的直接经验;不是通过治疗者的解释和说明,而是通过患者自身的体验,让患者自己决定治疗的内容。 二、心理治疗的目标   心理治疗的目标包括人格的重新构成,探索生活的意义,医治情感的创伤,重新适应社会,获得愉快和满足,求得自我实现,消除不良行为和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在众多目标中,可以将他们简化为两类:一类是一般性的、总体的和长期的治疗目标;另一类是特殊的、具体的和短期的目标。存在人本主义指导下的各类治疗往往更强调前者,而行为主义治疗更强调后者,有些治疗者则倾向于把两者结合起来,称为综合疗法。 1、人本主义的治疗目标 (1)使患者变得更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内在世界有更充分的认识,自我否定和歪曲相对减少。 (2)患者对自己的行为更能承担责任,能容纳自己的情感,不再责备自己、不再责备环境、不再责备他人。 (3)患者能认识和掌握自己的内在力量和能力,不在生活中扮演退缩和无能的角色,承认自己具有改变自己的能力。 (4)患者弄清了自己的价值观,对自己的问题有清楚的认识,自己找到解决冲突的办法; (5)患者对自身相互矛盾的和彼此分裂的方面能兼容综合,能正视、承认、接纳自己这些侧面,并能将其整合为完整的自我。 (6)患者有勇气为崭新的自我存在开辟新的道路,乐于在带有某种未知因素的现实中生活。 (7)患者更加信任自己,愿意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发展自己。 (8)患者对做出选择的若干可能性更清楚,更愿意做出选择并预见其后果。 2、行为主义的治疗目标   行为主义的治疗目标是直观的、外在的,它们是具体的和近期的。治疗目标可以观察和测量。行为主义的目标如戒烟、消除或减轻某种特殊恐惧、医治适应性疾病、学会交朋友、医治性功能障碍、治疗口吃、解除考试紧张、建立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治疗各种变态行为等等,都是十分具体的。 行为主义的治疗目标可以由治疗和被治疗者共同制定。而存在人本主义治疗则坚持要患者自己提出并决定治疗目标,并对自己提出的目标负责。治疗者通过相互理解影响患者。 三、治疗者的作用和角色   关于治疗者的作用有以下五个原则: 1、治疗者的作用应该是帮助患者到自身的力量; 2、帮助患者找到妨害自身发展的障碍; 3、使患者对于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形成决策; 4、使患者能诚实地观察自己的行为和风格; 5、使患者对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做出决定。   在治疗中贯彻上述原则时,治疗者不单需要向患者提供帮助,而且必要时还要向他们提出挑战,从而全面对患者行为起到反馈作用。治疗者不应把自己局限在治疗模式的框架中,相反,治疗者应自由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能对患者发挥作用。因此,治疗者本身应具有健全的人格。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治疗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活动”。 第二节 行为治疗 一、系统脱敏疗法   沃尔普把经典的条件反射原理用于临床治疗,提出了“系统脱敏疗法”,用来治疗焦虚或恐惧情绪。系统脱敏疗法由建立焦虑层次和放松训练两部分组成。 (一)建立焦虑层次   首先把引起恐惧的刺激分成等级。例如一位飞行员对飞机起飞感到恐惧时,就可以把飞机起飞这件事划为几个等级,如果起飞应为10级,那么飞机进场可以算做6级,而看见飞机停在场外可以算4级,一般地谈论飞机就只有1级。 (二)放松训练   这一疗法成败的关键在放松。放松训练的过程是,先让患者收紧身体各部分的肌肉,然后逐渐放松下来,一直到全身放松为止。为了使患者可以放松下来,可以让患者想象一个放松的情景,如坐在湖边或在美丽的田野散步。放松的次序可以先从手臂开始,然后是头颈、背肩部、腰部,最后是大腿和下肢。这种放松训练每天都要坚持练习三十分钟,直到患者可以很随意地立刻放松下来为止。   上述两步完成之后,就可以开始实际治疗。治疗者先向当事人描述最低等级的,能引起焦虑的情景,并要求当事人想象自己是处在这种情景中,同时让患者放松自己。这种治疗实际上是把焦虑刺激和放松状态联系起来,直到患者能够在焦虑情景中保持放松为止。此等级的治疗完成后,便可向更高的焦虑等级过渡。如果在较高等级的焦虑刺激下,无论如何也不能放松,治疗则应停止。经过休整后,再从最低等级的刺激重新开始,直到患者想象到最可怕的情景也能保持放松,系统脱敏治疗即告成功。   暴露疗法为系统脱敏法的变式,不需划分焦虑层次,只给出条件刺激,不给以强化,久而久之,使条件刺激消退。 二、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是从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发展出来的另一种治疗方法,它是把条件刺激和阴性刺激相结合的方法,从而使条件刺激消退为中性化。厌恶疗法被广泛用于摆脱某些具体行为障碍。在治疗中,把打算消除的行为和痛苦刺激联系起来,直到行为得到抑制甚至感到厌恶为止。经常使用的厌恶刺激有电击、催吐剂等等。当然,厌恶刺激也可以是停止积极强化。如对小孩子的撒娇行为不予任何理睬,孩子的撒娇达不到目的,于是就渐渐地改变了行为。厌恶疗法多用来治疗各种不良行为,如饮酒过量、吸毒、吸烟、肥胖症、强迫症、赌博、同性恋和其他性变态等,此类办法对酗酒最有效,在酒中加入催吐剂,酒后呕吐的痛苦可以使患者戒酒。 三、正强化疗法   当患者出现治疗者期待的行为时,给以奖赏,使这种行为固定下来,称为正强化法。其原理为操作性条件学习理论,即当一种行为受到奖赏,其发生的概率就提高。正强化疗法常用于儿童和精神患者的“行为塑造”。此法与厌恶疗法结合使用,效果更好。如孩子骂人时要惩罚,而文明礼貌行为及时表扬,会使孩子很快变得有礼貌。间歇强化效果更好。 第三节 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认知心理学在临床的应用。它的哲学思想与存在主义十分接近,它是“自我决定论”。这个自我指人的理智、认识。为此,我们也称之为“认知决定论”。认知心理学特别强调研究人的思维发展和思维过程。   认知心理学用于认知疗法的重要概念是认知结构。桑德勃格把思维类型划分为9
/
本文档为【临场心理学2--临床心理学概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