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生死学十四讲》(带封面)试读本

《生死学十四讲》(带封面)试读本

2011-03-16 31页 pdf 3MB 2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0299

暂无简介

举报
《生死学十四讲》(带封面)试读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生死学十四讲 / 余德慧,石佳仪著. - 北京 :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1.3  ISBN 978-7-5107-0344-7 Ⅰ. ①生… Ⅱ. ①余… ②石… Ⅲ. ①生命哲学-研 究 ②死亡哲学-研究 Ⅳ. ①B083②B08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024192号  上架建议:心灵-哲学-宗教 生死学十四讲 余德慧、石佳仪 著 出版:中国长安出版社 社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池子大街14号(100006) 网址:http://...
《生死学十四讲》(带封面)试读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生死学十四讲 / 余德慧,石佳仪著. - 北京 :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1.3  ISBN 978-7-5107-0344-7 Ⅰ. ①生… Ⅱ. ①余… ②石… Ⅲ. ①生命哲学-研 究 ②死亡哲学-研究 Ⅳ. ①B083②B08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024192号  上架建议:心灵-哲学-宗教 生死学十四讲 余德慧、石佳仪 著 出版:中国长安出版社 社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池子大街14号(100006) 网址:http://www.ccapress.com 邮箱:ccapress@yahoo.com.cn 发行:中国长安出版社 全国新华书店 电话:(010)85099947 印刷:北京九天志诚印刷有限公司 开本:640mm×960mm 1/16 印张:14 字数:140千字 版本:2011年4月第1版 2011年4月第1次印刷 书号:ISBN 978-7-5107-0344-7 定价:29.00元 1 推荐序 不知死,焉知生 张德芬 心灵工坊来信我为余德慧老师在内地出版的著作《生死学 十四讲》写推荐序,我考虑再三,推辞没有礼貌,但是要为我心目中 重量级的灵性大师写推荐序,真是有些压力。 余老师在我的心目中,是和《当下的力量》、《新世界》的作者 艾克哈特·托勒一样层级的灵性作家,但是说实话,我一直没有细读 过老师的著作,为本书写序给了我第一次细读老师作品的机会。 余老师的学问深厚,兼具理论和临床,在我眼中,老师的著作应 该是学术性大于实践性。但是细读完本书之后,惊喜地发现,老师的 理论架构叠然有序,清楚明晰,但绝不失其实用性与生活性。铿锵有 力的字句间,隐然流露老师悲天悯人的胸怀和情感,不时加上一些适 合华人国情的小故事和老师自己的亲身体会,感觉这本书的距离和我 们好贴近。 虽然老师把“生死”的问题变成了一套学问,叫做生死学,并且 在大学开班授课,但是他的研究心得却是结合了学术与实证的经验而 来的。老师多年在医院担任照顾临终病人的志工,亲身体验了自己研 究的主题:生与死。 孔老夫子说过:不知生,焉知死。但是读完了老师的著作,我的 感觉却是:不知死,焉知生。了解死亡、期待死亡、拥抱死亡,不但 能够让我们活得更好,也让我们扩大自己的视角,对人生有一番不一 样的领悟。 书中老师也说:生死学的双重目的,就是让我们了解自身活着的 方式,以及让我们了解另一种活着的方式,进而理解使生命活得更 大的观念,就是让死亡变成一种存在。