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_裴娣娜版)课堂笔记(完美打印版)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_裴娣娜版)课堂笔记(完美打印版)

2011-03-23 38页 doc 245KB 67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1495

暂无简介

举报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_裴娣娜版)课堂笔记(完美打印版)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基本内容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基本内容 内容主要有四部分组成: 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意义、种类、功用;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教育研究的设计等。)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教育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教育研究论文和报告的撰写 第一章 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对象与特性 一、科学研究 (一)科学 对科学的理解主要有三种: 其一,将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认为科学就是尖端技术; 其二,将科学定义为“一切系统...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_裴娣娜版)课堂笔记(完美打印版)
教育科学研究课程的基本内容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基本内容 内容主要有四部分组成: 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意义、种类、功用;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教育研究的设计等。)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教育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教育研究论文和报告的撰写 第一章 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对象与特性 一、科学研究 (一)科学 对科学的理解主要有三种: 其一,将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认为科学就是尖端技术; 其二,将科学定义为“一切系统的、有组织的、正确的知识体系”; 其三,认为科学就是数学、化学、物理学等现有的学科。 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二)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客观真理,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二、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领域的各种关系、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揭示教育现象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特性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 其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 其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其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所谓教育存在包括两个方面的存在,一是实践形态的存在,一是理论形态的存在; 其四、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研究者所意识到或预见到了的教育问题。 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一书中对于教育研究对象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认 为“教育存在”具有三种形态:教育活动型存在、教育观念型存在、教育反思型存在。 (二)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性 叶澜在她的《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一书中将教育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六点: 1、教育系统的人为性; 2、教育系统的实践性; 3、教育系统中主客体的复合性; 4、教育系统结构的层次性; 5、教育系统的自控性和它控性; 6、教育系统效果的滞后性和隐蔽性。 杨小微主编的《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一书中将教育研究对象界定为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四点: 1、教育问题的复杂性; 2、教育问题的整合性; 3、教育问题的二难性; 4、教育问题的开放性。 四、教育科学研究的特性   1、复杂性   2、实践性   3、准控性 第二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种类与功能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种类 (一)以教育实践活动的范围和层次来分类,可分为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   1、宏观研究(macroscopic research) 2、中观研究 3、微观研究(microcosmic research) (二)以教育研究的目的来分类,可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1、理论研究(Theoretical Research)   2、应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    (三)以时间为分类,可分为历史研究、现状研究和预测研究   1、历史研究(Historical Research)   2、现状研究   3、预测研究(Prediction Research) (四)依据研究资料的性质分类,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1、定性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 (1)定性研究主要是描述性的说明。 (2)定性研究倾向于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 (3)定性研究关心的是研究对象在自然情境中,对事物已经发生或已经存在的意义的理解、看法和体验,而不注重对象的操作行为和反应。 (4)定性研究强调分析研究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2、定量研究 (Quantitative Research) (1)定量研究基本上是采用逻辑实证主义的看法 (2)定量研究旨在探讨影响受试者行为与有关变量间必然性的因果关系或固定性的相关关系。 (3)定量研究一般采用假设演绎方式, (4)定量研究所得的结果,企图对同类问题作广泛推论。