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个性

2011-03-07 39页 pdf 120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74759

暂无简介

举报
个性 成才新素质──成才与个性 第一章 有关人才的两个问题 第一节 什么是人才 大家都不会对“人才”这个概念感到陌生吧!因为在社会发展的今天, 在我们身边不断涌现出各行各业的人才,科学人才、管理人才、外交人才、 技术人才⋯⋯他们为何被冠以“人才”的称号,什么是“人才”的准确含义 呢? 我们所理解的人才,是指那些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成果,对认识社会、 改造社会,对人类进步做出了某种较大贡献的人,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只有当 大科学家,只有在高、精、尖领域有所突破的才是人才,因此心灰意冷、消 极度日。我们应该看到,人类的进...
个性
成才新素质──成才与个性 第一章 有关人才的两个问 第一节 什么是人才 大家都不会对“人才”这个概念感到陌生吧!因为在社会发展的今天, 在我们身边不断涌现出各行各业的人才,科学人才、管理人才、外交人才、 技术人才⋯⋯他们为何被冠以“人才”的称号,什么是“人才”的准确含义 呢? 我们所理解的人才,是指那些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成果,对认识社会、 改造社会,对人类进步做出了某种较大贡献的人,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只有当 大科学家,只有在高、精、尖领域有所突破的才是人才,因此心灰意冷、消 极度日。我们应该看到,人类的进步是由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无论是普通 的工人、农民、小职员,只要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成果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同样也是宝贵的人才。妇产科大夫林巧稚女士一生在岗位上钻研、探索,她 的妇产科工作与超导、核物理等工作可说是毫无关系,但她的工作对人民极 有意义,她的敬业精神也受到人们的敬佩和赞扬。因此,我们建设现代化国 家,不仅需要科学家、、部长、导演、企业家,还需要大批年轻有为、 精明强干的车间主任、生产队长、商店经理,还需要更多的技术工人、革新 能手等等。你如果在粮食增产或棉花落蕾、稼接等问题上取得成功,有效地 解决了一个地区的人们吃饭、穿衣等问题,有谁敢说你不是人才呢?毕竟在 人才大军中,高科技人才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因此,你要从心理上树立信心, 对自己说: “我有可能成为人才!” 第二节 人才的形成 好的,你已在成才的路上迈出了第一步,你已具备了自信心这项重要的 心理素质,那么对于成才我们还应该了解些什么呢? 古今中外,出现过许多伟大的人才,打开外国近代科学史,一个个熟悉 的名字映入眼帘。牛顿23岁创立微积分,海森堡24岁建立量子力学,爱因 斯坦 26岁建立狭义相对论,居里夫人,爱迪生⋯⋯这些人才是怎么成功的 呢?决定一个人成功或失败的因素有哪些呢?以往对人才的研究,可以追溯 到两千多年以前。 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很多人生活的环境相同、学习的条件相同,有 的就成为大学问家,而有的就一生碌碌无为。很多少时天资聪颖的“神童” 毫无建树而死,而很多小时贪玩、不正经念书的孩子却成了稀世之才。这是 命运开的玩笑吗?让我们看看人才是如何产生的吧。 一般说来,较杰出的人才的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为3个时期:求学时 期;毕业以后到出名以前的不出名时期;出名以后,称为有名时期。而人才 出成果主要是在不出名时期。 人才是任何单个因素不足以造就的。从出生到死亡,一切能够触及到个 人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都不断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变化。人才是多种因素 综合影响的结果,在研究人才时应充分注意到这种综合效应。 在人才的形成过程中,智力、才能、机遇、个性都充分发挥着它们的作 用。我们在这里仅就个性因素对成才的影响谈谈意见。这样就引出了一个新 的概念—— 第二章 个性 第一节 个性概述 我们常把人的不同性格叫做个性。它是一个人对事物的稳定的个性心理 特征,并且把它与气质并列或区别对待。根据有关人员对人类高级神经活动 特点的研究,认为应把气质与性格统一起来,气质属于先天的内在素质的不 同特点,性格是经过后天学习、社会生活经历,在一定气质及体质特点的基 础上形成的个性特点。因此许多心理学的书上所叙述的人的气质特点,应该 是性格上的表现。这就是说,随着人年龄的增长,社会生活逐渐丰富,一个 人的气质越来越多地为性格所替代,影响着他想问题、做事情的各种态度、 方式。教育的效果正应体现在对人的个性或性格的形成与塑造上。 个性一词本来源于拉丁文,其本意是指演员所扮演的角色。心理学沿袭 了它的含义,用以说明个人在人生舞台上的行为模式中,表现出来的内心活 动。但是大家要注意区分人和个性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人既有种族发展和遗传的特殊生物学的身体组织结构,如直立行走的双 脚和劳动的双手以及高度发达的脑;人由于社会生活和劳动,不仅改变了其 生物学的身体组织,同时也使人成为有意识的人,即成为有个性的人。 可见个性比人的概念要狭窄些。个性不包括作为个体的人所具有的生物 学的身体组织结构特点,如身高、体重、胖瘦、肤色等人们之间所表现出的 生理上的或外貌上的特点,而是指那些受社会生活所制约的心理面貌上的特 点。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的心理面貌与其他人的心理面貌都不完全相同,人的 个性千差万别。正如古语所说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不仅如此,甚至 同一身体两个头的连体人也具有不同心理。 可见,人的个性表现是极端个别化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然而,这并 不排除每个人与别人共同具有的某些特征,因为每个人不相同的心理特征, 正是一切人相同的心理特征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具体心理特征。 个性特征是由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经常出现的那些心理特征构成 的。正因为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征,才能表明具有个性的人;正因为个性具 有稳定性的特征,我们才能把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在精神面貌上区别开来; 正因为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征,我们才能预料一个人在某种情况下将会做什 么。但个性具有稳定性,并不意味个性是一成不变的。人在生活过程中,在 实践中,个性总在发展着,他的全部心理品质总在变化着。 