老师很多的说法和概念其实和 《当下的力量》的基本理论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老师的语意更加的 清晰明了(毕竟是以中文写作的原创作品),而且加上我们东方哲学 2 思想的很多元素,让人更觉得亲切。 存在,Being,也可以说是一种默存(默然存在)的存有,是不 属于我们这个眼睛可以看得到的世界的。我们大部分的人都受到心智 自我(小我、ego)的控制,汲汲营营地向外去创造属于这个尘世的 东西,但是在生死学的教导下,每个人都可以更加地承认一个事实: “当死亡来临,会将一切不是属于真正的你的事物席卷而空”(参考 拙作《遇见未知的自己》)。 很喜欢老师书中的比喻:我们普通人的状态很像是在一个花盆之 中,是一种无家可归的飘荡。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这种状态,才会心 甘情愿地往大地的存有状态开放。这也很像我们平常说的,我们都是 大海中的浪花,要知道自己是属于大海的,最终也要回归大海。在花 盆的状态时要有觉知,知道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旅程,最终我们要落叶 归根回到大地(我们的天家)。 这种觉知不是很容易得到的,有时也叫做“决断”或是“出 离”。书中指出了死亡或是重病等重大的失落,会帮助我们加强这种 决断心,不再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心智自我向外创造的事物上。进 而发现自己人生当中的优先级,何者重要,何者为次。 我也很喜欢老师指出的“游戏三昧”的规则。当我们面临生命的 破裂时,灵魂其实才有了出口。我们一方面保持在世,用认真的态度 去处理世间事,但又不在世,带着决断(出离)的心情去接受事物自 然衍生的结果,对生命的观照保持这两种态度。这样就可以让我们以 不当真的心情因应人世,行住坐卧之间,不脱离游戏的心情和本色, 那就是:专心一意的“认真的不认真”。老师还举了好些个游戏三昧 法的例子,大家可以好好去体会一下。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兼具知性、灵性与实用性的好书,祝福大家 能够在欣赏佳作掩卷之余,都能体会到老师说的“谛念”,那就是: “过去繁花绿叶,万般想法纷飞,突然这些东西都破掉了,不愿意再 去想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再投身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自然 而然会升起“游戏三昧”之心,笑看人世百态,享受日出月落。 3 自 序 从2000年伊始,我接受慈济大学通识中心的聘函,教医学院三 年级的“生死学”。自从1992年杨国枢教授邀我与他一起在台大开设 “生死学”后,就一直没有再开过,主要的原因是,在我的心底盘 算,生死学毕竟是乌鸦嘴的学问,人人喊重要,可是有口无心,最好 不要去碰这种既无功亦无德的学问。可是很奇怪,许多生死学相关的 书籍并不乏读者。我曾经问过许多人,才知道他们毫无犹豫地买《西 藏生死书》,却一直停留在第一篇。 解释这种现象很简单。每人都知道自己必死,但都无限期延长自己的 死期,因为死亡来临时我已经死亡,死亡未来临时,我尚活着,何必徒 增困扰。我相信在这理念之下,死亡的威胁才会如黑暗里未曾现身的影 子,不知何时袭来。 本来我把生死学当做“彻念之学”,也就是引导人从终极的立足 点,重新审观自己在世的理所当然,但是后来我放弃这念头,毕竟人 不是天生就具有超越性征,甚至多数人根本连“超越”都不知道,即 所谓以世间为天蓬的窄幅意识(narrow-awake consciousness),一 直到自己的亲人或自身面临死亡,才发现更广袤的意识系谱。我在缓 和照顾病房当志工,与我的学生接触病人及其家属,看到有人的新意 识开启,也看到有人惶惑地挣扎于自己禁锢的窄幅意识。我从心存有 意识者(无论病人或家属)那里,学习他们开启的过程,也从禁锢者 那里,学习心存有意识无法开启的过程。综合这两个过程,我才将生死 学界定为“通往彻念的摆渡”,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个过程,将自己从 禁锢的心智自我逐渐放开,朝向以宽广的醒觉意识为基础的活着。 