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功能 1、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育改革的动力; 2、教育科学研究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 3、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经。 第三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教育性原则 四、系统性原则 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 教育研究方法论 本章主要有四节内容: 第一节 教育研究方法和方法论 第二节 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考察 第三节 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 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层次和结构 第一节 教育研究方法与方法论 一、教育研究方法 (一)方法(Method)的内涵 方法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选择和采用的途经、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和。 (二)教育研究方法(The method of education research) 教育研究方法是研究者为了解决教育问题或获得教育规律,有组织、有计划地采用的 途经、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和。 二、教育研究方法论 教育研究方法论是一个复合概念。对这一概念的分解,至少可分为三种: 一是分解为“教育研究-方法-论”; 二是分解为“教育-研究方法-论”; 三是分解为“教育研究-方法论”. (一)方法论(Methodology) 方法论,也有人称之为“元方法(Metamethod)。 1、 从科学意义上理解,方法论是指各种研究方法的综合及关于方法的学问。 2、从哲学意义上理解,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学说。 (二)教育研究方法论(The methodology of education research) 教育研究方法论是指关于教育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是人们认识教育现象,研究教育规律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二节 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考察 从古到今,教育研究方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一、以经验和思辨为主的时期 直觉(Intuition)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最原始的方法。 古希腊第一位自然哲学家泰勒斯研究了世界万物的本原,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 又如: 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阿那克西米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气而不是水。 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不是水,也不是气,而是更富变化性的火。 再如: 我国古代(西周晚期),先哲们用“五行(金、木、水、火、士)来说明万物的构成,用阴气和阳气等四气来解答自然界的变化。   因此,直觉带有不少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因素。 1、孔子的有关思想 ①教育教学理论 ②为学之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③为人之道:“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老子的思想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庄子的思想   一个人最可宝贵的是他的生命,而生命的价值在于自由 4、荀子的思想   “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5《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至善”就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二、以实验和分析为主的时期 近代自然科学的根本观念是机械论和原子论。 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的方法论贡献,是确立了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第一个对实验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是伽利略, 伽利略的实验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把实验方法看作是发明知识和证明知识的重要手段。 第二,创立了理想实验。 第三,把数学方法和实验方法结合起来。 而对实验方法作出重大贡献的是弗兰西斯·培根。 培根认为: 1、任何科学都是实验的科学; 2、自然的奥秘也是在技术的干扰下比在自然活动时容易表露出来; 3、科学就是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观察,比较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重要条件。 4、制定了实验方法的原则,即所谓的实验八法:变化法、重复法、倒转法、转移法、消除法、应用法、连接法、偶获法。 第一次提出对教育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康德。 真正开教育实验先河的是裴斯泰洛齐。 福禄倍尔于1840年创立了第一所“幼儿园”,并创立了幼儿教育理论体系。 蒙台梭利于20世纪初创立了“幼儿之家”,她强调运用科学的方法了解儿童:她致力于在自然条件下研究儿童,运用自然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自此开始。    中国学前教育实验的开创者陈鹤琴通过观察和实验写出了《儿童心理之研究》  教育测量学应用而生  桑代克:“所有的存在都存在一定的数量之中。”  麦柯尔:“凡有其数量的事物都可以测量。”   总之,实验和分析的方法为西方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重描述轻理论揭示、重分析轻综合、重归纳轻演绎的特点,使得西方科学“支离破碎”。 三、以综合研究(Synthetical Study)为主的时期 (一)世界的统一性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作用 (三)科学的发展趋势 彭加勒曾指出,科学的发展有两种趋势: 其一、是走向统一与简明的道路 ; 从古希腊的原子论——发展到17-18世纪的机械论——再发展到当代还原论 其二、是走向变化与复杂的道路 从亚里士多德的整体论——发展到18-19世纪活力论——再发展到当代整体论和生成论 两种趋势此起彼伏,形成了科学发展的基本脉络。 (四)系统科学的推动作用   20世纪系统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系统理论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诞生可以看作系统科学的理论奠基。   