第二节 个性的社会本质 人是生物实体,也是社会实体。在考虑个性社会本性的同时,也不能不 考虑个性带有自己生物学的烙印。人的自然生物特性制约着心理特性发展的 道路和方式,但是它不能预定个性发展的方向。人的个性不是天生的,它的 发展也不是由遗传所决定的成熟过程。任何一个人一生下来都不具有个性品 质,既没有写作能力,也没有为社会为集体工作的热情,表现不出为克服困 难所应具有的决心。这样一些特征只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影响下,在长期发展 的过程中形成起来的。 马克思谈到人时,虽然谈到人的自然实质,但在谈到个性时,仍然把它 作为社会实质提出。他说:“特殊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 肉体和本性,而是人的社会本质。” 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处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他们既受物质财 富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社会 上存在着的意识形态也通过各种宣传和教育手段去影响人。人们在这些关系 中逐渐掌握社会的风俗习惯和道德准则,形成自己的世界观、生活目标,从 而成为复杂社会关系的体现者,也就成为具有个性的人。 在个性中每个人所表现的与其他人不同的个别心理特征,也是受人们所 在的具体的特殊的社会环境所支配的。因为社会关系除作为一般的东西影响 人之外,它总是通过个别的家庭、具体的教育机构以及个人的具体实践在人 的个性中起作用。这些关系就像人们呼吸空气一样,它们时时刻刻地包围着 人们。人们就是在如此多种多样的事物影响下,在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影响 下,在极其复杂的客观环境制约下形成各不相同的个性。心理学正是在这个 意义上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并不是个别人所具有的抽象属性,就其 现实性来说,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的。 第三节 个性的积极性 个性积极性是个性最重要的一般特点。个性积极性说明个性不仅受社会 关系的影响,它也在社会关系中起作用。个性积极性既表现在改变和改造周 围世界中,也表现在改变和改造个人自己的心理品质之中。 需要是激励人们去积极行动的原因,也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在人们 体验到缺乏某种东西的时候产生的。人们在感到有某种需要的时候,就要通 过各种行动去满足各种各样的需要,因此需要就成为人的活动动力。 人的个性积极性与动物积极获取生存资料的行为不同。动物是以天生的 生物需求为条件,并且直接从周围自然界中满足这种需要;个性的积极性不 仅仅同生物需求相联系。人生活在社会中,作为社会成员,在社会的发展过 程中形成了人所独有的社会需要,因此,人也就具有了独自的社会的积极性。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依据人对客观对象和现象的倾向性,将它 们划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把需要看成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并不否定客观现实对个性积极性的制 约。作用于人的事物都有可能变成他的需要客体,从而成为活动的目的,激 发和引起人的积极性。 作为个性积极性的源泉的需要是以动机、兴趣、信念等形式表现出来的。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动机产生人们活动的自觉性 和积极性,激励人们去活动。它又是主观的东西,主要是从社会现实向人提 出的要求,变为人的内部需要中产生的,没有客观现实向人提出的要求就无 法产生需要。因此学生的学习动机是非常复杂的,作为教师不下点功夫研究 一下心理学是不行的。 兴趣表现在人的认识的需要方面,它是对事物的肯定态度相联系的一种 情绪倾向。人对某种东西感兴趣,就推动人积极地去认识它、接近它、获得 它。 兴趣和需要是相联系的。深厚而稳固的兴趣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从而 成为人对某事物认识和获得的必要性。 兴趣在人的生活和活动中的意义是巨大的。当人们对生活有兴趣的时 候,便会觉得生活内容丰富多采,从百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 人的兴趣在广度、深度、稳定性和活动性等方面都表现有不同特点。 首先人应在兴趣的范围内充实自己,马克思曾对女儿说过:“人类的一 切东西对我来说都不是陌生的。”这反映了马克思广泛的兴趣和对渊博的知 识的重视。其次,广泛的兴趣应与中心兴趣结合。否则样样懂点却博而不专。 只有在广泛兴趣的背景上有着决定活动基本倾向性的中心兴趣,表现得既博 且专才是一个青少年能够正常而全面发展的可贵素质。最后,兴趣要稳定持 久,这样才能推动人深入钻研问题,才能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也才能为取 得良好的工作成绩、成为国家的建设人才打下基础。 信念是行为的稳定的核心的动机,表现为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论原 理、见解和知识的真实性确信无疑。信念不仅是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而且 对它们富有深刻的情感和热情,并为了在生活中接受它们的指导而力求达到 它们。大家熟知的“世界观”正是信念组成一定的体系后形成的。 第四节 关于个性的历史回顾 前面对个性作了总的概述,并了一下其社会本质与积极性。现在大 家是否已对个性或性格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其产生了兴趣呢?那么让我们 回顾一下它的历史。 人类对个性的探索,早在公元2世纪已经开始,古希腊医生盖伦所阐述 的4种气质学说至今广为流传。这4种气质是抑郁质、胆汁质、多血质和粘 液质。他认为这几种体液在人体内的比例不同,造成了人的不同脾性。他的 这种学说也被称为体液学说。后面我们将会看到,内外倾理论与这一古老学 说有着密切的联系。 冯特又把体液学说这种个性分类发展了一步。他认为多血质和胆汁质可 合并为可变性的特性,抑郁性和粘液性则属不可变的特性,并用可变性与不 可变性代替内倾和外倾,称之为第一人格维度。他认为第二人格维度是情绪 性,目前也称为神经质或不稳定性。情绪性包括胆汁质和抑郁者,与之相对 的多血质和粘液质则称为非情绪性。这样,冯特就得出两个连续可变的个性 描述尺度,他们是:可变性——不可变性,情绪性——非情绪性。 一提起内外倾这一术语,不少人会联想到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他是弗洛 伊德的著名弟子,曾借用这个词来表述某些复杂的人格特征。他把心理现象 分成4个部分,其中每一项都可以是内倾的或外倾的。他又假定灵魂的4种 功能,每一种又都有意识与无意识两种相对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如果你 的感觉或思维功能在意识中表现为内倾,那么在无意识中则为外倾。 克雷斯卡曼的主要研究包括异常人格和正常人格两方面。他比较重视个 性的体质因素,并在研究中发现,体型瘦长与内倾之间有联系,也就是我们 常说的瘦人慢性子。