确定这点之后,我无意中获得凯瑟琳·辛格(Kathleen Dowling Singh)在2000年刚出版的一本书,我暂将其译为《在恩宠中逝去》 (The Grace in Dying: A Message of Hope, Comfort, and Spiritual 4 Transformation)1①,作者是个临终关怀的心理师,非常具有深思,她 缓慢地教导人们接近临终者,并阐明临终过程的完美返归,以解除人 们对死亡的恐惧。 我深受此书的启发,决意以我熟悉的海德格尔著作《存在与时 间》为经纬,从生死学的角度重解海德格尔的心意,没想到居然是相 通的,我才完全明白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的修行生活。这些带有学 院味道的哲人,可以说很符合学院里教授生死学的典范,而又能够把 修行的必要性引介进来,不必诉诸于传统的宗教修行。 宗旨既定,我就开始重开“生死学”课程。我的学生石佳仪、陈 冠秀每堂都到课堂录音誊稿。佳仪不但誊稿,也花了很多工夫修改增 删,引导我去增减一些内容,等于是我的共同作者。 ① 台湾心灵工坊2010年出版,书名译为《好走:临终时刻的心灵转化》。 1 目 录   Part I  生死学的鸟瞰  001 第一讲 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003 第二讲 看见存在的遮蔽  020 Part II  生死学的进路  037 第三讲 抵达无蔽的领会之前  039 第四讲 生寄死归  059 Part III  了解临终过程  079 第五讲 进入愿有决断  081 第六讲 关键的重病现象  098 第七讲 重病之后的生命时光  112 第八讲 “脱离世间”的本质  131 第九讲  病沉期咫尺的亲近  144 第十讲 背离世间,灵性呈显  155 第十一讲 拟像与观,临终最后的存在意识  163 2 Part IV  底线地活着  177 第十二讲 濒临之心的修行路  179 第十三讲 清净无住,游戏任自然  190 第十四讲 终极的归返原初  202 附录一 余德慧近年研究与著作(1998-2002)  212 附录二 延伸阅读  215 001 第一讲 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Part I 生死学的鸟瞰 002 生死学十四讲 003 第一讲 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第一讲    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生死学提供一种更宽广存在的基础,明白原来 现在的活着是一种疑问;也引导我们了解另外一种 活着的方式,让“我的死亡”变成一种“存在”。 004 生死学十四讲 生死学不是死亡学。 论到生死学,我们想要探讨的不是各大文化的死亡 观,比如佛教的死亡观、基督教的死亡观、中国人的死亡 观、德国人的死亡观等等。那么,如果不谈这些,生死学 要考量什么呢?在生死学的课程及研究里,这个问题的答 案并没有准则。 用“心智”过着常人生活 修习一门课时,我们通常会期待该门课成为生命里 一道“深刻的经验”。但在了解何谓“深刻的经验”之 前,我们不妨先来想想什么是“不深刻的经验”?学术上 有一个术语 “Das Man” (德文),生死学以及存在哲学 将此术语Das Man称为“常人”。“常人”这个名词并不 是用来指人平凡、平庸,而是在谈一个根本的问题。通 常,人们有一种度过生命的方式,这种方式极为常见,以 这种平凡普通的生活方式活着的人就叫做“常人”。 “常人”一词诉说着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平常的状 态。譬如老师上课、学生听课、晚上吃饭、看电视、聊 天、喝茶、上网,或是把老师交代的功课做完等等,这 些都是我们平常共同会做的事情。当我们把生命建立在 005 第一讲 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常人”的生活形态时,通常会发展出一套理解事情的方 法,这一套称之为“常理”,而我们之所以能够以这 种或那种方式理解事物,关键就在于我们的脑袋里有一种 称为“心智”(mental / mentality)的东西。 