第二阶段——自组织理论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以耗散结构论、协同学和突变论为代表的自组织理论先后兴起,可以看作系统科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非线性理论 20世纪80至90年到迅速发展起来的分形理论与混沌理论 1、系统论(System Theory)—贝塔朗菲 以“整体不可分性”的“机体论”和“整体论”原则,批判了经典科学的还原论和机械论,使科学研究的对象从孤立的部分转向对复杂系统整体及其整体性规律的研究,突出了部分之间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以及部分与整体间的层次关系 2、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申农 第一次赋予信息以严格的科学定义,从此,信息成为可以定量研究的最基本的科学概念,成为与物质、能量并列的三大要素进入现代科学的殿堂。 3、控制论(Cybernetics)-维纳 揭示了系统作为整体的自调节稳定机制,通过反馈控制和信息通信,为那将目的性和学习的概念赋予了机器,为计算机、智能机的制造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和技术。 4、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普里高津 研究了系统新结构产生的条件和机制,证明了系统进化的可能,解决了使经典科学陷入困境的进化与退化、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宇宙佯谬 5、协同学(Synergetic)-哈肯 突破了以往线性科学着眼于他组织的局限,探讨了在突变点上系统如何通过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竞争,自己组织起来形成结构的内在机制。 6、突变论(Catastrophe Theory)--托姆 超越了以往“自然界无飞跃”的渐进进化思想,使突变现象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而且给系统科学提供了新的数学工具。 7、分形理论(Fractal)--芒德勃罗 是自欧几里得以来几何学最大的一次变革,它研究探讨了被以往几何学排斥在外的大量不规则几何对象,揭示出深藏在复杂形状中从大尺度到小尺度的几何规律, 建立了图形生长的模型。 8、混沌学(Chaos)--洛仑兹 通过非线性确定性方程所蕴含的蝴蝶效应,揭示了分形结构的动力学根源。 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惠勒所说:在过去,只有在人们了解到熵概念后,才能说他们受过科学教育。在将来,如果一个人不懂分形,那么他就会被认为是科学文盲。 (五)教育的综合研究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研究:  首先,以综合的观点处理好教育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的问题 ;以综合的观点处理好教育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搞好对学生的综合研究。  其次,以整体的观点对待教学过程;教学原则;分析教学效果。即用系统的整体的观点来研究任何教学现象。  我国二十世纪90年代的整体改革实验或综合改革实验。  总结: 第三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教育实证研究的不足 实证方法的理论根源是实证主义哲学。它认为社会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主观价值因素的影响。 其研究过程是: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然后使用某些经过检验的工具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验证预定的假设。 不足之处: 第一,实证研究方法简化了教育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首先,人有意识 其次,人有差异性 第二,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活动,教育研究如果只是“价值中立”纯客观描述,就很难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实证主义认为:教育研究虽然无法排除价值问题,但它仅在形成假设中产生作用,在研究过程和方法上,务必符合“价值中立”的要求,研究者必须把情绪作用和价值判定排除在研究过程之外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德国社会学家,释义学之父——狄尔泰《人文科学引论》 胡塞尔在《现象学的观念》中强调整体的方法,即把人理解为具有完整性的和在适当情境中的个体,要通过移情作用来理解人类反应背后的动机,要尽力避免由实证主义的和实验的方法所引起的支解。 “诠释——理解”的研究方法,有人称其为人类的研究方法,或称其为定性的研究方法,或称其为质的研究方法。其特点是注重直观和切身体验,强调对人和社会的主观理解或阐释。 它的理论基础是解释主义和批判理论。 解释主义发源于象征互动主义和现象学,该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不是截然分离的,主客体的关系是一个互为主体,相互渗透的过程 批判理论植根于黑格尔的辩证哲学,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评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具有某些利益动机,所谓的“知识”,“事实”,“真理”都受到某种价值观或理论的制约;主体和客体不应分离,主体在和客体的互动关系中,不仅要了解和认识客体,而且也要得到发展和进步,从而对研究对象乃至自身获得完全真切的理解。 (一)高度综合与高度分化并存 (二) 定性与定量研究逐步结合 (三)向宏观与微观研究两极发展 (四)注重研究方法的引进、移植与数学化 (五)研究的重点向现实的教学问题转移 第四节 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层次和结构 一、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层次和结构 叶澜在《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 哲学方法论、系统科学方法论、数学方法论、自然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等 我们认为: 哲学方法论、系统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双重结构: 其一,是该层次对于对象规律的自觉运用而形成的方法论 其二,是具有该层次对象特点的纯工具的方法论 二、教育研究的哲学方法论 (一)哲学在教育研究方法论中地位 从整体上看,哲学在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中处于最高层的地位没有变化。 (二)哲学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作用 1、直接作用 (1)哲学中有关人与世界的观念和认识作为教育研究的前提性认识,即理论基础,发挥着方法作用 (2)每一种哲学观中蕴含的思维方式和路线对教育研究和学科发展自身的反思具有直接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3)某种新的哲学观可以成为批判、反思已有教育理论和研究方式,寻找新的生长点、新的视角的思想武器,具有开拓、更新教育科学和教育研究的方法论价值。 2、间接作用 指哲学的发展、变化带来其他科学、尤其是与教育学科相关学科的发展、变化,从而为教育学科的研究带来方法论的启发。 (三)教育研究哲学方法论的基本观点: 1、实践反映论。 第一,理论的产生于实践,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强调教育实践反映的辩证决定性。 