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关于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的几点思考

关于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的几点思考

2011-03-18 5页 pdf 1MB 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2339

暂无简介

举报
关于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的几点思考 关于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的几点思考 闫亚林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 北京市 � 100871) 关键词: 磨沟墓地 � 埋葬过程 � 发掘方法 KEY WORDS: Mogou cem etery� P rocess o f bury ing� M ethods of Excavation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s and utilizations o f bur ia ls should be correspond ing to the processes o f bury ing....
关于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的几点思考
关于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的几点思考 闫亚林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 北京市 � 100871) 关键词: 磨沟墓地 � 埋葬过程 � 发掘方法 KEY WORDS: Mogou cem etery� P rocess o f bury ing� M ethods of Excavation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s and utilizations o f bur ia ls should be correspond ing to the processes o f bury ing. Such processes, never the less, from ear ly funera l relics we re hard to identify due to the lack ing o f taphonom ical ev idence. Based on the exam ple the fromM ogou ceme tery dating to the Q ijia Culture period in L in tan coun ty, G ansu P rov ince, this paper d iscusses som e new m ethods of excavation in an effo rt to derive such ev idence and to understand em pirica l know ledge from the fie lds; therefo re, new d iscove ries may have been identified and a rchaeo log ists can find new ways to prevent sticking to out�da ted exca� vation techn iques. The author also introduces som em ethods and procedures in fieldworks w hich should be g iven prio rity. � � 近年来,以九甸峡水库建设为契机, 甘肃省 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西北大学合作, 对甘肃省临潭 县磨沟遗址齐家文化墓地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 2008年首次发掘便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收获, 引 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而且, 发掘者及时整理并发 了一批田野发掘资料及初步研究成果 [ 1 - 5 ] ,不 仅使我们对磨沟齐家文化墓葬有了更加具体的 认识, 同时也从中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发, 并引 发了对相关问题的一些思考。本文根据已发表 的资料,就磨沟墓地发掘所引发的问题进行简要 的讨论,以期促进早期墓葬的发掘与研究。 一、埋葬过程与早期墓葬清理方法 理论上,墓葬的营建、使用应当与埋葬过程 直接相关。但由于种种原因,埋葬过程始终没有 引起必要的重视,致使这一问题长期停留在理论 层面上。而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的难能可贵 之处, 就在于使这一问题由理论转变为现实, 不 能不说是近些年来田野考古的重要进展之一。 首次发掘结果显示,磨沟墓地齐家文化墓葬 的结构甚为复杂,可分竖穴土坑和竖穴偏室两大 类,而后者所占比例很大。