克雷斯卡曼博士也坚持认为,体型与精神异常之间存在 着某些联系——尽管我们现在知道这种联系比他所认为的要小得多。 斯皮尔曼可是人格研究新纪元的奠基者。他把因素分析的方法引入心理 学,并认为心理学的对象——人——是可以用客观方法和定量方法来研究 的。他的许多工作都是在智力测验中做的,并且他还是第一个证明了双因素 的人。 在心理测验发展中又一位主要人物是高尔福德。他的巨大贡献在于认识 到了人格测试中问卷条目之间的关系,及相关因素的分析。此人的贡献也在 于他对个性的实验研究,在当时的实验室个性研究中是非常出色的。 卡特尔是一位现代心理学家,他对人格领域的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 用。他一改伦敦学院式的传统,而倾向于美国风格。他把复合因素分析的统 计学技术出色地应用于大量量表评定和自我评定的研究,以及大量被测试的 客观实验心理测量。他对因素分析的方法做了生动的阐述,在大量实验材料 的基础上对一些基本的描述性假设做了对照验证。这些工作都是相当有价值 的。 ⋯⋯ 数不清的科学家、科学工作者在个性的研究上做出了贡献,使得我们今 天在性格问题上掌握了大量真实可靠的材料,这为我们以及我们后代的人格 发展与完善都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所以,让我们不要忘记他们,继续在个 性研究的领域里奋斗吧! 第五节 性格的结构 性格是一个完整的形成物,是暂时联系系统或个人的心理风格。可是这 个整体是由那些表征人的某些特征的一定组成部分或环节所组成的。 确定人的性格的结构或构造,就是在性格中划分出基本的组成部分或特 性,并在这些组成部分的复杂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中,探明被它们所制约着的 特殊的特征。 要分析探究性格的结构,必须在各种生活情境中分析人的行为,并且要 根据其发生过程,依据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予以分析。在人的形成了的性格 结构中,我们必须区分为两个方面:性格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应指出,形式 和内容的划分亦即性格的各个方面的划分。而事实上,性格的内容和形式彼 此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组成了有机的统一体。 恩格斯曾指出:“人的本性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也表现在他怎样 去做。”当我们回答个人做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就得去研究其性格的内容 或生活的倾向性;而在回答个人怎样去做这一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得去研究 这种倾向性的表现形式。 忽视性格赖以表现的形式以及把性格归结为个人精神生活的内容,是错 误的。这种观点势必会导致所要研究和类分的是世界观、需要、兴趣等等, 而不是就原义而言的性格,因为在性格中,内容是和一定的形式统一起来的。 由此可见,在这种场合下,具体的人,也就是以个人独有的行为和活动的形 式表现出来的一定的世界观,需要和兴趣的体现者就消失不见了。 在我们分析性格的结构时,应该把个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的内容作为主 要的方面提到首要地位。反映社会影响下的性格的内容组成了个人的生活倾 向,也就是个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这些需要,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 样,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刺激人从事活动,引起个人的兴趣、理想以及在个 人对于社会采取实际态度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目的。个人的需要、世界观 和兴趣决定着那个人的目的、生活及其生活积极性的程度和态度的性 质。 性格的内容表现为一定的个人独有的态度情感、自觉而有意志的或冲动 的积极性,性格的形式表现为形成了的行为和行动的方式、习惯以及人的行 为和活动的动力特征。 第六节 性格的特征 性格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因而不可能有在时间和空间以外的任何普遍 的性格,而只有一定历史时代、具体个人的一定的性格。 那么,个性是否有其典型的性格特征呢?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作为性 格体现者的个人是社会的成员,他以各种关系与社会联系起来。个人既是社 会的成员,而在阶级社会中又是阶级的成员,他必然会遇到一定经济的、政 治的和文化的条件,这些条件为个人及其他许多人——这一社会或阶级的成 员所共有,因而可以形成他们所共有的一切典型的性格特征。 如此,我们可以说性格的典型性就是某一群人所共有的本质特征,这些 特征反映着他们的生活方式的共同条件,而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这些条件 也表现着特定的具体的个人。 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中,是不存在阶级的。工人和农民之间的阶级差异 被消灭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有着许多相同的地方。 然而除了人们的共同的生活条件外,还有每个人独有的生活和教育条 件。这些共同的条件,在每一种具体的场合下都是以个人独有的形式表现出 来。在家庭生活上,在家庭教育的性质上,在不同家庭的精神气氛以及兴趣 上,都是存在着差异的。但除此以外,职业劳动上的差异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有这一切都不能不影响到人的性格,生活和教育上的这些个别差异,任何 影响的差异,有时候偶然的印象的差异,都会表现在个人独有的心向和兴趣 上,表现在需要和胃口、情感和气质上,整个说来,即是表现在人的性格上。 但大家必须注意,人们生活上的一般和特殊,以及个人性格上的典型特 征和个别特征,都不是同排并列着的,而是组成了有机的统一体。 因而在具体人的性格中,可以划分出全人类的、民族的、阶级的和个人 独有的特征,这些特征彼此相互渗透起来,构成个人的完整的心理风格以及 个人的行为方式。 如何阐明个人性格的个别特征和典型特征呢?自然科学可以解决这个问 题。 所有的人们都有着共同的本性,共同的肉体组织,其中也包括高级神经 活动、基本神经过程的特性上的共同特点,但同时,所有的人们也各有其特 殊的、个人独有的东西。因为在自然科学方面所研究的性格,乃是类型特征 和有机体与环境的暂时联系的合金,所以如果一群人具有同样的神经系统类 型和外在条件,即有这一群人与环境形成同样的暂时联系的“外界定型”, 那么当然也会形成人的行为的典型特征。 然而,因为人们在生活和教育的外在条件中不仅有共同的东西,而且也 有不同的东西,所以在神经活动的类型特征中自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在暂 时联系中也自然会造成独特的差异。类型和动力定型中的这些差异,随着特 别形成的生活条件而转移,它们也会表现出高级神经活动的个别特征——个 人的行为。 