第二,教育研究的对象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教育受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强调教育实践反映的社会性。   第三,研究教育现象不仅要强调教育的社会性,而且还要看到教育对象自然属性的一面。   第四,人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   第五,教育的发展性。   第六,人在教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第七,教育实践活动的系统性。 2、普遍联系论 3、运动发展论 4、对立统一论 5、质量互变论 三、教育研究的系统科学方法论 (一)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研究的意义 1、整体原理 整体原理指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由各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系统功能是指它的整体功能,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各孤立部分功能的总和。 (1)整体不可分原理 部分在整体中只是名义的部分,不存在转化为独立物的可能性,部分一旦离开整体便立即失去作为整体之部分的特性和功能。 (2)非加和性原理 系统的各部分之间具有“强相互作用”和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和作用 ,整体功能不等于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 (3)突现性原理 系统具有组成它的要素及要素的总和所不具有的性质和特点 。 (4)层次性原理 一切复杂系统都是由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层次组成的,系统的结构和运动形式具有等级次序性,也就是说系统有次序、分层次。 整体性原理对教育科学研究的启示在于: 第一,教育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增进教育工作的整体效益。 第二,在教育研究中,不仅要发挥各部分的功能,而且要特别注意发挥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的新的功能,即通过调整和协调各部分的相互关系来增强整体的功能。 2、有序(开放)原理 有序原理指出开放、与外界交往,是事物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必要条件。   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的区别:   第一、开放系统能够始终保持自身的稳定状态,而封闭系统只能达到平衡状态。   第二、开放系统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重新恢复稳定状态,而封闭系统则不具有此功能。   第三、开放系统具有等结局性,异因同果性。   有序(开放)原理对于教育研究的意义:   第一,教育科学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如何通过教育的开放来促进教育的发展。用封闭守旧的思想指导教育研究是没有出路的。   第二,教育科学研究本身应当是开放的,只有广泛吸取、借鉴,只有积极参与教育改革的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才会有生命力。 3、反馈原理 反馈原理指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控制,不能接受反馈信息的开放回路,是不能实现控制的 。 反馈控制对教育科研的启示在于: 第一,如何取得真实反映教育状态的反馈信息,实现对教育过程的有效控制,应当是教育研究的重要任务。 第二,教育研究过程本身应当是一个反馈信息畅通的闭合回路。只有实现有效的反馈控制,才能保证研究沿着预定的目标前进。 (二)“三论”的基本范畴对于教育研究的指导意义 1、系统与要素 系统是处在一定相互联系中,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整体 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各个单元、因子或部分   系统与要素对于教育科研的启示:   第一,教育系统是十分复杂的,它的功能是这些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同一类的系统,由于各要素有自己的特点与个别差异,系统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第三,系统与要素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 2、结构与功能 结构是系统的组成形式,是从系统内部反映系统的整体性 功能是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是从系统外部反映系统的整体性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一、组成系统结构的要素及其素质对系统功能存在影响。 第二、系统要素的组合方式的改变将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 第三、同一种功能可以通过不同系统结构来实现。 第四,同一结构能发挥多种功能。   结构与功能对于教育研究的启示:   第一,研究任何对象,都必须首先弄清它的基本结构,不掌握其基本结构就无法理解和发挥其基本功能;   第二,教育研究本身的功能的充分发挥,在于认真改善其内部的结构 。 3、过程与状态 过程是系统状态的变化,是系统变化性的一面; 状态是系统特性的度量,是系统稳定性的一面。 四、教育研究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教育研究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本体论 认识论 方法论 1、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理论起源经验主义哲学,是一种“朴素的现实主义”。认为现实是“真实的”,而且可以被了解。 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上 在对客体的认识方式上 2、后实证主义 简单地说,后实证主义是一种“批判的现实主义”。 后实证主义可以分为两类:唯物的实证主义和维心的实证主义。 唯物的实证主义 维心的实证主义 所谓“扎根理论”是1967年格拉斯和施特劳斯提出的。它是一种研究的方法,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 3、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是一种“历史现实主义”。 本体论 认识论 方法论 (二)教育研究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 1、主体性 人类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有意志的行动,人的行动是人的意志和情感作用完成的价值活动。社会科学中充满了主体人的情感、想象、意志。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主客体关系上的区别是: 自然科学中主体(人)与客体(对象)处于一种主客二元对立的外在关系中。是将对象作为一个东西,一个“物”来对待的; 主体性理论对教育研究的意义: 首先,在教育研究中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要注意学生具有主动的“意向性”,教师应当注意引发学生的主动作用; 其次,教育研究要注重情感方面的作用。 2、沟通性 要解决人类价值的冲突和矛盾,人要回到现实生活中去,要通过主体的沟通和妥协才能完成。 