综合“常人”、“常理”、“心智”三个概念,我 们可说,“心智”透过“常人”的生活形态以获取“常 理”,过着一种所谓“正常人”的生活。生死学的第一步 就从这里开始谈起。 “常理”建构成“世界” “常人”透过“心智”而获得“常理”,因而交织 构成“世界”。“世界”在生死学里是一个非常基本的 概念。我们日常的生活形态、心智的思考,以及由此所 形成的一套“常理”,三者相互交织成“世界”。“常 理”是什么?譬如,生病的常理是要去看医生、找到对 的药,或者做一些调整、改变饮食等等,使得身体不再 那么疼痛。 但是,人在看待“世界”时,不会只用“心智、常 人、常理”运行的这一套。“世界”的知识,不会只有这 一套。譬如有些人把科学当做知识,看到台北热热闹闹在 迎接佛陀的指头,就说“哎呀,这不合乎科学,一根指头 有什么好崇拜的……”,这种说法就是把科学当做自己的 世界,以科学作为自己的常观。又比如一个基督徒,看见 人们热烈迎接佛指而心生不适,觉得这不啻为一种偶像崇 006 生死学十四讲 拜,这便是基督徒的常观;同样对于迎接佛指一事,佛教 徒会觉得“这就是佛教应该有的,这是对我们佛教先祖的 崇敬”,这又是佛教徒的常观。 由上面的举例,我们可知,这个世界的常观很多,有 科学家的科学常观、艺术家的艺术常观、宗教徒的宗教常 观等等,这些是所谓的“常观世界”。当我们论及“常 观”时,不能断言世界上存在着某个领域是超过“常 观”的,宗教大师不一定会超越常观,但一个老太婆则有 可能已经超越常观。 这一辈子都循着被期待的方向 超越常观跟不超越常观有什么差别?心智对常理进行 推断时,有几个基本元素运作着,这些基本元素即掌控 (mastering)、秩序(ordering)、行道(way to go)、计 算(calculating)。 在掌控方面,譬如不让火势蔓延、不让财政空耗、不 使疾病恶化等,这意味着我们的心智状态要对事物进行掌 控;在秩序方面,例如家庭伦理、工作伦理、校规、出家 人的戒律、不能对爸爸妈妈讲这种话、不能对上人讲那种 话、对同学要有一定规矩等等;我们的心智状态要依循规 定,才会有秩序,继而才能做事,有路可走,此谓行道﹔ 此外计算也很重要,譬如评估事件的优缺。 所有这些事情都循着一种可以被期待的方向发生。我 们在生活中从事着一种整备的工作,心智在这当中控制了 007 第一讲 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人如何使用时间,亦即如何使用你的生命时光、你的一 辈子(spending your lifetime)。这些大家应该很熟悉,譬 如我如何获得成功、我要先安家再立业、或先立业再成 家、我要完成学业、拿博士学位……,这里面都可以看到 上面的每一个元素从事着整备的工作。 图1.0 常人的世界建构 这种“心智”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也就是“我”。 “我”在心理学里叫做Ego,或者mental ego。我们的心 智自我沉迷在世界里,而且会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做 一些事情,譬如,沉迷网络太久了,会想出去走一走; 有时候肉吃太多了,就会吃一点青菜。也就是说,我 们活在世界里,会自然地在当中掌控、维持秩序、行道 和计算。甚至连你如何花这一辈子的时间、你这一辈子 的目的要怎么走,都已经被期待、而且整备了。“如 何使用生命时光”、“如何活着”即涉及到生死学根 本的问题。 世界(The World) 心智(Ego/mentality) 常人 (Das Man) 常理 掌控(Mastering) 秩序(Ordering) 行道(Way to go) 计算(Calculating) 被期待 (Expected) 生命时光 (Lifetime) 008 生死学十四讲 福祸何时至? 在生命时光中,我们用了大部分常人的心智状态来 获得常理,而且投注大量的时间在世界中,经营世界的 开展,也就是对生命进行筹划,这种状态叫做“寓居于 世”(Being-in-the-world),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考 虑“现在”如何投入到“未来”,譬如现在辛辛苦苦念 书,希望毕业的时候告一个段落,然后开始完成某些事 情。