因此,为了确定性格的典型和类型,第一,必须在有机体与环境表现为 一定的活动和关系的暂时联系的性质中找出共同的东西;第二,必须在某一 群人的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中,即在他们的行为和活动的典型的动力特征中 找出他们所共有的东西。 为了确定类型,必须探明下列基本的、典型的性格特征: 1.人们的倾向性(需要、兴趣、信念和理想)的典型内容; 2.积极性在认识活动、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的典型表现; 3.充满情感和动力的典型的性格表现。 综上所述,我们把性格分为下面4个特征:表现个人对现实的态度的性 格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其中,在表 现个人对现实世界的态度方面,包括了个人对社会的态度、个人对他人的态 度、个人对事业的态度、个人对自己的态度。这些态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 系,其中一方面的态度可以影响或决定另一方面的态度。比如,一个社会责 任感强烈的人,他对待事业常常是积极进取的,他对待同志也常常是热诚相 助的,他对待自己也常常是严格要求的。这也表明,一般说来,在个人的态 度体系中,他对社会的态度常占着主导的地位。 在性格的意志特征方面我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加以描述:1.行动的目的 性 2.自制力水平 3.果敢性 4.坚韧性。在此,人的行为是由意志来调节的, 人发动某个行为或抑止某个行为都要受意志的控制。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 水平和调节特点必然表现在人的行为方式上,从而构成性格的意志特征。 情绪活动充满着人的全部生活,但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又各具特点,从而 构成个人的性格情绪特征。人们借助感知、思维等认识过程来反映现实。这 些认识过程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体差别构成了性格的理智特 征。 由上可见,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是丰富的、复杂的。要全面了解一个人的 性格,必须详尽地、周全地分析他各个方面的惯常表现,在此基础上才能对 性格作出准确的描述或评价。 第七节 性格的形成因素 看到这里,大家不禁要问,我们已知道了性格的涵义、它的历史、特征、 结构,那么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它是从哪里来的呢?现在我们就来解决 大家的疑问。 前面已经说过,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它的形成和发展, 受着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复杂影响。 我们从不讳言性格中的某些因素是先天起作用的,比如遗传的因素。西 方心理学家们为探讨遗传同后天行为特征的关系作了很多工作。 承认生物因素对性格形成的影响,并不是说性格就是由生物因素所决定 的,相反地,对性格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因素。 社会性因素首先是个体生活于其中的一般物质文化环境。儿童从很小的 时候起,就受着家庭、社会的深刻影响。美国社会十分崇尚个人独立的精神, 那里的孩子长到18岁,就以继续接受父母的生活供养为耻,这种环境造成了 美国青年普遍具有自食其力的观念。大家在电视上不是看到过他们那里七、 八岁就已经是推销老手了吗?而相比之下,我国的孩子由于长期受封建伦理 的影响,不少人在成年后还接受父母的资助,并视其为理所当然的事。比一 比,想一想,你们自己是上面哪一种类型呢? 上述影响性格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主要是从人的客观条件方面考虑 的。然而人是有自觉能动性的主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是有选择地作出反 应的。而且人不仅能适应环境,也能改造环境。因此个人的主观自我调节过 程,也是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同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人的一生,就 是人同客观现实不断地相互作用的一生。每个人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 界的成效如何,要看个人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和如何发挥自我调节的力量。一 般说来,逆境对人的发展是不利的,但古今中外,身处逆境而愤发成才者比 比皆是,几乎每个功成名就之士的背后都有一段坎坷的奋斗史。置身腐败混 浊的家庭环境,要洁身自好当然不易,但古往今来,严于自律,“出污泥而 不染”的杰出人物也大有人在。这些事例都说明:虽然一个人的具体环境有 时难以选择,生物学条件更是无法选择,但他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成为 强者还是弱者,充当勇士还是懦夫,主动权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充分而正 确地运用这种权力,你就有希望塑造成自己的完美性格,使自己成为一个美 好的人。 在前言里,我们曾经提到过有人担心性格已定型,无法改变。这里我们 将讨论一下性格的可塑性及其意义。 性格是人的稳定的心理特性,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性格的变化,有时 当事人自己也能觉察出来。前苏联心理学家对一组25—55岁的人作过调查, 其中73%的人觉得自己的性格发生过变化。 有些性格特征的变化,无疑同年龄增长有关。比如,儿童的情绪稳定性 较低,易受一时情境的左右;成年人的情绪比孩童时要稳定得多。儿童的自 制力和感这类特征,也会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但是,性格变化的原因决 不限于年龄。美国有研究表明,如好动、情绪多变、自制、自信等特征,对 社会性因素(教育、职业、社会地位等)的依赖甚至超过对年龄的依赖性。 生活中这类例子是很多的。有些人,原先胆小怕事、办事拖沓、心胸狭隘, 参加革命战争多年之后,锻炼成一个胆大泼辣、处事干练、豁达开朗的干部。 有些人,在年轻时代是个热情、上进、谦虚、好学的人,后来由于高居官位 而不知自我改造,久而久之,就变得骄横跋扈,待人冷漠而不思进取。 人的思想信念、价值取向、世界观倾向这类性格特征,一般说来可变性 较高。这些因素的变化直接引起人对现实态度的改变,进而影响人对事物的 评价,影响行动方向的选择,并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到“自我调节”的 方向和水平。只要假以时日,它也将导致其他的性格特征的某些变化。 性格特征的稳定程度(或可变程度)各不相同。有些同高级神经活动类 型相关的性格特征,如内向或外向、情绪反应等,确实有着高度的稳定性。 然而,人类并不能遗传任何社会行为,而只能遗传神经系统的某些特点。这 些特点可能影响人的社会行为,却不能决定人的社会行为。