沟通性理论对教育研究的意义: 其一、对教育问题的探讨要用诠释的方法而不用描述的方法。 其二、 为我们观察思考教育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3、互动性 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主体在日常生活世界中不断与别人或所接触的事物的沟通来实现的,换言之,知识是经过“磋商”而形成的。。 互动性理论对教育研究的意义: 其一、既然知识是“”而来,因此学习就是意义与符号在社会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交换、沟通和重建的动态过程; 其二,教育的内容脱离不了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其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也与所处的政治、经济及其社会条件有密切关系。 五、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六、教育研究方法论应注意的问题 (一)高层次的方法论对低层次方法论有指导作用。 (二)不宜混同各研究方法的概念术语 (三)正确使用具体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教育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课题的确定 一、教育研究课题的确定的意义 二、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 (一)课题来源于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学校教学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2、学校德育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3、学校管理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4、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5、学校内外联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来源于学科交叉所产生的空白区 (三)课题来源于对已有理论、传统观点和结论的怀疑 (四)课题来源于勤于观察,善于思考 处理好个人兴趣与社会责任(旨趣) 个人兴趣  私人话题 自娱自乐 社会责任  公共议题 济世助教 三、选择研究课题 (一)教育科研课题筛选的过程 其一,初选备择课题; 其二,查阅资料,了解动态; 其三,进行筛选。 (二)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原则 1、课题必须有价值 2、课题要有科学性 3、课题要有新颖性、创造性 4、课题要有可行性 四、课题的论证和评价 第一、目的性论证。 第二、根据性论证。 主攻领域与相关学科(基础)   主攻领域: 明确定位    相关学科:  增加底蕴 三大支柱学科:哲学 社会学 心理学   哲学: 面向人类:追寻意义 通向根基    社会学:面向群体 寻找差别 转向背后   心理学:面向个体: 第三、创造性论证。 要处理好目中有人与目中无人的关系 目中有人:了解他人(综述) 目中无人:超越他人(创新、价值、意义) 别人的思想   自己的思想 我言我思  原创的思想   气壮如牛 我言共思  混合的思想   不卑不亢 我言他思  借用的思想   狐假虎威 他言他思  贩卖的思想   鹦鹉学舌 第四、可行性论证。 课题论证报告内容一般包括: (1)课题名称。题目名称要简明、具体、确切地反映出研究的内容、范围和准备完成的任务。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阐明本项目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课题研究的现状、趋势。包括前人及其他人有关研究的 基础,研究已有的结论及分歧点,该课题领域研究的动向。 (4)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课题研究将在那些方面有所突破。 (5)研究内容。研究准备在哪几方面进行。 (6)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哪几种研究法法。 (7)条件分析。包括课题研究人员结构,资料准备和科研手段等。 (8)研究步骤和各阶段的时间分配。 (9)经费预算。 (10)成果形式。 第二节 研究课题与假设的表述 一、研究课题的表述 研究课题的表述要求能清楚地说明研究课题的范围与变量的限定。 课题名称应尽可能说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 如《初一代数自学辅导教学的实验研究》 1、对研究对象的界定 (1)对研究对象总体范围进行界定。 就是对该课题的研究对象总体外延与内涵作出具体的解释和规定。 (2)对一些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 2、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与表述 (一)研究假设的基本类型 1,按研究假设的形成,可分为归纳假设和演绎假设两种。 2 ,按研究假设的性质和复杂程度,研究假设可分为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和预测性假设。 (二)一个好假设具备的条件 1、假设应说明两个以上变量的关系,但在每一个假设中,只陈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可以有一组假设。 2、研究者应有该假设是否值得检验的明确的理由,这一理由 是理论的或事实的依据的。 3、假设应是可检验的,一个原则上不可检验的陈述是没有科学价值的。 4、假设应以叙述的方式加以说明 第三节 教育研究的设计 一、确定研究类型 (一)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二)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 (三)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二、选择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二)实地研究 (三)调查研究 (四)实验研究 三 、确定分析单位与研究内容 (一)分析单位 1、个人 2、群体 3、组织 4、社区 5、社会产物 (二)研究内容 1、状态 2、意向性 3、行为 (三)确定分析单位和研究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1、层次谬误 层次谬误是指用一种高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研究,却用另一种低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结论。 2、简化论 简化论是指在教育研究中局限于用某类特征来分析和解释各种复杂的教育现象。 