在这种活着的状态里,时间是朝向未来的。 说到这里,你可能隐隐约约发现这和生死学所要谈论 的正好相反。我们什么时候会死去?不知道。用什么方式 死呢?不知道。唯一确定的是,我们一定会死。你也许会 说:“不要跟我们讲这些东西,我们尚且年轻,死亡距离 我们很远。”然而,某个癌末病人的话语,给了我们很大 的提醒,他说:“福有时,祸有时。”什么时候有福?什 么时候有祸?我们根本不知道。对这个病人来讲,他切 身体验了“福有时,祸有时”,可是对一般健康的人来 讲,却尚未经历也未尝明白。 还没经历过“福有时,祸有时”的人依旧活蹦乱跳 着,我们称这种存在状态为“眼前、当下”。“当下” 和“一辈子”的意义,在生死学里很重要。常有人说: “我现在好好的呀,你跟我讲这些生命死亡有的没的,为 什么不讲点让我们获得成长、使我们心灵快乐、幸福的事 情呢?”如果生死学还讲这些就不叫生死学了,应该叫心 009 第一讲 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灵成长课或心理卫生课。 如何活着? 生死学的知识,与由“心智自我”构筑出来的知识是 截然不同的。生死学开宗明义说“所有的事物是无法期待 的”。“无法期待”,因为人用尽了他的眼前和当下,想 破脑袋,仍然无法预期事情将如何发生进展。譬如很多人 在谈恋爱时,会说到:“哎呀,想到我大哥的婚姻多么 糟、我朋友的恋情多么曲折……”在这情况下,没有人能 够预料,到底跟眼前这个女人或男人在一起一辈子,会 一辈子到什么时候?有人的一辈子很可能只有三个月、 半年,有的人也许根本不想跟对方在一起,结果非预期 地,两个人都活到八十岁,吃、睡都伴着同一个人。这些 人间事实意味着:人的死亡,丝毫无法由当下得知。 这是一个基本推论,这个推论指出人活着的一些限制: 如果你采用“心智自我”作为思考和活着的基础,那么任何 “眼前”或“当下”就不意味着你能够知道自己的死亡。 十几年前,有一个国防医学院的教授对我说起一桩 事。有一天,一个基督徒病人搭着他的手说:“医师你还 能不能继续救我?”他说:“好,我会陪你,你希望怎么 样?”病患说:“我只要能够听医师的话,做医师希望我 做的事,我一定会活下去。”隔天早上,这个病人就去世 了。有人可能会感到惊奇,“人怎么这样子!都接近临终 了,还不知道死亡在哪里?”但这样例子是常有的。我跟 010 生死学十四讲 那位国防医学院的教授说:“我们要去追寻这些话是从哪 里讲出来的?人如果饱足了他的心智自我,用心智的方式 只活一个‘我’,在临终时便可能有这种反应。” 你也许会问:“这世界上,难道还有人不是用心智自我 来活吗?”有!但是这些人在网络上看不到,甚至迎接佛指 的大典上也看不到,这些人多半存在于临终病房或急诊室。 存在却没有世界 有许多临终病人,从某一段时间开始,便开始放弃他的 心智自我,当他开始放弃他的心智自我时,就已经脱离了我 们的“世界”,“世界”于他不再存在。这句话听起来很怪 异,存在着但却没有了世界。这就好像你在一个房间里,窗 帘慢慢拉下来,窗外的风光逐渐消失,门慢慢阖上,光不 再从门外洒进,房间落入黑暗的笼罩中,最后只听到自己 的呼吸,你仅知道自己还活着,其余的什么都不知道。这 种状况在法文里叫做 “Il ya” ,翻成英文就是 “there is”。 又好比在黑暗中打坐。这时候最痛苦的事就是脑袋上 演着电影,怎么演?这世界上不期然的东西,透过心智自 我就上演了。在这种状态底下,人还是“寓居于世”,待 打坐久了,电影不再上演,但仍然维持着呼吸,此时人便 进入“存在却没有世界”的状态中。如果在呼吸里还一 边想“我这样呼吸对不对?不知道跟师父讲的有没有一 样?”这就还在世界里。 曾经有一个病人,在我对他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他突 011 第一讲 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然说:“老师,我在外层空间,脚踏不到地,好黑喔,前面 有一个漩涡,我快被卷进去了。”过不久他就进去了,进去 之后就昏死在那边。