根据巴甫洛夫创 立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人的一切行为习惯都是一系列暂时神经联系系统, 或者叫条件反射系统,而条件反射系统完全是在后天生活中建立、巩固和积 累起来的。这些条件反射系统的特征,有可能改造成“掩盖”人的先天的高 级神经活动特征。神经活动过程灵活性高的人,按其神经特征,他们表现为 思维敏捷,行动迅速麻利,但同时注意力却不容易持久地集中。可是在现实 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思维和行动都异常聪敏快捷的人,同时也能在学习、 工作中保持良好而持久的凝神专注状态。后天严格的教育和训练,主观的正 确态度和意志指引下的行为实践,使他们弥补了先天神经过程特性的不足方 面,至少在特定领域内形成自己所期望、实践所要求的稳定的行为习惯。加 拿大著名外科医生白求恩,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关于他的传记资料表明, 似乎他的个性有着易于激动、情绪变换激烈的特点,表现在待人方面,会显 出稍欠平和和温存,常爱发怒。然而他作为一个医生,对病人则总是那么热 情友爱,和蔼可亲。 总之,人的性格是发展的、可变的。中国有句古话:“江山易改,本性 难移”,虽然不无道理,但一味强调其“难”,未免过于消极。古代印度有 句谚语则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 获命运。”相比之下,后者更富于科学性和积极性,它充分揭示了性格的可 变性和可塑性。定向地引导个人的行为,就可能养成习惯;习惯的深化就能 演变为性格。 那么性格的塑造对社会对我们个人有什么意义呢?把性格和命运联系起 来,是不是有点夸大呢?并不! 命运,不是一个很科学的概念,它虽被人们常常提到,却缺乏确定的涵 义。人们关心命运,却未必真正理解它究竟是什么。其实,人如果确有什么 “命运”的话,不如说它是在一定客观条件下,由人赋予方向和意义的个体 生命存在的某种内在规定性,这就是说,个人生命的每一步发展,都是个人 具体的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产物,是有着它自身规律可循的。因此,由一 定的主观心理因素和一定的客观因素相互作用而决定的人生状况,是有其内 在规定性的,在总的方向上是可以预测的。 那么,性格从哪些方面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和命运呢?首先,它影响个人 才能的发展。青少年都希望自己成才,但成才靠什么?不少人可能想到要靠 “聪明”。然而,聪明不是天生的。先天只提供有利于发展才智的素质,而 才能完全是后天发展起来的。欲求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美满,单有才华也还 不够。我们的一生,不可避免地要碰到各种各样的事件和变故,会遭遇种种 考验或磨难,一个人将怎样对待这些事件和变故、考验或磨难,将决定他命 运的结局。个人对现实的不同态度以及个人的性格特征,终究会在他的人生 道路上留下深深的足迹。 最重要的是,性格倾向决定着人的行为的价值取向。 总而言之,一个人的性格对他的学习、事业、生活的作用是广泛、深刻 而持久的,它确实影响着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那么,青少年朋友们,趁 你们年纪尚轻,积极地、扎实地去塑造自己的优良性格吧! 第三章 个性与学习 一个人能否成才,学习是其中关键的一环。一个不学习或不善于学习的 人是不会有知识、有思想的,自然也就不可能走上成才之路。而一个人的性 格,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学习的成败,极端者可能因此学有大成,也 可能因此完全失败。 第一节 个性对学习的影响 教师、学生和研究人员长期以来,对于某种性格特征于语言学习来说是 有利的还是不利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大家都明白如果我们能揭示出二者的必 然关系,在学习和教学中都将取得巨大的突破。 研究心理学的一个实验小组曾在安大略的某所学校中进行了埃森克个性 编录的外倾程度测验,以求证实这种普遍假设:凡是具有外向的,善于谈吐 的个性的学生比内向的,在社交场合很腼腆的学生在语言学习方面更有成 效。可实验结果让他们失望了,他们发现对调查题目的回答与学生们在法语 学习中取得的标准成绩,与听力理解、句子模仿都无联系。他又补充说,对 调查题目的回答,也和他们在课堂观察和面谈中得到的印象不一致。但我们 设想,如果这种性格特征和语言学习之间真有联系,外倾性的学生在口语熟 练程度测验中的表现远比在模仿或听力理解测验中的表现出色得多。 第二节 对于学习性格的调适 大家已经明确了性格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那么就应该有一个适于学习 的性格。青少年朋友们为了有好的学习效果,应该努力调整自己的性格,使 之适应学习。 首先,大家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认真、细致、谦虚、正直、诚 实,在学习中不能有半点虚假,更不能心存侥幸,像考试作弊,打小抄之类 的事要坚决杜绝。你要时刻想到知识来不得半点虚假,在学习中的每个举动 都是在磨炼自己的性格、磨炼意志。而且大家应该勤奋学习,树立坚定的信 念,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社会终究需要人才,相信勤奋出天才。只有有了 坚定的信念、明确的人生目的,在学习的道路上才能有披荆斩棘的锐气,有 无所畏惧的勇气。否则,越学越黑暗,越学对未来越无把握,觉得前途一片 渺茫,那么便会毫无动力可言。 其次,我们应该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所以提倡在学习中应具有韧性和 恒心,反对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学习中要百折不回,须知“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锻炼坚强的意志 过程中我们尤其提出要克服“假孕”心理,“假孕”心理就是盲目的自信心 理,就是本来自己不行,却硬觉得自己挺行。例如,有的同学接触物理之前, 觉得这门功课很好学,首先在思想上就松懈,在以后的学习中自然提不起劲 儿来,结果呢?时间长了,落下的漏洞越来越多,和别人的差距也越拉越大。 这种现象,在写作理论上被称为“假孕”。我们在这里套用一下,目的就是 提醒大家对待“假孕”最好的办法就是“冷静”“务实”。人不论做什么事 情,都要有自知之明,都应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估价和认识。相信大家只要 摆正自己的位置,了解自己的实力,再辅以艰苦的探索过程,成功必指日可 待。 说了盲目自信的坏处,也要提提盲目自卑的恶果。我们提倡在学习中克 服畏惧心理,克服不良情绪,培养健康的情绪。畏惧就是害怕,就是在心理 上自己打败了自己。有人一说起自己,这也不成,那也不行,到哪儿都不是 那块“料”,如此一来,岂不真成了“朽木不可雕也”?其实他不知道,就 在他的畏难情绪中,机会已飘然百去,自然成功也与他无缘了。所以我们要 有自信,要有“言信行果”的志气。唐朝大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一诗中就 自信地写道“天生我才必有用”,难道21世纪的青年失去了前进的锐气了吗? 人贵有志、鸟贵有翼。