四,选择研究对象 五、确定资料收集的方法 六、确定研究的场所时间和经费 七、选择资料的分析处理方法 定性分析法也称为因果分析法,逻辑学上分析和探求因果关系的方法主要有五种,即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1、求同法(契合法) 求同法是指如果在出现某种现象的若干先行场中,只有一个因素是共同的,则此唯一的共同的因素,就是该现象的原因,其模式是: 场合 因素 现象 1 AB a 2 ABC a 3 AE a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A 是a 的原因 2、求异法 求异法是指如果出现某现象的一种场合和不出现该现象的另一场合中,只有一种情况不同,则此唯一不同的情况就是该现象的原因,其模式是: 场合 因素 现象 1 ABC a 2 BC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A 是 a 的原因 3、求同求异并用法 求同求异并用法是指如果在出现某现象的若干场合只有一种因素A 是共同的,而在不出现该现象的若干场合中,又只有无A这一点是共同的那么因素A就是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其模式是: 场合 因素 现象 1 ABC a 2 ADE a ┆ ┆ 1 BC — 2 DE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A是a的原因 4、共变法 共变法是指在其他因素(B、C)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因素A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现象 a 也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同向或异向),那么因素A是现象a 的原因,其模式是: 场合 因素 现象 1 A1BC a1 2 A2BC a2 3 A3BC a3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 A是a的原因 5、剩余法 剩余法是指已知某一复合因素是某一复合现象的原因,又知复合因素中的一部分因素是复合现象中一部分现象的原因,则复合因素中剩余因素也是复合现象中剩余现象的原因,其模式: 场合 因素 现象 1 ABC abc 2 B b 3 C c ———————————————————— 所以 A 是a的原因 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预计有哪些突破 三、课题研究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四章 观察法 第一节 观察法概述 一、什么是观察法 (一)什么是观察 观察是人们对周围客观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认识。 观察的重要特点正是在于强调“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控制。 (二)什么是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考察),从而获得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有两种:广义观察和科学观察。  广义观察(日常观察):  科学观察:  一般说来,科学观察有以下特点:    第一,正式的观察具有目的性。 第二,正式的观察具有客观性。 第三,正式的观察具有能动性。 二、观察的类型 1、按观察的情境条件分: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    自然情境中的观察:    实验室中的观察: 2、按观察的方式分: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    间接观察: 3、按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分:  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参与性观察:    非参与性观察: 4、按观察实施的方法分:结构式观察与结构式观察。    结构式观察:    非结构式观察: 三、观察的步骤 (1)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确定观察对象、时间、地点、内容和方法。 (2)通过检索资料、专家访谈等,为观察做好充分准备。 (3)编制观察提纲。 (4)实施观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全面而系统的观察。 (5)资料收集记录。 (6)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四、观察研究的记录 (一)描述记录   1、日记描述法   以日记的方式记录观察对象行为表现或教育现象一种观察方法。分为综合日记描述和主 题日记描述。   最早使用者为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我国最早使用者为陈鹤琴   《儿童心理之研究》 2、 轶事记录法    将研究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或感兴趣的事件完整地记录下来。 连续记录法 (二)取样记录方法 1、时间取样法 2、活动取样法 3、事件取样法 (三)行为核对表 五、观察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观察的目的性 2.观察的客观性 3.观察的自觉性 六、观察法的作用和局限 (一)观察法的作用   第一,观察是获得教育信息的重要手段,全面、细致和深入的观察,有利于深入认识教育现象,总结教育经验,提出新的教育理论。   第二,观察研究也是检验教育科学理论观点是否正确的重要方法。   第三,观察是提出理论假设的基础,有利于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和形成。   第四,观察法操作简单,具有不妨碍被观察者日常生活、学习和正常发展等特点,适用于广泛的教育领域。 (二)观察法的局限 1、观察法不能判断所观察的因果关系,只能说明有什么和是什么,因此,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不能证明事物的必然。 2、由于观察时间和观察情境的限制,在研究对象多且分散的情况下应用较困难。 3、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及多变性,观察项目归类结论太多,会影响研究的信度。 4、观察研究往往取样小,观察资料琐碎不易系统化、普遍性程度不高。 第二节 参与观察法 一、参与观察与人类学 参与观察法的创始人之一的马林诺斯基在其名著《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一书中描述了他对突布兰群岛土著文化进行实地观察的情况: 二、参与观察的类型和实例 1、“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 研究者的身份是被所研究和观察的群体知道的,即人们知道他是一个研究人员。   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威廉·福特·怀特所作的“街角社会”的研究。 2、“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 要求研究者采用虚伪的角色,例如,装作一个体验生活的作家或进行采访实习的记者。 3、“完全参与者”    研究者的角色就是间谍。    前苏联社会学家奥里珊斯基 的研究    美国社会学家奥瓦波安进行监狱管理与囚犯生活调查研究 三、参与观察的主要问题 1、进入现场   第一,进入原始社区;   第二,现代社区和群体;   第三,禁止外人进入的社区和群体。 2、观察内容   (1)现场的情境;   (2)观察对象的角色、地位、数量以及相互关系;   (3)人们行动的目的、动机、态度;   (4)社会行动的时间、产生与发展过程,行为的性质、细节以及影响等;   (5)事件和行为发生的时间、出现的频率、持续的期间等。 3、观察的时间、地点 4、与被观察者的关系 5、观察的准确性 第三节 间接观察 一、物质痕迹观察   1、腐损测量   2、累积物测量 二、行为标志观察 “丢失邮件或物品”的观察 第四节 观察效度与信度 一、观察的效度   观察的全过程可分为准备、实施和资料处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第一,要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   第二,观察对象的选择要考虑研究目的和观察角色的影响 ;   第三,观察范畴的选择和操作化 。 (二)观察实施阶段 1、被观察者的“反应”; 2、观察者本人的价值观和期望的影响; 3、观察者本人感官和记忆力的影响。 (三)资料处理阶段   第一,研究者可能依据自己的偏好决定资料的取舍;   第二,研究者挑选有利的数据来构造自己喜好的理论 二、观察的信度 (一)观察的信度包括三种类型: 1、不同观察者的相关度; 2、稳定系数。即同一观察者在不同时间观察的符合度; 3、信度系数,及不同观察者在不同时间内观察的符合度。 (二)提高观察信度的方式 1、通过在不同时间的重复观察; 2、增加观察者的人数; 3、要注意选择有经验的和受过专业训练的观察者; 4、对观察的类别要有较清楚的定义。 第 五 章 调查法 第 一 节 调查法概述 一、调查法的涵义和特点 (一)调查法的涵义 调查法是运用问卷、访谈等科学方式,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从而对事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出客观描述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调查法的特点 1、研究对象的广泛性 2、调查手段的多样性 3、调查效率的高效性 二、调查法的类型 (一)全面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调查范围) 1、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 3、个案调查 (二)现状调查、历史调查、发展调查、比较调查(调查功能) 1、现状调查 2、历史调查 3、发展调查 4、比较调查 (三)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座谈调查、测验调查(调查手段) 三、调查法的步骤 (一)确定调查的课题 (二)选择调查对象 (三)选定调查的具体方法 (四)制订调查计划 (五)调查的实施 (六)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二节 问 卷 法 美国社会学家艾尔·巴比称“问卷是社会调查的支柱”。 英国社会学家莫泽则说“十项社会调查中就有九项是采用问卷进行的” 一、问卷的意义和类型 (一)问卷的意义 问卷是一份精心设计的问题表格,用以测量人们的特征、行为和态度等。 (二)问卷的类型 依据填答或使用的方式的不同,问卷可分为: 1、访问问卷 2、自填问卷 二、问卷的基本结构 (一)封面信 同志,你好! 这份问卷是由国家教育部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实施的,我们请求参加答卷的教师能够如实的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这种信息对于制定政策和科学研究的是很有价值的。请你按照每个问题的要求进行作答,您的积极参与对这次调查是非常重要的。你告诉我们的一切都将严格地予以保密,您的姓名绝不会与研究结果连在一起。 在封面信中,一般需要说明以下内容: 1、调查的主办单位和个人的身份。 2、调查的内容和范围。 3、调查的目的。 4、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 (二)指导语 指导语有卷头指导语和卷中指导语两种: 1、卷头指导语一般以“填表说明”的形式出现在封面信之后,正式调查问题之前。 2、卷中指导语一般是针对某些较特殊的问题所作出的特定指示。 (三)问题和答案 问题的形式有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 1、开放式问题  (1)优点  (2)不足  2、封闭式问题  (1)优点  (2)不足  3、问题的内容可分为事实的、态度的、个人背景资料三大类:   (1)事实的(行为)  (2)态度或看法  (3)个人背景资料 (四)其他资料 三、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把为调查对象着想作为问卷设计的出发点 调查者——问卷——调查对象 1、问卷设计得很长,问题太多,需要填答的量太大。 2、问卷中要求被调查者进行难度较大的回忆和计算。 (二)保证问卷的适当性 1、研究目的(理由)的充分性 2、问题对于调查目标的适宜性 3、问题对调查对象的适当性 (三)对于阻碍问卷调查的因素有明确的认识   1、主观障碍(畏难情绪、顾虑重重、漫不经心、毫无兴趣) 2、客观障碍(阅读能力的限制、理解能力的限制、表达能力的限制、记忆能力的限制、计算能力的限制) 四、问题的形式和答案的设计 (一)问题的形式 1、填空式(用于那些既容易回答,又方便填写的问题 ) 例1,您的实足年龄:--------岁。 2、是否式(答案只有肯定与否定两种,回答者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一) 例2,您是否打算调动工作?是 否 3、多项选择式(给出的答案至少在两个以上,回答者选择其一 ) 例3,您的文化程度 (1)小学及以下 (2)初中(3)高中(4)大专以上 4、矩阵式(询问若干具有相同答案形式的问题时,可以将其设计成矩阵形式) 例4您认为下列环境问题在您居住的城市是否严重? 很严重 比较严重 不太严重 不严重 不知道 (1)噪音 □ □ □ □ □ (2)烟尘 □ □ □ □ □ (3)污水 □ □ □ □ □ (4)垃圾 □ □ □ □ □ 5、表格式(表格式与矩阵式十分相似,比如将上例变成表格式) 例5您认为下列环境问题在您居住的城市是否严重? (二)答案设计的要求 首先,要保证答案具有穷尽性和互斥性。 所谓穷尽性是指所列出的答案包括所有的回答,不能使有的回答者无答案可选。 所谓互斥性是指所列的答案相互之间不能重叠或相互包含,不能使有的回答者可以选多于一个的答案。    其次,要根据研究的需要来确定变量的测量层次。   斯蒂文斯1951年创立了测量分类法.  (1)定类测量   定类测量也称为类别测量或定名测量,它是测量层次中最低的一种。  (2)定序测量  定序测量也称为等级测量或顺序测量。 (3)定距测量  定距测量也称为等距测量或区间测量。 (4)定比测量  定比测量也称为等比测量或比例测量。 五、问题的语言和提问方式 1、尽量用简单的语言。 2、问题要尽量简短。 3、避免双重含义问题。 例6、您的父母是工人吗? 4、问题不要带倾向性。 例7、您不抽烟,是吗? 例8、医生认为抽烟是有害的,您的看法如何? 5、不用否定形式提问。 例9、您是否赞成不进行改革? 6、不问回答者不知道的问题。 例10、您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否满意? 7、不直接问敏感性问题。 8、问题的参考框架要明确。 所谓参照框架,是指问题相对于什么背景,在什么范围和对什么方面而言。 例11、这个城市属于哪种类型? 六、问题的数目和顺序 (一)问题的数目 (二)问题的顺序 1、被调查者熟悉的、简单易懂的问题的放在前面,比较生疏、较难回答的问题放在后面。 2、把能引起被调查者的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把容易引起被调查者紧张和顾虑的问题放在后面。 3、把开放式问题放在问卷的结尾部分。 4、先问行为方面的问题,再问态度方面的问题,最后问有关个人的背景资料。 5、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问题。 七、相倚问题 例12、您是个体经营者吗? (1)是 请问,您从事个体经营有-- 年了? 一般情况 下 您每天工作---小时? (2)否 例13,您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吗? (1)是的 (2)不是的。 请跳过问题14------问题17,直接从问题18开始回答 八、问卷的设计 (一)问卷的理论构思   1、概念的操作化   (1)概念、变量和指标 ①概念 概念是对现象的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②变量 指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或者说,就是包括一个以上范畴的概念。 ③指标 表示一个概念含义的一组可观察到的事物,称作这一概念的一组指标。 “社会阶层”;   “夫妻权利”   (2)概念操作化的含义与作用    所谓概念操作化,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   “同情心”可以操作化为下列一组指标:   ①给讨饭者钱、物;   ②捐献衣物给受灾地区人民;   ③帮助走失的小孩找到父母;   ④搀扶盲人过马路。 (3)操作化与命题   “女性比男性更富有同情心”。   “同情心”可以操作化为下列一组指标:   ①给讨饭者钱、物;   ②捐献衣物给受灾地区人民;   ③帮助走失的小孩找到父母;   ④搀扶盲人过马路。 “不同学科的教师受欢迎的程度不同”。 “欢迎”是一个抽象概念,其测量指标:   ①学生评价老师的评分值;   ②各科教师上课时学生的缺勤率;  ③教师节、元旦、春节期间各科教师收到的学生送的名信片、贺年片,或其他礼物的件数。 “学生越是理解老师讲课的内容,成绩就越好。” “理解”可用下列指标测量:   ①学生听课时点头的次数;   ②学生回答对老师提问的次数;   ③学生做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的次数。 2、操作化的方法  ①概念澄清与界定   首先,要弄清概念定义的范围 ;   其次,决定一个定义。  ②发展变量指标  首先,列出概念的维度;  其次,建立测量指标。  第一种方式是寻找和利用前人已有的指标。  第二种方式是研究者自行寻找。 3、指标选择的多样性 4、操作化的几个例子  (1)“溺爱孩子”   首先,根据“溺爱孩子”概念的名义定义,将其操作化为4个不同的维度:    1.不注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2.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3.对孩子过分迁就;    4.物质上对孩子尽量满足。   其次、在每个维度上选择若干个具体指标。 (2)“人的现代性” 1.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2.年老者的角色 3.教育期望与职业期望 4.可依赖性 5.对变革的认识与评价 6.公民权 7.消费态度 8.对尊严的评价 9.效能 10.家庭大小 11.意见的增多 12.与国家的认同 13.信息 14.大众传播媒介 15.亲属义务 16.社会阶级分层 17.新经验 18.妇女权力 19.宗教 20.专门技能 21.对时间的评价 22.计划 23.工作信念 24.了解生产 “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①“是否属于某一个组织”、②“所参加的组织的数目”、③“哪一个组织在政治上持有自己的观点”、④“是否用谈话或书信方式向政府官员表明白己的观点”、⑤“参加投票的次数”、⑥“是否曾高度关心某件公共事务”。 (二)问卷的设计的主要步骤 1、探索性工作 首先,研究者要亲自进行一定时间的非结构式访问; 其次,通过访谈去发现有含糊性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 再次,通过访谈把自由回答的开放式问题转变成多项选择的封闭式问题。 2、设计问卷初稿 第一,根据研究假设和所测变量的逻辑结构,列出问卷内容; 第二,将探索性工作中得到的问题的答案写在一张张卡片上; 第三,安排并调整好卡片的结构和顺序; 第四,最后将满意的结果抄在纸上,并附上上封面信等有关内容,形成问卷初稿。 3、试用和修改 对预调查问卷的分析和检查: (1)回收率 (2)有效回收率 (3)对未回答的问题的分析 (4)对填答错误的分析 第 三 节 访 问 法 一、访问法的意义和特点 访问法是以谈话为主要方式来了解某人某事、某种行为或态度的一种调查方法 与其它调查方法相比,访问法的最大特点在于,访问是一个面对面的社会交往过程,访问者与被访问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贯穿调查过程的始终,并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    访问法具有以下优点: 其一,灵活性。 其二,范围广 其三,真实有效 但访问法也有不足之处: 其一,费用大、时间长 其二,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受调查者的能力、水平、态度、访问技巧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其三,不能给调查对象提供足够的时间,使其深入思考。 二、访问的种类 (一)结构式访问与非结构式访问 (二)一次性访问与重复性访问 (三)集体访问和个别访问 三、访问的程序与技巧 (一)访问的准备 1、准备访谈计划 准备交谈问题时要注意: 其一,用词要小心,要用谈话对象肯定能听懂的话,避免使用技术术语; 其二,提问的措辞一定不能流露出自己的偏向,不能以自己的好恶影响谈话对象的态度;    其三,安排好问题的顺序。 2、试谈 3、编制访问的程序表 例1,他(她)这时上学的年龄是否合适?您是否想让他早点上学或晚点上学? 此时开始合适--------------------------------1 最好再早点-----------------------------------2 最好再晚点-----------------------------------3 没有把握,或不知道-----------------------4 例2,如果希望早点或晚点(2或3),你希望在几岁开始上学? 三 岁半以下------------------------------------1 三岁半到四岁----------------------------------2 四岁到四岁半岁 ------------------------------3 四岁半到五岁----------------------------------4 五岁半到六岁----------------------------------5 六岁以上----------------------------------------6 不知道-------------------------------------------7 (二)进入访问 1 访问者在接近被访问者时,要做到: (1)进行自我介绍; (2)说明来访的目的; (3)告诉被访者他是如何被选出来的; (4)把随带的过去调查结果的剪报或过去研究发表的概要展示给他看; (5)利用肯定进见的方式进见。 2、拒绝的理由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受访者对访问不感兴趣; (2)受访者认为调查是“愚蠢的”和“没有价值的”; (3)受访者与访问员语言不通; (4)受访者现在太忙,不能够或不愿意费时间接受访问; (5)受访者已接受过其他机构的访问。 3、进入访问阶段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有: (1)陌生感,它使双方拘束无言; (2)调查对象以各种原因拒绝受访,访问者由此产生怯场和不耐烦情绪; (3)由于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地位不平等,产生不自然感。 (三)访问的控制 1、提问控制 (1)题目转换 所谓功能性问题,是指在访谈过程中为了对被访问者发生某种作用而提的问题。   跑题时进行引导性提问的方法有: 归纳法; 提要法 ; 以动作转换话题。 (2)对问题的追问 一个中立的追问包括: 其一,复述问题; 其二,复述回答 ; 其三,表示理解和关心 ; 其四,停顿; 其五,一个中立的问题或评估。 (3)合适的发问与插话 (4)提问的注意事项 第一,始终保持中立态度; 第二,把握方向主题焦点,尽量减少题外话,以便集中注意力讨论重要问题; 第三,注意时间上的顺序; 第四,使用语言越简单越好,以能达意为原则; 第五,根据访问对象特点,灵活掌握问题的提法与口气 。 2、表情与动作控制 在运用表情时要注意防止: (1)毫无表情 ; (2)用表情控制,即访问员要控制自己的表情使其符合被调查对象所谈的情境。 (四)结束访问   访谈结束应掌握两个原则: (1)适可而止 ; (2)要把握住结束谈话的时机 。 (五)访问记录 四、访谈中的倾听 (一)“听”的方式 1、行为层面的“听” 访谈者在行为层面上的“听”指的是听的态度 。 (1)表面的“听” (2)消极的“听” (3)积极关注的“听” 2、认知层面的“听”  认知层面的“听” 指的是对“听”的理解态度。 (1)强加的“听” (2)接受的“听” (3)建构的“听” 3、情感
/
本文档为【《教育研究方法导论》(_裴娣娜版)课堂笔记(完美打印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