此外,濒死的人也发生过很多类似的现 象,通常他们在某一刹那发现身体往上浮升,然后,通过一 个黑暗的时光隧道,过了隧道之后,突然眼前大放光明、大 自在。大放光明的现象,有些宗教称之为“涅槃”、“上天 家”、“神秘经验”或是“密契经验”。《前世今生》一书 里面有很多类似的状况,但是我不用前世今生来解释,因为 它简易得令人难信,我也不用教门的语言来解释。不过这些 现象都存在,问题就在于人们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在生死学 里,我们的解释就是Il ya,即“存在却没有世界”。 拟像 另外有一种现象与Il ya不同,叫做“拟像”,拟似影 像。在常人的世界里,很多人对死后好奇,花许多心思想 象、模拟死后的世界,于是透过“拟像”的方式创造死后 的世界,如善书所描写的。 在临终病人身上,也容易发生“拟像作用”,但这 些东西基本上还是心智自我、“理”字作祟。譬如,古 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是后来发现有的好人 有恶报、坏人常常有善报,所以又加了几个字“时候未 到”,把“理”补圆了,它其实想掌控一种可理解的道 理、想把秩序定下来,这很清楚是心智自我在作祟。所以 在“拟像”的状态底下,人尚未进入Il ya。 012 生死学十四讲 “非世界的知识”藏身何处? 为什么生死学会提出这种“存在却没有世界”的观 点?并不是它赞同这个观点,而是生死学告诉我们,世界 上的知识可分为两大类,其中一类是跟“世界”有关的知 识,包括我们的工程、医学、电子、建筑、社会、人间 伦理、成功失败等等;可是除了这个“世界”的知识以 外,还有一种“非世界的知识”,是不再靠人的心智自我 进行思考的知识,这种知识可能会比在“世界”里开发 出来的知识还重要。但这种知识,经常以隐藏的方式存 在,它没有办法被创造。 这话怎么说?因为心智自我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在开展 世界,譬如慈济大学设立中学、小学、幼儿园,形成完整 的教育系统,甚至可以建立一座大厦,从最底层的幼儿园 到顶楼的殡仪馆,中间具备齐全的商店、健身房,人只要 在里面进行社会活动就好了,这就是将世界开展,而且人 在开展世界的时候通常会充满一种快乐的情怀,认为我们 的开展有发展性、有前瞻性、前程大好。 可是,癌症病人的传记,起始第一章通常描写这世界 一如往常,何等的顺利美妙,但第一章的最后一节就写 着:“晴天霹雳,它就这么发生了!”不过,如果你去看 善书,很多是写着:“我去身体检查,突然发现自己长 了什么什么……,去哪里找医生……捡回一条命。”或 是这样:“我长期心脏病……,认识了……老师,每天练 013 第一讲 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功……,然后就痊愈了。”这种状况叫“复归世界”, 人已经走到世界的边缘又回来,“保住了”。凡是人保 住、保有他的世界,我们通常称之为“福”,譬如某人去 做身体检查,医生对他说:“哦,有问题喔,要做进一步 检查。”几天过后,医生又跟他说:“恭喜恭喜,良性 的!”他于是松一口气,觉得从鬼门关走了一圈回来。这 种现象我们都称之为“福”。 从那一刻,生死学对你产生帮助 可是人的一生“有福”的部分并不是很多,即使是有 福的,总有一天人的世界会破裂掉。目前市面上有许多类 似《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1① 的书,这种书告诉我们, 终有一日我们会离开心智自我所造就的世界。可是,如 何离开是一个大问题,这并不是难在“如何告别”,而 是死亡这条路究竟要怎么走?很多人会说:“赶快去保险好 了!”没错,保险保得好的话生病住院还能赚钱,但是 病痛到某种阶段以后,人对保险那个部分不会感兴趣。于 是,“没有世界但人还活着”就成为生死学的根本命题。 有人或许会说:“生命这么美,微风轻拂,阳光灿烂, 小草依旧生长,百花准备齐放,我的心如春天,你讲的是冬 天的事情,百花凋谢、百草枯萎,你讲的是老人家要讲的事 情,太遥远了,你把春天的孩子带到冬天的老人那边去跟他 ① Grace and Grit ,肯·威尔伯(Ken Wilber),北京:三联书店, 2006。 