人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古人尚知“三军可以夺帅 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我们更要有坚强的自信心,始终乐观向上,始终看 到成绩,即便发现差距也要感到高兴,因为消除差距就是进步,而发现正是 进步的开始。 第三节 中学生应寻求符合个性特征的学习方法 人们因生活经历、知识基础不同,特别是人们的能力、性格、气度等个 性心理特征不同,接受知识的方式方法也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一教师教出 的学生,成绩也会大相径庭。所以,每个中学生,甚至每个求学者都应该掌 握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寻求符合自己个性特征的学习方法。 根据不同人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巧学的方式方法应各种各样。有的人能 在散步、交谈、观赏游玩之中学习,并且有同等效力。歌德曾说过:“我最 宝贵的思维及其最好的表达方式都是在我散步时出现的。” 这里由于篇幅所限,仅向大家介绍睡前“复读”的巧学方法。 一般情况下,人不能倒床就呼呼入睡,特别是脑力劳动者,在一天的工 作和学习中,大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脑细胞极其活跃,不易轻易入睡,于 是在熟睡前总有一个预备期。此时,万籁俱寂,身体各部位处于休息状态, 这正是大脑活动的最佳时期,若把白天学过的知识,像放电影般在脑子里过 一遍,其效益将是白天同等时间的几倍:一是默记了知识,加深了知识在大 脑中的痕迹;二是找到了不解之处,暂存大脑之库;三是张开了想象的翅膀, 向知识的深远处翱翔。 总之,每个中学生都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去选择适当 的学习方法。动动你的脑筋,明天的学习将会和今天完全不同。 在普遍的学习方法中,我们主张要放得开,百折不挠,在遇到难解的问 题时,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屡败屡战、愈挫愈硬,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的意志,直到攻克难题。在课堂回答问题和向别人请教问题时,不要害羞或 由于爱面子羞于开口。你不张嘴,老师无法了解你的学习情况,无法发现你 的症结所在,也就无法对症下药,无法提供帮助。如此,一回两回可能没什 么,时间长了,你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而胆子也会越来越小,更不敢开口 了。这样的你、这样的性格,在学习中只会吃大亏。 在此,我们为青年朋友准备了几道小的测试题目,看看答案反映出来的 你是否在学习中会因性格而发生障碍。 1.你是否喜欢一开头就把事情计划好?答是1分,答否0分; 2.你是否经常停下手里正做的事情,对它全面地考虑一番?答是1分, 答否0分; 3.在作出决定之前,你是否仔细权衡利弊?答是1分,答否0分; 4.你是否经常把事情留到非做不可的时候才做?答是0分,答否1分; 5.你是否渴望学习一些东西,即使它们与你的日常生活无关?答是 1 分,答否0分 6.你喜欢解智力难题吗?答是1分,答否0分; 7.你喜欢开别人的玩笑吗?答是0分,答否1分; 8.你是否比多数人更为冷淡和沉默寡言?答是1分,答否0分; 9.一般来讲,你是否以一种严肃、负责的态度对待人生?答是1分,答 否0分; 10.你是否喜欢做那种查阅大量文献的课题?答是1分,答否0分。 一般来说,如果你得到了5分以上,那么你是一个较有理智、感情内敛 的人,你要检查一下自己,是否在学习中也有点畏手畏脚的,有点放不开。 得到3分以下的人也不要得意,这代表你在生活中过于放松自己,甚至性格 较冲动,那么请你把锋芒收敛一点,对于你来说,再趋于稳重点儿好。 第四章 个人如何对待他人 高尔基说过一句话:“你要记得,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 里拿取。”每个人生活在人群中,工作、学习、娱乐都要与别人接触、交往。 怎样对待他人,是性格表现的最常见的方面。在对待他人的态度中,核心的 问题就是个人对集体的态度。 第一节 个人与集体 在一个足球队中,队员的个人水平很高,但全场却不能攻破对方球门, 反而连连失球,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整体配合欠佳。 像足球这样的集体运动,不处理好队员与球队的关系,是很难取胜的。 即使你的个人技术再好,你所效力的球队却毫无建树,那么你作为一个运动 员也是失败的,最起码不能称为人才。从个人来说,首先要树立集体观念, 其次,摆正个人在集体中的位置,个人为集体争荣誉,集体为社会、为国家 作贡献。 在第12届世界杯足球赛上,阿根廷队过分强调“球星”的作用,结果被 淘汰;第12届世界杯赛上,他们以前车之覆为鉴,既注意发挥“球星”的作 用,又重视球队的整体配合,马拉多纳在中场拼抢,巴尔达诺在锋线频繁冲 击,布鲁查加卫线上的前呼后应,使马拉多纳大放异彩。所以,比拉尔多教 练当时说:“这一次我们是靠集体的力量赢得世界冠军的。” 我国的许多优秀运动员也深谙此理。“铁鎯头”郎平曾说:“在场上我 只是六分之一,在场下我只是集体的一员”,“我的每一记重扣的成功,无 不包含着同伴们的努力。”事实确实如此,如果二传不到位,其他队友不配 合、掩护,再好的排球运动员也是“孤掌难鸣”。所以,冠军是靠集体力量 得来的,不能记在个人的帐本上。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乎我们每个人,小至日常的生活、学习,大至两个 文明的建设,个人永远是集体中的一分子,既有赖于集体,又要在集体中积 极地发挥作用。个人也只有融汇于集体之中,才能有力量,才能充分施展自 己的聪明才智。集体是由若干个个人组成的,但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有机 的结合,这种结合的方式大有讲究。比如,同样是碳原子,既可构成用作研 磨切割材料的金刚石,又可构成制作铅笔芯的石墨,两者的差距多显著呀! 自然界尚且如此,更何况有血有肉有思想的社会的人呢? 拿破仑在征服了欧洲,登上阿尔卑斯山的时候,曾经骄傲地宣称:我比 山高。可是,他却忘记了,如果没有身后成千上万的法国士兵,他决不会在 战场上创造出任何奇迹。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得好:“谁若认为自己是圣人,是埋没了的天才,谁 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集体什么时候都能提高你,并且使你双 脚站得稳。” 第二节 “我”与“忘我” 董必武同志在70寿辰时,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冲决诸网罗,首 要在忘我。”“忘我”是衡量一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标志。“忘我”方能“无 私”,才能待人以诚,助人为乐,先人后己。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 我们的精神财富,成了指导我们行动的一条准则。 在很多英雄事迹的背后都体现着“忘我”。一事当前,首先想到准,很 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理想和道德情操。