其中, 竖穴偏室墓还 可分为单偏室 (或左或右 )、双偏室 (左右或上下 结构 )和多偏室, 绝大多数为合葬墓 (图一, M 303 平剖面图 )。如简报所云, 这些合葬墓的尸骨安 置方式、尤其人骨推挤现象明显揭示出多次合葬 的特点,而各墓不尽一致的堆积特点及埋葬过程 也进一步确认了多次合葬现象的存在。针对磨 沟齐家文化墓葬的埋葬过程, 发掘者以令人信服 的证据进行了总结分析,指出至少存在再次挖开 墓道、阶段性填埋墓道、因偏室塌陷而填埋墓道、 合葬完成后填埋墓道的种种埋葬过程 [ 6 ]。以前 发现的其他时期或其他墓地也存在多人多次合 葬现象,其埋葬过程是否皆如磨沟齐家文化竖穴 偏室合葬墓, 则需要在发掘过程给予充分关注, 以便获得相关埋藏证据才能加以具体说明。 在阅读磨沟墓地发表的墓葬资料时, 我们 也注意到这样一些问题,即发掘过程中对墓葬的 解剖似乎具有随机性的特点, 我们没有看到一座 墓葬是自上而下实施完整解剖的。也就是说,对 墓葬的解剖性发掘还带有自发性的特征。这就 使得我们在感叹发掘者敏锐洞察力的同时, 又不 得不思考如果墓葬的解剖性发掘能够由自发转 变为自觉, 情况又会怎样呢? 相信发掘者可能对 此已经有了充分地总结和认识,不过我们还是觉 得有必要进行一些讨论。 在田野考古实践中,中国考古学家早就总结 出一套清理各种遗迹的有效方法, 仔细清理 并保留遗迹的原始形态结构, 甚至对灰坑等遗迹 21� 考古与文物 � 2010年第 4期 图一 � 磨沟墓地 M303平剖面图 内的堆积也要求进行解剖性发掘清理。但对于 墓葬的发掘, 往往只强调对地面坟丘部分的解 剖,而墓穴部分则极少进行解剖性发掘。由于早 期墓葬的地上标志往往荡然无存, 所以对墓葬填 埋堆积基本不进行解剖,而是确认了墓穴平面范 围之后即采取水平式整体清理的发掘方法。究 其原因,无非是早期墓葬一般墓穴狭小不便进行 解剖性发掘清理,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习惯性发 掘理念的影响。然而,有关早期墓葬的种种认知 结果是否正确,其埋葬过程究竟如何,常常缺乏堆 积方面的埋藏证据。而且,以往的一些发现也已显 示出部分早期墓葬结构及埋葬方式的复杂性,只是 对埋葬过程及相关证据关注不够。因此,早期墓葬 的埋葬过程以及获取相关证据的发掘方法,仍是 田野考古工作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 由此来看, 尽管磨沟墓地的首次发掘尚未实 现对墓葬的自觉性解剖清理, 毕竟没有墨守成 规,已经开始了对早期墓葬实施解剖性清理的探 索实践,自发之中也包含着一些自觉成分。正因 为如此,首次发掘结果便充分揭示出磨沟墓地齐 家文化墓葬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埋葬方式的多样 性。而且, 即便是自发性的解剖清理,仍然把墓 葬的堆积特点与埋葬过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足 以引起人们对埋葬过程的高度关注。同时, 由于 对埋葬过程的关注, 也必然能够为进一步认识早 期墓葬的埋葬方式提供新的线索和途径, 尤其是 通常所谓的二次葬、扰乱葬以及合葬墓中一次葬 与二次葬共存的埋葬现象等等。 基于磨沟墓地发掘结果的启发, 我们认为 在早期墓葬的发掘中,需要改变以往水平式整体 清理墓穴的方法。对于墓穴部分也应首先采取 解剖性清理的发掘方式,阶段性地保留可供对比 的垂直剖面,以便获取埋葬过程方面的证据。对 于磨沟墓地大量存在的竖穴偏室墓, 墓道及偏室 部分皆可留出剖面, 划分出堆积层次。这种墓道 填土及偏室部分的堆积层次, 也就是新考古发掘 规程中所要求的堆积单位 [ 7]。不过, 在墓穴面积 较小的情况下, 也无需采取以中线为准的解剖原 则,可以在墓道一端保留一定的填土范围,对其 余部分则首先进行发掘清理, 最后再清理解剖墓 道及偏室时所留部分。令人欣慰的是,早期墓葬 的解剖性清理, 在磨沟墓地的发掘实践中已经由 自发转变为自觉, 2009年秋冬季开始对墓道和 偏室全面采取了解剖性清理, 获得了更多有关埋 葬过程方面的堆积证据 [ 8 ]。 二、墓葬封土存在的条件与可能性 磨沟墓地齐家文化墓葬的突出特点之一,就 是竖穴偏室墓所占比例很大, 达到 70% 左右。 竖穴偏室墓中以单偏室居多, 也有一定数量的双 偏室墓和多偏室墓。尽管这些偏室墓的埋葬过 程并不完全一致,却也存在着一些相同或相似的 22 研究与探索 图二 � 磨沟墓地 M 344平剖面图 埋葬特点。具体来说,这些竖穴偏室墓最终填埋 后,偏室部分往往都保留有一定的空间。诸如 M 246偏室口部发现有明显的封门板灰痕, 封门 长 2. 1米、宽 0. 08米、高 0. 5米左右; 而偏室内 部最长 2米,进深 0. 56米, 高约 0. 4米 [ 9]。这种 墓道填埋后仍保留有偏室封门的现象,在 M260、 M 303、M 344(图二, M 344) [ 10 ]等不少墓葬中皆有 发现。这样一来,就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 思考, 即墓上标志问题。 大量的考古发现证实, 史前时期各墓地的墓 葬排列通常整齐有序。理论上,整个墓地有序排 列的布局结构,并不能说明这些墓葬是同时修建 的;而先后形成的墓葬却极少存在打破关系, 则 说明当时人们对先期埋葬的墓葬位置甚为清楚。 这种现象自然而然地引发了人们对墓上标志的 关注。当然,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墓葬的墓上标志 未必完全一致。就磨沟墓地的墓葬结构与埋葬 特点来看, 出现封土类墓上标志的条件和可能性 极高,主要原因就在于偏室的存在。如前所述, 偏室在墓道填埋之后,即便没有封门存在,往往 也会保留一定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营建墓葬 时掘出的土方就不可能完全回填到墓道之中,必 然会部分地残留于地表之上。