014 生死学十四讲 们学习,简直把我们中间的日子飞略掉了,我们还有中间的 生活,我们还要结婚、体验感情的波涛,而且结婚至少要结 三次才甘愿,再说我们的事业也都还没有起步……”这样的 说法我完全同意,“常人”活着的世界就是如此。 可是,生死学并不妨碍你眼前如春花的时光,因为 生死学的基本态度之一是:人本来就应该活在“世界” 里。生死学只是告诉我们一种准备的状态,万一面临一 些没有办法被期待、突然断裂的事情,当人跌落深渊的 时候,生死学的知识就发生作用了,而且,在那一刻开 始,生死学开始对你产生帮助。 “当下”所见,永远是残缺 我们现在身体还健康,仍用心智自我活着的时候,是 一种不彻底的、暂时性的状态,这种活着的方式并不是永 久的,它的意涵相当于你跟你现在的男(女)朋友说: “我一辈子要跟你在一起喔!记得是一辈子喔!”可是两 人感情的结果甚少如此。为什么你会说“一辈子”呢?因 为你的“当下”看到的是一辈子;为什么你的话这么不准 呢?因为常人心智自我的“当下”是一种“不完全的当 下”,在这种当下所看到的事物,永远是残缺的。这是生 死学很基本的观念。 譬如某甲跟某乙谈恋爱,后来某乙另结新欢舍某甲 而去,某甲就哀伤逾恒,心里一直想着:“我如果能够 跟你在一起,我们一定会很幸福的,因为经过这种考验 015 第一讲 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以后,我什么缺点都可以改,我一定不会再犯相同的过 错。”这就是“当下”的谎话。没有人能够完全地活在 “当下”。要完全地活在当下,只发生在一种状态,即人 的心智自我全部破碎了,只有当“世界”不存在而人还活 着,人才能活在当下。否则,只要人尚存一丝丝的心智 自我,就不会活在当下。为什么?“常人的当下”有两 件事情同时发生着,一个是过去的生命经验不断地迎向 现在,一个是对未来的思量。譬如你现在在上课,心里 想着:“这家伙跟我以前的老师有什么不一样?”或者 是:“唉,这门课不晓得到底在干什么?!”,你可能会 跟过去做比较;然后你也会想:“我上这个课对我未来有 没有帮助、对我的成长有没有好处?……”所以常人的当 下,是由过去和未来包抄起来的。 “当下”的“计算”是在曾经有过的经验中,以及在 可被理解的状态里才发生,可是偏偏这些东西都是残缺 的,它没有办法让人看到某种生命的整体。但人只要进入 Il ya的状态,生命的整体感马上就出现了。 最后回顾时捕捉着什么? 举个例子来讲,曾有一个华航的空姐,在一次从台北 飞往洛杉矶的途中,飞机突然从好几万英尺往下掉落了几 千英尺,飞机上的每个人都想:“死了死了……”,还好 最后飞机又拉回来,在那二十秒不到的时光里,空姐回忆 说:“在那刹那间,就像火车从一个隧道穿过来。”她 016 生死学十四讲 自己坐在火车里,先是看到爸爸妈妈,再来看到兄弟姊 妹,再往前走一点又看到那个“没缘的人”……,她生命 中很深刻的人,突然在大脑里闪过,且跟他们曾经有过的 深刻关系,一下子就感觉到了。 人在临终的过程里,在知道自己快要死亡的瞬间,会 不自主地进行生命回顾,曾经有过的深刻生命经历都会浮 现出来,但却不会回顾曾经背过的生化公式,也不会出现 小时背过的九九表,为什么?因为生命在回顾的时刻是用 整个的感觉去捕捉,它从来不会捕捉α、β、γ、Σ那些 东西,可是人会感觉到爸爸、妈妈、没缘的人、有缘的 人……,当那些人一个个被回顾之后,整个回忆就散掉 了,一旦回忆散掉后,人同时也离开了“世界”。由此我 们可知,只有在某种情况底下,人“所有的当下”才会集 体涌上来。那种情况,就是“谛念”。 “谛念”处境 谛念讲的是,人抛开“常人”的心智,使得他对 “世界”有彻底的感觉跟看法。就像那个空姐感觉到 “完了完了……”,人在“完了完了……”的瞬间通常是 万念俱灰的,万念俱灰就是谛念。有人会说:“不要太残 忍嘛!你竟然要我们万念俱灰……”不是的,我们要说的 是人有一种深刻的处境,称为“谛念处境”。 日本小说家森鸥外的小说《山椒大夫》里有一个故 事,描写一个妈妈带着女儿和儿子去找丈夫,在他们出远 017 第一讲 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门的时候,碰到人口贩子,妈妈于是跳河自杀,剩下两个 小孩。两个小孩被卖到富贵人家当奴仆,境遇太苦了,姊 姊要救弟弟,森欧外写到:“现在姊姊有了谛念。