《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指导方针的决议》中说:“我们社会的先进分子,为了人民的利益和幸福, 为了共产主义理想,站在时代潮流前面,奋力开拓,公而忘私,勇于献身, 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应当在全社会认真 提倡。” 在待人问题上,“忘我”是个很高的思想境界。“我”并不是那么容易 忘记的,有时甚至要经历一番磨砺,一番痛苦,从不自觉到自觉。“我”是 客观存在,应该完全溶化在“我们”之中,为事业而存在,为事业而奋斗。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团体我+个别我=完整的 我,因此在青少年朋友们塑造自己适于成才的个性时,别忘了加上“忘我” 这一条啊! 第三节 如何看待他人 “看人”是“待人”的前提,倘若连看都看不准,还谈什么正确相待呢? 人是社会的人,看准又谈何容易,旧时不就有“知人知面不知心”的说法吗! 青少年涉世不深,看人往往失之偏颇,表面化、绝对化、感情化便是主要表 现。 比如,表面化。当初,刘邦“不好儒”,对知识分子很反感,对于“衣 儒衣”“冠儒冠”的来者都拒绝接待,甚至当众侮辱。有鉴于此,儒生郦食 其说自己是“高阳酒徒”,才见到刘邦,他说:“夫足下欲兴天下之大事而 成天下之功,而以目皮相,恐失天下之能士。”幸好刘邦听了他的话,改掉 了“以目皮相”的毛病,后来终于贤人能士纷纷来归,共创汉代帝业。 人是活的,是一个综合体,有形形色色的点和面。这些都是由一个人的 生活环境、经历、性格、年龄等因素合在一起起作用的。这些因素优劣交错、 千差万别,人与人之间各不相同,也无须相同,“千人一面”就不成其为社 会了。所以,人都是长短互见、优劣共存的,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都会 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大可不必“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一好百好”也不 科学。表与里的关系是辩证的,不观表无以察里,要察里必须观表。 看人,尤其是看青年人,要用发展的眼光,即使眼前毛病多一点,也没 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青年失足者变为先进生产者的例子不胜枚举,关键在 于我们应正确地看待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古希腊 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不要对一切人都以不信任的眼光看待。” 一要看到别人的优点、长处,予以充分肯定;二要对他的不足之处,提出诚 挚的批评,帮他改正。 青年人最忌感情用事,讲哥儿们义气,弄得是非不分,因为不会看人, 甚至同流合污。所以,青少年要特别学会看人,这不仅可以很好地与人相处, 而且有利于自己的成长。看错了人、交了坏朋友,“天才”也要夭折哦! 第五章 个人对社会的态度 从这一章起,我们将按照前文述及的性格结构,逐一讨论性格特征的各 个方面。讨论的重点,是我国当代的青少年应当形成的性格特征。第四章的 如何对待他人、本章的如何对待社会及下两章的对事业、对自己的态度,合 起来就是个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体系。 我们已经知道,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体系,是性格特征的一大组成部分。 人所面对的现实,首先是社会现实,所以个人对待社会的态度,就成了我们 第一个要讨论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 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那么个人对社会的态度怎样才是正确的?我们不 妨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谈起。 第一节 个人与社会 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是人 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离不开社会,就 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就是说,任何人都不能孤立地生活在世界上,而总是 要同别人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但并非所有的人都这样认识的,中国古代就 有这样的故事。 两千多年前,儒家学派的孟子曾同农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许行的信徒陈相 进行过一次对话。孟轲问:“许行戴帽子吗?”“戴。”陈相答。“戴什么 帽子?”“白色丝织的帽子。”孟子问:“帽子是自己织的吗?”陈相答: “不是,是用粮食换的。”“许行为什么不自己织?”“那样做要妨碍耕种。” 孟轲又紧追不舍地问:“许行是用锅、瓦罐等做炊具,用铁犁耕地的吗?” “是的。”“那么,炊具和铁犁是自己制的吗?”“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 “许行为什么不自己织帽,自己炼造犁,烧制陶器呢?”孟子又问。陈相答 道:“各项手工自然不可能都加在一个人身上。”至此,陈相已被孟子请入 “一个人不能兼做百工”之“瓮”。孟子的目的只在于论证“劳心者不必耕 作,而只食于人”的结论。但是“一个人不能兼做百工”却说明了一个道理, 许行种植庄稼,收获粮食可以吃,但不能当帽子戴,不能作炊具和铁犁用, 必须同别人进行交换。这就是人们的“交互作用”。没有这种交互作用,一 个人在社会上是难以生存下去的。 也许有朋友要问,鲁宾逊不是在美洲的一个荒岛上生活了28年吗?这又 作何解释呢? 鲁宾逊是英国作家笛福小说《鲁宾逊飘流记》的主人公,他是一位冒险 家,在一次航海中遇险,随波飘流到一个荒岛上,开始了穴居生活。诚然, 鲁宾逊离群索居孤岛28年,乍一看,他是离开社会而生活的,但细一想,他 在岛上的一切活动,无不打上了社会的“烙印”。比如,火枪是别人制造并 提供给他的;他能用《圣经》开化启导土人,是享受社会教育的成果;他会 造船、建屋、修炉子、烤面包,不也是社会对他的惠赠么?他曾经踌躇满志 地表示:“我什么东西都可以做出来。”但他也承认,这得有个前提条件, “只要我有工具。”问题正在这里,他的工具是从哪里来的呢?所以,美国 著名专栏作家费迪曼教授指出,《鲁宾逊飘流记》“是一个完美的白日梦故 事”,将白日梦转化为精美的故事。” 马克思认为,鲁宾逊式的故事,“是对极度文明的反动和想要回到被误 解了的自然生活中去。”他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 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这正是人与一般动 物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具体表现在哪里呢?首先,人的生产 活动具有社会性。人类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要向自然索取生活资料,必须 进行物质生产活动,从事劳动。人们的各种劳动都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的 生产关系中进行的。其次,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人们的衣食住行是无法“自 给自足”的。