如果这些残留土 方不移做他用, 就极有可能形成地表封土。不 过,形成条件也只能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并 不能等同于客观事实。也就是说, 磨沟墓地的竖 穴偏室墓具备了形成地表封土即坟丘的必要条 件,或者说是理论上的可能性。事实究竟如何, 还需要通过发掘所获得的直接证据加以验证。 就磨沟墓地的情况来看, 获取有关地表封土 存在的直接证据,似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考察。首先,最可靠的线索和证据就是有无直接 23� 关于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的几点思考 保留的墓葬封土,只是史前时期的墓葬封土能够 原样保留下来的几率实在太小,甚至可以说是可 望不可求的。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其 存在的可能性, 在发掘过程中仍然需要给予关 注。其次,基于磨沟墓地存在相当数量的偏室塌 陷现象,其中部分墓葬或因偏室塌陷而一定程度 地保留有封土痕迹,这是因为塌陷堆积与埋葬过 程直接相关。无疑,偏室塌陷与墓葬填埋过程的 关系较为复杂,其中不乏因偏室塌陷而填埋墓道 的现象,如 M164等。在填埋过程晚于偏室塌陷 的情况下,墓上封土因偏室塌陷而部分残存的可 能性就比较小。但是,对于合葬完成之后才填埋 墓道的偏室墓,即如果偏室塌陷晚于墓道填埋过 程,则偏室上部的堆积就会整体下陷数十厘米不 等。在这种情况下,塌陷的偏室上部堆积可能就 会包含部分封土堆积,也就是说封土底部堆积可 能会因偏室塌陷而下陷至当时的地表之下。如 果仔细观察分析, 并采取适当的发掘方法, 识别 出因偏室塌陷而残存的封土痕迹并非没有可能。 相信对于这种现象的确认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另外,我们还应注意到, 明显拥有地表封土 的早期墓葬,时常也会在封土或封土底部、墓穴 开口附近发现一些随葬物品等。如在新疆尼勒 克县加勒克斯卡因特墓地的 M55墓室东侧的封 堆下就发现有一套石磨盘 [ 11] , 绝对年代约在公 元前 500年前后。尽管两者在时间和地域上都 存在较大差异, 但这种现象或许不无启发意义。 亦即如果在墓道或墓穴开口附近发现有成组且 有序摆放的物品, 很可能也属于随葬品的范畴, 而且可能是置于地表封土底部的随葬物品。反 过来,墓道或墓穴开口附近所发现摆放有序的物 品,如果没有属于其他任何遗迹的证据, 即应一 定程度地暗示出地表封土存在的可能性, 从而提 醒我们进一步寻找其他更加可靠的线索和证据。 无论如何,磨沟墓地齐家文化墓葬具备地表 封土的形成条件,而且地表封土存在的可能性也 比较大。通过墓葬开口部分及其周围残存的蛛 丝马迹,就有可能发现并确认地表封土存在的相 关证据。当然, 洞室墓以及棺椁等葬具的存在, 皆可导致墓葬地表封土的形成条件与可能,同样 需要予以关注。 三、关于田野考古发掘的理念问题 如前所述, 磨沟墓地发掘还有一些问题需要 进一步关注,但发掘所取得的重要收获仍然值得 充分肯定。不过,这又让我们想到了另外一个问 题,即为什么磨沟墓地发掘能够获得诸多埋藏过 程方面的堆积证据。可以肯定,发掘及认知结果 应与发掘者的工作态度和理念密切相关。尤其 在发掘理念方面, 是以既往优先而墨守成 规,还是坚持探索未知而以工作方法优先呢,似 乎直接影响着考古发掘的结果。而磨沟墓地的 发掘结果显示, 发掘者当是坚持了后一种发掘理 念。换言之,磨沟墓地的发掘还进一步引发了我 们对发掘理念的思考。 考古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其成立的基础 和前提条件首先应该是特定研究对象的存在,其 次才是认知特定对象的学科理论方法,尽管理论 方法是学科成立的重要标志。实物资料是考古 学赖以成立的基础, 而各种实物资料通常则是埋 藏于地下或不同程度地暴露在地表之上。因而, 获取实物资料的过程即田野考古调查、发掘就被 视为近代考古学的根本特点, 田野考古工作的科 学化实际就是不断提高考古资料科学性的过程, 尤其是田野考古发掘工作。迄今为止,如何改进 田野考古工作方法, 进一步提高田野考古资料的 科学性和信息量, 仍需高度重视。不过,随着田 野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实物资料的积累越来越 多,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也更加丰富。究竟应该坚 持怎样的田野考古工作理念, 是知识性经验优先 呢还是方法性工作程序优先, 似乎还是一个值得 讨论的工作理念问题。 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 我们都 不能否认其间所隐含的相对性。换句话说, 就是 科学研究本身也包含着不断修正以往的认知偏 差。除了事物是可以转化的哲理性理解之外,就 考古学的认知结果而言,所谓相对性往往还涉及 时间、空间和程度等几个方面。延伸到田野考古 工作中,就是如何减少经验性的认知偏差,最大 限度地获取有关古代文化遗存的各种信息资料, 尤其是无法提取或保留的埋藏学方面的信息资 料。具体来说,即便是同类遗迹或遗物,也会因 24 研究与探索 使用、废弃原因与过程有所不同, 从而导致它们 所包含的信息量有所区别。因此, 在每一次的考 古发掘过程中,我们都需要树立这样一种工作理 念:我们什么都不了解,怎么做才能保证发掘过 程与结果的科学性,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 发掘资料的信息量和科学性! 