姊姊已 经把事情看得彻底了,她明白必须用她的死换取弟弟的活 命,唯她死亡,弟弟才有逃走的可能。”姊姊想到的方式 是,跟弟弟约好在同一个地方,然后叫弟弟把衣服鞋子给 她,陪着弟弟越过一个山岭,要弟弟穿着姊姊的衣服走 掉,她自己穿着弟弟的衣服投入河谷里淹死。后面的追兵 看到有人淹死,但因那时身体已经腐烂,追兵从尸体身上 的服装判定死的人是弟弟。 森鸥外说:“透过这样极端的痛苦,姊姊决定要救弟 弟,她最大的开悟就是有了谛念,她开始彻底地明白,她 要牺牲自己的生命。”姊姊决定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件事情 就叫做“谛念”,但我们不能将“决定去死”简单地等 同于“谛念”。“谛念”是过去繁花绿叶,万般想法纷 飞,突然这些东西都破掉了,不愿意再去想了。 掉落底部而生决断 佛教里有所谓的“四圣谛:苦集灭道”,“谛”是彻 底、根本的意思;“四圣谛”是指宝贵的四个准则;它 的意思很简单,就是生命一切皆苦,苦的来源是心智自 我,人必须断掉心智自我的念头而获得道,苦集灭道讲的 是人如何正确地走向道路。很多佛教徒的诠释都把重点放 在“正确”或是“圣”,但我们要把重点放在“谛”这个 018 生死学十四讲 字,人如何使自己进入某种非“常人”的状态,经由放弃 心智自我而使得他对于自己所观看的世间产生一个更彻底 的理解,这就是谛念。 谛念的本质是,人突然发现生命并没有那样的繁花 绿叶、没有那么顺利、没有那么受人宠爱,生命中有一 个底部,那个底部过去没有被想过。可是今天透过亲人 的死亡,或是透过自己罹患癌症,突然掉落到一个底部 去,人发现这是唯一能够生存的方式,在这种情况底 下,谛念于是产生。因此,谛念也就是一种决断,决断 就是有一个东西跟原来的东西发生断裂,虽然断裂,但 人依旧决心前往。 人的生命中,必然有某种时刻会进入一种新的、更底 层、更基础的基础地,不再踩在高处。譬如很多人被宠惯 了,踩在云端,但其实被宠不是实在的,那是恩赐的,有 一天从云端掉下来了,才知道不宠才是活着的底线。也就 是说,人的身体在健康的时候,其实是在被恩赐祝福的状 态,但真正的情况是,人终将掉落到底限,最后会决断性 地进入一种谛念的状态。 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在生死学里,我们思考着如何发现这种决断?以及我 们有没有可能从常人的状态、从生活的悬荡离开?有一个癌 末病人说:“我看不出老天为什么要延长我的生命?延长生 命是要让我多去百货公司逛逛吗?还是多看点电视?多睡一 019 第一讲 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场觉?多吃一些烧卖?如果老天增加我的时光是增加我闲谈 的时间、看电视的时间,那我为什么要延长生命?”然而我 们在身体健康的时候,想吃什么就吃、想逛街就去逛,我们 倾向于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生死学试图引导我们慢慢 了解生命中有如谛念般决断的时刻,并将这种决断埋藏在心 里,乃至于有一天当我们面临死亡的时候,就通过了,因为 已经熟悉这种决断,而且知道这种决断。 生死学有双重目的:生死学的第一重目的就是让我们 了解自身的活着是如何被、被观看、被了解,我们 用什么方式活着;第二个目的是试图引导我们了解另外 一种活着的方式,而使得生命获得更大的观念,让“我 的死亡”变成一种“存在”。也就是打破以自我为中心 的“我的存在”,使得人能够包含于一个更大的存在体 里,此时“存在”本身并不限制在个人的自我上。 为什么这件事会变得越来越艰难?主要的原因是这个 世界如果不凡事力求自保、不为自己的生存而努力,恐怕 日子会很难过;但我们也知道你可以把日子过得非常自 我,凡事护守,但若此,你也会很难过。 生死学提供我们一种更宽广存在的基础,越是了解到 这个基础,就越明白原来现在的活着是一种疑问,它不再 是一种理所当然,因此愿意对“活着”这个更大的基础进 行探讨,这是生死学最后的目标,虽然这个目标我想永远 也达不到,我只能暂时性地提出它,至少生死学之所以叫 做生死学,就是因为它有这个目标。
/
本文档为【《生死学十四讲》(带封面)试读本】,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