前面提到的那位许老夫子,他的帽子、炊具不都是从社会上换 来的么? 人只要生活一天,他就一天也离不开社会,他接受社会的给予实在太多 了。那么,个人应当怎样对待社会对他的慷慨呢?爱因斯坦每天都在提醒自 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 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爱因斯坦说出了一个真理:人生活在世界上,一方面要依靠别人的劳动, 从别人那里取得自己所需要的;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社会的“报偿”, 即人们常说的对社会尽责任,作贡献。这两方面,构成了人生。 爱因斯坦对自己的“提醒”,对我们每个青年人也不无“提醒”的作用。 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在“领受着”别人的劳动成果,我们是享受者,是幸福 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人生的权利。但是,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没有 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所以,我们在享受权利时,尤其需 要多想想自己的义务,给社会以“报偿”。 我们知道,劳动创造了人,而人又以能自觉地劳动而区别于动物。人要 劳动,能动地为社会创造财富,改造世界。“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 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意识到“我”是社会的,是最起码的一点,也是 十分重要的一点。偌大的社会,细分一下,不外乎我、你、他。“我”向社 会领受到的东西,是“你”和“他”贡献给社会的,“你”享受的,则是“我” 和“他”劳动的成果。显然,每个人贡献给社会的,应多于自己从社会所得 到的,否则,社会的财富从哪里来?社会的扩大再生产如何进行?所以,我 们每个人要力争为社会多“报偿”,这才是一个有志成为人才的人最基本的 素质。 第二节 人生的价值与理想 人生是索取,还是奉献,这是涉及到人生价值的问题。一个人若对自己 的人生价值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即使有作为,也不可 能有大作为。 首先,人生价值是由3个要素构成的,即人的内在价值,外在价值,以 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关注自己的人生价值,必须要开发自己的内在 价值,即人潜在的创造力和劳动能力。对于青年学生来说,要珍惜学生时代, 积累知识、培养才能、发展体力,增强自己的潜在的创造力和劳动能力。没 有这种准备,今后对社会作出贡献、成为有用的人才只会成为一句空话。 人对社会的贡献,即人所表现出的外在价值,是人的潜在创造力向现实 创造力的转化,外在价值是以内在价值为前提的。一个知识匮乏,能力低下 的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十分有限的;反之,知识再多,能力再强,但不愿为 社会作贡献,他的人生价值也不可能充分显示出来。 当前,人生价值的真正实现,是以社会的承认为条件的,承认的标志是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但一个人怎样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满足呢?这 就要看其社会贡献。试想,一个对社会只有索取、没有奉献的人,社会能对 其尊重吗?社会能满足他个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吗?所以,只有注重自己 内在价值的开发和外在价值的发挥,人生价值才能得以实现,个人才能成为 有用的人才。 人生价值是和人生的目的联系在一起的,在金钱万能的资本主义社会, 人生的价值也同金钱划了等号。很久以前,一个官商掉进了泰晤士河,一个 船夫奋不顾身地把他救了上来。官商给了船夫半个英磅,连半句感激的话也 没说。周围的人被激怒了,要把他丢进河里。“算了,就让他去吧!”诗人 拜伦说,“他最清楚,自己值多少钱!” 诗人歌德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履行自己的职责。他说:“一个人怎样 认识自己呢?绝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尽力去履行你的职责,那你 就会立刻知道你的价值。”年轻的烈士徐玮也曾明确地说:“人生的价值, 即以其人对于时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这样就把人生价值具体化、通俗化 了。每个人都不妨用这把“尺”来衡量一下自己。 人生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对于时代所做的工作”的多少;工作的多少 决定了贡献的大小。一个人“对于时代所做的工作”愈多,对社会主义事业 的促进作用愈大,贡献就愈大,个人的生命也就愈有价值。 对于我们青少年朋友们来说,要使自己的一生过得有意义,使自己将来 有所建树,必须自觉地树立正确的理想。青年时期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精 力最充沛,对新事物感觉最敏锐,想象力最丰富,强烈地追求真理,探索人 生的价值,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期望。可以说,学生时期,是树立理想的关 键时期,也是为实现理想而积极创造条件的时期。古往今来,许多著名的政 治家、思想家、科学家等,无不是在青年时期打下坚实基础的。 第三节 理想与世界观 人的理想,是同世界观不可分割的。树立理想,也就是“立志”。董必 武同志在谈青年立志问题时说:“一个人的世界观如果不正确,纵然有志向, 这个志向即使实现了,也不会对社会的发展有贡献,而且还会成为社会的毒 害。每一个青年,都应该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的基础上立志,这样的志向实 现了,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正确的世界观的形成,是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武装的结果。共产主义世 界观是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的思想基础,它能使我们不怕任何因难、挫折,始 终对社会主义事业保持饱满的热情和必胜的信心,在必要的时候能够毫不犹 豫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在泰山玉皇顶上刻着一行字:“山高人更高。”人登 峰顶,泰山不是在人脚下么!一个树立了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人,就能高瞻远 瞩,洞察未来,一步一步地向理想走去。对一个人来说,共产主义世界观, 犹如人生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读一读中国近代史,有多少老一辈的革命家和仁人志士为了自己
/
本文档为【个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