无疑,这种情况就 需要我们优先考虑方法性的工作程序及其基本 要求。尽管工作程序与方法也是经验的总结和 概括, 但这种经验往往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特 点,有别于时空特征或知识性突出的微观经验 (诸如房屋、墓葬、窑址结构及遗物特征等等 )。 客观来说, 这一理念并不是出于假设, 而是 符合田野考古工作特点的。原因在于田野考古 工作伊始,没有哪一位学者能够拥有丰富的考古 学知识 (无论科学性如何 ) , 情况如同安特生之 发掘仰韶遗址。不过, 考古学发展到今天, 相关 的知识已今非昔比。对于每一位考古工作者来 说,都会拥有大量可供借鉴的间接经验, 甚至还 有田野考古工作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辩证地 看,大量的知识性经验既是好事, 但往往也会成 为因循守旧的基础和根源, 容易习惯性地导致经 验主义的认知模式,在田野考古中则表现为知识 性经验优先的工作理念,淡化发掘过程中探寻新 线索、新证据的科学欲望。事实上, 面对每一个 遗址或墓地,面对每一次的发掘, 无论发掘经验 如何丰富,都不可能准确地预知发掘的具体对象 和结果。但是,如果我们坚持方法性工作程序优 先的工作理念,即便我们无法预知发掘对象及结 果,也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最初判断 (平面判 断 )的种种失误, 或者发现种种新线索、新问题。 针对我国的田野考古工作理念,似乎还需要 强调破坏性解剖。这种破坏性解剖可以涉及各 类遗迹,而不是针对某些特定的遗迹如城墙等。 这是因为自中国考古学发生以来, 我国学者就在 田野考古、尤其安阳殷墟遗址的发掘实践中总结 出了一套清理各种遗迹现象的方法,即通常所谓 �找边 ,要求仔细清理并保留遗迹的原始形态 结构。毫无疑问,这种发掘清理方法可以较好地 清理并保留各类遗迹的原始形态。然而, 有关早 期墓葬的种种认知结果是否正确, 是否都是一次 性埋葬的,其埋葬过程究竟如何, 似乎仍是田野 考古工作中需要关注的问题。而且,以往的一些 发现也已经显示出部分早期墓葬结构及埋葬方 式的复杂性,只是对埋葬过程及相关证据关注不 够。 在发掘清理工作结束后, 还需要根据实际情 况对部分墓葬结构进行破坏性解剖, 以获取其他 重要的信息和证据, 特别是有关营建和埋葬过程 方面的证据。换言之,就是我们不能忽视或放弃 任何可能获取新证据的线索 概括而言, 磨沟墓地的发掘结果不仅使我们 对齐家文化及其埋葬习俗等有了不少新的认识, 也诱发出一系列值得探索和思考的学术问题,这 里所阐述的仅仅是我们最为关注的几个问题。 无论我们的认识是否适当,如果能够对磨沟墓地 的后期发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如果能够在田 野考古工作中引起普遍关注, 即已欣慰之至。而 且,我们相信随着发掘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磨沟 墓地还将提供更多有关齐家文化埋葬习俗方面 的新资料, 值得期待。 [ 1] 谢焱,毛瑞林,钱耀鹏.甘肃临潭陈旗磨沟齐家、寺洼文化墓 葬发掘 [M ] !国家文物局. 2008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9: 42- 45. [ 2]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 中心.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纪要 [ J] .考古, 2009 ( 7) . [ 3]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 中心.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简报 [ J] .文物, 2009 ( 10) . [ 4] 钱耀鹏,朱芸芸,毛瑞林,谢焱.略论磨沟墓地齐家文化的多 人多次合葬 [ J] .文物, 2009( 10 ) . [ 5] 钱耀鹏,周静,毛瑞林,等.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 的收获与意义 [ J] .西北大学学报 (社科版 ) , 2009( 5) . [ 6] 同注 [ 4] . [ 7] 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规程 [M ] .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9: 16. [ 8]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 中心: 2009年发掘资料. [ 9] 同注 [ 2] . [ 10] 同注 [ 3] . [ 11]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尼勒克县加勒克斯卡茵特墓地 发掘简报 [ J] .新疆文物, 2007( 3 ) : 1- 14. (责任编辑 � 张鹏程 ) 25� 关于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的几点思考
/
本文档为【关于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的几点思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